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眼镜蛇瓶子草如何捕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4:03 小学作文
眼镜蛇瓶子草如何捕虫小学作文

篇一:认识眼镜蛇瓶子草 - 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中的眼镜蛇瓶子草属(Darlingtonia) - 食虫植物资料

眼镜蛇瓶子草的捕虫瓶非常像直立起身子,吐着舌头准备进攻的眼镜蛇,眼镜蛇瓶子草也因此而得名。一眼看去,其外形与瓶子草属食虫植物很像,但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其与瓶子草有很多不同之处。

眼镜蛇瓶子草属(Darlingtonia)是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的多年生草本食虫植物。瓶子草科还包括太阳瓶子草属(Heliamphora)和瓶子草属(Sarracenia)。全属仅有一种,为眼镜蛇瓶子草(Darlingtonia californica)。仅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与奥勒冈州。

食虫特性:

眼镜蛇瓶子草的“舌头”背侧会分泌大量糖蜜,并散发出强烈的香味。黄蜂及苍蝇等昆虫会被这种气味吸引至瓶口。顺着蜜腺爬行的昆虫可能被引入捕虫瓶内,而捕虫瓶内透光的斑纹又会迷惑昆虫,使其将这些斑纹误认为出口而找不到真正的出口。由于捕虫瓶蜡质的顶部及长有“倒毛”的中下部,昆虫会逐渐落入捕虫瓶底部的消化液内。之后,其尸体被消化,瓶壁上的腺体即可从中吸收分解出来的营养物。这种捕虫方式与瓶子草属类似。

眼镜蛇瓶子草是美洲的三种瓶子草植物之一。其捕虫瓶并不搜集雨水,而是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再分泌于捕虫瓶内。人们曾认为眼镜蛇瓶子草的捕虫瓶不会分泌消化酶,而必需依靠共生菌及原生动物将猎物分解为可吸收的养分。但后来的研究表明,眼镜蛇瓶子草至少能分泌一种蛋白水解酶来消化猎物。捕虫瓶内壁细胞从消化液中吸收养分与根系细胞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是类似的。但眼镜蛇瓶子草与其瓶内的共生生物之间,仍存在着密切的互利互惠关系。

形态特征:

眼镜蛇瓶子草为丛生多年生草本。其茎干可长达80厘米,沿地表匍匐分支生长,分支又可发育为独立植株,所以在原生地,眼镜蛇瓶子草常为丛生。其根呈棕色,有许多须根,长10至25厘米。

眼镜蛇瓶子草叶片呈莲座状分布,每个成熟的植株由3至14片叶组成,春季长出的几个捕虫瓶要明显大于之后的。其叶与其他的瓶子草科食虫植物不同,后者的叶片都为开口向着莲座状的中心内侧,而眼镜蛇瓶子草从基部开始逆时针扭转约180°,开口对着植株外侧。 瓶子草的叶片具两型,由种子发芽的小苗在2至3年内均为简单的筒状,匍匐地面生长,末端渐尖,稍稍翘起。小苗叶一般长1至3厘米,呈红绿色至红色。之后,眼镜蛇瓶子草的叶片转变为成熟状态。成熟叶最长可达90厘米,中空管状,上部为球状并向前膨大。球状体的底部有一个可达20毫米大的空洞,为叶片的唯一开口,

这种结构可以防止雨水滴入瓶内,

造成消化液被稀释。瓶口边缘内弯,形成类似龙虾笼笼口的形状。瓶口外侧有一个二叉的鱼尾状附属物,这就是眼镜蛇的“舌头”。附属物背侧及瓶口周围存在蜜腺。捕虫瓶上端的瓶壁上具大量不规则的半透明白色斑纹。球状体的内表面无毛,光滑具蜡质。管状部分下三分之一内表面具下向毛,最长可达8毫米。

眼镜蛇瓶子草的颜色取决于光照强度,这些性状会随着原生地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在5%至20%遮光条件下,其叶片为黄绿色,鱼尾状附属物成红色或紫色,部分植株叶球状部分下部具淡红色网纹。当遮光达25%以上时,其红色纹路消失,叶片及半透明斑点都缩小,整体呈纯绿色。当其生长于光照极强的地区时,其半透明斑纹会扩大,特别是叶顶部的斑点,叶呈黄色,而鱼尾状附属物和叶球状部分下部的红色则更深。在原生地还发现过一种全绿的变型(Darlingtonia californica f. viridiflora),这种变型无论在多强的光线下都呈绿色。

在原生地,每个眼镜蛇瓶子草的成熟植株只在春天产生一朵花。萼片为黄绿色,披针形,长3至5厘米。花瓣呈暗红色至紫色,披针形至长圆形,长2至3厘米,无毛,具横向脉。子房位于花朵中心,绿色,5室,长1至2厘米。柱头星形,由子房末端伸出。雄蕊15至25枚,分布于子房基部周围。花粉囊长2至3毫米,长圆形,黄色。花茎长25至100厘米,通常比成熟的叶片高10至25厘米。花期4月至6月。花开后1至2天,柱头可接受花粉,而花粉亦开始飘散花粉。6至10天后,花瓣和雄蕊枯萎脱落。雌蕊若授粉成功则继续膨大,并在8至14周后形成长3至4厘米的种荚。种荚顶裂,内含40至300枚长1至3毫米的浅棕色种子。种子表面具不规则的刺毛。

原生地

在原生地,眼镜蛇瓶子草通常于每年的3月萌发,位于高地地区的可于4月萌发。4至6月为花期,之后则进入生长期长出捕虫叶,其每片叶子的寿命都可达3-6个月以上。当10月气温逐渐下降,日照逐渐缩短,眼镜蛇瓶子草则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直至来年春季。休眠期间其叶不凋谢,仍以绿色为主。

眼镜蛇瓶子草分布于美国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西海岸,其学命中的“californica”便是指其原生地加利福尼亚州。生长于潮湿开阔的温带针叶雨林内。相比瓶子草,眼镜蛇瓶子草的原生地更阴一些。海拔分布范围为0至约2400米。原生地为由云杉、红杉及道格拉斯冷杉组成的云雾森林,地表灌木与蕨类生长茂盛。土壤由酸性的针叶林落叶及泥炭组成。 眼镜蛇瓶子草并不限于生长在贫瘠的酸性沼泽及冷水浸润地,其也能在许多碱性的土壤中正常生长。其一般分布于河流两岸或常年潮湿的泥炭藓沼泽或具流水的沼泽洼地中。这样水分极其丰富的地区会阻碍其他高大植物的生长,使眼镜蛇瓶子草在其中极为显眼。

在0至30%遮光且水分充足的条件下,眼镜蛇瓶子草常会通过匍匐茎繁殖成一个直径达数米的丛生株。而当环境进一步遮光时,周围高大的植株则会限制眼镜蛇瓶子草植株的进一步扩张。不过眼镜蛇瓶子草对于遮光环境的耐受能力还是相对较强的。当遮光达40%时且水分充足时,其仍能正常生长,但分布稀疏且生长缓慢。当遮光长期高于50%时,眼镜蛇瓶子草的叶可能会出现黄化,生长停滞,最终死亡。

春末至初秋是眼镜蛇瓶子草的生长季,此时其原生地湿度极高且降水频繁,与部分太阳瓶子草属植物原生地的圭亚那高地非常类似。夏季日间温度很少超过28℃,通常约为24℃。在眼镜蛇瓶子草的休眠季,温带地区的温度一般都较低,但由于沿海森林的保温作用,其内空地的温度常高于其他地区。所以其低地原生地很少遭遇大雪或气温长期低于-10℃。

不同地区及不同季节的眼镜蛇瓶子草原生地水分条件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种群分布于终年积水的地区,而另一部分则分布于排水良好的丘陵地区,但其土壤仍能保持终年湿润。当水分不足时,眼镜蛇瓶子草的生长速度会明显降低。

分布于高海拔地区的种群通常都生长于水源旁或具水渗流的蛇纹石土壤中。其植株稀疏,常生长于开阔的沼泽中,周围植被稀少或不存在。高地分布地环境温度要比低地原生地低。冬季更寒冷而持续时间更长,零度以下时间通常可持续数周。但在夏季由于周围植被稀少,地表平均温度要比低地原生地高,湿度也较低。

眼镜蛇瓶子草在植被较密集而使得种子无法发育的地方也能进行繁殖,这得力于其较强的无性生殖能力。成年的眼镜蛇瓶子草会不断长出匍匐茎,匍匐茎可延伸达1米,各顶芽之间则可间隔数米。若其间茎断裂则可分裂为两棵独立的植株,所以其与瓶子草属属物种的分支不同。通常从眼镜蛇瓶子草从种子生长至成年植株需要3至7年时间,而通过分株则更快。通过不断的分株,眼镜蛇瓶子草可迅速占领周围地区,从而保持其优势地位。这使其在周围植被密集地区的适应能力要强于瓶子草属植物。这种现象也可见于少数太阳瓶子草属植物中,如曲曼他太阳瓶子草(Heliamphora chimantensis)。

以上文字转自食虫植物网,本文章去除了原文中的图片。

篇二:眼镜蛇瓶子草

眼镜蛇瓶子草为丛生多年生草本。其茎常沿地表匍匐分支生长,匍匐茎长20至80厘米。匍匐茎又可发育为独立植株。眼镜蛇瓶子草的根呈棕色,长10至25厘米。

眼镜蛇瓶子草的叶片具两型。叶片呈莲座状分布,每个成年生长点由3至

1

4片叶组成。种苗在2至3年内叶片均为简单的筒状,末端渐尖。幼叶一般长1至3厘米,呈红绿色至红色。之后,眼镜蛇瓶子草的叶片转变的成熟状态。成熟叶片已具捕虫功能,长20至80厘米,中空,其中下部为管状,上部为球状并向前膨大。叶前隆处底部有一个10至20毫米的空洞,为叶片的唯一开口。瓶口边缘内弯,形成类似龙虾笼笼口的形状。瓶口链接着一个二叉的鱼尾状附属物。附属物背侧及瓶口周围存在蜜腺。叶片球状部及管状部上端表面具大量不规则的半透明白色斑纹。叶球状部分内表面无毛,光滑具蜡质。管状部分下三分之一内表面具下向毛,长2至8毫米。 每个眼镜蛇瓶子草的成熟植株在春天只会产生一朵花。萼片为黄绿色,披针形,长3至5厘米。花瓣呈暗红色至紫色,披针形至长圆形,长2至3厘米,无毛,具横向脉。子房位于花朵中心,绿色,5室,长1至2厘米。柱头星形,由子房末端伸出。雄蕊15至25枚,分布于子房基部周围。花药长2至3毫米,长圆形,黄色。花茎长25至90厘米,通常比成熟的叶片高10至25厘米。花期4月至6月。花开后1至2天,柱头可接受花粉,而花粉亦开始飘散花粉。6至10天后,花瓣和雄蕊萎蔫脱落。雌蕊若授粉成功则继续膨大,并在8至14周后形成长3至4厘米的种荚。种荚顶裂,内含40至300枚长1至3毫米的浅棕色种子。种子表面具不规则的突刺。

篇三:食虫植物的捕虫方式- 食虫植物资料

捕虫方式:

食虫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寒冷的高山到炙热的热带地区,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大多生长于缺少营养的土地中,恶劣的生长环境迫使它们进化出了特殊的本领,它们可以依靠捕食昆虫等小型动物,来为自己补充营养。不同的环境因素,同时也造就了它们各具特色的捕虫方式,其捕虫方式可大致总结为三大特点:

1.主动型:以捕蝇草、貉(与“河”同音)藻、狸藻为代表的主动型食虫植物,它们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将靠近的猎物“抓”住。其次,茅膏菜和捕虫堇在捕猎时,也会运动其叶片,但其运动往往需数十分钟,肉眼不易察觉。

捕蝇草和貉藻拥有非常知名的捕虫器官,这些捕虫器官外形和贝壳类似,被称为捕虫夹。当“猎物”进入张开的捕虫夹,触动夹子内的感应器官“触毛”时,捕虫夹会瞬间关闭,可怜的猎物就只能乖乖等着被消化掉了。

狸藻则拥有中空的捕虫囊,这些捕虫囊附近通常都有水,并且由“囊瓣”将捕虫囊与外界封闭,“聪明”的狸藻会使捕虫囊内部会产生“真空”负压,当猎物触动捕虫囊上的“机关”时,捕虫囊上的囊瓣瞬间打开,猎物就像面条一样被吸入囊中,随后囊瓣关闭,狸藻就这样将猎物收入腹中,我们不得不感叹其“陷阱”设计之巧妙!

2.粘液型:捕虫方式为粘液型的食虫植物有茅膏菜、捕虫堇、露松、腺毛草、花柱草、捕虫树、穗叶藤和菲尔科西亚属(属名:Philcoxia,新发现并确认的食虫植物)。这类食虫植物的身上有许多腺毛,腺毛的顶端长有能分泌粘液的腺体,这些粘液在光线下就像水晶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当猎物被吸引到叶片上时,便会被粘液黏住,挣扎只会使其粘上更多的粘液,直至被困死、消化和吸收掉。其中茅膏菜和捕虫堇的腺毛会缓慢运动,其他则不会。菲尔科西亚属是2012年公布的食虫植物,其捕虫叶只有1-3毫米大,以线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3.陷阱型:捕虫方式为陷阱型的食虫植物有猪笼草、瓶子草、土瓶草、眼镜蛇瓶子草、太阳瓶子草、螺旋狸藻和布洛食虫凤梨。它们大都通过精心设计的陷阱捕捉猎物,这些陷阱都不会运动,猎物一旦进入则很难再出来,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其中螺旋狸藻的陷阱为生长在地下、螺旋管状的捕虫叶,一眼看去容易误解为根部,其实这是螺旋狸藻进化出的变态捕虫叶,这些捕虫叶内部像迷宫一样,并长满“倒毛”,

猎物进入后通常被迫往迷宫深处走去,

很难再活着出来。其他的食虫植物则为瓶状陷阱,这些陷阱内部都非常光滑,有的还长满“倒毛”,陷阱底部有液体,猎物进入后往往被困淹死,直至被分解,成为食虫植物的营养来源。眼镜蛇瓶子草和瓶子草属中的鹦鹉瓶子草的“陷阱出口”都比较隐蔽,也有类似“迷宫”的功能。

以上文字转自食虫植物网,本文章去除了原文中的图片。

篇四:捕虫植物 - 食虫植物资料

食虫植物共有约18个属,它们能够引诱、捕捉、消化并吸收猎物的营养。你可能不知道,在全球还有大量的植物能够捕捉昆虫等小型猎物,然而,它们却没有资格被称为食虫植物。 捕虫植物是能够捕捉,杀死昆虫等小型动物的植物。它们与食虫植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分泌消化酶,不能直接消化和吸收猎物的营养,且其捕虫能力大都不如食虫植物,一些被认定为是捕虫植物的物种,同时也是具有或者曾经具有争议的食虫植物,如眼镜蛇瓶子草、部分太阳瓶子草品种、捕虫树和一些积水凤梨。

据说,一共有300个属的植物能够捕捉并杀死昆虫。它们有的依靠类似茅膏菜的粘液粘住昆虫,一些则通过植株叶腋内的积水淹死昆虫。大部分的捕虫植物捕捉猎物可能并不是为了获得猎物的养分,而是为了将昆虫赶走,避免昆虫对植株造成伤害。这些赶走昆虫的机构则往往会将一些猎物“误杀”。

或许,在未来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当这些捕虫植物发现可以从中获得营养时,便会进化成为食虫植物。现今被确定的食虫植物,其也可能经历过捕虫植物的进化历程。比如一些太阳瓶子草可以分泌消化酶来消化和吸收猎物的营养。而另一些则无法分泌消化酶,我们有理由认为,未来这些太阳瓶子草也会进化出分泌消化酶的本领,成为真正的食虫植物。 了解捕虫植物可以非常形象的理解食虫植物的进化过程。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几种比较知名的捕虫植物吧。

角胡麻科(Martyniaceae)的长角胡麻属(Proboscidea)和单角胡麻属(Ibicella):

角胡麻科共有5属约16个品种,是一种比较大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产于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很容易就能长到50厘米高。部分品种的角胡麻可以通过粘液捕捉昆虫。

恶魔之爪

角胡麻的果实成熟后,其肉质果实便会脱落,露出里面木质的种荚,在其种荚的末端有两个长长的钩子,在野外它们往往通过勾住动物的脚来散播种子(种子约1厘米大小)。因为它木质的钩子常坚硬,常常能将动物的腿勾伤,甚至有传言说其能钩住动物的皮肉使动物致死,在尸体腐烂后种子便发芽,依靠尸体的营养生长。所以角胡麻又被形象的称为“恶魔之爪”。

捕虫习性

并不是所有的“恶魔之爪”都是捕虫植物哦!角胡麻科五个属中只有长角胡麻属

(Proboscidea)

和单角胡麻属(Ibicella)两个属具有粘液,所以也只有这两个属具有捕虫的习性,长角胡麻属共有五个品种,单角胡麻只有黄花单角胡麻(I.lutea)一个品种,在这两个属的角胡麻的叶片和茎干上,布满了类似毛膏菜的带有粘液的腺体,而且能散发出一种“臭袜子”的臭味吸引昆虫,所以在其叶片上往往粘满了小虫子,但是他们并不会分泌消化液消化昆虫,被认为是捕虫植物。有部分人认为他们通过与一种名为“Cyrtopeltis modestus”的昆虫的共生关系来获取营养,类似于捕虫树与刺蝽的共生关系。但是这种现象往往并不常见。也有部分人认为这种粘液是为了防范蚂蚁这类对传播花粉没有帮助的爬虫,防止它们爬上花瓣窃取花蜜。

种植角胡麻

大多数的角胡麻都产于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在美国南部和墨西哥的沙漠地区常常能看见成片的角胡麻,所以角胡麻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比较耐旱耐热,但在湿润的环境下生长更为旺盛,种植时可当普通的花卉种植,使用普通的土壤就行,可全天接受阳光暴晒,无直射阳光时,提供明亮的光线也可正常生长,使用普通的土壤保持土壤不干透、不积水即可,花盆则使用直径20厘米以上的大盆为宜,适合种植在庭院、阳台等宽敞、光线明亮的地方,冬季降温到10度以下则往往因为不耐寒而枯萎,通过采收种子来年可继续种植。

角胡麻因为适应能力强、生长旺盛,在一些国家被认为是入侵物种,在野外有可能“侵犯”其他植物的领地,在一些国家被禁止出入境,所以在种植时应避免将种子散布在野外,避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可能。角胡麻之间杂交的情况非常少见,所以能购买到的角胡麻多为原生种,黄花单角胡麻(I.lutea)经常被园艺商误认为是长角胡麻(P.lutea)而进行销售,其实(P.lutea)是一个不存在的品种。而区分这两属植物的方法在于黄花单角胡麻的花为黄颜色,种荚全周布满尖刺,且种子为黑色,而长角胡麻属花多为淡紫色,种子多为白色,而且“爪子”更细长一些,长可达20厘米。

西番莲科(Passifloraceae)的西番莲属(Passiflora):

西番莲属中的野西番莲(Passiflora foetida),又被称为毛西番莲.是一种两年生的藤本植物,其藤蔓长达数米,广泛分布于全球,果实是一种一元硬币大小的水果,与百香果(生活中百香果也被称为“西番莲”)可是近亲哦。

野西番莲的花朵非常美丽,在其花朵和果实的基部有数厘米长的羽毛状苞片,苞片上有类似捕虫树的腺毛,能粘住昆虫,有研究显示其可以分泌消化酶分解昆虫,但是不确定其是否能吸收昆虫的营养,而且其植株一般都生长茂盛,似乎不需要通过捕食昆虫来补充营养,被认定为捕虫植物。

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的白花丹属(Plumbago):

白花丹属为高0.5米-2米的灌木、半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共有白花丹、贵州白花丹、尖瓣白花丹 、蓝花丹等20种左右。有些品种已作庭园观赏植物广为栽培,有些则可供药用。白花丹属植物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4种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捕虫特性

白花丹属植物的花期在9-10月,花为穗状的总状花序,奇特之处在其花萼上布满了许多类似于毛膏菜的腺体,这些腺体能分泌粘液黏住昆虫,但是并不确定其是否能消化、吸收昆虫的营养,所以被认为是捕虫植物。也有一些看法认为这种进化并不是为了捕捉昆虫,而是为了防止蚂蚁这类对传播花粉没有帮助的爬虫爬上花瓣。

川续断科(Dipsacaceae)的川续断属(Dipsacus):

川续断属植物大都是两年生的草本植物,高可达1-2.5米,是一种有名的中药材,但是少有人知的是,它们中有几种(比如D.fullonum和D.laciniatus等)能捕捉昆虫。

捕虫特性

在它们茎干上的无柄叶成对生长,基部的叶则粘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能盛住雨水的“杯子”,这些水不仅能防止害虫爬上植株,还能将一些掉入水中的昆虫淹死,但其并不会分泌消化液将它们消化,被认定为捕虫植物。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的荠菜属(Capsella):

荠菜属中的荠菜(C.bursa-pastoris)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其营养价值较高,同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荠菜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在我国野外更是随处可见成片的野生荠菜。而不为人知的是,荠菜也曾经是一种有争议的食虫植物。

捕虫特性

在它荷包状的果荚内,有一种覆盖粘液的种子,种子能黏住一些小虫子,而虫子的残骸能为种子发芽提供养分。但明显的是,荠菜的种子并不能消化和吸收昆虫的营养,所以被认为是捕虫植物的一种。更有人认为荠菜连捕虫植物都称不上,因为自然界拥有粘性种子的植物实在是太多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仅仅是为了便于传播种子而已。

谷精草科(Eriocaulaceae)的食虫谷精草属(Paepalanthus):

谷精草科是凤梨科的近亲,食虫谷精草的原生地常有食虫布洛凤梨伴生。像有争议的嘉宝凤梨一样,在其莲座状生长的叶子的基部形成积水,这些水能将昆虫淹死,但是其并不能分泌消化酶而将猎物消化并吸收,属于捕虫植物。

兰科(Orchidaceae)中的兰属(Aracamunia):

Aracamunia liesneri为兰属(Aracamunia)中唯一的一种,“Aracamun”为发现者名字。 兰属植物中唯一一种曾被认为有捕虫习性的品种,在其花瓣基部会分泌一些粘液,其中有一片花瓣形状类似于猪笼草的捕虫瓶(许多兰花都有类似形状的花瓣),而且恰巧这种兰花被发现于委内瑞拉土壤贫瘠的地区,似乎有理由进化成食虫植物,但其并没有消化、吸收昆虫营养的能力,在野外也很少真正能捕捉到昆虫,却恰恰因为昆虫的挣扎逃脱给其创造了更多授粉的机会,所有这些特征都似乎说明了,这种进化似乎是为了让昆虫帮助授粉,而不是为

了捕食昆虫。

细鳞苔科(Lejeuneaceae)的管叶苔属(Colura):

管叶苔属中的管叶苔(C.zoophaga)是唯一的一种有争议的苔藓类食虫植物,原产于非洲,以肯尼亚的高原地区最为丰富。目前对于这些藓类植物的研究还非常的少。通常他们只有几毫米长,并且附生在其他植物的枝干上,它们的叶子非常奇特,是一种类似狸藻捕虫囊的囊状物,入口由一个可活动的片状膜控制,里面通常充满水和一些“捕捉”到的蠕虫。但是并没有证据显示其能分泌消化酶分解猎物,也没有证据显示其能吸收猎物的营养,或许这些蠕虫仅仅只是叶片在吸收水分时无意中“吸”进去的。期待有更多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它们。

以上文字转自食虫植物网,本文章去除了原文中的图片。

篇五:认识瓶子草 - 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中的瓶子草属(Sarracenia) - 食虫植物资料

瓶子草是一种拥有完美曲线和斑纹的食虫植物,挺拔多姿的捕虫瓶给人一种亭亭玉立的美感。它的捕虫机构相对简单,却非常有效,还能与猎物展开一场昆虫版的“死神来了”。

瓶子草属(Sarracenia)与眼镜蛇瓶子草属(Darlingtonia)和太阳瓶子草属(Heliamphora)一样,都被分类于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瓶子草属植物可直接称为瓶子草,是一种中型多年生草本食虫植物,一些品种的捕虫瓶可高达1米。瓶子草共有9大原生种,它们分别是白瓶子草、红瓶子草、黄瓶子草、山地瓶子草、鹦鹉瓶子草、小瓶子草、翼状瓶子草、网纹紫色瓶子草和蔷薇瓶子草。再自然环境下,又由这9大原生种演变出一些亚种、变种和(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眼镜蛇瓶子草如何捕虫)变型种,共有约50种。

食虫特性:

瓶子草是一种陷阱型的食虫植物,它们的陷阱是静止的,不会像捕蝇草和茅膏菜一样“移动”。然而,瓶子草通过巧妙利用其身体的各个部位,其捕虫效率却要高于茅膏菜和捕蝇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猎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吧。

捕虫瓶的上半部分能够分泌一种带有“柠檬香”的蜜露,一些瓶子草分泌的蜜露,甚至含有像酒精一样能麻痹神经的物质。当猎物闻到由瓶子草分泌的“蜜露”香味时,便会奔向瓶子草,开始其“死亡之旅”。

瓶子草的瓶盖能防止雨水滴入瓶子,上还长满指向捕虫瓶深处的倒毛,当昆虫在此逗留时,无意中便会被一步步逼向瓶口处。其瓶口处的唇口和唇口附近的瓶壁则非常光滑,当吸食蜜露后,“醉醺醺”的昆虫非常容易失足掉进瓶内。捕虫瓶的形状是一个上宽下窄的喇叭口,在猎物掉入瓶内后,哪怕是会飞的昆虫,也难以展开翅膀飞出瓶外。而且,在捕虫瓶中下部分的瓶壁上也充满了像瓶盖上一样的倒毛,猎物的挣扎只会使其越陷越深。在捕虫瓶的最底部,则是一滩具有消化酵的液体,能很快地将昆虫淹死并进行消化,营养最终被瓶壁上的腺体吸收。瓶子草能捕捉一些大苍蝇等昆虫,昆虫的外骨骼通常不会被消化掉,经过一个夏天,瓶身往往会装满昆虫。

鹦鹉瓶子草和小瓶子草都拥有迷宫式的瓶口,并通过瓶盖上的白色斑点迷惑猎物,使其找不到出口。拥有匍匐叶的鹦鹉瓶子草,还能利用像龙虾笼的构造让猎物进入,雨季时还会有小蝌蚪、小鱼游入,然后再也出不去。

瓶子草就像死神一样,对猎物的行动了如指掌,一步一步地给猎物设计好了“死亡步骤”。

原生地:

瓶子草只产于北美洲温带区域,原生于美国东海岸、德州、五大湖区以及加拿大南方。大部分的种类只出现在美国东南部,只有紫瓶子草出现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它们大多生于比较开阔的沼泽地,具有较高的耐湿性,喜爱生长于光照良好的地方。

在原生地,瓶子从在开花末期开始生长,一直到晚秋,在寒冬3-8摄氏度时,瓶子开始凋谢,白瓶子草、山地瓶子草、翼状瓶子草和黄瓶子草还会长出不具捕虫功能的剑形叶。由于冬季的昆虫减少,天气转冷,也降低了植物的新陈代谢和其他功能,此时把能量花在长捕虫叶很不划算,剑形叶是比较经济的选择。

形态特征:

瓶子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从地下茎的生长点,莲座状长出瓶状捕虫叶,叶子分为具捕虫功能的捕虫叶,以及冬季无捕虫功能的剑形叶。捕虫瓶面向中央,形状是上宽下窄的直立喇叭状,也有鹦鹉瓶子草匍匐于地面的捕虫瓶。从瓶子远端入口处延伸出一个盖子,瓶口周围通常有唇口,会分泌蜜糖和气味,盖子本身也会产生蜜糖,但是量较少。

瓶子草每株通常有捕虫瓶数个至10多个,每个捕虫瓶的寿命都可达半年以上,从种子到成株需要3-6年,因品种不同其捕虫瓶可达25-110厘米,一般在冬季10-15度以下会停止生长新叶,继续降温老叶会慢慢枯萎,地下茎及其生长点则可耐受0度低温。紫色瓶子草因其生长在北方较寒冷的地方,其捕虫瓶在冬季也能维持更长的寿命,但一般5-10度以下也会慢慢枯萎,地下茎及其生长点可耐受零下10度的低温。

捕虫瓶

无论是哪一个种类的瓶子草,它管状瓶可以分为3-5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瓶盖,第二部分是唇与瓶口。三四部分(有些种类是合在一起的)和第五部分(只有紫瓶子草有第五部分)是瓶子的主体,这些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符合它们型态学上的特色:

第一部分:瓶盖。大部分种类的盖子会遮盖部分瓶口,避免过多雨水装满瓶子,导致猎物减少。瓶盖也会结合色彩、气味以及倒生的毛,将猎物诱引到瓶口处。有些特别的种类,例如小瓶子草和鹦鹉瓶子草,它们的瓶盖非常靠近瓶口,瓶子上镶嵌著一小块一小块缺乏叶绿素的区域,形成半透明的“窗户”,飞行的昆虫会试图穿过瓶盖,然后掉进瓶中(类似的功能也发生在同科的眼镜蛇瓶子草身上)。

第二部分:唇与瓶口。此部分主要是唇,产生大量的蜜糖,吸引昆虫停在上面或爬上瓶口,站在危险的陷阱边缘。第二部分也包含了瓶子上端腊质的管口,腊质堆积在这个部份,昆虫一不小心就会失足落入瓶子深处。

第三部分:就在第二部分下面,此部分的特色是毫无落脚处,它内侧的表面覆盖大量倒生的毛,让昆虫完全失去逃跑的机会。此部分还镶嵌著消化腺,分泌含有消化酵素的消化液。 第四部分:多数的种类到这一部分为止,只有紫瓶子草具有第五部分。第四部分充满了消化液,酵素和生长在液体中的细菌会将昆虫分解,再由瓶子迅速吸收养分。此部分具有更多的消化腺,并被向下生长的粗毛包覆著,让昆虫无法逃脱。

第五部分:位于第四部分?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剑瞬糠种辉谧掀孔硬莘⑾帧U馐且桓龉饣廾挥蟹置谙伲换嵝形兆饔玫那颍δ懿幻鳌?/p>

瓶子草的花在早春的时候,比第一个瓶子稍早或同时出现,它们会伸出一条长长的茎,通常

会高出叶子很多,避免授粉的昆虫掉进瓶子。花朵根据种类不同,直径约3 - 10厘米。其花朵不但很吸引目光,而且还有精密的构造,可以避免自花授粉。

瓶子草的花具有五个萼片,基部和三个苞片连在一起;具有一些花药;以及一个具有五个顶点的伞状构造,上方悬挂著五片红色或黄色的花瓣。整朵花是呈现上下颠倒的样子,因此这个伞状构造可以盛住从雄蕊掉落的花粉。柱头位于伞状构造上,接近五个顶点的地方。最主要的授粉者是蜜蜂,蜜蜂要采蜜的时候,由于花朵的构造,它们必须先经过其中一个柱头,才能进入倒伞状的空腔部分。在空腔内,它们不免会沾到一堆来自花药或者掉落的花粉。离开的时候,也由于花朵的构造,蜜蜂得从其中一个盖状的花瓣出去,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蜜蜂经过柱头造成自花授粉。然后蜜蜂造访下一朵花,经过柱头时就把前一朵花的花粉沾在上面了,这个过程会不断地重复。

瓶子草大部分的花是有香味的,这些香味多变,但是通常都很强烈,甚至刺鼻。尤其是黄瓶子草,具有强烈的气味。

瓶子草的花期约2周,在开花末期的时候,花瓣脱落,而子房如果有授粉,便会开始膨大。种子形成五瓣,其中一瓣产生的种子比其他几瓣少很多。平均产生300 - 600颗种子,视种类以及授粉成功的情况而定。种子约五个月后成熟,此时种荚会转变成褐色并且裂开,散出种子。种子约1.5 - 2毫米长,具有粗糙的腊质防水外壳,这个构造可能是为了借由水流散布种子。瓶子草的种子需要经过一个“湿冷积层”的阶段才会发芽,发芽刚开始后的一年左右,叶子的型态会和成熟叶有所不同,结构上较为简单,外型迷你而可爱。从种子到成熟,约3 - 5年。

园艺品种:

瓶子草是所有食虫植物中最容易种植的种类,其被园艺栽培的时间也较长。在栽培过程中,人们培育出了许多园艺品种,它们大多是由杂交而成,也有少数是由形态变异衍生的品种。本站(这里指的是食虫植物网shichongzhiwu.com,不要搞错了)收录的瓶子草园艺品种比较全面,共有约1100种,几乎涵盖所有能查询到的品种,它们继承了瓶子草易种植的特点,形态也各有千秋,加上较原生种更为低廉的价格,被广泛栽培,您可以到本站(这里指的是食虫植物网shichongzhiwu.com,不要搞错了)“图片库”中进行更全面的了解。

以上文字转自食虫植物网,本文章去除了原文中的图片。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