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什么是意识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9:30 单元作文
什么是意识流单元作文

篇一:意识流小说的概念

意识流小说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fiction of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 ,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吴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意识流通常是指在20世纪初心理学风行时候,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在文学创作中而产生的文学作品。通常意识流作品脱离传统的叙述方法,在时间上彰显其特色进而以表达作者的复杂心理。早期的意识流作品以小说为主。

现下在中国国内风行起意识流作品,大概多用于散文、个人作品中。即通俗所讲的想到什么写什么。但是非凡的语言以及不可琢磨的心理活动更容易打动读者。

意识流小说

? ? ? ? ? ? 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 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 的《》《》《》 的《》 的《》 伊塔罗·卡尔维诺 的《宇宙连环画》

纪念《尤利西斯》 用狂欢向意识流致敬

(图)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今天是“布鲁姆节”100周年纪念日。布鲁姆是谁呢?他是著名小说《尤利西斯》中的主人公。作者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在书中,以近千页的篇幅,记录了一位普通市民利奥波德·布鲁姆在1904年6月16

号这一天里的经历和感受。从1954年6月16号,一群痴爱《尤利西斯》的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于是一个虚构的日子和那些真实的纪念日一起写到了日历里。“布鲁姆节”恐怕是世界上惟一一个因为一本书而诞生的节日。

每年的“布鲁姆节”,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地来到都柏林,以各种方式对小说的作者乔伊斯表示敬意。虽然这些人十有八九没有读过《尤利西斯》,却毫不拘束地参加到庆祝活动当中。

庆祝活动一般都会从“乔伊斯塔”出发,然后人们就会来到奥康纳街品尝一份“布鲁姆早餐”。这份早餐可不同寻常,它是照着书中所写的布鲁姆食谱做成的,内容有猪腰子、猪肠子和其他杂碎。想不到吧,布鲁姆的口味和咱中国人还有些接近呢。看,这些游客吃得多津津有味啊。

此外,人们还会沿着布鲁姆在一天中去过的地方,比如说邮局啊、图书馆、海滩、妇产医院等等,寻找布鲁姆的感觉。不过,光是各式各样的街头庆祝活动就会让你眼花缭乱,街头卖艺踩高跷的、玩吞火把戏的、杂技表演等等都引来了游客的围观,连传统的爱尔兰刮脸都被搬上了街头,男士们纷纷跑来过把瘾。

因为今年是100周年纪念日,爱尔兰政府从4月1号就开始举办历时5个月的庞大庆典活动,活动在今天达到高潮。光是来吃猪腰子的人就将超过近万人。

不过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官商合谋、无限抬高乔伊斯的地位,把他当做摇钱树的明证。还有人挖苦说这是“乔伊斯产业”。但是,在都柏林的旅游官员眼中,“乔伊斯产业”倒真是名副其实,因为乔伊斯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旅游收入“不计其数”。

《尤利西斯》是本意识流小说,所谓意识流通俗点说,就是想到哪儿写到哪。您想想用上百万字写一个人一天的经历和感想,那得写得多细呀!难怪有人觉得都这本书太难懂、像天马行空地让人找不着北。别看参加布鲁姆节的人那么多,里面真正看过小说的估计没多少,参加布鲁姆节挺有好处,逛了柏林、凑了热闹,还显得自己挺有文化。

央视国际 2004年6月17日

什么叫意识流

前几日不知在那看了个贴,'意识流'一个新名词不知其意上网收集如下: 所谓意识流:一是指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一是指一种描写人物心理

的表现手法。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着重要的区别。

现代主义流派的“意识流”小说,它流行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法、英、美等国家。最著名的是法国的作家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英国的女作家陶乐赛·理查逊、维吉尼亚·沃尔芙等人。他们先后写出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意识流”小说,形成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识流”派别,已不复存在;但他们创作的意识手法,却被许多不同倾向的文学家广泛地采用、发展,并且

创作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通过研究证明,意识流同多数现代主义流派不同,“意识流”小说作家

没有共同的组织,也没有打出统一的什么旗号;但是他们有着相似的哲学观点和艺术观点,有着相似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而且互通声息,互相影响,

所以也应该称为一个比较独特的小说流派。

不过“意识流”这个用语,首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不是片段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流动的状态中,所以称为“意识流”。他解释说:“意识——对它自己来说并不是以劈成碎片的样子出现的。象“链条”可“系列”这样一些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使自己呈现出来的样子。它不是连接在一起的东西,它流动着。“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自然地把它描写出来。以后当我们谈到它的

时候,让我们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吧。

他的这段精辟论述,从而告诉我们“意识流”这个词是怎么来年,并不能使我们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也不能使用权我们对“意识流”小说同传统小说的区别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因为从作品实际看,一些传统作家,如司汤达、福楼拜、托尔斯泰等,也是以精于刻画心理著名的,而且他们写人物的意识,也是具有一定长度的“流”,并不可能跟着人物的意识永远“流”下去。任何作品,在表现人物心理状态时,实际上都是“流”和“片”的统一。即从局部看,是“流”;而从全局看,不过是其中

一“片”或几“片”而已。

那么“意识流”小说同传统小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如果我们把两面三刀类小说认真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其区别并不在是不是刻画了心理,是不表现了意识之流,而在于披露了什么样的心理,表现了什么样的意识之流。 意识流的特点就是专注摹写内心生活,如果我们把人物的内心生活叫做“意识流”,那么人物外部的生活就可以称为“生活流”。“意识流”是“生活流”的反映,但“意识流”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行动反作用于“生活流”,两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即写“意识流”,也写“生活流”,一般以“生活流”为主体。“意识流”为辅助,在写“流”交融中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意识流”小说,则主要甚至全力写“意识流”,其兴趣专注于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隐曲,对“生活流”则不甚关心。他们的作品或孤立的写“意识流”,很少或根本不去反映“生活流”,以至“意识流”成为无源之水,显得神秘难测;或者是完全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去反映,而“主观”屏幕又常常是反常的、变形的,因此反映出来的“生活流”往往歪歪扭扭,支离破碎,是真正意义上的“碎片”。他们的作品往往没有连贯的情节,也没有明晰完整的场景,连人物形象都朦朦胧陇,行文着墨都以意识流动为转移。这个特点在最早的意识小说中已有表现。法国的艾杜阿·杜夏丹的小说《月桂树砍掉了》可以说是意识流小说的先声。全书用内心独白表现了一个恋爱中的青年在六小时里的心绪变化,用乔伊斯的话来说,这部小说“自始至终将读者置于主人公的脑海里”。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温曾说,意识流小说“几乎总是用来描写某一人物个人的平凡的经历和他对这些事情的纯粹个人角度的反应。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多少给

什么是意识流

以没有对准焦距的感觉”。

“意识流”小说家热衷于写内心生活,并不仅仅是个描写角度和表现方法的问题,而是同他们对世界对艺术总的看法有联系的。他们同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一样,以为只有主观世界才是“最高真实”,客观现实反而不真实。普鲁斯特认为主观真实是“最基本的东西”,只有主观作品才是“唯一真实

的著作”。乔伊斯要求艺术家去表现“经验的真实”。福克纳则认为作家只应写人类的“内心冲突”和“心灵深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陶乐赛·理查逊反对描绘外部现实,主张意识垄断一切,专门去表现“个人思想和信仰的真实”,让“沉思默想的现实”来“独立发言”。维吉尼亚·沃尔芙要求以主观代替客观,努力表现人物“私有的幻想”。在她看来只有意识流才是生活,才是真实和道理。她有一段很有名的话:“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传达这变化万端的,这尚欠认识尚欠探讨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现会多么脱离常规、错综复杂、,而且如实传达,尽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共固有的东西,难道不正是小说家的任务吗?”在她看来,“生活”即内心世界,并不是左右对称”,合乎逻辑的,而是象“一圈光晕”,模糊朦胧,变化万端。文学作品应当着力于表现这种错综复杂变化的“根本精神”,而不应该

去描写“意识流”本身以外的事物。

意识流作家们的这些看法,来源于现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弗罗依德主义。柏格森认为“真实”只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威廉·詹姆士认为宇宙间最根本的东西是“纯粹经验”,也即“意识之流”。它就是“现实”,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品级高的现实”,弗罗依德认为人生是由两种基本本能——求生本能和死亡本能的内部冲突所构成的。这些就是“意

识流”派的理论根据。

着力于表现无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流作家所表现的内心世界,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主要就是无意识、这也与传统小说不同。传统小说刻画人物的心理,着重描写有意识的内心活动,他们的意识是有次序的,合乎逻辑的,有时也写无意识、潜意识,但总的说来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主体还是写真正的“意识”之“流”。而“意识流”小说,则着重要写非理性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突出人物内心的混乱、迷离、恍惚、无逻辑性、动物性和疯狂性,以为只有这样才算写出了心理的原始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流小说所写的,其实是“无意识之流”或“潜意识之流”,应该叫“无意识流小说”

或“潜意识小说”才比较贴切。

无意识、潜意识是非理性的,它的特点是杂乱无章、繁复多变。弗罗依德曾把无意识比喻为一口疯狂的混乱的大锅。詹姆士则认为“意识流”就是“感觉的一种原始的混沌”。意识流作家主张把人心里的这“原始的混沌”全部地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他们提出“非人格化”和“作家退出小说”的口号,反对作家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整理和提练,更反对作家出面进行介绍和解释,而要求让人物的内心活动——特别是隐藏在心灵深处的无意识、潜意识活动。按照原始的方式杂乱无章地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沃尔芙强调要把人物头脑中“千千万万个印象”,无论是“细小的奇异的、倏而逝的,或者是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全部应该写出来,要把那些“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般的印象都记下来,认为只有这样才算写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沃尔芙还说:“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痕迹吧,不管它们表面上看来多么无关系,全不连贯。让我们不要想当

篇二:我想意识流地说些什么

我想意识流地说些什么

-献给大一的自己

经济论坛编辑部关利利

秋天的雨就这么毫无预兆地来了,淅淅沥沥地下着,带给人一种莫名的悲伤。时间似乎是世间流逝得最快的东西,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这个月的时间就在指尖悄悄地溜走了,突然有种淡淡的紧迫感,我的大一上学期已经消磨了消一半的时光。

突然开始怀念那些在高三奋斗的时光,怀念那些熟悉的面孔,记得高三开学之际,班主任就告诉我们生死决战的时刻到了,那时的我们充满了希冀,怀揣着梦想,斗志昂扬。不知何时起,晚上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是挑灯夜战次数越来越频繁。不知何时起,课间的嬉戏的次数越来越少,埋首如山的题海的次数却越来越多。不知何时起,耳朵里充斥的不是流行歌曲。而是英文单词和短语。不知不觉,中指因握笔太用力的小山丘居然磨平了,而小拇指常常会留下红色黑色的笔墨。心里却不觉得痛苦,反而觉得十分充实而满足。

进入大学后不久,我们就开始了军训,这也是最具有深刻意义的第一堂人生课,在短短的十二天里,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痛并快乐着”,白天忍受着烈日的曝晒,反复训练。晚上我们坐在一起,赏月谈心。让原本思乡心切的情绪得到了抚慰,浮躁不堪的心回归到宁静,也不再伤春悲秋,感叹世事不公。看着那些英姿飒爽的教官,从不惧严寒酷暑,他们的坚硬和刚强,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迎着命运的浪头而越挫越勇?什么风浪什么海啸,不过是宇宙小小尘埃。 在国庆长假之后,又一个考验摆在眼前,各种社团和校级组织开始招新了,在一轮轮的刷选和一次次的磨砺之后,我学会了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不论生活给予了你什么,你都要学会接受,并且把它变成一抹自己的色彩。如果选择了,就不要轻言放弃,尽管知道我不擅长写作,但还是要坚持下来,因为我想知道那抹色彩究竟是什么颜色。选择与放弃、坚持和执着就在一念之间,我宁愿做一个坚持与执着的人。

打开手机,时间是23:36,呆呆地着这个即将陪伴我四年的电脑桌,过往在脑海里如电影一般一幕幕地闪现。我想我在大学里,要像一株坚韧而倔强的向日葵追随阳光的身影。因为向日葵告诉我,只要面对着阳光生长,日子就会变得单

纯而美好。不论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挫折,我都会勇敢地走下去。就像走过了高三那段刻骨铭心的时光。

亲爱的自己,晚安,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篇三:意识流作文

意识流作文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

“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意识流的几种表现形式:

内心独白

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外,还有一种“间接内心独白”,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所展现的意识活动通常属于较浅的层次,比较连贯和合乎逻辑,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正常。

内心分析

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

自由联想

人物的意识流表现不出任何规律和次序。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一种事物上作短暂逗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一连串的印象和感触。

时间和空间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

诗化和音乐化

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

意识流作文训练范文系列

玻璃上的黑点

在家闲着没事,无意中在玻璃上看见了一个黑点。忽然引起了我的回忆。脑海中涌出许多思绪。从中扯出一根。哦,这原来是我数学考试中那最重要的一点。关系着我分数的高低。在高考中更是如此。有可能就是那不起眼的一点或是葬送你的前途或是使你前途一片光明。取决的就是那致命的一点。

或许在当时我也不清楚黑点是什么,仔细一想不对。灰尘没有那么大个的。即使有也不会是灰尘。我清楚地记得早上我曾用心地擦过那块玻璃。使它看起来光洁如新。不知现在为什么会有一个难看的黑点。也许就是人们的污点。污点谁都有。事情过后很少有人会记起自己曾有一个难看的污点,但一会后脑海里出现的却是另外一幅画面。自己儿时的事一件件浮现在脑海中。和二蛋一起玩泥巴,堆小车,捏大炮,和二狗子一起下河摸鱼。总之以前就是怎么好玩怎么来。记得原来我们在乡里上学,中午带饭盒去学校吃饭。那时我们放学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一起下河摸鱼。摸上来的鱼就放在饭盒里。然后背起书包就屁巅屁巅地跑回了家,回家后总要挨一顿打。但第二天又继续。疯一样地玩。疯一样地享受童年难得的快乐。也只有在那时才有心思去玩,无忧无虑。

现在我认定了一件事就要用心认真地去完成,我现在也不去想那些事情了,闭目养神,以便有精力去做更为重要的事情。难道我不该这样做吗?该,当然该。我想你们在我这个处境才会明白。明白什么,哎,你们难道真希望我和趴在玻璃上的虫子一直较劲下去吗? 哦,那是一只虫子。

手上的伤

当我伸出左手,低下头就会看见那条伤疤。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想这条疤。想是什么时候的事。这就会让我想象当时有什么事。我只知道那里掉在天花板上的大球体,时常射出五颜六色的光线照在地上。我想那时的天气应该很热。记得当时我还穿的是背心。不仅是我整个房间的人都是。当我想这道伤疤,眼神就不由自主地停留在酒吧的柜台上,关于柜台上的啤酒杯里加冰的酒。在彩灯的照影和冰化的吱吱声就像是地狱的恶鬼想要冲出人冥两界的界限。这不禁让我打了一个寒颤,也是这个寒颤让我回到了现实。也是因为这样的意识想像,可能是电视剧看得太多而受到影响。

在自然界的动物是一种情绪的动物。受情绪的波动而有无意识的改变状态。我们人也不例外,当我们遇到路边围了一群人时,自己的好奇心就会战胜冷静,疯狂地往里挤,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如果伤疤是较低的山峰,不过它也不像山峰的高而平,我用手顺着肩摸下去,在伤疤处会有一种很滑的感觉。偈是在一个冰面上穿着溜冰鞋在平滑的冰面上溜冰。就我们的前辈说学会高难度的冰上技术那是天堂与地狱的墓地。这两墓地我则会选择地狱的墓地,在那我不会感到曾经失败的痛苦,不会感到无奈不会??在天堂只会成为金钱的奴隶,我们就像泛着的泡沫,肮脏的大海不值得去冒险,去为他牺牲。我们的人生应该像这雪白的冰面,不应该为了一些庸俗的事物而去毁掉这纯洁的心灵。

意识流作文具体写法:触景生情写下此时的所感所悟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把内心深处的呐喊发泄出来。。。。。

篇四: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

——《墙上的斑点》与《包法利夫人》对比

中文1391

陈毅龙

201341058032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创作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它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福楼拜以貌似冷漠的态度,非常“客观”地揭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陈述了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

说起意识流小说,就要明白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是头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包括回忆、幻想、思想、各种感觉、印象。“意识流”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家借用这个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意识流”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

意识流小说家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认为现实生活是表面的,而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不可界说的内在精神”则是真实的,因此他们强调“内心真实”,展现的是人们的内在精神,从而折射现实生活。这一方面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的产物。意识流小说的兴起归于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变迁。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在一个动荡不安、矛盾激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的自尊与自信每况愈下,而人的孤独感和异化感却与日剧增,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着重表现西方人的复杂心态与悲观情绪,从而折射出社会生活的现实。

读完这两部作品,感觉最大的不同在于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对“内心”的记录方面。伍尔夫认为,真实是客观的。不过,对于相同的客观真实,人们的感受却不相同。小说家应该抓住的重要因素是人性,是人物内心的意识活动。在对内心的捕捉方面,作者主张“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在《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中,就很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小

说中当“我”看到墙上的斑点时,思绪像开闸的潮水一般汹涌而出,首先回忆起当时炉子里生着火,由火又联想起一面鲜红的旗帜,又想起红色骑士潮水般涌来,当幻觉被打断时,“我”又感叹起人的思维特性来。接着猜想这个斑点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由钉子联想起挂贵妇人肖像,由此又想到赝品,想到以前的房客的习惯。面对着斑点“我”弄不清它到底是什么,由此又感叹起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和人类的无知来,一句“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引出一连串的物象:罐子、猫和老鼠、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奔马的尾巴等等,林林总总,不惜笔墨,犹如万花筒般的幻想、想象、联想等思绪纷至沓来。我们不难发现“墙上的斑点”只是诱发人意识活动的客观事物,但这个客观事物并不是人物意识活动的主干部分。小说的发展与“斑点”无关,只是随着“我”意识流动而写就。对比《包法利夫人》,文章开始时的渥毕萨尔之行是非常关键的存在,在侯爵庄园的那场舞会同样是客观存在的一件事,但在这部现实主义作品中却成为包法利夫人意识活动的主干和根源,因为那场舞会,包法利夫人“渴望住在巴黎”,而后她的两度偷情、积债如山和对上流社会生活的疯狂追求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围绕这场舞会。

其次,故事情节的有无和心里活动的呈现。《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通篇都是主人公的思想过程,这里除了主人公外没有其他人物,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小说在开始时向读者介绍了一个时间:“第一次看见墙上斑点的时间”之后,我们便进入她的意识深处,在大约四千字的小说中我们遨游在主人公漫无边际、复杂纷呈的意识之中,我们随着主人公的思绪,一会儿批评“我们思绪多么容易一哄而上”,一会儿感慨“哎!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正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一会儿又发出疑问:“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是没有横加干预与安排故事的走向,甚至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完全是由一个人的内心独白来主导。而《包法利夫人》则不同,作者通过包法利夫人为主体,展示了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外省生活的工笔画卷,展现了当时社会氛围的单调沉闷、狭隘闭塞,包法利夫人的搬家,偷情,计划私奔,借债,自杀,这些故事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情节性。作者通过包法利夫人介绍人物、社会环境、编串故事,包法利夫人做为小说主人公,她的心理活动是经过作家整理的,服务于文章主题思想的,并不同于我们生活中原生态的心理活动。

最后是时序的差异性。《墙上的斑点》做为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正常时间为顺序的结构,在心理变化和意识的流动中,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彼此交叉,相互渗透,使人物的视觉、回忆、向往三种现象交织、重叠在一起,实现了时序的颠倒与溶合,是根据“心理时间”进行的创作。在《墙上的斑点》这篇作品中,主人公的意识便呈现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小说从“大约是在今年

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开始想到“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又想到红色骑士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然后思绪又暂时拉回到现实中来,但她很快又想到“幻觉,是孩童时期产生的”,在感慨人的生活的偶然性时,思维又跳跃到“来世”。在小说的结构上,以跳跃的方式,在“现实—幻想、现在—未来、此生—来世”之间自由跳跃,真实地表现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即时性和不可捉摸性。而《包法利夫人》是遵循线性时间进行描写的,由于在修道院养成的向往上流社会的思想,加之现实的平庸,使她不能满足于生活的现状,当碰到罗多尔夫,她以为得到了真正的幸福,却被无情的抛弃了,这对她来说是继夏尔之后的一次沉重打击,她变得异常敏感,甚至有点神经质,精神一度陷入崩溃,而在恢复之后,她完全变了一个人,热心无度,仪态万千。为莱昂的付出让她彻底的走向了毁灭,为了约会,她挥霍丈夫的财产,到处借钱,为莱昂倾其所有,可最后依然没有任何回报,与绝望之中她选择了死亡。从少女到少妇,包法利夫人对上流社会的渴望随时间的发展经历了由浅而深,由执念到病态的过程。这部现实小说是按时间顺序来描述的,没有跳跃也没有打乱时序,我们能清晰的看见主人公是怎样被资产阶级腐败社会风气所俘虏和她对幸福的渴望在社会环境的束缚下化为泡影的过程。

我认为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而传统小说在我们日常的阅读中不难发现,其通常少不了人物、环境(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故事情节三要素,无论是有顺序、倒叙还是插叙,它始终是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条叙事路线,是一种线性的结构。

在我看来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各有其优点,意识流小说对于心理的捕捉和人性的剖析更为深刻与接近真实,不受束缚的叙述方式能使行文更加自由洒脱。而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和基本要素特点,决定了它可以铺成开来,能更多更好的展现出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以及不同阶级人物的特点,能够兼顾得更多。相对而言,我认为意识流小说着重对“人”的探究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而传统小说则着重对某个时期人物生活和社会背景的记录和呈现,更加的雅俗共赏,拥有

更庞大的读者群,影响力相对于意识流小说要广,能更明确而清晰的呈现出作者的思想意图和写作目的。

篇五:意识流

意识流:从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教学实录(草稿)

浙江慈溪中学 黄孟轲 2009年2月 慈溪中学高二(2)班

在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学习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的时候,不少同学觉得虽然与我们以前读到的许多中外小说有较大的差异,但还是读得懂理解得了,觉得这一小说用取一横截面的手法,以一很小的角度来表现战争与人性的关系,以实现对人性的拷问,体现海明威小说创作的“冰山理论”的特征。但同学们在预习《墙上的斑点》的时候,都感到一下遇到这样的小说根本无法进入,一点头绪都没有,智力在它面前会很苍白。这里比较主要的问题是因为我们都是在故事中长大,在小说的三要素的阅读欣赏习惯中过来,是我们学习外国现代派的阅读欣赏的习惯于思维还没有转变过来,新的阅读思维信念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通过《墙上的斑点》的学习,我试图努力地帮助学生逐渐的形成树立外国现代小说学习的能力体系。这就是要达到从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一、在小说语言的褶皱处抵达人的灵魂的阅读

1、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伍尔芙的小说《墙上的斑点》。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伍尔芙在小说创作方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2、伍尔芙她还认为,小说是想象生活的艺术,生活是人物的主观印象的总和。所以小说创作不要只停留在客观生活的表面,而要从深处里看,捕捉生活的重要瞬间。这是伍尔芙重要的创作观点。也就是伍尔芙认为,只有人的思想、主观情感是真实的,客观世界反倒是不真实的。我打个比方,同样这块黑板,在不同的同学眼中是不同的,同样是阴天,心情愉快的同学看起来是一个样,心情低沉的同学看起来是另一个样;同样是我老黄,在你的心里他的心里印象也是各各不同的。

3、所以说,我们要关注伍尔芙在小说创作中一直在追求什么呢?

追求精神的真实,寻求解答心灵的疑难,捕捉生活的一个个重要瞬间。这其实也是我们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经验,即从对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板书:精神真实心灵疑难生活瞬间人的外部阅读转向对人的内部的阅读)

4、以前我们读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或者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等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关注的是人的外部,即人物与社会的冲突,人的生存状态的矛盾,而伍尔芙们的小说理念关注的已经不是这些了,它思考的人的内心的存在纠葛意识流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创作方法。。

二、意识流技法与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的区别

1、下面请谈谈你预习阅读了这篇小说之后的感受,你读下来,是读得懂的多,还是读不懂的多?这些读不懂的地方问题在哪里?这个墙上的斑点起到什么作用?

线索的作用。它是小说叙述者“我”由现实世界进入主观世界的触发点,也是整篇小说结构的联缀点。 斑点是小说的起点,也是终点。

2、但这可能还是传统的阅读思维。你们看看这篇小说的结构,要注意,意识流的“流”,并不是向前线性流动,那还是现实主义小说的结构特点。而它的结构是非线性的,常是非逻辑的。

我们从开头看起。使叙述者“我”从客观世界进入心理世界的第一个触发点是什么?(斑点)“我”第一次看到了墙上的那个斑点。接下来哪个词语特别值得关注?

回忆。这里主要通过回忆的表现手法。

3、大家需要注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不仅仅是回忆,回忆在这里也已经不同于一般小说里概念。其实是一种自由联想,还包括内心独白,梦境、时空跳跃,蒙太奇,旁白,梦境,幻觉,印象直呈等等。意识实际上是人心理活动中的回忆、想象、推理、联想、猜测、判断相互交融在一起,如流水一般的人的意识活动的总称。

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主要是采用内心独白的手法。接下来我们还将补充学学海明威的《杀人者》,好,有同学已经看了请同同学交流一下,请有思考的或有困惑的同学随便说说。

主要是通过对话。通篇的对话,连叙述者也没有,情节、人物都没有。 是的,这是又一种形式的小说。还有意识流与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是不同的。心理描写是描写特定情境人物的心理感觉,意识流通篇都是人心理世界景象的呈现。

4、这个回忆,不同于一般的回忆。这里说的主要通过回忆的方法切换到主观世界。(板书:回忆,并在黑板画上一个大的圈及多条线条)

三、意识流的标志一:自由联想、直觉推理、独白意念

1、“我”回忆中呈现的对象都有哪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炉子里的火)再由烟雾引出什么联想?(板书: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所以这里除了回忆,还用了什么触发内心的方法?(板书:联想)

第二段开头这句话“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请同学们划出来。这说明下面的联想将怎么样?更加丰富。这一句起的作用如同散文中的“蓄势”。

2、 那么,第二次触发联想的点是什么?(板书:钉痕)

由此想到了什么?(板书:肖像画、房客)

下面打了一个比方,是比方什么?“这种情形”是指什么情形?(和前房客突然分手的情景。这就像在火车上看到郊外别墅里的人,然后一晃而过。(板书:坐火车)

3、第二个点与第一个点之间有没有直接的联系?(没有。)

4、触发第二点明确的方法是什么?(直觉推理)

5、第三次触发点是什么?读出来了吧?

小孔,在第五段“可是墙上的并不是一个小孔”

6、那么第三段里面表明“我”观点的句子是什么?

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板书。

7、下面的两段与这几句有什么关系?

《文心雕龙》里,刘勰曾说写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在这里很恰当。(板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刘勰)这里伍尔芙完全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本来就像黑板上画的,就是一个人坐在房间的壁炉前。这很可能是个妇人,而且有一定的什么?文化素养、身份地位。说说看,下面的话与这几句议论有什么关系?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浅蓝罐子、鸟笼子直至绿宝石都是用以证明。接下来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人以一小时五十公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铁道。这是用来比拟什么?生活飞快的速度。“我”对来世是怎么追问的?一连串的为什么、什么之后,“我”得出什么结论?“我”也说不清楚。用来世来做什么?证明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人类的无知。生活并不像科学书、历史书说的那样明白,那样简单有智慧。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偶然。

8、前面触发想象的方法有回忆联想、直觉推理,这里是什么方法呢? 独白和联想。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尤利西斯》主要是用内心独白的方法。《追忆似水年华》厚厚的四大卷,读起来非常痛苦,可能比我们同学们做一万道数学题还要痛苦。(板书:独白和联想)

四、意识流的标志二:判断推理联

1、接下来一个接触点是什么?

第五段里面,不是小孔,可能是什么呢?玫瑰花瓣。板书。从第五段到第7段特别复杂,我们在理解上很容易出问题。)

2、由玫瑰花瓣想到什么?

特洛伊城。穿插了现实“窗外的柳枝”之后,又联想到了莎士比亚。从特洛伊城到莎士比亚,这些都是古老的幻想的东西。)

3、第五段中作者独白的议论的句子是哪一个?划出来。这句话出现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同上文的意义在哪里?

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这一切”即指从特洛伊到莎士比亚为止的历史。“沉闷”一词是“我”对它的评价。而“我希望的是能碰上一条使人愉快的思路”。这说明什么?现实是不真实的、沉闷的、不令人愉快的,而我的主观的想象才是真实的、令人愉快的。

5、 第7段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比方?有什么意义?与上文有什么关系? 镜子。镜子中的内容就是上面所提到过的从特洛伊到莎士比亚的历史。尽管这些历史曾经很煊赫,但也是虚幻的。“假定镜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镜子打碎,众多历史英雄也随之消失。

6、 这一段作者提到了什么样的小说创作理论?

“未来的小说家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因为这不只是一个想法,而是无限多的想法;它们探索深处、追逐幻影,越来越把现实的描绘排除在他们的故事之外,认为这类知识是天生具有的,希腊人就是这样想的,或许莎士比亚也是这样想的——但这种概括毫无价值。”

其中“这些想法”指的就是主观世界的意义;“希腊人就是这样想的,或许莎士比亚也是这样想的”中的两个“这样”指的是现实才是真实的,破折号后对此加以否定。

7、 这是一层意思。推翻历史的现实的真实,追求主观世界的意义。下面第二层从“只要听听概括这个词的音调就够了”开始到这一段结束,主要是一个什么观点呢?

(翻“正统、标准、真正的事物”,追求自由。正统的标准的事物的典型例子就是惠特克序列表;而“非法的自由感”的“非法”是“不合制度的、不规范的”的意思。

8、从玫瑰花瓣到提出自己小说创作的两个观点,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板书:判断推理)

9、胡适先生曾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女孩一样,任人打扮。这里,伍尔芙否定了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否定了所谓的正统和标准。她提出要追求主观的世界的真实,追求打破正统与规范的自由。那么接下来,引起“我”的思考的触发点是什么呢?对,凸出的圆形。还有最后一个触发点呢?板书中剩下的两块内容填进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

五、意识流的标志三:联想推断

1、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昨天的板书图形。

板书:“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麦克白》第五幕台词)

2、阅读意识流小说时,我们肯定遇到了很多障碍,这是难免的。而意识流小说的效果也正在这里。正是在这些“障碍”中,小说增加了它的内涵和外延。我黑板上写的这段话,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引用的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第五幕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福克纳凭借《喧哗与骚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但他的作品不像乔伊斯、普鲁斯特的小说全部都是内心的独白。他的小说还是比较能读懂的。

《喧哗与骚动》通过什么样的视角来表现呢?一位白痴,班吉。班吉从三岁开始不会说话。他不会主动记忆,也分辨不清事情的因果关系。小说就是借助这样一个白痴的眼睛把客观世界比较客观地记录下来,他的眼睛就像一架高度灵敏的摄像机。

3、这让我想起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格斯拉的小说《铁皮鼓》,它是通过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的视角。这个孩子不愿长大,后来就真的没有长大。小说就通过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个客观世界。大人的偷情、伪装都被他记录下来。这大家也可以谈谈以前阅读的感受。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在这样一种“人生如痴人说梦”“没有任何意义”中写出了意义,在看似障碍的文字里,小说的内涵得到丰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小说中另外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昆丁,一个是杰生。他们都是正常而且聪明的人,但他们眼睛就不行了,看出的世界都是主观的,不像班吉那样客观。这是诺贝尔奖中分量很重的一篇小说。

4、前面我们讲到,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不仅仅停留在对人物内心的心理描写上,还包括自由联想,梦境,时空跳跃,蒙太奇,旁白,梦境等,实际上是人类里活动中的回忆、想象、推理、联想、猜测、判断相互交融在一起。比如《墙上的斑点》,第一次由斑点为触发点,通过回忆、联想的方法写到了炉子里的火、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等;第二次由钉痕通过直觉推理的方法写到油画、前房客、郊外别墅的风景;第三次由小孔通过联想独白的方法写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