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钓鱼的启示故事梗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24:03 字数作文
钓鱼的启示故事梗概字数作文

篇一:钓鱼的启示梗概

《钓鱼的启示》梗概

那年,我11岁。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跟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过了好长时间,我终于钓了一条很大的鲈鱼,不过,离鲈鱼捕捞开放日还有两个小时。父亲要我把鲈鱼放回湖中去,我用眼神祈求父亲。在静静的夜晚,反正没有人看见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可是父亲不答应,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把鲈鱼放回湖里。

转眼三十四年过去了。我已是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也没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晚上钓到得大鲈鱼,但在人生的道

路上经常遇到诱惑人的“大鲈鱼”。面对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晚上,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启示。

篇二:13.钓鱼的启示

13.钓鱼的启示

主备人:祝秋琦 2014.10.2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读议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课文的故事梗概,抓住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体会钓鱼的启示。

重、难点:课后1.2题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组织教学

先板书“钓鱼”,让学生谈谈所经历过的或者耳闻目睹的关于钓鱼的趣闻故事;再板书“启示”,顺势质疑:课文讲了关于钓鱼的意见什么事,又会有什么启示呢?

二、读通课文,梳脉络,抓梗概

1.自由轻声读课文,难读处多读几遍。

2.根据课题的提示,把课文划分为“钓鱼”和“启示”两部分。

3.概括课文梗概,用自己的话简要的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度课文,品细节,抓言行

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感兴趣或者印象深的场景,细节,通过多种方法体会这些地方。

(1)朗读体会:在反复朗读中,揣摩情感,读出更多的东西。

钓鱼的启示故事梗概

(2)句式对比:通过删减、甑、缓、吊灯方法来体会课文原句遣词造句的准确,既是一种理解课文的方法,又是一种学习写作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悟哲理,修品格

围绕课后1.2题进行教学

1. 课后1题,先组织学生围绕课文进行讨论,在拓展来谈。

2. 课后2题,要抓住带点的关键词,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五、问题拓展

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她做的对不对?

第二课时

积累内化:

一、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简单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二、片段仿写,仿写一个人物言行片段或叙事文中的景色描写片段。

三、迁移联系

1.认读生字:唠、姥、澄(多音字)

2.指导书写13个生字:注意生字“皎、绪、纽、扶”和形近字的区别。 较、胶、绞、狡、饺、皎、跤

( )( )者 比( ) ( )猾 水( )

( )洁 ( )水 ( )刑 摔( )

决 决 抉

( )择 ( )定 口( )

扭 纽 忸

枢( ) ( )打 ( )捏

3. 实践活动

课外搜集公益广告

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起因:我和父亲钓鱼

经过:面对抉择

结果:获得勇气和力量

难忘经历,永生启迪

篇三:钓鱼的启示

教学内容:

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本课的一些词语,如:涟漪、翕动、不容争辩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受到一些启示,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

2、教学难点: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理解父亲放掉大鲈鱼的做法。

教学准备:

课件、预习作业、导学案

教学课时:

2课时

预习提纲:

1.通读课文,掌握字词;

2、熟读课文,归纳故事梗概,体味詹姆斯在事情发展中的心理变化;

3、思考:爸爸坚决要詹姆斯放掉那条大鱼这件事为什么值得“骄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检查

一个傍晚,詹姆斯与父亲在房前船wū( 坞 )钓到一条10公斤的大鱼他压yì( 抑 )住紧张激动的心情,仔细观看,原来是一条大鲈鱼。父亲划着火chái( 柴 )看了手表,离yǔn( 允 )许钓鲈鱼还有2个小时。于是,让詹姆斯放掉。当他(小心翼翼)地将鲈鱼放回水中后,心中十分悲āi( 哀 )。这个故事过去了很多年,但在詹姆斯的记忆中永远是那样清xī( 晰 )。因为爸爸教会自己,当面对yòu huò(诱惑)时,能坚持正确,是一件值得jiāo ào(骄傲)的事。

二、 导入

师:你们知道詹姆斯.勒菲斯特是谁吗?

生:自由回答;

师:詹姆斯.勒菲斯特是美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但是人们熟知他并不是因为他的设计的建筑物有多么漂亮,而是因为他写了一篇名为《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你怎么理解“天知地知”?

生:天知地知就是说没有人知道。

师:他的这篇文章收入了我们的语文课本,被改名为《钓鱼的启示》(生齐说,师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11岁的詹姆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做了什么对的好的事情。

三、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生齐读课题,师:这个课题与你们以前见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 生:启示是红色的字。

师:猜猜老师为什么要把“启示”二字用红笔标出?

学生汇报。

师:什么是“启示”?生汇报。师小结:简而言之,“启示”就是你从一件事中所明白的道理。根据对题目的解读,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两部分:钓鱼(1-12)启示(13-16)

2.朗读课文,归纳故事梗概。

詹姆斯和父亲钓鱼时,钓到一条10公斤的大鲈鱼,因为汛期未过,父亲勒令放掉。通过这件事情詹姆斯收到了道德上的教育。

师:通过归纳,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三个部分。

生讨论后汇报:

钓鱼(1-5)放鱼(6-12)启示(13-16)

四、 深入课文体味情感

1、品读1-12段

师:说说你从第1段读出了什么?

生:詹姆斯爱钓鱼。

师:自由读2-4段,你认为詹姆斯钓鱼的技术怎么样?

个词来形容)从哪些语句可以体现这个词?

生1:熟练;

生2:他马上意识到那是个大家伙;

生3:吸、镇静、遛、筋疲力尽这些词可以看出;

生4:父亲欣赏和赞许,从侧面可以看出; (用书中的一

生5:足有10公斤(目测,可见对鱼认识很深)

生6:两个小时过去了??(可以长时间坚持,有耐心和毅力) ??

师:请生把刚才找出来的词句用自己体会到的语境读出来。

师:对于一个爱钓鱼的人来说,钓到大鱼了,是怎样的心情,在书中找出词语和句子来体会读。

生1:紧张和激动;

生2:我的天哪??

若干学生体会读句子,读出紧张和激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詹姆斯却面临一个问题,从哪里看出来?(父亲的话)

师:詹姆斯有哪些反应?从哪些段落看出来,学生体会朗读。 生:先抗议,后悲哀。

若干学生体会读句子,读出抗议,悲哀。

五、聚焦难点,讨论升华

讨论:詹姆斯能不能不放掉这条大鱼?(正方:不能;反方:能)

篇四:钓鱼的启示

道德的勇气和力量

——1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李中影

【教材分析 】: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设计理念 】:

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教学目标 】:

1、主动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故事梗概,抓住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体会钓鱼的启示。

4、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以及父亲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兴趣,引课题。

老师请同学们猜一条谜语,看看你们谁能猜到谜底是什么。有这样一本书,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这本书没有作者的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它的作者。

——是“生活”。

对,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接下来就让我

们走进《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看看从中能使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师板书课题) (“谜语”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表现自我的欲望,这种体验是主体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读通课文,梳脉络,抓梗概。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为什么爸爸非要我把鱼放了呀?请你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谁来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什么是鲈鱼开放日?为什么在这之前就不能捕捞呢?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在这里介绍给大家。(课件出示字幕:鲈鱼:鱼名。鳍科。体长(可长达60多厘米),侧扁,口大,下颌突出。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以鱼虾为食,生长快,肉嫩味鲜。栖息于近海,也进入淡水,早春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产卵。为了保证鲈鱼的繁衍,产卵期间禁捕。)

小结:是啊,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物种都是因为人类没有节制地捕杀而绝种的呀,这个道理很简单,可是当爸爸让我把鱼放掉时,我却难以接受。大家默读课文的4-9段,看看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课文里有合适的词语能概括出作者的心情,你就把它画出来。 (通过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用书中的话回答

问题,即以读带说,是让学生了解书中是如何描写“为什么爸爸非要我把鱼放了?”,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4、检查生字词

(1)、认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三、精读课文,品细节,抓言行。

1、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作者心情的词句。概括作者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学生分角色读对话。

过渡:尽管“我”很伤心和无奈,但父亲坚持要我把鱼放掉。我们来读读课文倒数第三自然段,读出父亲的坚定和“我”的依依不舍。

的确不错,“我”是那样的依依不舍,是那样的无奈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相应的句式对比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里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我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里取下来,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谈读书体会,去理解作者的感情,与课文内容在感情上能够得到共鸣,从而深刻理解父亲的良苦用

心。)

第二课时

一、联系生活,悟哲理,修品行。

1、换位思考:

假设你是文中的我,钓到从来见都没见过的一条大鱼,内心如何?你会遵守规定放掉这条鱼吗?这时你的心情如何? ——句式对比

我的情绪由先前的兴高采烈,变成后来的无可奈何,到最后真是沮丧至极了。

我的情绪由先前的兴高采烈,变成后来的沮丧至极,到最后真是无可奈何了。

(通过删、调、换等方法来体会课文原句谴词造句的准确、精当,既是一种理解课文的方法,又是一种学习写作的方法。)

2、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当年放掉大鲈鱼时的那份无奈和沮丧,可是,在三十四年后,作者看待这件事情时,却有另外一种心情,谁来读一读这一部分?(生读文)

3、这一部分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自读,静静地思考:画——尝试体会。

对比:(1)、文中的鱼对我有着怎样的诱惑?

(2)、和这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

能指生活中的哪些事?(在学校、家庭、公共场所你曾经禁不住哪些

篇五:钓鱼的启示 Microsoft Word 文档

读《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题目,便可猜读出文章大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叙事,讲述钓鱼的经历;另一部分是感悟,讲述获得的启示。由此看来,这是一篇叙事说理文。

一篇文章,通过起、承、转、合的过程,基本形成一篇文章的主题、立意。最吸引读者眼球、吊起读者胃口的莫过于情节上的“突转”。《钓鱼的启示》中的“突转”,便是介于“钓鱼”与“放鱼”中那一句不引人注意的句子: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这也正是父亲让孩子必须放掉那条鲈鱼的唯一理由。由此,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必须把鱼放回湖中;人物心情发生了突转──由“得意”转为“急切”“难过”“乞求”“不舍”。直接影响孩子心情的,便是父亲说的那两句话,父亲没有用“必须”而用“得”;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安慰孩子。这两处语言描写带给读者的是,同一个意思──必须把鲈鱼放掉;同一种情感──自然地流露出了对孩子的爱。这种爱既包含了一位父亲对孩子严格的要求──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要无条件地遵守规则,还包含了他对孩子无尽的理解与期待。父亲仅说的两句话,便成了全篇中最精彩的描写。

文中的孩子之所以如此不情愿地放掉鲈鱼,细细咀嚼文字,便会发现至少有四条理由──从未见过、来之不易、无人知道、只差两小时。

难道说真的“无人知道”吗?文章中三次描写“月光”,多么美的月夜!月光下抛竿、月光下垂钓、月光下欣赏鲈鱼、月光下放回鲈鱼。环境本身就是具体内容中的一部分,作者借助环境烘托人物心理和渲染气氛。更重要的是,父子俩的一举一动被美丽的月光紧紧地注视了,这三次对月光的描写,也呼应了这篇文章的原题──《做得对与做得好──天知地知》。“月光”所表现的意象,所传达的意味,所起到的作用,耐人寻味。

正是因为孩子如此不情愿地放掉到手的鲈鱼,所以父亲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三十四年前的那天晚上,孩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依然在体会着父亲的话语;三十四年来,孩子常常体会着父亲说的这句话;三十四年来,每当孩子再次遇到本该不属于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他就想到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三十四年来,他对童年钓鱼的经历也有了自己的体会──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当我们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中,会看到这样的学段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依据文本特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细节,让学

生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和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读懂父亲曾告诫孩子的话及孩子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感悟篇章结构,领悟将事与理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学生喜欢阅读故事性极强的文章,《钓鱼的启示》中的“突转”情节易于其走进文本。他们能够独立读懂文本内容,从描写作者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心情,但体会这则故事背后的“启示”,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年龄、阅历所至,是个难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通过幻灯片,教师出示父亲告诫孩子的那句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学生理解这句话有一定的难度,前一分句说“道德是个简单的问题”,后一分句又说“实践起来很难”,只有让学生在第一分句前添上三个字“说起来”,这样学生再读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其意思了,当然,也不会再引发前后分句间的自相矛盾了。

这仅是初步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教师还要深入引领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是”与“非”,这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知道“是”就是对的,“非”就是“错”的。但教师要再次引领学生浏览全文,联系前文所讲的“钓鱼的过程”,说说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这是在全篇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起来深入思考问题,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才能提高高段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一定能说出“把鲈鱼放掉是对的”“把鲈鱼留下是错的”,显然,学生读懂了这篇课文。但是,他们在表达上是有欠缺的,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要再一次引导学生表达出“当没到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钓上来的要放掉,就是对的”,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准确的表达。

继而再联系前文,体会从哪看出来“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再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引读,加深学生对这一句的深刻体悟。这样一来,就突破了教学中的第一个难点。

“感悟篇章结构,领悟将事与理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是教学中的第二个难点与重点。说它是难点,是因为这是学生独立阅读所不能的,需要教师的阅读引领与点拨;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在第三学段中,要引领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课标”中强调的是在这一学段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谋篇的方法,而不是写句的方法,更不是造段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谋篇的方法上可谓有三:一是钓鱼与放鱼间,在情节上发生了“突转”,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造成了事件的波折性,给人事情急转直下的感觉;二是环境描写与叙事相结合,环境描写有三次,前两次可谓烘托人物心情,而第三次增加了鲈鱼对我的诱惑力,也是对父亲是否依然坚持原则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更是对凸显文本的主题起到了有力的背景支持,其烘托作用可谓大也;三是事与理之间,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这对于叙事说理文来说,决定着整篇文章的成败。

语文教学是一门舍得的艺术,三种写法选择哪一种作为教学内容?这要依据教材特点,哪一种写法是这篇文章所独有的,就选择哪一种。这样一比较,教师应确定课堂上要引领学生感悟事与理之间,是如何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的。

通过幻灯片,教师出示第十自然段。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一段一共四句话,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句是第一层,讲的是“人”;第二句是第二层,讲的是“事”;第三层是第三句和第四句,讲的是“理”。

制作幻灯片时,教师可将每一层设定一种颜色。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时,通过颜色的变化,很自然地了解了段落层次。再通过问题引领,进一步指导学生细读:在这三层中,哪些是讲三十四年前的内容?哪些是讲钓鱼以后的内容?这时,学生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在每一层中,都是先写三十四年前的,再写钓鱼以后的。然后,按照人、事、理的顺序交织在一起。

当我们的学生掌握了若干篇谋篇的方法,学生笔下的作文一定会新颖别致,恐怕难见“起因、经过、结尾”这样三段式的作文了。

课至尾声,教师可告诉学生:三十四年过去了,文中的“我”长大了,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就是詹姆斯·兰费蒂斯。他还骄傲地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们和他的子孙后代。有两句话,他会印刻在子孙后代的心里。此刻,齐声朗读父亲告诫我的话和我若干年后体悟出的那句话。这两句话也一定会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诱发感悟,探求表达之秘妙,做到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