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乡下过年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22:39 初中作文
乡下过年图片初中作文

篇一:乡下的过年

童时回忆

2013年即将过去,迎来2014!20多岁的我在除夕这天不由的回忆起小时候那

些快乐的童年。我记得大约90年代中期是我的儿童时代,十几年后的今天是除夕,回想起那些年的这一天觉得那时好幸福好快乐。还记得那个年代的过年,腊月的天十分寒冷几乎每年过年都会下雪,每年从腊月开始就陆陆续续的准备年货,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当时在我生活的乡下孩子们都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炖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就这样寒冷的腊月很快就过去了,人们都很充实很欢乐。除夕夜家家门前挂起大红灯笼,门上贴着花红绿柳的门神年画和红春联,院里院外打扫的焕然一新,透过大门口还可以看到满院五颜六色的花灯和点亮的蜡烛,穿梭在乡村里的大小巷子里还可以隐隐约约闻到一缕老人家拜佛烧的佛香味,再加上巷子里来来往往的乡亲们互相的招呼拜年,在这种十分浓厚的氛围衬托下乡下的年过的是那么的热闹和快乐,快乐到忽略掉寒冬的冰雪的严寒。到了大年初一的凌晨人们就会不约而同的开始放炮放烟花,鞭炮声惊天动地,直至初一的早上太阳升起,此时若你站在一个高点的山头向远的的村庄望去,有一望无边的白雪做背景和农家烟囱里的缕缕青烟做点缀再加上儿童戏耍时断断续续的鞭炮声,那种感觉似乎很享受心里也会很舒坦,那种过年的味道令我难以忘怀

篇二:春节景观:过年前后的乡村图景

春节景观:过年前后的乡村图景

每年春节前后,关于乡村的话题都会一度升温,进入公众视野。春运、返乡、回家过年,往往绕不开中国乡村的现状。近日,一篇名为《一个农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字热度很高,作者通过自身的感受讲述了农村的养老和医疗、留守儿童、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年关将至,在外漂泊人又踏上了回家的旅途,这是一组近年来有关乡村的新闻照片。图为2016年1月22日,四川北川,和爸爸一起回家的路上,李扬开心的尝起了飘扬的雪花。

安徽省定远县界碑集镇东陈村,春节期间回乡的年轻人凑在一起打牌。近20年来,随着上大学和打工的外出,小村日常所居不过20人,只有一些年迈的老人和正在读书的孩子,留守务农的壮年不过三四人。(2015年2月楚接舆 摄)

不大的小村子里,停着好几部汽车,挂着外省的牌照,都是返乡者自驾回来的。热闹的村落,春节过后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村”,许多户人家的大门常年加锁,布满蛛丝与尘埃。(2015年2月楚接舆 摄)

河南南阳,春节期间。被污染的河流和桥上聊天的老人。(2015年2月 宋佳音/视觉中国)

陕西陇县李家下村,晒太阳的村民。(2015年2月)

湖南邵阳,乡村年货集市上,村民们在抢购年货。(2015年2月 曾勇/视觉中国 摄)

安徽固镇县,新春房产促销活动现场,摆在楼盘内的游乐场设施,吸引民众前来观望游玩。(2015年2月 李斌/视觉中国摄)

湖南省怀化市,大年初二晚上吃完饭,返乡的谢良良和堂兄等10多位亲人开车来到镇上的KTV唱歌。(2014年2月)

陕西柞水县凤凰镇中华村54岁的左永东和媳妇在一处建筑工地看大门,每天有70元收入。左永东有三个儿子在外打工,几年前花了16万元在县城买了一套100平米商品房。尽管工地距家里不到2000米,但他们夫妇平时不能回家,住在工地一间棚子里。左永东说,工地老板和工人都回家过年了,我们夫妻负责看管工地。(2014年1月)

篇三:那年那月:东北农村过年那点事儿(组图)

那年那月:东北农村过年那点事儿(组图)

东北网龙文化频道消息 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味儿中缭绕的民俗气息,让人不禁涌起怀旧情绪。寻着年少的记忆,编辑整理出一组东北农村过春节的几种习俗,让那些渐渐被淡化的民俗记忆在追想中温暖起来,以这样的方式迎接新春佳节的来临。

杀年猪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童谣过去在东北农村广为流传。

过去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那时候,大多数农家都在院门之侧垒砌猪圈养猪,少则可供自给,多则出卖换钱,因此圈里养着几口大肥猪被视为家道殷实的标志之一,“肥猪满圈”也是普通农家的美好愿望。 糊棚,

糊棚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东北农村比较常见的装饰活儿,和现在装饰房屋顶棚有相似之处。房子盖起来了,但是在屋里一抬头就看见房梁总不是个事儿,既不雅观,也不卫生,于是,凡是日子能过得去且爱干净的人家就吊个棚,当然,所吊的棚自然不是什么天花板之类的,再说了,那时候的农村也弄不起这个。一些人家图省事就在屋内扯了一大块塑料布当顶棚,而更多的人家则是用高粱秆儿抹黄泥来吊棚。吊棚后,再找来一些废报纸和书纸啥的往上一糊,就成了所谓的糊棚。糊棚可是件手艺活儿,来不得半点马虎。那时,故乡有几种人很吃香:一司仪二木匠三瓦工四阴阳,这糊棚的应该排在第五位吧。——(明东的博客)

糊墙

糊墙专门有一种纸,但不是当今装饰房间的高级壁纸,而是六七十年代乡下人专门用于糊泥墙的蓝花印纸,北方人都叫它糊棚纸。它像报纸那么厚,一

尺见方,花朵硕大,在白底子的映衬下,极富民俗味道。商店里按“刀”卖,

100张为一刀,一刀纸两三块钱。如果光裱糊棚顶,三刀纸就够了,要是连四壁也糊上,就得十刀左右。先将一刀纸平摊在桌上,拿刷子蘸少量糨糊,沿着四边儿轻轻抹刷,刷完一张拎起上边的两个角儿递给糊棚的人,糊棚的人小心翼翼地接过纸从棚顶开始糊。嘴里叼着把小笤帚,糊完一张便用笤帚从上到下抹一下,压平因粘贴不均出现的褶皱。一个晚上下来,灰暗的房间就会焕然一新。

包冻饺子

东北农村家家户户喜欢在过年前包很多饺子冻上,俗称冻饺子。为的是图方便随吃随煮,也是祖辈留下的习惯。一般人家都要包30—50斤面的饺子,常见的馅有酸菜,白菜,豆腐。晚上,邻居亲戚,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包冻饺子,有说有笑,小孩子屋里屋外跑着运送饺子,外面,负责冻饺子的人铺上新买的炕席,把包好的饺子一个一个摆上,直到冻透,收起装袋,放在冷库里备用。 扫棚

进入腊月二十三之后,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家庭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中国民间称之为“扫尘”、“掸尘”。因为有民谚说:“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民俗专家表示,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

买年画贴挂钱

家家户户都要买年画,贴对联,家里有识字的人,还买来笔墨自己写对联。不仅院门,窗棂,屋门,就连马棚,猪圈,鸡舍,马车也会贴上对联。屋里还会贴上挂钱儿(剪纸)。喜庆气氛极其浓郁。

年夜饭

过去东北农村的年夜饭指的是半夜十二点之前的那顿饭,意为“接神饭”,迎接新一年的各路神仙,保守老小平平安安。大人要求孩子守岁,不睡觉。到了半夜,开始燃放烟花爆竹,然后,一家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东北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质量,通常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这四样菜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这顿饭就显得非常不“地道”、不“东北”。家家户户把舍不得吃的“年嚼咕”都留在这晚,再困难的人家也要买一条鱼,也要有酸菜炖白肉血肠、猪肉炖粉条,也得包一顿纯肉馅的饺子。 (左远红整理)

篇四:盘点初一到十五的过年习俗 图片

盘点初一到十五的过年习俗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天训孩子。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乡下过年图片

农历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篇五:农村老家的过年习俗

农村老家的过年习俗

人们常说:“孩子们是最盼过年的。”一点没错,过年的时候,我们可以尽情的玩、尽情的笑,可以放鞭炮、可以点花灯……总之,“年”是属于我们的天堂,即使犯些小错儿,家长们也都能“宽容”的一笑了之,因为大人们也是很喜欢过年的。可是,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却无意中听到爸爸感慨道:“这年是越过越没味儿了。”正当我缠着爸爸,准备一探究竟的时候,他却指了指奶奶,说:“让奶奶给你讲讲咱农村老家老年间儿是过年的习俗,你就明白了。”

奶奶告诉我,老年间儿老家农村穷,可越是穷人家的孩子,就越盼着过年。通常树叶一落,大家就都缠着妈妈问:“还得多少天到年啊?”那时候,农村过年讲究可多了。一进腊月初一,家家都要炒玉米花儿,年头儿好时,也炒一些黄豆、葵花籽。奶奶说,那叫“腊月初一蹦一蹦”,可以使来年的日子过得更旺。当然,赶年集是农村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重头戏。所谓“赶集”就是那时农村没有集贸市场,大家便订个时间,要么逢一、三、五,要么赶二、四、六,总之,就是按照约定俗成的时间大家聚集在一起各取所需。农村每逢赶集就特别热闹,而“赶年集”就是一个地区过年前的最后一两个“集”,那更是热闹中的热闹了。奶奶告诉我,赶年集的时候人挨人、

人挤人,根本走不动,可大家还是乐此不疲,也许只为图个热闹红火的好兆头吧!到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王爷、吃糖瓜的日子。那时农村生活穷,一般人家只买一张灶王爷像。有时连新灶王爷像也不买,还供原来的旧像,说什么“老灶王爷知道咱家的底细,不换更好。”其实是买不起。穷归穷,这一天是一定要吃糖瓜、打扫房子的。屋顶、柜下以及平时不动的摆设,一律擦洗一遍,为的是干干净净、甜甜蜜蜜地过年。

临近大年三十,各家各户就开始蒸年糕、蒸馒头,盼着来年能“发”。通常都是奶奶或妈妈蒸,孩子们则负责拾柴烧火。蒸年糕的时候,年糕装锅时要给年糕扎眼儿,否则熟不透。蒸馒头的时候,馒头出锅的时候要往顶上点红点儿。这些通常也都是孩子们你争我抢的活儿。那时候,最难熬的是腊月二十九夜晚。家里大人一个劲儿地催睡觉,可孩子们就是兴奋得睡不着,恨不得天一下子亮了才好,睡不着,还躺在被窝儿里一遍又一遍地叮嘱:“鸡一叫,就得叫我起来放炮!”一年之中,孩子们总是早晨赖着不起,只有大年三十的早晨例外,只要一听到说“快起来放炮去”这句话,“蹭”地一家伙就窜出被窝儿,衣服还没穿利索,人已经跑到当院放炮去了。

欢天喜地的过了除夕夜,到了大年初一以后就是挨家挨户的拜年了。那时候交通不便,几家亲戚走下来要好几天的时间,因此也就留下了“不过十五都是年”的老话儿。

听着奶奶如数家珍般讲述着老家农村过年的种种习俗,回过头来再看看如今过年的境况,我终于明白了爸爸为什么会说“这年是越过越没味儿”的原因了。确实,如今这过年确实是少了一种“味儿”——一种“人情味儿”!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