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留青竹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7:13:22 作文素材
留青竹刻作文素材

篇一: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

1. 留青竹刻的历史以及演进

我国的留青竹刻工艺、技艺起源于唐代,而与书画艺术结缘,则始于明代常州府的张希黄和清代周之礼。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并早已取得卓越的成就。国家出版的史料专著上称:“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独占鳌头”。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更是人才辈出。涌现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群体。 著名艺术鉴赏家王世襄在其编著的《竹刻》一书中介绍了全国五位顶尖竹刻家,常州就占了四位。目前,常州留青竹刻主要分布在常州市天宁、钟楼、武进等区。

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虽然竹皮留去分明,但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到了明代,竹青雕刻技法更加完善、纯熟,雕刻时,雕刻大师们通过对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深、浅、浓、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分五色的韵味;以明末竹刻家张希黄为代表,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这一时期,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 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家大多聚居上海,如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以及无锡的张韧之等。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2. 留青竹刻中留青的含义 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因留青,是留其表皮一层,所以又名“皮雕”。竹材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底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黄;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明晦浓淡,因景而施。竹刻留青之法,至明末张希黄时已大备。李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张希黄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道出希黄运用竹筠之妙。留青竹刻产品有臂搁、书镇、笔筒、台屏和案头小品等。

留青竹刻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雕刻图案,由作者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为历代名人雅士所喜爱、珍藏。

3. 留青竹刻的艺术特征

常州留青竹刻作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工艺台屏、工艺挂屏、工艺笔筒、臂搁、摆件、壁挂、插屏等。常州留青竹刻运用浅刻、浮雕等技法,利用薄薄的竹青和衬托竹青的红色竹肌,依据作品的内涵要求,巧施全留、少留、多留、不留的刀下技艺,使作品显出

层次、明暗、浓淡而具立体感的艺术效果。刻山水,意境深远;刻书法,尽显原作笔墨的意趣和韵味;刻花鸟,栩栩如生;刻人物,神态毕现。

4. 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历史上,常州地区留青竹刻大家首推明末的张希黄,其次为晚清的常州人周之礼。近现代,常州地区出现了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艺术流派群体及房氏家族传承群体。常州留青竹刻代表作品主要有明代张希黄的《楼阁山水笔筒》,现代的《刻江寒汀画月季草虫笔筒》、《海棠画眉臂搁》、《山水横件》、《花鸟》、《竹林雉鸡臂搁》、《仕女图》、《孙子十二篇》、《云海松涛》、《草虫葡萄黄件》、《秋之歌》、《拉萨舞步》、《松鹰》、《寿星图》、《雄姿》、《观沧海》、《敦煌飞天》、《红楼十二钗》、《神龟寿》等。常州留青竹刻当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徐秉方,以及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范遥青、徐秉言。

5. 留青竹刻目前的保护情况

常州市十分重视常州留青竹刻的保护工作,制订了常州留青竹刻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对常州留青竹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普查,先后编撰出版了《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等 10 余部介绍常州留青竹刻艺术的专著、专集和画册,举办了常州留青竹刻艺术专题展览和重要传人的个人作品展览,扩充建立常州留青竹刻艺术培训基地,积极组建常州留青竹刻艺术馆,将留青竹刻列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此外,还在常州旅游节期间,

将常州留青竹刻作为特色旅游工艺品和礼品在产品推广会上予以推广。常州留青竹刻的主要传承人徐秉方、范遥青、徐秉言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和港台地区举办竹刻展,并作现场演示,受到国内外友人的一致好评。

篇二:作文《我和爸爸参观留青竹刻》

参观留青竹刻艺术馆

小不凡作文 金喆

据了解,常州共有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也是其中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项民间艺术,我和爸爸便去了勤业桥下的常州梳篦厂,实地参观了留青竹刻艺术馆。

一走进艺术馆,我就被这里惟妙惟肖的竹刻征服了。馆里阵列的竹刻艺术品琳琅满目,有《鸟语花香》图、《国色天香》图,还有《岁寒三友》图等,我最喜欢《鸟语花香》所表达的意境了,刻画得很精致,非常有层次感。你瞧,那两只停留在树梢上的小鸟正叽叽喳喳地拉着家常呢,旁边是一朵朵竞相开放的鲜花,一幅春意盎然的境象。我和爸爸在一旁看的啧啧赞叹,这时,留青竹刻的传承人白雪飞老奶奶从里屋走了过来,非常和蔼可亲地给我们介绍起了留青竹刻艺术。

留青竹刻是常武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清代的时候就已经全国闻名了。简单地讲,留青竹刻就是以刀代笔,以竹为纸,在竹青上留下需要的部分,使其变得和画一样传神。取材的竹片都要有四年以上的生长期,且存放的时间越长,刻画的效果就越好。当然,完成一件留青竹刻精品大约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工作过程。

白奶奶见我们对留青竹刻很感兴趣,便鼓励我们到一旁的互动区去亲手试试。还没等她说完话,我已经“唰”地一声窜到了互动区,开始手忙脚乱起来。我先在竹片上写了一个空心的“人”字,然后再用平板刻刀慢慢抠去多余的竹青。因为不熟练,我经常刻到字上,这样就会把需要的部分也一起抠掉,破坏作品的完整性。虽经一番努力,我刻的“人”字还是成了大头、细脖子、小身子的怪“人”,而且头和身子之间还是断开的。唉,真的写“人”容易,刻“人”难呀! 爸爸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它是一种民间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很好地保护它。我想,作为一名学生,更应该多多关注它们,多了解一些和他们有关的信息,把它们介绍给我们的同学、朋友们,介绍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常州的文化积淀。

解放路小学五(4) 金喆

篇三: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之我见

我校开设了选修课,而我很荣兴选修留青竹刻选修课。经过3星期的学习,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我上网查询的资料我了解了一些留青竹刻的知识,它是是竹刻表现形式之一,即雕刻时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黄竹肌作地子,以青色竹皮作为雕刻纹样的表层,故名“留青”竹刻。从雕刻技法上来看,“留青”竹刻属于减地浮雕。制品有臂搁、镇纸、笔筒、台屏和案头小品等。

竹片的选择与处理

“留青”竹刻制品是以竹子的青皮为装饰色的,也不需要再进行加工处理,故对青竹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须在冬、秋季选伐4—5年生的毛竹,以表面平整,节长无斑者为佳。砍伐时,不能损伤其表皮,根据制器需要,锯断或劈开,入沸水煮约一小时,然后用竹刨花擦去竹面油腻,在日光下晒一个星期,再放置室内通风处架空阴干而成。成品表面光润,竹皮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

刀具及磨刀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竹刻用刀,市上买不到,刻者大都自己制作,雕刻时可以运用自如。一般有切划图纹边线的一面坡斜口刀,铲去图纹以外竹青的宽狭大等的平口刀,表现留青部分层次的大小不同的圆口刀,用于刻制毛发之类的槽口大小不同的槽刀,还有等腰三角刀、鸭嘴刀,以及特殊用途的特制刀。竹材表皮比木材硬度大、故制刀钢材哜应考虑既有硬度,又有韧度,刀尖不掉口,也不宜钱口,一般好的弹簧钢可以磨制。刀具宜小巧,这样制时灵活。刻刀小,式样多,不易磨。小刀口面肉眼难鉴别,过重会磨过头,过轻则不达刃,全凭手中有数。一般右手磨,左手把住刀石,来去平衡,手腕不可起伏往返。刀口放得平,磨面如削,轮廓如削,轮廓锋利。圆口刀圆面要圆,槽口刀之槽口大小根据具体需要而定。只要掌握要领,自会熟能巧。磨刀石最好选用细砂油石和羊石。 油石磨粗坯,羊肝右起锋。小号金相砂纸可以人替羊肝石,不需用水,比较方便。 一般雕刻过程为:

第一步,用切口刀沿画稿物像边线在应该切口的部分垂直切划,深度是一层竹青。竹青有厚有薄,竹肌厚的竹青亦厚,根部比中段厚。竹质也有坚松,用刀要因材施力。过重,则容易切入竹肌,下步铲底时沿物像边沿露出刀槽,不好看;太轻,刀尖反不达竹肌,铲底时容易过头或边沿底角不挺。

第二步是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这~步首先要备有各种宽狭铲底刀,小空隙处用狭刀,大空处用宽刀,根据需要而定。铲底要使底面平整,底予竹筋基本通直,转弯抹角处和大空白处,中间大小空隙深浅一致,要形式一个统一的底面。铲去一层竹青后的竹肌层筋膜最细,质地最硬,久之色泽最易泛红。铲底过深了,则竹簧半日露出不好看,故铲底要掌握这个深度。如果统深倒也可以,最忌深浅不?。如果铲底不达竹肌,留有少许皮层,会使底子摸糊不清,影响所要衬托不达竹肌,如绘画纸上的脏渍一样。铲底仅为刻制的基础段,主要技法还在留出部分的处理上,要认真对待。这一步要求细部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画面上的次要部分或衬景,也要推敲表现手法。应按不同的要求使用不同的方法,应虚的就要虚,这样才能把部分利托出来,这不能马虎草率,更不可省略。整幅画面,主次之分,前后区别要配合得体自然。表现手法要灵活,单调、均匀、规则化都会给人以呆板的感觉。画面主次的掌握是一个大方向。不分主次,作品则

平乏味。如是花鸟稿,乌通常是重点对象,树木花草是陪衬,静物;乌是动物,能体现出鸟的神态,作品就有牛机。用刀变换手法,要细心琢磨、推敲,要能产生耐人寻味的效果。竹青厚薄当然关系到片时层次问题。多留、少留竹青,按远近对比,使之层层区别,轻重分明。但对竹青过薄的竹材,必须注意每层交界处的区分,远近的清晰度对比等手法,还是可以取得比较理想效果的。近根部竹材,竹青较厚,表皮较粗,刻山水可选择使用。而刻人物的竹材表面要平整,否则精微的面部忆五官难以神现。刻深了,露出竹肌,出现脸部透明感;刻浅了,竹面凹凸明业,会使面形不正。即使用平整的竹材刻人物面形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表现对象。在画稿时,人头比例不宜过大,面部小,相应的增加了竹青的厚度,反映面部凹凸余地大。表现五官时,面部肌肉、骨骼结构要清楚,一般双钩画稿不易反映出来。刻人物,神态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作品的灵魂。要神态搞好,就必须熟悉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脸蹭。这些特点一经掌握,就容易成功了。

留青竹刻题材广泛,花鸟、走兽、山水、人物都可刻制,关键是表现手法的掌握和对表现物像的精神的理解。

留青竹刻的维护

竹子,虽然历代被人推崇,但它也有裂、霉、蛀的缺点。为能妥善保管,应该长期置于室内玻璃橱窗或无阳光直射和烈风劲吹的博古架较为合适。竹肌部分泛红,图纹部分不变色,时间越长而且留青竹刻长期置于明亮环境下,会促使竹色差越大,表面视觉效果更佳。如器物表而曰久积尘,或沾上脏渍,只要用软板刷蘸少许香皂清水沈刷,后用干净布擦过晾干后,再用臼布包核桃挤出少许枋桃油擦于表面,片刻后用洁加揩尽即可。如长期放置箱内,或装盒内,只要保持干燥,稍放樟脑,便能永久保存,但竹肌颜色不易变红,竹青的色差不易拉大。留青竹刻必须有一只合适的包装盒,在转移、转让或运输时必须置于盒内,以名和外界硬物碰撞或遇上脏物、潮湿等。如果中途时间过长,有可能遇上过度的干湿空气,还须把器物先放进塑料薄膜袋包扎,再置于盒内,另加木板包装,便不致受损。

留青竹刻优

留青竹刻

劣的鉴别

一、当作品展现在眼前时,看整个器物造型的视觉上是否稳重、大方、精工。

二、选材、处理是台讲究,这里要看表皮色泽是否洁净、平整。竹肌、竹皮颜色有无反差,有反差则优。

三、雕刻部分构图和落款、印章是否合理。

四、刀是否爽辣,线条是否挺括、圆转、流利;有无虚实对比;有无重点精华;有无层次远近体现;竹肌部分空白处铲底是否平整、洁净,局部密处和虚处是否特殊处理。

五、表现对象是否生动活泼,呆板者为拙品。

六、作品有无内涵,有无韵味。

七、刀法是否灵活多变,并形成一种风格。此外,因每件作品都有具体情况,攀赏者如能多看、多比、多研窑.识别能力自会提高。

在往后的学习中会继续了解关于留青竹刻的知识的.

篇四:徐氏留青竹刻创作的过程、特点及体会

徐氏留青竹刻创作的过程、特点及体会

【内容提要】留 青竹刻是利用薄薄的竹青和衬托竹青的橙红色竹肌,在竹皮上表现千态万物、人物形象及书法神韵的一门雕刻艺术。留青竹刻用材极为讲究,大多选用在山区生长四 年以上的阴山竹,经日晒两年后,方可使用。其制作技艺包括整形、描图、修改、切边、铲底等步骤,一件作品要经过数月才能完成。作品形式主要有台屏、挂屏、 笔筒和臂搁等。留青竹刻兼具实用、艺术审美等多种功能,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民间工艺瑰宝。

关键词:留青竹刻,徐氏留青竹刻,再创造。

我国的留青竹刻工艺、技艺起源于唐代,而与书画结缘,则是明清时期出现于常州。至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已是独占鳌头。近现代常州留青竹刻更是人才辈 出。留青竹刻是利用薄薄的竹青和衬托竹青的橙红色竹肌,在竹皮上表现千态万物、人物形象及书法神韵的一门雕刻艺术。是中国书画在竹刻上的再创造。本人从事 留青竹刻创作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结合自己的实践,将徐氏留青竹刻创作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供大家参考。

一、材料准备阶段

留青竹刻用材,毛竹为佳,取材标准要求:竹质坚实、竹面平整、净无斑点、节稀杆直,竹肌纹理细致,竹筠看不出立纹的是主要条件,是最好的留青竹刻素材,可 称为玉竹。清初封毓秀的竹刻诗里说“取材出幽篁体,搜掘同参苓”。人所共知,人参茯苓是最不易采集的,从这诗里也就说明了取得良好的留青竹刻材料是不容易 的。

选好上等的竹材,首先必须懂得鉴别毛竹的生长年龄,这主要是从竹子的表面颜色上来区分的。初生的毛竹,杆上呈现油绿色,并有细密软毛。第二年杆上细毛脱 落,杆为青绿色,每个竹节下显出一道银白色粉环。第三年表皮变为黄绿色,节下粉环变为灰黑色并逐渐消失。第四年以后,杆上渐生灰白粉末,表皮逐渐变黄,到 七年以上表皮就变为老黄色。因此,识别竹龄也是重要一环,嫩者质地未坚,疏松不宜用,且雕刻后易变形。老者纹理粗糙,不耐精雕,故采用三至五年之竹为上。

竹子砍下后,需进行相应的处理,先断成合适的长度,再用清水加入少量食用碱后加热,待煮沸后放入竹段,再煮沸20分钟左右取出,用干布快速擦拭,直至表 面由深绿色变成淡绿色后,可放至日光下进行暴晒,暴晒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再次浸水,所以待日落后应将竹子收进室内以免被雨及露水淋湿,第二天日出后再取出暴 晒,连续暴晒两年后方能使用。这样的竹子表皮白净,竹肌橙红,是留青竹刻创作的上好材料。

其实,就是按这样的方法,也不是所有的竹料都能用,好多竹料晒白后才看出上面是不是有暗斑,有的暗斑表面不是很明显,去皮后下面会有很深的印记,另外还有 一部分开裂的和水槽太深的不能用,这样下来一批竹料最后也就三分之一是能用的好料,这是我多年的经验,所以,每年去山里砍竹的量按需求适当放宽些。

二、工具制作阶段

留青竹刻的制作所用的刀具外形没有定式,一般以个人用刀的习惯来制作,我常用的刀有三种,切刀,平刀和圆刀,材料是用白钢条磨制,此外还要一些磨刀 用的辅助工具,如砂轮机,油石等。磨刀也是技术活,要使每个面平整如镜,刚开始学的人磨刀是个大难题,要不断地尝试,把握手感微妙的差别,这样的手感对以 后的刻竹也非常重要。

刻竹握刀一般只用食、拇、中三指,刀与竹面约成45度角,所以磨刀的倾斜度要根据握刀的角度调整好,只有握刀的姿势舒服了刻竹才能顺畅。

三、作品构思及制作阶段

留青竹刻虽与中国书画的原材料、工具使用上有所不同,但它完全可利用中国书画的创作理念、形式及表现手法,“以刀代笔”来体现中国书画的艺术韵味。所以,从我多年的创作经历来看,对我们徐氏留青竹刻创作的构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1、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

留青竹刻如同中国书画一样,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将历史的智慧融入个人的创造中,对历史发展的经纬要了如指掌,而且对中国水墨画的生发递变的脉络别具卓识。

常有人称徐氏留青竹刻的特点是写意,我不敢苟同,其实,写意与写实如同形与神,二者不是孤立 自存的二元。中国画自古已超越了具象,从顾恺之“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宗炳的“应目会心”“应会感神”;倪云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至石涛的“山 川与予神遇而变化”,“不似之似”。总之是主张形神兼备,主客观的统一。

徐氏留青竹刻的写意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中不断发展着的精神而来的。无论山水、花鸟、人物,看似高古游丝,却又气势雄伟,粗中有细,虚中有实,以刀代笔,吸纳了传统中华各种绘画技法,融会贯通,收放自然,松密有序,是中国文人画在竹筠上的写照。

由于受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徐氏竹刻每一代传人的作品都给人以形神兼备之感。徐素白与乔木合作的《油菜花与蜜蜂》作品里,更是虚实表现的成功之作。 一群忙碌有序的蜜蜂,有的钻在花蕊里,有的在空中飞舞,那扇动着的翅膀,虚虚实实,似有似无,栩栩如生,而一片油菜地,近景可以看见花瓣的茎脉,远景却

是 无边无际,这种处理,使画面十分生动完美,寓意深远。徐秉言、徐秉方兄弟更是写意高手,虚实处理得心应手。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曾说:徐秉言刻竹,心 手相应,气力相合,有时迹虽断而气连,刀不到而意周,表现出了文人水墨画中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观念。徐秉方更是当代留青竹刻的顶尖人物,著名作家陆涛声就 说,“徐秉方开创了留青讲究意境和韵味的先河”。受前辈的影响,徐氏第三代传人作品也大多以意取胜,把徐氏留青竹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艺术境地。

2、先师其迹,后师其心

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死”。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在学习传承前人先进文化时,不能单纯地抄袭与模仿。曾也有人说过如今的竹刻可分为几派、几大门类。但 我认为,虽然刻竹者确需受传统风格的影响,但不应束缚于它。这样就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了,始终跳不出前人的技法。傅抱石创造了“抱石皴”,其实,他是吸取了 传统名家的精华,如倪云林、高克恭、陈洪绶、王蒙、梅清、石涛、恽南田等画家,都给他深刻的影响。他自己也说,“我的画,确是吸收了日本画和水彩画的某些 技法,至于像不像中国画,后人自有定论!中国画总不能一成不变,应该吸收东洋画的优点,消化之后,为我所用啊!”徐氏竹刻也正是有了这种敢于借鉴,敢于创 新的精神才可能有所突破。从徐素白的追求国画韵味,到徐秉方求意神,徐秉言的笔墨韵味,以及第三代传人的传统与现代结合都各有千秋,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艺 术风格。如果我们跳不出前人的思想,作品就会“规格化”,从而“庸俗化”。

3、画刻而非刻画

刻画,顾名思义就是将画在竹上的画刻出来,是一种摹刻,而画刻则是刻出来的作品要有画意,既要能反应出原作者的艺术特点,又要表达出自己个人的艺术 风格,是中国书画在竹筠上的再创造。与摹刻不一样,常须改变原稿的表现形式,如黑白线条、墨块、色泽,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原作者内心情感,呈现出竹筠特有的 艺术特色。以竹筠为纸,刀为笔,纵情施为。传统留青竹刻好坏鉴赏常以刀刻线条是否挺拔光洁,刻的形象是否精细作为标准定优劣的,这是不完整的,艺术作品是 创造出来的,必须在构思或在表现手法或在刀刻技巧上有所创造,必须能有新的发展。须讲究神韵格调,否则,作品亦难免匠气。

例如,如何在留青中表现物象的立体性,我一改传统以进刀深浅来表现层次性与主次性,而是通过虚实变化,有层次性地处理来表现物象的立体性。这样表现的对象,层次分明,主次突出、鲜活,可以很好地处理中国画中的黑白灰三者关系。 总之,一切皆无法,趋于自然,淡雅清秀才是我们徐氏留青竹刻的基本格调。记得有位书画同道说过:“简单的重复从来就没有,有了也没有意义”。这道出 了留青竹刻之所以能够传承与发展的真谛。不管何种形式的创作,作品要有时代精神,立意明确,艺术要有特色,更要有巧妙的构思布局,完美的表现技法,才能打 造创作自己的艺术精品。

四、作品装裱阶段

留青竹刻的装裱不宜太过张扬,一般以红木做个简约的支架或镜框即可,以免喧宾夺主,失去清雅之气。装裱的设计也要与作品的内容相呼应。我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一锦盒直接装入,一来可以更好的保持作品原味,二来也能保护好作品,以免被划伤等不必要的破坏。

以上是我这么多年来学习与创作留青竹刻的一些体会,当然,根据各人美学观点的不同,对中国画理解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留青竹刻表现方法,艺术需要百花齐放,这也是留青竹刻能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本着求同存异的思想,愿与业界同仁共同把工美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徐秉坤 《徐素白竹刻集》大世界出版公司1997年12月

2、徐秉坤 《徐秉言竹木雕刻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6月

作者简介:

沈华强,1966年出生,江苏武进人,工艺美术师。91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师从著名竹刻家徐秉言、徐秉方学习留青竹刻,并随书画家程舍予等学习书画,专业研究现代留青竹刻之发展。

篇五:留青竹刻介绍

留青竹刻介绍

留青竹刻,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可以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到了明代,竹青雕刻技法更加完善、纯熟。雕刻时,雕刻大师们通过对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层次的深与浅,笔墨的浓和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分五色的韵味。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这次在荣宝斋举办的竹刻展览,展出了当今国际级的竹刻大师徐氏竹刻传人徐秉言,沈华强及其弟子的众多精美竹刻作品。如今留青竹刻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The Liuqing bamboo carving introduction

Liuqing bamboo carving, it means use the knives carve the patterns on the blue surface of the bamboo. This technique is called Liuqing bamboo carving. It is very popular in madding pencil holder, fan and many other bamboos’ products. These products can lightly touch in order to keep them shining. As the time go by, the colour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oducts will become like the amber, and the patterns will also become clear.

At first, the technique of bamboo carving was not mature, just had the change of the patterns. Until the Ming dynasty the carving technique became more perfect. When masters carved the bamboo, they not only thought about the deep and shadow of the work, but also thought about the change of ink and drawing style. Many famous bamboo carvers are good at art and painting. It can help them connect the carving with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his time our rongbaozhai also hold the bamboo carving exhibition, you can see many perfect bamboo productions made by xubingyan xubingkun. They are famous Xu bamboo carving’s successors.

Now the technique of bamboo carving has become the stat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ust like the technique of woodblock printing.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