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如何重塑社会诚信脊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6:00 体裁作文
如何重塑社会诚信脊梁体裁作文

篇一:如何从社会管理角度重塑社会诚信

15 如何从社会管理角度重塑社会诚信?

(提示:同学们可以做适当的自行删改,但第(2)点下面的6小条是重点,请一定写上) 答:(1)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得以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精髓所在。国人长期以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恪守承诺、相互信任的良好品德。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主体之间的活动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各种失信行为频繁曝光,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2)社会诚信不论对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兴旺的不竭动力。诚信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从社会管理角度重塑社会诚信,应该加强以下几点的建设:

①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②完善信用约束机制,深刻理解社会诚信的重要性,探寻重塑和保持社会诚信的途径。 ③鼓励诚实守信、宽人律己的优良品德。

④倡导开诚布公、友好和睦的社会风气。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仅是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要求,也应该是社会的规范。

⑤营造克己奉公、恪守承诺的文化氛围。

⑥强化违法必究、惩罚必严的约束机制。

( 3)诚实守信依旧是社会的主旋律,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以别人的过错来为自己的不诚信买单,只有人人坚持诚实守信,才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促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正能量”。

篇二:简析社会诚信缺失及重塑

简析社会诚信缺失及重塑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诚信;实践

论文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 诚者,真诚、真实;信者,诚实、不欺。诚信者,诚实而守信也。诚信结合在一起就表现为诚恳厚实、有信无欺、坦诚相待。诚信,作为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提倡。社会诚信问题,是关系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问题。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重塑社会诚信,既是社会良知的呼唤,也是经济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儒家以“诚”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认为“诚者,天地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认为“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国语·周语上》)。孔子认为“信”是朋友之间交往的重要准则,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后来的儒学家们发展和完善了孔孟的“诚”和“信”,他们将“诚”视为“圣人之情”,是至静至灵寂然不动的“心”(精神)(唐·李翱);将“诚”用以为至高无上的宇宙本体,认为“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北宋·周敦颐);甚至认为“诚”这一精神实体有化生万物的作用:“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中庸》),以“诚”为宇宙的一般规律,并以“知”“行”关系去阐述“诚”与“明”的关系(明末清初·王夫之)。总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诚信始终作为一种“善德”为社会各阶层所推崇;诚信之光始终普照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农耕文明走向商业文明。

诚信缺失是指社会中诚信的道德缺失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当前,“诚信”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充满诚信氛围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可是,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缺乏诚信的现象。

[论文摘要]

一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个基本美德。诚就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对自己,要真心实意地为善去恶,以诚立德;对他人,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信是指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当遵守诺言、实践成约。诚信要求人们守信履约,不弄虚作假,不欺诈为恶。它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推动社会进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不讲诚信,却成了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个最突出的道德问题。有人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人人都成了商人,因此就是要讲赚钱第一。在他们看来,不讲诚信,不讲规矩,不讲道德才能赚钱;讲诚信、讲规矩、讲道德只能赔本。一些人由于上过当、受过骗或者曾经不同程度地做过不讲诚信的事,以至于认为诚信的道德信条适用于古而不适用于今。在他们那里,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已荡然无存,非但认为别人说的话不可信,就是亲眼看见的事也认为值得怀疑。由于社会上坑蒙拐骗现象的存在,因而增加了人们的设防心理,有些人常常既不肯对的确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也不肯轻易在真正需要人们帮助的时候接受人们善意的帮助。由于不少地区确有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恶劣官员,因而许多人对于所有政府官员都抱有一种敌视的态度,宁肯相信小道消息也不肯相信领导干部开会时的讲话。一些人由于看到个别不公正的执法事件和个别贪赃枉的公安干警和执法者,因而宁肯私了人际中的纠纷和冲突,也不肯诉诸法律。

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并不罕见。现实中大量的事实说明,诚信缺失已经给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的维持和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造成了巨大的的方方面面,如说假话、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彩票、考试作弊、偷逃税款、骗取保险、虚假广告、假球黑哨、假医假药等等,不一而足。我国近年来侵

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绝,在人们购买的书刊音像制品当中,盗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不讲诚信的现象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一是企业不守信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二是企业不讲信誉,相互之间拖欠货款。三是企业合同违约严重,利用合同进行欺诈。四是企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五是假冒伪劣盛行,制假贩假猖獗。

政府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还有一些干部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久前,中纪委、中组部巡视组组长任克礼发表文章,认为“现在的危险是滋生腐败和不讲真话”,提出要把“不讲真话”当作一个严重问题来解决。

诚信缺失的原因

社会中诚信的缺失何以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而严肃的思考。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其一,中国历史变革方面的原因。由于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以及与之相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人治,轻法治”的现象长期普遍存在,使得内在的道德约束远未形成一种全社会都遵循的游戏规则。诚实守信虽然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倍受推崇,如素有“一诺千金”之说,但中国古代所讲的诚信更多的是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角度弘扬诚信伦理的,而个体之间的契约意识和信用精神则比较淡薄。上个世纪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更是将浮夸、虚假之风推向极端,对社会整体的诚信理念造成很大冲击。在“政治挂帅”之下,人们讲的是政治标准或革命标准,道德标准退到了可有可无的地位。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迅速,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伦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传统道德伦理日渐衰微,拜金主义、利益至上观念抬头,部分企业和个人不顾应有伦理道德底线和最基本的市场“游戏规则”,背信弃义,牟取暴利。

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方面原因。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对于初学乍练的中国人来说,在道德和情操上留下些许伤痕也在所难免。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几七百年的历史中,诚信同样一直困扰着社会大众。特别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早期阶段,诚信状况也非常糟糕。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商业资本是对不发达的共同体的产品交换起中介作用,商业利润就不仅表现为侵占和欺诈,而且大部分是从侵占和欺诈中产生的。”直到西欧工业革命接近尾声,市场经济体制已相对完善和发达时,诚信状况才有了很大改观。究其原因,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滑手腕在大市场上己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由此可见,经营者从不诚信到诚信的转变,不是良心发现,而恰恰是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健全,企业生存、发展、获利到巨大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是作为现代经济规律之一而存在的,它是市场经济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诚信,就没有健全、发达的市场经济。

以此来分析前面所述我国当前出现的种种失信行为,显然他们并非是市场经济固有的.而恰恰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需的内在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在经历了几十年不需要信用的计划经济时代后.传统道德范畴的“诚信”观念已相当淡薄,另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理念还远没有建立起来,信用观念的“真空”不同程度

的存在。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源自市场自身的通过诚信采取配置资源的功能尚未形成,使得守信获利,失信受罚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诚信者没有获得诚信的回报,失信者却因违约成本大大低于其可能的收益而大量存在,这样诚信理念很难得到张扬。 其三,政府行为不规范的原因。市场经济是产权独立的市场主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展开充分竞争的经济,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就需要制订市场规则,并按照该规则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然而在我国目前的转轨时期,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完全摆正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直接进人市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过多地对具休经济行为进行行政干预,使得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生命周期缺乏良好的预期,助长了短期经济行为,使本来就不健全的市场竞争更加无序,客观上庇护了假冒伪劣商品制造销售者;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又对本应该履行的市场监管职责未能很好地履行,监管不到位,对假冒伪劣等现象姑息迁就,搞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个别政府官员在履行裁判员职能时吹偏哨,甚至吹黑哨,有意无意地充当失信行为产生的温床或保护伞,扰乱了整个市场经济秩序。

其四,法治不完善的原因。在我国,对失信违约行为的惩罚,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执法上,都不足以将失信成本提高到“无利可图”的程度。这表现在:一是立法上不够完善,还有许多巫待健全的地方。比如对契约关系的维护和对于契约双方权益的保护都还不够。有关诚信规范的法律制度散见于诸法律法规中,尚未形成有效的保障诚信的法律体系,还有的互相矛盾或抵触,给不守诚信的经济主体以可乘之机。二是执法上不够严厉。对于不遵守诚信规范的企业、个人,对于假冒伪劣、拖欠赖帐等失信行为,打击力度还不够大,使得很多制假售假一旦败露,改头换面照样可以??挂羊头卖狗肉”。甚至经常出现“官司赢了,钱却追不回”的法律白条现象,使法律尊严仅仅停留在一纸判决上,难以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一、诚信缺失的经济学探因

关于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有??道德说”和“制度说”两种。

“道德说”认为,社会诚信的缺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滞后及人们道德水准的下降。人们常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正是这一说法的最好佐证。

依据“道德说”,社会诚信的缺失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道德缺失有关。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在社会经济转轨时期,新旧思想的更替,观念的错综复杂,道德约束的缺失等均为信用失衡提供了滋长的空间;同时,体制上的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乃至政府信用的缺失,从而使社会诚信缺失问题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以证券市场为例,道德约束的缺失已成为我国股市发展的重大缺陷。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尽管中国证监会每年都会查处一批案件,但在业内并没有形成操纵股市可耻的观念,相反,在业内却经常流传着一些令人羡慕的操纵成功的事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部分人思想道德水准的普遍下降及道德约束的普遍缺失。

“制度说”认为,社会诚信的缺失,主要原因在于现行制度存在缺陷。在制度经济学家和遵从制度经济学的人看来,任何制度安排下的普遍违规现象的存在都意味着制度设计本身或者是为维持这一制度权威而制定的制度(制度的执行环节)存在缺陷。

关于中国市场诚信缺失原因的许多观点,比如政府过多干预下的市场畸形发展、信誉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监管不力以及广为流行的产权不清说等等,实际上都是从制度角度寻找答案。

社会诚信缺失的“道德说”和“制度说”,就各自的视角而言,是成立的。但它们两者都没有说明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道德约束缺失和制度约束缺失背后隐藏的深层的经济学上的原因。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社会诚信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学上的成本与收益失衡有关。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抛开这一基本假设的任何研究方法都不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任何结论都不是经济学的结论。在这一假设前提下,任何理性经济人行为决策的标准只有两个:成本与收益。其实,从经济学的视角看诚信的缺失,问题很简单。在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下,经济人个体是否守信既非因为其道德品质突然发生了什么变化,亦非简单的由于某种制度安排与其不协调,而是取决于其在既有制度框架下对自己的成本收益的理性判断。无论道德缺失还是制度缺陷,都仅仅是覆盖在“成本—收益”这一根本内核外的“面纱”。 从历史文化的层面上来看,中国长期处在封建社会,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是一个以人情事理为纽带的礼义社会。受古训“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的约束,社会成员普遍重情讲义,谁不守信用,谁就在交往中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这就等于剥夺了其生存权。在这里失信的成本是相当巨大的,信用的严肃性由此得到维护。而且,在封建宗法社会,其信用大多是建立在宗法血缘的基础上的,这种信用是封闭式的,背后隐藏着封建伦理观念,仅靠道德和舆论的约束就能够对违信者进行足够严厉的惩罚。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式的、平等的社会,旧有的道德约束机制不再能够对违信者进行足够严厉的惩罚。因此,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包括证券市场上欺诈成风现象的出现,决非像某些极端的观点所表述的是“道德沦丧”。道德依然存在,理性人依然理性,只不过历史变迁过程中道德约束给违约者带来的潜在成本(风险)在下降。至于导致诚信缺失的各种制度缺陷之所以成为缺陷,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个体发现,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违信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成本。换句话说,这样的制度安排客观上给予经济个体违信的冲动。

可见,无论道德缺失还是制度缺陷都源于违信成本的弱化;无论道德约束还是制度约束都是违信成本的约束。重塑诚信的关键在于在经济个体对成本收益的权衡中,使其认识到违信的成本大于其收益。

2、社会诚信缺失的危害 首先,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法制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交往活动少、活动地域窄、生产规模小,基本是“熟人关系”,一般不会担心相互失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往层次和交换频率的迅速扩大与增加,信用作为一切交易活动的基础,必然要求被人们认同和遵守。因为只有交易双方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承诺和践诺,才能使得双方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服务和货币,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诚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萎缩,经营效率低下甚至破产。最重要的是造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

其次,诚信缺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造成无数个人身心伤害,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大量企业举步为艰;失信使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使得消费者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失信使一些人靠骗人暴富,也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 第三、诚信缺失败坏社会风气。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更为严重的是,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许多诚实守信的人利

益受到损害,认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占了主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

第四、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另外,由于我国一些企业和个人制假贩假,使得一些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对我国商品心存疑虑予以抵制,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

2、诚信缺失的危害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对个人而言,诚信乃立人之本,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每个公民正确的道德取向。从修身的角度看,诚信是人内心升起的太阳,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温暖别人;诚信是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人的心锁,也可以打开知识和财富的大门;诚信绽放着生命之美,生活因它而多姿,人生因它而多彩。对企业而言,诚信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对城市而言,诚信等同于它发展的机遇;对国家民族而言,诚信是其繁荣昌盛、自强自立的基础。而一旦诚信缺失,危害甚大。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言一朝不信,人就会失掉立身之本,企业就会失掉生存之根,城市就会失掉发展之机,国家民族就会失掉兴盛之源。老子曰:“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诚信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一旦诚信缺失,社会上便会欺诈成风,市场混乱,道德沦丧,人心惟危。当今社会,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假文凭假学历盛行,假政绩假数字屡禁不绝,信用欺诈防不胜防,假新闻假广告层出不穷,正是诚信缺失的具体体现。据悉,中国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两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诚信的缺失,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阻碍人类文明的进程。

二 解决方案 在目前,对诚信危机必须采取“标本兼治”。从治标上说,当务之急是要严厉打击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浮夸虚报、贪污受贿等不诚信行为,遏制失信的势头。从治本上来说,要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诚信体系,弘扬诚信理念,提高社会的诚信度。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包括树立诚信形象,强化平等互利意识和法制教育等方面。进行树立诚信形象的教育,就是使人们充分认识树立诚信形象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作为为人处世,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立身之本。强化平等互利意识教育,就是使人们认识到,产生诚信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极端的个人或团体本位意识在作怪。这种本位主义遵循的原则是只讲个人、团体的利益,把自己的胜利建立在他人的失败之上。平等互利意识则追求主权平等、互利双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切坚持极端个人或团体主义的人,都是不择手段的,都是没有诚信的,其事业也都是短暂的。只有加强平等互利意识的教育,使之成为我国民众的基本理念,建立诚信形象才有坚实的基础。法制教育就是要使人们真正意识到,社会主义法律准则必须建立在社会成员共同心态的基础上,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建立起这种牢固的法律意识,提高按法律办事的素质,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办理一切事情,诚信才有可靠的保证。

其次,各级政府和所有领导干部应该成为率先履行诚信义务的表率。“信为政基”是中华民族古训之一。随着人民民主意识的普及,“民不可欺”,“无信不立”更加真切地成为执政党的

篇三:浅议健全信用制度

浅议健全信用制度

关键词: 诚信 假冒伪劣 信用意识 信用体系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今年来在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出现的不讲诚信的现

象,分析并提出只有政府、企业和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才能重塑诚信。

关键词:诚信 假冒伪劣 信用意识 信用体系

诚信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人必具的道德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基石。何谓诚信?《辞海》对“诚”和“信”的分别解释是:“诚:真心实意,开诚布公。《后汉书·马援传》:?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信:诚实,不欺。《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呼??”《现代汉语词典》对“诚实”的解释是:“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不虚假。”长期以来,由于“左”的观念作祟和文革的影响,国民素质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由于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使得人们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失范,滑坡的现象,无忧论文网不论是商德、医德、艺德、文德……都在呼唤“诚信”的归来。在经历了种种痛苦和教训后,“在新世纪共筑诚信”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的共识。本文拟结合经济生活中的现状,谈谈社会经济中缺失诚信的原因,以及如何建构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的问题。

1· 诚信为什么在经济生活中严重滑落?

坦率地说,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的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违法违纪层出不穷,它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成本的提高。据最近央行公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国家工商局统计,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还有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在经济活动中,签定合同的企业约占50%,其中屡约率仅为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不诚信的代价5855亿多元。

显然,信用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大步迈向现代社会腿上的一个沉重沙包。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市场信用发展到如今,已经到了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是“良币驱逐劣币”的生死关头。 正本清源,这些年来,出现的假冒伪劣、社会信用过度透支和滥用的现象,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客观地讲,如果在我们这样一个高度政府主导社会的体制里,政府没有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建设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没有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来维护社会成员信用得到回报,这与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大有关系。在中国入世前后,一个高度共识在人们中间基本形成: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入世的300多个条款中有200多个条款是关于政府的,在WTO的规则中间,仅两项涉及到企业,其他的都涉及到政府,入世实际上更多是政府入世,事实上,上述诸多问题的出现与政府体制改革的滞后以及现有的一个不健全、缺乏力量的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有极大的关系。

首先,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有的地方政府负责人认为假冒伪劣商品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由于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只有通过发展假冒伪劣商品,带动地方经济,同时推出一批企业家完成原始积累后才能进入高技术、大资金的生产领域。事实上抱着发展假冒伪劣商品来发展地方经济的念头是非常落后的,不但不能起到发展的目的,往往还会损害地方经济。福建云霄县,广东潮汕等地区就是例子。又如《人民日报》2002.4.4刊登了《是打假还是护假?》一文,对乌鲁木齐市一起涉嫌制售假冒产品案进行调查, 这起案发现已有3个月,执法机关虽掌握了大量证据,却迟迟不予立案,冒牌货仍在市场上堂而皇之地出售。打击制假售假,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执法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当地执法部门站在地方保护主义的立场,对

制假售假不但不依法查处,反而予以袒护,充当保护伞,没能尽到秉公执法,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

其二、法律制度不健全,尤其是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的法律体系不完善。邓小平曾说,制度不好好人也会办坏事。制度好了,坏人也难做坏事。现有法律未能强有力的保护诚实、守信的企业、个人,而对那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又可以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有效的法律制裁。这应引起警觉,实际上不讲诚信弄虚作假的另类腐败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已经影响到政策形成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影响到施政的效果。如果仅仅是普通社会成员的信誉降低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损害还不是致命的,因为还有政府可以信赖,社会还有救治的希望,人们可以指望国家政权强制力量来重新“召回”社会信用。但问题的严重性恰恰在于:不仅是普通社会成员信用低落,甚至政府信誉也有一定危机。

第三、“保护伞”背后有“保护费”。形形色色的制假售假之所以打不了、打不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背后有一把当地官方的“保护伞”。正是有了这把“保护伞”,那些非法生产者才敢无视法律和国家、人民利益。所谓“保护费”这在很多市场都成了公开的秘密。粮食市场,服装、建材等市场都存在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制假就是在市场管理人员的眼皮底下进行的,管理部门对此视而不见,就是因为这些制假商户都向管理人员交过“保护费”。

此外,有的地方官员直接参与制假售假甚至是主要制假人员。这就是我国打假工作难以有成效的重要原因。有的地方领导其实也明白靠假冒伪劣难以发展地方经济的道理,但他们不顾地方整体经济利益,借制假售假之机大肆敛财。有假货的地方,往往就是腐败之风严重的地方。去年以来发生多起打假人员受到地方阻挠的事件,大多都与有关官员和有关部门腐败有关。事实上,制假严重的地方,经济没有变好,但一些官员和有关部门人员却迅速“致富”,政府一些官员和有关部门人员从制假售假中捞取不义之财,这就是打假难主要的原因之一。

第四、中国有的企业的确在向远离诚信滑落。马克思当年说过资本家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敢跳入万丈深渊。这样,游戏的结果有两种:如果政府制定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是合格的裁判,则不管你追逐利润的心情有多么急迫,为了生存你将自愿或被迫恪守契约精神;但是,若政府对企业的尔虞我诈熟视无睹, 那么很快就会形成一个物欲横流的局面,为了生存哪怕是清白的企业也不得不陷入沉沦的骗术中。

社会为诚信缺失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不守社会道德准则,社会秩序必然混乱。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没有了诚信也就抽取了社会信用的脊梁,社会将为此付出难以估量的损失。在 2001年9月19日北京举行的“中国信用经济论坛”上著名经济学

如何重塑社会诚信脊梁

家厉以宁先生强烈呼吁,在今天中国诚信传统沦丧、失信者得不到应有惩罚的情况下,全社会应当行动起来,重建信用体系。厉以宁特别强调,如果政府的采购行为、征税行为和配额行为等都是暗箱操作的话,必然会加速信用体系的解体。因此,不论企业、个人,一切社会成员都要讲信用,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应如此,这样信用体系才能重建。

2· 怎样加快建立健全信用制度?

总而言之,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生活中,信用不立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害。我国已经加入WTO,毫无疑问,必须在建立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方面与世界接轨,在这方面我们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而要治理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政府的全局规划、有力推动和强力监管。在国家十五计划报告中指出:“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快建立健全信用制度。”从信用体系的组织构建来看,一个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当包括政府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四个层次的构建。故考虑着重从这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快改变政府职能,树立“诚信政府”形象

“诚信政府”首先应该是“透明化”的政府,这就要求政府加强政务公开,使政府的决策、具体的行政行为公开化、透明化,随时随地接受公众的监督。政府只能在法律授权之内行使行政权力,授权之外即为禁区。其次“诚信政府”也是诚意服务、有诺必践的政府,如果说取信于民在以前是一种施政理念的话,那么在目前重建信用的过程中,取信于民被赋于了具体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要求。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国家发展走向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道路,民众获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超过了政府控制的范围,从而对政府的决策和效率、公共道德、伦理价值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社会信用观念,带头讲信用,全力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如从2002年起,湖北省将不再评选“经济十强县市”,改评“信用县市”,湖北省将以县为单位,按照法制、信用和服务环境等给各县市评信用等级,等级依次为A、B、C、D四个档次。对信用档次低的县市,省里将督促其整改。此外,现在有的地方政府开始以公开、透明的“政务超市”为民服务,使群众享有监督权、知政权、知情权,只要能长此以往,必能使那些想以权谋私者失去了市场,使“暗箱”操作、各自为政的办事方式失去了土壤。

第二、要加快建立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立法及建制工作。

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信用危机的问题,在立法方面我国只是在已颁布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了诚信守法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缺少与信用制度直接相关的立法。还有,在进入WTO时代的中国,面对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及国家的经济安全、面对各种假冒伪劣的有害食品对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的威胁,制定并实施《食品安全法》已经刻不容缓。再有就是,对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的规范化以及对执法部门行政行为的监督的立法,也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放眼当今世界,国家公务员道德规范已成为大势所趋,不仅发达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 也都早已制定了专门的公务员道德法。与此相比,中国至今却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务员道德法典,约束公务员道德行为的规定仅散见于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中,虽然对政府的道德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远没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公共行政道德责任法制化的重构迫在眉睫。

此外,要在法律上对诚信原则给予明确的规定和保护,通过立法对不诚信者予以严厉打击,真正让违规者成为“过街的老鼠”,在刑事、经济上予以重罚,让他们血本无归、倾家荡产。这其实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提出的“提高加害方的失信成本”的一种举措。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国民信用体系比较完善,特别是由于失信和欺骗行为会使加害方自身遭受严重损失,使人们不敢以身试法,由此日积月累,才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诚信风尚和习惯。因此良好的社会风气必须建立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必须通过法律制度建设提高失信和欺骗行为的社会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第三、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和信用征信。

一种现象屡禁不止,要从制度层面上找原因。假冒伪劣横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低投机成本,高投机收益。因此,要通过信用体系的建立,让市场学会“记忆”,让有不良记录的失信者,付出处处碰壁甚至寸步难行的社会代价。

为此要建立失信惩罚机制:政府及有关部门如工商、税务、司法、海关等要密切配合,尽快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管理体系;金融部门要在已建立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支付信用监测系统, 记录和反映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正常支付信息和各种不良支付信息,为防范信用风险创造条件;在当年市场经济中,企业信用被视为企业的商业生命和立业之本,因此要通过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及时公布本行业评出的信用数据。但行会应是独立的民间性组织,与政府既无行政附属关系,也无人事及经费关系,而是独立的自营化民事机构。其基本任务是维护本行业整体利益,为行内企业提供服务,促其实行自律性管理。行会与外界以协商、沟通方式求得与社会的“共生”。行会更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在内部“清理门户”,将 “害群之马”逐出门墙,使行业走向良性发展。

第四、大力开展公民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

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形成,不仅需要法制规范,还需要道德规范,二者缺一不可。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讲诚信,并重视诚信教育的国家。“五常”是中国人最高的人伦准则,“信”是五常之一。诚信是一种文化、一种伦理,它是文明和秩序的表现,体现诚实、守信、道德;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它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民族精神的写照,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诚信是需要培养的,需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精心培育,而教育则是培养诚信最有力的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只有当人们以信立身时,才会真正爱惜自己的信用,规范自己的行为。目前,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非常及时的,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公民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还需在我们现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中,融入尊重生命、科学、诚信、民主、平等、博爱等时代精神。每一个公民,无论从政、经商、做学问,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为人做事都要讲诚信、讲道德。而在这方面,政府官员在其公共行政时保持廉洁勤政、正直奉公,履行其法定义务所表现出的品质修养相对于社会其他成员来说,更具有其独特的示范、引导的影响作用。进而发挥“一德立而百善从之”的效应。执法部门要加大廉政建设的力度,提高管理和执法队伍的素质,在讲诚信上率先垂范,否则,喊再多的口号,颁再多的法令,社会信用体系的大厦依然建立不起来。

第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之天下利器。

舆论监督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行使自己监督权利的有效途径,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事实说明,任何制度、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都不能没有大众传媒、所谓“天下之公器”强有力的监督。同样,在我们建立诚信体系的过程中,新闻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舆论监督不仅是医治社会痼疾的良药,也是试剂,无忧论文网它能从被监督者对待舆论的态度上测试出人的高下与风气的正邪。凡是能以开放的姿态对待舆论且认真倾听、从善如流,闻过则改的,在一定程度说明那里的领导是明智的,动作机制是正常的;凡是对舆论阳奉阴违、口是心非、欺瞒遮掩、糊弄敷衍、重重设障百般阻挠甚至威逼利诱、恶意中伤、打击报复,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广西南丹事件便是典型一例。因此,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要为重建诚信而摇旗呐喊,对制假售假违法犯罪分子及其幕后支持者,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使他们无藏身之地。让我们共同努力,重构信用,

让诚信不再成为稀缺资源。吴亮等.重建信用中国.新华文摘,2002·3:

[2]光明日报.2002·3月—4月

[3]昂永生.论我国行政道德责任的重构.中国行政管理,2002·3:

篇四:谈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2015 年)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目_谈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_

专业 _ 公共管理_____________

主考学校 _ 河海大学__________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要求人们诚实无伪,言而有信。有诚信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诚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有诚信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而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诚信。可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诚信这个道德规范普遍受到了损害。社会诚信缺失越来越严重,诚信危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隐患。而且诚信是涉及到全中国人民发展未来的基础建设,所以应该认真分析透彻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才能彻底把诚信缺失这个“病根”连根拔起,避免治标不治本。重构社会诚信是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基础,所以应当正视当前社会诚信存在的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从根本上打牢社会诚信建设的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诚信;原因;重塑

第一章绪论 .............................................................................................................................. 5

1.1研究背景 ........................................................................................................................ 5

1.2研究意义 ........................................................................................................................ 5

1.3研究现状 ........................................................................................................................ 5

1.4研究内容 ........................................................................................................................ 8

1.5研究方法 ........................................................................................................................ 8

第二章关于“诚信” ....................................................................................................... 8

2.1“诚信”的概念 ............................................................................................................ 8

2.2“诚信”的重要作用 ................................................................................................... 9

第三章社会诚信缺失的表现 .................................................................................... 10

3.1个人诚信缺失 ............................................................................................................. 10

3.1.1假证件泛滥 ..................................................................................................... 10

3.1.2盗版作假猖獗 ................................................................................................. 10

3.1.3欠费偷税严重 ................................................................................................. 11

3.1.4学术腐败显现 ................................................................................................. 11

3.1.5考场作弊普遍 ........................................................................................................ 12

3.2企业诚信缺失 ............................................................................................................. 12

3.2.1制假售假现象猖撅,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 13

3.2.2逃废银行债务现象相当突出,恶意负债行为频频发生 ................... 13

3.2.3合同违约和欺诈屡禁不止,坑、蒙、拐、骗现象比较普遍 .......... 14

3.2.4财务失真现象严重,偷税、骗税大量存在 .......................................... 14

3.2.5虚假广告充斥生活,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 15

3.3政务诚信缺失 ............................................................................................................. 15

3.3.1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 15

3.3.2司法不公依然大量存在 ............................................................................... 17

3.3.3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承诺履约率低 ................................. 17

3.3.4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 18

第四章.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 ................................................................................. 18

4.1思想方面 ...................................................................................................................... 19

4.1.1受封建理念的消极影响 ............................................................................... 19

4.1.2社会道德教育失范 ........................................................................................ 19

4.2经济方面 ...................................................................................................................... 20

4.3政治方面 ...................................................................................................................... 20

第五章.社会诚信重塑策略 ....................................................................................... 21

5.1首先把诚信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 21

5.2关键是建设好政府信用 ........................................................................................... 22

5.3改善企业信用状况 .................................................................................................... 24

第六章总结 ............................................................................................................................ 26 参考文献 .................................................................................................................................. 26 致谢 ............................................................................................................................................. 28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其中,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就是政府高度重视、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诚信缺失问题必定会扰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过程,阻碍我国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我国诚信缺失的现状,深刻认识其危害性,深入了解现代社会中诚信缺失的社会原因,从而为诚信缺失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

1.2研究意义

由于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十分突出,对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构成了威胁。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引发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谁也不敢相信别人,最终造成灾难而伤害每一个人。扶起摔倒老人遭讹诈造成无人敢去扶起摔倒的老人,帮助别人反而遭遇不应有的麻烦,致使人们不愿帮助他人。进而使得人们对陌生人抱有一种普遍的冷漠和不信任的态度。所以就诚信缺失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当前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重塑政策,改善当前社会的诚信缺失现状,让说假话,假公济私,坑蒙拐骗等负面现象逐步消失,让人们不再有“人心不古”的感慨。进而让人们不再对陌生人抱有一种普遍的冷漠和不信任的态度。

1.3研究现状

在社会的各个研究领域,对诚信问题各有见解:

首先,在诚信缺失现状上,有这样一些较为有代表性的研究。刘苗荣在产业与科技论坛这样说道,在个人道德和人际交往领域,说假话,假公济私,坑蒙拐骗等负面现象经常可见,造假、不以诚待人、不信任他人的现象也层出不穷。颠倒是非,不把一说成一,这种状况使不少人产生“人心不古”的感慨,进而使得人们对陌生人抱有一种普遍的冷漠和不信任的态度。孙英韬在科技信息中

篇五: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行政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题目: 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

专业层次: 大专

级 别: 2112秋

学 号: 1161101532544

姓 名: XXX

分校(工作站): 西安电大直属二分校

指导教师: XXX

XXXX年XX月XX日

浅论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重塑策略

XXX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直属二分校行政管理专科,陕西省西安710100) 摘要:诚信一词,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商君书》第十三章《靳令》一文中。“六虱:日礼、乐;日《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1]商鞅是著名的法家代表,所在在他的思想里将仁义、道德、诚信定义为对国家发展不利的虱害之一。但是《商君书》也是将“诚”和“信”这两个字放在一起使用的第一部著作,这就对我们后面诚信探讨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社会诚信;策略;探讨

一 诚信的起源及传承

诚信是什么?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2]。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3]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4]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5]

要环节。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诚”这个范畴,肯定诚实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诚实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渐明晰为:忠诚、正直、老实。忠诚的主旨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当然,这种忠诚不是盲目和狭隘的“愚忠”,而是认同于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正直,是指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坦率。老实,则特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左传·文公4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6]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

由此看来,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认为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总之,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准则。

二 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诚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在现代社会中,诚信能够很好地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也被赋予了许多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孔子作为著名的教育家,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先秦以后的思想家们,都把“诚”和“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诚信”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诚信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诚信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一个人来说,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对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说,诚信是国格的体现,对国内,它是人民拥护政府、支持政府、赞成政府的一个重要支撑;对国际,它是显示国家地位和国家尊严的象征,是国家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也是良好国际形象和国际信誉的标志。从经济生活来看,诚信是经济秩序的基石,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和一种无形的资产;从政治道德来看,诚信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品行,是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体现,是一个从政者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行和政治素质;从人际关系来看,诚信是人和人在社会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人最主要的道德品质。

(三)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个包括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 、道德原则(集体主义)和各种道德规范的庞大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道德生活的所有方面,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大领域中各种人伦关系的要求。”[7]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更突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10个基本规范。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道德核心、道德原则和道德规

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并能把它付诸实践。道德教育不但要使人们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更重要的是,要以诚挚、真实的态度,把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因此,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道德的核心、原则和规范,是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能否收到实际效果的决定环节。能够做到诚信,身体力行道德规范,我们的道德建设就必然取得愈来愈大的进展;不能做到诚信,我们的道德建设就会沦为空谈,人们的素质也就不能得到提高。当前,我国一些地方的道德失范现象,归根到底,与失去了诚信有重要关系,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从加强诚信的建设入手。要切实加强诚信建设,就必须建立相应的“诚信机制”,如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赏罚;加强对诚信者的奖励、褒扬和对“失信”者的惩罚与贬斥;建立各种形式的诚信档案,及时把个人、企业、团体的诚信与失信记录公诸于世;运用现代化的各种传媒手段,形成浓厚的诚信舆论氛围,使诚信能够深入人心,形成风气。

三 当前我国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与诚信建设的脱节

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但在许多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表现并不突出。这除了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原因之外,还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和较为封闭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之间的纵向联系多于横向联系,熟人之间的联系多于陌生人之间的联系,行政联系多于经济联系,道德责任多于经济利益。”[8]具体来说:一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社会运行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是行政隶属关系,人主要作为“单位人”而存在。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如果出现背信弃义、弄虚作假的行为,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这就从客观上减少了不诚信行为。二是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社会活动的空间不大、交往联系不广,社会基本上是一种“熟人社会”,这也使得不诚信行为出现的几率减少。三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大都是政治性的,经济方面的联系较少,经济利益冲突也较少,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不诚信行为也不容易发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原则受到了许多新的挑战。首先,经济活动、社会活动越来越多,人们的交往和联系日益频繁,横向联系多于纵向联系,社会联系多于单位内部联系,陌生人之间的联系多于熟人之间的联系,社会基本上是一种“陌生人社会”。在这种“陌生人社会”中,诚信缺失问题出现的几率就会明显增大。其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然引起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