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清水浮针》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24:46 优秀作文
《清水浮针》的作文优秀作文

篇一:高考满分作文 过低调的清水人生

过低调的清水人生

站在华丽的舞台上,女钢琴家那一身朴素的衣着与华丽的舞台格格不入。面对人们的好奇,女钢琴家淡然回应道:“人,要隐于音乐背后。”是啊,人应该学会低调。低调中蕴涵着美德、智慧与修养。在商品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做一滴清水,将微博之力奉献给社会。

低调,是一种美德。卓琳的低调,是一种美德。作为伟人的妻子,她一直低调平淡。在别人眼里,她是伟人的妻子,是一国之母。然而,在她自己看来,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妻子,相夫教子才是她的本分。这位彩云之南的才女,在小平同志最艰难的时刻,她不离不弃;在小平同志最辉煌的时刻,她选择了隐于其后。是她,用精神支持着伟人;是她,用低调的人生陪伴着伟人;是

她的隐忍与低调,成就了伟人邓小平。

这种低调,是一种美德。如同一滴清水,清新淡雅,无丝毫杂物。

低调,是一种智慧。低调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在激烈的竞争中,它更是一种智慧。在沙滩上,生活着两种蓝甲蟹:一种争强好胜,一种性情温顺。然而,经过数百年,争强好胜者所剩无几,而性情温顺者则繁衍得枝繁叶茂。蓝甲蟹凭借着低

调,使种群不断壮大,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低调,是一种修养。当今社会,高调之人很多。陈光标的高调的确值得认可。但是,有一些人的高调却会使别人感到不快。有些明星先是比豪宅靓车,后来又比游艇飞机。明星是公众人物,过度的张扬会使人感到格外“耀眼”。更有甚者,如网上炫富的郭美美、李刚的儿子??他们的高调并

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激起了社会的谴责。

低调是一种修养,在高调与低调之间,我宁愿选择低调却有修养的人生。因为,这种修养使我隐隐不傲,敢于沉淀与低调;低调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使我韬光养晦,静以修身;低调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使我沉潜,正确地认识自我。正如儒家把修身放在首位一样,应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篇二:找回那捧清水作文450字

找回那捧清水作文450字

找回那捧清水作文450字

山东胶州市第一中学二年级 周鹤轩

通向月球的路在公元前就被发现了。

你一定想反驳我,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是在1969年;但我想告诉你,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发现了接近月亮的绝妙途径。很简单,只需要一捧清澈的湖水。

面对湖水时,让燥动的心安静下来,低下头,弯下腰,你就会看见,从水中,从时光深处,一轮新月正缓缓升起,照亮你的生活。

是的,美国航天局费了很大的力气登上月球,却只带回几块冰冷的石头,破坏了童话和传说中的唯美意境,让孩子们不再做美丽的梦,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

我却愿意相信,那是嫦娥奔去的月亮,是吴刚伐桂的月亮,是苏轼吟唱的月亮,是李白打捞的月亮。

你有过夜晚在湖边散步的经历吗?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你走着,它一闪一闪地跟着,静默不语,却把整个世界照得宛若梦境。

科学家说通向月球的路有38万公里,走了38万公里,看到的只有凹凸不平的冷冰冰的石头;而怀着敬畏,伸出手,掬一汪清水,就可以获得满身满心的月光。

“道可道,非常道。”为什么一定要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呢?为什么一定要用冰冷的东西诠释自然的美好呢?

找回那捧清水,任何人都可以无限地接近月亮。

(指导教师 李文光) 《找回那捧清水作文450字》

篇三:北京四中优秀作文——争做一滴清水

争做一滴清水

一滴清水,虽然不能是一杯浊水变的(注意错别字)清澈见底,它的力量很薄弱,却能将浊水的每一分子都净化一点。就像现在,虽然好人处处有 ,但恶人有不少。当今社会,好人做好事能一点一点地净化人们的心灵。 我相信,终有一天,世界将会变得和平而美好。

秋兰为佩。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此处使用分号不恰当)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赠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

1944年,胡佩兰奶奶毕业于河南大学的医学部,70岁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副产科主任退休。退休后,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坚持去出诊。从1933年到2014年,胡佩兰奶奶在一个工厂职工的医院和现在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续坐诊了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而且开药便宜,很少超过100元。胡奶奶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的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出诊费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2014年1月28日,98岁的胡佩兰奶奶逝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咱们回家吧!”(生命的全部就是给患者看好病,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行走在患者中间,送去良药,送去健康,这是一滴纯入心田的清水)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胡医生用医德弥合了医患间的裂隙。胡医生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看的都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更难得的是20年如一日的坚守。虽是垂暮之年,她仍是杏林馨香的兰,人间不老的松。她弱小的身躯中散发着强大的正能量。

当然,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好人,例如:自己身患绝症,为了孩子绣《清明上河图》的姚厚芝阿姨;为了帮助村民,不要自己的钱和命的段爱平村长;为了帮助偏远的西藏孩子受到教育,不顾自身与家人,保护自己相信的梦,勇于献身的格桑德吉老师??(在一系列的事实中讲述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使得内容更加丰富)

她们每一个人身上散发的正能量正感染着每一个人,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习大大在见全国道德模范中说:“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要一代接一代的传播下去。”

一滴清水,虽然渺小,但很伟大。(首尾呼应)让我们争做一滴清水,去尽自己的最大所能净化社会,净化整个世界!我始终坚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点评:一滴清水不能使一杯浊水变清,但一滴浊水却可以使一杯清水变脏。这个简单的道理无人不知,但即使是这样,很多人还是愿意作一滴清水进入浊水中,让浊水变得清澈一点。一滴洁净的“清水”,就必须激活源头,永不干涸。正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论据充分,选取事实很具有代表性。

篇四:清水出蒹葭 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蒹葭 天然去雕饰

作者:林宇新

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11期

摘 要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洋淀芦苇画越来越受世人瞩目,已经成为了白洋淀地区的一项特色产业。本文从工艺、效果、题材、形式等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白洋淀 芦苇画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Natural Beauty of Hibiscus Rising out of Clear Water

——Art Features of Baiyangdian Reed Paintings

LIN Yuxin

(College of Ar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Hebei 071001)

Abstract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ed draw more attention by the world, has become a specialized industry Baiyangdian area.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studies from the process, effects, themes, forms and other aspects of its artistic features.

Key words Baiyangdian; reed painting; art features

芦苇画,就是以芦苇的茎叶为基本材料制作的绘画作品。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中以白洋淀芦苇画最具特色和规模。白洋淀芦苇画的出产地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安新县,现在已具有相当规模,并成为当地特色产业。

关于芦苇画的起源时间众说不一。有的说起源于唐代,在隋唐时期就为宫廷工艺品;有的说发明于明朝初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些说法都没有相关明确记载和实物相佐证,只是民间流传的一些说法。在《中国民族民俗文物辞典》(宋兆麟、高可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刘波主编,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吴山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美术百科全书》(邵大箴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等资料中也未见相关词条。 图1

白洋淀芦苇画源于何时,目前也无查到明确记载,民间流传的说法是从明清开始,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证明资料。但是白洋淀的芦苇编织工艺却由来已久,苇编织品是白洋淀传

统的手工艺品。其中编织苇席更是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自明清以来盛产于安州、老河头一带,“家家以织席为生”、“能赖以养命者,唯织席也”。《保定郡志》也有唐朝、宋朝时土贡“席三千领”的记载。苇席的图案有十字纹、方块纹、三角纹、人字纹、胡椒眼等不同花色。芦苇画的出现应该是与苇编工艺分不开的。

据刘岩先生(1950年生,画家,安新县刘李庄镇南冯村人)讲,在他小时候,当地村民就有张挂芦苇画的习俗,当时的芦苇画是由当地的能工巧匠用芦草、芦苇编粘而成赠送亲朋,在春节时布置居室,多余的也在集市上出售,题材多是花鸟虫鱼。张挂一年后,在第二年春节前大扫卫生时,连同旧春联、门神等一同烧掉,然后再换新的。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年画取代。由于当时的芦苇画不易耐久,且年年毁旧换新,现在也很难找到当年的实物资料了。

白洋淀芦苇画的复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工艺美术的振兴,民间艺人又重新恢复了这门失传多年的手工艺,并进行了发扬光大。由最初以传统花鸟题材为主,逐渐拓展到人物、风景、书法题材。画面形式也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基础上吸收油画、版画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了描绘白洋淀水乡风情的作品,不仅丰富了芦苇画的表现力,也形成了芦苇画的地方特色。现在白洋淀芦苇画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喜爱,并成为了白洋淀地区的一项重要新兴产业。

白洋淀芦苇画与麦秸画、芦粟皮贴画、树皮贴画、葫芦皮贴画等同属一类,而芦苇画又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总体来说这主要取决于芦苇本身的材质特点。白洋淀的芦苇有大小十余种之多,可选用的苇材比较丰富。其次芦苇的茎、叶都可作为制作芦苇画的材料,大大丰富了芦苇画的表现力。另外芦苇茎、叶明显的纤维长而有韧性,通过加工可使画面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除此以外,芦苇画这一独特艺术,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发展,还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色:

1 工艺特色

白洋淀芦苇画以芦苇的茎叶为主要的绘画材料,有时也用一些芦花加以点缀。在对这些材料的应用上是先经高温碳化后,采取熨平、抽瓤、拼接、剪刻、染色、粘合等十几道工序及多种艺术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其中充分利用芦苇茎、叶的自然纹理以及在碳化后形成的深浅不一的色彩差别,因势就形,随类用色。特别在表现猛虎等毛皮动物时,对不同颜色的苇材进行精细剪刻、拼接,毛质细如发丝,根根清晰入眼,如同天然生成。在表现植物叶子、鱼鳞时则注重利用苇材的自然纹理,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叶脉和鱼鳞的细微结构。在描绘水乡芦苇荡时则干脆采用细小的苇草直接粘贴,效果栩栩如生。

白洋淀芦苇画既可制作通景屏等巨幅作品,也可制作盈尺小品。大幅作品气势恢宏而不失精微,小品精致而气韵生动。这些都体现出了白洋淀芦苇画成熟的精湛工艺。以前芦苇画不易保存,现在独特的苇材加工工艺,可使其百年不腐。另外采用装入镜框、与瓷器结合等现代装饰陈列手法,更可使其永久保存。取材天然,制作精良,白洋淀芦苇画被誉为绿色艺术品。

2 效果特色

白洋淀芦苇画总体的艺术效果可用“素雅传神”四字来概括。这种艺术效果的形成首先得益于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芦苇的材质特色。不同部位的苇材通过碳化加工可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金黄,有的赭赤,有的棕黑。通过控制还可产生深浅变化,如同晕染过的效果。色浅者“素”,色深者“雅”。再衬以浓黑的底色,整幅作品透出一种庄重典雅之气。另外苇材本身有一种淡而光洁的亮膜,这使画面上隐约存在一种晶莹剔透之感,也使得作品更显精致和材质美。

白洋淀芦苇画在表现内容方面,无论传统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也不管花鸟、人物、风景,都始终追求“传神”,而不单单追求“像”,这显然是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延续。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白洋淀芦苇画作品中有“笔意”。“笔意”更多是靠画面中的线来体现的,通过剪刻表现出线条的粗细、刚柔、曲直、流畅显然是有难度的,也恰恰是对困难的征服,使芦苇画产生了高度。“笔意”的存在,使得芦苇画不再是简单的苇材堆积,既能体现材质特色,也不仅限于炫耀材质。这正是白洋淀芦苇画创作者不断探索的结果。

3 题材特色

白洋淀芦苇画的表现题材非常广泛,从传统题材的梅兰竹菊、花鸟虫鱼、山水猛虎、红楼仕女,到现实题材的风景园林、名人肖像、飞机坦克,可谓应有尽有,这说明芦苇画的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表现力丰富的基础是技法的成熟与多样。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探索,白洋淀芦苇画的制作已经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技法体系。从最初的临摹国画兰竹牡丹,到现在的风景园林创作;从早期的小品为主,到现在的丈二巨构;从以前的“逸笔草草”,到现在的“繁花密蕊”,这些都体现出了技法的积累和成熟过程。技法的成熟使得白洋淀芦苇画创作出真正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成为了可能。

白洋淀水乡题材作品的问世是白洋淀芦苇画真正形成自己特色的标志。用白洋淀的苇材来描绘白洋淀的风光、风情,不能不说是一种天作之合。这类作品的题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这类题材中又有描绘荷塘、芦苇荡的花鸟画,也有描绘洗衣妇、牧鸭女的人物画,更有表现淀上月色、渔舟唱晚的风景画,还有表现支前抗日、雁翎神兵的历史画。真实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渔家生活纳入芦苇画中,使得白洋淀芦苇画这一来自水乡民间的艺术具有了更多的人文精神,在众多民间艺术中脱颖而出,令观众过目难忘。

4 形式特色

白洋淀(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清水浮针》的作文)芦苇画现在已经成为白洋淀地区一项重要的地方产业,要产业化必须与市场接轨。在与市场的磨合过程中,白洋淀芦苇画坚持观赏与实用相结合,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陈列形式,还研发出许多新的陈列形式,甚至与其他日用产品相结合,使这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提高了实用价值。只有多元发展,才有更大空间,既要创作高端的精品力作,还要让芦苇画走进千家万户。

以前对芦苇画的保存是一个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芦苇画的长久保存已成现实。最常用的保存形式就是装入镜框,其中有横竖之分,既有独幅张挂,也有多幅并置,同传统国画中的挂屏一样,还可在外框上做一些文章,一般作品常用简洁大方的外框,讲究的则选用红木雕刻外框。巨幅作品可制成落地屏风,小幅作品可做成桌屏陈列。现在白洋淀苇画厂还与景德镇陶瓷联手研发出苇画瓷瓶,不仅丰富了芦苇画的陈列形式,也使芦苇画得以更加永久的保存。另外,芦苇画还与日用品进行结合,开发出芦苇贴画竹碳盘,既美观,又实用,使芦苇画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现实。白洋淀芦苇画多样的装陈形式更增强了这一艺术品种的生命力。 现在,白洋淀芦苇画已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洋淀芦苇画作品在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等大型展览中多次获奖,代表作品被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陈列。白洋淀芦苇画的艺术特色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欣赏。

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编号:SK201309

注:本文所用图片(图1,2,3)皆为河北白洋淀工艺品有限公司刘永乐先生作品。 参考文献

[1] 周润彪.白洋淀常识.安新县文体教育局.

[2] 保定文化产业名人谱.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

[3] 可爱的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篇五:《生命如一泓清水》

生命如一泓清水 生命如一泓清水 ○俞敏洪

生命如一泓清水,源头处没有一点污染,童年的我们无忧无虑,笑容灿烂,生活就像水

晶般透明,没有任何苦涩的内容。

生命如一泓清水,青年时的我们如乘势的水流,不希望有堤岸的存在。我们渴望像水一样流动,流出父母的怀抱,流离家庭的羁绊,流入一片陌生的天地,去寻找生活,寻找值得终生追求的事业,寻找真正的爱情,和我们所爱的人合二为一、终身相守,就像两股清水,

融合得了无痕迹。

生命如一泓清水,曾经以为这个世界像我们一样的清澈,便一头扎进去,却发现所到之处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有清流、浊流,有暗流、激流。我们常常不由自主被挟带着向前流动,或平缓,或湍急。流向什么地方,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有时候我们依然能够保持一泓清水的情怀,尽管有许多痛苦和迷茫,但仍保留一份高洁;我们有时也会失去了自己的本色,

变得浑浊、激荡,有时甚至会同流合污,完全迷失自己。

生命如一泓清水,不流动就会腐臭。经历了各种挫折和打击后,有的人失去了梦想和勇气,也失去了青春的热情和对未来的追求。而相信未来是青春存在的唯一标志,如果没有对未来的期待,生命就将如一潭死水。不管经历多少苦涩,我们都不应胆怯。胆怯是生命的堤坝,使心灵失去对自由的向往。只要不自我封闭,勇敢向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走遍天涯的梦想。很多人不愿面对挑战,把自己封闭起来,变成一潭不再流动的水。他们屈服于停滞的生活,屈服于命运可怜的安排,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语言和思想,不再探索外面世界的精彩,也丧失了灵魂深处对于伟大的崇拜。他们表面上变得平静,变得与世无争,但是一潭不流动的水,久而

久之便会生出绿锈,变得腐臭。这样的生命,躯体虽存,灵魂已死。

生命如一泓清水,需要流动。让我们打开心灵的堤坝,融入溪流,汇入大江,奔腾入海。 也许我们会变得浑浊,也许我们会被暗礁撞得遍体鳞伤,但我们的生命将奔腾不息,变成大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浩荡之中再次变得清澈,变得博大,变得宽阔无边。在阳光的照耀下,我们的生命将会进一步提升,我们可以升腾为天上的云彩,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也可以化做雨露,给干涸的土地以绿色的希望。我们可以渗透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之中,然后再次化为一泓清水,给自己的生命一次次的梦想,经历一次次惊喜的旅程。如此周而复始,

我们的生命将变成世间万物的一部分,永远生生不息。

生命如一泓清水,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水的清澈,水的活力,水的自由和水的生命!

一堆散乱的砖头-俞敏洪

小时候我父亲做的一件事情到今天还让我记忆犹新。父亲是个木工,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乱瓦捡回来,或一块二块,或三块五块。有时候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砖头或石块,他也会捡起来放在篮子里带回家。久而久之,我家院子里多出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砖头碎瓦堆。我搞不清这一堆东西的用处,只觉得本来就小的院子被父亲弄得没有了回旋的余地。直到有一天,我父亲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开始左右测量,开沟挖槽,和泥砌墙,用那堆乱砖左拼右凑,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居然拔地而起,干净漂亮地和院子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父亲把本来养在露天到处乱跑的猪和羊赶进小房子,再

把院子打扫干净,我家就有了全村人都羡慕的院子和猪舍。

当时我只是觉得父亲很了不起,一个人就盖了一间房子,然后就继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贫困但不失快乐地过我的农村生活。等到长大以后,才逐渐发现父亲做的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深刻影响。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最后变成一间小房子,我父亲向我阐释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奥秘。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当时我家穷得几乎连吃饭都成问题,自然没有钱去买砖,但我父亲没有放弃,日

复一日捡砖头碎瓦,终于有一天有了足够的砖头来造心中的房子。

后来的日子里,这件事情凝聚成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也成了我做事的指导思想。在我做事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因为盲目做事情就像捡了一堆砖头而不知道干什么一样,会浪费自己的生命。第二个问题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就是需要捡多少砖头才能把房子造好。之后就要有足够的耐心,

因为砖头不是一天就能捡够的。

我生命中的三件事证明了这一思路的好处。第一件是我的高考,目标明确:要上大学,第一第二年我都没考上,我的砖头没有捡够,第三年我继续拚命捡砖头,终于进了北大;第二件是我背单词,目标明确:成为中国最好的英语词汇老师之一,于是我开始一个一个单词背,在背过的单词不断遗忘的痛苦中,我父亲捡砖头的形象总能浮现在我眼前,最后我终于背下了两三万个单词,成了一名不错的词汇老师;第三件事是我做新东方,目标明确:要做成中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之一,然后我就开始给学生上课,平均每天给学生上六到十个小时的课,很多老师倒下了或放弃了,我没有放弃,十几年如一日。每上一次课我就感觉多捡了一块砖头,梦想着把新东方这栋房子建起来。到今天为止我还在努力着,并已经看到了新

东方这座房子能够建好的希望。

金字塔如果拆开了,只不过是一堆散乱的石头;日子如果过得没有目标,就只是几段散乱的岁月,但如果把一种努力凝聚到每一日,去实现一个梦想,散乱的日子就积成了生命的永恒。

堪培拉公园里的烧烤炉 俞敏洪

早春二月,我和新东方的两位老师,应澳大利亚名校联合会主席加利的邀请来到澳大利亚。脱掉一身的冬装,我们一下子融入了温暖的阳光、蓝色的天空和碧绿的桉树林中,还

有一望无际的海岸线触动着我们兴奋的神经。从北京灰暗阴霾的冬天,到澳大利亚阳光灿烂的夏天,我们只用了十个小时,没想到冬天和夏天的距离可以如此之短。有的时候只要我们愿意挪挪地方,生活就会完全进入另外一种新的境界。

在澳大利亚我们走访了几个城市,参观了十几所著名的澳大利亚大学和中学。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堪培拉市,澳大利亚的首都。加利的儿子在堪培拉市工作,为接待我们,他在郊区公园安排了一场烧烤晚餐。我们一起购买了牛排、三文鱼等食品,带上调料就出发了。我一路奇怪既然是烧烤,怎么连个烧烤炉都不带。到了那里才知道,政府在公园里安装了公用的烧烤炉,只要轻轻一摁开关,烧烤炉就会自动点燃。这让我不得不发出感叹,这里的政府真好,为老百姓想得那么周到,而且还不收钱。

感叹之余,我不禁说了一堆赞扬澳大利亚的话。加利听后笑着对我说,以前这里的烧烤炉可不是免费的,政府在里面装有收费设备,只有投钱进去,才能点燃烧烤炉。于是就常常有人在深夜把烧烤炉撬开,把钱偷走。政府屡禁不止。后来,用于维修炉子的费用比收到的钱还要多,最后经过反复研究,政府干脆将烧烤炉免费开放。从此再没有一个烧烤炉被人撬掉过,老百姓和政府相安无事,过上了美好的烧烤生活。

加利的一番话引发了我新的感慨。人类的本性都差不多,并没有哪一个地方的人比另一个地方的人更高尚。澳大利亚以前就曾是英国流放囚犯的地方。但是现在这里秩序井然,并不是因为人民道德高尚,而是因为管理到位。如果光靠人民的自觉,总会有人不自觉。解决一个问题有两种办法,一是采取惩罚的方式,这是一种通用的方法,但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二是通过消除麻烦源头的方式,永久性解决问题。在烧烤炉这个问题上,麻烦来自少部分人对钱的欲望,政府放弃了收费,就解决了问题的源头,就像老子说的那样,“去其欲”,自然就不会再有人去撬炉子了。

很多人之所以生活中麻烦不断,无法拥有心灵宁静、和谐美满的生活,就是因为在很多事情上放不下,舍不得放弃,不能“去其欲”。我们常常因为面子和别人吵架,因为不愿意道歉和朋友断交,因为眼前利益失去对未来的追求,因为执著于自己的观点而错过接受真理的机会。更要命的是,我们不明白问题的源头在哪里,只是抱怨社会、抱怨别人、抱怨命运,却很少能够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寻找麻烦和痛苦的源头。

夜幕降临在堪培拉的上空,在回到城里的路上,我开始思考我身上诸多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尽管很多问题一下子想不透彻,但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可能是新的生活的开始。

俞敏洪:人生的地图

从中学开始,我就对地理很感兴趣,而最感兴趣的就是地图,面对一张地图,

我能够好几小时一动不动地测算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距离,并且想象着一路 的山山水水风光无限。直到今天,收藏地图依然是我的癖好。高考那阵子,我最骄 傲的就是能够把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用飞快的速度画出来,并把一个个国家和地点

标在上面,渴望未来有一天能够到这些地方走一走。大学的时候,我旅行过一些地 方,骑自行车,徒步旅行,或钻在火车的座位底下,怎么省钱怎么来。但更多的时 候只能对着地图发呆,梦想着自己哪一天能够自由自在在全世界行走,心中就常常 涌起一阵激动。

工作后经济条件允许了,我开始把自己的旅行梦想从地图上搬到现实中。从小 在大自然中长大,每天都能够看到日出日落,星转斗移,因此对自己的方向感充满 了自信,觉得走到任何地方都不太容易迷路。因此只要有朋友一起出去,我都会承 担指路的任务,或者干脆自己亲自把朋友们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我在朋友 中认路的能力是出了名的,几乎总能找到我要到达的地方。我一个人也走过很多地 方,很少有迷路的时候,因此对自己的方向辨别能力产生了过分的自信,总以为即 使没有地图,也能走遍天下。

直到碰上了几件事情,才使我懂得没有地图或其他设备指引方向,自以为很好 的方向感,只是一种错觉。有一次和朋友开车到呼伦贝尔草原旅行,汽车开进草原 后,突然发现天地浑然一体,四面都是无穷无尽的绿草伸向天边,根本分不出东南 西北,汽车在茫茫的草原上打转寸步难行。最近有一次我在美国开车旅行,没有地 图造成的痛苦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从纽约开车到波士顿,本来只要走95号高速公 路一直开就到了,因此我就没有带上美国地图,但开到一个路段之后,前面因为交 通事故堵得水泄不通,因此我只能从一个出口开出去,结果开进了美国的一个小镇 ,这个小镇有很多纵横交错的不规则街道,一会就使我失去了方向,由于小镇没有 地图卖,我们只能向居民问路,他们都热情指路,但我们还是常常绕回小镇,最后 折腾了两个小时,才发现另外一条大路的入口离我们只不过两英里左右。

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教训是,以后如果没有地图我再也不进入陌生的地方,也使 我深刻意识到预先弄清楚到达目的地的路径是多么重要。我们很多人对自己最终想 要得到什么都很清楚,但对于如何设计到达目的地的路径却常常草率。如果你问人 们五年或十年以后的理想是什么,大多数人都能够清楚地说出来,比如到国外读书 啦、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啦;但很少有人认真去设计实现目标的路径,甚至连路能 不能走得通都不知道。于是很多人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就开始迷失方向,盲目转圈 ,走了很多弯路,甚至走错了道路,与既定的目标背道而驰,还有一些人走向了死 路。

所以,在走向人生的目的地之前,先为自己设计一张人生地图就十分重要,在 地图上要把起点标出来,把目的地标出来,把到达目的地的路径标出来,还必须要 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付意外情况发生,一旦原定的路径走不通如何确定新的路径。 人生不仅仅是为了走向一个结果,同样重要的是走向结果的路径选择。有人生的地 图在手中,走在风中雨中你都不会迷失方向,你的一辈子就会比你想象的走得更远 ,到达的目的地更多,因此也就会有更多的精彩。

三文鱼的生命旅程 俞敏洪

当我们在饭桌上品尝美味的三文鱼时,我们也许会想到它们令人感动的生命故事。 每过四年的十月份,加拿大佛雷瑟河上游的亚当斯河段,平静的水面就变得沸腾起来,

成千上万条三文鱼从太平洋逆流而上,来到这里繁殖后代。银白色鱼身的三文鱼在逆流而上的过程中变成猩红色,整个水面因为有太多的鱼而变成一片红色。

三文鱼的一生是令人惊叹的,从鱼卵开始——每条雌鱼能够产下大约四千个左右的鱼卵,并想方设法将其藏在卵石底下,但大量的鱼卵还是被其他鱼类和鸟类当作美味吃掉——幸存下来的鱼卵在石头下熬过冬天,发育长成幼鱼。春天来临时,幼鱼顺流而下,进入淡水湖中,他们将在湖中度过大约一年的时光,然后再顺流而下进入大海,在湖中它们尽管东躲西藏,但大多数幼鱼依然逃不过被捕食的命运,每四条进入湖中的鱼就有三条被吃掉,只有一条能顺利进入大海。危险并没有停止,进入广袤的大海,也就进入了更加危险的区域。在无边无际的北太平洋中,它们一边努力成长,一边面对鲸、海豹和其他鱼类的进攻;同时还有更加具有危险性的大量捕鱼船威胁着它们的生命。整整四年,它们经历无数艰险,才能长成大约三公斤左右的成熟三文鱼。

成熟之后,一种内在的召唤使得它们开始了回家的旅程。十月初,所有成熟的三文鱼在佛雷瑟河口集结,浩浩荡荡向他们的出生地。自河口开始,他们就不吃任何东西,全力赶路,逆流而上,将消耗掉它们几乎所有的能量和体力。它们要不断从水面上跃起以闯过一个个急流和险滩,有些鱼跃到了岸上,变成了其他动物的美食,有些鱼在快到目的地之前竭力而亡,和它们一起死去的还有它们肚子里的几千个鱼卵。最初雌鱼产下的每四千个鱼卵中,只有两个能够活下来长大并最终回到产卵地。到达产卵地后,它们不顾休息开始成双成对地挖坑产卵受精。在产卵受精完毕后,三文鱼精疲力竭双双死去,结束了只为繁殖下一代而进行的死亡之旅。冬天来临,白雪覆盖了大地,整个世界一片静谧,在寂静的河水下面,新的生命开始成长。

三文鱼的一生,充满危险和悲壮,它们克服种种困难,躲避无数危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逆水搏击,回游产卵,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也许这样做是遗传和基因使然,并不是一种自觉的精神意识。但这一现象在人类看来,依然令人感动,让我们思索和振奋。三文鱼的一生,贯穿着明确的生命主线:成长,不顾各种艰难险阻地成长;经历,不管大海多么深不可测,也要从平静的湖水游向大海的经历,去完成各个阶段的历程;使命,不管遭遇多少险阻都要完成一生的使命,返回出生地来繁衍后代,哪怕以生命为代价。这一生命主线使三文鱼一生变得悲壮。

人类生命的进程中,也应该有非常明确的生命主线,我们该努力成长,不惜一切代价使生命变得成熟,为了成熟,我们应该去经历,经历自然、社会、人文和历史,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完美。我们更需要使命感,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已,我们生命的背后有使命存在,这些使命也许各不相同,但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是为了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在更加和谐的自然的世界中幸福地生活。也学我们不需要想三文鱼那样以生命为代价,但完成这一使命的精神,却应该比三文鱼的回游产卵更加严肃和不可动摇。

在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人忘记了自己需要成长,变得懒惰、无聊和平庸;有太多的人忘记了应该去经历变得胆怯、狭隘和固执;有太多人忘记自己承担的使命,变得苍白迷茫和失落。成千上万的在三文鱼回游来到河边的人们,在观看三文鱼与死神搏斗的同时,是否从他们身上得到一点点感悟,并且从新开始思考自己生命的历程呢?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