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著名生物学家李教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4:23:27 字数作文
著名生物学家李教授字数作文

篇一: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名单

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名单

A

路易斯·Agassiz (1807-1873), 动物学家

亚历山大·Agassiz, 动物学家

Horace ·亚历山大, (1889-1989), 英国鸟类学家

Wilfred Backhouse 亚历山大, (1885-1965), 英国鸟类学家 Alfred ·威廉Alcock, (1859-1933), 英国的博物学家

Salim 阿里, (1896-1987), 印第安鸟类学家

Joel ·Asaph 亚伦(1838-1921), 鸟, 哺乳动物

Aristotle, (384 Bc-322 BC), 希腊哲学家

彼得·Artedi, (1705-1735), 瑞典博物学家

吉恩·Victoire Audouin (1797-1841), 法国动物学家

约翰·詹姆斯·Audubon, (1786-1851), 美国鸟类学家

理查·Axel (b. 1946), 诺贝尔奖赢取的生理学者

约瑟夫Ayers 、海洋神经生理学家和biomimetic 研究员

B

Churchill Babington (1831-1881), 英国的考古学家和贝类学者 卡尔·Ernst ·冯Baer (1792-1876), 发生学

Spencer ·Fullerton Baird, (1823-1887), 鸟和哺乳动物

大卫巴尔的摩(1938-), 诺贝尔奖

约瑟夫开户, (1743-1820), 生物学家, 植物学家

菲利普Barker Webb, (1793-1854), 英国植物学家

约翰·Bartram, (1699-1777), 美国植物学家

威廉Bartram, (1739-1823), 美国博物学家

安东de Bary, (1831-1888), 外科医生, 植物学家, 微生物学家 亨利·Walter 软化剂(1825-1892), 英国博物学家

帕特里克·Bateson, 生物学家, ZSL 的总统

Nicolas ·Baudin, (1754-1803), 法国植物学家

Gaspard Bauhin, 生物学家

查尔斯·爱默生Beecher (1856-1904), 美国无脊椎古生物学家 查尔斯·威廉Beebe, (1877-1962), 生物学家

乔治·Bentham, (1800-1884), 英国植物学家

克劳德Bernard (1813-1878), homeostasis 的概念的法国生理学者和父亲

Bl Bu Liz ·Blackburn - Australian/US 发现者telomeres

托马斯·Blakiston, (1832-1891), 英国博物学家

威廉托马斯·Blanford (1832-1905), 英国博物学家

G5unter Blobel, 德国诺贝尔得奖的生物学家

爱德华·Blyth, (1810-1873), 英国动物学家

Pieter ·Boddaert, (1730-1795 或1796), 博物学家

查尔斯·Lucien ·Bonaparte, (1803-1857), 法国博物学家

佛朗哥·Andrea ·Bonelli, (1784-1830), 意大利鸟类学家

路易斯·Augustin ·Guillaume ·Bosc, (1759-1828), 法国动物学家 乔治·阿尔伯特·Boulenger, (1858-1937), 比利时动物学家

Mathurin Jacques ·Brisson (1723-1806), 法国动物学家。

Johann ·Friedrich ·冯勃朗特, (1802-1879), 德国博物学家

基督徒Ludwig ·Brehm, (1787-1864), 德国鸟类学家

Alfred ·Brehm, (1829-1884), 德国动物学家

托马斯·Mayo 酿酒者(1814-1880), 美国博物学家

罗伯特·布朗(植物学家), (1773-1858)

Morten ·Thrane Brunnich (1737-1827), 丹麦动物学家

斯蒂芬·L. Buchmann, 被忘记的Pollinators 的共同执笔者 琳达·B. Buck, (1947- ), 美国生理学者, 诺贝尔奖优胜者

Buffon (1707-1788) 法国博物学家

威廉犍子(1773-1849), 英国博物学家

Walter ·Buller (1838-1906), 新西兰博物学家

詹姆斯Bulwer (1794-1879), 英国博物学家和贝类学者

Luther ·柏本克, (1849-1926), 美国horticulturalist

C

吉恩·Cabanis, (1816-1906), 德国鸟类学家

Rachel ·Carson, (1907-1964), 生物学家, 沈默春天的 作者 约翰·Cassin, (1813-1869), 美国鸟类学家

Marker Catesby, (1683-1749), 英国博物学家

Francesco ·Cetti, (1726-1778), 意大利动物学家

Chueh Chang, (1908-1991), 生物学家

Michler (1864-1945), 鸟类学家

Stanley ·Cohen, 生物学家

威廉木桶匠(1798-1864), 美国贝类学者

爱德华饮者应付(1840-1897), 鱼, 爬行动物, 古生物学

查尔斯·B. Cory, (1857-1921), 美国鸟类学家

Jacques Cousteau 、法国海洋生物学家和探险家

Philipp ·Jakob ·Cretzschmar, (1786-1845), 德国动物学家

Francis 痛性痉挛, (被负担1916), DNA 科学家

Georges ·Cuvier, (1769-1832), 法国博物学家。

D

Anders ·Dahl, (1751-1789), (大丽花的同名)

W.H 。Dall (1845-1927), 美国博物学家和malacologist 。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英国的evolutionist

Erasmus ·Darwin (1731-1802), 博物学家, 查尔斯的祖父医生, 理查·Dawkins, (被负担1941), 英国的演变生物学家

Pierre ·Antoine ·Delalande (1787-1823), 法国博物学家

Delbr5uck, 德国生物学家

理查小山谷(1920-2002), 新西兰malacologist 。

吉恩·路易斯·Armand ·de Quatrefages de Breau, 法国博物学家

Theodosius Dobzhansky, (1900-1975), 生物学家

大卫道格拉斯(1799-1834), 苏格兰植物学家

Jonas ·C. Dryander, (1748-1810), 瑞典植物学家

Renato ·Dulbecco, 生物学家

Dunbar, (被负担1947), 生物学家

Leonardo Da Vinci, 以艺术家但主要生物学家著名。被解剖的上百标本和得出了确切的拷贝的它。

E

Sylvia ·Earle, 生物学家

杰拉尔德Edelman, (出生1929) 诺贝尔奖为免疫学工作, 最新工作在神经科学方面

基督徒Gottfried Ehrenberg, (1795-1876), 德国生物学家和显微镜家 保罗·Ehrlich, (1854-1915), 德国诺贝尔得奖的免疫学者

丹尼尔·Giraud 艾略特, (1835-1915), 美国动物学家

Johann ·Friedrich ·冯Eschscholtz 、波儿地克的德国生物学家和探险家, 加利福尼亚鸦片的同名的人

托马斯·坎伯Eyton, (1809-1880), 英国博物学家

F

吉恩·Henri ·Fabre, (1823-1915), 法国昆虫学家

Johan 基督徒Fabricius, (1745-1808), 丹麦昆虫学家

篇二:熟悉力学的著名生物学家5000字

熟悉力学的著名生物学家

裘夏蒙(学号:136330659)

E-mail:1986065051@qq.com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介绍了熟悉物理学的生物学家,而这些生物学家往往之前是从事物理研究的,由于兴趣转变,或者是他人引导等,导致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幸运的是,因为有了他们对生物学的研究,才有了辉煌的生物学的发展。

一、德尔布吕克

简介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1906年9月4日出生于德国柏林。他的父亲汉斯·德尔布吕克是柏林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他的母亲是德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的孙女。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的父母有7个孩子,他是其中最小的一个。马克斯·德尔布吕克自幼便热爱自然科学,曾立志学习天文学,后投身物理学。他在格丁根大学(Gottingen University))))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作研究生期间,由于倾心于刚刚出现的量子力学,又转向理论物理学。1930年取得博士学位。1929年到1932年间,他得到洛克菲勒财团的资助,先后到英国、瑞士和丹麦作博士后。在英国跟随迪拉克、鲍威尔、布莱克特等教授时,德尔布吕克也很热衷于学习英语,了解英国的文化背景以开阔眼界。而在苏黎世和哥本哈根,则师从沃尔夫根·泡利(WolfgangPauli,1900~1958,瑞士物理学家,发现泡利原理,预言中微子存在,194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尼尔斯·玻尔(Niels Henrik DavidBohr, 1885~1962),研究化学结合的量子论和原子核物理。

德尔布吕克(M·Delbrück)(1906-1981)是信息学派的先驱者之一。1924年考入蒂宾

根大学攻读天文学。1926年他转学到哥廷根大学,开始把兴趣中心转移到了量子论上,随后便提出了量子论的最终形式。他弥补了他大学阶段错过的物理学习,在马克斯·玻恩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德尔布吕克曾经是丹麦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N·Bohr)的研究生。

生平

1932年8月,国际光线疗法会议在哥本哈根举行。8月15日玻尔应邀在大会上作了一个题为“光与生命”的演讲。这是玻尔试图把他的哲学思想——互补性原理扩展和应用到生物学领域中去的最初尝试。

当时德尔布吕克正在外地旅游,同研究室的友人罗森费尔德告诉他玻尔将作这次讲演,德尔布吕克便匆匆赶回哥本哈根。当他听完玻尔的讲演并熟读了讲演的原稿之后,这位25岁的物理学家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

德尔布吕克在听完玻尔的讲演之后,怀抱着到生物学领域中去探索新的科学原理的意愿,从此开始了研究生物学的征程,大体上可划分为3个阶段。

1. 在柏林研究基因的时代

德尔布吕克回到柏林后,进入威廉皇家研究所的放射化学部,充当著名的瑞典核物理学家和放射学家迈特娜女士的助手,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放射化学部的领导人是著名的放射化学家哈恩。

德尔布吕克在柏林的时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了以季莫费耶夫-列索夫斯基和德国生物物理学家齐默尔为核心的讨论辐射生物学问题以及生命现象特别是遗传现象与量子物理学关系的研讨会。他们探讨突变过程的物理性质,并试图以辐射生物学的标的理论观点解释突变过程和试图在辐射诱变的可能范围的基础上决定基因的大小。

2.研究噬菌体的时代

1937年德尔布吕克又获得洛克菲勒财团的资助,到被世人誉为遗传学圣地的加州理工学院摩尔根研究室从事遗传学研究。但是他选择的研究材料却不是果蝇而是噬菌体。

当时研究噬菌体的学者们一般是研究噬菌体的形态与特性,而德尔布吕克则旨在利用它的简单性阐明生命的根本属性——增殖、复制。这样一来,就使噬菌体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史中第一个占据重要地位的材料。

德尔布吕克和埃利斯合作,在1938年完成了“一步生长曲线”(one step growth curve)的定量的实验研究。论文发表在1939年的《普通生理学杂志》上。当时大多数噬菌体学者对这篇论文的反映是冷淡的。其实,这项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它奠定了近代噬菌体学的实验基础。

这一年二战爆发,德尔布吕克放弃了回德国的念头,继续留在美国。1940年德尔布吕克在田纳西州的范德比尔大学物理学研究室谋得一物理学指导的职位。1945年加入美国国籍。1947年重返加州理工学院就任生物学教授。此后,他就一直在那儿工作到1977年退休。

3.研究须霉的时代

从1953年起,德尔布吕克在冷泉港开始了须霉的向光性行为的研究。翌年,他说服在蒂宾根从事昆虫视觉研究的赖夏特(Werner Reichardt)加入到须霉的研究课题中来。1956年他们两人发表了合作研究的论文,提出光适应的动力学模型。

大概由于所面对的问题的复杂性,须霉研究组(Phycomyces Group)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到德尔布吕克逝世前,在感觉传递的基本机制方面并没有取得较重要的突破。但是德尔布吕克在须霉上进行的开拓性研究引导出一个崭新的科学部门——行为遗传学(Behavioural Genetics),它从60年代起迅速发展起来。

二、克里克

简介

克里克于1916年6月8日出生在英国的北汉普顿。上大学后克里克主修物理,二战中断了他的学术研究,他被分配到英国海军制造水雷。二战后克里克大量阅读各学科书籍,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自修生物学。1947年从海军退役后克里克进入剑桥大学,不久顺利进入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医学研究理事会,攻读生物学博士。1951年,克里克与沃森在卡文迪什实验室相识。两人在一起常常争论不休,却又彼此钦敬,引为知己。他们很快达成一致,认定解决DNA分子结构问题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

生平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1916.6.8——2004.7.28)生于英格兰中南部一个郡的首府北安普敦。小时酷爱物理学。1934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伦敦大学物理系,3年后大学毕业,随即攻读博士学位。然而,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他的学业,他进入海军部门研究鱼雷,也没有什么成就。待战争结束,步入"而立之年"的克里克在事业上仍一事无成。1950年,也就是他34岁时考入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学位,想在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研究基本粒子。

这时,克里克读到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本书《生命是什么》,书中预言一个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即将开始,并指出生物问题最终要靠物理学和化学去说明,而且很可能从生物学研究中发现新的物理学定律。克里克深信自己的物理学知识有助于生物学的研究,但化学知识缺乏,于是开始发愤攻读有机化学、X射线衍射理论和技术,准备探索蛋白质结构问题。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予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

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经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而且,克里克以其深邃的科学洞察力,不顾沃森的犹豫态度,坚持在他们合作的第一篇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使他们不仅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而且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作出了解释。

1962年,46岁的克里克同沃森、威尔金斯一道荣获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后来,克里克又单独首次提出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即遗传密码的走向是:DNA→RNA→蛋白质。他在遗传密码的比例和翻译机制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贡献。1977年,克里克离开了剑桥,前往加州圣地亚哥的索尔克研究院担任教授。

2004年7月28日深夜,弗朗西斯·克里克在与结肠癌进行了长时间的搏斗之后,在加州圣地亚哥的桑顿医院里逝世,享年88岁。

三、赫姆霍兹

简介

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生物物理学家。1821 年(辛巳年)10月31日生于柏林波茨坦,1894年9月8日卒于柏林附近夏洛滕堡。

生平

中学毕业后在军队服役8年,取得公费进入在柏林的王家医学科学院。184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被任命为波茨坦驻军军医。1847年他在德国物理学会发表了关于力的守恒讲演,在科学界赢得很大声望,次年担任了柯尼斯堡大学生理学副教授。赫姆霍兹在这次讲演中,第一次以数学方式提出能量守恒定律。主要论点是:①一切科学都可以归结到力学。②强调了牛顿力学和拉格朗日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因而可以用拉氏方法以力所传递的能量或它所作的功来量度力。③所有这种能量是守恒的。赫姆霍兹发展了J.R.迈尔、J.P.焦耳等人的工作,讨论了已知的力学的、热学的、电学的、化学的各种科学成果,严谨地论证了各种

篇三:2012年广州中考语文二模预测试卷及答案

2012年广州中考语文二模预测试卷及答案

注意事项:本试卷问卷共8页,分三部分,共22小题。第一部分l至3页,第二部分3至8页,第三部分第8页。全卷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同时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这两个号码的标号涂黑。2.所有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34分)

一、(6小题,19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遗骸( hái ) 农谚( yàn ) 狡黠(xi? ) 恪尽职守(ɡ?)

B.胚胎( pī ) 两栖( xī ) 素湍( tuān ) 鲜为人知(xiǎn )

C. 酝酿( yùn ) 征兆( zhào ) 湛蓝( zhàn ) 梦寐以求( mai )

D.破绽( zhàn ) 炽热( zhì ) 枢纽( shū ) 汗流浃背( jiá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空遐 粗制烂造 沧桑 无与伦比

B.笨拙 好高骛远 徇私 鞠躬尽瘁

C.云宵 草管人命 弥补 呕心沥血

D.天娇 张皇失措 茁壮 头晕目炫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主要问题一解决,其他问题就 了。

②这部 的艺术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

③今年在上海举行的第48届世乒赛上,我国运动健儿 ,一举囊括五项冠军。

A. 迎刃而解 得天独厚 所向无敌

B. 不攻自破 匠心独运 不可一世

C.不攻自破 得天独厚 不可一世

D. 迎刃而解 匠心独运 所向无敌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某大学邀请了著名的生物学家李教授给大家讲了有关许多人类起源的知识。

B.世博园里,各国的场馆就好像一张张国家名片,彰显着各自的特色。

C.清明小长假昨日结束了帷幕,晴朗暖和的天气使我市的公园和风景区大热,除了登高踏青,市郊景区的自驾游也持续升温。

D.记者从省职业病防治院获悉,这次检出的问题蔬菜产自广州地区,这些蔬菜的碘131测得值与前天的测得值基本差不多持平。

5.把下面的三个短句, 整合成一个长的单句。(3分)

①满洲窗有红、黄、蓝、绿、紫、金等颜色。②满洲窗是由传统的木框架镶嵌套色玻璃蚀刻画组成的窗子。③满洲窗以传统题材为内容,采用进口玻璃材料进行蚀刻、磨刻或喷沙脱色技术处理。

6.某团体对我市部分中学生进行了关于粤剧文化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4分)

(表一) (表二)

(1)从以上两个表格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3分)

(2)请你为粤剧的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1分)

二、(2小题,15分)

7.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课文,下列古诗文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B.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D.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2)根据课本,给下列古诗文补写上句或下句。(六句只选四句作答)(4分)

①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②感时花溅泪, 。 (杜甫《春望》)

③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④行到水穷处, 。 (王维《终南别业》) ⑤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孟子《鱼我所欲也》)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①为必答题,②、③两题任选一题作答)(3分)

①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直接抒发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 。 ②《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 。 ③历代诗人常借 “明月”这一意象来抒情写意,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朋友遥致思念之情:“ , 。”

8.根据课本,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5分)

(1)或遇其叱咄(《送东阳马生序》)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3)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4)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5)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56分)

三、(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选出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3分)

A.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虽人有百(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著名生物学家李教授)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B.念无与为乐者 念近中无此禅院

C.醉能同其乐 念无与为乐者

D.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相与步于中庭

10.下列关于两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之后所作,因此都借游玩来表达作者郁郁不得志的主题。

B.甲乙两文都融合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C.甲文写出了山间各个时间的景物变化,乙文则只写了固定时间的景物。

D.甲文的借“醉翁”的形象写与民同乐之意,乙文的“闲人”有自嘲之意。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赏析苏轼《行路难》并答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面对珍馐美酒,诗人却用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请写出这四个动词。(4分)

(2)在这首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开头的_____________变为后来的________________。(2分)

四、(9小题,4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4题(6分)

经典离我们有多远 周舒艺 “排行榜是传播经典的一种‘策略’,希望用科学方法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前不久,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推出《宋词排行榜》一书,采用统计学等科学方法对宋词进行排名,选取前100首流传较广的作品整理出版。“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不读唐诗宋词,让做经典研究的学者感到悲哀。”身为唐诗宋词研究学者的王兆鹏说,这也是促成他做排行榜的原因之一。 今天,怎样吸引人们阅读经典,推广经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什么才是大多数人公认的经典?文学批评对文学经典的建构有重要意义。以柳永的词《蝶恋花》为例,这首词在古代并没有多少影响,因为王国维《人间词话》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人生一种境界,于是得到公众认同。王兆鹏所做的排行榜,是古代文学批评方式的现代转换。其实古人早已有品评诗歌的方式,面对现有的庞杂的诗词选本,以文献资料和数据的科学统计为依据做一个新的选本,不失为对今人推荐经典的一种尝试。 经典作品尤其是古代经典,容易让现代人产生距离感。这就需要在保证内容品质的前提下,采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人们对经典的阅读。在大学的实际教学,让王兆鹏注意到这个问题。他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来讲授古典文学。他尝试用“情景还原”的方法对

古诗做意境讲解,不用文字而用图像,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照片、画面等多种电子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学生做起来觉得有意思,有兴趣了,这才会回归到纸本阅读。”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接触经典的主要途径仍然是传统的出版物。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周绚隆介绍,人文社每年经典作品的重印书占比达60%,超过新书。但如何将经典作品推广出去,还需下一番功夫。“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古典的内容、时尚的形式。”周绚隆说。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认为,“经典需要普及”。中华书局所做的工作,就是使大众将原来看不懂的典籍都能看懂,以前是学者看懂,现在大众也能看懂。

经典阅读的推广活动形式多样,但往往有南辕北辙的现象。比如高考语文试题,设置文学常识的考查和诗词填空等题型,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但最后往往变成学生以大量的背诵来应付考试,造成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反感。毕竟只有体会了经典的美,才能从根本上热爱经典。

经典阅读是一种文化传承,要让读者在文化传承的语境中接受经典作品。今天的文化多被娱乐、享乐所占据,如果没有对经典的坚守,文化的平面化、粗鄙化、无聊化就将不断扩大。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让经典走入当下生活,进入大众视野,深入阅读者心中,是一道待解的课题。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5月15日,有删节)

13.选出下列说法中不符合选文内容的一项( )(3分)

A.文学批评和做排行榜这两种作法,都可以作为推荐经典的方式。

B.王兆鹏用“情景还原”讲解古诗,与周绚隆“古典的内容、时尚的形式”一说正好相反。

C.经典阅读的推广活动形式多样,并不代表所有的推广活动都是有效的。

D.我们必须坚守经典,以避免文化的平面化、粗鄙化、无聊化的不断扩大。

14.读选段中画线的句子,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使大众将原来看不懂的典籍都能看懂”? (3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16题(10分)

阅读 郭敬明

阅读是午夜里的御风飞行,我一直这么认为。阅读似乎成了我生命中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状态,黑色的风从翅膀底下穿过的时候,我总会有莫名的兴奋。

我所看的书很是极端,要么就是如许佳、恩雅般的安静恬淡,要么就如苏童、安妮宝贝般的冷艳张扬,或许我天生就是个极端的人。

记得我刚看许佳的《我爱阳光》的时候,我初中已经快毕业了。那时候第一次发现居然可以有作者用那么不动声色的文字而成就那么庞大的精致。后来看了她的《最有意义的生话》和《租一条船漫游江南》。她是安静的,像一株静立的木棉,而她的文字则像是从木棉枝叶间渗透下来的被洗涤了千百次的阳光,不急不缓地如春水般流进我的皮肤。因为彼此都是学生,所以看她的文字不太费力,很多时候共鸣可以毫无障碍无边无际地蔓延。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她的文字有一种向上的张力,就像是有人站在很高很高的蓝天之上嘹亮地歌唱。很多时候当我压抑或者寂寞的时候,我就会去翻《我爱阳光》的最后一章,看完之后我的心情就会波澜不惊了,我就可以毫无怨言地抱着数学参考书一直做到日月无光做到山无棱天地合。

然而安妮宝贝和苏童却给予我文字上的囚牢,犹如波光潋滟的水牢。而我站在水牢深处,仰望天空疾疾掠过的飞鸟,口袋里装着坐井观天的幸福。

苏童。我一直无法明白为什么一个男人会有那么冷艳张扬的想象力,像是海中色彩斑调的海英,漂亮,但会蜇人。他笔下的那口关于宿命的井总会在有风声有雨的晚上闯进我的梦中。我走到很多地方都会去看那个地方的井,看井下会不会有人喊我下去。

安妮宝贝。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写她。一个异常漂泊的灵魂,一个可以将文字写成寂寞花朵

的灵魂。安妮宝贝在水中编织了一座空城,而我仓皇地站在这个城中,像个迷路的孩子。安妮说她的掌心是有空洞的,而我看看自己的掌心,干燥而温暖,掌纹虽然错踪但脉络清晰,我想我最终还是一个好孩子。我只是需要安妮以尖锐的姿态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力度对我的灵魂进行必要的穿刺,好证明我并不麻木,证明我是个好孩子。

杜拉斯。她的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像是海中茂密的水藻,一大团一大团晃动的灵魂,丝丝缕缕将我缠绕。她的文字总是潜藏在深深的水中,你一定要屏住呼吸潜下水去才可以看到那些深水中绽放的美丽焰火,那些华丽到极致的透明幻觉,然后你浮出水面,大口呼吸,同时迎接暴雨后的虚脱。

还有另外的一些他们或者她们,那些感动我的人。

梦中我是个爱走路的人,我走过了所有书中写到的村庄以及城市,甚至花朵开遍但空无一人的庞大草原。走过我的泱泱四季,走过我的悲悲戚戚。 (节选自《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15.关于本文内容的理解及特色的评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将“阅读”比作是“午夜里的御风飞行”,是因为阅读总能使作者感动,产生莫名的兴奋。

B.作者所看的书很是极端,因此感觉自己“或许”天生就是个极端的人,这是作者通过阅读对自己的反思。

C.作者善于将阅读时的某种抽象的感受以形象的比喻展示在读者面前,表现出作者阅读的个性化。

D.作者是个爱走路的人,总是爱到自己在书中读过的地方去走走,以此来寻找自己阅读时的那种体验。

16.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①将文中划线部分改写为“我的心情就会沉静了,我就可以安静地做我该做的事了”好不好?为什么?(4分)

②读划浪线的句子,谈谈你对“你一定要屏住呼吸潜下水去才可以看到那些深水中绽放的美丽焰火”一句话的理解。(3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1题(24分)

不死鸟 凌仕江

鸟在天上飞翔,它朴素得没有一对漂亮的翅膀。它看见藏羚羊在铁轨下面的洞口居住,不用在铁轨上面辛劳地飞翔,它很羡慕,于是,收拢沉重的翅膀,在洞口边停下来,朝洞里张望,那些藏羚羊看了它一眼,然后自顾自地闭上眼睛晒太阳。

A鸟很自我,又很自卑,它知趣地跳到矿石堆上呼呼大睡,一觉醒来,看见藏羚羊全跑光了,火车刚刚从它眼前驶过,它举头望一望天,心情沮丧到了极点,然后开始起飞。

非常盲目,却是拼了命地飞。它是要去寻找那些奔跑的藏羚羊吗?它或许压根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飞。

而此时的藏羚羊,早已跑出了它的视线,跑到了牧人要花几天时间才能抵达的喜玛拉雅山的背面。它的眼睛一定比草原空旷,它沿着有电线杆的青藏线在飞着,草原上散落的羊群并不多,好远的距离,才能发现三两只,它们吃饱了草料,站在云朵里,一动不动的样子,像是初出村庄的孩童。

时间大概已过十点,太阳完全跳上了地平线,随着那个红色的圆不断上升,念青唐古拉早已无法抵挡光芒,车上的人难以继续眺望前方,他们停止了谈笑风生,各自掏出墨镜,遮住灿灿金光。有的,闭上眼,静静地睡去,可心里还动乱地念着等在前面的风景。

车内,一片炽烈的宁静。坐在里面的人,什么也不说,感觉就像坐在一只飘移的风筝上,闭上眼睛就忘记了地平线。

篇四:全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

全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进行了几年的航海考察活动以后,身体变得十分虚弱。但他还是用他仅存的时间完成了生物学巨著《进化论》,给后人留 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世界闻名的女科学家,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丈夫遭意外不幸逝世,并且自己的肺病也越加严重的同时,仍然坚持化学研究,最终又一次取得了成功,这种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本身也是非常珍惜生命的表现。由此可见,珍惜生命是每一个成功人士所必备的精神。

大家大概都知道张海迪大姐姐吧!自幼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她以坚强毅力,长期与疾病和困难斗争,发愤学习,自修完小学、中学基础课程,并学习英语、日语、德语、世界语和无线电技术。学习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万余人次。她爱好音乐、绘画。对人生充满信心,并帮助周围青年奋发向上。但在这种情况之下,她仍然 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取得了健全人都很难取得的博士学位。她的精神支柱就是保尔·柯察金珍惜生命的伟大精神。另外,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一位仅比我们大一岁的小哥哥,在自幼得了严重的糖尿病的情况之下,仍然以坚强的意志坚持学习,并且每天自己注射药物。就是在病情加重住进医院时,也坚持学习文化知识,最后,他竟获得了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由此可见,在我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和爱惜生命的崇高精神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定她活不过6岁。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地这样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过怨恨吗?”在场的人都暗暗责怪这个学生的不敬,但黄美廉却没有半点不高兴,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篇五:科学家应该有担当-著名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施一公

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

“科学家应该有担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9-12 顾淑霞

施一公,1967年生,清华大学教授,“千人计划”首批国家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08年全职回国前,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曾获瑞

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等多个世界科学领域重要奖项。

这是一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持续数十年最激烈的赛跑,中国科学家施一公以一次完美的撞线赢得了胜

利。

人类曾经花了很大气力寻找老年痴呆症的起因,终于找到γ-分泌酶这个“罪魁祸首”,可一直以来的结构研究却屡屡碰壁。在结构决定功能的科学世界里,如果连这个蛋白长什么样都看不见,就很难解释它的发病机理,更别提药物研究了。因此,获得γ-分泌酶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成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最

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2014年6月29日,英国《自然》杂志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一个让全世界顶尖生物学家都为之一震的“惊人发现”。7月3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就这一发现召开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他略显羞赧激动地宣布:人类首次看到了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真实形状、组成和几乎所有

的二级结构!他说:“这是我科学生涯里迄今为止最耀眼的成果。”

把攻克世界级难题的梦想带回清华

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据统计,该症已是发达国家花费最高的疾病之一,我国目前约有500万该症患者,占世界发病总数的1/4。而到2050年,估计全球每85人就有1人罹患该病。20世纪90年代末,科学家知道了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是其致病蛋白,但几十年来,却从未

有人看清它到底“长成什么样”。

早在2004年,还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施一公就把目光锁定了这个全球科学家都“心照不宣”的结构生物学制高点,但研究工作却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人源γ-分泌酶很难获得,只能在果蝇、线虫等类

似物结构中做,一点儿进展都没有,非常痛苦”。

2008年回国后,施一公迅速组建实验团队,也把攻克这个世界级难题的梦想带回了清华。 这是一个除导师施一公外,完全由年轻博士生组成的团队。27岁的年轻博士生马丹和26岁的卢培龙是夫妻,此外,还有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生谢田、闫创业、孙林峰、杨光辉、赵燕雨和周瑞,以及远在伦敦求学的清华毕业

生白晓晨。

要进行结构鉴定,最关键的一步是获得纯度高、化学性质均一稳定、有活性的人源γ-分泌酶。但它存在于人脑中,根本不可能从人体中取样。如何把这个蛋白表达出来,是最难的突破点。于是,施一公把学生分为3个小组。他们泡在实验室里,从细菌、酵母、昆虫细胞等多个表达系统中寻求突破,并最终选

择了哺乳动物表达系统。

经过大量系统的尝试,以及对表达和纯化方法的不断改造和优化,历经数年,他们最终利用瞬时转染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成功过量表达并纯化出纯度好、性质均一、有活性的γ-分泌酶。通过与英国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合作,对获得的复合物样品进行了冷冻电镜分析和数据收集,最终获得了分辨率达到4.5

埃的γ-分泌酶复合物三维结构。

“好比国外科学家在100米外看一个馒头,而我们在5米外看一个馒头。相比此前的外国科学家只能将该蛋白酶解析到12埃的分辨率,我们的成果让世界科学界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向前跨出关键性的一

步。”施一公解释说。

在学生们眼中,施一公是一个永远给他们“打鸡血”的老师:当学生们一大早走进实验室,施老师就等在那里,兴致勃勃地准备与学生讨论课题。一个看起来简单的生化结果,会突然激发他无限的灵感。“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去找他,都会从他那里获得无限的激情,什么灰心丧气都没有了。”学生们说,“施老

师不仅教给我们科研的方法,更让我们学会了科研的态度,那就是坚持、协作和担当。”

每天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的他,总是向学生强调从事基础研究应有的担当。“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腾飞的引擎,全世界都在为科学研究争分夺秒。科学发展这么快,你在科学上的作为在哪里?你对

国家的贡献又在哪里?”

时刻保持拼搏的警醒和担当

2008年,施一公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全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作为享誉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回国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纽约时报》这样报道施一公的回归:“施一公和其他顶尖科学家的回归是一种信号,中国在拉近和发达国家科技鸿沟的时间上,比许多专家预期得要快。”

如今,施一公和他的同事们,以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科研成果,让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

几年来,施一公在细胞凋亡、重要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大分子机器组装及调控等三个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世界瞩目的重要原始创新成果,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的期刊上发表了15篇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于2012年被美国《科学》“年度十大进展”重点引用并入选“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从只有40多个独立实验室增加到

了120多个;被他引进到清华全职工作的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多达70余名。

施一公说,今天所有的成就,是他自己在回国前都“始料未及”的。“当时也有过很多担心,担心学生质量,担心科研设备。但现在,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实验室的总体水平、做科研的深度、系统性等,

已经全面超过我在普林斯顿最鼎盛时期的水平。”现在,他的心情“前所未有的舒畅”。“中国正处在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科学家理应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我

希望能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为祖国健康工作至少30年。”施一公如是说。

如今的他,尽管已经站在了全世界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制高点上,却仍然时刻保持着拼搏的警醒和担当。回到清华的这几年,施一公的工作状态可以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每天睡眠基本不超过6小时。“如

果不这样,对不起回国后注视我的眼睛。”他说。

“我们的目标是得到更高分辨率γ分泌酶复合物的结构,这样就可以根据结构来设计药物分子,这是

一种愿景吧。”

“不能只把眼光盯在现在的成功上。别忘了,中国的整体创新力还只排在世界20多名。要是在所有的

科研领域都能取的令人惊叹的成就,那我们的国家就真的不得了了。”施一公说。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