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孔子,小孩,牛,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6:29:00 字数作文
孔子,小孩,牛,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材料作文__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

材料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写作提示】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例文】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

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

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将个人的“道德和利益”和整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公德和利益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社会公德去审视个人的品行,用民族利益去维护社会公德吧!

篇二:【语文】2013年高考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考前押题22)

【语文】2013年高考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考前押题22)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及例文

【文题回放】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会意作文。

【写作导引一】审题指导1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

孔子 小孩 牛 作文

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善举应该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

2.道德和利益统一。

3.符合义理,追求财富。

4.理智看待利益与道德。

5.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写作导引二】审题指导2: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

据此,可这样立意:

⑴从做好事者一方来讲:做好事者不必藏藏掖掖,更不应苛求做了好事都不得留名、不得图报;或行善者理应得到酬报。

⑵从受助者和得救人一方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蒙惠而不萌感恩之心理当受到谴责,而恩将仇报则禽兽不如。做好事者接受感激也是对受助者人格的尊重,不让受助者脆弱的自尊旧伤添新创,让人家老感到欠情无以回报甚至连机会都不会有也是残忍的。所以,只要不是主观上的故意,接受回报,于公于私,都大有好处。圣人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方法提示:

1.概括段意。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报,众人认为贪心,孔子认为对; 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报,众人认为高尚,孔子认为不对。

2.核心话题:助人与回报。围绕这一话题“众人”与“孔子”见解不同,你怎么看。

3.命题者的意图:⑴助人应接受回报;⑵助人应该得到奖励;⑶助人不图回报就高尚吗?

【写作导引二】写作流程:

一、审题:

1、读材料,抓主旨

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同样是善举,另一个学生私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责备。为什么?

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以人为本)

2、选角度,定立意

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因此,得出立意后,应选择其中切题的、并有把握写好的立意来作文。 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

(1)从孔子的角度

①以人为本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

(2)从行善者的角度

①要遵守社会规则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 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 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

(3)从人们的角度

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③不应人云亦云

(4)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好人应得好报 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二、选立意,定中心,设置分论点

三、联系历史和现实,选用论据

四、写作

【例文四篇】

1、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简捷地引述材料,入题快)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提、析。行文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孔子观点不理解这个关键,提出“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的观点,审题准。)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道理论证。援引古人的话先退一步,承认道德的重要,再指出片面过激推崇道德的错误,分析实。)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12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列举袁隆平和雅典奥运会获金牌运动员接受国家重奖的正面事例,以及雷州海岸和韩国演艺圈的反面事例,有力论述了论点,材料鲜明准确。)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

2、利与义可以得兼

长期以来,就利与义二者的关系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接受了利就意味着失去了义,似乎利与义之间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机结合的。其实,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义和利是可以统一的,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来,孔子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冲破了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缺少对“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的阐析,即“要回报就是不义之人”,而且要与下文“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的反问句衔接)当今社会,也有许多像孔子学生这样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雷锋的那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却不能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墨子曾经说过:“义,利也。”这只是简单的三个字,却准确地阐明了利与义的关系。利是义存在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可见,一方面,利益的确是这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道义的前提。

另一方面,义又是对利的规约。“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为了抢手药,供不应求。不少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地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作为商业性质的企业,神威固然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而选择大义,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由此看来,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神威药业就是将义与利巧妙地结合,既不违背义,又获得了利,利与义的相互结合造就了一个企业的辉煌业绩,利与义不再是孟子所说的“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

朱熹曾经说过“利者,义之和。”利与义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符合道义,所以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正是由于存在着利益,所以人们才能做更多符合道义的事。正是把利与义相互结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义而不利,行而不远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读了这两则材料,真的感慨万端,对咱们的孔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思想真的可以穿越时空,烛照古今,泽被后人。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大多是这样的词语,君子重义不言利,施恩不图报,拾金不昧,大公无私,无私奉献,舍己为人,洁身自好。在义与利的交锋中,咱们民族一贯视义为荣,瞅利为耻。也正因为此,历朝历代涌现了不计其数的大爱无私

篇三: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及范文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及范文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

【文题】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赞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在外国沦为奴隶的人被赎回来。因为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所以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简析】

这段文字叙述了两件类似的事情,“救人受牛”和“赎人不报账”,涉及了孔子、学生一、小孩、小孩的父亲、大家、学生二、鲁国奴隶、鲁国政府等可谓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对这类材料的解读,可以从“人物角色”出发,连线现实逆向思考出新意。

【想之“初”】

将材料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分类,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开启思维。

1.关于子路与子贡(做事者):

根据《吕氏春秋察微》记载:“救人”的学生为子路,“赎人”的学生为子贡。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 相关资料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小孔子9岁。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初仕鲁,后事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这段记载说出了子路的三个特征:性格粗鄙,直率,喜欢勇力。

孔子的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卫国人,小孔子31岁。善于经商,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子贡利口巧辞,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评价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说子贡他不听我的话,跑去做生意,结果他总能赚钱。

● 探究思考:

思考一:子路救人的动机。网络上一篇题为《素食培训收费乎?免费乎?》的文章里写道:有人掉进河里,亲人在岸上喊,如果能救上他,就送一头牛作为报酬,子路听了马上跳下水救起那个人,高兴地接受了报酬。这段文字似乎让我们感觉子路是为了那头牛才去救人的。 思考二:子路的性格对他救人以及接受奖赏的影响。根据资料,可知子路是勇敢的,直率的。他救人可能不是为了得到那头牛,他接受那头牛时可能也没想到别人的评价,只是率性而为。这才是真实的子路。

思考三:子贡“赎人”而不去报账的背后。《素食培训收费乎?免费乎?》中引用了另一个故事:子贡到国外去,碰到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赎回了他。回国以后他既没有张扬,也没去报销所垫付的赎金。那个被赎回的人把情况讲给众人,人们都称赞子贡仗义,人格高尚。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做美谈。

思考四:子贡的性格和个人经济状况对其做事的影响。和子路比较起来,子贡更注重“礼”。他不会像子路那样鲁莽,也没有子路的直率,他懂得内敛和谦虚,做了好事不但不会去宣传,甚至会隐瞒。所以,从动机上看,他并没有想利用这件事得到人们赞扬的意图。再从经济情况看,他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他根本不会在乎赎回奴隶的钱。

2.关于孔子与人们(评价者):

思考五:寻找孔子对子路和子贡评价的相同点。

点拨一:孔子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孔子预想这种做法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肯定子路,因为他的行为可以鼓励人们向善批评子贡的行为,因为他为鲁国人们树立了太高的道德标准,导致人们因权衡利弊不做或少做善事。

点拨二:孔子认为评价好事的标准应是于己于人都有好处。只有于己于人都有好处,才能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良性循环。就子路的事情来看,它告诉人们只要做了好事就可以接受奖赏,在“利他”的同时完全可以“利己”。这样做的意义更在于社会对“做好事”的认可。 点拨三:孔子认为,“高尚”的标准必须让人人都能达到。孔子批评子贡,原因是继子贡之后,鲁国人再去救奴隶,“报账”和“不报账”都是错误的。“报账”就损失了“名声”“不报帐”就损失了“金钱”。做了好事而受到损失与谴责,当然就不会有人去做了。

思考六:寻找“人们”对子路和子贡评价的相同点。

点拨一: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就事论事。子路接受一头牛的奖赏是“贪心”,子贡不去报账是“品格高尚”。其思想核心是“利”与“德”的关系。

点拨二: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贡不去“报账”是“品格高尚”,子路不该接受“那头牛”,否则就是“贪心”。由此“人们”就会认为,以后做好事也必须拒绝别人的奖励,这样做才合乎“高尚”的标准。

3.关于小孩的父亲和鲁国政府(相关人物):

思考七:鲁国社会的经济状况。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第三篇中谈到鲁国的社会现实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依据记载,鲁国在经历战乱之后,国内经济状况不好且国内人口数量大减。因此,小孩的父亲奖给子路一头牛,奖品有点大,才招致了人们的抱怨而子贡则被看成是“品格高尚”。

思考八:感谢者的客观经济条件和感恩心理。能够出得起“一头牛”的奖赏,小孩的家经济条件一定比较好。如果这个奖品许诺在救人之前,那么这头牛就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如果这头牛作为事后的感谢而送给子路,那就说明小孩的父亲懂得感恩。

思考九:鲁国政府的错误。春秋时鲁国政府的那条规定,既对增加本国人口有利,也对赎人者有利。特别对于还处在贫困之中的鲁国人民来说,有了这条规定,即使只有一颗同情心也同样能做好事。这么一条很好的规定,却在道德面前败下阵来。政府只知道一个子贡奉献了,却没意识到众多的鲁国百姓因此就不能奉献了。政府是规定的制定者,同样也应该是规定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如果鲁国政府在子贡不去报账的情况下按规定强制执行,把赎金给他,事情的结局又会怎样呢?

【想之“果”】

在对上述人物解读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可得到这样几个结论:

1.动机说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明白,通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是通晓“义”的,小人才把做事的目的放在“利”上。子路跳进湍急的河里之时,一没和小孩的父亲要钱,

二没想到自身的安全,可称为“义举”。由此,可以肯定地说:人们对子路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2.影响说

明代袁了凡先生在论述这两件事情的好坏时说:“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在这段话中,他肯定了“善”的标准,不在“现行、一时和一身”上,而在“流弊、久远和天下”。这和孔子的思想一致。因此,他并不以是否收受奖赏和个人的无偿付出来评价“善”行,而是以其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为标准去评价。这就是孔子表扬子路而批评子贡的原因。

3.名利说

古人云:“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义”和“利”并不矛盾,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只不过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是要“名”就不能要“利”,“做了好事不能留姓名”。因此,人们才会评价子路受牛“贪心”,子贡不报账“品格高尚”。

4.道德说

鲁迅说:“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结合鲁迅的说法,只有那些普遍,且又于自己和他人两利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因此,道德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奉献。子路的做法没有错,他告诉人们,做了好事是可以接受奖赏的,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这种做法可以调动人们做好事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然而,子贡则错在“当时鲁国社会的穷人多而富人少,穷人赎人而报账则品德不如子贡高,不报账则损失了金钱,甚至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子贡为人们树立的是道德的高标,在贫穷的鲁国社会,人们只能仰望这样的道德。

5.法律说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意思是说法律执行力量的强弱是影响国家强弱的基础。鲁国政府既然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却不能保障执法的严格性,这是导致这条法律不能维持下去的主要原因。

再从子贡的角度来看,牺牲了金钱赎回了鲁国的奴隶,这本来是该得赞扬的,可是他却触犯了鲁国的法律。不同的是,一般人谈到触犯法律的时候,都是因为做了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事,而子贡却因为奉献而犯法,这似乎让人觉得荒谬。

6. 感恩说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小孩子的父亲因为子路救了他的孩子而报之以“一头牛”,是感恩的表现。感恩必须是自愿的,而且应该是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这样的感恩当成为社会的一种美德。

【想之“准”】

面对一段特别复杂的材料,写作前必须确定主题。确定主题的诀窍在于抓住两段材料的中心和把握材料的倾向性。

抓中心和倾向性最直接的方法是结合文字的多寡进行分析。材料中写“评价者”所用的文字相对较多,在评价者中,写“孔子”的文字又是较多的。因此,可以确定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在宣扬孔子的思想,而孔子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由此,可以“影响说”作为作文的主题。

抓中心和倾向性的第二个方法是抓冲突。在这段材料中,可以发现“两件事情在性质上获得了一致性”,即都是好事。所不同的是一个人“受牛”,一个人“不报账”。这是争论的焦点。人们认为,好事不能和“利”挂钩,或者不能“受人之大礼”。而孔子则认为,“利”和“礼”都不重要,只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才是好事,从这一认识上的冲突着手,可以“名利观”及由此引申的“道德观”作为作文的主题。

【想之“深”“新”】

“连线现实”可增加认识问题的深度,“逆向思维”可提高认识问题的新意。

关于做事者“动机”的思考。子路作为救人者,最可宝贵的就是他的直率和勇敢。这表现在他救人时“奋不顾身”及事后接受报酬上。相对于子路的行为,连线现实生活,做一个比较:

湖北省新洲县农民程新安为抢救落水儿童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而当人们要求打捞队去打捞英雄的遗体时,一个打捞队的开价是5000元,另一个打捞队的开价是1000元,还说这是“看在英雄救人的份上”。还有在上海黄埔江畔,有人失足落水高呼救命时,岸上人竟然问“:给多少钱?”还说,不说好价钱就不下水。

这些人救人讨价,和子路的奋不顾身形成鲜明对比,你是否感觉到子路的高尚了呢? 关于评价者“价值观”的思考。“人们”和“大家”在材料中作为评价者站在孔子的对立面。他们对于子路“救人受牛”的评价是“贪心”,对于“子贡赎人不报账”的行为则大加赞赏,其思想根源在于他们仅认同“中国式的奉献”,即只能付出不能索取。连线现实: “雷锋”“焦裕禄”“李素丽”是我们歌颂的对象,他们只奉献不索取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只奉献不索取。相反,德国克里斯托小镇镇长却强迫中国青年杨立奉献之后必须“索取”。事情是这样的:中国青年杨立在经过克里斯托小镇时捡到一个皮夹,他把皮夹交到市政厅没有留下姓名就离开了。小镇镇长为了奖励他竟然发动了“百余名警察”寻找他。这在杨立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克里斯托镇的镇长知道杨立的想法后,用英语说了句“东方式思维”,然后严肃地说,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你的无私放弃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习作展示一】

从人们的评价谈起

孔子有个学生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一个落水的小孩,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他高兴地接受了。可是大家却认为他太贪心。而孔子另一个学生到国外去旅行的时候赎回了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没有按照鲁国政府的规定去报账,人们却夸他品格高尚。

同样是做了好事,却因为对待物质与金钱的态度不同而得到了人们不同的评价。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在人们的心中,中国一向是礼仪之邦,只有谦虚和无私奉献才是好人。子路就没有做到这一点。一头牛,在兵戈相见的春秋时期,算是很贵重的礼物了,而子路就那么轻易地接受了看看人家子贡,花自己的钱为公家做贡献,不计较不抱怨,那才是真正的有义之人啊! 利与义,犹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受“利”而无“义” 得“义”而失“利”,这就是人们的价值观。这种观念统治中国2000多年,“做好事不留姓名”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觉的行为,直到现在,我们在做了好事之后,不但不敢不会不想接受别人的奖赏,甚至在被别人夸赞的时候还会脸红。这真的是正常的吗?

看过中国青年杨立在德国的一段经历以后,深深被克里斯托小镇镇长的话所感动。把捡到的装有钱和信用卡的皮夹交到市政厅,这在中国实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了,可是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为了让杨立领回一枚奖章和500欧元的奖金,竟然发动了百余名警察进行寻找。

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还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在了解了杨立想法以后,严肃地说“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

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才不能因为你的无私放弃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一个小镇的镇长,把对善举的尊重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严格执行奖励制度,这种精神,这种执著,这种信念,令我深思:我们的传统观念到底还能走多远?

“义”和“利”真的不能兼得吗?

【点评】

此文围绕人们对子路和子贡的认识来挖掘“义与利”的关系,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德国克里斯托小镇人的观念进行对比,最终得出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善举的结论这种尊重不应仅是精神层面上的肯定,也应是物质层面上的奖励。

【习作展示二】

赞 孔 子

孔子是我心目中的圣人,对于孔子我一直以来只能仰望,读完“子路救人受牛”和“子贡赎人不报账”的故事以后,我才真切体会到孔子的思想高就高在他的与众不同上。

孔子与众不同的第一点是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子路救人接受了一头牛的奖赏而被人们骂为“贪心”,孔子却表扬他,说他做得对,因为他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做了好事,得到奖赏是应该的,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试问,几千年以来有多少人鼓励过做好事的人接受奖赏呢?特别是接受较贵重的奖赏。孔子就不一样。他不看问题本身,而是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审视。他觉得只有鼓励人们“向善”的行为才是真正值得夸赞的。子路“冒着生命的危险”救人,得到了“奖励”是对民众的一种鼓舞,让民众认识到“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我国篮球明星姚明在为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少年捐献造血干细胞以后说:“我希望大家改变观念,就是做好事应该留名。每个人都应该告诉大家,这件事我做了,希望你也来做,要带动身边的人都来做。” 姚明的思想对于中国的“做好事不留姓名”的传统观念是猛烈的冲击,引人深思。他的这种思想和2500年以前的孔子的思想一致,且同时作为一种舆论导向而被人认可。

孔子与众不同的第二点是他认识问题的高度。当人们批评子路而赞扬子贡,将目光着眼于“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时候,着眼于“做好事与利益无缘”的时候,孔子早已站到了超越世俗的高度。他不回避金钱,不回避奖赏,将“好事”的性质阐述得一针见血。他严厉地批评子贡,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看看聪明的犹太人吧。他们在帮助落难的同胞时,不是把吃的喝的送到落难者的碗里,而是采用“自助”的方式帮助人。据说,假若是一个鞋商,他会先借钱让落难者在自己生意的“盲区”开设分店,并提供货源,等打开局面有了盈利再银货两讫。靠这种方式,全球2600多万犹太人创造了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无法创造的“奇迹”:虽然不个个是富翁,但是在世界任何地方至少不会见到以乞讨为生的犹太人。

再来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的物权法规定,对拾获他人丢失物品并归还者,失主应该给予10的酬谢。

更让我们惊奇的是德国人。他们为了把“500欧元奖金和一枚荣誉市民奖章”送到拾金不昧的中国青年杨立的手中,居然发动上百名警察寻找,并严肃地批评杨立:“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你的无私放弃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朋友,看完这些,你是否已经对我们的大圣人孔子肃然起敬了呢?

【点评】

这是一篇从“孔子”的角度入笔的作文,从孔子对子路和对子贡的不同态度不同评价出发,深

篇四: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

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议论文写作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

【文题】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赞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在外国沦为奴隶的人被赎回来。因为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所以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简析】

这段文字叙述了两件类似的事情,“救人受牛”和“赎人不报账”,涉及了孔子、学生一、小孩、小孩的父亲、大家、学生二、鲁国奴隶、鲁国政府等可谓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对这类材料的解读,可以从“人物角色”出发,连线现实逆向思考出新意。

【想之“初”】

将材料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分类,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开启思维。

1.关于子路与子贡(做事者):

根据《吕氏春秋察微》记载:“救人”的学生为子路,“赎人”的学生为子贡。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 相关资料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小孔子9岁。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初仕鲁,后事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这段记载说出了子路的三个特征:性格粗鄙,直率,喜欢勇力。

孔子的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卫国人,小孔子31岁。善于经商,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子贡利口巧辞,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评价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说子贡他不听我的话,跑去做生意,结果他总能赚钱。

● 探究思考:

思考一:子路救人的动机。网络上一篇题为《素食培训收费乎?免费乎?》的文章里写道:有人掉进河里,亲人在岸上喊,如果能救上他,就送一头牛作为报酬,子路听了马上跳下水救起那个人,高兴地接受了报酬。这段文字似乎让我们感觉子路是为了那头牛才去救人的。 思考二:子路的性格对他救人以及接受奖赏的影响。根据资料,可知子路是勇敢的,直率的。他救人可能不是为了得到那头牛,他接受那头牛时可能也没想到别人的评价,只是率性而为。这才是真实的子路。

思考三:子贡“赎人”而不去报账的背后。《素食培训收费乎?免费乎?》中引用了另一个故事:子贡到国外去,碰到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赎回了他。回国以后他既没有张扬,也没去报销所垫付的赎金。那个被赎回的人把情况讲给众人,人们都称赞子贡仗义,人格高尚。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做美谈。

思考四:子贡的性格和个人经济状况对其做事的影响。和子路比较起来,子贡更注重“礼”。他不会像子路那样鲁莽,也没有子路的直率,他懂得内敛和谦虚,做了好事不但不会去宣传,甚至会隐瞒。所以,从动机上看,他并没有想利用这件事得到人们赞扬的意图。再从经济情况看,他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他根本不会在乎赎回奴隶的钱。

2.关于孔子与人们(评价者):

思考五:寻找孔子对子路和子贡评价的相同点。

点拨一:孔子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孔子预想这种做法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肯定子路,因为他的行为可以鼓励人们向善批评子贡的行为,因为他为鲁国人们树立了太高的道德标准,导致人们因权衡利弊不做或少做善事。

点拨二:孔子认为评价好事的标准应是于己于人都有好处。只有于己于人都有好处,才能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良性循环。就子路的事情来看,它告诉人们只要做了好事就可以接受奖赏,在“利他”的同时完全可以“利己”。这样做的意义更在于社会对“做好事”的认可。 点拨三:孔子认为,“高尚”的标准必须让人人都能达到。孔子批评子贡,原因是继子贡之后,鲁国人再去救奴隶,“报账”和“不报账”都是错误的。“报账”就损失了“名声”“不报帐”就损失了“金钱”。做了好事而受到损失与谴责,当然就不会有人去做了。 思考六:寻找“人们”对子路和子贡评价的相同点。

点拨一: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就事论事。子路接受一头牛的奖赏是“贪心”,子贡不去报账是“品格高尚”。其思想核心是“利”与“德”的关系。

点拨二: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贡不去“报账”是“品格高尚”,子路不该接受“那头牛”,否则就是“贪心”。由此“人们”就会认为,以后做好事也必须拒绝别人的奖励,这样做才合乎“高尚”的标准。

3.关于小孩的父亲和鲁国政府(相关人物):

思考七:鲁国社会的经济状况。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第三篇中谈到鲁国的社会现实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依据记载,鲁国在经历战乱之后,国内经济状况不好且国内人口数量大减。因此,小孩的父亲奖给子路一头牛,奖品有点大,才招致了人们的抱怨而子贡则被看成是“品格高尚”。

思考八:感谢者的客观经济条件和感恩心理。能够出得起“一头牛”的奖赏,小孩的家经济条件一定比较好。如果这个奖品许诺在救人之前,那么这头牛就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如果这头牛作为事后的感谢而送给子路,那就说明小孩的父亲懂得感恩。

思考九:鲁国政府的错误。春秋时鲁国政府的那条规定,既对增加本国人口有利,也对赎人者有利。特别对于还处在贫困之中的鲁国人民来说,有了这条规定,即使只有一颗同情心也同样能做好事。这么一条很好的规定,却在道德面前败下阵来。政府只知道一个子贡奉献了,却没意识到众多的鲁国百姓因此就不能奉献了。政府是规定的制定者,同样也应该是规定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如果鲁国政府在子贡不去报账的情况下按规定强制执行,把赎金给他,事情的结局又会怎样呢?

【想之“果”】

在对上述人物解读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可得到这样几个结论:

1.动机说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明白,通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是通晓“义”的,小人才把做事的目的放在“利”上。子路跳进湍急的河里之时,一没和小孩的父亲

要钱,二没想到自身的安全,可称为“义举”。由此,可以肯定地说:人们对子路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2.影响说

明代袁了凡先生在论述这两件事情的好坏时说:“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在这段话中,他肯定了“善”的标准,不在“现行、一时和一身”上,而在“流弊、久远和天下”。这和孔子的思想一致。因此,他并不以是否收受奖赏和个人的无偿付出来评价“善”行,而是以其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为标准去评价。这就是孔子表扬子路而批评子贡的原因。

3.名利说

古人云:“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义”和“利”并不矛盾,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只不过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是要“名”就不能要“利”,“做了好事不能留姓名”。因此,人们才会评价子路受牛“贪心”,子贡不报账“品格高尚”。

4.道德说

鲁迅说:“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结合鲁迅的说法,只有那些普遍,且又于自己和他人两利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因此,道德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奉献。子路的做法没有错,他告诉人们,做了好事是可以接受奖赏的,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这种做法可以调动人们做好事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然而,子贡则错在“当时鲁国社会的穷人多而富人少,穷人赎人而报账则品德不如子贡高,不报账则损失了金钱,甚至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子贡为人们树立的是道德的高标,在贫穷的鲁国社会,人们只能仰望这样的道德。

5.法律说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意思是说法律执行力量的强弱是影响国家强弱的基础。鲁国政府既然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却不能保障执法的严格性,这是导致这条法律不能维持下去的主要原因。

再从子贡的角度来看,牺牲了金钱赎回了鲁国的奴隶,这本来是该得赞扬的,可是他却触犯了鲁国的法律。不同的是,一般人谈到触犯法律的时候,都是因为做了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事,而子贡却因为奉献而犯法,这似乎让人觉得荒谬。

6. 感恩说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小孩子的父亲因为子路救了他的孩子而报之以“一头牛”,是感恩的表现。感恩必须是自愿的,而且应该是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这样的感恩当成为社会的一种美德。

【想之“准”】

面对一段特别复杂的材料,写作前必须确定主题。确定主题的诀窍在于抓住两段材料的中心和把握材料的倾向性。

抓中心和倾向性最直接的方法是结合文字的多寡进行分析。材料中写“评价者”所用的文字相对较多,在评价者中,写“孔子”的文字又是较多的。因此,可以确定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在宣扬孔子的思想,而孔子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由此,可以“影响说”作为作文的主题。

抓中心和倾向性的第二个方法是抓冲突。在这段材料中,可以发现“两件事情在性质上获得了一致性”,即都是好事。所不同的是一个人“受牛”,一个人“不报账”。这是争论的焦点。人们认为,好事不能和“利”挂钩,或者不能“受人之大礼”。而孔子则认为,“利”和“礼”都不重要,只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才是好事,从这一认识上的冲突着手,可以“名利观”及由此引申的“道德观”作为作文的主题。

【想之“深”“新”】

“连线现实”可增加认识问题的深度,“逆向思维”可提高认识问题的新意。

关于做事者“动机”的思考。子路作为救人者,最可宝贵的就是他的直率和勇敢。这表现在他救人时“奋不顾身”及事后接受报酬上。相对于子路的行为,连线现实生活,做一个比较:

湖北省新洲县农民程新安为抢救落水儿童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而当人们要求打捞队去打捞英雄的遗体时,一个打捞队的开价是5000元,另一个打捞队的开价是1000元,还说这是“看在英雄救人的份上”。还有在上海黄埔江畔,有人失足落水高呼救命时,岸上人竟然问:“给多少钱?”还说,不说好价钱就不下水。

这些人救人讨价,和子路的奋不顾身形成鲜明对比,你是否感觉到子路的高尚了呢? 关于评价者“价值观”的思考。“人们”和“大家”在材料中作为评价者站在孔子的对立面。他们对于子路“救人受牛”的评价是“贪心”,对于“子贡赎人不报账”的行为则大加赞赏,其思想根源在于他们仅认同“中国式的奉献”,即只能付出不能索取。连线现实: “雷锋”“焦裕禄”“李素丽”是我们歌颂的对象,他们只奉献不索取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只奉献不索取。相反,德国克里斯托小镇镇长却强迫中国青年杨立奉献之后必须“索取”。事情是这样的:中国青年杨立在经过克里斯托小镇时捡到一个皮夹,他把皮夹交到市政厅没有留下姓名就离开了。小镇镇长为了奖励他竟然发动了“百余名警察”寻找他。这在杨立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克里斯托镇的镇长知道杨立的想法后,用英语说了句“东方式思维”,然后严肃地说,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你的无私放弃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习作展示一】

从人们的评价谈起

孔子有个学生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一个落水的小孩,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他高兴地接受了。可是大家却认为他太贪心。而孔子另一个学生到国外去旅行的时候赎回了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没有按照鲁国政府的规定去报账,人们却夸他品格高尚。

同样是做了好事,却因为对待物质与金钱的态度不同而得到了人们不同的评价。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在人们的心中,中国一向是礼仪之邦,只有谦虚和无私奉献才是好人。子路就没有做到这一点。一头牛,在兵戈相见的春秋时期,算是很贵重的礼物了,而子路就那么轻易地接受了看看人家子贡,花自己的钱为公家做贡献,不计较不抱怨,那才是真正的有义之人啊!

利与义,犹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受“利”而无“义” 得“义”而失“利”,这就是人们的价值观。这种观念统治中国2000多年,“做好事不留姓名”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觉的行为,直到现在,我们在做了好事之后,不但不敢不会不想接受别人的奖赏,甚至在被别人夸赞的时候还会脸红。这真的是正常的吗?

看过中国青年杨立在德国的一段经历以后,深深被克里斯托小镇镇长的话所感动。把捡到的装有钱和信用卡的皮夹交到市政厅,这在中国实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了,可是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为了让杨立领回一枚奖章和500欧元的奖金,竟然发动了百余名警察进行寻找。

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还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在了解了杨立想法以后,严肃地说:“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

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才不能因为你的无私放弃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一个小镇的镇长,把对善举的尊重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严格执行奖励制度,这种精神,这种执著,这种信念,令我深思:我们的传统观念到底还能走多远?

“义”和“利”真的不能兼得吗?

【点评】

此文围绕人们对子路和子贡的认识来挖掘“义与利”的关系,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德国克里斯托小镇人的观念进行对比,最终得出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善举的结论这种尊重不应仅是精神层面上的肯定,也应是物质层面上的奖励。

【习作展示二】

赞 孔 子

孔子是我心目中的圣人,对于孔子我一直以来只能仰望,读完“子路救人受牛”和“子贡赎人不报账”的故事以后,我才真切体会到孔子的思想高就高在他的与众不同上。

孔子与众不同的第一点是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子路救人接受了一头牛的奖赏而被人们骂为“贪心”,孔子却表扬他,说他做得对,因为他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做了好事,得到奖赏是应该的,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试问,几千年以来有多少人鼓励过做好事的人接受奖赏呢?特别是接受较贵重的奖赏。孔子就不一样。他不看问题本身,而是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审视。他觉得只有鼓励人们“向善”的行为才是真正值得夸赞的。子路“冒着生命的危险”救人,得到了“奖励”是对民众的一种鼓舞,让民众认识到“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我国篮球明星姚明在为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少年捐献造血干细胞以后说:“我希望大家改变观念,就是做好事应该留名。每个人都应该告诉大家,这件事我做了,希望你也来做,要带动身边的人都来做。” 姚明的思想对于中国的“做好事不留姓名”的传统观念是猛烈的冲击,引人深思。他的这种思想和2500年以前的孔子的思想一致,且同时作为一种舆论导向而被人认可。

孔子与众不同的第二点是他认识问题的高度。当人们批评子路而赞扬子贡,将目光着眼于“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时候,着眼于“做好事与利益无缘”的时候,孔子早已站到了超越世俗的高度。他不回避金钱,不回避奖赏,将“好事”的性质阐述得一针见血。他严厉地批评子贡,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看看聪明的犹太人吧。他们在帮助落难的同胞时,不是把吃的喝的送到落难者的碗里,而是采用“自助”的方式帮助人。据说,假若是一个鞋商,他会先借钱让落难者在自己生意的“盲区”开设分店,并提供货源,等打开局面有了盈利再银货两讫。靠这种方式,全球2600多万犹太人创造了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无法创造的“奇迹”:虽然不个个是富翁,但是在世界任何地方至少不会见到以乞讨为生的犹太人。

再来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的物权法规定,对拾获他人丢失物品并归还者,失主应该给予10的酬谢。

更让我们惊奇的是德国人。他们为了把“500欧元奖金和一枚荣誉市民奖章”送到拾金不昧的中国青年杨立的手中,居然发动上百名警察寻找,并严肃地批评杨立:“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你的无私放弃而不去履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