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描写乡村巨变的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1:18:53 字数作文
描写乡村巨变的散文字数作文

篇一:现代散文精选

一、入选理由:

梁启超“新文体”的典范,充沛酣畅的爱国情怀和强国期盼,观点鲜明,论述深刻。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年02月23——1929年01月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为民族的振兴四处奔走。

二、入选理由:

一篇谈论时间问题的经典美文,寓意深邃,文情并茂,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 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 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 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 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 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 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 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关于作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品《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三、入选理由: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比喻和层进句式,共同演绎出火烧云上来、变化直至下去的整个过程。全文直接从色彩变化入题,通过对地面上人和动物的外观变化反衬出火烧云的颜色,进而突出火烧云的绚丽多变,自然引入对于火烧云形状的描写,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故事性的突出了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态美。

火烧云(萧红)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哪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代表作小说有《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有《孤独的生活》、《火烧云》、《回忆鲁迅先生》。

四、入选理由:

《海上的日出》是巴金的散文名篇,描写景物的高超手法,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好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海上的日出 (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关于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代表作:中篇小说《灭亡》。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五、入选理由:

杨朔的优秀散文《香山红叶》,是一篇玲珑剔透、清新隽美的佳作,一直吸引着读者。这篇标志着杨朔散文创作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作品。

香山红叶(杨朔)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刘四大爷做向导。刘四大爷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找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已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刘四大爷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听着这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象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象枫叶?”

刘四大爷说:“本来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刘四大爷也慢慢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象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刘四大爷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睛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

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刘四大爷。

关于作者:杨朔(1913——1968)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 ,山东蓬莱县人。青年时期曾在东北哈尔滨学习外国文学,并从事翻译工作,研究古典文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开始写散文和小说。1939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抗日革命根据地。1942年春,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这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随军转战。1949年转入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任文艺部长,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回国后转到中国作协。1956年后,担任中国保怀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亚非人民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常驻开罗),中国亚非作家常没事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和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三届委员。

他的散文,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诗的意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词精炼,有独特的风格,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散文代表作《荔枝蜜》、《泰山极顶》、《香山红叶》、《蓬莱仙境》、《茶花赋》、《铁骑兵》。

篇二:描写春天散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很喜欢朱自清的这个名篇,觉得有种不同于平常的感觉,似乎是多了一份生气。平淡的语言总是可以描绘出不平淡的意境,这大概就是朱自清文章的神来之笔,区别于芸芸众生的标志 约会春天(散文诗)

挥手作别昨夜的寒冬,给冬眠的心插上翅膀,去与春天约会。

约会春天。是哪只春鸟,首先唤醒昨夜冬眠的心。揉着惺忪的睡眼,便听到轻轻叩门声。从门缝里,漫近一股暖流,挟着酽酽的芬芳。

打开门,推开心扉,和煦的阳光跳跃,舞进屋里,朗照着阴郁已久的心空。捧几掬鸟语,灌进孤寂的心屋,滋润那干涸了一个冬季的心田。

迈开双脚,一脚刚跨出门槛,便发现青青的小草从我的门槛出发,沿着通往春天的小径走去。是它在为我带路么?!

我猜,春天在着急地等这我呢!我可不能怠慢了春天,否则她生气了,不理我,我该什么安慰她?而且她已经为我准备了一匹骏马。听,我的马在轻唤着我!于是,我翻上马背,骑在风的翅膀,飞奔而去。一路上哒哒的马蹄,轻轻踏平我昨夜心伤的余痕,声声安慰,伴随着整个旅程……

到了,到了,到了相约的伊甸园。

她正用她的羞涩迎迓我。她年轻的双眸正躲在飘散的黑发下,深情地望着我。但,长发不能掩盖住她浅浅的笑靥和淡淡的红晕。

在这里,我期待许久的燕儿也南归了,她在呢喃着稔熟的语言,只有我才能听得懂的语言。在这相约的地方,含羞的蓓蕾,在窥视我虔诚的双眸。小树也偷偷地探出绿色的小脑袋,偷窥我年轻的心。小溪从我的脚下发源,在欢唱远行,带着我年轻的心去远方流浪……

在这相约的地方,晴空为我们绽放着朵朵白云。那轻翔的白云一定是天空的翅膀。我问了问蓝天,蓝天捧出蔚蓝的笑容,向我点点头默应。原来,我找到天空的翅膀啦!

在晴空下,在我与春天约会的土地上,种下梦的种子,还有年轻的心。在心里,也把春天种植。这样,它便在一场蒙蒙的春雨萌芽,在汗水的滋养,生长在四季……

春来了,不知不觉得到来。树木还没有绽出新芽,枯草也没有点缀新绿。但是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缕轻柔的春风了。就象一个生命的初生,轻柔有力地缓慢成长。这时候,希望,梦想,爱情,友谊,生机勃勃的力,都隐约的夹在春风中迎面而来。 漫长的冬季就要过去。在冬季,我已忘了岁月的更替,四季的变换,心上生了厚茧,默默的辛勤劳作,对周围的世界早已熟视无睹。奋斗着,进行着不求成功的默默耕耘,面对着追求未来与理想的艰险之路。

但是春天来了,空气中有了一丝温柔甜蜜的气息,隐隐的你可以感到世间万物的诞生和律动。再往后,阳光会渐渐温暖,空气中会慢慢弥漫了甜蜜。树木会变得翠绿,青草会接到天涯。很快,鲜花到处开放,柳絮也开始惹人愁肠。大街上,色彩会变得鲜艳,阳光爬上人们脸庞,欢声笑语处处。大自然真是一个奇迹啊。生命也是一个奇迹啊,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循环往复,象一只深沉优美的旋律,跳动不息。 如果说生命是一只歌,四季是一只歌,那么这春之初的一缕微风,就是那未成曲调之前的片刻寂静,那屏声静气地酝酿和等待的一刻,那跳动旋律的抑制不住地下意识流露。四季的华章就要展开,巨大的生命力和满溢的爱将书写这美丽的山河。经过漫长的等待,春天即将喷薄而出,这是寂静的一刻,却无法平静,却深沉有力。我的朋友,你可以感觉得到的,如果你注意倾听。 春来了,一缕轻柔的春风迎面而来。

散文诗总是有一种别与平常的文体的感染力。他可以很细腻的去描写,很仔细的让你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桃花如霞 芳草吐新

辗转三季

你 依然如旧

清风拂面 细雨润眉

失眠三宿

我 红颜似衰

不是清纯 亦非妩媚

凝神三秒

心情 有如美酒般沉醉

为你降临 为你无眠

岂止三秋

回忆 那胜似古龙的馨香

辞旧迎新 新亦如故

庆幸三生

只因 你我永远有个约会

很多人都喜欢春,因为它可以正中你怀下的值得你去爱。和春天约会,一定是一件很浪漫,很陶醉的事情吧!

篇三: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专题一

描写乡村巨变的散文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描写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的小说中,赵树理的作品是(C)。

A.《村歌》 B.《禾场上》 C.《登记》 D.《耕云记》

2.《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C)。

A.刘雨生 B.梁生宝 C.王金生 D.李月辉

3.《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B)。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C.“亭面糊” D.陈先晋

4.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获得广泛赞誉,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备受推崇,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B)。

A.《小二黑结婚》 B.《邪不压正》 C.《田寡妇看瓜》 D.《李有才板话》

5.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D)。

A.《三里湾》 B.《“锻炼锻炼”》 C.《卖烟叶》 D.《登记》

6.在《三里湾》中,范灵芝放弃了落后的马有翼,而嫁给了“爱社如家”的小发明家(A)。

A.王玉生 B.马有翼 C.王金生 D.满喜

7.在“十七年时期”,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农村题材小说家是(C)。

A.赵树理 B.孙犁 C.周立波 D.柳青

8.《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D)等。

A.陈先晋 B.龚子元 C.盛佑亭 D.李月辉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D)等。

A.《三里湾》 B.《铁木前传》 C.《艳阳天》 D.《山乡巨变》

10.《创业史》(第一部)的主人公是(B)。

A.李月辉 B.梁生宝 C.王金生 D.梁三老汉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的经典作品主要有赵树理、孙犁、周立波的(ABD)等。

A.《三里湾》 B.《铁木前传》 C.《红旗谱》 D.《山乡巨变》

2.以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除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外,还有周立波、柳青、浩然的(ABD)等。

A.《山乡巨变》 B.《创业史》 C.《妇女代表》 D.《艳阳天》

3.“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有(ABC)等。

A.束为 B.马烽 C.西戎 D.孙犁

4.“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ABCD)等。

A.从维熙 B.刘绍棠 C.房树民 D.韩映山

5.“茶子花派”的主要作家有(ACD)等。

A.韩少功 B.李凖 C.周健明 D.古华

6.《三里湾》中热衷于个人致富的人物主要有(ACD)等。

A.“糊涂涂” B.王金生 C.“常有理” D.范登高

7.《铁木前传》的主要人物有(ABC)等。

A.黎老东 B.小满儿 C.傅老刚 D.双眉

8.孙犁以描绘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其中,主要有(ABD)等。

A.小满儿 B.双眉 C.范灵芝 D.妞儿

第1 / 28页

9.《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有(B)等。

A.陈先晋 B.李月辉 C.盛佑亭 D.刘雨生

10.《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是(BCD)。

A.梁生宝 B.郭世富 C.姚士杰 D.郭振山

三、填空题

1.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2.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3.“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

4.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5.《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6.《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7.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10.“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等。

四、简答题

1.“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A.“山药蛋派”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十分注重作品的社会功效,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他们的作品既具有“问题小说”的特点,也具有大众化、民间化的特点。“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等。

B.“白洋淀派”的作品多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歌颂劳动人民的纯净朴实的美好品德,或记录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人情美、人性美,形成了共同的朴素自然、清新柔美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的、韩映山、房树民等。

C.“茶子花派”是一个乡土化与诗意化相结合的文学流派,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努力追求一种风俗画和田园诗的风格。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周立波、周健明、谢璞、孙健忠、古华、叶蔚林、韩少功、谭谈、彭见明等。

2.《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为什么在当时仍然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批评?

A.作品虽然也写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但“这个斗争,并不是摆开阵势两边旗鼓相当地打起仗来??”,并不你死我活的,而作品最成功的部分,是新的时代环境中农民们的日常生活。

B.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不是合作化的带头人王金生,而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党员范

登高,以及“糊涂涂”、“常有理”等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落后的富裕中农。在赵树理看来,所有的农民都是可以改变的。

专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情节出自作品(A)。

A.《林海雪原》 B.《红旗谱》 C.《皖南事变》 D.《三家巷》

2.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故事为线索的小说是

(D)。

A.《林海雪原》 B.《三家巷》 C.《皖南事变》 D.《红旗谱》

3.《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人公是(A)

A.林震 B.刘世吾 C.钱文 D.张思远

4.《蝴蝶》描写的共产党高级干部形象是(B)。

A.林震 B.张思远 C.曹千里 D.钟亦诚

5.王蒙12岁起就“奉为圭臬”的苏联小说是(C)。

A.《这里的黎明静悄悄》B.《在医院中》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D.《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

6.王蒙以“意识流”手法描写主人公钟亦成15岁投身革命的中篇小说是(D)。

A.《杂色》 B.《蝴蝶》 C.《古船》 D.《布礼》

7.20世纪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主要有张炜的《古船》和古华的(C)等。

A.《三家巷》 B.《白鹿原》 C.《芙蓉镇》 D.《长恨歌》

8.《白鹿原》的作者是(B)。

A.古华 B.陈忠实 C.张炜 D.王安忆

9.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A)等。

A.《我是太阳》 B.《激情燃烧的岁月》 C.《历史的天空》 D.《亮剑》

10.作家以自己爷爷、红军时期中共特科成员项与年的生命历程为素材,具有鲜明纪实色彩的作品是

(A)。

A.《英雄无语》 B.《历史的天空》 C.《我是太阳》 D.《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多项选择题

1.“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BCD)等。

A.《三里湾》 B.《林海雪原》 C.《红旗谱》 D.《红岩》

2.“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BC)等。

A.古华的《芙蓉镇》 B.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C.张炜的《古船》D.黎汝清的《皖南事变》

3.《三家巷》围绕着周炳的成长,作家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ABD)等。

A.沙基惨案 B.省港大罢工 C.南昌起义 D.广州起义

4.《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主要有(BCD)等。

A.林震 B.王清泉 C.韩常新 D.刘世吾

5.王蒙20世纪90年代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主要有(ACD)等。

A.《恋爱的季节》B.《失恋的季节》 C.《踌躇的季节》 D.《狂欢的季节》

6.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ABC)等。

A.林震 B.钟亦成 C.钱文 D.曹千里

7.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ACD)等。

A.刘世吾 B.钱文 C.张思远 D.犁原

8.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缅怀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ABC)等。

A.《芙蓉镇》 B.《古船》 C.《白鹿原》 D.《红岩》

9.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ABC)等。

A.邓一光的《我是太阳》B.都梁的《亮剑》C.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D.吴强的《红日》

10.石光荣、李云龙、梁大牙等形象出自长篇小说(BCD)等。

A.《英雄无语》 B.《激情燃烧的岁月》 C.《亮剑》 D.《历史的天空》

三、填空题

1.“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2.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3.《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4.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5.《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6.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7.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8.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和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都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9.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10.邓一光的中篇小说《父亲是个兵》和长篇小说《我是太阳》为代表,继续讴歌革命的作品以豪放、壮丽的气势令人耳目一新。

四、简答题

1.简要说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多重思想意义。

A.在刻画林震的工作热情时,作家勾勒出三个各有特点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专横跋扈的王清泉、回避矛盾、忙忙碌碌的韩常新和对工作缺乏热情的刘世吾,具有“政治小说”(“官场小说”)的意义。

B.在官僚主义者的形象中,刘世吾的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但他并没有彻底麻木,其意义已经超出了一般性的批判官僚主义,而具有了深邃的哲理意义。

C.小说并没有止于欣赏林震的理想主义热情,而是通过林震的经历说明生活斗争比书本更复杂,具有“成长小说”的意义。

2.为什么说80年代以来的革命叙事呈现出了众声喧哗的特色?

A.既有《芙蓉镇》和《古船》对居心叵测的人们利用革命以营私的无情揭露,也有《白鹿原》和《长恨歌》对革命其实改变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深长思考,

B.更有《父亲是个兵》、《我是太阳》以及《英雄无语》这样缅怀革命、讴歌英雄又有所感伤、有所困惑的浪漫主义新浪潮。

C.这些不同的主题表明:当代作家对于革命的思考已经成功超越了前辈作家充满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色彩的革命颂歌,进入了更丰富、更阔大的文学境界:既有对于历史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讨,也有对于革命与日常生活、革命与农民性的独到思考。 专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是(C)等。

篇四:散文阅读专题

散文阅读专题

★散文知识储备

一、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散文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根据对象及内容分为三类):

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

①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 ,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②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2、描写性的散文—— 即抒情性散文。

①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 ):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②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3、议论性的散文——哲理性散文(初中不作要求)

四、散文的语言风格(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散文阅读考些什么?

一、整体感知类:内容概括、文章线索、行文思路、标题含义及作用 、句子含义、词语含义

二、情感主题类:概括主旨、体会情感、分析人物形象、

三、写法探究类:表现手法、句子赏析、表达方式、特殊句式、写作特点

四、拓展延伸类:补写、想象、积累

五、评价感悟类:启示、发表看法

★散文常见答题方法讲解

提醒:答题前整体读文。通读全文,是完成散文阅读的答题基础,无论是概括内容、体会主旨,体验情感,形象分析,还是技法品析,都应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通读全文有两种方法:一是边读边在含有关键信息的重点词句上划横线。二是先看题目,带着问题通读全文。

一、内容概括。

▲方法:①看标题②要素串联(把记叙的基本要素弄清,用词语串联起来)答题格式:人物+事件③围绕某一线索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③相加合并,把各段的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内容

▲填空式概括文章内容的思路:

第一步,审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步,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第三步,抓住暗示信息,划分层次(按时间先后、地点转换、情感变化等划分),力争要点全面。第四步,根据要求整答案,列序号,求规范。

二、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梳理提取文章线索方法:①看标题,浏览全文。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是线索。②看段首的时间、地点标志语或反复出现的词句。 ③寻找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或心理变化的词句,注意抒情句。

三、记叙的顺序

以叙事为主的散文,对顺序的考查,主要考查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的判断或作用。

顺叙(作用:叙事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情节有起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主要人物起补充、铺垫、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插叙作用的答题格式:补充交代了------,表现了------,为下文--------作铺垫。

四、 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的作用有:①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现人物性格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答题格式:此处描写了——特点的景物,起到了------的作用。

人物描写有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与侧面描写。人物描写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心理活动。答题格式:这是------描写,通过-------描写,生动形象地(或侧面)表现了某人的-------的心理(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等)。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是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托物言志,衬托、对比、侧

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先扬后抑),以小见大、对比等。

六、标题。

1、标题的含义:

▲ 答题格式:表层含义 + 深层含义(联系中心)(+文章主旨/表达的感情)

①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基本意思

②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的作用。

▲答题方法技巧: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所叙之事、揭示情感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答题格式:(标题若使用了修辞,先要分析)+⑴以-------为题,引起读者兴趣。或⑵标题 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或⑶揭示了文章主旨,包含了-------情感。或⑷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3、拟写标题。

▲答题方法技巧:①以文章的线索作标题②以文章的中心作标题③以文章的主要情节作标题④以写作对象作标题。

七、句子的作用。

1、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出问题,引人思考。

反问句:加强语气,强化感情。

感叹句:情感强烈,直抒胸臆。

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2、开头句:①开篇点题;②统领全文或全段;③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3、结尾句:①总结全文;②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③深化主题;④画龙点睛,篇末点题;⑤引人思考,给人启迪,令人回味。

4、转承句:承上启下。

5、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答题格式: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

(如该句或该段使用了修辞,还要从该修辞所产生的效果的角度分析。)

八、关键句子的理解

▲关键句的类型:①点明题旨的中心句、文眼句或主旨句(一般是议论、抒情的句子)②起总领、过渡、照应的结构句③有言外之意和多重含义的句子④能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情景的描写句⑤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句。

▲方法技巧:弄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辨别句子与文章结构、主旨、人物刻画等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关键词语入手分析,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特点。

九、品味语言。

1、词语: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的含义:字面意思 + 语境义。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③关注词语在文中的引申义、比喻义。

(2)词语的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技巧: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格式:“-------”一词,(在这里指---)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心理)。

2、赏析句子:①指出表现形式(修辞、句式、谐音、叠词等)②指出该句的表现力及所写内容(形象、

生动、简洁、传神、新颖地写出了?)③指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手法,(形象、生动、简洁、传神、新颖)写出了某事物的-----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十、主题探究

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根据标题确定中心,相应地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依据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态度;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态度。

3、看抒情议论句: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看反复出现的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意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十一、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1、补写心理活动方法:1、必须用第一人称; 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4题: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2、分析(归纳、写出)心理活动。只需归纳出人物的心理特点。

十二、人物形象分析:

1、性格概括题。这类题一般从两个角度来命题:一是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物形象;二是结合文章中的某段文字或某个事例,说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题思路:一看写人方法,也就是分析具体的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二看抒情和议论句,这类语句往往在叙事之后、文章结尾处、,少量在叙事之前的过渡处,常常是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升华;三看中心找角度,人物形象与作品的中心是密切相连的,在对人物定位时,对人物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即可。

▲方法总结:人物形象有三看:一看描写析方法;二看议论抒情句,作者评价析词句;三看文章找中心,褒贬定位要分清。

2、人物赏析题。这类题目着眼于对人物进行评价或赏析。从命题的方向看有两种类型:一是仿写型,即仿照例句进行人物赏析。二是自我发挥型,如阅读完文本后,你觉得人物身上的哪一点最让你感动(欣赏)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

▲解题思路:有句式和结构要求的,仿照示例解答即可。没有要求的,一般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加以赞美。注意语言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方法总结:赏析人物分两步,写清品质与赞美。

十三、感悟拓展

1、心得体会类:这类试题的解答,要注意命题者所设定的具体要求,然后紧密结合阅读材料的内容谈体会,谈所收到的启示。

例:《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答题技巧:① 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 ③ 语言要流畅

▲ 答题格式:文章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往往结合文章主旨或人物的精神品质),生活中------(谈类似的情形和应该怎样做)

2、评说类:对文章的某一方面的内容、形式及人物(语言、行为、形象、写法)作赏析、评价。

例:《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

▲ 答题技巧:①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思想方法,表达的看法要是主流思想,切不可偏激②注意抓住要点,

可分几点作答③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

篇五:八十年代的散文写作

5、八十年代的散文写作

①、林非“真情实感”说的意义及其审美局限性

“真情实感”说的内容:

“诗化散文”在走过二十多年后,终于随着一个特殊政治文化历史阶段的

完结而告完结。八十年代初,人们开始反思、批判旧的散文写作理论并通过理论重读(如“五四”散文理论)与论辩为散文理论的再构开启新的向度。 这其中,林非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散文理论归结起来主要为“真

情实感”说和“四个尺度”。

关于“真情实感:“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

文学样式,它对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间,它主要是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 关于“四个尺度”:“抓住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艺术境界、抓住各种层次的

内心图景、抓住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抓住语言的散文美。”

“真情实感”说的意义:

最主要的作用是匡正了五六十年代以来散文写作假、大、空的虚饰文风。

“真情实感”说的审美局限性:

首先,“真情实感”只是一个对作家创作的职业上的伦理要求(就像要求足

球运动员不要踢假球一样,它是最起码的伦理要求——而更多的更重要的要求其实在后面:如技术素养、战术素养、职业素养、荣誉感、精神面貌等等。当一个国家为假球泛滥而苦恼而不断大声疾呼的时候,它足球的其它方面的水平一定是很成问题的,因为它离足球?本体性?的要求在逐渐拉远),并非是全部美学要求,正因为伦理要求是通向美学要求的,故此,“真情实感”的要求永远对散文具有指导创作实践的约束力,但仅仅凭这样一条常识性的要求是不能涵盖和完成散文发展的全部理论问题的。

其次,“真情实感”只是对内容的一种要求,它并没有关注到形式——形式

的机械性俗套是会危害真诚和真实的。(“八股文”、“杨朔模式”均如此。) 第三,当“真情实感”被推到它本身完全未达到的高度——散文本体性高

度时,这种强化更多地走到了它的负面:大量散文家以贴近乃至完全拘泥于庸常生活的消沉叙事方式,记叙亲历与亲见,耽溺于尘封往事与柴米油盐中喋喋不休,于是,大量散文陷于封闭的静态的创作方法中,其真实性“结束于可验性与解释停止的地方”,导致散文界出现众多“导游式的游记、照相式的记叙故友、复制式的浅薄生活图景??”(沈天鸿,《新时期散文沉疴初探》)形成散文界慵懒消极、唠叨又务实惠的颓唐文风,这同时也是散文抒情品格没落与审美力枯涸的主要表征。

第四,“真情实感”说从本质上消解了散文成其为文学的根基——审美之维,

并直接迎合了迟钝、取巧的庸众心理,为散文写作的随意、多产与平庸提供了理论依凭。

散文文体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它与有所客观依托的文体如小说(编的是古

往今来的故事)、报告文学(写的是实在发生的事)、评论(审视别人的文章)不同,散文是抒发个人的生命感悟所得。你不可能天天、日日都有新发现、新所得吧?人生是一道大难题,一辈子能解得清几个“结”?天天有“真情实感”的散文新作出来,要么把肉麻当有趣,要么撕几张隐私满足一下庸众的窥视欲,

要么作品“虚胖”,是掺水的“注水猪肉”。——史铁生一部《我与地坛》写了20年,15000字里面,字字凝结着20年里酸甜苦辣的人间阅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彻肺腑的生命感悟,可以说真正是拿了生命换来的。

②、八十年代“散文四大家”

巴金、柯灵、孙犁和贾平凹被称为八十年代“散文四大家”。显然,他们的

创作与已经逝去的5、60年代的散文写作有了极大的不同:创作主体的回归与张扬、对机械的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动疏离,都使他们的创作自然、浑厚、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巴金。

主要是写于1978年底到1986年9月的五集《随想录》。这是一部作者怀着

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历史的责任感,将自己摆进去,进行的民族的、历史的反省。因此,它既是一座“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文革’的博物馆”,又是一部个人的“忏悔录”与民族的“反思录”。写“心里的话”,“不隐瞒,不掩饰,不化妆,不赖帐,把心赤裸裸地掏了出来,”这是《随想录》最感人的品格。如果说,在作者过去的散文里,曾掺有“把假话当作真话说”的天真,那么,《随想录》所有的则是把真话当作真话说的成熟。《随想录》的写法,也一改其五六十年代抒情散文格局,加强了理性反思色彩。

柯灵。

他的散文“虽写文坛春秋,亦关历史沧桑;透过纸上云烟,显映出时代印

记”,有艺术与人生融合之妙。他对事物的感悟,既有深刻的理性思维,又有微妙的艺术感觉,因此,人物月旦、文章品论、世事褒贬,不仅精辟独到,而且善于将深湛的理性的抽象,编织进美丽空灵的意象。作品有《无名氏》、《遥寄张爱玲》、《钱钟书创作浅尝》、《应是屐齿印苍苔》等。

孙犁。

继4、50年代小说的辉煌之后,孙犁进入了80年代散文的“盛年”。岁月

沧桑已将孙犁那“荷花淀”式的青春浪漫,锤炼成哲学的深沉。他在其旧经验与新感觉的强烈反差中,抒写着他的眷恋与失落,追求与迷惘以及褒与贬。 他的散文主要记谈文论世之思,写思亲怀友之感,更有追述乡里旧闻之情。

他的散文语气平和冷静,不事渲染,清新优美,充满了奇崛之气、洞明之思、清逸之趣。

贾平凹。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分三个时期:单纯入世、复杂处世和冷静观世。

在“单纯入世”阶段,贾平凹以童年视角阅读人生。“在我小的时候”成为

贾平凹的基本的叙事话语。而且,这个阶段,“月”是他笔下的一个重要的意象。如,《月迹》、《月鉴》、《对月》等。这一切,都在说明他的纯净。这一阶段的代表作还有《静虚村记》。

在“复杂处世”阶段,他最早的作品是《商州初录》和《商州又录》,代表

作则有《秦腔》。他开始注重描写社会世象,个人的情绪逐渐内敛。他对“古老的民族性的故事”有了探究的兴趣。在抒情里融入更多的哲学思考,在风土人情的描写中交织着历史文化的反思。

在“冷静观世”阶段,对病态人格的剖析代替了对纯真人性的赞美。此时,

他发现了人生的残缺和严酷,诗意开始从他笔端消失,他不再刻意追求典雅和畅达,语言的诗意对他的诱惑小多了,他用拙朴的文字去接近生活的“原生态”,外在的诗意消失了,而内在的韵味让人咀嚼再三。这个阶段,“人”是他笔下沉重的话题。代表作如《弈人》、《人病》、《看人》、《闲人》、《敲门》等。

(《静虚村记》、《敲门》作为范文朗读或发下)

不管在哪一阶段,贾平凹始终对城市文明的负面保持着特别的警惕。他尽

管进了城市,但他永远都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或干脆说农民(贾平凹的散文中经常出现?厕所?这个意象,并且津津乐道,这无疑透露出他?农民?的本色),在城市空间自足于他的“静虚村”。

贾平凹具有“反城市”情绪,这一点和沈从文很像。但他们又有区别:沈从文更多的是“归家”感,而贾平凹则是强烈的“出发感”、“寻找感”。如他的《走三边》。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及语言表现力也十分独特和高超。

艺术上,他追求像中国绘画那样“忠实着生活,又突破生活的权限,工笔而写意,含蓄而夸张”“冗繁削尽留清瘦”和中国戏曲那样“融语言、诗词、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工艺、建筑、武术、杂技为一体”的审美风格。实际上,他在追求一种虚实结合、形神兼备、严谨与自由统一、凝重与空灵相和谐的中国传统美学风范。

语言文字上,他既有周作人、林语堂等的那种平易的“谈话风”,亦善冶口语、文言于一炉,于是,文章常赋有“简单味”与“涩味”的调和。其笔墨,平易中透出典雅,泥土气息里含有“古味”,甚耐品味。

我认为,如果把作家思想、悟性与才气,文章内容与形式等进行综合考量

的话,四个“大家”中,真正的大家是贾平凹。

③、新复调散文的出现与类型

“复调”理论,最早出现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尤其是他对陀思妥耶夫

斯基小说的评论中。

(什么是复调?

?生活美好。??生活不美好。?这是两个单独的论断,每个论断都是单声的。如果有人说?生活美好?,另一个人并不赞同他的话,他也学着前者的口气说:?生活美好?,但他通过语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是:?生活并不如你说的那样美好。?这样,?一个人嘴上的话移到另一个人嘴上,内容依旧,而语调和潜台词都变了。?就是说,在第二个?生活美好?的语句中,包括一个他人话语,一个自我话语,包括两个判断:生活美好与生活不美好。这就是典型的?双声语?。

巴赫金说双声语应该有?双重指向?和?两种意识?,?双重指向?和?两种意识?是双声语的的两个最基本特点:双客体与双主体——在同一语句中暗含两个判断、指向——双客体;暗含着说者与他人话语(第二个说者)——双主体。

只要是处于话语层面的双声语,巴赫金就称它为?微型对话?。微型对话分两种:形式上表现出来的和内容上表现出来的,上述?生活美好?就是形式上

表现出来的微型对话,内容上表现出来的微型对话叫?内部对话?,即主人公内心的思想矛盾构成的内心独白。

当社会上的他人意识进入一个自我意识,而又不能与之融合的时候,就会产生他人话语与自我话语两个声音,内部对话就会发生。经常进行内部对话,就会产生精神矛盾、双重情感,就会发生精神分裂而产生双重人格。如,《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

内部对话很特别,当它仅仅处于双声语阶段,用双声形式来表明思想矛盾的时候,属于微型对话,但是当内心矛盾已经发展到分裂为两个人的时候,思想矛盾就变成了作品结构的形式,而且,这种悬而未决的思想矛盾贯穿整个作品,这时,内部对话就不是微型对话,而成为?大型对话?了。

大型对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作品中反映出的人类生活和人类思想本身的对话本质。?换句话说,是生活中人类思想的对话关系。社会思想的对立、交锋,在作品中的对位的方式出现。?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对立的,也即互相矛盾的。?陀氏最喜欢的作曲家M.N.格林卡说。由对位关系所表达的思想上的对立,超出了具体的对话,而在意识形态层次形成对话关系,这种大型对话,是在文本内部,表明人物与人物之间思想意识方面的关系,是小说内容方面的潜在形式。第二层意思,是指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关系。这里的作者,并非在作品中出现的叙述者,而是创作主体。)

复调散文出现在散文文体意识渐趋觉醒的80年代中后期。

复调散文首先是针对艺术思维空间的平面化和单维度化的,它是对二元对

立的思维模式、二值逻辑判断的扬弃;它同时是对世界、人及人的思维的多彩多姿的能动反映。复调,也就是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是散文艺术在多元化的文化世界里的一种适应和自我调整。

A、传统的古典类型

这种类型又可称做“本体象征”类型——它以形而下的具象写出了形而上的抽象,即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

从文体回溯历史的源头看,它是反寓言的(寓言的?以小见大?是借助一件小事的叙述告诉接受者一个大道理,一个抽象的难以说清的观念;而且寓言常带有讽喻性。为了突出这个道理,为了突出讽喻性,寓言常常采用夸张甚至夸大的手法,以出离生活的基本常识为代价。如中学学过的《效颦》——它是夸大的,它更是?非人?的,或说并不以人为本,它以?理?为本,人只不过是道具。所以,当我们以人为本重新对这个故事进行思考的时候,常常能得到另一些结论。如果我们对?丑女?进行一番再思考,?丑女?身上也许有颇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价值点。),而与神话接近(神话是以人为本的,它是先民曲折愿望的反映。尤其一些原型神话,常蕴藏或昭示着整个民族的情感和心理潜意识。如《牛郎织女》)。这一类散文,不妨看作是世俗神话——庸常生活的神话:它是庸常的,因而亲切;它的神话性质,表明人对生存困境的反拨和对自身崇高的肯定。许许多多纪实的以童年、故乡、亲情、友情、爱情为主题,带有强烈个人自叙传色彩的散文作品,一旦对记忆不信任(往往是故意地不信任),神话也就乘虚而入。

最典型的是三毛,三毛写的就是她不折不扣的“个人神话”。

中学课本选的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也有这种味道。

B、散文的现代诗类型

这一类型也是反寓言的,它以隐喻敌讽喻。

隐喻的使用在现代诗中尤其普遍,它使物理距离极其遥远的事物之间建立起对应性,即我们通常说的联觉、通感,隐喻是诗意地表现世界统一性的手段,或者使认识的传递具有诗的因素。

(隐喻是一个复杂的、因不同时代不同流派〈观念〉而认识不同的文学术语。 从亚里士多德起,有两种基本的隐喻观。一种可以被称为古典主义的隐喻观,它认为隐喻与语言是可分开的,隐喻是可以被输入语言中达到特殊的预定的效果的一种手段。而另一种可以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隐喻观,它认为隐喻与语言〈它是?由隐喻赋予活力的?〉是不可分割的,与现实〈它归根结底是词语和人们每日所遇到的?杂乱材料?或?意外事件?的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最终产物,而这种相互作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是不可分割的。隐喻,被有意用来增强语言特有的活动,并且长于创造?新的?现实?〈这很接近它的字面意义〉。

所以,?古典主义的隐喻观?,一般把隐喻看作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格,是最基本的使语言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是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的形式,其它修辞显得好象是隐喻这一原形的变体,如明喻、借代、转喻〈一事物的名称转而被用来取代另一与它相关联的事物。如?白宫?指美国总统;?鹿鼎?指中原〉。亚里士多德就把明喻也看作是一种隐喻,而随后的西塞罗等人又把隐喻缩小为比喻群中的一员。

?浪漫主义的?〈包括?现代主义的?〉语言观倾向认为,语言在运用中是与明晰相反的,换个说法,它相比之下似乎可以说是含混的,因此,他们的偏爱放在一种保持着话语声音的?多义性?的语言之上。

如,?哲学起源于落日?〈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

?所谓的深沉就是只让你见到海面?〈江河《自言自语》〉

?浪漫主义的?隐喻观认为,我们并不能确指?海面?、?落日?等等是什么词语的替代——也许,?海面?蕴含着?一个人的感情的平静的外表?这种意思,?落日?这个隐喻意味着说?哲学起源于人对自然现象的惊愕、凝视和沉思?,但当我们作这个替代和补足性说明时,我们只是在削减这句话的意义,是在消解隐喻,把两种事物双重影象消解为一个事物,并因而消除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隐喻陈述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似乎这个隐喻焦点词?替代?和?节省?了难以尽言之意。然而这难以尽言之意又是自明的。它已经被显示了——但语言不可说出它〈维特根斯坦语〉。

一个隐喻陈述有两个不同的主体,有时这会是一个?基本的?主体和?从属的?主体。就上例来说,哲学〈文化〉与自然,人与海〈自然〉,等等,这样两种不同的主体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经验领域。这些不同的主体带着它自身所固有的经验场或经验世界,而隐喻的效应就在于使这两种存在进入相互作用的张力场——两个主体都承受了另一个主体的经验世界,而把自己固有的语义场和经验关联域悄然加诸于对方。落日把它的雄浑、苍凉、感性的意象和火红、充满诱惑力的颜色加诸于哲学之上,而哲学把它所秉具的人对终极的思考的理性、艰难、深邃、不屈不挠的精神加诸于自然。这样,隐喻通过其所蕴含和有关主体的陈述,对基本主体的存在进行强化、丰富、选择、隐匿、转换和组织。)

散文中的这一复调类型,即是学习现代诗酷爱隐喻、追求艺术张力、拓展作品内部空间的一个结果。佯谬、诡论、反讽,不同事物、不同意绪的纠结缠绕,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