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科学追求真理,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27:34 体裁作文
科学追求真理,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科学追求的并不是真理

科学追求的并不是真理

很多人都认为,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但科学是否能追求到真理却是个古老的疑问。在科学的黎明期,弗朗西斯·培根认为科学的基本方法是归纳法,即从大量实验中归纳出理论。但是大卫·休谟却对归纳法本身提出了质疑,即归纳法是不合乎逻辑的,有限的个例不能证明一个全称判断。例如我们看到一百只天鹅都是白的,也不能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数学中的“数学归纳法”是合乎逻辑的,即(1)证明了定理在N=1时成立,再证明(2)如果定理在N=n时成立则在N=n+1时也成立,那么对于任何自然数N,定理都成立。但是在科学中任何实验都只能证明理论在N=1,2,3??(有限个)时成立,却证明不了上述数学归纳法的(2)的部分。现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证伪主义”,即虽然无论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但只要看见一只黑天鹅就可以“证伪”这个说法。所以科学的方法应该是通过“证伪”把确定为“假”的理论除掉,剩下的就是“可能为真”的理论。这是个非常令人沮丧的结论:即使我们手中握着“真理”,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它就是“真理”。这就让我们怀疑科学是不是应该追求“真理”。

爱因斯坦与波普尔都认为科学的理论是人类的“发明”而不是“发现”。或者说,在自然界背后并没有隐藏着“真理”等待我们“发现”,科学理论是人类的创造物。但是,对于“发明”没有“真”、“伪”可言,人们发明了汽车,只考虑它能不能跑,不会考虑它是“真汽车”还是“假汽车”。事实上越“真”的理论可能反倒越没有价值,例如“将来会下雨”和“明天北京下雨”这两句话,前者肯定是“真”的,后者很可能是“假”的,但前者是废话而后者有用。从历史上看,“真理”是一个宗教概念而不是科学概念。如果我们相信世界是上帝有意创造的,那么在创造时想必是依据了某种理念,因而上帝心中的这个创世的“蓝图”就是货真价实的“客观真理”。但如果神创论不成立,人创造的理论就没有真伪的参照物。所以在宗教不流行的中国,古文中并没有与“真理”相对应的概念,“真理”是一个外来语。

如果科学不可能追求真理,那么科学追求什么样的理论呢?科学追求“好”的理论。“真理”往往给人一种“靠得住”的感觉,而且真理是唯一的,与真理不同的理论都可以宣布为谬误。但是“好”却往往因人而异,你说好的我可能说不好。科学能够追求“好”的理论,关键在于在科学内部有一致的评价准则,使得好的理论大家都说好。波普尔的学生沃特金斯总结了评价科学理论的三条准则:深刻、统一、预测。就是说科学追求更深刻、更统一、更有预测能力的理论。 只有有预测能力的理论才是有用的理论,人类要想成功地进行有目的的行动,必须事先知道行动的结果。任何现象都可以有无数种解释,但只有可以用于预测的解释才是有用的理论。例如对于月蚀可以用“天狗吃月亮”来解释,但这个理论不能预测下次天狗什么时候再来吃月亮,而用牛顿定律却可以计算出下次在何时何地发生月蚀,所以“天狗”不是科学而牛顿定律是科学。关于UFO有很多解释,但是没有一种解释可以告诉我们下次在何时何地可以看到UFO,所以关于UFO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科学。

科学的统一性又称为内部一致性,它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不同的推理路径所得到的结论应该一样。否则,同样运用科学理论,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预测结果,那么就得不到确定的预测。历史上的“燃素学说”认为木炭里含有“燃素”,燃烧时燃素从木炭里跑出来,但是铁在燃烧后重量反而增加,导致测定出燃素的质量是个负值,这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相矛盾,所以燃素学说很快就被氧化学说代替了。现代科学对于一个新理论的起码要求就是与现存的基本科学理论不矛盾。

深刻性与统一性密切相关,开普勒定律是天上行星运行的规律,伽利略定律是地上落体运动的规律,牛顿定律把二者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更深刻的理论,从牛顿定律可以推导出开

普勒定律和伽利略定律,因此是更深刻的理论。深刻的理论对统一性是很好的保证,又更为简单(符合思维经济原则),而且还能进行更大范围的预测,所以深刻性也是重要的评价准则。

如果科学追求真理但又不可能得到真理,难免导致不可知论或怀疑论的悲观论调,况且我们一旦得到真理,也就等于宣布科学的终结;但如果科学追求好的理论,我们对科学的看法就非常乐观:现在我们手中有迄今为止最好的理论,但将来还可能有更好的理论来代替它。

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目标。我们知道,人们是基于不同的考虑而选择科学研究这一专门职业的。从科学史上看,那些杰出的、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往往都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永不满足的兴趣和好奇心,揭开自然之谜的强烈欲望,曾经是他们献身于科学事业、致力于探求真理的精神驱动力。对于这些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科学家来说,除了寻求新的知识或发现新的真理之外,这个世界上恐怕再没有什么更值得他们为之奋斗的了。或者说,他们很少考虑诸如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的外部价值标准或科学真理对于人类社会的实际价值后果之类的问题。其中有些人甚至认为,这类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是政治家、伦理学家的使命而不是科学家的任务。这种真理与价值相互分离的虚假外观,是由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社会分工、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职能分化所造成的。然而,在背后决定着这种社会分工或职能分化的,恰恰是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以脑力劳动为基本特征、以追求真理为直接目的的科学认识活动,不过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个相对专门化的领域,因而象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追求真理是为了追求价值;创造合乎人类本性的生活,实现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才是包括科学认识活动在内的人类生命活动的终极价值目标。

篇二:科学家素养论文

大学生科学家素养的培养意义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作为一个大学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从一个科学家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科技伦理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做了一些个人的阐述和总结。提高大学生科学家素养的问题已经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科学家素养》是一件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深远意义的课程。

关键字:大学生,社会责任,创造性思维,科技伦理,人文素养

一 、我国大学生科学家素养能力缺失的现状

杨叔子院士在论述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时曾经说过: “科学与人文,是一个人实现高度完美的双翼, 也是一个国家 、 一个民族实现繁荣富强的双翼;只有双翼腱劲,才能冲霄而上,长空竞胜 。”我个人是非常认同这句话的。

(一)专业知识缺失

现在的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涯中,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深入程度并不够,很多大学生都是会本着以应付期末考试为目的,大学四年只是为了一张毕业证和学位证,在这种消极心理和侥幸心态的促使下,学习专业知识就变成了一项任务,而不是因为对专业知识的喜欢去深入的学习它。这种思想导致每年毕业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越来越下降。

(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的发展,一系列外来事物的引进导致我们的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已经变得越加明显。据统计,现在大学生在就业三年之内的跳槽率高达98%。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当代的大学生对人生的规划不够完善,思想不够成熟,不能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工作,这种行为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鲜明的体现。

(三)思维方式的缺失

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思维方式的缺失这方面我是深有感触的。在以前不论是布置作业还是考试,学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动脑筋开始思考,但是随着通讯的便利,使用手机、电脑在网上查询作业题答案,考试作弊的现象越来越多,甚至演变成一种合理的存在的现象。这种越来越缺乏思考的学习方式必定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的机械化器,失去对问题思考的能力。

(四)科学家素养知识的缺失

作为一个科学家,在以前所有人的眼中是一项很伟大且神圣的职业,但是近年来各种知名院士,学者涉嫌剽窃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些负面新闻充分的反映出当代的科学学者在科学家素养知识方面的缺失是很严重的。

俗话说科教兴国,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除过个人专业知识方面的苦学深造之外,在社会责任感,思维方式以及具备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所特有的素养方面的改进和提升也是很重要的。

二、我国大学生科学家素养能力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传统观念错误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跟风,攀比心理盛行。哪家的孩子奥数拿了国奖,周围的所有邻里街坊就都开始私下给孩子请家教,做辅导,周末报班,暑期补课,一系列的举措下来,所有的孩子都变成应付考试的天才,在科学家素养能力中的创造性思维就被扼杀的决绝果断。

(二)应试教育的缺陷

当代的应试教育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论是文理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一直没有停止过。好多的理科天才都倒在了英语的怀抱下,继此与他们心目中的象牙塔背道而驰。又有多少学生因为高考失利,仓促的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些事例,明显的刻露出应试教育的缺陷。

(三)社会教育的失败

中国的社会教育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获取,却另一方面的把社会教育的天平倒下。摔倒不敢扶,食物不敢吃,好心被诬告,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社会教育的缺失。社会应该在学校,公众场合多做一些深化公众思想的工作,时刻把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表现出来,体现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三、大学生科学家素养能力中的科技伦理欠缺

(一)责任与伦理的含义

在中国,“责”的本意是“求也”,“任”的本意是“符也”,责任就是符合要求。责任主要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及其后果的担当,是一种对行为及其后果的问责。从哲学意义上讲,责任常常与因果性相联而讲,“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即我们

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对伦理责任的传统理解就是责任即义务,其实义务是责任,但责任并不一定就是义务。现代意义上的伦理责任,是指个人和团体应当做与其角色相应的有利人已之事和承担有害人已之后果。

(二)科技伦理责任的内涵

科技伦理责任的内涵,就是科技活动主体在科技活动中履行伦理责任、实施伦理责任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机,它也是科技伦理不断前进的动力与方向。由于科技活动主体在精神境界及其生存状况上存在差别,因此,他们在科技活动中实施具体的责任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就可能不尽相同,但从总体而言他们的最终目的应当都是为了使科技不危害人类,造福于人类。

(三)科技伦理的重要性

科学家的科技伦理责任就是指科学家应对其言行及科研成果的社会运用所产生的社会后果承担责任。科学家掌握着先进的科学知识,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具有理性的预测能力。科学家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科学家团体作为科技引领人的重要性,决定了科学家应承担更多的伦理责任,包括社会责任。

科学家们都承认自己对科学负有责任,但在负什么责任上却有分歧。相当部分的科学家认为,他们只有发展科学知识的责任,即追求真理知识系统的扩展和完善,他们的惟一目的只是追求科学的真理价值而非其他,对于科技成果的社会运用及由此产生的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问题,他们与此无关或者无能为力。而另一部分科学家和公众则认为,除了科学创新的责任外,科学家还应负一定的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运用中的伦理责任,科学家决不能回避。其实,这一分歧恰恰是对科学价值的不同理解所致。如果一味坚持科学价值中立,就会对科学成果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缺乏清楚的认识与有效的防范,也会使人们对科学社会功能的评估有失客观。

四、我国大学生科学家素养能力中的人文素养

(一)对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科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科学之路 。 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所有的科学家从他踏进科学宫殿门槛的那一天起,就爱上了科学 。 对科学的迷恋和追求,使科学家们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没有任何艰难险阻 、 困难挫折,能够阻挡他们勇往直前 。 居里夫人在 《我的信念》 一文中也说过一段这样的话: “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 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

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 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 这是顾炎武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 。 正是科学家们这种总想知道为什么的兴趣,总想体会洞察发现自然界奥秘的愿望,使他们走上了 科学之路 。 不可低估这种愿望的巨大推动力, 许多科学家的成功都验证了这一点 。

(二)对科学实事求是态度

许多科学大师如阿基米德 、 牛顿 、 爱因斯坦 、 哥白尼 、 伽利略等等,在崇尚科学 、 追求真理方面,表现出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所谓求真,就是对自然规 律的执著追求 。科学家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 、 科学的本质,面对任何艰难险阻,始终都坚持崇尚理性 、 相信真理,并为追求真理 、 坚持真理而献身 。 在古今中外科学史上,为追求科学真理而献身的大科学家不胜枚举 。 布鲁诺为了宣传 “ 日心说 ”,笑对死刑;伽利略为了支持 “地动说 ”,甘受囚禁;居里夫人为了提炼 0.1 克的镭元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亲自 动手,处理了数以万吨的沥青铀矿;阿基米德为了演算完最后一道数学命题,即使在被砍头前,依然沉着地对刽子手说,请等一会儿,让我把这道数学题算完。

(三)高尚的品德和人文情怀

科学大师们不仅以他们杰出 的科学成就,对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深厚人文修养和高尚品德,更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 爱因斯坦在 《悼念玛丽· 居里》 一文中高度赞扬了居里夫人的伟 大人格 。 他说,居里夫人的坚强 、 意志 、 律己之严,客观 、 公正不阿,以及她对社会的责任感 、 公仆意识 、极端的谦虚,在极端困 难条件下的工作热忱和顽强,在科学的历史中 是罕见的 。 爱因斯坦甚至这样赞美居里夫人:她的品 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科学家的素养和品格决定着科学创造的成功与失败, 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提升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通过多种途径 、 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科技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塑造敢于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的科技英才,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性任务。随着创新文化建设、科技与人文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必将呈现人才辈出、科研成果累累的大好局面 。

五、参考文献

[1][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贝弗里奇《科学研究 的艺术》科学出版社 , 1 984

[4]余谋昌.高科技挑战道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杨怀中.现代科技伦理学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6]刘易斯·科赛.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威廉·布劳德,尼古拉斯·韦德.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殿堂中的弄虚作假[M].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篇三: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论文

坚守学术道德,保护学术生态

贾梦琦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 北京100081)

摘要: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近几十年来,我国,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事业迅速发展,科研人员的总体风气是好的,他们无私奉献、求真务实,维护了学术声誉和形象,但学术界并非一片净土,学术不端行为仍然存在,抄袭和剽窃、伪造和篡改、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比较常见。学术不端行为严重阻碍了创新性科研、自主性学术发展的脚步,给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得学术生态失去了平衡。本文由生物领域的学术不端现象入手,引出学术生态失衡,提出了破坏学术生态平衡的“三个过分”,其次阐述了学术不端文献产生的四点原因,并就此列出了学术不端文献具体防范措施,呼吁社会加强学术道德,不仅是道德呼唤。 关键词:学术不端;学术道德;学术生态 引言

科学研究本是追求真理与揭示客观规律的过程,可是近年来,学术不端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组织实施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接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超过一半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学术不端行为[1]。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极大,不仅会导致社会各界对学术研究结果产生怀疑,对学者失去信任,而且还会导致败坏学术风气,进而损害整个学术界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因此,迫切需要挖掘学术不端的内在原因,寻找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学术界自身已开始关注学术不端行为,他们认为竞争压力、利益冲突、科研诚信环境缺失、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评审与考核制度不完善等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外部因素[2-5]。但是,这些外部因素不足以导致科研工作者从事学术不端行为,而个人科研能力不足与道德水平低下才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内在因素。我们相信大多数的科研工作者都有道德底线,本意不想破坏学术净土。加之,高校、科研机构、基金委等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力度很大。如果只有极少数的道德败坏者,那么在如此严厉的打击制度下,到底什么样的机制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

本文阐述了破坏学术生态平衡的“三个过分”,提出了学术不端文献产生的四点原因,并就此给出了学术不端文献具体防范措施,以净化学术环境,以还科学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一、文献综述

科研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有着自己的行为目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生群体应以追求真理真知为行为目标。因而,为实现目标就必须建立有关研究生科研行为的各种规范,其中科研道德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当前的社会环境造成科研工作者与市场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科研的管理制度、学术成果的审核制度不健全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效果不是很容易的[8][7][6]。科学研究是需要有学习、思考、调查、实践论证等大量的时间的,在短时间内要想有显著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在原因究在于科研工作者本身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缺失,因此加强对科研工作者的学术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其学术道德水平,是势在必行 1

的[9]。学术道德品质的养成,不仅需要了解学术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更需要培养刻

[10]苦踏实、严谨求实、勇于创新、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加强反对

[11]学术不端行为的宣传力度,要求科研人员从自身做起,坚决反对浮躁,抵制学术造假。此举对净化高校学术风气、荡涤学术氛围、提高学者学术道德、加强学者自律有重要意义。

各种科研单位都要建立健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构,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加强惩处行为的权威性、科学性。学术委员会是学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学术调查评判机构。学术委员会要设立执行机构,负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调查评判学术不端行为等工作术健康发展的保障[6][12]科研道德规范是科研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科学研究良好秩序的基础,是促进科学技。

二、学术不端侵袭生物领域,隐喻学术生态丛林化 美国研究人员《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曾发表报告称,过去30多年来,生物领域的论文撤稿事件急剧增加,其中2/3以上由学术不端造成。

耶希瓦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截至今年2012年5月的2047篇被撤稿的生物医学领域论文。为确定撤稿原因,他们咨询了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研究诚信办公室”等机构。分析结果显示,67.4%的撤稿可归因于学术不端(43.4%因造假或涉嫌造假、14.2%因重复发表、9.8%因剽窃),21%的撤稿因研究方法有误差,其余为其他原因或未知原因;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因造假或研究方法有误被撤稿的论文比例越高。

统计显示,自1975年以来,因造假或涉嫌造假而撤稿的论文比例上升10倍,此类撤稿的3/4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研究人员表示,此前的类似研究大多依赖于论文作者自己的撤稿通知,因而低估了科研领域学术不端的泛滥程度。大多数情况下,撤稿通知不足以表明论文被撤的真实原因。“撤稿通知通常这样写,‘由于研究无法复制,我们不得不撤回论文,我们对此表示遗憾’,这算不上谎言,因为论文中的研究的确不可复制——它们是造假得来的。研究人员试图维护实验室和自身声誉,这样的撤稿通知让人根本无法了解发生了什么事。”耶希瓦大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教授、《mBio》杂志总编阿图罗·卡萨德瓦尔说。

卡萨德瓦尔认为,“麻烦之处在于,造假技巧越高,被发现的可能性越低”,因此,很可能还有很多造假论文尚未被发现造假而未被撤稿。研究人员还发现,43%的撤稿来自全球数千家实验室中的38家,因此学术不端算不上“系统性疾病”,但仍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三个“过分”破坏了学术生态平衡

首先要肯定,今天的学术界,学术成就甚多,学术影响甚大,不能抹杀。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学风浮躁、学术泡沫、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严重地破坏了学术的生态平衡。学术研究的本来目的是发现真相,探求规律,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学术生态平衡遭破坏的最严重后果是颠覆了学术研究的本来目的和终极价值追求,学术研究的神圣性和学者献身学术的崇高性被消解,造成学术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今三个“过分”的社会现象。

2

一是“过分”重视学术评价。学术管理层对学术评价的“过分”重视和依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严重的“学术评价过度症”。在学术管理层“过分”重视学术评价的情形下,本来是以探索真理,追求真理为唯一目的和目标的学术研究被扭曲成主要是为了迎合评价体系、追求评价指标的行政行为,评价指标不但成为了学术研究的指挥棒、导航灯、指路牌,而且成为了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成为了学者投身学术研究的价值追求。

二是参与学术研究的人员数量“过分”膨胀。准确地说,参与学术研究的人员数量“过分”膨胀,是指到学术研究、学术活动中去“分一杯羹”的人太多,即利用学术研究攫取名誉、地位、官职、金钱的人太多,而非真正献身学术研究、追求真理的人太多。曾经有人不无戏谑地总结说,我们一些人喜欢搞“全民运动”,现在是“全民学术”。

三是学术管理界对学术活动、学术研究“过分”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发展越来越市场化,计划经济和行政审批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可学术领域仿佛在走着相反的道路,似乎是越来越计划化、审批化,“计划学术”、“审批学术”越来越强化的结果,是导致行政权力完全取代学术权威,学术活动异化成了行政工作,逐渐形成“官大学问大”的思维定势,“官本位”意识越来越浓,其结果必然严重地破坏学术的生态平衡。

要恢复学术生态平衡,我们要学习老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前一个“为”意指妄为、乱来、胡来,后一个“为”才是指作为、有所作为。老庄的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只有不妄为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我以为,当今学术界存在的三个“过分”的社会现象,就是因为存在老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中所说的前一个“为”,即妄为。我们真诚地期待学术管理界少一点“妄为”,以能逐渐恢复学术的生态平衡。

四、学术不端文献产生的原因

(一)科学道德的缺失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 是以行为规范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得社会得到稳步而和谐的发展。恩格斯说“: 每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科学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特殊表现。科研人员既是社会化的人又是一定组织的人,认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不但要追求社会的认可, 还要得到组织的认可, 即科学组织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包括社会性资源、其他精神荣誉以及对某些权利的享受等[14][13]。当一个科学工作者内心还没有真正将科学道德扎根在心, 同时又强烈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组织的功利性报酬时, 科研不端行为就成为一种选择。也就是说,科学道德的缺失是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

(二)科学精神的缺乏

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简单地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地说,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精神与创新精神[15]。当一个科学工作者缺乏求实与创新的科学精神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弄假作假行为和低水平重复行为,不但败坏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而且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三)期刊未能尽职尽责做好编辑出版工作

3

1.期刊欠缺识别能力。学术期刊虽然都有严格的各种审稿、编辑、发表制度,论文从收稿到发表一般采用三审制, 即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和主编终审,但这些制度流于形式,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这既有编辑审稿人员的主观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客观原因,编辑审稿人员的专业学术造诣的有限性与学术文献数量的无限扩张使得他们有时识别不出学术不端文献,使得学术赝品蒙混过关公开出版[16]。

2.自律缺失。学术期刊是学术论文发表的平台。一些作者为了达到文章发表的目的,千方百计地拉关系、找门路,甚至请领导出面,而有些学术期刊的负责人和编辑碍于人情面子, 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部分人情稿、关系搞网开一面,降低了用稿门槛,为学术不端文献的出现开了方便之门。

(四)具体科研单位缺少有关学术不端行为处罚规定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法法律法规防治学术不端行为,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表明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对科研学术道德问题的重视,但具体科研单位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文件规定较少,大多数单位为了激励本单位科研工作发展制定了多种奖励措施,却很少涉及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罚规定,使得大家挖空心思追求科研成果数量以获得更多利益,却看不到学术不端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导致各种各样的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出现。

五、学术不端文献的防范

(一)加强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科研不端行为本质上是一个伦理问题, 很难通过规范来防范所有的不端行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 诚实是不能被规定的”, 我们需要提倡道德自觉意识、加强舆论的引导,特别是要重视对科研人员的道德规范教育, 如公开进行这方面的培训或设置科学道德课程,使他们先接受何为科研不端行为、何为良好科研实践的培训。在极端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更应倡导求实、创新、自由、独立的科学精神,无私、诚实的科学道德。只有当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内化于科学共同体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 他们才不会由于道德上的迷茫、价值观的混乱而做出不端行为。

(二)期刊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鉴别能力

1.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鉴别学术不端文献的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 使得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也为利用互联网进行查重查新以杜绝学术不端文献发表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可以在国际享有盛誉的中国知网上检索到我国所有学术期刊的所有论文全文。同时,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开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已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期刊通过使用AMLC 系统,极大提高了鉴别学术不端文献的能力,使学术不端文献暴露无遗并被扼杀在萌芽状态[17]。

2.加强自律,坚守职业道德

学术期刊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职业道德,树立责任意识,杜绝人情稿、关系稿,保卫脚下纯净的学术园地。在这方面,一些著名学术期刊在编辑自律上已经采取了行动。2005 年9 月12 日,《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等70多家社科学术理论期刊的主编,共同发起并制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工作者自律公约》,其中强调:保持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谨治学,严谨办刊;倡导和遵守学术规范,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廉洁自律,反对学术腐败,与学术剽窃、学术赝品、学术泡沫等不良现象作坚决斗 4

争,捍卫学术的尊严和纯洁[18]。这充分反映了学术期刊界的学术自觉意识和学术责任,为纯洁学术园地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具体科研单位制定有关学术不端行为处罚规定

具体科研单位在出台科研奖励文件的同时,应相对应地规定对科研不端行为事实的惩罚,除追回既得的各种利益外,给予一定的经济制裁,使其从科学不端行为中获得的利益远远小于其受惩罚的损失。

六、加强学术道德,不仅是道德呼唤

治理学术不端、遏制学术腐败,学者自律是前提,制度建设是根本。我们应具体和细化的学术规范要求,使学术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呼唤,而且是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实际标准和制度规范[19]。

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科学,它必须从人类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分析现象,总结规律,得出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成果。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政治性,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和道德状况以及社会生活关系等具有更直接、更迅捷的影响[20]。所以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健全的学术规范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及学风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和保证,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身之本[21]。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道德状况被视为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尺度。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行为示范,堪称楷模。中国文化人自古以来重视道德文章,为人师表。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是在继承以往学术传承基础上的一种国际通行范式,更加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22]。因此,学术研究的态度更加严谨,学术研究的方法更加科学,学术要求更加规范。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违反了学术规范,也就背离了学术道德,就是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正常规律,其后果是侵害了他人,也危害了自己。身为一名研究生,理应洁身自好,严于律己,共同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

七、结论

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端正科学理念、明确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学术生态的根本。 严格自律和社会监督是和谐学术生态建设的关键。和谐学术生态,重在建设,需要对科研活动和行为作出必要的规范,也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严格自律。道德准则也好,行为规范也好,制度保障也好,最终主要应体现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律行为、身体力行上。只有坚守学术道德,才能保护我们的学术生态!

参考文献

[1]赵延东,邓大胜.科技工作者如何看学术不端行为—问卷调查的结果[J].科研管理,2012,33(8):90-97.

[2]常亚平,蒋音播.高校学者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个人因素的数据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26(6):1238-1242.

[3]常亚平,蒋音播,阎俊.基于组织因素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J].管理学学报,2009,6(2):264-270.

[4]马玉超,刘睿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四维度影响机理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 (4):494-501. 5

篇四: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论文

本次作业我从三个方面来写,一是谈感受;二是谈问题;三是谈措施。

第一,谈感受。

本堂课带给我的感触总结起来有八个字:“震撼、洗礼、畏惧、坚定”。

在课堂上,老师精彩的讲解和播放的录像,紧紧的抓住了我的眼球,看到人类发展之快(不论在宏观,还是微观领域),看到地球被污染的千疮百孔,看到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不论是孟山都所生产的化学药剂,还是用于能源替代的核产品),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之后老师和同学们良好的互动讲解,现在社会良心人士的以身作则,都给我身心带来了洗礼;以前也知道科学技术用不好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但从未像现在这样去畏惧它,哪怕是身边的一件小事都感觉牵连人类的未来;作为社会人,我们不能将自己置于社会一隅,我们应勇敢的站出来发出呐喊,哪怕只是为了孩子的健康,人类的延续。

作为当代的一名研究生,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科研成果固然重要,但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才是我们科研工作得以长期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我们人人都提高自己的科学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养成良好学术氛围,反过来,我们可以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潜心科研,为自己获得学术成果和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国家的科技水平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

关于道德和诚信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他并不是特指某个人或某个群体。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专门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这门课呢?我想原因是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主要依赖者是工作在科学研究一线的科学工作者。而科学工作者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而且是科学精神的弘扬者、民族精神的引领者、社会道德的示范者。科学工作者不仅要从事科学研究,还应遵守职业道德,恪守科学道德,造福人类社会;同时他们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道德责任,应成为社会的道德典范。

“金钱是万恶之源”,这样说可能过于片面,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社会部分人员利欲熏心,为了自身利益铤而走险,各种不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说到科学有造假,数据有篡改也是必然,谁还在乎道德和诚信的问题。正是这些歪风邪气,在侵蚀着我们的研究人员,当然包括我们在读的研究生。那么,对研究生而言,什么是

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科学道德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和科学工作者个人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处理科研成果时的内在自我约束标准。在科学目的上,以追求真理性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原则。在科学态度上,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因追求个人名利而违背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性良知和社会道德责任感。学术诚信就是研究生在诚信的原则下追求真理,研究学问。它一般包括:实验或调查报告要有充分的客观依据,不能歪曲作假、主观臆想,随意改动数据;学术论文著作要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与研究成果,避免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及论文间相互署名等现象发生;对硕士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评定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建立并认真贯彻双盲评审制度,树立权威性,充分发挥学术奖惩机制的作用;正视学术不诚信现象,并给予积极回应,切实维护学术环境的净化。

第二,谈问题:

目前,少数研究生在科学道德、学术诚信方面存在诸多不良表现:

篡改或伪造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是获取科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任何研究要想获得科学、客观、可靠的结论,都必须尊重实验事实,来不得半点捏造或伪造。研究生认真做好科学实验,不仅仅可以获取客观、可靠的实验数据,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某些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不经过亲自实验研究而是编造实验数据,或是直接挪用改造已有文献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这些做法严重有悖于“忠实于原始数据”这一科学研究工作者基本的道德原则。而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带来的后果要比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更为恶劣,甚至有可能引起科研事故造成巨大损失。

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当今学界反映最强烈、最为严重的学术诚信缺失行为正是大学学术研究活动中的抄袭与剽窃行为。为了达到评奖、评优、毕业等目的,部分研究生利用各种已发表的文献,通过肆意剪辑拼凑的手段来杜撰编造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大量引用他人论文片段、实验数据和图表等而不加注明出处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将别人的成果略加改头换面便据为己有,肆意剽窃他人科研成果。而网上和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代写论文的广告,说明代写论文现象在研究生群体中也有一定市场。

成果交易、侵占他人科研成果。研究生为共同分担发表费并完成学位阶段规定的论文指标要求,而相互挂名的情况时有出现。由于北京、上海等地户籍政策中,专利等科研学术成果具有很高“含金量”,近年高校中甚至出现“专利挂名”灰色市场。这种以私利为目的的“分享”行为和上述的“剽窃”、“编造”一样,都是严重有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的恶劣行为。此外,学术研究只有建立在广泛涉猎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他人成果中的思想精华,才能做到推陈出新。在论文中是否注明所用成果的出处,不仅体现了作者是否尊重参考文献的所有者以及是否具备起码的学术道德,而且也是为后续研究者研究提供检阅资料的方便着想。一些研究生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没有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对待论文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列出并未阅读的参考书目,对参考文献做伪注。有的研究生引用别人的数据和观察,却是改头换面,不加注释。

论文重复发表。许多高校都规定了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要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于是部分研究生通过一稿多投的方式,把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刊物,或是将已发表的论文改头换面后向另一刊物投送。一稿多投的行为,在我国的期刊界、学术界是严格禁止的,但总有些研究生把同一篇论文略加改头换面又拼凑成新的论文去投稿,或把相同的数据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或表现方式变成多篇论文去投稿发表,还有将翻译后外文论文投稿的情况出现。

如果任由科学道德沦落、学术不诚信滋长,不仅败坏了学风文风,导致学术道德沦丧,贻误年轻一代学人的成长,还会损害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重大危害:

污染学术环境,败坏学界名誉。学术活动作为知识的探索、研习、应用和传承活动,就需要对客观真理的热诚追求和忠实服务,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基于诚实性、客观性基础之上纯朴的学术氛围,离不开追求真理而向善务实的学术道德。而不正的学术观念及造假行为却逐步地吞噬着学术活动赖以安身立命的道德底线,严重的损害了学术界的名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质量,造成学术竞争的恶性循环,带来社会资源浪费,从而形成泡沫、虚假的学术环境,也会使正直学者的尊严、权益受到威胁和伤害。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直接关系到学术的健康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如果研究生科学道德沦落、学术诚信缺失,学习态度功利化,不再把学术研究看

做神圣的事业,就难以专心踏实做学问,学识水平得不到提高,学术能力大大降低,培养质量便无从谈起。

败坏学风,贻误学术新人的培养。学风是学者们在长期的研究活动中养成的一种学习风气,它表现为人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观念决定态度,态度指导行为。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者们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在学习态度不正确的学术风气的影响之下,学者们很难坚持对学术良知和学术精神的追求,最后,导致不正当行为的产生。大学是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场所,也是追求真理的圣殿,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便是一大批高级人才的代表者,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说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实中历历在目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术造假事件等,无疑会给追求学术价值与学术精神的正直学术研究主体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学术造假现象会影响研究生们正确的学术道德观的建立,科学研究的真实性、严谨性是科研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缺乏严肃的科研作风,其学术研究工作的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走向伪科学。

腐蚀学术,不利于学术的后继发展。学术研究是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探索真理、追求真知的过程,是扎扎实实、潜心研究的过程,是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术活动不仅创造物质价值,也创造精神价值,是一项严肃而神圣的事业。学术研究没有捷径,也不容弄虚作假。学术研究的真谛在于求真,但造假抄袭、伪造数据等各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却是对学术创造的否定,是对学术“求真”本质的否认。而如今不良学术之风的盛行,如果不严抓学术道德规范,整个学术界、知识界很有可能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恶性循环之中,它使真正潜心钻研的人得不到肯定,并腐蚀了许多极具创作潜力的学术研究主体,动摇了他们恪守学术道德的信心,还严重损害了学术得以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

面对这些问题和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第三,谈措施。

首先,加强科学道德学术规范,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知识界历来被视为社会的良心。高校学生是全社会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之一,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对社会行为、社会风气具有很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加强科学道德学术规范,从源头上治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形成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建设高度自觉与自信的大学文化,更好地发挥高校在文化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社

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积极贡献。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蜕变是需要时间的磨练的,只有深刻认识到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当代研究生们才能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的科学风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与超越,不断推动学术进步。

其次,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强学生求真务实精神。求真求实永远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诚信注定与科学无缘。有什么样的学术品格和氛围,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和人才。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高校广大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形成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创造活力;有利于建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良好秩序,提升科研水平;也有利于促进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以科学、严谨、求实、务真的风气,弘扬科学精神,加快科学建设,营造良好学风。

再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学风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技能、自觉培养综合能力和良好素质的重要保证。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激发我们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欲望,培养严谨求实、质疑批判、创新奉献的优秀品质,使我们从学生时代起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自觉,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立志做一个追求真理的人,讲究实际的人,开拓创新的人。

本论文中部分段落内容借鉴以往文章,但论文整体构架及学习感触我认为是最重要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认为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在将来的道路上务必保持本色,不能因外部利益而冲昏头脑,做出有违社会公德和有失良心的事情。科学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即使我们谨小慎微都有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哪儿有余地让我们做出有违人类良知的事情呢,我们不能做自己的终结者!

篇五: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从数学史浅谈科学技术理念问题

摘要:本文从哲学、科学、数学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

以及几位伟大数学家的范例,阐述和分析了科学技术中数学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举例说明了科学数学与自然哲学之间的关系,同时讨论了工程技术人材应该的树立正确的科学理念。接着讨论了工程技术人员应该秉持的科学哲学理念。最后讨论了高科技技术人员的道德伦理问题。

关键字:哲学、科学、科学理念、道德伦理

18世纪,康德提出: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特定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起源》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科学用于构筑关于世界的模型;而科学哲学建构关于科学的模型。科学一词拉丁文Scientia表示知识或学问。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问题为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 。因此,哲学理论思维较之科学理论思维来说在对世界的把握上就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释性。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帅。由于人类理论思维形成的过程首先是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而古希腊时代的三位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殚精竭虑地思考和追究过思维的逻辑问题,他们对概念和思维规则的探索和认识,使人类理论思维的能力逐步走向成熟。在此意义上来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因此,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都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和哲学思维特性的影响。当然,科技工作者并非学了哲学才会思维,但学好了哲学,通晓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之后,有助于他更正确地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下面我们将首先从数学史上的伟人着手,分析科学哲学的基本理念。

一、科学探索需要灵感,灵感来源于长期的思维碰撞摩擦 “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

——高斯 高斯是一对贫穷夫妇的唯一的儿子。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虽然十分聪明,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商人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当高斯三岁时便能够纠正他父亲的借债账目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轶事流传至今。

14岁时,布伦兹维克公爵卡尔·威廉·斐迪南召见了高斯。这位朴实、聪明但家境贫寒的孩子赢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愿意作高斯的资助人,让他继续学习。

1796年高斯年仅19岁, 就用一晚时间就解决了自欧几里德以来悬而未决的一个难题,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同年,发表并证明了二次互反律。这是他的得意杰作,称之为“黄金律”。

1801天文界正在为火星和木星间庞大的间隙烦恼不已,认为火星和木星间应该还有行星未被发现。当年元旦,一位意大利天文学家在西西里岛观察到在白羊座(Aries)附近有光度八等的星移动,这颗如今被称作谷神星(Ceres)的小行星在天空出现了41天,它便隐身到太阳后面去了。因此无法知道它的轨道,也无法判定它是行星或彗星。但高斯利用天文学家提供的观测数据资料,自己独创了只要三次观察,就可以预测行星位置的方法,极准确地预测了谷神星的位置。这个方法--虽然他当时没有公布--就是如今在系统辨识与滤波等工程应用中广泛使用的“最小二乘法”。

他在《天体运动理论》(1809)中叙述的方法今天仍在使用,只要稍作修改就能适应现代计算机的要求。高斯在小行星谷神星方面也获得类似的成功。考虑到其他行星对谷神星轨道的摄动,高斯改进了他的计算。 这时他的声名远播,荣誉滚滚而来。自那以后,行星、大行星(海王星)接二连三地被发现了。1807年他成为格丁根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和新天文台台长,直到逝世。

高斯的信仰是基于寻求真理的。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相信“精神个性上的不朽,像是个人在死后的持久性,还有最后命令的东西,以及永恒的、正义的、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的上帝。”高斯也坚持宗教的宽容,他相信打扰其他正处在他们自己和平信念中的人是不对的。

高斯不仅对纯粹数学、应用数学作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而且对20世纪的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电磁学的实际应用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爱因斯坦曾评论说:“高斯对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相对论的数学基础所作的贡献(指曲面论),其重要性是超越一切,无与伦比的。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人们一直把高斯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天才”,他自己却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高斯的神童故事虽然有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神童。即使是身为神童的高斯,其勤奋也是出名的。可以说凡有大成就的数学家必有大勤奋。科学探索需要灵感,而灵感并非无中生有,它来源于长期的思维碰撞摩擦。

“哲学是科学的皇后,数学是自然哲学的皇后。”——高斯

二、科学哲学需要严格的逻辑体系

科学或科学的指具有严格、精确或客观等特性的过程或信念。古代科学一词适用于任何具有严格和精确性特征的信念体系因此又称为自然哲学。

系统性是科学知识的一般特性,即科学以系统理解的方式来追求真理性知识,在描述解释世界,表达上,扩展知识,提出预言等方面都有系统性;科学尽力消除概念与命题中的不一致性,保持强的逻辑一致性,科学语言具有高度精确性与专门性,科学追求解释的普遍性,由此导致科学表达的抽象性。[2]

伴随着人们科学理论与实践认识的提高,十七世纪几乎在同一时期,微积分这一锐利无比的数学工具为牛顿、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发现。这一工具一问世,就显示出它的非凡威力。许许多多疑难问题运用这一工具后变得易如反掌。但是不管是牛顿,还是莱布尼兹所创立的微积分理论都是不严格的,理论并非像今天这样完备。两人的理论都建立在无穷小分析之上,但他们对作为基本概念的无穷小量的理解与运用却是混乱的。微积分学产生伊始,迎来的并非全是掌声,在当时它还遭到了许多人的强烈攻击和指责,原因在于当时的微积分主要建立在无穷小分析之上,而无穷小后来证明是包含逻辑矛盾的。就无穷小量在当时实际应用而言,它必须既是0,又不是0。但从形式逻辑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矛盾。第二次数学危机就源于微积分工具的使用,当时由于微积分理论的无穷概念不清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悖论。因而,微积分从诞生时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与攻击。其中攻击最猛烈的是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作为其中一个很知名的悖论,就是公元前5世纪,芝诺发表的阿基里斯悖论:他提出让乌龟在阿基里斯前面1000米处开始,并且假定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比赛开始后,若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设所用的时间为t,此时乌龟便领先他100米;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0米时,他所用的时间为t/10,乌龟仍然前于他10米。当阿基里斯跑完下一个10米时,他所用的时间为t/100,乌龟仍然前于他1米…… 芝诺认为,阿基里斯能够继续逼近乌龟,但决不可能追上它。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就是柯西。

柯西对数学的最大贡献是在微积分中引进了清晰和严格的表述与证明方法。正如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所说:“严密性的统治地位基本上由柯西重新建立起来的。”在这方面他写下了三部专著:《分析教程》(1821年)、《无穷小计算教程》(1823年)、《微分计算教程》(1826一1828年)。他的这些著作,摆脱了微积分单纯的对几何、运动的直观理解和物理解释,引入了严格的分析上的叙述和论证,从而形成了微积分的现代体系。在数学分析中,可以说柯西比任何人的贡献都大,微积分的现代概念就是何西建立起来的。

使分析基础严密化的工作由法国著名数学家柯西迈出了第一大步。柯西于1821年开始出版了几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与论文。其中给出了分析学一系列基本概念的严格定义。如他开始用不等式来刻画极限,使无穷的运算化为一系列不等式的推导。这就是所谓极限概念的“算术化”。后来,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

斯给出更为完善的我们目前所使用的“ε-δ ”方法。另外,在柯西的努力下,连续、导数、微分、积分、无穷级数的和等概念也建立在了较坚实的基础上。柯西的极限理论结束了数学中暂时的混乱局面,同时也带来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的彻底解决。柯西也因此被称为“数学英雄”。

科学追求真理 论文

根据柯西的无穷级数理论,就可以解释芝诺悖论。通俗一点讲,我们都知道一条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但这个“无数个点”并不能说我们画出了一条无限延长的线。也就是说就是芝诺偷换了概念,无穷级数不一定不收敛。

(1+0.1+0.01+??)t其实是一个有限的时间,但他认为这个时间是无限大的,只要时间超过(1+0.1+0.01+??)t 阿基里斯就追上了乌龟。人们认为数列1+0.1+0.01+…………是永远也不能穷尽的。这只不过是一个错觉。我们不妨来计算一下阿基里斯能够追上乌龟的时间为 t(1+0.1+0.01+…………)= t

(1+1/9)=10t/9。芝诺所说的阿基里斯不可能追上乌龟,就隐藏着时间必须小于10t/9这样一个条件。由于阿基里斯和乌龟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对时间是没有限制的,时间很容易突破10t/9这样一个条件。一旦突破10t/9这样一个条件,阿基里斯就追上了或超过了乌龟。人们被数列好像是永远也不能穷尽的假象迷惑了。你的假设就是距离的无限小,这个就关系到极限了。这只是无穷小的一种分割方法,而并非真正地追不上。

三、科学探索需要知识积累与勤奋

拉格朗日(1736—1813),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变分法的开拓者和分析力学的奠基人。他曾获得过18世纪“欧洲最大之希望、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的赞誉。

拉格朗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都灵。拉格朗日父亲是法国陆军骑兵里的一名军官,后由于经商破产,家道中落。据拉格朗日本人回忆,如果幼年时家境富裕,他也就不会作数学研究了,由于是长子,父亲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律师。然而,拉格朗日对法律毫无兴趣,偏偏喜爱上文学。直到16岁时,拉格朗日仍十分偏爱文学,对数学尚未产生兴趣。16岁那年,他偶然读到一篇介绍牛顿微积分的文章《论分析方法的优点》,使他对牛顿产生了无限崇拜和敬仰之情,于是,他下决心要成为牛顿式的数学家。

在进入都灵皇家炮兵学院学习后,拉格朗日开始有计划地自学数学。由于勤奋刻苦,他的进步很快,尚未毕业就担任了该校的数学教学工作。20岁时就被正式聘任为该校的数学副教授。从这一年起,拉格朗日开始研究“极大和极小”的问题。他采用的是纯分析的方法。1758年8月,他把自己的研究方法写信告诉了欧拉,欧拉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从此,两位大师开始频繁通信,就在这一来一往中,诞生了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变分法。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