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澧水船夫号子歌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3:20:10 高中作文
澧水船夫号子歌词高中作文

篇一:蒋瑞 澧水船夫号子教案

一、 新课导入(5分钟)

1、

2、 歌曲棒棒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听听看这首歌是歌唱谁的?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歌唱谁的啊?

生:棒棒军。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见过棒棒军吗?

生:有。

师:谁来模仿一下棒棒军在搬运东西的时候的呐喊声?(棒棒的呼喊)

3、 引出劳动号子定义

师:同学们喊得真带劲。刚才同学们呼喊的就是一种简单的“劳动号子”,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中国民歌三种体裁之一的“劳动号子”。

师: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

师:那同学们能猜想一下劳动号子的作用吗?

生:自由回答。

师:作用是鼓舞干劲,保证行动一致。

师:由于从事的劳动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劳动号子,如《搬运号子》、《打麦号子》、《拉纤号子》等等,今天,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澧水船夫号子》。

二、 新课教学

《澧水船夫号子》(20分钟)

(一)、初听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歌曲。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船夫在平静的河面上悠闲地划着船、船夫们在波涛汹涌的河里划船。。。领唱与齐唱

(二)、分段复听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其实这首歌曲描绘了船夫们划船的四个场景,下面我们分段来细细品味。

1、第一部分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聆听第一部分,体会旋律的起伏、歌曲的速度、力度怎么样?他们在怎样的河面上划船??

旋律优美。旋律的起伏怎么样?旋律起伏平缓。速度快还是比较稍慢的?缓慢。力度强吗?力度适中。那这样的音乐特点描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场景呢?在太阳下悠闲摇橹时的场景。

师:你们从歌词中能找出一些特别的词语吗? 衬词是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句。衬词的应用,不但可以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第二部分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第二部分,听听跟之前听到的音乐有什么不同?(速度变快、力度变强、曲调简洁有力)

《数板》是准备迎战的场景

师:那你们觉得这样的音乐特点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场景呢?

3、第三部分

师:接下来听听他们遇到了哪些艰难?(除了从歌词了解到有狂风暴雨、激流之外,你们能从音乐特点听出来吗?)速度渐快、力度渐强、节奏明快、曲调紧张急促。。。他们面对艰险是怎么做的?

4、《平板》

师:第三段描写的闯险滩的场景,那最后到底闯过没有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生:闯过了。

师:你是怎样听出来的?

《平板》是胜利后的场景(速度变慢、力度变弱、节奏恢复平缓、曲调悠扬动听)

6、全曲通过节奏平缓、曲调悠扬动听到节奏明快、曲调紧张急促再到最后恢复平缓的写作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战胜险滩的过程,展现了船夫们勇敢坚强的性格。

(二)再次完整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师:让我们完整地聆听歌曲,闭上眼睛,感受你所听到的、看到的、联想到的。

听完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了吗?你们有体会

到船夫们坚韧的性格吗?

四、体验过滩号子(5分钟)

五、编创劳动号子(8分钟)

六、总结(1分钟)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什么叫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人们在进行体力劳作时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我们为有这样优美的音乐而骄傲,为有如此勤劳的祖辈而自豪,我们将会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篇二: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教学设计

一、 准备阶段

劳动号子是中国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枝瑰丽的奇葩,千百年来,人们在不同的劳动中唱着不同的号子:人们行船时唱着船夫号子、打夯时唱着打夯号子、打麦时唱着打麦号子、搬运时唱搬运号子。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劳动号子的探究动机,教师可组织学生初步欣赏几首劳动号子,然后让学生讨论确立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方案,具体包括:

1、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1)收集我国民歌中优秀的劳动号子曲目和本地民间曾经使用过的劳动号子;(2)劳动号子产生的背景及特点;(3)通过学唱一首自己喜爱的劳动号子进一步领悟劳动号子的特点;(4)劳动号子的简单创作。

2、活动小组的组成及分工,由学生自己组合成学习活动的小组针对上述各项任务进行分工合作。

3、学习活动小组根据分工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教师在准备阶段同样要积极参与学生方案的制定,激励学生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理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思路。

二、体验、解决问题阶段

学生确立了研究方案后,就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阶段。具体过程如下:

1、在开放的情境中收集素材。如在音像商店购买VCD,灌制录音带、寻访民间艺人录音等,以音像资料留存下来供进一步研究的学习创作使用,同时还要收集关于劳动号子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

2、通过反复视听欣赏,比较所收集的这些劳动号子的异同,进而归纳出劳

动号子的歌词特点、节奏特点、旋律特点及其演唱形式等,形成简单的研究报告。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点、点拨与督促,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3、每个小组学唱一首喜欢的劳动号子,小组分析讨论把握演唱的情绪及技巧。

4、小组内成员合作进行一首简单的劳动号子创作,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劳动场景让学生结合不同的劳动场景进行词曲创作,然后学生自己将得意之作灌制录音带。

三、总结交流阶段

学习活动小组在完成体验解决问题阶段后,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将研究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分类整理和加工,教师在掌握了一定情况后,安排一定的时间以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总结交流,根据劳动号子的学习活动内容,大致可安排以下总结交流活动:

1、劳动号子音乐特点研讨会。

为了将研讨会主办丰富而有成效,可由学生推荐一名主持人。教师此时姑且作一名忠实的观众让学生自由研讨辩论,不过教师可事先与主持人斟酌,从劳动号子的歌词、节奏、旋律、情绪及演唱形式等方面来组织探讨。学生围绕主持人暂定的范围进行相关的研究报告交流,并伴以收集的声像资料为证,各小组可选择《川江船夫号子》中的《平水号子》与《拼命号子》的节奏和旋律的差异比较得出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劳动方式下劳动号子的节奏、旋律与劳动节奏紧密相连的特点;从《码头二人歌》和《黄河船夫曲》、《军民大生产》的演唱形式相比较得出劳动号子常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有时也采用齐唱和独唱等形式,从《澧水船夫号子》和本地民间劳动号子的歌词内容相比较得出劳动号子的歌词

内容可以与从事的劳动紧密相连,也可以是由劳动展开的联想甚至与劳动无关等特点。主持人要抓住各个报告的共性进行初步归纳得出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当然,学生的研究也许是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小结研讨会时一定经给以正面引导和充分肯定。

2、劳动号子赛歌会。

事先要求每个学习活动小组必须演唱一首学唱曲目和一首创作曲目,根据歌曲内容,学生还可制作简单的道具,同样在学生推荐的基础上产生一至二名主持人,由学生自己邀请二至三名音乐教师参与当此项活动的评委,从而评出表演奖、优秀创作奖等不同奖项。通过以上两个研讨交流活动,有助于督促学生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的任务,争取达到预期目标。通过研讨交流的成果分享,还有助于促使学生学会赞美与分享、理解与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思考,并且敢于和善于辩论。

篇三:04 张鲁宁-七上第五单元《泥土的歌》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一)

一、 编写意图

中国民歌在世界上以其表现丰富,特色鲜明而著称。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应着重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体裁形式,了解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通过演唱与欣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感受民歌的丰富多彩,愿意主动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

本课将主要学习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和号子,《放马山歌》、《脚夫调》、《槐花几时开》分别是流行于云南、陕西及四川的著名山歌,在学唱中装饰音要唱得有韵味,衬词、吆喝部分要略为凸显一些,要随歌曲情绪的发展,适时变换呼吸和声音,表情要口语化。通过对《澧水船夫号子》的赏析,了解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及产生背景。

二、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丰富多彩、优美动听的汉族民歌,感受民歌“原生性的质朴美”;

2、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不同类型的风格特点,了解号子和山歌这两种民歌体裁的相关知识;

3、探究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起承转合等。

四、 教学内容提要

1、演唱

《放马山歌》

放马山歌是流行于云南的一首著名山歌,歌词简朴,七言两句为一段,反映牧童生活。音乐结构简练,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下乐句的曲调是根据上乐句的音乐素材发展

而成的。其中夹以“喔噜噜的”等衬腔以及赶牲口的吆喝声,富有生活气息,活跃欢快。

歌曲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吆喝声又别具特色,十分适合初中生学唱。教唱时可以以此歌为主线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云南,了解云南山歌。

《脚夫调》 脚夫调是一首陕北信天游,流行在绥、米一带,它以高亢有力、激昂奔放、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音调,深刻地抒发了一个被地主老财逼出门外,有家不能归的脚夫的愤懑心情和对家乡、妻子的深切怀念。歌曲一开始,连续向上四度的音调,既表现了脚夫激动的心情,又表现了他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但是,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希望和要求常常化为泡影,他只好把仇恨埋藏在心底,继续流落在外,过着艰难的生活。下句“为什么我赶脚人儿(哟)这样苦命?”旋律一起即伏,大幅度向下的音调,正是这种愤恨不满和感慨情绪的交织。

在学习演唱过程中可让学生根据录音模仿陕西方言演唱,突出装饰音的演唱可以使整首歌曲更加具有地方民歌的韵味。

2、欣赏

《澧水船夫号子》

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条件,又可细分为搬运、农事、作坊、捕鱼、工程等不同类别,《澧水船夫号子》属于劳动号子中的船工号子。澧水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由于水流湍急、水情复杂,船工的劳动强度大且多有风险,一代代船工们在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共同创造了动人心魄的《澧水船夫号子》。号子时而节奏舒缓、曲调悠扬;时而节奏有力、语言简洁;时而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船工们紧张、激烈的行船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这首歌曲记述了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一个完整的行船过程。 在听赏过程中要求学生体会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完整劳动过程。

《槐花几时开》

《槐花几时开》(汉)四川川南民歌,歌词只有四句,即: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你望啥,我望槐花几时开。短短四句歌词,却显示出语言淳朴,蕴意深刻,富于想象的特点,仿佛一幅山水画,第一句用高亢的音调将人们带进“高高山上”的特定情境中;第二句旋律则逐渐向下,稍有急促的节奏,表现出姑娘凝神盼望情郎的急切心情;第三句用自低向高的大跨度跳进,仿佛是母亲的疑惑或姑娘的慌乱情绪表现;结尾句前的一小节衬腔过渡,细腻地表现姑娘思考的神情,尾句则用“我望槐花几时开”的巧妙掩饰,表现了姑娘内心浓浓的情思。歌曲中有景、有物、有事、有情,情绪随情节发展,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此歌曲可见民歌表现出的劳动人民极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3、音乐知识

鱼咬尾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 民歌

民歌是指起源或流传于一个国家、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民歌的特点是它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五、 教学资源利用

1、学生资源:当前多数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的、商业化气息强的、时尚的、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民歌等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持否定态度。对于世界经典的作品、传统而优秀的中国作品的了解是比较缺失的。因此本课授课应结合学生熟悉的民歌歌曲入手,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小组活动、网络搜索、课堂展示等方式,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资源:教师可利用自身的范唱、范奏等形式,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增进师生情感交流。

3、教学资源:本单元中各地区的民歌特点的分析与对比、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的了解等。

六、 课时教学设计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澧水船夫号子歌词)

《泥土的歌(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课前自主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听赏、体验、交流等方式,了解民歌的

相关知识;

2、知晓民歌不同体裁(山歌、小调、号子)的主要特点,了解不同区域的民歌风格迥

异的因素;

3、敢于在“民歌会”中用歌声来表现自己,愿意演唱、体验民歌。

教学设想:

初中生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民歌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对于传统而优秀的中国作品的了解也是比较缺失的,但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也有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创造能

力,本单元力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愉悦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动情地聆听、投入地演唱、尽情地表现。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师:在上节课我们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关于民歌的相关知识及作品,下面请各组

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思考:什么是民歌?民歌的特点及分类?

(三组学生分别展示关于山歌、小调、号子内容的ppt)

师: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头传唱,不断加工而成的集体创作的成果,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短小,生动,淳朴,具有即兴性,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一般我们按体裁把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二、《放马山歌》

1、导入

师:有了对民歌的初步了解,下面老师为大家演唱一首歌曲,请大家辨别歌曲的体裁。 (教师范唱《放马山歌》后,提问1~2名学生)

师:《放马山歌》是流传于云南的一首著名的山歌。在西南高原,人们主要有两种生产方式:农业耕作或放牧牲畜,《放马山歌》是一首典型的牧马人之歌。

2、歌曲学唱

师:歌曲的衬词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

师:学会吆喝衬词“哦哟”:“哦”字长一点、“哟”字要向上扬,甩出去唱。

①老师演唱时学生配合吆喝唱衬词“哦哟”

②师生第二遍合作时,老师给学生一个新任务:看谁既能“吆喝”好,又能跟着老师一起演唱的其中一句或几句。

③会唱的学生取代老师来唱歌词,不会的继续“吆喝”并尽快跟上其他学生。

④着重练习装饰音的演唱方法:下滑音 前倚音

⑤完全放手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歌唱全曲。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

三、《槐花几时开》

1、导入:聆听歌曲《槐花几时开》,思考:属于哪种体裁?歌曲采用四川当地的方言演

唱,体现在哪些衬词上?

(提问1~2名学生)

师:山歌。从“啥子”“噻”等衬字上可以充分体现四川方言的特色。

2、尝试用四川方言、湖南方言、普通话朗诵《槐花几时开》歌词片断,体会语言带来

的作品风格、情绪等的差异。

3、对比欣赏由鲍元恺改变的同名管弦乐曲,说说民歌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提问1~2名学生)

四、民歌会

师: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课前我们请同学们以

小组为单位,收集一两个民族或地区的民歌,并推荐代表上来进行演唱,做简单的介绍。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我们今天的民歌会。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

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同学们也许已经感受到不同区域的民歌风格迥异。是什么因素造

成风格迥异呢?请小组讨论。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同学陈述小组观点)

师:语言、风俗习惯、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不同区域民歌风格的不同。

五、结束语

过去民歌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如今民歌成了音乐创作源泉的一部分,民歌是我国传统文明的一块瑰宝,只要有人民的地方就会有中国民歌,让我们爱民歌,听民歌,唱民歌,因为民歌永远不老,民歌永远动听。

七、 ABC评价标准

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一)学习评价标准

篇四:汉族民歌——劳动号子

授课教师:乔明琼 授课年级:高一

课题:汉族民歌——劳动号子 授课时数:1课时 教材分析:

汉族民歌(民间歌曲的简称)浩如烟海,历史久远。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可以说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民歌。

民歌与艺术歌曲不同,它不是专业词曲作家创作的声乐作品,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即兴的口头创作。这些口头创作,有的自生自灭,有的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过世代人的口传心授,得以保存、日臻完美,并广为流传。

民歌一般都具有简明、质朴、亲切、短小、语言精炼的特点。按照体裁分类,我国民歌大体可分为三大类:1、劳动号子(如船夫号子、工程号子)。2、山歌(如信天游、花儿)。3、小调(如时调、小令、城镇小曲)。

在山歌、小调等类别的民间歌曲产生之前,早在远古原始时代,在人类还没有形成语言之前,恐怕简单的“号子”就产生了。劳动是创造人类一切的源泉。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人类为了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负担,提高效率,振奋精神,尤其是群体劳动,更需要大家齐心合力、步调一致。于是伴随各种不同劳动的律动,劳动者们嘴里喊出了“吭哊、吭哊”或其它什么节奏与劳动律动相一致的吆喝声来。这吆喝声,就是最早的劳动号子。后来人类的的思维发达了,语言产生了,这些吆喝声有了音调的高低,有了歌词内容,有了加花变化。唱的形式呢?独唱、齐唱变作一人领唱众人和的为多。而这领唱者往往就是劳动的组织者与指挥者。

一般来说,号子的律动感很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既适合于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号子的音调粗犷有力,多半采用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劳动号子具有刚毅、豪爽、乐观、粗犷及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劳动形象等特点。歌词内容除与各种劳动相关外,也有见景生情、即兴发挥、即兴创作的。由于劳动工种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

劳动号子的种类也相当繁多,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五大类:工程号子、搬运号子、船工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

汉族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之一,“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模块内容标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汉族民歌中的体裁形式之一——劳动号子,是先于其他民歌体裁出现的,那是因为劳动是创造人类一切的源泉。劳动号子是汉族民歌中的重头戏,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劳动号子的体裁特点、风格色彩、作用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对传统的民族音乐,譬如像汉族民歌并不是很感兴趣,初中时接触过,但没有展开来讲。劳动号子对学生来说还比较新鲜,增强这堂课的趣味性可能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喜欢也有能力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课堂还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劳动号子这一民歌体裁。 教学目标:

1、能认真鉴赏《黄河船工号子》、《澧水船夫号子》,分析这两首劳动号子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且联系课文材料介绍,初步感悟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

2、能与老师一起合作表演《过滩号子》,并根据《军民大生产》的曲调即兴填词创作劳动号子,加深对劳动号子的理解,培养对劳动号子的兴趣。

3、能够认识到劳动号子这一民歌体裁的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鉴赏《黄河船工号子》、《澧水船夫号子》,归纳劳动号子是一类怎样的民歌体裁形式,包括其音乐特点、风格及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创作环节和师生共同表演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

教学步骤: 1、 2、 3、 4、 5、

新课导入

对比探究《黄河船工号子》与《澧水船夫号子》的音乐特点 感悟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及作用 师生合作、学生创作体验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作为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篇五:民歌简介

中国民歌简介

小白菜(汉族) 这是一首在闻过则喜我国北方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的优秀传统儿歌。它以非常经济的音乐素材和洗炼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农村贫苦幼女的形象。歌剧《白毛女》中著名的主题歌《北风吹》就是以它为素材改编而成的。

放风筝(汉族) 河北民歌,在我国北方流传很广。阳春三月,百花盛开, 风和日丽,旧时难得出门的姑娘们也要趁此大好春光,出外踏青、游春,带着自己巧制的各种风筝尽兴地游玩。歌曲表现她们愉快喜悦的心情,嬉笑欢娱间带有娇嫩柔婉的气质,简练纯朴中又有细致曲折的表现。它在我国流传甚广。除唱《放风筝》外,还唱《摔西瓜》、《回娘家》、《调兵》、《玉美情人》等,在南方又有《码头调》之称。

对花(汉族) 我国北方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小调。歌唱者以互相问答,对猜花名的方式比赛智能、传授知识、娱乐嬉游。它的演唱形式也很多样,有的用乐器伴奏,有的甚至伴以锣鼓边舞边歌。

献花(汉族) 流行于抗日战争时期,用河北传统小调《反对花》曲调填词发展而成。民歌的情绪欢快热烈,生动地描绘了群众向八路军英雄献花的情景。 小放牛(汉族) 是民间传统歌舞小戏《小放牛》中的一段载歌载舞的男女地唱。剧中村姑向牧童问路,俏皮的牧童故意留难要村姑回答上他提出的问题,才告诉她。于是二人就一问一答,边歌边舞地演唱起民间流行的对歌来。音调明快快流畅,富于表情,歌舞的形式生动,活泼风趣,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开朗乐观的性格。

王大娘钉缸(汉族) 原是地方歌舞小戏《王大娘钉缸》中钉缸人出场时的一段唱,又名《大补缸》或《锯大抽屉》等。这首河南民歌共有八段歌词,用一个乐段反复演唱。这首曲调较古老,踪迹遍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山西、河北、甘肃、青海等十多个省,甚至流传到南方。北方有些戏曲、曲艺音乐还吸收它为唱腔曲牌,称作"云苏调"。

沂蒙山好风光(汉族) 山东新民歌。最初叫《打黄沙会》。黄沙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的一个反动武装组织,利用迷信无恶不作,不断袭扰我抗日根据地。当地八路军山东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同志用民歌曲调编写了这首歌,配合对黄沙会的斗争。后来,人们保留了它纯朴的曲调和前两段赞美家乡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增加了歌唱新生活、歌颂党和领袖的内容,很快在当地群众中流传、扎根。它又名《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手韦有琴的演唱,更增添了它的光彩。

洪秀全起义(汉族) 又称《四月榴花火样红》,流行于山东和江苏一带。十九世纪中叶。由洪秀全发动并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洪秀全起义》就是当时产生的首革命历史民歌。民歌运用了山东民间秧歌的曲调,节奏紧凑,音调明快有力,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山东人民敲锣打鼓闹秧歌,载歌载舞迎亲人热烈情景。

丢戒指(汉族) 流传于东北、华北地区的小调。一位年轻姑娘不慎丢失了情人所赠的戒指,急得不她顾不得害羞,不惬应诺重酬,苦求拾到者送还给她。民歌用诙谐的笔调描述了这桩趣事。

翻身五更(汉族) 解放初期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农村的新民歌。它表现了在东北农村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中,农会组织集会,诉苦伸冤,半地主、分田地的情景、抒发了翻身农民的激动心情和团结一致发展生产的决心。它用当地流行的传统小调《月芽五更》(又叫《进绣兰房》)填词编成。

妈妈娘好糊涂(汉族) 解放初期在我国北方流传的新民歌。其原曲也叫《妈妈娘好糊涂》,唱一个责怪她母亲不理解自己已成年要选夫家办婚事的心情。新词是以一个姑娘的口吻,恳切批语母亲封建、落后的思想,要求学文化、参加劳动、婚姻自主。新民歌产生后在广大农村普遍流行,后传至全国,对宣传妇女解放和新婚姻法起了积极作用。填词后曲调基本生动。在北方还唱《妓女悲秋》、《十杯酒》、《东北风》、《凤阳花鼓》等词,传唱也较广。

交城山(汉族) 是旧社会一个嫁到交城县山区去的农村妇女对贫穷生活的叙诉:最好的食物是"莜面饴各各"(即莜面卷)和"山药蛋"(即土豆);出门就爬山,只能步行或骑毛驴,连姑娘出嫁也没法坐上好车马。

割莜麦(汉族) 流行于山西的山歌。它以开阔悠长的音调,表现一对农村青年在劳动中建立起来的纯洁爱情。民歌是一首简单的上下句结构的乐段,但聪明的民歌手通过在句中加衬、夹垛的手法,使两名的旋律都发生了变化,结构都得到了扩充,还用了"疙崩"、"嘶喽"等象声的语言衬词,使歌曲表现的形象更富于生活气息。

妇女自由歌(汉族) 这是一首歌唱中国妇女翻身解放的新民歌套曲。歌词是诗人阮章竞于1949年创作的。全诗六段,用四首山西祁太秧歌曲调组成。解放初期,全国各地城乡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这动人的歌声。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相波等,都曾以她们优秀的演唱艺术为它增添了光彩。

左权将军(汉族) 1942年6月,日本侵略军千余人向我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腹腔心地区山西辽县进犯。为了保卫根据地,十八团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指挥所部,在麻田附近与敌人激战竟日,将敌人全部击溃,而左权将军在战斗中也不幸英勇牺牲,时年三十六岁。辽县人民为了纪念左权将军,将县名改为左权县,并编了这首革命历史民歌。它以山西晋中民歌《害虫伢麦》的曲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经

徐缓深沉、亲切的音调,追忆左权同志参加革命十七年的功绩,抒发了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和衷心崇敬。

绣荷包(汉族) 这类小调,流行于全国各地,但曲调各不相同,其中以山西的《绣荷包》最为人们所熟悉。内容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刻划一个少女思念情人,亲自绣荷包送情人时的内心活动。由两个乐句构成,旋律明快,有起有伏,十分抒情。四川的《绣荷包》音乐很有特色,曲调同四川的方言密切结合。

脚步夫调(汉族) 这是一首陕北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最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歌词基本以七字为一句,上下两句为一段,上句起兴,下句点题。既可以两句独立成歌,也可把几段或十几段歌词并列,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

蓝花花(汉族) 陕北传统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这个被称为普天下最聪明、最美丽的好姑娘,竟被强行嫁给一个"好象一座坟"的周家"猴老子"。但是蓝花花并没有屈服,为了追求幸福,她不惜拼上性命,坚决反抗封建礼教。民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形象。这首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优秀传统民歌,其唱词在流传中多有变异,歌唱家郭兰英、王昆、李波、刘燕萍等人演唱的通常是八段词。曾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和大型歌舞剧。

走绛州(汉族) 又名《一根扁担》,流传于陕北和山西。歌词只有两句:"一根扁担软溜溜,担上扁担要到绛州。"通过重复和加衬的手法,使结构扩充成五个乐句,从而使民歌所表现的情绪更为活跃进,非常逼真的塑造了一个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挑担者的形象。

三十里铺(汉族) 这首民歌是根据陕西绥德县三十里铺村发生的一件真真事编成的,故名《三十里铺》。歌中的"四妹子"名叫凤英,是个思想进步、敢于斗争的农村姑娘,她冲破了习惯势力的挠,和"三哥哥"邱双喜相爱。双喜参军离家,凤英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为他送行。据说这歌词是同村姓常的一个青年于1942年编成的,最初用信天?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栈那餮莩璐手挥屑付巍T诹鞔讨校嗣遣欢霞庸と笊鸾シ岣煌昝馈N迨甏醴搅两谋辔窀栉薨樽嗪铣⑶鬃灾富由卤泵窀韬铣⑶鬃灾富由卤泵窀韬铣殴荩拐馐赘璧玫搅朔岣弧⑻岣哂胪乒恪?/p>

走西口(汉族) 产生于晋西北的河曲和陕北的府谷一带,流传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在旧社会,"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得人们往内蒙后套一带谋生。因为要过长城关口,所以称为"走口外"或"走西口"。他们春去秋回,在外揽长工或下煤窑。《走西口》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挚的爱情。"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妹妹泪蛋蛋流。"描绘了丈夫离家时妻子悲凉凄苦的心情,难舍难分,细语叮咛,一声歌一行泪,十分感人。

东方红(汉族) 当年陕甘宁边区新民歌的代表作。词作者李有源是葭县有名的"伞头"(秧歌的领唱、歌舞者)。他用《骑白马》调编了几段新词,歌唱新生活、歌颂党和革命领袖。1943年其至李正增副食移民队运河延安开荒,便与他一起用这几段新词为头,续编成长达十余段的《移民歌》。这首歌随移民队到处传播,深得群众欢迎。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它整理为三段词,改名《东方红》,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从此传遍全国。作曲家贺绿汀曾将它改编成混声合唱曲,作曲家李焕之曾将它改编为大型歌舞《东方红》序幕的交响合唱。

绣金匾(汉族) 以陕西传统小调《绣荷包》填词发展而成的革命民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流行于陕北,随着全国的解放,又很快地流传到全国各地。1976年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