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境转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4:34:33 作文素材
篇一:从心随境转说到境由心生
从心随境转说到境由心生
作者:幻生著
——一九八七年七月廿六日讲于旧金山法王寺
今天我的讲题——「从心随境转说到境由心生」。为什么我要提出这样一个题目来讲?因为,我个人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世界里,对于这个存在的客观宇宙世界,能够了解多少?外在的现象世界,它底起源又是怎样?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一般人平日是很少去注意的。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每天从早到晚,眼所见到的,耳所听到的,乃至我们意识上所思惟到的,这一切的事事物物,我们应该对它有一正确的基本认识。如果我们对于环绕在我们周遭的这些东西,它的起源,全然无知,则便辜负了我们的一生。基于这个原因,我想就佛法的立场,对于这个问题,提出来跟大家谈谈。
在这个讲题里面,有二个比较重要的字,我先提出来作一简单的解释。一个是「心」字,一个是「境」字。什么叫做「心」?在佛教的经典中,对心的解释有多种,对心的分类也有多种,这些,我想凡是阅读过佛教经论的人,大抵都会知道的。在这里,我们不做专门性的分析论究,只作一极普通的解释:凡是我们能思、能想、能见、以听,乃至身体能感触到的,便称之为心。如用现代哲学或心理学的名词来说,就因为人具有精神活动的认知功能存在,而物质不具有此一功能,这是人与物质不同的分野。举例而言,我对手里拿著的麦克风说:「麦克风!您认识我吗?您知道我吗?」麦克风对我没有任何反应。因为,麦克风是一金属的物质,它没有精神活动的认知功能,所以,它不会认识我,更不会知道我。如果我以同样的情形,而对一个活活泼泼的人说:「您认识我吗?您知道我吗?」对方会明白地回答我,他是认识而知道我的。为什么一个活活泼泼的人对我会有反应呢?因为他有精神活动的认知功能存在的关系。假如一个人失去了他的精神活动的认知功能,我们就不称他叫做人了,必须要有人字上面加上一个分别的形容词,称他叫做「死去了的人」。不过,当一个人熟睡或是昏迷过去的时候,虽然他的认知功能也不能发生作用,可是,他和一个死去了的人情形不同,因为他的精神活动仍然存在,只是暂时在一个休止活动的状态下,等他清醒过来的时候,他的认知功能又会恢复正常活动。至于什么叫做「境」?佛经中也将境称为「外境」,就是指个人生命自体(精神活动)以外的一切现象世界;这些现象世界,能够引起我们认识作用的,便称之为境。能够引发我们认识作用的,不论它是我们眼睛所见的一切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或是耳朵所听到的一切声音等等,都是属于外境。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每天清晨醒来以后,眼见耳闻,乃至内心所想到的一切,都记不开外在的现象的世界;外在的现象世界,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太重要了。至于外在的现象世界与我们内在的精神活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关于这个问题,一般所能体验认识到的,是我们的精神活动受制于现象世界。现象世界是主体,精神活动是被动的客体而已。所以,我们内心的认识活动,是由外在客观对象所引生的。举例而言,今天我们上街,见到一个穷苦的老人,我们对他生起一片同情慈悲之心,施舍金钱给他。我们内心生起的同情仁慈之心,是因为外面的这个孤苦可怜的老人而来,如果没有这个可怜的老者,我们的同情心是不会生起的,更不会施舍金钱给他。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同情心是不是由外境所引生的?外境是一个主要的引导者,我们的内心成了一个被动者。这是属于眼所见到的事例。如从无形的声音而言,情形也是一样的。诸位今天来听我演讲,您们的目的,是听闻佛法。当您们走进法王寺的时候,见到了我 ,诚恳恭敬地向我致问:「法师!您近来好吗?」我回答的语言,可能引起您们几种不同的内心反应。假如我这样回答您们:「谢谢您们的关心,我近来很好。
你们大家也好吧?」您们听后,心里是平静的,暖暖的,认为我是一个平易而可以亲近的人。如果我改用粗野的语言回答您:「少罗嗦!我好不好跟你何关?」您们听后,内心的反应又是怎样?我想,一定是痛苦的,愤怒的。甚至有人指著我的面孔诃斥道:「您是什么东西?我们好心好意的问候您,您竟然用这种粗野无礼的态度对待我们。我们不受您这一套。回家去!不听你演讲。」你们平静心和愤怒心,都是因我的语言而起,我的语言是一个主动者,您们的内心变成了一个被动者。假如没有我的语言,当然您们也就没有所谓平静和愤怒的心出现了。
我们侨居在美国的中国人,诸位有的从事贸易经商工作。今天早上,有位客户,有一批货物卖给您,本来您是不想买的,可是,经不起对方的苦苦哀求,您勉强的买下了;到了下午,这批货物突然涨价,您赚到了五百万美元的利润,那时您的心情怎样?一定是欢天喜地,高兴极了。相反地,假如您买下的这批货品,到了下午,突然跌价,您要亏损五百万美元,那时您的心情又是怎样?无疑地,是懊悔、痛苦、难过、失望,一连串的内心复杂情绪,久久挥之不去。请您想一想,您的欢乐与痛苦,是缘何而来?明白地说,不还是因金钱的得失为一主要关键。金钱的得失,既然成为导致我们内心的欢乐与痛苦的根源,我们的内心,不就变成一个被动的吗?
金钱的得失,对于我们内心的影响,既然是如此,而名誉权力的得失,经与我们内心的影响,又何独不然?比如说:美国雷根总统今天突然提名您为美国国务卿,当您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您的内心情绪是怎样?一定是高兴快乐的。「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您的知名度,也立即成为美国及全世界的知名人物。假如雷根总统在您出任国务卿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又突然下令免除您的国务卿职务,那时您的心情又是怎样?无疑地,彷佛从三十三天跌落到十八层的深渊,痛苦难过。名誉与权力都是外在的,为什么外在东西的得失而影响到您的心情?您的心情不是明显地被著外物所牵引吗?这不就是「心随境转」!
我们时常听人谈起,目前的这个现实社会,是个酒醉金迷无奇不有的花花世界,它的诱惑力太大了,年轻进入这个社会,如果把握不住,经不起它的诱惑,很快地就会堕落下去,无法自拔!就一般情形看来,的确如此。年轻人的思想性向未定,见异思迁,受到社会环境的引诱,往往迷失在这个罪恶的社会里。社会一切,既然能够引诱我匀,支配我们,我们的精神活动,完全被它所操纵,受制于它,这不是说明我们的精神活动是由外境所支配的吗?外境是主体,精神活动是客体;主体的外境转变,我们的精神活动也跟著它转变吗?
关于「心随境转」的问题,从上面所举的事例中,以及诸位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体认到的,是很容易理解的。不过,我们的精神活动,是否由外在的现象世界所引生,而外在的一切现象世界,它的来源又是怎样?这是值得进一步论究的问题。
上面说到,精神活动是由外在的客观现象所引生的,精神活动是随著外境的转变而转变的。但是,事实的真相是否如此?根据唯识学的法义来看,并不是这样。精神活动是属于内在的,客观对象是属于外在的。一个认识作用的形成,是有两个来源的:一个是能认识的精神活动主体——心识,一个是所认识的客观对象——外境;当能认识的精神主体与所认识的客观对象集合到一起的时候,才会产生一个认识的结果。所以,一个认识的形成,必须具有能认识与所认识的二个方面,缺一不可的。诸位今天见到我,认识了我,我是一个被你们认识的对象;您们怎么会认识我的?因为您们有一个能认识的精神活动存在的缘故。假如您们没有能认识的精神活动存在,您们是不会认识我的,也不会有一个认识的结果出现。同样地,如果只有您们能认识的精神活动存在,而没有所认识的客观对象,能够产生您们的认识作用吗?我问您们,外面的天空中有什么东西?您们看过的人,一定会告诉我,蔚蓝色的天空里,什么都没有。假如天空中有二片白云,或一架飞机,便是您们的认识对象,完成您们的认识
作用。所以,一个认识作用的形成,一定不能离开能认识与所认识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不会有一个认识作用的出现。
认识作用的形成,既然来自能认识与所认识的两方面,但是,到底是以能认识为主还是以所认识为主?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以所认识的为主,能认识为附从,这便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心随境转」了;如以能认识的为主,所认识的为从属,这就是我们下面所要说明的「境由心生」的主题。
说到能认识与所认识何者为主的问题,现在我先做一动作,来说明这个问题。请诸位注意看我,我在做什么动作?诸位当然看到,我在做挥手的告别动作。请您们把眼睛紧闭起来,您们知道我又在做什么动作?我想,您们没有一个人会知道的。告诉您们,我仍然是在做挥手的告别的动作。我的动作没有改变,为什么您们的眼睛睁开的时候,知道我的动作;为企么您们的眼睛闭的时候,就不知道我的动作呢?什么叫做「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根本没有这一动作的存在。现在请诸位仔细想一想,外在的动作存在与否,究竟取决于什么来决定的?一个认识作用的形成,到底以何者为主体?
一个人在清醒的时候,有人跟随他诤吵,他会知道得清清楚楚;可是,当他死亡以后,同样地有人跟他诤吵,他会知道吗?当然,他是不会知道的。在他活着的时候,他有能认识的确良精神活动作用存在,所以他能知道外在的一切;当他死亡之后,他的能认识的精神活动作用没有了,所以他不能知道外在的一切。从这个最好懂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外在的存在,是不能离开能认识的精神主体的;有能认识的精神主体存在,才有外在的一切存在;没有能认识的精神主体存在,也就没有一切外在的存在了。
客观的存在,是由认识的存在而存在的,当能认识的范围没有达到那里的时候,虽然有著外在的存在,对于一个认识者而言,仍然是没有它的存在的。诸位在法王寺里面,山下的高速公路上,有二部车子相撞,两位驾驶者走下来诤吵打架,您们会知道吗?当然诸位不会知道。为什么不会知道?因为我们能认识的范围没有接触到那里的缘故。进一步说,就是我们的认识范围已经接触到那里的时候,由于我们认识的疏忽,明明见到的东西,而不知道它的存在。诸位太太小姐们,在您们过去的生活中,可能总有这样的经验:当您的心情慌乱的时候,您的朋支在外面急著催您上车,您的手提包明明挂在膀子上,门上的锁匙握在手里,可是,您还在到处寻找皮包和锁匙,对于手中拿著的东西,彷佛视而不见,不知道手里拿著的就是您所要寻找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并非能认识的范围没有认识到那里,只是在认识的过程中没有专心注意罢了。没有专心注意,也就等于没有对方的存在。诚如中国孔子所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外在的存在,是不能离开能认识的心体的。
我们认识的外在的一切,就一般而言,大体都是相同的,如果进一步分析研究,在相同的当中还有著不相同的部分;这种不同的原因,便是来自我们认识的心体不同。诸位女士们,当您们到百货公司购买衣服的时候,有人喜爱红色的衣服,有人喜爱黄色的衣服,有人喜爱绿色的衣服;喜爱红色衣服的人,也不一定会喜爱黄色和绿色的,同样地,喜爱黄色与绿色衣服的人,也不一定会欣赏红色的衣服。外在东西的本身,是没有变化的,为什么我们对它会有喜爱和不喜爱的不同分别?这些不同分别的主因,不是来自我们的认识心体吗?我们喜爱的东西,它底价值也会随著我们的不喜爱而相对地提高;我们不喜爱的东西,它底价值也会随著我们的不喜爱而相对地降低。客观对象的存在价值,是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认识心不同而不同的。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们对它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永远如此的。我们认识上起了变化,或是一时情绪上发生变化,对于外在的认识,也会产生变化的。比如:今天我最欣赏的
一幅字画,它的美感和价值,到达一个最高的极点,可是,过了一个时期之后,我对它的认识起了变化,它的美感和价值,急速地下降到一个最低的低点。外在的事物没有变化,这是我们认识上的变化。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变化,我们所认识的一切,也就同样地起了变化。我们平日最心受的东西,当我们与我诤吵的时候,烦恼重重,情绪激动,往往对心爱的东西发生厌恶,予以破坏。这种情形,不是外在的东西有了变化,也不是我们理性的认识上产生变化,完全由于一时的烦恼情绪行动所导致的变化行为。什么是烦恼情绪行动的行为?明白地说,就是我们内心的行为。
如上所说,客观的存在,不能离开认识的心体,认识心体的变化,客观存在的一切也跟著变化。那末,客观存在的一切,又是从何处而来的?论到这个问题,就佛法的立场而言,也有二种不同的说法:若依如来藏缘起一系的经论说,客观存在的一切,就是我们心体的直接呈现。如「大乘起信论」说:「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心就是宇宙的本体,由宇宙的本体呈现的一切现象世界,则一切现象世界当然就是心体的呈现。如依唯识学的经论来说,客观存在的一切,是心识所变现的。如「解深密经」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关于客观存在的一切现象世界就是主观心识变现的问题,一般人是难以同意接受这种说法的。因为,外在的东西,明明是在我们身体之外的,怎么能够说是我们心识变现的?如果外在的东西是心识变现的,诸位可以提出一大堆的理由证据来驳倒这种说法。我们侨居在美国,每当要省亲的时候,总要乘坐十多小时的飞机回到台湾或香港,才能见到亲人,如若外在的一切是唯心所变,为什么我们不能变现亲人在身边?既然不能变现,便证明外在的一切不是唯心所变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举不胜举。不过,唯识学所说的客观的一切是唯识所变的,是从另一角度来说明的。现在我们先举例说明;诸位都照过镜子,有照镜子的习惯和经验,当我们拿起镜子的时候,我们的面孔会反映在镜子里面,镜子里面的面孔,便是我们面孔的外现,再为我们眼睛所见,所以,我们见到镜子的面孔,不以为异,知道那是自己的面孔。假如诸位从来没有照过镜子,第一次见到镜子里面出现的面孔,会知道那是自己吗?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在一面镜子前面,他会知道镜子里的小孩就是自己吗?当然他不会知道。因为他不知道那就是自己,所以才会啊啊跟他讲话,发出凝凝的傻笑,用手去抓他。「楞严经」里面有一个故事:演若达多是个从不梳洗的人,蓬头垢面,古代没有镜子,他无法认识自已的「庐山面目」。一天,他口渴了,走到河边喝水,河小清澈见底,当他俯下身子的时候,见到水里有一篷头垢面狰狞可怕的影像,演若达多转身就逃,逢人便说,河里有一鬼怪,是如何如何的形像。他何赏知道,水里的鬼怪,便是自己的一副尊容!人类的认识,就是就样:明明是自己的心像外现,却将这外现的心像,误认为是外在的东西,而加以执著。这种情形,不仅我们人类如此,就是其它动物,亦不例外。二十多年前,我在新竹福严精舍,那里养了一只小猫,每天由我负责喂它,它吃饱了,时常跑到我的房里,我在看书,它就跳到我的腿子上睡觉。 有时将它赶下去,过了一会儿,它又跳上来了。我的书桌上,放著一面镜子,有一次,我拿起镜子远远对著它照,它看到镜子里面有一只小猫,起初用爪去抓,镜子里的小猫也是同样的抓过来。这时它开始紧张起来了,四脚站起,腰背一弓,全身的毛都竖立起来,做著要跟过方决战的样子,镜子里的小猫,当然也是和它同一姿态,毫不退缩。它凶狠地看著对方,对方也凶狠地注视著它。也许它想到对方这个敌人不简单,丝毫不怕它,它很快地从我腿子上跳下逃走了。小猫见到镜子里的对象,它何赏知道那就是自己身相的外貌,而误认为外在的敌人。我们人类,不也是如此。 我想,我们都做过梦的。我们的人生,不只做过一次梦,而是做过很多很多次的梦。有时,一个夜里,一个梦接著一个梦的做下去。我们做的梦,有些是可怕的恶梦,比如跟人找架,被人打伤了,或是被人打死了;也有些梦是欢乐的好梦,如升官发财,与家人团聚等等。在这些梦里,有些梦做得非常模糊,没有醒来就忘记了;有些梦是很清楚的,梦中的一切,
醒来历历如绘。不管这些梦的情形怎样,当我们正在做梦的时候,梦未醒来,谁会知道梦里的一切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想,那是的我们,没人不把梦里的一切都当做真的,直到我们醒来的时候,才知道梦里的一切都是假的,完全是心理的反射作用。同样的情形,我们现在对于世间的一切,不知道它是心识所变现的,处处都是外在的,实在的,这和我们在梦中所认识到的,又有什么两样?等到我们的无明烦恼完全断尽,内心澄净,出世的无漏智慧生起,再来观看这个世间现在的我们,何赏不是在另一个梦中?我们不要等到烦恼断尽,无漏智慧生起,来观看这个世间的一切,知道它是唯心所现;即以我们当前的一切而论,又何独不然?诸位年纪最轻的,我想也有三十左右,我们仔细地回忆一下我们的这一生,自从有记忆开始,直到现在,我们这一生中所见的种种,以及的遭遇到的种种,又是怎样呢?幼年时代的游戏伴侣,学校的师长和同学,服务机构的同事,上司,一般的亲戚朋友,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许许多多的欢乐恩怨,是是非非,说不完的一切,现在又是如何?过去的种种,我们能够追得回来吗?我们回忆过去的一生,与我们梦醒以后回忆梦中的一切,又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异?所以,一个人到了老年,回忆他的一生,往往有著「人生如梦」的感叹。诸葛孔明曾经自负地说:「大梦谁先觉?平生我生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我们谁能像诸葛孔明一样,从这个温温长夜的人生梦境里觉醒过来,清晰而明确地认识到这个宇宙世界的真正面目呢? 客观宇宙一切,是众生心识所变现的。同一事物,由于众生的业力和种类不同,各各所见到的,自然就各各不同。无著的「摄大乘论」里,有「一境应四心」的例证:我们人类看到的「水」,变上我们人类业力所共同变现的。人类业力的变现的「水」,在水生动物的鱼虾等看来,那就不是「水」了,而是它们居住生存的世界,活动的空间。它们一时一刻不能离开它而生存,离开了它就会死亡。这和我们人类不能离开大气层,离开了大气层,就会因「缺氧」而死亡的情形一样。饿鬼道的众生,看到人类的「水」,又变成了可怕的「脓河」;天趣的众生,看到的「水」,又变成了众宝庄严的「琉璃世界」。同一的东西,由于各各所见不同,到底是人类见到的正确,还是其他众生见到的正确,这是一个很难判定的问题。如就各类众生的本身立场而言,它们见到的都是最正确而最真实的。从不同种类的众生所认识到的客观对象,在同一的客观对象上而产生了如此不同的差异,这不是明显地证明了一切外境都是来自众生的心识变现吗?至于心识变现的根源,是因众生各自业力不同的因素而来。 就我们人类来说,许多戴著太阳眼镜的人,他们所看到的宇宙世界,是灰色而暗淡的;不戴太阳眼镜的人,他们所见到的宇宙世界,又是另一种风光。这种不同的色彩,主要来自太阳眼镜。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戴太阳眼镜的人,所见到的外物情形不是真实正确的,因为,任何人戴起太阳眼镜来,所见到的都是相同的。太阳眼镜,不就是代表著众生的业力吗?由于业力的因素不同,所见的外物也就自然各异。一个肉食主义的人,看到鸡鸭鱼肉山珍海味,视为最好的美食,但是,在一个素食主义者的眼中,那不过是一堆动物的尸体,有何美味可言?肉食者的胃囊里,只是埋葬动物的坟场而已。
依据大乘佛法如来藏系的思想来看,客观存在的一切,不仅只是心识的变现,它——就是由心所生。经中曾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法是什么?法便是宇宙的一切事物。宇宙的一切事物,明白地说,就是由我们的心所生起的。「境由心生」,是大乘佛法的重要法义之一。经论里对这方面的说明文字很多,我们不做广泛引证。俗语说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确实如此。我们白天里常常想到什么,自然而然夜里就有那个梦境出现。我们从许多犯罪者的口述中,得到一个共同的经验结论,凡是做过伤天害理的人,在逃亡的日子里,常常见到被害者向他索命的情景。一个艺术家,经过他的思惟构想,一幅巧夺天工的美丽图画呈现眼前,这种从无到有的外境,不是由心创出来的吗?一个伟大的工程设计师,运用他智慧构思,设计出许多模型图样,琳琅满目,依样建筑,便成了许多具体实物的景观。这些由内心智慧创造的成果,我们能说不是「境由心生」吗?
篇二:如何做到境随心转
圣严法师:如何做到境随心转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圣严法师 发布时间:2011-7-4 23:12:20 繁體版 问:社会环境意见纷乱,我们常常「心随境转」,局势乱,人心也乱了。如何在乱世里保持清明安稳,做到「境随心转」呢?
圣严法师答:「心随境转」、「境随心转」这两句话,我经常拿来勉励自己,也用来为信众、弟子打气。通常,我们凡夫都是会心随境转的。
举例说,大多数的人不喜欢下雨。比如法鼓山正在整地兴建学校,只要看到天空乌云密布,包商和工人就愁眉苦脸,因为一下雨,再等地干,至少两天不能工作,工期就会延宕,成本也提高了。所以,因为个人的利害和所处状况,人的心情就会随着这些条件而变化,这就是心随境转。
但是,同样是下雨天,作家琦君女士在一篇散文里,却说她喜欢下雨天呢!因为她会想起小时候,下雨天躲在母亲怀里听故事的情景。她一样一样地把下雨天的温馨回忆举出来,她的内心也因为下雨天而出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下雨天对她来说,真是太好了。这也是心随境转,心随着外面的环境,转到好的方向去了。
生活里充满这样的例子。有的人明明知道没有办法跟别人竞争,试一下却幸运得胜,败部复活,让他非常高兴;有人明明实力很强,但竞争结果没被录取,内心非常痛苦。这都是心随境转。
「境」包括人、事、物,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心情起伏。受外界因素影响心情变化,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真能做到「境随心转」吗?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人、事、物都是外在环境,天有不测风云,个人力量很难完全掌控。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面对环境的态度,收伏起落不定的心情,也就能转劣为优,转败为胜。
我有个信众在海边用有机方法种稻,但去年连连发生问题。先是出现福寿螺,接着又有虫害,当他以为收成无望时,害虫的天敌出现,两、三天就把问题解决了,后来稻子收成不错。他学到经验:任何事都要往好处想,往坏处准备;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就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有一位瓜农,木瓜还未收成前就被焚风破坏了。我跟他说,靠天吃饭的人,天给饭吃要感谢;天不给,也不用恨,因为这不是人可以掌控的事,但心情却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不要天真地以为人定胜天,环境一定会照人的心意而改变,能改变的其实是自己的态度。如果今年收成不了木瓜,明年就什么也不种,这样到了最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任何事都要往好处想,往坏处准备。
篇三:心随境转是凡夫
心随境转是凡夫,
境随心转是圣贤。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信念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女人因优雅而美丽,因美丽而住进那个属于她的男人心里。 把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冰是水的另一种品格,环境越差,骨头越硬。
做事:料事要准,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后要稳。
别人沉沦、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
太阳有时也失约,黑暗却每天必来。
最能反映一个女人品味的,是看她爱上一个怎样得男人。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的了你。
女人认为用自由去争取一个男人,就是对爱情的彻底奉献。男人认为用不自由去争取一个女人,才是至情至性和彻底奉献。 麻烦来找你,你才去应付它,如不,任它沉睡。
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
篇四:怎样才能境随心转
怎样才能境随心转
德广师兄
境随心转
一直这么的接受菩萨给我考试,昨天,猛然间死寂的心又跳起来,想干掉一位喜欢说酸话的同事;而后想这小子好像对我工作不放心啊,怀疑我能力。不过很快这个闪过去,老老实实的给人笑,现在心稳固了很多; 但是有这个念头不好啊,我得解决这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找自己的问题,今天早晨上班路上突然想到,哎呀,我有贡高的毛病呀,我对别人也不是很相信,所以,别人会不相信我。哪里是菩萨给我考试,还不都是我内心感召来的东西呀,我有这个恶心就来恶缘不好的境界,我有善心就来善缘;马上思路全部联系常清师兄写的那篇文章上去了,当遇见逆境时候的感恩和全然的相信会出现改变!!!
大家都知道世界唯心所现的道理,改变世界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心啊。你是光明心感召的就全是善缘,全是幸福的快乐的东西。也根本就不会再有恶缘出现,因为信号接不上去了,一切事物都有“见闻觉知”,我们浑身散发积极快乐的信号,感召的就是全部的美好。
前天看师兄转载的文章说“人有烦恼完全是因为你有“恶”的心”。全部明白了,道理放在那里,根本不是我的,只有我深刻体会的时候,才是我的。我得到宝贝了。
信任的心也是,比如你完全相信菩萨,则所求之事,越是灵验。找我们大悲堂治病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心如果是不信任的,则反之了。想到这个道理以后,前面一个人骑车挡我的路,我在后面想,此人一定快速的向
前给我空间,结果完全是在这样的。
全部的信任交给一个人,一件事情,奇迹就会出现。不是有句话这么说吗,一个年轻人你想着未来是什么样的,将来就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你想改变世界,必须改变自己先。把相对应恶缘的信号完全清除掉,当然需要我进一步的实践这个理论了。面对恶缘坏事,先感恩,并且强烈的相信它会改变,然后把自己心里相对应的毛病(迟疑,不信任,想对应这件事自己的不好的恶心)清除掉,大概就是完全境随心转了。
一切唯心所造,一切都是我们心感召来的,你仔细看看如果有个人有毛病惹你生气,肯定你有相对应的毛病,你就忏悔这个毛病,忏悔干净了,保证这个人以后再也不会有同样的毛病惹你生气了,这就是境随心转了。
既然时间只是人类的错觉,那么,去到你和他已经变成好朋友的地方,感恩他,欣赏他,与他为善吧。
德广--
更加明白了,时间空间都是错觉,都是可以改变的。本来想问师父怎么样给远方的人治病(电话治疗),这下也明白了。
我的感悟是面对逆境怎么化解,而师父的确是连根拔起,从根本上改变因果关系。师父曾经举例说自己以前总是头疼,忏悔也用过,各种办法都用没有解决头疼,最后通过禅定回到前世,某世,师父是一位当官的,因为犯了事,被抓起来用刑法处决,那个刑具是个木追,从上往下砸人的头顶,于是就在师父的阿赖耶识里重下了这样的种子,于是师父通过改变
因果的办法,再被抓之前,提前逃跑掉,结果问题顺利解决了。 后来觉善师兄和蛇菩萨附体的问题都是这么解决的。
看来一切都是幻境,都是可以改变的。顶礼师父,学习了···
看人善则己善,看人恶则己恶 原本以为这是个规矩哈,教导我们修行人必须这么做。
今天明白了,我们这个心啊,就是一面镜子,照在恶上是恶,照在善上是善,你有恶才照的出来恶,如果没有恶,就照不出来。完全看人善了,说明确实我们是个好人了。这不是究竟的,究竟的是没有善也没有恶。平等觉知 哈哈
下面是我实践的体会
我值班的时候,由于今晚我们同事有活动,我担心客人会一直来,我们没有休息,于是我就开始想,如果我是客人,我一定不会再别人值班的时候打扰别人的清净,让别人生烦恼,一定不会再来客人的,哈哈···大概是最幸运的一次了,我们早早的下班了,比平时早半个小时。
还有因为比较迟想打出租车回家的,结果来两个醉汉菩萨把我带回家,一分钱也没有花。
下面我准备把这个理论多套些内容,让自己身边全是善缘,我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同时自己一也多改些毛病。
今天去给儿子接种疫苗,我住的地方不在那家医院的管辖范围,他们
不想给打,我在心里嘀咕嘀咕,若我是她,我一定大开方便之门,一定不会给人家使绊,呵呵···问题就解决了,顺利的给我儿子打上了。
病由心生,病由心解(转)
2012-06-11 16:51:49| 分类: 心平健康 |举报|字号 订阅
简述: 【另外请参考 病由心生的原理 点击--> 病由心生的原理
人的思想是由无数个“起心动念”组成的,研究心身关系的心理学家王中平认为人体如同一个大的化工厂,你有什么样的心理,身体就会按照你的心理定位进行什么样的化学合成,心情就如同化工厂的调节密码。近20 年来他一直在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和病理之间的变化规律,探索“病由心解”的理论和方法。
你有恨的心理,就会有痛的身体
20多年来王中平的第一个实验对象是自己。
年轻时的王中平气很盛。28岁那年他为了能闯出自己的天下辞了工作,可当他怀着雄心找工作时,却四处碰壁,这令他觉得报负得不到施展,开始怨天尤人。有一次去顺义看爷爷,在公交车上被一群流氓群欧。因赶
时间他把气压在了心里。
回到家里,他安顿一下就想去找那帮人算帐。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全身开始疼痛,三天后竟然疼的不能起床。从此愈发严重。此时他内心更加着急、气愤、充满怨恨。
这时候,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要是我的话,我就会特别高兴的回来。你算算,人家虽然是五个人打你一个人,可是练过武术的你也打人家了,这就算扯平了。你还不高兴的回来?要是再打下去,万一??”
王中平当下意识到,自己太“狂”了。“当我通过调整心态把内心恨的情绪化解了以后,我发现疼痛明显的缓解。当急、气、怕的情绪全部消失后,疼痛也就踪影全无了”。
痛是恨的延伸
中医里面有“内伤七情”之说: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痛一般是拒绝的,不敢碰的,你对恨的人、恨的事、恨的东西,都是不愿意见到,不愿接受的。
当你惹不起它还排斥它的时候,产生的就是恨。恨是由多种原因组成的,然后就淤积在身体里,形成疾病。有些病交错在一起到最后没法治了。比如说癌症,癌里面都有淤,即不通的东西,如果人不敢给它泻,不肯输通心理的烦恼,只是在矛盾心情当中越陷越深,那个癌细胞就长得特快,最终危胁生命。
篇五:境随心转就得自在
1 佛法跟你讲真实的事——外面的境界是境随心转,不是心随境转。佛给我们这个指点,实在来说,真正是莫大的恩惠。
2 心随境转,苦不堪言;境随心转,就得自在。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学什么?要学会转境界。 3 相随心转,境随心转。心转境界的第一个明显现象是:相貌、体质都变得更好。
4 佛在《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佛这个话是真的,你要学会转境界,不要被境界转。
5 顺境,要放下贪爱;逆境,要放下嗔恚,不管外面的境界变化多大,时刻要保持心平气和。 6 处逆境,随恶缘,无嗔恚,业障就消了;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福慧就现前。
7 遇到境缘,起了七情五欲,这是造业。顺境善缘起贪恋,决定堕落;逆境恶缘不嗔恚,福慧才会增长。
8 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物质环境)缘(人事环境)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境缘里面没有好坏,好坏都是我们自己的用心。
9 无论顺境或逆境,都是增上缘。会用心的人,顺逆都是方便,都帮我们成就;不会用心的人,顺逆都是障碍。
10 任何一个境界都是好境界,都在成就我们的智慧,你能这样去面对一切人事境缘,那就能心平气和。
11 一切善恶好丑都是从自己心生的,不会用心,自己障碍自己;反过来说,自己成就自己。一定要觉悟,一切的境缘是自作自受,这是事实真相。
12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一切人事物;接触,就是缘。要与一切众生结善缘,决不结恶缘。 13 人际关系,不外是报恩、报怨、讨债或还债。学佛的人,要把家亲眷属转为法眷属,帮助他学佛,帮助他超越六道,帮助他往生净土。
14 在一切境缘之中,要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绝对不动摇念佛这个信念,绝对不叫念佛的功夫被环境打断。
15 如果这一生要有成就,必须要放下万缘;不但世间一切境缘要放下,出世间法(佛法)也要放下。
16 在一切境缘当中,修心清净、平等、慈悲,这样才是西方极乐世界所欢迎的人物,你有愿往生,佛才能够来接引你。
17 我们念佛人,二六时中、一切境缘当中,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不被境缘所动摇。
18 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一心称名,求愿往生,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