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紫禁城里的瑞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7:20:30 字数作文
紫禁城里的瑞兽字数作文

篇一:伴君如伴虎紫禁城里太监的生活

伴君如伴虎紫禁城里太监的生活

说起太监,人们就会想到魏忠贤、李莲英——这些反面人物。紫禁城使他们出名了,至今仍臭名远扬。其实太监本身也是不幸的,是封建时代的牺牲品。帝王们阴暗的心里导致太监生理的残缺,说到底这一群群畸形的男人出现,还是为了满足宫廷的需要。道貌岸然的皇帝才是摧残人性的真正的刽子手。某些宦官受到器重便如同小人得势,忘乎所以了;其实他们爬升的地位再高,仍然是皇帝的耳目和家奴。

大多数太监却最能体会到伴君如伴虎的恐怖,稍有不慎,必将受皮肉之苦,而且极可能丢掉卿卿性命。譬如慈禧虽然捧红了一个李莲英,但是她勒令杖毙的太监——也是个很大的数目。在她老人家眼中,太监的性命不见得比脚下的蚂蚁重要多少。

明清两代,太监的数量及影响,不亚於汉唐。尤其明朝,内监达一万人,另有九千名宫女——紫禁城相当於一座小城镇的人口了,为侍候一位皇帝,居然要动用如此巨大的人力。换句话说,一个男人当皇帝了,就要剥夺一万个男人做男人的资格——皇帝够自私的。即使出了魏忠贤之流祸乱天下的宦官,也是他活该,皇帝本人首先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谁叫他倚仗太监为臂膀的?离开了太监,不知皇帝该怎麽活?清朝汲取前明的教训,对宦官的势力加以压制,再没有哪位太监执掌过兵权,基本上不让太监干预政治。嘉庆以前,太监的人数还多一点,以后逐渐减少,大致保持在两千人左右(包括圆明园、升平署等处的)。到了晚清,宫内及外围各处的太监加起来也只有一千五百多人。太监少了,活却没少,每年入宫担任杂役的「苏拉」有近万人次——改为请临时工了。这倒是明智的,反正太监也干不了太多的粗活,不过就是看看门、打打更、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

明朝皇帝重用太监。永乐年间设立的皇家特务机构东厂,就交由宦官掌管——皇上也够放心的。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年),又增设规模更大的西厂,由大太监汪直直接控制。太监成了特务头子。人们说的“明朝三大害”,即指厂、卫(锦衣卫)与宦官。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居然控制了朝政,利用东西厂监控文武大臣,京城一片白色恐怖。若干年后,东西厂交到了魏忠贤手中,有过之而无不及。魏忠贤本是个厨师,因为会给熹宗做饭,讨得了欢心。后来又跟熹宗的奶妈客氏相勾结,青云直上,权势日炽,居然敢以“九千岁”自居。他的权力大到什麽程度?举个例子,仅天启三年(一六二三年),他就矫传圣旨先后害死了选侍赵氏、张裕妃、冯贵人等数位嫔妃,甚至对张皇后也暗下过毒手。他甚至将元代建造的香山碧云寺选为坟址,大兴土木。明亡以后,有大臣惊叹於这位前朝太监生圹的建筑规模,向康熙反映:“臣过香山碧云寺,见魏忠贤所营坟墓:碑石峥嵘、隧道深。翁仲簪朝冠而环列,羊虎接驼马以森罗。制作规模,彷佛陵寝。”豪华程度居然能与帝王陵抗衡,可见魏忠贤独揽大权时的赫赫地位。只是魏忠贤再无福躺进自掘的华丽坟墓里。下一位皇帝(崇祯)上台,立即将其逐出朝廷,他在流放的途中上吊自杀。死后仍被五马分尸,并枭首示众。给自己预留了尊贵的陵园的人,居然连一具完整的尸体都无法保全。

清代的大太监安德海,虽受慈禧宠爱权倾一时,同样也不得善终。他倚仗太后撑腰,竟敢得罪恭亲王。恭亲王密令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制出宫”的罪名,将巡行到其辖区内的“安公公”就地正法——先斩后奏,令慈禧太后也无可奈何。他的继任,“太后掌案”李莲英就学聪明了,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间耍两面派,左右逢源,一直做到了大总管。他本是梳头房太监,因为会给慈禧设计发型,而受青睐,最后成了紫禁城的大管家。按道理,太监的最高官阶是四品“宫殿监督领侍”,李莲英却被破格提拔为二品大总管——算是破了先帝

们的规矩,可见他受慈禧太后之器重。史料里有记载:“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一日,上交黄单,奉朱笔,储秀宫三品花翎总管李莲英,赏加二品顶戴。”李莲英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年纪大了,就向慈禧太后告退,出宫养老——太后见挽留不住,就把中南海的花房送给他做别墅。 其实这时候李莲英已捞了不少黑钱,可以逍遥自在地当市井的富翁了。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他安然地病死在家中——至於对身后的骂名,他已不计较了。李莲英是太监中最狡猾的一个,这条紫禁城里的老狐狸。

一九二四年,末代的小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树倒猢狲散,太监们也流入民间,各找各的出路。皇帝都被推翻了,皮之不存,毛存焉附?从此,太监在中国消失了。 参观故宫,发现各宫门附近,有一排排的小屋,陪衬着皇气逼人的三大殿。导游讲解:那些小屋就是太监们住的地方。,太监们的集体宿舍,原来是这样的。我凑过去隔着窗棂往里瞧,里面的光线太暗,什麽也看不见。只闻到了一股霉味,一股封建时代的腐朽的气息——我打了个喷嚏。

篇二:六朝陵墓装饰中瑞兽的嬗变与“晋制”的形成

六朝陵墓装饰中瑞兽的嬗变与“晋制”的形成

霍巍

【专题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专 题 号】K22

【复印期号】2015年04期

【原文出处】《考古》(京)2015年2期第103~113页

【英文标题】The Evolution of the Auspicious Beasts in the Burial Decoration of the Six-Dynasties Period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Jin System”

【作者简介】霍巍,成都市,610064,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内容提要】 In the Six-Dynasties Period, the mausoleum system of China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from the“Hart System”to the“Jin System”. On the ground and in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s, the high-ranking burials of the Six-Dynasties Period all had sculptures or figures of mythical animals with guarding or quelling meanings, the motifs and styles of which had not only components inherited from that of the burials of the Han Dynasty, but also new-emerged cultural elements, especially the auspicious beast system represented by lions. This new auspicious beast system had relationship with the“Han System”in the past but had also clear differences. These changes

reflected the symbolic featur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Jin System”in another aspect and had far-reaching influences to the burial system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关 键 词】六朝时期/陵墓制度/瑞兽/中外文化交流The Six-Dynasties

Period/mausoleum systems/auspicious beasts(legendary animal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broad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在他的一篇论文提纲中首次提出将商周秦汉以来的墓葬制度划分为“周制”、“汉制”、“晋制”三个发展阶段的设想。他认为,约从三国两晋时期开始,除河西等较为边远的地区仍大体沿用东汉后期的旧制外,许多身份极高的贵族之墓开始向单室砖墓演变,墓形制度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晋制”出现。“这种新制西汉末开始孕育,东汉后期眉目已见,三国以后瓜熟蒂落”①。虽然俞伟超先生并没有展开论述“晋制”的具体特征,只是以单室墓作为“晋制”最具标志性的特点,指出其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仅此一点,其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笔者认为,除了墓葬形制之外,汉晋南北朝以来墓葬装饰风格中以神灵动物作为镇守死者亡灵、引导死者“升天”的瑞兽这一题材的嬗变,或许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汉制”与“晋制”之间转换流变的线索,本文试对此略加论述。

一、地表石刻与墓内神兽的变化

与汉代墓葬制度相比较,六朝墓葬一个最为突出的变化,是在大型墓葬的地表出现了具有制度化特征的神道石刻,种类包括石兽(石辟邪)、石柱、石碑等。从20世纪初叶开始,前辈学者便对此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并发表过相关资料,其中较为重要者有张璜《梁代陵墓考》②、朱希祖、朱偰父子《六朝陵墓调查报告》③、朱偰《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④和《金陵古迹图考》之第五章《六朝陵墓》⑤等数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南京的考古工作者在前人基础上又不断取得新的调查成果。据统计,经考古调查地面有遗迹可考的六朝墓葬石刻共计33处,其中分布于南京者11处、分布于江宁者9处、分布于句容者1处、分布于丹阳者12处,这当中有5处是1949年以后新发现的。若加上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大型墓葬地面有石刻的7处,共计可达40处。其中位于丹阳陵口的1处可能不属于某一单独墓葬,而是丹阳齐梁诸陵总入口处的地面遗迹⑥。

六朝墓葬前的神道石刻一般成对分布,一墓以三对为最多,即石兽一对、石柱一对、石碑一对,虽然历经岁月残蚀保存现状不一,但基本上仍可观察到当时是以对称排列的形式布局的。其中的石兽,有的有角而有的无角,有的有双角而有的仅有单角,以往的研究者多据此将其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天禄”、“麒麟”、“辟邪”等神兽加以对照⑦。这类石兽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均带有丰满而短小的羽翼,可以称之为“翼兽”。显然

这种动物形象并非现实写照,而无疑是一种神兽,因其具有镇压地下邪恶、守护死者亡灵安息之功能,亦可以“瑞兽”名之(图一)。这类石兽最初见于东汉墓葬前的地表之上,在六朝又有新的发展,我们将在后文中再加详论。

石碑是汉代墓前石刻之一,六朝陵墓前的石碑仅仅只是形制上发生了变化。汉代墓碑的碑首多作圭首形,六朝时碑首变成了琬首形,左右有双龙交缠,环缀于碑脊;碑身除刻写有文字外,还在碑侧加饰鸟兽花叶纹的浮雕,分格雕出,每格中刻一种纹饰,分格处饰以忍冬缠枝纹,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装饰手法”⑧。石碑的碑座仍然沿袭了汉代以来的龟趺之制。

图一 南京丹阳六朝陵墓前的石兽(据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第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六朝陵墓前出现的石柱,从渊源上可上溯到汉代。《水经注》中记载了不少东汉太守级的官吏墓前有陈设石柱、石阙、石碑、石兽等的情形⑨。这种墓前石柱也被用作神道的标志,如《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李贤注云:“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⑩。但六朝陵墓前石柱的形制却既不见于汉代陵墓石刻,也与后来唐、宋、明、清诸陵前的石柱不同,是这个时期出现的新样式。它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顶部为柱首圆盖,往往刻成圆形的莲座状,座上立有一小兽,多刻成有翼神兽的形态。柱身中腰为圆形,表面刻成瓜棱状,有24~28道直线形条纹垂直向下;柱身上端嵌有一块方形的小神道碑,左右两柱相对,一为正书,一为反书,也有的均为正书或反书,上书“某某人之神道”;在碑下方饰有一块方石,其上刻出怪兽和双龙交首等纹饰带。最下方为柱础,上层刻有一对带翼的怪兽,口内含珠;下层为一方形的台座,四面均有浮雕,多雕刻有动物形象,但因长年埋于地下多漫漶不清(图二)。石柱上有刻文方石,这和东汉石柱是相同的,但柱顶出现莲花纹的圆盖及蹲坐的小兽,却是东汉石柱所没有的。

除了地面上的神道石刻之外,另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六朝墓葬的内部装饰也开始出现了新的手法与题材,在东晋、南朝时期墓葬中开始出现大幅的拼镶砖画,图案风格与汉画像砖已大不相同,而有可能仿效了当时流行的绘画艺术(11)。用多砖拼镶出的“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巨幅画像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新的拼镶砖画的艺术形式,自从东晋出现以来“到东晋末至南朝前期开始大放异彩,成为六朝艺术的精华”(12)。江南一带在两汉时期并不流行画像砖,至晋室南渡之后才日益盛行起来,可见其受到中原汉画像砖的影响。但是,六朝墓葬的拼镶式画像砖并没有完全承袭汉代的风格题材,而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变化有两点,其一是瑞兽系统的变化,汉代以“四神”(也称为“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主题的神灵动物,不再占据墓室的主要位置,而是突出了守门的狮子,它以显著的位置、大幅拼镶砖画的形式最先出现在墓葬甬道的两侧;其二是大量与佛教艺术有关的图案如飞天、伎乐人、莲花、忍冬纹、持瓶和持炉供养的天人等开始出现在装饰图案当中。这些因素都不同于两汉时期的墓葬装饰艺术风格,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新时尚。

图二 南朝梁萧景墓前的石柱(据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第1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通过上述对地表和地下墓葬装饰风格嬗变的观察,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六朝以来的墓葬一方面承袭了汉代墓葬的旧制,而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若干新的外来文化因素,二者熔为一炉,产生出一套全新的规制,充分体现出汉魏六朝以来随着历史文化背景的复杂变化,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尤其是墓葬装饰艺术随之而发生的转变。而这些因素中最引人注目的,显然莫过于地面的有翼神兽和地下的守门狮子互为表里形成的神灵瑞兽系统在墓葬装饰中的突出地位,这是与过去的“汉制”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之处,也是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去认识“晋制”形成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二、六朝陵墓瑞兽系统的源流与演变

关于六朝陵墓前石兽的风格及其来源,过去学术界曾有过十分热烈的讨论,对其源流演变所持的基本观点,多认为其一方面源于汉代,而另一方面又接受了西方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与汉代石兽的关系问题上,前人在认识上分歧不大。如滕固认为,“六朝陵墓的石兽与(汉)宗资墓的石物比较接近,可知其渊源于河南一带??而六朝陵墓上的有翼兽,可断言为渊源于汉代”(13)。朱希祖也认为“征之汉代实物,汉南阳宗资、宋均等墓,均有石天禄、辟邪”(14)。朱偰比较了汉及六朝陵前石兽之异同,“六朝陵墓前的石兽,一方面是上承汉代,一方面是下启唐、宋。拿它们和汉代现存的石兽(如南阳汉宗资墓的天禄辟邪、四川雅州汉高颐墓的一对石兽)来互相比较,则汉代的石兽装饰比较朴素,六朝的石兽装饰比较繁富;汉代的石兽雕刻比较简单,六朝的石兽雕刻比较复杂”(15)。近人杨宽、罗宗真等先生的观点大体上也系出一脉。杨宽认为,南朝的石兽“可能就是从东汉石麒麟、石辟邪的形象演变而来”(16)。罗宗真则分析指出,“所有石兽从雕刻艺术、形态作风综合来看,它们一方面继承了汉代传统,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外来的一些特色,如它们和波斯、希腊的一些神兽形象类似。但它们并不局限于这二者,而是加以综合,并有发展,自成一格”(17)。

六朝陵墓石刻与汉代中原文化的关系还可从文献记载中梳理出一些线索,如《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记载:“上数幸嶷第,宋长宁陵隧道出第前路,上曰,我便是入他家墓内寻人。乃徙其表阙于东岗。麒麟及阙,形势甚巧,宋孝武于襄阳致之,后诸帝王陵皆模范,而莫及也”(18)。由此可见,刘宋孝武帝陵前的麒麟及阙表之类石刻与中原襄阳之间,可能有着直接的文化传统上的联系。杨宽根据这条史料记载还进一步认为,将南朝帝陵前的石兽定名为“麒麟”,是最为妥当的(19)。

在追溯六朝石兽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关系上,学者们的观点则不尽相同。总体说来,有“单一影响说”和“多种影响说”两种主要的观点。如朱偰认为,“六朝诸陵墓,皆有石兽,无论为麒麟、天禄或辟邪,皆具双翼,此种作风,当自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传来”

(20)。而罗宗真则认为,“六朝陵墓中亚述(Assyrians)式有翼石兽的作风可能受波斯影响”

(21)。梁思成同样认为中国的有翼石兽应该是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考古艺术之以石狮为门卫者,古巴比伦及阿西利亚皆有之。然此西亚古物与中国翼狮之关系究如何,地之相去也万里,岁之相去也千余岁。然而中国六朝石兽之为波斯石狮之子孙,殆无疑义,所未晓者,则其传流之路径及程序耳”(22)。以上诸说均可视为“单一影响说”的代表。而滕固的意见或许代表了“多种影响说”。他认为,“波斯有有翼兽,希腊和印度也有有翼兽,以至所谓斯鸠底(Scythian)的艺术上,大夏(Bactria)的艺术上都有有翼兽。所以作者的意见,有翼兽的输入,不必从一个地方来的,也不必止是一次传入的”(23)。

综上所述,实际上前辈学者均已敏锐地注意到,六朝陵墓中以地表石兽为代表的“神兽”,虽然与汉代的墓前石兽有着渊源关系,但已经更多地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成为这个时期墓葬制度变化的显著特点。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所能提供的证据都尚未突破既有的成说,上述基本观点仍然是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认识,只是有更多的线索暗示出六朝时期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因素可能是多元、多次输入中土的,大可不必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单一传播论”。如宿白先生便指出,六朝陵前的神道石柱,是在华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东汉时期中原墓葬前面已有发现,但在柱上饰以覆莲石盖、盖上蹲踞石狮的做法,则是源于西方,首先见于古波斯帝国,后来在印度的建筑群中很流行,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于公元前250年左右在各地建立的纪念石柱和六朝梁代的神道石柱便“极为类似”(24)。 如果说早期的研究主要还停留于关注六朝陵墓前的地面建筑的话,新中国成立以来地下考古的一系列发现,则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六朝墓葬内部装饰风格流变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与地面的这套神道石刻瑞兽系统最具关联性的,是墓内守门狮子图像的出现,它们与地表的镇墓石兽互为表里,白成体系,成为镇守死者阴间世界的“门神”或“守护神”,也是引导死者亡灵升入天界(天国)的瑞兽,其寓意极为深刻,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出“晋制”的特点。

这里,我们可以举出数例考古发现来加以说明。在河南邓县学庄画像砖墓中已经出现了守门狮子的形象,采用彩绘的画像砖镶嵌在甬道及墓室两侧的壁柱上。与汉墓中画像砖的排列布局不同,此墓不再以“四神(四灵)”作为墓葬装饰的主体神灵动物,仅仅只在墓室的后壁出现了代表北方的“玄武”,而首先在甬道两侧出现守门的狮子,以及性质相同的神兽“麒麟”(25)。1961~1962年,在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发掘了一座南朝大墓,墓葬依山而建,墓室全长10米,宽、高均达6.7米,甬道宽1.75、高达3米。在第一、第二甬道之间有两道墓门,在第一甬道的两壁中部各有拼镶的长1.05、宽0.65米的整幅砖刻狮子图案,

面向墓内(图三)。东壁砖面一部分受到破坏,狮子图案仅保存了后半身、四足及尾部,狮子作蹲伏状,头部昂起,长尾上翘。在印制有图案的砖面上,阴刻有编号文字,如“右师子下行第五”、“右师子下行十六”(26)。1965年,在丹阳发掘的胡桥鹤仙坳南朝大墓中,甬道及墓室壁面上嵌砌有大幅拼镶砖画,但因盗扰破坏严重,仅在墓室两壁部分保存较好;甬道砖画已遭破坏,但从残存的砖上有“师子”铭刻可知,其做法可能与上述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大墓的情况一样,也是在甬道内以拼镶画像砖的形式拼成大幅的狮子图案(27)。这种在墓葬甬道内装饰狮子作为守门神灵动物的情况,据罗宗真介绍,在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所发掘的灵山大墓中也有发现,只是破损严重,已很难辨识其图案(28)。

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墓葬中,尚无以狮子图像作为守门神兽的例证。而六朝墓葬中这种狮子守门的装饰题材与布局方式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也可视为“汉制”与“晋制”在墓葬装饰风格之间的一道分界线。

狮子本非中土所产,是汉通西域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这一点在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中都已有充足的证据,本文无须细说。而以狮子、神牛、翼兽等神灵动物作为守门神兽的习俗,也显然是外来文化的因素,最早应当源自西亚诸古代文明,最初这类神兽主要是作为宫殿、城门的镇守之物,以后才逐渐使用于墓葬门前。

图三 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大墓平面、剖视图(据罗宗真:《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大墓的发掘》图七改绘,《考古》1963年第6期)

早在公元前3千纪,两河流域的苏马连城市中的古代神庙建筑正门两侧,已经出现了被称之为“最古的守门雕像”的圆雕或浮雕狮子,也如其他埃尔·欧贝德城市的雕塑一样,狮子是用木料制成的,在上面覆盖有一层沥青,其上再覆盖以压有纹饰的铜片,用彩色石料镶嵌出狮子的眼睛和舌头(29)。至公元前2千纪,西亚喜特人的宫殿和神庙装饰中,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装饰艺术,在大门及入口两旁用大石块雕刻出狮子或狮首人身怪物的庞大形体,在哈图拉(Hatra)等地均有遗存(30)。到公元前895~883年的苏美尔新亚述时期,这种装饰风格仍在流行。如阿淑那西尔帕(Ashurnasirpal)在阿苏尔(Ashur)宫殿门前装饰了一对有翼的人面公牛像,在门下建造了一处豪华的墓室(31)。1928~1930年美国考古学家在发掘后亚述时期的古城豪尔·萨巴德时,在其城门A发现装饰着翼牛和怪兽,并且在其内城的主宫祭礼房间和大厅的每一所房间的一边,都发现有带翼牛像或其他雕像(32)。进入后亚述时代,这类雕像中最具特点的是装饰在亚述宫殿和城门两侧的拉马苏(Lamassu)守护神像,均为有翼人首的牛或狮子,面向外侧,背靠门侧,有五条腿;每一尊雕像都采用面积为5.5平方米的石板,分别以浮雕或圆雕的技法制作而成(33)。

我国秦至西汉时期在宫殿、陵墓门前可能已有列兽的习俗,但是否已形成以神兽镇门的定制尚难断定。传为西汉刘歆所撰的《西京杂记》“五柞宫石麒麟”条下记载:“五柞宫有五柞树,皆连三抱,上枝荫覆数十亩。其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树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胁为文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头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左脚折,折处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焉”(34)。但也有学者怀疑其未必真是“郦山墓上物”,认为“可能也是东汉的制作”(35)。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羊虎”条下记载:“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前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陇如生前之仪卫耳”(36)。他所说的“秦汉以来”,并非准确的时间划分,仅可能是言其大概而已。从目前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情况来看,在秦和西汉时期尚未在帝陵前布置石麒麟、石辟邪之类石刻。汉武帝陵的陪葬墓霍去病墓前虽然也列有石人、石马、石牛、石虎、石象等石刻动物群像,还有马踏匈奴、怪兽食羊、力士搏熊等题材的石刻(37),但显然属于纪念性石刻,与具有守护意义的“门神”之类石兽性质有别。杨宽已经正确指出,这类石刻“主要是为了表彰墓主战胜匈奴的功勋,和以后墓前神道两旁陈列石人、石兽不同”(38)。

目前从文献和考古资料上提供的较为可靠的有关城门石兽的证据,似在东汉时期。在四川雅安东汉时期的姜城遗址中,曾出土一具城门石兽,长1.92、高0.92、宽0.84米;整体造型雄壮笃实,四肢肌肉发达,胸部两侧刻出粗短的双翼,后腿饰有鬈毛,四肢伏地,胸部宽大,臀部浑圆,尾巴从胯下穿过置于左腹部,腹部肥大,紧贴地面,右侧腰腹部镂刻有一小兽。出土时石兽的头部已残失,但从总体形象上观察,最有可能为石狮一类的神兽。此石兽背部有一贯穿整个躯体的方形柱洞,边长0.31米,考古发掘证实其原系城门外

的石兽,同时又兼作为城门门阙的柱础使用(39)。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首例东汉时期的城门石兽,有力地证明东汉时期的确已有在城门外侧采用神兽镇门的习俗。这一发现虽尚属孤例,但文献上也有相应线索可以互证。《后汉书·灵帝记》记载,汉中平三年二月,“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虾蟆”(40)。《后汉书·宦者张让传》对此事亦有记载:“又铸天禄、虾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41)。尽管对此天禄、虾蟆在城门外的具体位置和制作采用的材质(铜铸还是石雕)已难作判定,但至少可知在东汉时城门附属建筑中已有成对的神兽出现,这和上述雅安姜城的考古发现是吻合的。 东汉时期,也开始将天禄、辟邪这类神兽置于墓前,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均提供了大量线索。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一记载:“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侯苞冢,冢前有碑,基西枕岗,城开四门,门有两石兽,坟倾墓毁,碑兽沦移,人有掘出一兽,犹全不破,甚高壮,头去地减一丈许,作制甚工,左膊上刻作辟邪字”(42)。《后汉书·灵帝纪》“中平三年”下唐人李贤注云:“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日辟邪。据此,即天禄、辟邪并兽名也。汉有天禄阁,亦因兽以立名”(43)。《水经注·洧水篇》记载,汉弘农太守张伯雅墓“茔四周垒石为垣??庚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冢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44)。可见东汉时墓前石兽与石阙、石庙、石柱等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

在中原地区、四川成都平原附近以及重庆三峡地区东汉至南朝时期的墓葬考古中,也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墓前石阙与石兽,其中最为著名者如四川雅安地区的汉樊敏碑阙及石兽、汉高颐阙及石兽、重庆忠县石兽等例,都属于这类墓前具有镇守功能的神兽。笔者曾经对此作过较为系统的论述(45),兹不赘述。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不排除这类镇门神兽最初可能是出现在宫殿或城门的两侧,具有神瑞、镇邪之功能,在汉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影响之下,也将其从阳间纳入到阴间,安置在墓前。汉应劭《风俗通义校注》云:“《周礼》:‘方相氏,葬日入圹,殴魍象’。魍象好食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以禁御之,而魍象畏虎与柏,故墓前立虎与柏”(46)。这是对在墓前置以石兽的意义较为妥帖的说明。

汉代开始出现的城门、宫门、墓门的守护性石兽,尤其是名为“辟邪”、“麒麟”之类的大型带翼神兽,无论从其形态还是功能上来看,都与西方艺术中的同类作品具有相似之处。所以过去有不少学者都认为它们在中土的出现,可能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来自广义的“西方”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关(47)。只是对于具体的传入路线还有意见分歧

(48)。笔者也基本赞同这一观点。如果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再来考察六朝陵墓前神道石刻的出现,它们不仅与东汉墓前神兽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在渊源上也与西方文化中的门前大型怪兽有着一定联系。但是,这里也存在着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汉代这类守门的神兽仅仅还只是布置于墓地之前,而至六朝以“师子”(狮子)图像为代表的神兽则已经开始进入到墓室内部。它们采用南朝新出现的大型拼镶画像砖的形式,在甬道的两侧首先出现,将地面的神兽与地下的神兽联为一体,从而形成一套从外而内、由表及里、与六朝大型单室墓形制特点相适应的地下镇墓守护神灵的瑞兽系统,这也可视为“晋制”在墓葬装饰上新出现的一大特点。

三、从墓葬装饰看“晋制”的确立

何为“晋制”?这是一个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当年俞伟超先生提出“汉制”朝着“晋制”的演变,着重是从墓葬形制的演变来加以考察的,认为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大型单室墓的流行,这无疑是独具慧眼之论。然而,若将“晋制”作为一种划时代的墓葬制度的变革来看待,则还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来加以观察和思考。

本文重点讨论了六朝陵墓装饰风格中瑞兽的嬗变与“晋制”形成的问题,主要结论认为,就其外在标志而言,以狮子为代表的大型神兽作为地面和地下的守护镇墓神兽,在主导地位上取代了汉代传统的“四神”(或“四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四神”这一系统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传统以引导升仙、升天观念为主导的瑞兽系统(49),以狮子为代表(包括古文献中记载的所谓“辟邪”、“麒麟”、“天禄”等有翼神兽在内)的瑞兽系统的出现,则在继承这一古老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新鲜的外来文化因素,这只能是

在汉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受到来自西方的新事物影响之后,才可能发生的变化。 在墓葬装饰方面,与上述变化相对应的,还有其他一些考古现象同样值得注意。

篇三:传统文化也可以时尚起来

传统文化也可以时尚起来

10月30日,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首款儿童类iPad版应用《皇帝的一天》在App Store正式上线。虽然《皇帝的一天》针对9到11岁儿童开发,很多成年用户仍留下一片好评,称该款应用“萌化了”。更多资料:百姓通谱

“如何将故宫文物与故宫文化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生动地表达出来,使之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和喜爱,是故宫博物院一直努力的方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皇帝的一天》体验皇帝生活

在紫禁城高高的红墙里,昔日的皇帝究竟怎样办公、怎样生活呢?此次故宫博物院官方推出的首款儿童类iPad版应用《皇帝的一天》,将带领孩子们深入清代宫廷,了解皇帝一天的衣食起居、办公学习和休闲娱乐。

“5点就要起床?皇帝不能偷懒多睡一会儿么!”“一天两顿饭?堂堂的皇帝竟然得饿着!”“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一天射了300多只兔子?文武双全啊!”“原来紫禁城里也有连续剧看啊!”??11月1日,故宫博物院邀请35位孩子走进故宫,参与《皇帝的一天》App交互体验。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解、演示和互动,孩子们惊叹连连。

《皇帝的一天》iPad版采用了有趣的交互式地图,可以探寻皇帝在紫禁城里一天的生活轨迹。玩转养心殿、乾清宫、御花园、畅音阁等重要建筑。200多个大小交互点处处有讲究,一不小心就会错过很多精巧的小设计。应用还结合了解密、收集等流行的游戏元素,需要不断完成各种任务才能进入下一个生活场景。“银牌试毒”“百步穿杨”“粉墨登场”??一个个精心制作的小游戏趣味横生,更可以将好成绩分享出去,和小伙伴们一起来一场智慧和勇气的大比拼。除此之外,还有鹿角椅、檀木宝玺众多文物卡片等待用户尽收囊中,绝对满足各种收集爱好。

这是继《胤禛美人图》的华美、《紫禁城祥瑞》的清雅之后,故宫博物院特意送给孩子们的一个礼物。活泼的手绘画风,可爱的宫廷人物,趣味还原昔日紫禁城的生活场景,让用户有机会深度体验皇帝一天的生活细节。

故宫博物院新媒体团队负责人于壮表示,故宫将致力于加强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事业,类似《皇帝的一天》还将推出手机版。明年,故宫专门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青少年网站有望正式上线,采用青少年易接受的表达方式传播故宫文化。此外,明年故宫将推出首部“清宫动漫剧”,人物、场景、建筑等均取材于故宫文化,剧情发展符合青少年观影心理。 “脑洞大开”的故宫文化产品

前段时间,朝珠耳机、顶戴花翎官帽伞、祥云钥匙包和格格手机座等在内的诸多文化创意产品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也激起大众的浓厚兴趣。

“目前,故宫博物院通过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力求将传统、枯燥的宣传方式向现代、活泼的教育方式转变,与年轻人的兴趣点紧密结合,让古老的传统文化也能够时尚起来。”故宫博物院负责人告诉记者,故宫博物院深刻挖掘故宫藏品蕴含的文化价值,不断研发适合观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把故宫传统的文化元素植入时尚新潮的当代工艺品中,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时尚完美地结合,通过文化产品这一载体实现“把故宫带回家”的服务理念。

截至目前,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故宫特色文化产品近6000种,冰箱贴、瑞兽铅笔、木质微缩家具、玩偶、琉璃、手机壳等系列丰富多样的产品,很多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它们都是以故宫的建筑、馆藏文物等为元素进行创作的。

2010年,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手绣大凤披肩”“宫廷娃娃”系列产品荣获“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研发成果展示奖”一等奖;2011年,故宫博物院有8件特色文化产品在第八届“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征集大赛中获奖;去年,在“2012年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和

“2012年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推介活动”中,故宫荣获了博物馆与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奖和最佳展示奖,获得一项银奖、两项优秀奖、两项提名奖。2014年4月27日至30日期间,故宫博物院参加了在浙江义乌举办的第9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参展的文化产品共有近1000种,包括高仿书画系列产品、紫砂系列产品、陶瓷系列产品、图书系列产品、丝绸系列等产品。

早在2008年12月,故宫官方淘宝旗舰店就已开业。目前有约200件以故宫元素设计的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淘宝等级为4个皇冠,好评度达99.4%,店铺动态评分的3个指数——(产品与)描述相符、发货速度均为4.8分,服务态度为4.9分。“这些小巧玲珑,实用方便的小纪念品成为人们互通交流的礼物,成为故宫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我们更希望让这些文化创意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流动的故宫、可带走的故宫。”该负责人说。 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可能在大多数公众心目中,故宫博物院的形象都是古典和严肃的,其实故宫馆藏中的许多文物,在历史上都是那个时代非常时尚的产品。”故宫博物院负责人表示,就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开发来说,很多博物馆包括故宫博物院,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比如简单的文物仿制品,看上去虽然古典严肃,但缺少新鲜的生命力,很难切近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就文化产品这个载体来说,我们需要做的是,用我们的创意,将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对接起来。”

在这种考虑下,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宫廷宝贝等系列卡通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一个最直观的特点,就是“萌”,萌得可亲,萌得可爱,但又始终是宫廷人物的气质、衣着、动作和“谈吐”。在众多年轻人喜欢的卡通形象中,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宫廷宝贝“家族”,占据了一个独特的地位。因此,刚推出就受到了大家的喜爱,甚至追捧。目前,以小皇帝、小皇后、阿哥、格格为核心的宫廷宝贝“大家族”,都拥有了自己的“粉丝群”。

篇四:故宫屋檐艺术

故宫屋檐艺术 故宫又名“紫禁城”,这个名字就和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

“天宫”构造的。古代天文学把恒星分为三垣,周

围环绕着28宿,其中紫微垣(北极星)正处中

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

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 “正中”。“禁”

则指皇室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

紫禁城各处宫殿的房顶上,有各种各样奇形怪

状的小动物的形象,这些当然都是出自建筑大师

们的手笔。皇宫是讲究庄严肃穆的地方,按照这

样的逻辑,当初修建故宫的时候,不会仅仅基于

为了好玩有趣,就在屋顶上安装了那么多的“小

动物”。那么,这些“小动物”究竟都是些什么呢?

安装这些,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相传,明成祖朱棣修建紫禁城时,天上的玉皇

大帝曾经下赐“飞禽走兽”,为人间的共主镇守

紫禁城,结果紫禁城里就多了很多的小动物。现

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紫禁城建筑群的殿脊和屋

脊上,有许多琉璃装饰件,主要有两类:正吻和

脊兽,它们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正吻是宫廷屋

顶正脊两端的装饰件:龙头、龙口,咬往正脊,是防火镇水的象征。脊兽就是

紫禁城大小宫殿的檐角上装饰的琉璃雕饰件,每一件饰物都是自古以来传说中的麟类、羽毛类和兽类的吉祥动物形象,形态各异,含义丰富,除檐角最前有琉璃“骑凤仙人”外,还有各种样式的琉璃小兽。《大清会典》上说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时,则依先后顺序。

排在最前面的是骑凤的仙人。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缗王败北后被追兵紧逼,逃到江边,危急中,遇一大鸟。于是,缗王骑上大鸟,渡江而去,化险为夷。古建上将骑凤仙人安排在首位,表示腾空飞翔并有祈愿吉祥意。其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块瓦件。

接下来的小兽排列是有寓意的,龙与凤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龙的角似鹿、鳞似鱼、爪似鹰。唐宋两朝视为祥瑞的象征。明清将之象征帝王,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由此这龙是皇权的象征。

凤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称凰,通称为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在旧时还比喻有圣德的人。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乃镇山之王,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意,寓示佛法威力无穷。唐虞世南《狮子赋》描绘其:“筋骨纤维,殊恣异制,阔臆修尾,劲豪柔毛。钗爪锯牙,藏锋蓄锐,弥耳宛足,伺间借势??遂感德以仁。”在这里,狮子是“猛”、“仁”兼具的瑞兽。

天马意为神马,与海马均为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汉朝时,对西域的良马称为天马,天马又是尊贵的象征。“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将其形象用于殿脊之上,有种傲视群雄,开拓疆土的气势。

海马亦称落龙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狻猊在古籍记载中是接近狮子的

猛兽,能食虎豹,亦是威武百兽的率从。

一说它日行五百里,性好焰火,故香炉

上面的龙首形装饰为狻猊,有护佑平安

意。

押鱼是海中的异兽,说它能喷出水

柱,寓其兴风作雨,灭火防火。

獬豸有神羊之称,为独角,又称一角羊。

《神异经》云:“东北荒中有兽如羊,

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见人斗则

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因善于辨

别是非曲直,力大无比,古时的法官曾

戴獬豸冠,以示善断邪正。将它用在殿

脊上装饰,象征公正无私,又有压邪之

意。

斗牛为传说中的虬龙,无角,与押鱼作

用相同,一说其为镇水兽,古时曾在发

生水患之地。多以牛镇之。《宸垣识略》

中说:“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

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鳌玉蝀坊之上。”故它是祥瑞的动物。立于殿脊之上意有镇邪、护宅之功用。

行什因排行第十,故得此名。是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压尾兽。

脊兽的等级、大小、奇偶、数量、次序等都有严格规定,如在故宫太和殿的角脊上,排列10个琉璃坐姿小兽,成双数,为最高等级。乾清宫是皇帝理政和居住的地方,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兽减去“行什”,为9个;坤宁宫明代是皇后寝宫,清代祭神和举行婚礼之用,檐角兽为7个。东西六宫是后妃居住的地方,檐角兽为5个。宫墙门檐角则多为1个,即琉璃小兽只有“龙”一种。

紫禁城宫殿屋顶檐角上所塑造的琉璃“仙人走兽”,不仅仅只是帝王宫殿上的装饰物,而且还是屋顶防止雨水侵蚀渗漏和松散脱裂的重要琉璃部件,是建筑匠师们把实用构件与艺术造型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典范。

选择这些神话动物作饰件,首先是为了突出殿宇的威严。其次还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的寓意。将它们置于屋脊之上,以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走兽”的体态原本差别很大,而在队列中,却统一采用蹲坐姿态,形成大同小异的造型,只有仙人在排头的位置有特别的姿态。远处观赏高高檐角上的这排小神像,往往必以明亮的天空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所以在人们印象中,它们更多时候是一幅优美的剪影图画。走兽也有实用功能。因为屋檐有一定的斜度,脊瓦便有下滑的可能,故在交梁上需用多个铁钉加以固定,为掩饰铁钉不美观的痕迹并保护其免受雨淋,匠师们便在钉帽上加饰了这些琉璃小兽。屋脊上的这些大吻与走兽都是基于功能需要加以美化而形成的,体现着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篇五:招财瑞兽貔貅的摆放风水

一:何为貔貅

貔貅:貔貅读作(pí xiū),中国历来有龙生九子的说法,而貔貅就是其中之一。传说中貔貅是一种敛财的神兽,能收纳四方之财,而它有一种特性就是只能吃,从来不泄,所以在中国古代很早以前都有在家中摆放貔貅的习惯。

在中文上貔貅和“辟邪”有一点谐音,所以貔貅的作用做了敛财意外,还有一个辟邪的作用,在风水学上来讲放置在家中是有很大好处的,而是貔貅在传说中本身就一种凶猛的神兽,所以用来镇宅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和很多风水物件一样,一件好东西要用对了地方,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要不然就会适得其反,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来详解的讲解一下。

貔貅摆放风水:

1、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貔貅一般是比较小的,所以人们习惯放在手上把玩,在把玩的时候要首先摸一下它的头,这样它就会认定你是他的(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紫禁城里的瑞兽)主人,并忠于你。其次是按住耳朵代表降伏它,然后顺下来是前爪、身体、后爪、屁股,然后从屁股那里虚空抓一把,放到自己口袋里,称抓财,之后可以佩带或摆放。

2、貔貅不可以说买,一定要说请。

3、放置貔貅的时候不可以摸貔貅的头、嘴、眼睛,反正是面部,因为你的俗气会沾到貔貅上,影响貔貅。

4、貔貅在第一次放置的时候非常有讲究,遵循天时地利人和,所以第一次早7点到9点摆放,要头朝外,摆放要有小于15度的斜度可招偏财,不能正放,一般放于门口,或者办公桌左边。

5、貔貅多为玉石制成,因为玉石天生就有灵性,所以一定要开光,不然就是瞎眼貔貅,只能当做装饰品,没用。

6、摆设时要注意,貔貅的头要向门外或窗外,因为相传貔貅食四方财。

7、貔貅的习性懒懒地喜欢睡觉,每天最好拿把他拿起来摸一摸,玩一玩,好像要叫醒他一样,财运就会跟着来。

貔貅是神兽,其中最重要一点是在购买的时候一定不要说买,而是要说“请”,这一点事十分重要的,就像其他神一样,我们通常都会说请。貔貅在摆放的时候头的位置最重要,貔貅食四方之财,重要的是食,那么口的位置就一定要往外,门外或则是窗外都行。这些都是平时一些对貔貅有深入研究人士的经典总结,希望会对你有用。 扩展阅读:

安居街:/

卡姆勒:http://www.kamler.cn/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