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一眼望不到头说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3:25:08 单元作文
一眼望不到头说明单元作文

篇一: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第十七课 长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学设计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 智慧(hui) 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十七课 长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学设计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第十八课 颐和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颐和园在什么地方?指名读,字音都读准了,大家仔细看看这个颐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谁能给大家提个醒。(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呢。听到这个信息,你觉得课题该怎么读?指名读,带着自豪读题,齐读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颐和园一番。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认读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句子,(出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3、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板书:美、大)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受。哪里告诉我们了?找找看,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读。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直接告诉我们颐和园很美丽很大。这种写法我们叫做首尾照应法。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4、作者游览了哪几个景点?((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5、课文的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呢?用直线划出来。

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请同学们边读文字边想,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板书:长、美)

2、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指名读,齐读。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

看图想象说话:有的画着(),有的画着( )有的画着(),还有的画着()。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喜欢、惊奇、赞叹)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你读到连老师也闻到花香了。

(4)“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理解:神清清爽,你有过神清气爽的时候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感觉?

3、小结:描写长廊时作者抓住两个特点来写:一个是“长”,一个是“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1990年这条长廊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呢。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对这条又长又美的长廊发出由衷地赞叹!

四、作业课作第5题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让我们用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篇二:2016新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1)

_________,

____________。

(5)假期里,丽丽和妈妈游览了山东济南的大明湖,那里的一副对联给她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这副对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6)现在,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真是_______________

___。

(7)为了提醒自己要时刻有远大的志向,你在你的书房里挂了一个条幅,写着

《后汉书》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默写《观潮》片段。(6分)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阅读。(35分)

(一)(20分)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

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

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即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

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

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

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

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

的树丛,掩盖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

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文中能表现有人心情舒畅的词语是什么?(2分)

2、“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 )。(2分)

3、第二段描写了来到( ),看到( )和( )。观察顺序是( )。

(4分)

4、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 )的美景,第一句先写了( )时

的美,第二句写了( )时的美。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动静结合的写

法来描写昆明湖( )和( )的特点。(5分)

5、从“滑”字能体会到什么?换成“划”字好吗?为什么?(3分)

6、作者根据( )顺序先后游览了( )、( )、( ),几处景物的

特点,都突出了景色(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表达了作者的( )

之情。

(二)(15分)

最贵的项链

店主站在柜台后面,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一个小女孩走过来,整张脸都贴

在了橱窗上,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石项链看。她说:“我想买给我姐姐。你能包

装得漂亮一点吗?”店主狐疑地打量着小女孩,说:“你有多少钱?”

小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小心翼翼地解开所有的结,然后摊在柜台上,

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她拿出来的不过是几枚硬币而已。

她说:“今天是姐姐的生日,我想把它当做礼物送给她。自从妈妈去世后,

她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我相信她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因为项链的颜色就

像她的眼睛一样。”

店主拿出了那条项链,装在一个小盒子里,再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

还在上面系了一条绿色的丝带。对小女孩说:“拿去吧,小心点。”小女孩满心

欢喜,连蹦带跳地回家了。

在这一天的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有一双蓝色

的眼睛。她把已经打开的礼品盒放在柜台上,问到:“这条项链是在这里买的吗?

多少钱?”

“本店商品的价格是卖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

姑娘说:“我妹妹只有几枚硬币,这条蓝宝石项链却货真价实。她买不起

的。”

店主接过盒子,精心将包装重新包好,系上丝带,又递给了姑娘说:“她

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3分)

_______聊赖 _______翼翼 货___价____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3分)

精心--( ) 出神--( ) 狐疑--( )

3、缩句。(3分)

(1) 店主站在柜台后面,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 她把已经打开的礼品盒放在柜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小女孩买项链的钱不够,但是店主为什么却把项链卖给了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这句话中“所

拥有的一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三、作文。(35分)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感受过

不同的爱,请通过一两件事写一写你所感受到的爱。

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学科试题答案

一语言积累(30分)

1、看拼音写汉字。(6分)

规律 拆除 侍候 挖掘 覆盖 懒惰 敏捷 痕迹 随

遇而安 漫天卷地 耀武扬威 欣喜若狂

2、补充词语。(4分)

( 山 )( 崩 )地裂 屏( 气 )凝( 神) ( 流 )( 连 )

忘返 金( 碧 )辉( 煌 )

呼( 风)唤( 雨 ) ( 出 )( 乎 )意料 神态( 各 )

( 异 ) ( 和)( 睦)相处

3、按要求填空。(14分)

(1)天涟水为水连天

(2)梅花 兰花 水仙 腊梅

(3)把酒话桑麻

(4) 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6)芝麻开花---节节高

(7)有志者事竟成

4、默写《观潮》片段。(6分)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二、阅读(35分)

(一)答案

1、文中能表现有人心情舒畅的词语是什么?(2分)

答:神清气爽。

2、“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 多且内容各异 )。(2分)

3、第二段描写了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观察顺序是(从上到下)。(4分)

4、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 昆明湖 )的美景,第一句先写了( 静态 )时的美,第二句写了( 动态 )时的美。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来描写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5分)

篇三:第单元教案

篇四:第五单元复习巩固答案

第五单元复习巩固答案

一眼望不到头说明

姓名 家长签字

第十七课 长城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着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2、哪些动词说明已经来到了长城?

3、答:站、踏、扶。

4、“很自然的想起”体现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5、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 ”表示无数,饱含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突出了长城的长,与文章开头( 一万三千多里 )相呼应;“才 ”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 )之情。

6、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好汉坡上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如果你登上了长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或者(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多少智慧和力量。)

第十八课 颐和园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2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盖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文中能表现有人心情舒畅的词语是什么? 答:神清气爽。

2、第一段重点描写了(长廊),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文中用表示颜色的词体现(美),用具体数字“七百多米”来说明长廊的( 长 )特点。

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作者先介绍了(柱子)、(栏杆),再介绍(横槛)、(花木)。

3、“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 多且内容各异 )。

4、请用横“ ”画出各段中的过渡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点明(游览的行踪)。

5、第一段中,有些动词记述了游览的过程,请写出来:(进了)、(绕过)、(来到)。

第二段中用了(走完)、(来到)。第三段用(登上)、(站)。

6、画“ ”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7、第二段描写了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观察顺序是(从上到下)。

8、第三自然段描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的颐和园的景色。分别写了(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色彩的美丽)。

9、耸立的意思是:(高高的直立),从“耸立”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佛香阁的高大),从“一排排”这个词中能体会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10、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 昆明湖 )的美景,第一句先写了( 静态 )时的美,第二句写了( 动态 )时的美。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来描写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

11、从“滑”字能体会到什么?换成“划”字好吗?为什么?

答: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静”。不好。因为用“划”字,船过去之后,水面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 “滑”字更巧妙。

13、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 游览 )顺序先后游览了( 长廊 )、( 万寿山 )、( 昆明湖 ),几处景物的特点,都突出了景色( 美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呼应 ),表达了作者的( 对颐和园的赞美 )之情。

14、”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句子中通过描写“游船、画舫”反衬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

15、解释词语。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葱郁:葱茏。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神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18、缩写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是公园。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 建筑立在山腰上。

(3)、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树丛掩映着屋顶和宫墙。

篇五: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