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李白写景诗朗诵会串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26:20 体裁作文
李白写景诗朗诵会串词体裁作文

篇一:古诗词朗诵串词

古诗词朗诵

女:望千古故乡明月,唱一阙历史弦歌。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面对良辰美景,评古今、论兴亡,引诗情、上碧宵,看大漠长河,边塞雄关,春花秋月,雨雪风霜。

男:很多意境,我们都似曾相识,唤醒我们心中渺远迷蒙的情思,能够照耀尘世的,不只是诗仙邀约的明月,更有那万世流芳的卷卷诗篇。

女:你可曾见过江南水乡春江晓景的迷人风光,你可曾听过婉转动人的春鸟啼鸣,你可曾听过古人踏歌送行的歌声,你可曾梦见铁马冰河的雄壮景观,今天,我们三年级一班的同学将吟诵经典古诗文,再现这些诗情画卷,开启我们的精神之旅。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文学大师的精神世界,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男:现在正值春季,草长莺飞,丝绦拂堤,千树琼花,碧波涟漪,兰馨蕙草,润物如酥,春色满园,落红如雨。

女:立春了,天气渐渐转暖,冰冻霜雪虽然还有,但已很少了。春天的到来,连草木也都知道。眼前的一派绿色,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一阵东风吹来,春水碧波荡漾。请欣赏 为我们带来的《立春偶成》

立春偶成 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男:草木和绿水感到了春的气息。

女: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江岸,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肥美河豚也正跃跃欲上。

男:让我们看看惠崇的春江晓景,听听苏轼的题记吧。请欣赏 带来的<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女:鸭子入水,河豚欲上。感到浓浓春意的不只是它们,看蝴蝶和黄莺也赶来了,请欣赏 带来的《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男: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女:春景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在这大好时节和好友分别是令人怅惋的,让我们一起欣赏 带来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男:李白对友人送别他的方式很是感动,接下来,我们看李白是怎样送别友人的?请欣赏 带来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女: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浩瀚无边的滚滚长江,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男:春天是旅游的大好时节,其实夏天也不错,不信你看。请欣赏 带来的 《三衢(qú)道中》

三衢(qú)道中(南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lí)四五声。[1]

女:初夏时景色宁静,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

瞧,一位牧童赶着牛群走来了。别有一番童趣。请欣赏 带来的 牧童

牧童 唐 刘驾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男:黄昏也是非常迷人的。请欣赏 带来的乐 游 原 乐 游 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女: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寓意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

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男:白天景致迷人而且富有情趣,月夜也有他的独到之处,请欣赏 带来的 《望洞庭》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女: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月夜遥望,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男:同样是夜景,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篇二:写景诗词鉴赏要诀

写景诗词鉴赏要诀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的这首绝句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从题材的分类上看,属于“乡思”类。这类诗词明年在高考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我们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材的诗词上。这篇文章就先结合创作方法谈一谈“写景”类诗词的鉴赏要诀,为高三迎考师生抛砖引玉。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室。

一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曾说过:“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写诗填词何尝不是如此?写景诗词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人站在长安的城楼上,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其关心民瘼之意,隐含其中,所以清代的王渔洋称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宛转。唐末诗人罗隐的《雪》中有两句诗云:“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所表达的主题与之相同,但罗隐的诗句缺乏此诗的含蓄蕴藉,写得太白,没有回味。这种诗自然是不会拿来做高考试题用的。立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可以用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出一道题:“诗中所描写的桃花溪景象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桃花源”的一种什么看法?”就应从立意上来作这样的回答:“诗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和‘随流水’写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处边’提出质疑。”

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即以王维的《汉江临眺》为例来加以阐析:其诗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便是作者融画法于写景诗的杰作,全诗气势雄伟,意境阔大,既富诗情美,又富绘画美。首联写汉江境域的辽阔,气势宏伟,境界壮阔。这是一幅巨画的背景,诗人以诗家的眼光,画家的笔法,先勾勒出一个轮廓,充分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中间两联着意写水势的浩淼,是这幅巨画的主画面。诗人没有采用一般的形容手法,而是富有创造性地从倒影着手,刻画出水中的世界。颔联先写江水奔腾东去,雄浑壮丽,以意境取胜。再写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若隐若现,使人感到似有似无。明朝的王世贞盛赞这联诗是诗家语,却入画三味。很多古代诗人都乐于效法,如权德舆的“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欧阳修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等,都是由此化出。颈联写两岸的城镇倒映水中,远远望去就像是浮在江面上;远去的江水和远处的天空连成一片,似乎令人感到人间、天上的一切都在波涛中晃荡,摇动。这样的水势,这样的气势,好像是要将一切吞噬。诗人采用绘画造型艺术对客观景象作典型的概括、准确的描绘和洗炼的处理,使这幅巨画富有绘画艺术的形象美。除了构图美和形象美外,绘画艺术中的、色彩美、意境美等,也应懂得。例如,可以用王维《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出道题:“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色彩美?”这一问题该作如何回答呢?应从色彩的角度来考虑,做这样回答:“诗人使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红绿两色的突出与夸张使盎然春色跃然纸上,极富色彩美。”

三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如《终南望余雪》中的“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其实,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山头上的云。可诗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雪切入才符合题意。这样着一“浮”字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再次是“明”字,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夕阳,为山顶的积雪和树林抹上了一道亮丽的彩色,整个画面因此换了个模样,使终南山有了神秘的色彩,也使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如从《汉江临眺》颈联中的“浮”和“动”两个字的使用中,我们还看到了诗人锤炼的功夫,正是因为这两个动词的出现,才使整个画面似乎跳动了起来。又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的“直”和“圆”,锤炼功夫也十分到家。用《红楼梦》中林黛玉论诗的一段话来解说,颇为合适而且通俗──“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是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真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种例子在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平时只要多加留意,仔细品味,自然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可以用王湾《次北固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出一道题:“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生动地描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时应这样考虑:“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就容易了。其答案曰:“诗眼是‘平’、‘失’、‘悬’三字,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表现出诗人胸怀的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就不多谈了,较难掌握的是拟人,“看似寻常最奇崛”。例如王禹偁《村行》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尤其是“数峰无语”,最有讲究。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这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修辞格。这样写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倘若改用“数峰毕静”,则味同嚼蜡矣,这须用心体会。又如苏轼《新城道中》中的“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尤其是“岭上白云披絮帽”最为奇崛,你看,白云笼罩山顶,仿佛山峰也像人一样,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帽子,就是王维的名句“白云回望合”与之相比肯定没有这么形象生动。这种手法在中华诗词

中被广泛应用,如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李商隐的“暮雨自归山悄悄”,秦观的“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王实甫的“晓来谁染层林醉,总是离人泪”等。诗人们在写诗填词中所用的拟人手法,一言以蔽之,都带上了自己深深的感情。例如用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可以出这样一道题:“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回答时必须以带情式的拟人手法的妙用作理论依据,其答案是:“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先从课本里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说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实甫用“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中华诗词不乏这类名句,如李益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这些化虚为实的例句都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较为浅显,容易看出。而中学课本中有几个例子是较难看出的,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事物的排列来显示,则显得尤其含蓄,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例如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出如下一道题:“贺铸有‘贺梅子’之别称,起因就在这首词的结尾三句。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结尾三句之妙。”解答时一定要运用虚实结合的理论,作这样的回答:“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又新奇。”

当然,写景诗词的鉴赏所要掌握的知识远不止这些,只是这五个方面更为重要些,能高屋建瓴,从深处揭示作品的寓意,故诉诸于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篇三:古代诗文诵读训练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文诵读训练

一、诗词积累:

1、中国是个诗的国度。唐代的诗坛上更是群星闪耀,人才辈出。从本学期的诵读材料中,我们知道的唐代诗人就有 、 、 、 、 等人。

2、在唐代诗人中,有两对并称为“李杜”的诗人。他们是被后人称 的李白和被后人称为“诗圣”的 ,另一对是李商隐和 。(又称为“小李杜” )。

3、孟浩然是唐朝 诗派的创始人,本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你知道的他的其他作品有 。

4、“月”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床前明月光”等,你知道的有哪些?请再写出四个写“月”的诗句(其中一句应来自课外),并说明作者、出处。

(1) (2)

(3) (4)

5、世界是美丽多姿的。因此,四季的景色也常成为诗人们描写的内容。如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是这样描绘早春特有的景致的: , 。同是唐朝诗人的高骈,则是这样来写《山亭夏日》的: , ; , 。

6、“ ,禅房花木深。 ,

。”唐朝诗人常建在《 》中,用

这些诗句,不仅写出了环境的 和 ,而且还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

7、陆游,是 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在《游山西村》里最富有哲理,最能给人启迪的两句是: , 。

8、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 , , 。在《观沧海》一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的诗句是 , ; , 。

9、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了 , 这样的两句诗句,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生动。

10、苏轼,字子瞻,号 ,北宋著名的 , 。他和父亲 、弟弟 以文章齐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11、李清照,是 朝著名的女词人,号 ,《一剪梅-红藕香残》选自她的作品集 ,这首词把 ,情的深切,表现的十分巧妙。

1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的作品,这首词选自 。“西江月”属于 ,“夜行黄沙道中”属于 。

“ , ”两句,在夏夜中靠 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给人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还有巧妙地运用数字入诗写景的句子“ , ”更叫人拍案叫绝。

13、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在《 》诗中,巧妙地将咏雪和送别结合起来,其中“ , ”,比喻新颖传神,是传诵千古的咏雪名句。

14、《迢迢牵牛星》是《 》中的一首,借用了天上 的神话故事,表达人间的悲情。诗中用了许多的叠字句,如:“ , 。”不但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增加了全诗缠绵的情调。

1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诗人王湾的《 》,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 , 蕴含自然的理趣。

16、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用 的语言,叙写了一次应邀到农家做客的过程。“ , ”两句,诗中有画,乡间美景如在眼前。

1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两句诗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明月”“清风”点明夏夜天气的 ;“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环境 。

18、在本学期读过的古代诗词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首?为什么?简要地说说理由。

19、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除课本上的以外,你知道的唐诗和宋词有哪些?试各举两首,并指出作者和出处。

20、我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居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居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1)先秦 (2)两汉 (3)唐朝 (4)宋朝

(5)元朝 (6)明清

二、诗词鉴赏

(一)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你能为下列的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吗?相信你一定行!

(1)碣石 (2)澹澹 (3)萧瑟 (4)竦峙

2、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 写景诗。

3、这首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 写景,再 写景,借景抒情,表达作者 。

4、这首诗描写观海时所见的全景的句子是: , ; 描写大海由静转动,展现大海雄伟气势的句子是: , 。

5、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

李白写景诗朗诵会串词

; , 。请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

6、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

(二)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朱阁, 绮户, 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长娟。

1、词中横线上依次应填上的词是( )

A、照 转 低 B、低 照 转 C、转 照 低 D、转 低 照

2、对下列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不胜:忍受不住,承受不了。 B、清影:水中的影子。

C、何事:为什么。 D、但愿:只希望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

A、今夕/是/何年 B、又恐/琼楼玉宇

C、我欲/乘风/归去 D、何事长/向别时圆

4、这首词上片写是 ,下片写的是 ;上片问 ,下片问 ,但归根到底是问 。

5、词中对月抒怀,道尽千载离人心声的名句是 , ;满含哲理,表达作者豁达胸襟是 , , ;想象奇丽,描绘仙界气象空灵的名句是 , , 。

6、作者在词中表达了一个美好的愿望,这个愿望是(用原句回答) , 。

7、“不应有恨 ”是不是没有“恨”?怎样才能没有“恨”?

8、“阙”在词中读 ,“琼”在词中读 ,“绮”在词中读 。

9、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思想。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作者由幻境回到了现实,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作者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

奈何地反问。

D、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之后,消极地逃避现实,想躲到天上宫阙去,不问世事的思想。因此,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消极悲观的。

三、古文积累

(一)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自

(1)自三峡七百里中( ) (2)自非亭午夜分( )

2、绝

(1)沿溯阻绝( )(2)绝谳多生怪柏( )(3)哀转久绝( )

3、方

(1)方出神( ) (2)方两三级( )

4、度

(1)先自度其足( ) (2)吾忘持度( )

5、观

(1)昂首观之( ) (2)作青云白鹤观( )

6、故

(1)温故而知新( )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

7、知

(1)知之为知之( ) (2)是知也( )

8、阙

(1)不知天上宫阙( )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9止

(1)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2)一狼得骨止( ) 10意

(1)目似瞑,意暇甚( )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二)根据词义为下列词语分类,并解释词义:

1、之

(1)心之所向 (2)昂首观之 (3)项为之强 (4)观之正浓 (5)驱之别院 (6)方为秋田之害 (7)问塔动之因 (8)方以瓦布之 (9)便实钉之

(10)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12)何不试之以足 (13)从所契者入水求之 (14)故时有物外之趣 (15)学而时习之 (16)诲汝知之乎 (17)是以谓之“文”也 (18)择其善者而从之

(19)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你认为可以归为哪几类?各是什么意思?

2、其

(1)其喙有钳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人皆伏其精练 (4)其虫旧曾有之 (5)患其塔动 (6)人履其板 (7)必细察其纹理 (8)使其冲烟飞鸣 (9)常蹲其身 (10)神游其中 (11)其间千二百里 (12)悬泉

瀑布,飞漱其间 (13)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4)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5)恐前后受其敌 (16)场主集薪其中 (17)其一犬坐于前 (18)一狼洞其中 (19)择其善者而从之

你认为可以归为哪几类?各是什么意思?

3、为

(1)方为秋田之害 (2)项为之强 (3)知之为知之 (4)可以为师矣

(5)以从草为林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你认为可以归为哪几类?各是什么意思?

4、以

(1)何不试之以足 (2)徐喷以烟 (3)以从草为林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6)岁以大穰 (8)乃以瓦布之,

(9)贻之以金钗 (10)可以为师矣 (11)是以谓之“文”也 (12)投以骨 (13)以刀劈狼首 (14)盖以诱敌 (1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你认为可以归为哪几类?各是什么意思?

5、而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5)学而时习之 (6)人不知而不愠

(7)温故而知新 (8)学而不思则罔 (9)敏而好学 (10)学而不厌

(11)择其善者而从之 (1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你认为可以归为哪几类?各是什么意思?

(三)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称之为“通假”,被代替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它的字叫“通假字”。试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本字及意思。

1、以土砾凸者为邱( )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4、人皆伏其精练( )

篇四: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

诗词曲三首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

2.背诵这三首诗词曲。

3.进一步学一点诗的韵律。

二、教学过程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一、导入:

复习送别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仙李白的送别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传说“铁杵磨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解题:所以这首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朓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朓高斋地。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全诗。同学整体感知诗文。

明确:弃我而去的是不可留的昨天;乱我心绪的是诸多烦忧的今日。秋日的天空是那么辽阔,万里长风也赶来助兴,坐在他所饮佩的谢朓楼上,面对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李云,真可以开怀畅饮了。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我的文章也象谢朓一样清新秀发。两人(诗人们)都怀有超迈的意兴和雄心壮志,想要摘下天上的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难以如意,倒不如第二天早晨,散发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隐遁江湖。

(二)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第一、二句:连用十一字长句,喷涌出郁结抑塞之气。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既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有着一泻千里之势,可谓奇矣。

第三、四句:借景抒情。上两句的壮志难酬而时不我待的苦闷之气吐出后,李白的心情为之一弛。第三句忽作转折,接以即席所见之景,第四句连类而下,始落到题面。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于是“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点明了饯别的地点和方式。此:指上句所写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高楼:在高楼上开怀畅饮。酣,畅饮;高楼,谢朓楼。

第五、六句:接下来赞美李云的文章可上追两汉,有建安风骨;自己的文章,可与谢朓媲美。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学作品。蓬莱,传说中的海中仙山,藏有仙家典籍。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很多,被称为“道家蓬莱山”。周代的藏室、汉代的东观和唐代的秘书省,都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唐人则多以蓬莱山,蓬莱阁指秘书省,李云任秘书省校书郎,故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新,辞情慷慨,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的年号。骨,比喻文学作品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故诗中用“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指从建安(东汉末年,汉魏)到唐代之间的南朝。小谢:世称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为“大谢”,南朝齐代谢朓为“小谢”。清发:清新秀发,指谢朓的诗风。因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以谢朓楼上饮酒,所以,他自喻小谢,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

第七、八句:主客双方谈古论今,喝酒谈诗,豪放的李白情绪不禁高涨,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俱怀:两人都怀有(也可包括汉代作家、小谢)。逸兴:豪迈高雅的超越凡欲的兴致。壮思:雄心壮志。览:同“揽”,摘取。

小结:可见,五到八句写了对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第八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豪情达到极点。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已,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低头却见楼下宛溪水长流不断,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无以排遣。这种无以排遣的苦闷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以下四句就表达了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慨。

第九、十句:是本诗的又一大转折,也是本诗的名句。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阳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第九句借用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浇愁,原想解脱,结果是愁上加愁。第十句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呼应,道出了不得志的苦闷之深。诗人长期陷于一种“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方式,即“散发弄扁舟”。

第十一、十二句:不称意:不如意;散发:古人束发戴冠,而散发就是不束发、不戴冠,有不受拘束、狂放不羁和隐逸不仕两重意思。明朝:第二天早晨。弄扁舟:驾小舟泛游于江湖之上。扁舟,小船。这里有泛游江湖、归隐江湖之意。

小结: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跳跃,语言明朗朴素,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豪放与悲愤共存,天真与苦闷统一,形成太白独特的“纵逸”风格,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也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另外,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渔家傲》

范仲淹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反映边塞军旅征战生活的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齐背“黑云压城城欲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这首词通过对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的描写,表现词人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提到词,大家已不陌生了。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渔家傲”。

背景: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今陕西延安),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守卫西北边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扰。当时边境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死后谥号“文正”,他的文章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268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深远。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全词,同学整体感知。

明确:秋天的西北边疆风景非常奇特。大雁向衡阳南飞,对西北的荒凉之地毫不留恋。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在重重叠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 一杯浊酒让人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但敌兵未溃,功业未成,边境未安,尚不能归还。笛声悠远,寒霜满地。将士们深夜不寐,将军愁白了头发,征夫落泪。

(二)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上阕:着重写景。写了什么样的景呢?塞下:边境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一句话交待了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及环境,一个“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因为词人是南方人,所以这北方的秋景让他感到非常奇特。那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呢?词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觉出来,哪一句?

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呢?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古代传说,秋季雁南飞避寒,到衡

阳即止。衡阳:今湖南省地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这一句烘托出荒凉,极写感受:雁去而人不得去。

接下来从听觉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如边塞的风声、草声、马嘶声、驼羊悲鸣声、牧人的吟啸声、胡茄羌笛声等。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进一步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千嶂:像屏障一样的群山。在重峦叠嶂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这一句从听觉转入视觉,尽括了悲凉苍茫的气象,展现了悲凉壮阔的北国风光。“孤城闭”三个字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下阕做铺垫。

小结:可见词人笔下西北边境的秋景,是多么得悲凉奇异!也显示出边地生活的艰辛和军事形势的严重。

下阕: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又抒发什么样的情呢?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浊酒”。“一杯”与“万里”造语悬殊,暗衬乡愁。这一句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边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呢?可是尚未破敌立功,回乡之计从何谈起?燕然未勒:是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的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在碑上刻字记功。这个典故道出了词人守边御敌,不胜不归的决心。这两句是本词的名句。

羌: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五胡”之一。笛本出于羌中,故称“羌管”。笛声悠远,寒霜满地。这一句是写景句,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的延续,可见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表现出边地之苦。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戍边士卒。而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征夫为什么落泪?显然都是因“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可见,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小结:全词写景抒情完美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与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当推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宋词大家都已知相当熟悉,那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元代的曲这种文学样式。今天我们欣赏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元代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那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元代出现了最杰出的大戏剧家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马致远的

《汉宫秋》。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主体,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他的散套《夜行船·秋思》是其名世代表作,另一首写景小令《天净沙·秋思》以28个字刻划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象照象图,堪称“千古绝唱”,是其小令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被称为“秋思之祖”,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曾任浙江行省官吏。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同学整体感知。

明确: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悲痛到极点的游子,飘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

(二)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1:齐读曲子。根据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很明显,这首曲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三句纯粹写景,大家看看这三句的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

2:能说出都有哪些并列的短语吗?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根据这些写景的短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时候所特有的景色呢?

明确:深秋傍晚。昏:黄昏;西风:即秋风(东风,春风)。

4:这些景色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何以见得?

明确:萧瑟、苍凉、沮丧…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晚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第三句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古道: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而旅途劳顿的“瘦马”,更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5:哪们同学能把这并列的九种景物,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它联缀起来,向大家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呢?

明确: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

6:在这幅图画中,有人吗?是谁?

明确:有,“断肠人”(断肠:形容悲痛到了极点),末两句不仅写景(夕阳西下: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而且写人。

篇五: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 李白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比喻抒发自己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 )

3.诗人早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 )

4.写送别情景的句子( )

5.如果为冰心馆题词,你觉得哪句合适?( )

6.诗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是什么?( )

7.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

8.有人认为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 《渔家傲》

1. 本词上阕写景,以(异)字统领,然后以(衡阳雁去或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古城落日)三幅画面来描写边关的独特景象,为下阕

的抒情打下基础。

2. 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慨和情怀?请简要回答。(壮志难酬或功业未立的感慨,思乡忧国或思念家乡的情怀)

3.《渔家傲》中写将士们思乡心切又渴望杀敌立功的句子是( )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异常荒凉。)

5. 请结合下阕内容谈谈守边将士的复杂心态。(守边将士思念家乡,

但尚未破敌立功,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

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6.上阕围绕哪个字来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围绕“异”字

来写,描绘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大雁南飞,军中号角声

起,夕阳残照,衬着一座早早闭门的孤城。)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

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达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

辛。)

8.《渔家傲》中表现思念家乡与壮志未酬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全词的主旨句是( )

9.词中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字是:( )

10.“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

可以联想到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哪两句诗?(

11.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

1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蕴含了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

《天净沙 秋思》

1. 这首元曲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断肠人

在天涯。抒发了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曲,说说作者

为什么这样写?(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写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方法?(枯

藤 老树 昏鸦 古道 西风 瘦马。融情于景。)

4.请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两句进行赏析。(“夕阳”点出了

特定的时间,照应“昏”字,“断肠人”点出了人物及心情。一切悲

苦全在“断肠”二字中凸显出来,点出了天涯游子的乡愁是何等浓重。)

5.《天净沙 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

6.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特点是什么?(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

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

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渲染凄凉气氛,突出思乡之

情。)

7.这首小令运用了(寄情于景)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

(断肠)

8.小令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9.《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表现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

10.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

的景物是(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11.下列岁这首小令的赏析中,不恰当的是( )

A前三句18个字,写了9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

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作者岁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

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

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体现“秋思”

12.有人认为“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了诗意的田园生活,与整体

低沉悲伤的感情基调不相称。你怎样理解?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