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浩狱中读人文著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3:33:23 体裁作文
篇一:狱中启示录
革命启示录
---------《可爱的中国》阅读报告
我的祖国,你失去的太多,我是你的儿子,要把你的心愿化作战歌。
---------埃及诗人
一
山河碎,金瓯缺,风飘絮。
他们注定生活在这苦难的年代,苦难的中国。
十字架并不可怕,骨蜀髅并不可怕,荆棘冠冕并不可怕,孤独并不可怕,如果有生命可为之奉献,有理想可为之流血。
1935年8月6日,江西南昌下沙窝,方志敏同志以叛国罪被处决,年仅36岁。
行刑当日,既无彗星袭月,亦无长虹贯日,只是伏尸一人,流血五步。
他走了,带着对祖国深深的感念,带着愤怒,带着遗憾。
那日走出监狱,从容赴死之时,撑起他受尽酷刑身躯的,必定是一副铮铮铁骨。当冰冷的枪口对准他的头颅时,他疾恶如仇的目光必定望向前方。当子弹射穿他的头骨时,必有热血抛洒向祖国的天空,血肉崩裂之声,定使苟且偷生者震撼羞惭。
革命者终将就义,而烈士及其精神,却会永垂不朽。正如耶路撒冷杀死基督,基督却永生在世;雅典杀死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却永垂青史。
溯洄而上,道阻且长。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地上,有多少人前仆后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有多少头颅在刑场上滚落?有多少热血在战场上倾洒?有多少生命在枪响中消逝?逝者如斯夫!
“敌人可以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正是烈士,在苦难中淬炼着信仰,为了可爱的祖国,为了祖国大地上挣扎着的四万万同胞,置生死死于度外,铁肩担道义,坚定地担起反帝反封建的重担,为祖国的未来拼命战斗。
中国的前路,不再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而是一条通往解放与独立的光明之路。 二
“一个青年的爱国,真犹如一个青年姑娘初恋时那样纯真入迷。”方志敏同志曾这样说。
他幼年时,无知无识,不知道什么是爱国主义,也不知道帝国主义如何侵略中国,以后读书知识渐开时,渐渐懂得爱护中国的道理。
他将祖国比作母亲,她天资玉质,丰满结实,最适宜孩儿们依偎。他爱祖国。祖国是一首歌,他爱其中的旋律,祖国是一幅画,他爱那流溢的色彩,祖国是一方印章,他爱那古拙的刻痕,祖国是一坛佳酿,他爱那坛底的醉意。雄巍的峨眉,妩媚的西湖,桂林的山水,那一山一水,一丘一壑,都让身陷囹圄的他魂牵梦萦。
祖国甚可爱,他爱祖国美景,他爱祖国的儿女;而列强甚可怖,瓜分祖国的土地,奴役祖国的人民。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的炮舰轰炸着中国绵长曲折的海岸线;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国一步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关税主权、司法主权、对外法权,中国的主权在一次次战败中丧失殆尽。
随着野心的膨胀,列强曾一度掀起瓜分狂潮,暗中策划着利益均沾的阴谋,试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新建的铁路源源不断地运来外国的货物,巨型的轮船迫不及待地运走中国的矿藏。一群群洋人被送入,一批批华工被送出。外国企业的厂房纷纷建立,民族工业
的产品却屡遭排挤。
各路军阀,割据一方,对内混战,对外投敌,置百姓的生死于不顾。在中国上海为洋人建造的法国公园门上,悬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在外国船的下等舱里,付不起船费的贫穷士兵与工人被吊起来鞭打。
方志敏同志看在眼里,痛在在心里。只有革命,才能拯救苦难中的祖国。
三
混乱的年代,志士们用革命来争取祖国的明天,而在当今和平的时代,要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祖国,需要我们怎么做呢?
作为祖国的儿女,我们应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祖国的发展添砖添瓦,将个人成才与祖国建设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富强,为民之富,国之强;民主,不再是为民做主,而是人民做主。国家富强,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和工作,国家民主,需要我们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国家文明,需要我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和谐,需要人人遵纪守法。自由,当在守法的前提下。平等,无关乎贫富、信仰、性别与民族。公正,须执法者的铁面无私,人心对公道的坚持。法制,需人人知法、守法、用法??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爱国不再是无秩序的喧哗抗议,而是在遵纪守法前提下的有序请愿。爱国不再是张牙舞爪地举起榔头,将日本汽车砸得稀巴烂,而是思考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环节走出,到达依靠顶尖技术的设计研发环节。爱国不再是成群结队地闯入一家日料餐厅,推翻桌椅,殴打店员,而是想想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使中国特色也其驰名国外。爱国不再是变着花样地辱骂日本人,而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国外旅游时支撑起中国的美好形象。爱国不再是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而是大胆地使中国的价值观走出去,与他国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实力也在不断提高,并且勇敢地面对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寻求着解决方法。加强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了城乡区域差距。完善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完善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高效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我相信,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正在东方自立而起。
《可爱的祖国》留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革命,更有建设和发展,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革命奋斗之精神不可失传,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更不可抛弃。
家长的点评: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曾经说过:“没有剑的契约只是一纸空文。”一个国家不强大,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利剑,谁会给你伸出和平之
手,谁会给你平等的地位,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世界列强的劫掠,特别是日本这个岛国更是狼子野心,大力发展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念念不忘吞并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生活在现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很难理解当年的先烈,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惨局面,毅然投身到保家卫国的革命洪流中,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和人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9月3日的阅兵大典,可以告慰我们的先烈,祖国终于强大了,我们有了强大的军队,我们有了利剑,和平,繁荣和发展才可以持续下去。
篇二:林森浩 我犯罪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林森浩:我犯罪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本刊记者 张蕾 周琪 发自上海、汕头 实习记者 徐玉燕 杨媛 陈最 日期:2013-12-06
从4月案发,到11月庭审,复旦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林森浩的心理活动和作案动机,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从法庭审理所披露的信息看,毒物来源、作案手法、到案经过等各方面事实已清晰,但就林森浩其人,世人还是有着太多的不解。人们看不明白,一位意气风发前途大好的年轻医生,为什么会下毒害死另一位跟他几乎相同角色的青年?(导语)
被告席上的林森浩面色青白,身穿迷彩马甲,看不出情绪波动,甚至有点心不在焉。他的话很少,少到要审判长王智刚督促他说话的地步。法庭辩论环节,审判长问:被告人,你有什么要为自己辩护的?他答:“我没有什么可辩护的。请律师发言。”现场听审的一位女记者情不自禁地“啊”了一声。
11月27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01刑事庭,今年4月引发舆论极大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开审。5年前,同样震动外滩的杨佳案也是在这儿审理,审判长也是王智刚。
被告的身份,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学生。他在回答基本情况中的“学历”时,脱口而出“硕士”,突然顿了一下,“呃,肄业。”
这天的审理共进行了8小时,没有出现人们事先预想的激烈而冗长的辩论。审判长至少3次提醒被告“说话声音大些”、“靠话筒近些”。在公诉人举证期间,审判长还忍不住打断一次,提醒被告人:“公诉人质证及播放有关的视频中,你应当注意认真地听,法庭将来要对你进行质证。”被告答:“哦。”
愚人节
4月1日愚人节早上8点多,林森浩听到室友黄洋——同校同级耳鼻喉科硕士生——起床的声音。像往常一样,后者拿着他的白色马克杯接了点饮水机里的水。马克杯上面印着“X大歌手”字样,大概是这个爱唱歌的28岁男生某次比赛的纪念品。
杯子里的铁调羹撞击陶瓷壁,黄洋喝了水,紧接着吐了出来,并伴有干呕——“像我们呛到鱼骨头那样,然后抠出来的感觉。”黄洋拎着水去盥洗室冲洗,动静很大。
躺在床上佯装睡觉的林森浩听着这正在发生的中毒。他在前一天傍晚,向饮水机中投入他从实验室偷拿出来的二甲基亚硝胺原液——黄色,油状,有刺激性气味。两年前他用该试剂制造大鼠肝纤维化。2011年3月11日,他的QQ签名为“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属高毒类”,与科普资料上对该试剂的描述一致。他的研究是用超声诊断肝纤维化。
他害怕黄洋问他什么,在手机响起不得不起床后,“为了避免和他讲话我就出去了。直到他走了我才又回到宿舍。”
宿舍位于复旦大学医学部(枫林校区)西20号楼421,寝室里住了3个人,葛林是本地人,经常回家。2011年8月,黄洋搬来与葛、林同住。
27岁的林这样描述二人关系:“关系一般,不是特别铁。可能互相之间会有一点看不惯,比如说他觉得我这个人可能没什么生活情调,我可能觉得他有点自以为是。平时聊天也会聊到理想和个人想法。”
公诉人问:你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相近吗?
答:??应该不是特别相近。
问:你觉得黄洋如何?
答:他也是个很聪明很优秀的人,从个人为人上面我觉得他有点自以为是,或者说可能有点自视(甚高)了一点。
问:你认同他的为人和处事方式吗?
答:我对这个??没什么认同不认同的。
问:你们存在直接的矛盾和冲突吗?
答:没有。
问:对黄洋牵扯到你的言行是否存在有不满的情况吗?
答:基本上也没有。
问:黄洋平时喜欢开玩笑吗?
答:偶尔。
问:他会针对你开玩笑吗?
答:也比较少。
问:对你开玩笑你能接受吗?
答:有些可能不接受。
问:比如哪些不能接受?
答:(沉默了几秒)现在让我想我也想不起来。我这个(人)比较注重公平,相互之间的一些开玩笑,我比较注重公平。
问:你认为他在开玩笑的过程中对你不公平?
答:不是。我认为对人对己的标准应该是一样。
问:那你认为他对你和对自己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吗?
答:(一样的时候)少。
问:有这个(标准不一样的)情况是吗?
答:对。
问:对这点不满意?
答:对。
3月30日晚,林黄二人与对门413寝室的傅立远、程磊两位同学聊天,“我的同学黄洋就在我们几个玩游戏的时候说愚人节要到了,他要整人,而且边说还边在那边猛拍着我同学傅立远的肩膀,当时我看着他很得意的样子,我当时就想:那我愚人节就来整你一下。”林想到次日正好要到以前做过实验的地方去,那边的同学请他帮忙做个实验的受试。“加上以前听到过另一位同学讲过,有人拿毒药整同学的事情,就阴差阳错地做了这个事情。”林供述说。
“没有想后果。”他说。给他“借鉴”的那个案例,后来他在看守所里看报纸,才较为仔细地了解了一下。那次中毒事件发生在清华大学,至今“没有查获”。
据寝室第三人葛林描述:“黄洋性格较外向,有主见,多次以开玩笑的方式直接评价林森浩的生活细节。”有一次,黄假借林的名义批评葛生活邋遢,林当场听到,“很不满”。在葛的印象中,“林森浩性格内向,有时候比较记仇。顾家”。
“顾家”的贬义解读是“小气”。据林的几位同学回忆,有一次林得到两万元的国家奖学金,大家起哄要他请客,林没有应承,黄当场表露出不满。据程磊说,3月初,黄洋有一次询问林是否想去东南亚做毕业旅行,程磊“觉察出黄的话语间有嫌弃林平日小气的意味”,“林森浩当时很不高兴。”傅立远评价说,“黄洋为人有些强势,说话不太注意别人的感受。”
另一名吴姓同学称,黄洋喜欢在其面前炫耀自己的学术成就和办事能力,有时说话会伤害到别人感情而不自知。黄洋对于从商有浓厚的兴趣。曾于2012年创业求职,但不顺利,所以报考了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研究生。
黄洋讲出的愚人节“整人计划”,是“一个人睡觉的时候,用热水泡他的脚,使其尿床”。他拍着傅立远的肩膀,说:用这个整整你如何?傅觉得“比较无聊,就没有回应”。而一同在场的林自陈:“潜意识里想用这种(和水有关的)方法捉弄黄洋。”
“说话直接”、“不注意他人感受”,也是与林熟识之人对他的评价。审判长询问林:你对这些关系和对你为人处事评价的证言有什么看法?林回答:“每个人看我不同,那是他们的看法,我没有什么意见。”
林对起诉书和证人证言的主要异见只有一条:“起诉书上检察院方陈述的我投毒的方法最终导致了我同学黄洋的死亡,这个事实讲得很清楚,我没有异议。但是关于起诉书上我与黄洋‘因琐事不和’,‘继而怀恨在心’以及我‘决意杀害’他,不是事实。完了。”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4月5日,清明节刚过,林森浩去看望了室友黄洋。后者4月1日喝了饮水机里的水发生呕吐、发烧等症状,2日找林做了B超检查,因黄怀疑自己得了急性胃穿孔。林为他检查后说:“胃没有问题。肝也没问题。”说完后察觉漏嘴,将话题岔开。3日黄父到沪,当晚与林共住421寝。4日,林得知,黄的尿样、血样、水样、饮水机以及水桶的常规检测都没有查出异常,他才决定次日去重症监护室看望已经表现出急性肝功能衰竭症状的室友。
庭审现场,审判长询问诉讼代理人暨黄洋家的民事律师就起诉书内容是否要向被告发问。律师念了林4月5日的一条微博:“动荡的年代,遭乱的时局,不安的社会,迷茫的人。#安全感#成了金子般的东西。不成熟的少年,自以为成熟的爱情;早熟的少女,为寻找依靠,寻找安全感,不惜玩弄爱情。灰色的事件。可,勇敢倔强的少年,不带丁点娘炮,大赞,不然要青春来作甚!#带种的就来真的#觉
#出来混,就不要怕死#”。他问林,为什么要写这个?
审判长制止了律师的发问,认为这与起诉书无关。这时,林森浩主动说: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
“这个电影我下了很久,当时正好清明节来了,我就打开看了。当天我就看望了我的同学
黄洋。因为我不敢跟他对话,他父亲就在他旁边,给他讲话,给我触动很大,(黄父)就说:‘你要勇敢一点。’当时‘勇敢’这个词对我触动很大。所以我回去之后因为又看了这个电影,我就在微博上写了这段话。”探视的情形和电影的场景在林的脑海里交错。他和黄洋,谁该更勇敢些?
律师又问:“‘带种的就来真的’,‘出来混,就不要怕死’,是什么意思?”
林回答:“都是电影里的台词。”
“是谁说过,心智不成熟,不懂圆滑世故,不懂如何生活,就多看看电影?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允许,成长中疲于学习工作,且偏爱历史剧,都让自己错过了许许多多帮助成长的影视作品。前阵看到同学的推荐,下载了一部91年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好电影!”从清明节的这条微博可以看出,林试图从电影里学习为人处事的方法——他认为这是自己的软肋。他在这条微博后@的同学,也是推荐过这部影片的人,她描述林森浩“是个非常上进的人,立志成为‘科研明星’,曾经跟我说,‘我理想中的自己就是成为一个书呆子,不近美色不求功名,好好做科研’”。
林在攻读硕士期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7篇论文(学校规定,发表1篇即可获得学位证),是同学中的翘楚。他的确没有女友,但家乡潮汕地区早婚的紧迫感一直追随着他。
他自卑、敏感、追求完美,在网络日志、QQ签名等社交媒体上,一直鼓励自己要自信,要果敢,要狠。他会时常转载些处世说明文如“处事22计”、“伤心时要读的50句话”、“人的基本礼仪(保证你能学到不少东西)”、“学会长大”之类;或者自我激励的心灵鸡汤,如“这就是我”、“不是优秀,而是不可替代”等等;也会研读劝人行孝的文章。
看到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的一个角色对外人讲,衣着褴褛的老父亲是“雇的挑夫”时,林也会自省。他羡慕有着富贵出身的人,但自尊又会将他“拉回来继续奋斗”。
林森浩的家庭条件不算太差,一家7口人,住在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上寨村的一栋3层小楼。从潮阳城区坐招手大巴去那里约摸20分钟,单程票价6元。
和平镇下辖19个村庄,人口约一万人,该镇经济之前以生产录音录像磁带为主,近些年由于磁带逐渐被市场淘汰,乡人多从事服装加工业,绝大部分村民已不再种田。林森浩家的房子与和平初级中学隔了一条散发着异味的水沟,底层是商铺,主要批发零售各个牌子的纸巾,顺卖饮料、洗衣粉,外部可见的商铺部分,不到10平米。
家族中念书最厉害的林森浩时常剖析自己。他检讨自己曾有“找个背景深厚的女友”以求
篇三:有感于“狱中八条”
有感于“狱中八条”
1949年11月27日,被关押在白公馆的中共党员罗广斌通过成功策反看守,组织十九人越狱脱险。之后,罗广斌一直将自己关在家中,写下了两万多字的《关于重庆党组织被破坏的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报告第七部分《狱中同志的意见》,是革命先烈生命最后一刻血与泪的嘱托:“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切勿轻视敌人;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严格进行整党整风运动;惩办叛徒特务。”这就是“狱中八条”。
“狱中八条” 是烈士们用鲜血和泪水凝铸出来的,朴实无华、明白简洁。今天我们重温这些嘱托,仍然颇受启发。
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和平演变,“颜色革命”愈演愈烈,随时都会在我们防守薄弱的环节给我们致命一击。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出了问题,首先是共产党出问题,如果我们的党出了问题,首先一定是干部出了问题。”
在一些部门、一些领域,金钱对权力进行腐蚀与异化,权力对金钱进行贪婪与攫取,党性原则和纪律法规被践踏,干部队伍被腐蚀,这些问题,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严重损毁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腐败已成为了我们党身上的一颗毒瘤,习总书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关键在党员干部。
今天,我借“狱中八条”引申“新八条”:认真学习党章和习总书记的讲话;时刻用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忠于党、忠于人民,永不叛党;克已奉公,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爱岗敬业,牢记使命,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生活简朴,作风严谨,经济上公私分明;在工作中虚心向他人学习,甘当小学生,严防骄气傲气,使自己不断的成长;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反腐防腐警钟长鸣。
当今,党中央以壮士断腕之勇气,刮骨疗伤之精神,高举反腐的大旗,纯洁党的组织,深得党心、民心。作为央企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我有义务拥护我们党的这一举措,从自身做起,用“新八条”严格约束自己,继承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篇四:政治学著作选读作业-《《民主新论》》
《民主新论》这本书读起来总体感觉是比较晦涩、难懂,在书中,萨托利用了大量的笔墨对一些术语进行概念分析和历史分析,并引用了大量的民主文献,整本书充斥着辩论色彩,用萨托利自己的话讲:这本书是对思想房间的清理。下面我从第五个问题:“代表制民主是否已经解决了民主的问题?”出发,简要介绍一下我读这本书的体会。
萨托利认为,建立国家层面的政治民主,代表制民主是唯一的选择。代表制既可有效应对直接民主的规模限制、弥合权力名义持有者与实际行使者之间的鸿沟、满足公众舆论的现实条件,又可限制权力、减少政治决策的成本和外部风险,有助于民主可行性的实现。但是,代表制民主只构成萨托利所追求的自由主义民主的必要条件,并不必然导致自由主义民主的实现。同时,代表制民主是国家层面的政治民主,其并不排斥社会层面的参与式民主。代表制民主构成现实政治世界中民主的主导形式,大多数民主国家都实行代表制形式的间接民主制度。
萨托利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缘于对两个问题的论证:
第一个问题:代表制与民主的可行性问题
在萨托利看来,民主理论必须走出过分现实主义和过分理想主义的双重误区,根据“民主是什么”的描述定义和“民主应是什么”的规范定义,对“民主能是什么”达成一致的认识。萨托利所要重建的民主理论是“民主的应用理论”,其注重民主的可行性问题。
他认为,代表制从两个方面解决了民主的可行性问题:代表制既落实和实现了民主理想,又管理和优化了民主理想;也就是说,代表制不仅有助于民主理想的实现,而且有助于民主理想更好地实现。
关于民主理想的实现:萨托利认为,“民主原则按其纯粹的和最充分的状态来说,要求一切权力归全体人民”,即“一切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就是“自己治理自己”的自治形式"。但是,在萨托利看来,自治式的直接民主的理想并不可行,因为直接民主无法有效解决民主的规模问题。“直接民主的规模越大,其真实性就越小”,“如果直接民主涉及到广大的领土和整个民族,它就会变成一个无用的信条”。伴随规模的扩大会出现权力的名义持有者与实际行使者之间的分离,这就意味着追求由人民自己统治自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完全重合的自治式民主理想无法实现。此外,这种分离也会导致现代民主必须面对的政治的纵向结构问题,即“多数原则与少数统治究竟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问题。规模问题、权力名义持有者与实际行使者的分离、民主的纵向维度是实现民主理想
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萨托利看来,这些问题只能通过代表制的间接民主制度来解决。
关于民主理想的优化:萨托利认为,在民主制度之外,追求“一切权力归全体人民”的民主原则可以不断地被强化;但是,当民主制度建立起来之后,民主理想的不断强化“只会产生假人民之名行使的绝对权力。”因此,萨托利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民主原则需要随着民主的发展而优化为“一切权力不属于任何人”的原则。在萨托利看来,代表制有助于这一优化的实现。
在萨托利看来,代表制有助于民主理想的实现和优化,是能够使民主理想化作民主制度的关键机制。
第二个问题:代表制民主与自由主义民主问题
萨托利所说的自由主义民主是自由主义同民主的结合。在自由主义民主的结合体中,自由主义与民主是不平等的,自由主义更多地兼并了民主,自由主义民主奉行的是“自由是目的,民主是手段的原则”。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任务是“融合自由与平等”,但它是“以自由来求平等”,在自由主义的自由和民主主义的平等之间是一种程序性的先后关系,自由和自由主义在前,平等和民主主义在后。
萨托利认为,考虑到民主的可行性问题,自由主义民主只能采取代表制的间接民主制度,代表制民主是自由主义民主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代表制民主同自由主义民主之间仍然存在差别,代表制民主并不必然就是自由主义民主。代表制虽然有着限制权力的效应,但是,其在选民和代表之间的纵向分权并无法形成对个人自由的完备保障。
就此而言,虽然代表制民主有着诸多优点,在萨托利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体系中,代表制民主只是一种区别于古代直接民主的间接民主形式,是民主的一种实现机制,而在萨托利看来,“无论我们谈论的是现代形式的民主还是古代形式的民主”,“只要自由主义民主死了,民主也就死了”。萨托利指出,“现代民主制度取决于有限多数原则、选举程序和代表权的转移”,在这三个重要素中,代表制处理了后两个因素,有助于民主可行性的实现,但是,“有限多数统治才是民主制度中唯一的民主可行性原则”。
最后,让我们回归到问题本身,“代表制民主是否已经解决了民主问题?” 总结萨托利的代表制民主观念,在他的民主理论体系中,代表制构成实现民主可行性的有利条件,构成其主流民主理论实现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在萨托利主张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下,代表制民主是一种制度机制,是达到目标的必要手段。
然而,萨托利对代表制民主的辩护并不是无条件的,代表制民主之所以可取,是因为直接民主不再可行,主张面对面参与的直接民主无法突破规模限制;即便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公决式的直接民主可以实现,萨托利认为其对公众舆论的理性假定也过于完美,注定走向灾难。在萨托利看来:“古代民主之所以能够作为民主而运行,因为它是无国家的,而我们的民主却不是、也不能是无国家的。”萨托利对代表制民主的辩护就适用于这种存在国家与社会纵向分化的现代国家。
反过来看,这也就意味着,代表制民主可以与参与民主实现一定程度的结合,政体层面的代表制民主可以同社会意义上的参与民主共存。但是,代表制民主并非完美无瑕,它既无法保障萨托利式自由主义民主的实现;同时,代表制与民主之间的结合也并不牢靠,“授权者可能失去权力,选举未必是自由的,代表也未必货真价实”;在代表制民主之下,如何维持被统治者和统治者之间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然而,尽管有着种种的不足,萨托利对代表制民主的辩护所要表明的是,如果想要建立一种国家层面的政治民主,代表制民主是唯一的选择。
篇五:狱中札记读后感
《狱中札记》读后感
会计学院 廖君泉
金融学院 颜琛 梅茜 吕曼丽
《狱中札记》记载了葛兰西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意识形态理论、文化领导权理论、有机知识分子理论、美学和历史学等等理论的思考和探索。葛兰西独树一帜的实践哲学和他所提出的“霸权”、“有机知识分子”、“市民社会”、“阵地战”等理论观念,在当代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历史文化问题
介绍
当葛兰西提出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时,首先针对的就是知识分子具有独立自主性这一假象。他认为,知识并不是对外界的纯客观反映,知识体现了人们对外部世界加以改造的意图和热情,因此知识总是与行动联系在一起,这种行动总是有立场的,即使是号称具有“价值中立”的科学,也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知识就是权力”。葛兰西的这一理解,打破了知识分子所谓的“知识”具有无上权威、超然于现实之上的信仰,知识分子具有特定的立场,隶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每个社会集团既然产生于经济生产世界的原初基本职能,它同时也有机地制造出一个或多个知识分子阶层,这样的阶层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社会与政治领域将同质性以及对自身功能的认识赋予该社会集团”。葛兰西的这个界定表明,知识分子并不只是知识的生产与传播阶层,在其知识生产与传播背后,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与政治职能,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知识分子范畴有着不同的含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葛兰西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的区别。
感受
或许是因为《狱中札记》这本书的作者著作所处的特殊形势,导致了本书在陈述的时候并不是那么明朗,思维跳跃,文字从简,某些观点甚至写的比较隐晦,但同时也给了本书带来了一抹厚重的色彩。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见了一位哲人在阴暗的监狱中,依然不懈的用自己的手下的笔探寻着智慧的宝藏。包括他对文化霸权主义的独到分析与见解,也得到了后世人们的广泛认可。
政治随笔
国家与市民社会
介绍
他将市民社会看作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不是经济基础。他把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
区分,看作是一种方法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区分,认为国家是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统一体。他提出“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换句话说,国家是披上的强制的甲胄的领导权”,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结构的简明公式。他解释说:“目前我们所能做的是确定上层建筑的两个主要的层面:一个可以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被称作‘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另一个可称作‘政治社会’或‘国家’。一方面,这两个层面在统治集团通过社会而执行‘领导权’的职能时是一致的;另一方面,统治集团的‘直接统治’或命令是通过国家和‘司法的’政府来执行的。”在葛兰西的理论中.“市民社会不再单纯代表传统的经济活动领城,而代表者从经济领城中独立出来与政治领城相并列的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它既包括政党、工会、学校、教会等民间社会组织所代表的社会舆论领域,也包括报刊、杂志、新闻媒介、学术团体等所代表的意识形态领城。这样市民社会代表着传统的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城,它在人类社会机制的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感受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并不是那么密切。而经济基础的存在,是为了让国家政党更好的了解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葛兰西坚持着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区分,但承认二者的联系性。在政治观念上,葛兰西在书中诠释了他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解。他是马列主义的支持者,但他也这个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市民社会在马列主义下事在经济上强调决定性,而葛兰西则是积极的在政治上强调决定性。当时的意大利政治,已然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而书中葛兰西传递的是一种结合黑格尔和马列主义的一种全新的观念,构成了全新的一种政治观。这正是葛兰西身处牢狱旁观整个国家所得出的最为客观的理论。
文化霸权
介绍
葛兰西深刻认识到,就西方国家而言,取得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甚于政治领导权,文化领导权的获得不是一个短暂的暴力过程,而是一个缓慢的理性化进程。“文化领导权”理论—即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通过占有文化领导权,从而最终获得政权。在葛兰西的理论中,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和知识分子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葛兰西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主体。
感受
看了葛兰西的狱中札记,感受颇深,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文化霸权”这一概念,葛兰西明确把“统治”(压制)和“领导”区分开来,强调了文化霸权的这样一面:通过大众同意进行统治的方式。葛兰西指出,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这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当它行使政权的时候就最终成了统治者,但它即使牢牢地掌握住了政权,也必须继续以往的“领导”。葛兰西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先进的具有较高民主程度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统治方式已不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宣传,通过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让广大的人民接受他们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或世界观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
在中国过去的日子,很少人重视文化力量,那是因为人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用于统治
的工具是兵器,是军事力量。可是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样化,文化成为更强大的手段。因为文化可以让一些思想潜移默化的转移到人们的身上而不被察觉,所以“文化霸权”这一理念确实值得被强调。
哲学研究
介绍
葛兰西从"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入手,把"实践哲学"看作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葛兰西以此为基石,一方面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物质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哲学观“精神一元论”;另一方面,批判了对马克思思想起源和组成部分做僵化的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是一种总体的知识。同时,葛兰西也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葛兰西认为"实践哲学"开
辟了一种新的哲学观。感受
读《狱中札记》时,觉得这篇文章十分难读,他的文字都很晦涩。
对于引发众多争论的问题:实践哲学的含义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实践哲学是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独特的见解。这种见解后来逐渐成熟成为了超越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界限的哲学。它与我平常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许多不同。比如:实践哲学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去考察世界。在人之外的绝对精神是不存在的,与人的实践无关的“物质”也是不存在的,世界的客观性不过是约定俗成的。而且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很高不可攀,但实践哲学和实际结合的很紧密。
实践哲学中有一种理念:一切事物的存在只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才有意义。例如:没有脱离人的活动与意志而存在的绝对自然,自然包含在人的实践中;现象不为了自身而存在,而是人从实际利益出发加以分离与结构的结果。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这种理念的形成完全是站在人类的角度。但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那么这些事物的存在就没意义了么?动物、植物、微生物还是继续生存下去了这些事物至少是对他们有意义的。实践哲学把人类看得太重了。
不过我很欣赏葛兰西拉近大众与哲学距离的想法,毕竟学习哲学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有帮助的,当然这是很难的。
我觉得《狱中札记》是值得一读的,葛兰西能在监狱中写成这本书也不愧是“人类意志的极限”。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