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根教鞭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0:38:37 字数作文
篇一:我的教学小故事:一根教鞭
我的教学小故事:一根教鞭
我的教学小故事:一根教鞭
本学期任教了一年级语文,当了一年级孩子的班主任。自从94年教了一年级,就从未教过这么小的孩子,套用歌词里的一句话,叫:“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一切居然那么新鲜,那么有趣,那么可爱!
有一天,我向孩子们求捐一根教鞭,以废弃的老式电视机天线为最佳。第二天,三根教鞭交到了我的手中。一根比较硬,钢制的,抽在讲台上发出的声音很有震慑力!另两根具有伸缩性,非常可爱,一根我把它珍藏在办公室抽屉里,一根放在讲台的粉笔盒里,不大舍得用,平时只用那根最丑、最硬的。有一次,我给孩子们教“长和短这两个生字时,为了给他们增添一点直观形象的感觉,想到了那根具有伸缩性的教鞭,这根我珍藏在粉笔盒里的教鞭!打开粉笔盒,啊!居然不见了!“有谁瞧见我的教鞭了吗?”我一边大声喊着,一边手忙脚乱地翻找着。有孩子提醒我:“老师,是不是有人偷了?”“不会的,不会的!”我急忙制止他。我也相信我们的孩子是不会做这种事的。突然,一个孩子激动地告诉我:“老师,我找到了,在这个笔筒里。”哦,原来,我可爱的教鞭藏在笔筒里了,可能是哪一次从粉笔盒里掉出来,让谁捡起来放进了笔筒里了。我拿起教鞭,像变魔术似的,把这根废天线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和孩子们一起喊着:“长、长、长、短、短、短......”就像孙大圣玩弄着手中的金箍棒。孩子们不仅感知了“长和短”,记住了它们的字形,还理解了这是一对反义词。这根教鞭可真棒!事后,我得意地收起教鞭,大声问学生“好玩吗?”孩子们兴犹未尽地喊着:“好玩!”,然后,我就如孙悟空把金箍棒收进耳朵一样,我把教鞭仍旧装进粉笔盒,说了一声下次再玩,就回了办公室!
第二天,当我想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生字时,随手打开粉笔盒,想故伎重演一番。这时,我发现那根教鞭不见了,我把粉笔盒翻了个底朝天都没找到。有几个孩子又帮我翻找了笔筒,甚至把讲台的角角落落都翻遍了,还是没有那根教鞭的踪影。这时,我才意识到:这次,这根教鞭是真的被人”偷走”了。而罪魁祸首就是我昨天的那番炫耀,卖弄,诱发了某个孩子去“犯罪”。这么好玩的东西,怎么会抗拒得住它的诱惑呢!不行,我得想办法“破案”。晨间谈话时,我告诉孩子们:“老师昨天的那根好玩的教鞭丢了,有谁看见了就把它还给我,我们还得一起做游戏呢!”孩子们纷纷表示“没看见。”又有孩子大声喊着:“是谁偷了吧!”这次,我没有矢口否定,而是顺着他们的话题说:“谁趁大家不注意拿了的话,我们教室前面可是装着监控的,摄像头会把这些情况拍下来的。”没想到坐在第一个位置的“小黑”很有经验地告诉我:“老师,这里哪有摄像头啊?我怎么没看见啊?这里好像没有的,你看,你看,哪里装着啊!”此话既出,下面一片哗然,好多孩子也附和着:“没有啊,没看见啊!”这真让我哭笑不得。按惯例,低年级学生最怕这一招:“摄像头拍下来,会让警察叔叔抓走的。”没想到,这一招竟让“小黑”简简单单破掉了。我还是不死心,告诉他们:“摄像头是针孔的,你们看不到的,老师会看到的,如果谁拿去玩了的话,可以偷偷地还给老师,或者偷偷地放在讲台上。老师绝对不会怪你,那不算你偷的,你只是喜欢它,拿去玩了。”我以为这些书里学来的招也能感化我们班这些小不点儿,毕竟他们还太小么!下课后“小黑”走过来告诉我:“老师,我没有拿,我真的没有拿!”我一听,有门!这不就是“不
打自招吗”我连忙诱骗他一下:“你真的拿了吗?没关系,偷偷告诉我,我不告诉别人。”但他还是说:“老师,我没有拿!”“那你回家找找看,家里有没有,有的话,就把它拿来还给我。你还是个好孩子。”我进一步诱骗他。第二天早上,他看见我第一句就是说:“老师,我真的没有拿,我到家里也找了,家里也没有。”多么天真又多么漏洞百出的话!这次晨间谈话我给他们讲了个“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的故事,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捂着肚子。我想,这次“小黑”总会乖乖地把教鞭还我了吧,他不就是那个“隔壁阿二”吗?没想到,下课了,他还是跟我解释那句话:“老师,我真的没有拿,我到家里也找了,家里也没有”,后来,他经常跟我说这句话,甚至在放学后还特地跑过来说这句话,后面还要补充几句相同的话“我家里都找了,真的没有!”来作为对自己行为的强调!是一年级孩子听不懂“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还是这个天真的孩子一直在用这个“隔壁阿二不曾偷”的语言来为自己洗清老师对他的怀疑?
我不想再在这件事情上追究下去了,但我知道,这次,这根教鞭是肯定回不到我的手里了!也许,它正躲在哪个被窝里,被哪个孩子在玩着“长、长、长、短、短、短,变、变、变”的游戏。那个孩子一定觉得自己像孙悟空那么神气,正偷偷地乐着呢!想到这里,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故事啊!
篇二: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黄江燕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喝一杯好茶、找到一个良师益友会让你受益颇多。在这一学期我读了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触很多:从书中我感受到了一个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认识到了称赞对学生的奇妙作用;感受到了思考的快乐;知道了宽容理解也是一种美德……。接下来,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
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情形来看,一桶水是根本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终身学习,他将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深深体会到我教授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就需要坚持不懈地读书,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变得见识广博。
同时教育的不断发展指出了终身学习的紧迫性,五河小学的发展也体现了我坚持学习的紧迫性。我们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更要首先以身作则。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以我必须要养成每天学习的好习惯,给自己制定读书计划。“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我们会更加充实自信。
二、写作思考也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
写作是一种比说话更加艰苦,深思熟虑的表达。写作的过程充满思考和快乐,它能让我在创作的海洋中遨游并得到内心的充实。而要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须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让自己孤独一点,不去想世事中的繁华。其次是让自己自信,相信自己能写出好的文章。我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难过的、孤单的,甚至是不知所措的,也觉得学校不断地让我们读书写作是在“折腾”我们,但经过半年,我的感觉变了,当我苦苦思索,而忽然灵感来临,恍然大悟时,心中是何等的欢乐呀,才突然发觉写作思考是一件让人充实、快乐的事情。
三、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鸟儿用自己的羽毛展示自己的美丽,包裹自己的丑陋,用它飞翔,取暖。我们教师也有自己的羽毛,那就是别人对你的赞美和敬重,是别人口口相传的“口碑”。口碑是什么,也许是你以前同事对你的一句赞许,也许是你教过的学生给你发的一封祝福的邮件,也许是家长对你的点头称赞,也许是你深夜批改作业的身影,也许是你对工作的思考和探索,也许它看不见摸不着,也许它本就不需要别人看见听见。但我们教师却要比任何其他工作岗位上的人更加“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
四、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 在面对每一个孩子时,如果我们一味地以所谓的成绩分数去取舍,偏爱那些分数高,成绩好的学生,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动辄责怪批评,甚至是内心厌恶,那么我们就太自私了。现在的世界是个需要各种各样人才的世界,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天赋。所以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就是我的营养品,是我的阳光,我的翅膀。这本书我会继续读下去,用心读,用我的实践行动读。
篇三: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
读《陶行知谈教育》有感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写文章的目的单纯而明确,即表达他的观点。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读了《陶行知谈教育》这本书后,发现他的文章多观点鲜明、条理清晰,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深深体会到“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一文中,谈教育的机会与责任,本应该先谈责
任再谈机会,责任是机会的前提,或许是陶行知所生活的时代教师多能尽责,所以陶行知在本文中只是少谈责任,多谈机会。他将机会分为四种:1.有可教
之人;2.可教者而未能完全教;3.可教者而未能平均教;4.已受教而未能教好。 我们教育者应尽责,使学生在物质环境中快乐健康成长,教他们学习一种技能去主宰环境。如教育者不负责,辜负了机会,不使学生求学,我们这时候,应当知道学生有“好”有“坏”,教育者也尽责与不尽责,不尽责的常为“坏”学生所欢迎,同时也被“好”学生唾弃。我们不能辜负教育中的机会与责任,自然要奋斗。
然而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却非常重要,科学的教育方法可分五个步骤:第一步要觉得有困难;第二步要晓得困难所在;第三步有什么方法解决困难;第四步选择最为正确的方法;最后一步是实验一番。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提醒教师要做到“有
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一位学生应是同样重的砝码。也就是说,我们对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些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对他们“另眼相待”。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关心爱护学习,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让学生在东港中学快乐、健康成长。
篇四: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教育之谈 2008-09-25 17:08 阅读373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众所周知,陶行知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的独特,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的教育思想。
我们知道陶行知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学生,在大学学教育课时,杜威的教育思想是经常挂在那些教授的角边,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陶行知虽然受他的影响很深,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提出了适合中国当时教育国情的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社会引入学
校,是在鸟笼里人造一个树林,生活失去其真。
参加工作以后,重新拿起这本书时,读后,我的感触与以前的大有不同。在大学时关注的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特点,而现在才更关注他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从师德方面如何做一位好老师,还是从
业务方面如何提升专业能力,从他的著作中都可以感受得到。
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要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懂得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我班有个小女孩,特别的胆小,性格很内向,为了能让她勇敢、自信地表达想法,我设法想走进她的心灵深处,与她进行沟通。于是我每天的活动中我会主动地与她亲近,与她打招呼、聊天,观察她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渐渐地,她也开始接近我了,慢慢地把我当成她的朋友,而且课堂上还会主动地举手发言,看着她慢慢勇敢、自信的份上,我很自豪,我看到她的笑容,我觉得我做什么
都是值得的,这就是一名中学教师的责任,用“五心”待每一个孩子和家长。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二期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
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推荐阅读中“生活教育现代化”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特点及现
实意义”部分对我的启发颇深。"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 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 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 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 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 ",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 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 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 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 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
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 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 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 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 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 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 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 "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 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 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 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 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 "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 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
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 2009-8-17 12:13:09 | By: xinyuan19 ]
63年前的一天。育才学校校长室门口。
小学生王友正低头等候陶校长训话,因为下午课间王友用泥块砸同班其他男生,恰被陶行知遇到;陶行知制止了他,并让他下午放学后来校长室一趟。
正当王友战战兢兢地准备挨训时,陶行知却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陶行知随之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叫你别打时,你立即停止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疑了,不禁睁大了眼睛。可是接下来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事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呀!”王友感动地流了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你打我几下吧!我??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可惜只有这一块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就到此为止吧!”说完,陶行知走进了校长室。 且不论王友小朋友怎样余悸难消、热泪唏嘘。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的得意门生,拥有美国伊利诺大学、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双硕士学位的陶行知,却对一个乳臭未干的小顽童如此“卑躬屈膝”、“委曲求和”,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其实,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对一个“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战时孤儿,陶行知完全可以对王友痛骂一顿抑或罚站几刻,王友同样会“面壁思过、痛改前非”的。但是,陶行知却硬是换了角度换了说法,我想王友的这一抹泪水肯定充盈了他的一生。
63年后的一天午后。我琢磨着这个辉煌的人物的举动,禁不住耳根发烫、热汗涔涔。曾几何时,多少孩子在我的办公桌前,面对着我满腔沸腾的怒气,裹挟着责骂声挂着泪水离去;多少孩子在办公室里肃默地陪我“辛勤耕耘”,直到腰酸腿痛还得说声“老师再见”,留下一页长长的“忏悔书”躬身告退。我已无从知道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多少委屈的泪水掺合在车轮扬起的灰尘里。此时此刻,我突然很想为我今生的偶像描述一幅场景:嘉陵江西岸的一座小山头,古木苍劲密林荫翳下的古圣寺庙,破旧的青顶与经历300年风雨的白墙交织着冷落与苍凉。可是陶行知却正和孩子们徜徉在“教、学、做”的实践之中,歌声、笑声和琅琅的读书声,跟东方战线上隆隆的枪炮声一道,轰鸣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册上??
综观中国教育史,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的为人师者层出不穷,但为了扶起一颗心灵“俯首自折身份”的教师能有几人。无怪乎陶先生断然表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这句话至少也给我们“生命不能承受
之轻”的感觉吧?陶先生的举动正向我们警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那么,就用温和取代严厉,用友善取代冷漠,用冷静取代嘲讽吧!瓦特,在你将心比心的宽容里;牛顿,在你和风细雨般的开导中;爱迪生,在你真心实意的服务里。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阳光和白鸽正将急切的呼吁传给我们:老师,请尊重儿童的人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真正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如今,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求发展,要发展必得创新!但是,“没有人的人格心灵的唤醒”,创新又从何说起?因此,我们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发掘其内心深藏的财富。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破茧而出”,师生一起成长,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在教育战线上已有9年历史的我,一直深受领导的厚爱,他们给了我多次听课和学习的机会。我总是学一点就回报学校一点,可是那些形式主义总让我感觉力不从心。今天拜读完了陶先生的《陶行知文集》这部教育名著,掩书回忆,让我顿觉长大了许多,获益许多,对于现实中的教育又感触许多。原来在多年以前,我们的教育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思想,我有点与这书相见恨晚。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只是脑中闪现过,并没有真真切切的揣摩研究过。这次,我如觅到了真的老师一样,我决心让他为我引领以后的教学之路,让我的学生真正享受我们的现代化的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新理论是他从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理论新方法。在读书时我深深的被这些话触动了。陶行知先生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是教育之场所。”先生还说:“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
篇五:读《教师博览》有感
《教师博览》伴我成长
永修县虬津镇中心小学 包晓凤
虽从教不到五年,但教师行业的重要与艰辛一直都让人有目共睹,也让我觉得这份行业很不易。怎样才能拥有创新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呢?类似这样的问题总是在围绕着我,让我无处取证。可是自从学校订阅了《教师博览》之后,我明白了很多。因为《教师博览》让我深切的感到自己的从教之路并不孤独,一篇篇独具匠心文章一个个妙趣恒生的校园故事,这些都不断的充实了我的教师生活,也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汗水不会白流,奉献本身就是创造,三尺讲台陪我经历风风雨雨,40分钟凝聚我无限心血和期盼,一堂课获得学生的好评,都使我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当一批批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而成为有用之才时,我更是发自内心的感到喜悦和满足。而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漫长的,有了《教师博览》的陪伴让我能真正实现“活到老,学到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已为人师多年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我们同样需要恩师的指引,而近年来,《教师博览》常伴随我的教师生涯,已然成为了我和我的同事身旁不可或缺的一位良师益友。
一、《教师博览》让我和学生一起进步。
有一句老话说道,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更是对我们基层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当下,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拥有一桶水远远不够,不仅要有充足的“水”而且要有一股源源不
断的“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专业知识和德育知识水平也必须与时俱进。而正是拥有了《教师博览》这本专门为教师开办的杂志才使得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充实自身,帮助我们了解如何更好的教书育人、终身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地沟通、提供有效地帮助、应对职业挑战、避免职业倦怠、积极反思、爱岗敬业。《教师博览》内容贴近教师的生活,话语真挚,说理透彻,作为“新教师”的我读完之后受益匪浅,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不禁感慨当老师确实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当老师不仅要当好还要当出“艺术感”来。
二、《教师博览》让我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前几日,读到《教师博览》中《思想启明教育之光》一文,其中提到“2010年最好的教育电影是一部印度片,叫《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电影用戏谑的手法嘲讽了刻板的教育模式,用鲜活的故事,表现了教育应有的本质,即教育拓展人自由的边际,使人获得突破窠臼与成规的勇气,叫人能够有力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将人看做一个知识的容器。既然是容器,那么个性、情感、想象力等都不被鼓励,甚至不被关注。这个容器在学习阶段不断装载乃至超载,考试阶段再将之倾倒出来,倾尽所有。当个体真正面对需要以独立身份去面对纷繁的生活时,我们却发现,传统的教育并没有给予这个容器什么有益的锻造。”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读《教师博览》的许多文章使我明白
了这个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教育应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培养,而非对单纯的传统的对知识的灌输。教学中我始终把自身学习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自身知识学习,创新教育方式,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又不断的补充自身知识。常读《教师博览》和常认真思考教育,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如今实施新课程改革,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而非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体。
三、《教师博览》让我懂得学生需要老师的倾听。
我也曾读到一篇文章《老师,您听我说》“老师,我希望您常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老师,请您不仅仅教我们知识,更要教我们做人。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我的能力。”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学生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一个“人”,需要老师更多人性化的关怀,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他们,却常常忽略他们的感受。担任了二十余年中学数学教师,并且长期担任班主任的我对此更是有深切的感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多倾听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对学生多鼓励,重视学生的进步,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过分批评或者甚至是冷眼相对。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
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更是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和特长,我们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而更好的针对每一名学生行之有效的教育。
近年来《教师博览》的陪伴让我在执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渐渐由一名传统型的教师转变成为了一名创新性教师,深感作为一名教师,离不开终生的学习和《教师博览》这类专题杂志的陪伴。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