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视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9:36:03 写作技巧
篇一: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实录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
一、课前播放《枉凝眉》,渲染气氛。
二、教学实录
师:“开坛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林黛玉这个秀外慧中的女子,无疑是曹雪芹为我们精心打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林黛玉,一起走进贾府,走进红楼。
师:我们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林黛玉初入贾府,都去过哪些地方,见过了那些人呢?
生:到过贾母院、贾赦院、贾政院,见到了贾母、三春姐妹、王熙凤、王夫人和邢夫人,还有贾宝玉。
师:非常好。通过林黛玉一路之上的所见所闻,我们看到贾府有什么特点呢?
生:从房屋的建筑来看,贾府地位非常高,和皇帝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从贾母、贾赦、贾政处摆放的物品来看,贾府非常的富有,生活奢华。 师:这位同学观察非常细致。
生:文中还写到了各色人物,从人物的穿着打扮看,贾府生活奢华。 师:这主要是从谁身上看出的呢?
生:王熙凤。
师:很好。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黛玉心里也纳闷,众人皆是敛声屏气,这人怎么如此放肆?从这以及后面提到的吃饭两处细节我们不难看出,贾府不但气派奢华,而且礼教浓厚、规矩甚多。
师:大家认为,作者用这么多笔墨来写贾府的环境,到底有什么用意呢?
生:这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生活的地方,也是社会的缩影。
师:不错。这就是黛玉所处的环境,也为宝黛爱情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林黛玉走进了这样的一个贾府,贾宝玉也由此见到了自己一生的知己,也从此拉开了二人爱情的序幕。王蒙先生说:“《红楼梦》中的爱情是文化,是历史,更是人的性格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历史属性的综合体现。”(投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宝黛爱情的缘起——宝黛初会,去探究一下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描写宝黛初会的文字主要集中在那两个段落?
生:13、14段。
师:宝黛初会时有个眼神的交汇,在这短暂的对视中,两人各有什么表现呢?
生: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师:也就是说,两人的感觉是相同的,都有似曾相识之感,用李商隐的诗来说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样的感觉,表现在二人身上却又截然不同,黛玉是“惊”,宝玉是“笑”,现在老师把它改一改:(投影)
黛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
宝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这样改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这不符合两个人的性格。
师:奥,与性格不符。那你认为两人都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生:贾宝玉直爽,有什么说什么;林黛玉很含蓄,不会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的。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可是除了性格上的原因,你认为还有其他因素吗? 生:应该还与黛玉初进贾府有关系。
师:很好。从前面我们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黛玉初进这生活奢华、等级森严的贾府,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她来这儿,是投奔外祖母,是寄人篱下;而宝玉,则是贾母心中的心肝宝贝,在贾府中的地位无人能及,自是说话随意,毫不顾忌。脂砚斋点评道:“一个存乎中,一个发于外。”这一“惊”一“笑”,两人的性格、身份、地位凸显,曹雪芹可谓是刻画人物的高手。而这一对视,也如电光火石般震撼了两人的心灵。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在宝玉眼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妹妹呢?我们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读黛玉肖像描写)
师:同学们推荐你是有原因的,你有一副很有磁力的嗓音,可惜,你预习还不够充分,有的字读的不准,影响了整体表现力。现在听老师读一下,同学们在课本上标注生字读音。(师读,特别注意“罥”“蹙”等字的读音)
师:从这段描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林黛玉?
生:“罥烟眉”写出了黛玉的轻灵之美,“含情目”写出黛玉的多情,“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说明她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写出她的聪明与才情。
师:分析的相当精妙。我们在读书时,就应该象这位同学一样,沉浸在字里行间,品味涵咏,才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师:黛玉出进贾府,见到了那么多人,在别人眼中的黛玉,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另外能体现黛玉相貌的语句,看一看和宝玉眼中的黛玉有何不同。
生:“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大家看黛玉,更多的是看到她体弱多病。 师:还有吗?那位同学还找到有关黛玉肖像的语句?
生:王熙凤说:“天底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说明黛玉长得漂亮。
师:非常好。可是你没注意到后面还有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倒像是嫡亲的孙女”,说明王熙凤是在真心夸耀黛玉吗?
生:不是,是为了讨好贾母。
师:众人观黛玉,大多从长辈的角度去关心黛玉的身体;王熙凤夸黛玉,为的是讨好贾母。从这些地方,我们都不足以了解黛玉。脂砚斋评点——“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投影)黛玉之美,只能在宝玉这一知己眼中才能得以充分展现。我们不得不佩服曹公的巧妙匠心。
师:说到这里,我还有一点疑问:宝玉眼中的黛玉,竟没有任何服饰的描写,是作者的疏忽呢,还是宝玉的马虎?
生:黛玉家境不是很好,衣服首饰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
师: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是官居四品,她家中的吃穿用度,自是不能与贾家相提并论,但也不至于寒酸到不值一提吧?(生笑)
生:是因为没有必要写。宝玉看黛玉,注重的是她的气质神韵,对服饰等“俗物”是不会关注的。
师:好极了。黛玉之美,不只美在外表,更美在其精神气质,美在她的灵秀气、孤傲气。脂砚斋评:“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物,故不曾看见。”(投影)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更深刻的体会一下黛玉的内在之美。
师:宝黛初会,林妹妹在宝哥哥心中留下绝美的印象,那么,黛玉眼中的宝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请位同学读一下。
生:(读)“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师:概括一下宝玉的特点。
生:英俊、多情。
师:可是黛玉以前可不是这么来想宝玉的,在她心中猜想,宝玉“还不知怎生个惫懒人物”。她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
生:因为王夫人说宝玉是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说他“疯疯傻傻,无法无天”。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写到别人对宝玉的评价?
生:在家中的时候,黛玉的母亲也和他提起过,说宝玉“极恶读书,顽劣异常”。
师:还有《西江月》两首词中说道宝玉是“于国于家无望”“古今不肖无双”,把宝玉批驳的一无是处。同样的一个宝玉,怎么在黛玉和众人眼中有着如此大的不同呢?
生:主要是因为评价标准的不同。
师:很好,能具体说说嘛?
篇二:《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
泉州一中 陈小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小说第一课,节选自《红
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文题目“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
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
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
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
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
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节选的文字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
一部分——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第二部分
——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
的众多人物。先写了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再写林黛玉见王熙凤;
然后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最后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第三部分
——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
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
凤姐、邢王二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
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
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这一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
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
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
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
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
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红楼梦》有一定的了解,有不少同学看过电视剧,但作为语言文学
读本,《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大多数同学感受肤浅;课文又是节选章节,要深入
文本,有一定的困难;不少学生读小说偏好情节,忽视语言魅力;鉴赏文学作品
还缺乏必要的经验。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红楼梦》中的一篇文章,接触到了有关曹雪芹和《红楼
梦》的内容,但太少,也太局限。本部分主要让学生在初中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
了解《红楼梦》,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以前所不知道的,或者是和以前不一致的
东西,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以后进一步研读《红楼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思想
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
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建构,达到学习目的。
感受经典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倡导探讨风气。激发学
生探究《红楼梦》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
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教学中突出语文科特点,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和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
些人物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3.初步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开放式创新型的思维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人物性格。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本文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多角度综合表现的描写
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1.准备好学生搜集材料的网站
红楼艺苑(http://openow.myrice.com/)
红楼大观(http://hz.qq.com.cn/qq/mz/hlm/)
红楼倩影(http://jinjings.myrice.com/)
夜看红楼(http://redred.51.net/)
红楼梦 (http://www.honglm.net/index_1.php)
学生:
1.学生通读全文,熟悉其他人物形象,了解相关情节。
2.从下列题目中选择,分组讨论,写成文段,每人写80—120字。
(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评价能力)
①从黛玉眼中看贾府
②众人眼中的林黛玉
③黛玉眼中的王熙凤
④黛玉眼中的贾宝玉
说明: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在文中全面把握贾府的特点,了解整个故事发生
的大的背景。第二个问题要求结合相关情节对林黛玉做较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第
三个问题要求细析文中的描写,从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语言当中揣摸人物性格;第
四个问题要求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和《西江月》作认真的分析。
(把课内外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乃是大语文教学观的
具体体现,也是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观所忽视的。)
3.各组分别选出一名代表当课堂发言人,本组每人写的发言稿全部交给发
言人作综合整理,以便在课堂上代表本组作“人物形象分析”发言。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看《红楼梦》电视剧《林黛玉进贾府》视频片断(帮助熟悉文本,引入情
境,建议自习课处理)
播放《枉凝眉》。一曲深情舒缓的《枉凝眉》,揭示宝玉与黛玉的木石前盟
故事。今天,我们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介绍《红楼梦》及“林黛玉进贾府”
的故事前因。
学生复述课文情节,根据平时经验(收看电视、阅读原作等)进行扩展。
(幻灯片投影)宝黛共读西厢的插图,同时配以“枉凝眉”的音乐。以营造
一种氛围。
师:有人说,“开谈不讲《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是中
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哪些同学读过或
听说过《红楼梦》?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红楼梦》,一点即可。(鼓
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学生发言后,教师加以补充。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林黛玉的行踪,走进富贵奢华的贾府,感受《红楼梦》里
人物的喜怒悲欢。
(说明:鼓励学生介绍《红楼梦》的主要目的是:一、让读过《红楼梦》的
同学有表现的机会;二、让不了解或了解不多的同学对《红楼梦》有一个大致的
了解;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一个和谐共享的对话氛围,凸现学生
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补充可以弥补学生发言的不足,让学生对
《红楼梦》这部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自主探究
1.从黛玉眼中看贾府
研讨角度:贾府的软件、硬件
活动形式:圈画、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下同)
提问:课文交代,未进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
家不同”。这“不同”就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首先请大家
想想,这贾府的硬件措施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讨论,交流明确:硬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宏伟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
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
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
②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
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
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
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③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
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
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说明:此问重在训练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贾府硬件的信息,课文中都有直接表现的文字,学生只要认真读书,不难筛选出的。通过此问的探讨,学生能够从“硬件”设施上,一下子从感性上把握到贾府的环境特点。)
教师提问:贾府庭院的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但,这只是“硬件”。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
2.请说说贾府“软件”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
“软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非凡的服饰。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
②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
③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说明:此问重在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般说来,认识一个环境,往往只把握“硬件”上的特点,而忽视“软件”上的观察和探讨。本问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体味出贾府的精神内涵实质。)
3.众人眼中的林黛玉
探讨角度:
①众人眼中的林黛玉(外貌)
②凤姐眼中的林黛玉(外貌)
③宝玉眼中的林黛玉(外貌)
④作者笔下的林黛玉(动作、语言、神态)
所勾画的语句:
“黛玉年貌虽小,??便知她有不足之症。”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探讨结果:众人关注黛玉的身体,注意到她身体孤弱、多病;凤姐见多识广,观察到她容貌标致,气派不凡;宝玉对她的观察更为独到,在他眼里,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美丽多情,姿容俊逸,极富神韵;而作者笔下的林黛玉则多疑、自尊自重、谨言慎行。
小活动:黛玉自述
请一位同学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来介绍前两回中林黛玉的身世。
例:我林黛玉,姑苏人氏。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现为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京城豪门贾府的女儿。我还有一个弟弟。我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所以从小读书写字。可惜家门不幸,弟弟和母亲相继过世。外婆怜爱孤苦的我,执意叫我到她那儿去,因而我在我老师贾雨村的陪同下到京城去投靠外婆。
4.黛玉眼中的王熙凤
欣赏电视剧片断——熙凤出场
探讨角度:
①出场
②外貌
③语言
所勾画的语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放诞无礼”等等
探讨结果:王熙凤出场前,“未写其形,先闻其声”,既写出她性格的泼辣放肆,又显示她受到贾母的宠爱。接着从黛玉眼中见到了她的外貌衣着,通过容貌描写,让人感到她美丽的背后隐藏着刁钻和狡黠。头饰、裙饰和服饰极力铺陈的描写,又显示出她的华贵、得势与珠光宝气,也暗示了她的贪婪和俗气。她的言谈、举止、神情等则写出了她的随风使舵,忽笑忽哭,处处逢迎讨好,博取贾素养欢心,借以炫耀和巩固自己的权势,显示出她丑恶的内心世界。
5.黛玉眼中的贾宝玉
探讨角度:
①黛玉听到的和看到的
②对两首《西江月》的理解
欣赏电视剧片断——宝黛初会
所勾画的语句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系着一块美玉。”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林黛玉还听到贾宝玉讲这样的话:“除了《四书》之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还看到贾宝玉怒摔命根子“通灵”宝玉。
探讨结果:宝玉在家人、世人眼中“无能”“不肖”,在黛玉眼中却“眼熟”“极好”。而这“无能”“不肖”都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说的,看起来像在讽刺宝玉,实际上是赞颂宝玉的叛逆性格。他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之中,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下,使他有找不到出路的无限愁恨,他的言论和行动被人看作疯傻。不愿与当时上层社会的庸俗官吏结交应酬,不愿遵守封建礼规,不愿读八股文章,不愿走科举做官的道路,实在是“于国于家无望!”
(说明:环境和人物这两个环节是本文教学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在对话中学会小说欣赏的要点:聚焦精彩,解读意义。对话教学往往有这么两个优点:其一,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有利于头脑风暴的形成。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始终认为“大家在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其二,有助于学生养成相互协作、乐于交流的良好品质。语文新课标就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聚焦精彩,品读“看”、“听”环节教师起的作
篇三:《林黛玉进贾府》课堂实录
今天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金陵十二钗”,谁能说一说?不足的大家再补充。
生:薛宝钗、探春、林黛玉、惜春、王熙凤、元春、迎春、巧姐、秦可卿
生(补充):李纨、史香云、妙玉。
师:说的不错,如果再有点条理的话就更便于记忆了。比如可以先说主要人物宝钗和黛玉,其次是四姐妹(元、迎、探、惜),再就是王熙凤和巧姐母女,接着是媳妇李纨和秦可卿,最后再加上妙玉和史香云。这样就不至于有所遗漏了!好,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王熙凤这个人物,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
(二组时华曜同学走上讲台,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今天我是主讲,一会由其他同学来朗读,我先介绍一下王熙凤,课文分三个阶段讲她,5、6两段是重点,12、15两段点了一下。其中第5段是最精彩的一段,我们重点讲解此段,此段对王熙凤的外貌语言描写较多。
文章一开始写道“一语未了,只听有人笑声”未见其面就听到她的声音,大家体会一下,也可以模仿一下,那是怎样的笑声,我觉得咱班邱旭东同学可以模仿一下。
众生:笑,鼓掌。
生:对,应当是那种泼辣的笑,还说:“我来迟了”挺理直气壮的,黛玉想别人都恭肃严整,此人为何如此放诞?此人为何人?接下来是外貌描写,由我们班野兽派的代表姜东岳同学读一下这部分。
生(读):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丹唇未启笑先闻。”
生:读的不错,下面请毕老师纠正一下读音。
师:攒(cuán)珠髻(jì)、窄裉 (kèn)、螭(chī)、绉(zhòu)
生:以上是对王熙凤的外貌描写,主要点出了她泼辣、放纵、贪婪、俗气的性格特征。为什么说她贪婪俗气呢?从穿着上可以看出她贪财,地位高,再看对眉眼的描写“三角眼”,感觉就不像好人。再看,贾母对她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儿”,为何说她是泼皮破落户儿呢?这说明她性情泼辣,泼辣的原因还可以从文章中“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看出从小就是这种性格。可从文中“王夫人之内侄女”看出是亲上加亲,再加上贾母对她的宠爱,她才敢如此放纵。
生:下面让我们听一听磁性的声音,请我们组的刘佳同学来朗读一下另一段。
生:(读)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这是对王熙凤的语言描写,此处表面上看是夸黛玉,实质是逢迎贾母,贾母是荣国府的老大啊!她得跟老大搞好关系才能混好啊!“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系的孙女……”不知别的组是怎么分析这句话的?一组同学能说一下吗?
生(答):嫡孙女比外孙女地位要高,我觉得这话有封建思想的意味。
生:很好,借此她还安慰了四姐妹,怕林黛玉来了冷落了她们,可以看出她很圆滑,当提及林黛玉母亲时,她便用帕拭泪可以看出她很虚伪、做作。一提此事贾母就会伤心,为了讨好贾母就转悲为喜,通过她转悲为喜可以看出她善变。
请一组同学读一下王熙凤安慰黛玉的语段。
生(读):“这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让他们去歇歇。”
生:他读的很有感情,抑扬顿挫。从王熙凤问得非常快,她一句接一句没给林黛玉说话的余地,说明她只是表面的热情不是真正的热情,体现了她炫耀自己在贾府中的权力和地位,体现自己能说话,一会儿吩咐这个,一会儿吩咐那个,她也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出对林黛玉关心,从而达到讨好贾母的目的。
以上是语言描写部分,更是表现出了她圆滑、机灵、阿谀逢迎至极。接下来两人的对话部分请九组同学分析一下,这体现了王熙凤什么性格。
生(答):前一句体现她较周到,把什么事都做得很好,而缎子找不到是太太记错了,不能怪她。
生(答):她很会随机应变,精明能干,善于应酬。后一句“这倒是我先料着了……”体现她很会讨好人,办事周到,把什么事都做的妥妥当当。
生:说的很好,我没有补充的了,总之王熙凤就是非常精明能干。
再来看第12段中“王夫人笑指向黛玉说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说明王夫人和王熙凤关系特殊,“笑”就是对她非常满意,第6段中“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也体现了这点。第5段中“又忙携黛玉之手”体现了王熙凤有眼力劲儿,黛玉初来乍到,在她无所适从时携其手,这说明王熙凤善于讨好人,精明,其他组有补充的吗?
众生:没有了。
师: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展示很有激情,分析地也很细致。下面我来简单做一下归纳,学习分析人物的基本思路。其实把握人物形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所谓正面描写,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所谓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简言之就是借他物或他人来表现所要描写的人物形象。比如写到王熙凤时侧面描写有哪些,借贾母之口,借丫鬟婆子的簇拥与敛声屏气,以及王夫人的点头不语等,这一切都能很好的从侧面烘托出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再比如从正面描写时我们可以把握其语言,肖像(神态)及动作描写,尤其是语言描写。比如第5段中,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通常我们要形容一个人会说话无外乎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之类的词,已是极高的境界。然而王熙凤的话却收到了“一箭三雕”,“一石三鸟”的功效。首先她讨好了林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其次更讨好了贾母,黛玉为什么长得这么漂亮全是因为继承了贾母的优良血统啊!另外她也没有冷落旁边坐着的三姐妹“竟是嫡系的孙女”顺便也讨好了她们。可见此人牙尖嘴利,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
我们再来看她一会笑一会哭的形象,可见她是一个善变而又做作的人,也可看出此人圆滑虚伪且富有心计。另外还有第44页找缎子的那段语言描写。揣摩一下她一开始说没找到太太要的缎子,你们说她是找了还是没找?
生:不好说。
师:她真是找了没找到吗?我看也未必,可接下来王夫人说“有没有,什么要紧。”“该随手拿出两个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时候,她才体会到王夫人的意思,便立刻说到:“这倒是我先料着了”,大家想是她提前准备好了吗?
生:也不好说。
师:这是不是也更进一步地说明此人圆滑善变,骗人有术呢?
生:对。
师:其他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若没有,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另一个主要人物贾宝玉。哪组来展示一下?
(六组揭若楠同学走上讲台)
生:“大家看后黑板写有贾宝玉的性格特征:追求独立自由,厌弃功名,怕读封建文章,蔑视世俗。下面这段文字虽不能完全体现其性格,但也能体现一部分。在贾宝玉正式出场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贾宝玉的侧面描写,由三组同学来朗读一下相关的文段。
生(读):“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只休信他”。
生:上段便是在贾宝玉出场之前王夫人对黛玉说的一段话。此处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贾宝玉出场之前作者借王夫人封建世俗的眼光对贾宝玉进行描写,看此段最后一句“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无天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从侧面写出贾宝玉与当时封建社会的礼教格格不入,王夫人叮嘱林黛玉不要理他,就是给刚来贾府的林黛玉提个醒,也显示出了作为长辈的善意的关爱。下面是贾宝玉的正式出场由八组同学读一下相关的肖像描写。
生(读):“心中想着,忽见丫环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生:此段是贾宝玉初次出场及拜见母亲之后的两身打扮,通过华丽的穿着可以看出他在贾府的特殊地位,也显示出了黛玉眼中的宝玉究竟是什么样子。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请同学读一下此词。
生(读):“无故寻悉觅恨,……莫效此儿形状。”
生:分析这首词,此词是作者对贾宝玉的评价,都是贬义词,先说他不通世务,不务正业,行为偏僻性情乖张,其实作者对他是似贬实褒、寓褒于贬,可见这首词其真正意图在于赞颂宝玉。以世俗的眼光看宝玉的性格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其实并非说他不务正业,而是不愿让封建思想来束缚他,厌恶功名利禄,下一句“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体现了他独立不羁性格张扬的性格。用世俗的眼光看他不安分,其实还是表现他不愿追求功名。 以上全都是对宝玉的侧面描写,关于正面描写比如宝黛二人的对话以及摔玉等情节,下节课我们再来分析。
师:好,让我们同样以热烈的掌声来感谢二组同学的精彩展示。我对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满意,谢谢同学们的积极配合。希望后面的小组准备的更充分一些,展示的更精彩一些。下课!
教学小结:
自从我校实行教改以来,我感触颇多。课堂上再也不是教师自己在唱单一的、枯燥的独角戏,而是变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小组为活动单位的新的教学样式。课堂一下子变的有了生机与活力,同学们的积极性更是得到了很好地发挥。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我大致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的相关视频(大约30分钟),剩余时间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谈观感,为课文学习打下基础;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课文,印发《红楼梦》的相关资料(作家作品简介、贾府人物关系图以及金陵十二钗等相关常识),梳理文章思路;第三个环节就是分析文中主要人物,也就是本节课所做的工作。
篇四:《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案例
走进文字 品出美感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案例
胡 蔚 菁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为中国四大小说之首。《林黛玉进贾府》取自原著中的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这回主要讲述宝黛的初次会面,以及为以后的感情发展奠定了基础;它通过一个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这一节中人物的出场,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即是对《红楼梦》的初次感受,也是为以后的整篇阅读奠定兴趣的基石。
记得2003年我参加全国优质课比赛时就讲的这篇课文,当时主要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从人物语言入手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因此获预赛一等奖。然而此时再次翻开长达九页的课文不禁唏嘘,面对现在的学生,这么重要的文章要怎样教呢?现在的学生只知道四大名著的名称,读过原著的很少,甚至在介绍曹雪芹的时候,学生竟然大呼:“原来曹雪芹是男的,我一直以为他是个女的。”而且大呼此语的学生还不止一个,我一听学生的惊叹便彻底了解了学生的阅读现状。等到进一步询问才清楚我带的两个班级一百多名学生竟没有一个读过《红楼梦》原著的。让同学们自读课文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反映课文读不懂,为了让同学们尽快熟悉课文内容,我首先安排同学们观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前两集,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所选部分的内容,同时从演员的表演上去感受人物的个性。
本着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平时的积累以及对该篇文章的理解,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提高对《红楼梦》的理解和兴趣。于是,这篇课文我准备用四个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前五回的内容,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思路。开始就让学生欣赏《枉凝眉》歌曲,渲染了一种情境。接着我给学生讲解前五回的故事,尤其是绛珠草和神瑛侍者的前世今生。我发现,学生在听我讲解宝黛的前世今生的故事的时候,都非常入迷。我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红楼梦》的兴趣不低。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黛玉是怎样死的,金陵十二钗都是何人等等。大部分女生都想知道更多关于《红楼梦》的故事,我想这便是个好兆头。
在第二课时,主要分析环境描写。《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介绍全书的典型环境。课文第一段交代未进贾府之前,林黛玉“常听母亲说
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让学生看课文找不同。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第一段对宁国府的外观描写,并由此推测荣国府的外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进一步强化认识。接着让学生继续看课文还有哪些地方是环境描写,除此之外,在贾府生活的人又透露给林黛玉怎样的信息?这些问题都通过学生合作完成。问题探讨完之后,学生不禁感叹:这地方太不自由了,让人窒息。简直是一个豪华的囚笼。我顺势总结:在这个环境里,同学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黛玉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之感了。
第三课时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因为之前看了电视剧,同学们从演员的表演上认识了这位主要人物,并对她的个性有了初步认识,然而这种认识只是一种感性的肤浅的认识,学习古典名著了解人物性格还需从文字上下功夫。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品味鉴赏语言入手,采用“点评式读书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在分析林黛玉时,引导学生从“众人的眼里”、“凤姐的眼里”、“宝玉的眼里”的黛玉来进行点评,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然后让学生进行点评,并且告诉学生:点评,就是圈点并批评。圈点,是在需要评论的地方画圈或点点,做些符号;批评,就是评论。
比如:例1.“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
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通常情况下,学生从以上的描写中大多能感受到林黛玉的“美”来。但这种感觉多数是短暂的、稍纵即失的,朦胧肤浅的。而对她的“弱”、“多情”则更是忽略。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又如:例2.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 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 一个问题两种回答。为什么?对于文中出现的这种“矛盾”,许多学生是视而不见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大多只追求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大概印象,尤其不注意一些看似平常但却意味隽永的细微之处,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深入体味文学作品奥妙的障碍之所在。这时我提出这一问题是要引导学生注意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细节”,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碰到这种含蓄隽永之处应该经常多问几个“为
什么”,从而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像上面的这个问题,在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有关文字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很快便理解到是因为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问时改了口。这个细节表现了她谨慎小心的性格。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第四课时主要分析王熙凤和贾宝玉。对于这两个人物的分析,我采取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点评。首先比较两人的出场,讨论三个问题1、 两人进门都是先声夺人,但声音是否一样?两人都迟到原因是否一样?2、 这两个人的进门方式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可以看出什么?3、 对于这两个人的进门,林黛玉的感受如何?其次,点评人物的亮相和介绍,也从以下三个问题入手:1、宝玉和凤姐对自己穿戴的态度是否一致?作者通过这身穿戴告诉了我们什么?2、王熙凤和贾宝玉的美有何不同?3、贾母对王熙凤的玩笑说明了什么?你如何看待《西江月对贾宝玉的评价?在问题提出后,让学生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朗读,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点评并选派代表发言。从学生评的情况看,许多学生都表现出了出乎老师意料的鉴赏能力和独特的思维角度,这也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上所难以出现的喜人现象。比如学生对王熙凤出场时的行动、语言的鉴赏,都非常到位,既读出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又品出了她是贾母身边的红人,在贾府的特殊地位等等。这时学生的大脑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头脑积极思考、主动鉴赏文学作品。这就是点评式读书法的运用,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创造个性思维和个性表达的空间。每一个学生个体在鉴赏的时候都是独特的、个性化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
漫长的四节课课终于上完了,我由课前的担忧变成了课后的踏实。学生也由课前的一无所知到有了读《红楼梦》原著的欲望,特别是一些女生,已经开始喜欢《红楼梦》了。可见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是有效果的。特别是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在对人物进行分析时,引入了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力求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课堂情况来看,“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民主化的氛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落实了点评式读书法的运用。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学生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够从多方面展开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们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
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是个性化的,而这样的一种氛围以及学生们积极热情的参与过程,已经使自主学习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学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在这一系列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对大师运用语言技巧的认识不断深入,伴随而来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获得的审美享受也在不断加强。学生渐渐发现原来名著之所以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有太多可以不断发掘,不断品味的地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如果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鉴赏活动,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学生身上就会自然而然地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
篇五:1《林黛玉进贾府》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案 班 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的相关知识,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
2、理清文章脉络及主要人物间的关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的分析点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流程】 《林黛玉进贾府》全篇及课本P99-103《名著导读》相关内容,完成练习:
1、《红楼梦》是清代 (皇帝)时期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 ,名 ,字 。他的先世原是汉人,其曾祖 、祖父 、父亲 三代世袭江南织造的官职。现在人们说起的《红楼梦》,往往指的是 的前80回和 的后40回续书的总称。
2、《红楼梦》原名《 》,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 为背景,以 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3、《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 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原题为《 》。
1、 注音:
敕造( ) 贾赦( ) 阜盛( ) 攒( )螭( ) 璎珞( ) .......
裉 ( )便宜( ) 幄( ) 庑( )錾( ) 黼黻( ) ........
觚 ( )惫懒( ) 绦( ) 靥( )盥沐( )绾( ) .......
忖度( ) 纨绔( ) 插屏( ) 敛声屏气( ) 嫡亲( ) .......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林黛玉进贾府视频)孽根( ) 甬道( ) 品茗( ) 发髻( ) 懵懂( ) .....
罽( ) 蜼( ) ..
2、 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①形容 古义: 今义:对事物的形状或性质描述
②风流: 古义:
今义:①有功绩而有才华的;英俊杰出的;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男女间情爱
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③仔细: 古义: 今义:细心
④偏僻: 古义: 今义: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⑤可怜: 古义: 今义:怜悯或值得同情
⑥风骚: 古义:
今义:①“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后用来泛指文学;
②在文坛上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些方面领先叫“领风骚”;③指妇女举止轻佻。
⑦便宜:古义: 今义:价格低廉
三、《红楼梦》前5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教师讲析)
1、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祸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
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2、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
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的“人物表”。
3、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
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4、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5、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
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林黛玉进贾府》 理清情节结构
1、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
2、这篇文章有哪几个场面描写?(口头作答)
3、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开端) 第二部分(发展) 第三部分(高潮) 第四部分(结尾)
(一)思考交流,口头展示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4、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二)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师生共同分析归纳)
1、文中写到哪些人物?其中重点写了哪几个人物?
2、王熙凤是以怎样的形式出场的?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王熙凤这一形象?具体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的个性特征。
八、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形象
1、林黛玉的做事为人有什么特点?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书面作答),并从课文中找出事例说明这一点(口头交流),由此看出林黛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做事为人特点: ②性格特征:
2、文章涉及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有哪些?有何作用?
3、本文对宝玉的描写,主要有哪三个重点?分别反映出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
②
③
4、重点探讨:
①摔玉的细节表现了宝玉的什么个性特点?
②如何理解《西江月》词对宝玉的评价?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以她当天的行踪为线索,第一次介绍了贾府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展现了全书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概貌,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课文中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的性格特征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正面或侧面的描写,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