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一个青年民工的性困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2:57 字数作文
一个青年民工的性困惑字数作文

篇一:如何对待青少年的性困惑

如何对待青少年的性困惑

——兼谈美国青少年的性行为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知道爱的真谛之前,就发生性行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一位l6岁的美国少女说:“我们10岁开始约会,到了7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频繁地拥抱接吻了。我周围的女该和我一样,在8年级或9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和别人发生性关系。” 这个楚楚动人的少女来自一个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她的经历是否是当今美国青少年的典型呢?

50年代的美国,在16岁的青少年中,只有2%的女孩和10%的男该有过性经验。而近来的美国社会调查表明,16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女孩和一半的男孩在性行为方面都很活跃。

是什么原因使得有性经验的少男少女人数猛增呢?有人分析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青少年耐性的态度、信念和看法发生了变化。专家们认为,使得当前青少年性行为出现提前趋势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家庭教育松驰了。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专家发现,那些没有父亲的家庭里的少女,比那些父母双全的家庭的少女发生性行为的比例要高出60%;愿意向父母倾吐心中秘密的女孩,比那些与父母交流甚少的女孩较少出问题。这样看来,家庭成员间的交流程度,与少女发生性行为的多少有关。

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科尔曼说:“青春期的男女特别渴望一种与异性的亲密感,而他们的这种渴望在家庭里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科尔曼认为,为了填补这一真空,少男少女开始转向了他们的伴侣,企求从他们那里得到弥补。

今日的青少年处于担心与男女人不合群的压力之下,不在乎失去贞操,并以此作为成熟的骄傲。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压力,是因为他们认为,大家都这样,谁到了这个年龄还是处女,就跟不上时代。

当然,处于青春期阶段的男女,朋友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今天的青少年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拥有无数的“伴侣”而不仅仅只有几个朋友。各种新闻媒介早就认为只到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传播对象,于是便想方设法利用

“性”来吸引他们。电影对性的渲染可谓高潮迭起,性的主题在也影中比在现实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电视及音乐中也掺和进性的激素,“性爆炸”在青少年中迅速形成,其结果导致了青少年的性泛滥。

美国精神保健学会的心理学家汉伯格博士,是专门研究青春期行为的专家,他认为:青少年很容易模仿也影中的大人行为,而现在他们从也影里学到的则是:人人都有权力享受多姿多彩的性生活,大人们可以享受性带来的快乐,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性行为的泛滥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怀孕、性病等,对于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

它还可能带来一系列感情上的折磨,一位16岁的少女,在对性行为的看法上,就陷入了很深的自我矛盾中,她13岁就与人发生了关系,她一会儿承认自己有负罪感,一会儿又认为自己已长大,可以过性生活。

“什么叫长大呢?”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提出了测试青春期少年情感及智力到底处于什么阶段的办法,测试结果表明,许多6年级学生尚处于“感情易冲动时期,具有依赖性及孩子般的自私,分不清是非。到了9年级,他们进入“调整适应阶段,他们所关心的是自己是否为社会所接受。而且有达到“角觉”阶段,也就是说,长远目标和理想开始形成,懂得自尊,懂得关心别人,才可以说具备了处理两性关系所必需的起码条件。而大多数的学生,17或l8岁时尚未达到这个阶段。

一份有关大学生的研究报告表明,那么个性得以最充分发展的一生,在对异性的兴趣及其性行为上,是循序渐进的、逐生成熟的。他们的性成熟,是感情,智力的发展同步的。

性生活人们认为,人的第一次性行为,往往是令人失望的。她第一次性行为发生托一个年轻幼稚,尚无完整个性的少男少女身上,他和她就很可能对性及性关产生否定的看法,也有可能,这些少男少女由此而开始一系列新的性行为,希望以此来弥补法律的制裁。

(涂津译)

篇二:案例一 性困惑

案例一

分手只为求无“性”

同居男友让她感到性爱是折磨

二十多岁,自己身边的同龄人都开始婚恋之时,陈薇对找对象丝毫没有感觉,她和母亲一直都认为身材瘦小的她发育比别人迟缓,再过几年就好了。也曾经有熟人给陈薇介绍过对象,但陈薇见了几面后一点儿感觉也没有,在心理她一直认为自己还没到婚恋的时候,就这样一直到了三十而立。在此期间陈薇从来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正常,只是没碰到“可心”的。

33岁那年,陈薇有了第一个男朋友。“我很喜欢我的那个男朋友,我觉得我们性格相投,互相爱慕,于是我们同居了,也就是在和男朋友同居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我与别人的不同。”陈薇说自己与男朋友在一起从来没有过性的冲动和渴求,两人之间的性行为完全是为了迎合和满足男朋友的需求。“每一次性生活对我来说都是痛苦的折磨,我们的关系也因此很快就结束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交过男朋友,因为一想到结婚后的两性生活,我就无法忍受。”陈薇说。陈薇也曾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同性恋,也因此查阅过相关的书籍并咨询过医生,还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得出的结论是:她的生理发育完成正常,也非同性恋者,可能是因为精神过度紧张等原因,导致心理无法接受两性生活。

如今已经37岁的陈薇成了不折不扣的老姑娘,母亲调动一切社会关系给她介绍对象,陈薇实在躲不过母亲的催促,向母亲如实地说明了自己的感受,表示自己只能过独身生活。其实陈薇并非不向往婚姻生活,她也渴求有人关心她、爱护她,渴求有一个能够相依、相助,互相爱慕的生活伴侣,但是她就是无法接受性生活。“没有人会愿意和你保持柏拉图式的交往,婚后的两性生活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我只能关闭自己,不再接受任何男性。”陈薇说这也令她非常痛苦。 广告征婚,她要找个无性的爱人

毫无疑问,“无性婚姻”对于陈薇来说是非常合适的,此前她在报纸上也曾看到过别的城市出现了“无性婚姻介绍所”,于是她悄悄地四处打听,希望哈尔

一个青年民工的性困惑

滨也能有这样的婚介,但是一直让她失望。不久前她无意中在《新晚报》上看到了一个“无性婚姻”的征婚广告,那位征婚者也是位女性,是“石女”。于是陈薇受到启发,也为自己在报纸上刊登了无性婚姻的征婚广告。

陈薇告诉记者,迫于世俗的压力,陈的“毛病”只有母亲知道,为了女儿的幸福,年近七旬的母亲也支持她广告征婚。自从征婚广告登出之后,她接到了40多个电话和短信。“大部分都是一些无聊人的来电,还有些人甚至在电话和短信中言语粗俗、人身攻击,这是我没想到的。也有一些真诚的应征者,都是先天或是后天某种原因丧失性功能的男子,身份大都是工薪族和农民工。其实我心里更希望找一个和我一样生理健康,只是心理不接受两性婚姻的人,现在看来是很难的。”陈薇说目前应征者中还没有令她满意的,她还会继续刊登征婚广告,她希望社会能够宽容和理解她,也希望那些无聊的人能够尊重别人,不要来骚扰她。

案例二

离婚只为求有“性”

南京女子为摆脱无性婚姻 临床鉴定丈夫“不能”

南京鑫盾司法鉴定所徐廷贵教授面前摆着一沓鉴定书,冰冷的鉴定结果背后暗含着一幕幕不为人知的纷繁纠葛。“表面上是官司与鉴定,实际上却折射出了人性。”徐廷贵教授说。

结婚一年老公不碰她 临床鉴定发现他“不能”

经历了一年多的痛苦煎熬,肖莉和裘阳的婚姻还是走到了尽头,肖莉如释重负。肖莉说,丈夫生理上的缺陷让她对这段婚姻彻底绝望了。

肖莉和裘阳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可是一年多来,虽然夫妻同床,裘阳却碰也不碰她一下。有时候,肖莉千方百计展现自己的风情万种,可裘阳却总是无动于衷肖莉对裘阳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你也不告诉我什么原因,那么我们就离婚吧。”裘阳不同意,离婚官司打到了溧水县法院。肖莉要求对裘阳进行性功能鉴定。手持鉴定结果,肖莉打赢了这场官司,也终于摆脱了这场无性婚姻的束缚。

法医临床鉴定:运用法医临床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医学问题进行鉴定和评定。

主要内容包括:人身损伤程度鉴定、损伤与疾病关系评定、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度评定、劳动能力评定、活体年龄鉴定、性功能鉴定、医疗纠纷鉴定、诈病(伤)及造作病(伤)鉴定、致伤物和致伤方式推断等。

篇三:2016农民工调查报告

2016农民工调查报告

农民工调查报告(一)

所谓城市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在城镇中务工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或非城镇非农村户口的劳动者(即因企事业单位或政府办公占地所产生的农转非农民工)。他们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处境却相当地困难,游离在城市和农村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现在,在许多城市,为了改变农民工在城市市民心目中的形象,提出尊重农民工,把农民工改称为'新市民',从地位上把农民工与市民同等起来。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值得重视和探讨。笔者就目前农民工情况做一调查,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来源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的劳动力,自**年以来,大量农民拥入城市,在不同行业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但工资却最低,同时分布在建筑业,工厂,一些服务业当中,从此,农民工遍布了大江南北。建筑工地的工人、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农村,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打工的。

二、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状况

1、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入极困难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2、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据我们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虽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

或者干脆趁休息时间跑到书店看免费的书。

3、民工中,绝大多数没签用工合同。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希望组织对你提供哪些帮助'时,有30.1%的务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据了解,外来务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稳定,56%的人未签劳动合同,52%的人加班后没劳动报酬。

4、务工青年法制观念和知识也很薄弱。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务工青年通常与用工单位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签订了用工合同。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33.2%的人感到孤立无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妇、组织。

5、由于工作不稳定,外来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成了大问题,他们的孩子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

三、农民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问题

(一)从失业保障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却没有。

农民工靠的是熟人'拉线',为他们提供岗位;靠运气,不要因生大病、受重伤而失去工作。他们在失业期间多是靠积蓄,或向他人借钱,或是贷款、卖血,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回农村老家,重操旧业。从医疗方面看,很多农民工失业以后仗着年轻,身体好,硬挺着而不去医院看病,遇到重病、大病,绝大部分是自费,用工单位通常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垫付很小一部分费用。从住房方面看,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形下买商品经济房的。有些农民工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一间房住二三十人,房租每人每月平摊几块钱,铺地铺,雇佣某家属做饭,在公共食堂吃饭;有些建筑工人住在工地附近的工棚里,拥挤不堪,采光和通风条件差,卫生情况不言而论。在保险方面,据了解,很多工厂对农民工只有工伤保险,但有年龄限制,如18岁以下50岁以上的农民工没有工伤保险,即指童工和超龄老龄农民工不在保险范围内。童工和超龄工的工资比其他农民工工资低,而他们却干着同样的活,建筑承包公司等以更廉价的方式剥取他们的劳动力。这使得农民工也分了层次,童工与超龄工的处境更是困难,他们属于非法用工,更不在法律的保护之内,但他们又不得不在外打工维持家里的生活。

特别是50岁以上的农民工,从50年代经历过来的人,家里几乎有两三个孩子,至少有一个孩子在上学,上有老,下有小,只有在外打工钱来得快,像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就更不必提及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近乎缺失的。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原因。

据了解是多方面的,通过对社会保障部相关人士的访谈以及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1、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工在城镇的边缘性这个特殊社会地位,户口是关键。虽然政府已经取消了原来旧的户籍制度,但太多利益户口仍在发挥着作用。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不是正式城镇职工只是临时的工人就不能平等地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这种过渡性的结构状态还没有相应的保障制度实施保障,这便使得农民工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没有相应明文规定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条例的出现,农民工就难以享受社会保障权益。

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许多对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基金没有得到落实。通过我对市人才市场的调查与观察,没有一家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人才市场,严格地说,是没有一个为农民工提供合法程序,签署正式雇佣关系的契约机构。只有农民工自发形成的'农民工市场'在公路旁边,在小卖摊旁边等待雇主,随时还要遭受城管的驱赶,据说是因为他们影响了市容,给争创文明城市抹黑。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法律保障缺乏正确的认识,隐瞒企业受保人员的真实情况,更有甚者拖欠农民工工资,强行对农民工实施暴力,危害他们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3、农民工自身社会保障意识较差,增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曾问过一位农民工,为什么不去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他说大学生太天真,太学生气了,社会很复杂,能有工作已经很不错了。他们农民工团体意识较差,带有浓厚的小农意识色彩,怕'闹事',眼光短浅,只要用人单位给某些领头农民工一点好处,利益诱惑,其他人便不了了之。

四、调查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任重而道远,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十七大的召开,将给我们更高的启示,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方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关注农民工的疾苦,为解决他们的问题献言献策。

1、改善农村组织、生产结构。要投入农业结构改革,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增加其他副业或手工业,使农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加强农民工教育,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力度。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总之,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是重点,提高农民的文化、认识是主要工作。

2、政府应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针对农民工身上所发生的问题。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时加强宣传效率,让农民工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用法律维护自己什么权益。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城乡居民的相互了解,可以考虑也让城区居民'下下乡'了解农民的生活,体验一下农民的感受,将心比心,切实到实际行动,完善两者之间的关系。

5、政府应当鼓励并加大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农村的扶持。只有将农村建设成城市,才能从根本上把农民工带离边缘化,让他们重新正常的轨道上。

农民工调查报告(二)

一、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锻炼了我们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使我们走出了书斋,走出了校门,担当起了一个青少年应该承担的职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了解人民疾苦,尽我们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二、调查内容:

时下正值酷寒的严冬季节,当大多数市民呆在暖乎乎的被窝里时,而那些民工兄弟却饱受严寒的在冰冷冷的工地上干工,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人,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xx打工的。

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

在书上看到一篇报导,跟5个老乡租住在xx一带的小李今年20岁,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学了点裁缝手艺,跟随家乡某私营老板来到xx做服装。常常是每天干14个小时才拿15元钱,饭菜每天几乎都一样,小李干了一年实在觉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个体小饭店。这里跟服装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点钟工作,晚上11点左右睡觉。不过,收入稍高点,每月能拿到600元,这样,小李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小李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给弟弟上学外,自己只有150元生活费,交了80元的房租后,可以自由花费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买衣服。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入极困难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据我们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虽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或者

篇四:关于提升青年农民工素质的思考

关于提升青年农民工素质的思考

青年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就离开学校接触社会,在接受系统教育方面的缺失,使得他们在学历水平,劳动技能方面竞争力不强,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为此,提升青年农民工的素质,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一、青年农民工素质的缺失

(一)受教育程度低

就我镇的青年农民工文化程度分析,初中毕业的占70%以上,高中程度的只占10%不到,还有部分就是初中和高中肄业。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全部青年劳动力的5%。这不仅是我镇的特有情况,而是目前的普遍情况。

(二)劳动技能匮乏

劳动技能匮乏的第一个表现是仅以提供劳务谋生,他们劳动技能低下,无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一般以建筑打工、保安、店员、服务员等为主,极少有人能胜任技术含量相对高的专业性岗位。

(三)竞争能力贫弱

青年民工要在城市获得发展,参与城市人竞争,就需要与各种城市人打交道,扩大就业信息渠道,实现合理流动。这些方面正是他们的能力弱项。首先,以血缘、朋友、打工同事为纽带的社会交往圈,限制了在城市的发展。其次,获得打工信息的渠道原始而单一,致使许多人只能盲目地走南闯北,生活在城市底层。孤陋寡闻加片面认识导致不能合理利用正式的社会信息渠道。再

次,在知识、技能不足的情况下流动,无法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

(四)自我保障意识低下

青年民工对改变自身的保障状况甚为麻木。首先,对医疗补助、消费水平、住房条件、社会地位、就业指导、工作环境、学习培训等不足甚至空白的保障条件,他们都不在意。低评价导致的低满足,使他们远离社会保障条件之外,生活质量失去了最基本的依托。其次,愿意接受低保障或无保障条件来换取就业机会。许多青年民工为了在建筑、商贩、家庭服务、修理、餐饮服务等行业中不被城市职工替代出局,愿意不要职业保障,不要福利待遇,以极低的工资换取“饭碗”,无视保障权利,却从内在抑制了改变生存状况的动力。

(五)职业目标不明

对职业有明确的打算和规划,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显然,青年民工的职业打算十分模糊:一方面纷纷外出,把外出打工看作是一种时尚;另一方面对“为什么打工”“未来怎么发展”十分茫然。茫然而听随命运安排的职业态度,造成更多人的职业行为短期化、低级化,只是打工挣钱而已,不能有效收集职业信息。虽然,青年民工对未来的长期打算是否能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和制度框架,但是,自我发展方向模糊,职业目标不明确,会导致职业生活的不稳定状态,反过来又影响到民工个体进入城市发展的主观努力,降低职业竞争力。

(六)城市生活障碍

人的城市化,指的是闲暇生活丰富而复杂,职业生活节奏快而竞争强,日常行为精致而规范,人际交往表面而异质,个人生活个别而自主等城市生活方式。所谓城市化障碍,就是与城市生

活方式存在距离甚至冲突,如:

娱乐生活内容贫乏、质量低劣。扎堆看电视、打牌赌博,是民工业余生活的三大内容,而这些却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打架斗殴、赌博等犯罪行为。

职业生活准备不足。大量青年民工无一技之长,无上岗资格,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他们除了祈祷运气和准备吃苦外,无所事事。

二、提升青年农民工素质的途径

(一)强化培训

强化培训,一是强化培训的市场导向,劳动力市场需求什么就培训什么,满足青年民工对培训的就业从属要求。二是强化培训形式,让民工喜欢培训。①就地培训,在乡镇组织就业培训,方便青年农民就地学习并通过考核拿到各种技能证书。②进门培训,提高进城门槛,对所有进入该城市的打工青年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③在业培训,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技能,重点是掌握规范的现代化操作技能。④机构办学,让公司或中介机构成立民工学校,讲授安全、法律、职业道德、操作技能、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青年民工的现代职业素养。⑤社区培训班,利用辖区内的教学设施和教师资源,定期对民工开设职业技能证书班和素质讲座课。社区培训班覆盖面大,能将周围地区的青年民工聚集起来学习。⑥社会考证,考证机构有计划地组织各公司青年民工拿行业所需要的技能证书。这种做法针对性强,学习人群集中便于管理。

强化培训,对提高青年民工的从业能力和素质是不容质疑的,关键需要政府重视、政策配套、专业机构操作三位一体进行,才

能将培训进行到底。

(二)法律援助

针对民工问题的法律援助形式有咨询、教育和维权。咨询是针对合法权益受侵害,比如超负荷加班加点、克扣和拖欠工资、随意解雇、不提供医疗费和伤残补偿金等,提供法律讲解和辅导。教育的重点是普及法律法规常识,学习操作流程、安全知识、质量意识、职业道德,制止“为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而以死要挟”的过激行为,不因为不懂法而失权,不懂法而违规,不懂法而犯法。维权则是发动社会各界共同维护民工权益,有“为民工讨回血汗钱”的专项维权活动,也有法律咨询、心理辅导、转介难题、替代服务等综合在一起的维权服务。通过法律援助,不仅帮助青年民工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也教育他们遵纪守法,遵守职业操作规范,成为具有法律意识的现代公民。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青年农民工不良生活方式很普遍,如随地垃圾、食品饮水污染等不良的居住习惯;无证摊贩、捡垃圾破烂、无业游民等不良从业行为;文化娱乐生活贫乏,各式各样的赌博因运而生;绝大多数青年民工缺乏正常的情感生活和家庭生活,精力过剩引发聚众寻衅甚至性犯罪。如何将不良生活方式而导致的一些行为问题,通过管理得到疏解?

(1)组织民工工会实施组织管理,在中国,最强有力的工人组织莫过于工会,通过工会组织解决民工面临的职业介绍、人身保险、医疗健康、子女入学、法律咨询以及婚姻、家庭、财产关系等实际问题,会缓解因实际生活困难而导致的贫困、落泊、犯罪等行为问题。工会,作为民工自己的组织,会增强民工心理上

的依靠感,不至于组织涣散、无人管理而导致越轨行为。

(2)常设民工学校进行教育引导,通过讲座形式传授技能,普及法律常识,传播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等设臵“远程教育网”,传输实用技术及各种信息。拓展知识信息,是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素质的必然选择。

(3)开设宣传窗口,正面指导青年民工成长。设臵咨询类、指导类、访谈类、信息类、新闻类等栏目,反映青年打工者的要求和业绩;指导青年打工者的心理困惑和行为偏差;宣传各种生活小常识和人际交往须知;公布各类政策法规;剖析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等等。

(4)把对民工的服务纳入基层组织日常管理工作条例,比如定期的民工文体活动,常设的流动人口培训中心,对民工聚居地的治安管理,建立民工激励奖励机制,定期向民工发布用工信息,将民工的管理日常化、常项化、制度化。

青年民工不纯粹是“剩余劳动力”,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有技术,是农村中的人才,是现代企业工人的后备资源,他们已成为城市繁荣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要宣传青年民工文化,让社会了解他们;要指导民工问题,让青年民工了解城市社会,实现民工与城市生活的融合。

(四)促进与城市人交往

民工进城务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同城市并以城市人为参照群体、不断调整自己行为方式的社会过程。但是他们基本不与城市人交往,不通过城市人获得资源,更不会争取政府途径获得资源。工作主要依靠亲戚和老乡介绍,大部分不知道有劳务市场或不知道如何去找劳务市场。住房是同乡人合租或雇主解决,政府

篇五: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分析

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分析

——基于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及其周边地区的调查

经济1103班 张菁 指导教师 潘晔

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农民工这个群体在城市中生活发展状况的相关问题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社会关注焦点,但根据我的阅读及资料查找中,我发现社会很少具体的对某个单独的农民工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和相关深入的调查,再且,对于本身也是90后的自己,我的家乡也有许多早已走入社会工作的同学,在平常的联系与交流中,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多少有个大概的了解,由此,我产生了对他们这个群体做一个严肃的问卷调查与深入了解的想法。以下是我在假期的调查中得出的相关结果,在呈现调查报告中,我将基于他们的基本信息来重点陈述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方面的相关内容,以此来了解他们的生活风貌和价值观念,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并针对性的提出我的建议和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调查过程的相关处理: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9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基本信息、生活方面和工作方面以及维权方面。问卷总共分发了150份,实际回收67份,考虑到调查样本相对较小的局限而对调查分析有所影响的因素,本文在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分析,以期达到一个对9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生存状况的了解和对其存在的问题能提出相应有效地解决措施的目的。

摘要:90后进城务工青年作为现在的一个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未来的十年中这个群体将在农民工的队伍中处于不断壮大和上升的趋势,而对于目前经济的发展依旧主要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而非资本运转的中国来说,90后务工青年的发展与生活风貌将对城市发展及三农问题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此, 社会和政府都应对之进行深入了解和关注,以采取相应措施来尽量满足他们在城市生存发展的需求,90后务工青年也应结合当下实际来发展自己,努力使自己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更好。

一、基本信息

1、调查区域的信息

三门坡镇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乡镇。它的土地广袤而肥沃,土地面积119.26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4万人。目前全镇种植橡胶3.6万亩,荔枝8.3万亩,胡椒3200亩,槟榔9700亩,香蕉11000亩,各种瓜菜13000亩。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已初步具有基地化和规模化。另外,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及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乡镇人民带来了创新性的收入。且三门坡镇地处通往海口、三亚、文昌三叉路口上,优越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和不断壮大的经济规模使三门坡镇成为琼山区南部较为繁荣的商贸和文化中心。这也为“回乡型”农民工在家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土地和产业保证。而对于由于学业不佳放弃求学的90后的青年,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是在能够让自己经济独立的同时能见些世面、学些本领﹑谋求个人的发展,通过在城中的生活来更好的认识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以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另外在城市中打工也是比较受青年们心仪的交际和求偶的方式。当然,不排除由于家庭困难而被迫过早的走入社会的工作岗位的90后青年,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致使年轻的他们离开家乡,离开校园,走进城市打工,通过调查,我发现在不同的工作生活中,他们有着相似的工作生活感受和需

求。

2、调查对象的信息

调查显示,务工的青年呈现年轻化,最小的只有17岁,1996年出生,而1991年到1993年出生的青年占了大半数,我认为这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偏向于早婚的结果,很多90年出生的青年结婚后一般选择回家乡从事农业,而不再长期的留

其次年龄愈小女性所占比例一般愈多(调查样本中1994年除外),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是女生相对男生要早熟而相对更好地适应不同于校园的社会环境,另外,从劳动力的角度看,我认为对智力和体力要求均较低的服务型工作,女性的选择空间比男性要大得多,比如餐饮业的服务员﹑批发零售业的导购员等多数都是女性来担当。如下图:

人数

出生年月

二、工作方面

1、工资方面

由于海南没有发展工业的历史原因,而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也顺应了海南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条件,这也决定了进城务工青年们所从事的行业分布:大多数90后青年都从事的是住宿餐饮业,其次是居民服务或其他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少部分也从事制造业或者建筑施工业。这也是他们工资普遍不高的一个原因,一般都只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

但工资除受工种影响以外,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在调查与访谈中我发现,他们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观念,认为教育是一项风险投资,即在受过高等教育后也不一定在就业市场中占有优势,产生一种教育无用的结论。我认为他们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教育对个体外部能力的提高作用,而忽略了教育对个体的综合素质提升作用。这也许是很多90后的青年都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便选择进城务工的原因,这就导致了他们劳动技能的掌握较少和个人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结果,而在具有“门槛效应”特点的职场激烈竞争的现实中,他们的竞争力是极弱的。这是对他们的工资收入产生影响的一个很大原因。如图显示:

人数 小学

初中

中专

高中

工资

所以,工资低也成为了青年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换工作的主要原因,在调查中,多数人都有换过2~4份工作的经历,有些甚至已经换了5~6份的工作,而只有刚入社会不久的96年出生的青年是还未换过或者换过一份的。一般情况下增加自己在一家单位的工龄也是涨工资的一种方式,但他们普遍觉得工作久了没激情,而且在工作中发展空间较小也是一个问题。这就形成了因工资低而频繁更换工作,因频繁更换工作而无法持续提高自己的工资收入的停滞状态。

但更换工作也受其他诸如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的因素影响。比如,在酒吧里当服务员,月薪有两千元以上,而且加上平时收的小费,工作收入并不是很低,但酒吧的工作一般从下午六点开始上班到夜间两点,而且工作场所充满了烟酒的气味,嘈杂而混乱,环境上是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

2、培训方面

在培训上,除了单位和雇主偶尔组织的培训外,大多数人几乎没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调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在工资如此之低竞争力如此之弱的现实下,他们的培训需求首要的不是劳动技能,而是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个人消费,其次才是劳动技能。这也符合一个初入社会而还没有的社丰富经验的90后青年的心理和现实需求。而目前许多单位或政府提供培训的内容大多以相关产业所需求的技能为主,这就与90后务工青年们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导致培训没收到很好的效果。

针对未能接受培训的原因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没钱参加”,“时间不允许”,“没有适合的培训”。这样受时间,费用和培训内容与自身需求的差距的影响使很多90后青年无法有效参加相关培训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3、维权方面

调查还显示了大家普遍上没有和雇主签订劳动合同,这可能也是工作不稳定的原因之一。且在雇主是否为其买保险方面,只有26.9%的人清楚自己买了保险,还有16.4%的人认为虽没购买但雇主有现金支付的情况,更多的人是不清楚自己有没有买保险。从中也看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比较淡薄。

三、生活方面

总的来看,90后务工青年的闲暇生活是短少有限而单一的。一天至少工作8个小时,平常的上班一般是一周有一日的休假,法定节假日除了春节可能放假外,其余假期一般都要正常上班。职业所限和交友范围的狭窄的原因,大部分调查者的休闲活动都是睡觉、看电视或者上网、逛街、和朋友喝酒,很少有人会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阅读或运动锻炼等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

知识上的有限和现实环境的局限导致绝大部分人在政治上没有鲜明的立场,这样就形成了很多人在社会重大事件上都容易人云亦云现象,很少人会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独到见解,这也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或者社会集体活动中容易出现不冷静的激进情绪的原因,这多少又会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问题,比如在钓鱼岛事件的游行中出现的抵制日货最终引发打砸同胞的日系车等违法行为,这都是不理性的表现。这当然不能片面的归罪于90后务工青年自己的不争气,一个现象的形成是归因于多方面使然的。

生活中缺乏阅读和思考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在精神方面就会更多地受社会潮流和观念的左右,而在当下这种以成功为主流等快餐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现实中,对初入社会不久而还未形成自己成熟的价值观的90后青年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四、对解决90后进城务工青年问题的建议

以上对当地进城务工的90后青年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从中我们可以意识到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一群体存在的问题,小到他们个人的人生发展,大到对国家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对此,我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重点提出以下的建议。

第一,加强对90后进城务工青年的培训力度。从现实来看,培训的供给主要来自当地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三方。就政府而言,提供的培训比较受青年朋友的欢迎,因为收费低,证书硬,含金量高,但政府提供的培训明显不足;就企业而言,出于成本效益和员工流动的不确定性等原因,对员工的培训也不会积极;而对商业类的培训机构费用高且青年们对之认同度也不高,综上所述,社会所提供的培训是远远不足的。所以,针对供需中的问题,我认为政府可以不直接提供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