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中国最先进火箭炮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4:47 作文素材
中国最先进火箭炮简介作文素材

篇一:俄专家排行全球火箭炮:中国6种上榜 WS-1B列第4

俄专家排行全球火箭炮 中国6种上榜 WS-1B列第4

土耳其陆军装备的中国造WS-1B大口径火箭炮

据俄罗斯武器网12月27日报道,“俄罗斯武器”新闻社近期组织专家,评选世界各国各类先进武器和军事装备排行榜。在率先出炉的多管火箭炮排行榜上,共有13个国家25种产品上榜,其中俄罗斯、中国各6种,美国和以色列各2种。俄罗斯“旋风”、“冰雹”和美国HIMARS位列三甲,中国WS-1B名列第四。

俄罗斯专家在评价国内外先进多管火箭炮系统时,主要参照火力威力(炮弹口径、发射管数量、射程、一次齐射杀伤面积、全部发射时间)、机动性能(运动速度、重新装弹时间、行程)、使用性能(战斗全重、作战班组人数、弹药基数)三大标准,同时参考与其他同类火箭炮的性能比较,以及研制时期的技术要求。根据各项得分的总和做出整体评价。结果共有13个国家的25种火箭炮上榜,其中俄罗斯和中国成为最大的赢家。

俄罗斯上榜产品主要是9K51“冰雹”、9K57“飓风”、9A52-2T“龙卷风”、9A52-4“龙卷风”和“旋风”火箭炮。中国上榜产品是82式、89式、WM-80、WS-1B(WS-1)、A-100和90式火箭炮。其他上榜产品是以色列LAROM和LAR-60,美国MLRS和HIMARS,印度“皮纳卡”,西班牙“特鲁埃尔-3”,白俄罗斯BM-21A,德国LARS-2,波兰WR-40,乌克兰BM-21U“冰

雹-M”,土耳其T-122,捷克RM-70和南非“巴塔留”火箭炮。其中排名前5的火箭炮基本战术技术性能和研制、使用情况如下:

俄罗斯“旋风”火箭炮:122毫米口径,发射管40个,射程100公里,一次齐射杀伤面积84万平方米,全部齐射时间38秒,行动速度60公里/小时,重新装弹时间3分钟,行程650公里,战斗全重25吨,战斗班组3人,弹药基数3组(齐射单元)。“旋风”火箭炮由“合金”企业研制,共有“旋风-G”和“旋风-S”两种改型。前者稍轻一些,计划替代“冰雹”系统;后者稍重一些,将会替代“龙卷风”和“飓风”。两种“旋风”火箭炮都使用通用发射箱,可使用各种口径的发射管,能使用所有类型的火箭弹,包括122毫米“冰雹”、220毫米“飓风”、300毫米“龙卷风”火箭弹。“旋风-G”的底盘要么选择惯用的乌拉尔卡车,要么选用卡马兹卡车,而“旋风-S”则选择更为强劲的底盘。这种火箭炮系统能够自动射击,能保证战斗系统在发射出的火箭弹飞抵目标上空之前就撤出阵地,从而大幅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俄罗斯“冰雹”火箭炮在珍宝岛战斗中首次使用(资料图)

俄罗斯9K51“冰雹”火箭炮:炮弹口径122毫米,发射管40个,射程21公里,一次小时齐射杀伤面积4万平方米,全部齐射时间20秒,行动速度85公里/,重新装弹时间7分钟,行程1400公里,战斗全重5.95吨,战斗班组4人,弹药基数3组。“冰雹”主要用于杀伤敌方有生力量、非装甲和轻装甲目标,在各种战斗条件下执行其他任务。使用“乌拉尔-375”或“乌拉尔-4320”系列卡车底盘。其中BM-21型“冰雹”火箭炮首次战斗使用是在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中,之后在其他武装冲突中多次使用。共向55个国家出口供应。

美国HIMARS火箭炮:炮弹口径227毫米,发射管6个,射程80公里,一次齐射杀伤面积

6.7万平方米,全部齐射时间15秒,行动速度85公里/小时,重新装弹时间7分钟,行程600公里,战斗全重5.5吨,战斗班组3人,弹药基数3组。HIMARS是一种高机动战役战术导弹和火箭炮系统,底盘选用美国陆军5吨重FMTV轮式中型战术汽车,一次可发射6枚火箭弹或1枚ATACMS导弹。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后次日即接受战斗洗礼,2010年2月12-13日在阿富汗南部参与大规模作战行动。

中国WS-1B(WS-1)火箭炮:炮弹口径320毫米,发射管4个,射程100公里,一次齐射杀伤面积4.5万平方米,全部齐射时间15秒,行动速度60公里/小时,重新装弹时间20分钟,行程900公里,战斗全重5.1吨,战斗班组6人,弹药基数3组。WS-1B主要用于打击敌方防御纵深内最重要的目标,包括军事基地、部队集结地、导弹发射装置、机场、交通运输枢纽、行政和工业中心。WS-1B是WS-1的改进型号,中国军队自己没有装备,主要用于外销,参与国际市场竞争。1997年中国向土耳其陆军供应了一个连的WS-1火箭炮(5辆战车),服役代号Kasirga(飓风)。并提供技术,协助土耳其许可生产5个连的WS-1B改型火箭炮连,服役代号Jaguar(美洲豹)。

印度“皮纳卡”火箭炮:口径214毫米,发射管12个,射程40公里,一次齐射杀伤面积13万平方米,全部齐射时间44秒,行动速度80公里/小时,重新装弹时间15分钟,行程850公里,战斗全重5.95吨,战斗班组4人,弹药基数3组。这是一种全天候火箭炮,主要用于杀伤有生力量、轻装甲和装甲设备、导弹发射装置,摧毁指挥所、通信站、军事工业基础设施,还能远距离布设反坦克和反步兵雷场。1999年在印巴战争中首次经受战斗洗礼。

中国WS-1火箭炮口径为320毫米,仅用于出口。(资料图)

土耳其陆军装备的WS-1B火箭炮(资料图)

篇二:中国火箭炮的发展

中国火箭炮的发展

大口径压制火炮通常是指130毫米以上的榴弹炮、加农炮、加榴炮,它们是各国炮兵部队的主要装备。建国50多年来,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购买到自研,时至今日已经成为火炮研制强国。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大口径压制火炮技术逐渐在世界普及,我国过去取得的优势正在慢慢消失。因此,我们在为过去取得成绩自豪的同时,应该继续努力开创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辉煌的明天。

装备现状

1956年我国以苏联D1型榴弹炮为原型仿制了56式152毫米榴弹炮,1959年以苏联M46型130毫米加农炮和M47型152毫米加农炮为原型仿制了59式130毫米加农炮和59式152毫米加农炮。至此,我国拥有了第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

D1型15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在二战前期研制的,带有浓厚的时代技术特点,身管外有被筒,采用冲击式炮口制退器。制退机在身管下方,复进机在身管上方。采用箱形开脚大架,防盾从中部开始向后倾斜,防盾中央载面可以向上滑动。高低机在炮架右侧,方向机在左侧。必要时火炮可幷架射击,每个大架上有两个驻锄,一个用于硬地面,一个用于软地面。结构与M30型122毫米榴弹炮基本相同,两者除身管外的零件均可以互换。

M46型130毫米加农炮是苏联上世纪5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加农炮,以M1937型130毫米舰炮为基础,用于取代A19型122毫米加农炮,于1954年正式装备苏联陆军。后来苏联又根据M46型加农炮研制了M47型152毫米加农炮。这两者的炮架基本相同,除身管外,只要调整反后坐装置的阻力和更换炮口制退器就可以实现互换(这是当时火炮设计的一种常用方法,两门不同口径的火炮,只要采用不同制退效率的制退器保证火炮后坐质量相同就可以安装在相同的炮架上,一般把这两种火炬叫做姊妹炮)。M46型130毫米加农炮采用活动身管炮身,炮身由身管和被筒组成。炮口制退器为单室多侧孔冲击式制退器。具有变后坐长的沟槽式液压制退机装在炮身下方的摇架槽内,液气式复进机固定在炮身上方。摇架为槽型,方

向机和高低机均为齿弧式。平衡机为气压式。上架和下架均为铸钢件,采用箱形开脚大架。右大架上安装有炮身推拉器,用于炮身战斗状态和行军状态的转换。另外,在左右大架外侧各有一个千斤顶,用于在行军和战斗状态转换中与前车连接。

第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基本满足了当时我国对大口径压制火炮的需要,但多少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56式152毫米榴弹炮的口径虽然比54式122毫米榴弹炮大,但是射程却幷不占优。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全重达到7.7吨,必须配用专用的履带牵引车,行军速度缓慢。59式152毫米加农炮的初速和射程均不如59式130毫米加农炮,全重更是达到了8.47吨。

第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的成功仿制,使我们基本掌握了苏式火炮的技术特点,随后展开了第二代压制火炮的研制。1959年底我们分别展开了第二代152毫米加榴炮和加农炮的研制,其目的就是用第二代152毫米加榴炮来替代56式152毫米榴弹炮、用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来替代59式130毫米/152毫米加农炮。第二代152毫米加榴炮的研制相对容易,我国以D20式152毫米加榴炮为原型仿制了新的152毫米加榴炮炮身,然后将其装到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上,命名为66式152毫米加榴炮。

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的研制相对比较困难,既然要替代59式130毫米加农炮和59式152毫米加农炮就必须在性能上超过前两者。当时我国的技术能力比较薄弱,要研制出适用的152毫米加农炮幷非易事,事实上苏联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也是在1976年才研制成功。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的研制在遇到困难后,研制人员决定将主要精力放在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改进上,将59式130毫米加农炮的炮身安装在60式122毫米加农炮的炮架上,炮重从原来的7.7吨减到6.3吨。改进型火炮于1970年设计定型,命名为59—1式130毫米加农炮。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的研制进度在66式152毫米加榴炮和59—1式130毫米加农炮取得成功后幷没有多少起色,在耗费了十多年之后,直到1986年才通过设计定型。详究其技术渊源,也只是解决了30.57升药室和53.7倍身管的匹配问题,其他部件基本与66式152毫米加榴炮相同。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考察了西方155毫米加榴炮之后,决定将其引进作为我国第三代大口径压制火炮,幷以加榴炮来取代加农炮和榴弹炮达到简化炮种的目的。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在引进45倍155毫米加榴炮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155毫米加榴炮,到M前为止已经研制成功了45倍155毫米牵引、自走、自行火炮及52倍卡155毫米车载炮。

155毫米与152毫米的口径之争

在讨论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的同时,很多人都有个疑问:既然我们已经有了152毫米加农炮和加榴炮,为什么还要发展155毫米的加榴炮?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都是将加农炮和榴弹炮搭配起来使用。例如,美国当时装备有M59式155毫米加农炮和M1 14式155毫米榴弹炮,苏联及东方国家主要装备M46型130毫米加农炮/47型152毫米加农炮和D1型152毫米榴弹炮。60年代后,西方国家开始研制新的加榴炮来替代加农炮和榴弹炮,这样做不但简化炮种,而且方便后勤。苏联则继续研制性能更加优秀的加农炮和榴弹炮。

最初,苏联压制火炮在射程和威力上都占优势,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西方开始研制39倍155毫米榴弹炮,发射普通弹的射程达到22公里,发射火箭增程榴弹的射程更是达到30公里,而且其弹丸重比苏式152毫米炮的39.9公斤多了5公斤左右,对苏联M46型130毫米加农炮和D20型152毫米加榴炮的搭配形成了性能优势。待到苏联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第二代152毫米火炮——2A36型152毫米加农炮和2A65型152毫米榴炮的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则开始研制性能更好的52/54倍口径155毫米加榴炮。

中国最先进火箭炮简介

我国当时的情况与苏联类似:待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寻求新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的时候,在性能上对59—1式130毫米加农炮和66式152毫米加榴炮形成优势的只有西方39倍口径155毫米加榴炮。当时,西方在技术上比较成熟的39倍口径155毫米榴弹炮只有美国M198和瑞典FH一77B。虽然我们当时同西方关系已经转暖,但是要完整引进39倍155毫米榴弹炮技术也幷非易事。

1977年,加拿大魁北克空间公司开创性地推出了45倍口径155毫米加榴炮——GC一45,其发射普通弹的射程达到了30公里,再结合布尔博士独创的底排弹射程更是达到了39公里以上。此后,魁北克空间公司与比利时PRB公司合作成立了国际空间公司(SRC),将该技术等生产和销售许可转让给奥地利联合钢铁公司。由于GC一45结构复杂,不符合北约技术要求,所以奥联钢公司决定对其进行改进。由于SRC所掌握的45倍155毫米身管及底排弹技术只属于布尔博士所有,无论在技术引进和合作上都不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便于开展工作。

我国在第一时间对GC一45型155毫米加榴炮表现出浓厚兴趣,幷派出设计人员以学习和交流的名义参与到奥联钢公司的GC一45型155毫米加榴炮简化设计工作中去。1982年简化设计工作完成,新的加榴炮命名为GHN一45型,同年我国引进全套GC一45型45倍155毫米加榴炮技术资料;

1983年初决定在GC一45型的基础上开展新型155毫米加榴炮的研制,幷决定以新155毫米加榴炮作为我国未来军师两级压制火炮。随后,我国第二代加农炮的设计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幷接近定型,但是与GC.45型相比有以下两方面差距:首先,我国第二代加农炮射程的增加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初速提高的基础上,苏联2A一36则是通过改进弹丸和优化发射药来实现,初速反而降低了不少。初速的增加会导致膛压和后坐增加,使火炮机动性变差。

其次,GC一45型155毫米榴弹炮另外一个卖点是其独特的底排弹技术,在不影响弹丸威力的基础上可以将射程提高33%左右,而且可以设计改装组件将普通榴弹改装为底排弹。

综上所述,用155毫米的加榴炮来代替我国已经落后的加农炮和榴弹炮是一项明智的决定。我国第二代152毫米加农炮在设计定型后便开始效仿比利时M46/84式155毫米加榴炮对其进行152毫米改155毫米的工作,但是效果幷不理想。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国际环境的缓和。世界各国都放缓了装备的换代工作,我国也相应放缓了155毫米火炮的研制工作。由于国内装备需求减缓,各

国都加强了对外军事贸易以维持本国军工产业的运转。由于华约瓦解和苏联解体,原来使用苏式武器的国家大多开始用美式装备进行替代。在国内需求不大的情况下,花高昂代价研制新型火炮势必要通过发展外贸型投入国际军火市场来收回成本。试问,如果我们研制152毫米如何能打开普遍使用155毫米炮的外销市场。军火出口大国俄罗斯在90年代后研制的152毫米火炮,都无一例外的搞出了两个“版本”一一自用版和适宜国际军火市场的外贸版。其自用的轻型牵引152毫米火炮2A61研发了外贸版155毫米口径的M389,自用的2S19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研发了外贸版155毫米口径的2S19M,就连较先进的152毫米制导炮弹也要搞个155毫米的外贸型。其中的苦衷与无奈恐怕也只有俄罗斯人自己最清楚。

45倍、52倍与54倍的身管倍径之争

提高射程的手段有两种,一是提高火炮初速,二是减小弹丸阻力。但是为了战备和简化后勤的需要,通常很少改动弹丸。在弹丸阻力一定的情况下,提高射程就只能通过增加火炮初速来实现。内弹道学原理告诉我们,火炮射程和初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手段得到提高:一是增大发射药装药量,也就是增加弹丸发射时火药能量;二是延长身管长度,也就是增加弹丸被火药燃气加速的时间。但是,火炮药室容积(影响装药量的主要参数)和身管长度幷不是可以随意选择的。通常情况下,科研人员在设计一种火炮时,会首先根据预先制定的火炮性能指标所给出的口径、弹重、初速等初始条件,选取适当的最大膛压、药室扩大系数和火药品种,以此为起点计算出火炮所需要的装药量。装药量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火药装填密度或者增大药室容积来实现。装填密度和药室容积都不是能无限制增大的,过高的装填密度会影响发射药燃烧的均一稳定性;而过大的药室容积会导致火炮炮尾结构重量和体积超标,影响后坐及俯仰动作。一旦设计人员确定了合理的药室容积,除非出现特殊情况,否则这个参数在火炮的整个发展和改进周期中都将固定不变。因为一旦药室容积发生变化,就意味着整个弹药系统结构都要重新设计,这是火炮设计人员所不能接受的。相对于药室容积的变化,火炮身管长度发生改变对弹药的影响很小。但是改变身管长度就会引起火炮外弹道特征的变化,身管长度还受到材料和加工工艺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另外,身管长度过大也会导致火炮体积和战斗全重增加,进而影响火炮机动性能的发挥。

篇三:中、印火箭炮谁最强

中、印火箭炮谁最强

作为陆军的一种重要远程压制火器,多管火箭炮一直以来始终在世界各国陆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各国陆军重要的远程压制武器。因此,多管火箭炮的发展始终得到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的密切关注。在和平环境下,展示武器装备性能最好的途径无疑就是军事演习。4月18日,作为中国最亲密的铁杆盟友,巴基斯坦在“新决心-3”大规模军事演习中,其装备的杀手锏武器--中国造A-100重型远程火箭炮首次公开亮相。这种“大杀器”的亮相,立即引起军迷网友的广泛关注。因为A-100作为中国研制的先进远程打击武器,是巴基斯坦应对印度的俄制远程火箭炮,针锋相对的从中国引进的。而这就引出了一个已经在军迷网友间争论很久的话题。那就是中、印两国军队在远程火箭炮实力上谁更强。而且,印度国内军迷始终坚持认为,他们装备的俄制“龙卷风”重型远程火箭炮在技术上远强于中国。而与之相对应,则是很多中国军迷认为,中国的远程火箭炮,尤其是最新型的“卫士”-2D远强于印度。双方的争论非常激烈。那么,中国的“卫士”-2D与印度的“龙卷风”究竟谁更强呢?两国在远程火箭炮技术领域谁更强大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探讨。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作为南亚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为谋求对宿敌巴基斯坦和中国的优势,印度军队对远程打击能力向来十分推崇。为此,在强化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同时,印度陆军将远程火箭炮作为发展重点。为此,印度先是想自行研制,这就是“皮纳卡”多管火箭炮。由于自身技术实力过于薄弱,导致一方面“皮纳卡”进展缓慢。另一方面,其性能尤其是射程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印度被迫再次寻求国外支援。由于俄罗斯是传统火箭炮技术强国,在远程火箭炮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之两国一贯良好的传统军购关系,所以印度再次求助于俄国。于是,俄国“龙卷风”刮到了南亚次大陆。

BM-30“龙卷风”多管火箭炮系统,是由俄罗斯图拉精密仪表设计局研制的,目前俄国最大口径的多管火箭炮。该炮主要装备军属远程火箭炮兵旅,用来摧毁远距离有生力量、装甲目标、炮兵连队前沿机场、军师指挥所、仓库等目标。“龙卷风”系统战斗全重43.7吨;口径为300毫米,拥有12根发射管;齐射全部12枚火箭弹耗时38秒;使用弹种包括无控和末制导火箭弹。火箭弹采用了初始段简易惯性制导和姿态控制、弹体旋转稳定和自动修正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效减小了火箭弹的散布问题。而且新型火箭弹的战斗部种类也有很大改进,作战多样性和威力也有提高。“龙卷风”一大特色和卖点,就是其射程远。早期型号的火箭弹射程为70公里,改进后的9K58-2型使用的的火箭弹由于换装新型火箭发动机,射程提高到90公里。在中国新型远程火箭炮问世前,“龙卷风”的射程在世界上是最远的。

一套标准的“龙卷风”系统除发射车外,还包括装填车和指挥车。装填车上预备有12枚火箭弹,通过液压装填起重机,3名操作手可在20分钟内将12发火箭弹装填到发射车上。当然,这个装填速度相对来说是较慢的。指挥车配备有先进的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有效确保大范围内各部间的通讯。正是由于拥有如此远的射程,以及较高的精度,才使“龙卷风”成为陆军一种重要的远程大规模打击武器。而印度正上看中“龙卷风”这些优点尤其是射程优势,才从不惜重金从俄国采购一批。同时,还从俄国引进了相关技术进行防止,但主要部件和技术等还要依靠俄国。而印度版“龙卷风”则和以往一样,被印度人赞美为“世界最先进”。言下之意是其显然超过中国同类兵器。印度显然对“龙卷风”充满信心,将其作为陆军远程打击的法宝,部署在中、印和印、巴边境。企图以次来威慑对方尤其是巴基斯坦。

但问题在于,巴基斯坦并不孤单,他的背后就是中国。和以往一样,每当印度花大价钱弄出一种新家伙威胁对手,巴基斯坦总能在铁杆密友中国手里得到相应的、足以压制印度的同类先进武器。因此,印度显摆“龙卷风”的精神头还没过,巴基斯坦就给印度一个响亮

的耳光--他从中国得到了A-100“风暴”远程火箭炮。A-100是中国研制的出口版10联装300毫米远程火箭炮。与印度的“龙卷风”相比,A-100最大优势是其最大射程达到120公里,远远超过“龙卷风”的90公里。因此,巴基斯坦就取得了在射程方面对印度的绝对优势。但A-100并不代表中国远程火箭炮最高端技术,中国在该领域最强悍的成果就是“卫士”-2D超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

由于历史原因,深受前苏联影响的中国陆军对火箭炮这一重要的远程压制火器的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军队对陆军炮兵尤其是火箭炮的发展下了很大功夫,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工作,并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中国远程、超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起步很早,但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面对当时台海的严峻形势,中国军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从中国大陆本土直接对台湾本岛纵深和沿海一些重要目标如机场、导弹阵地、雷达基地和滩头阵地实施远程、大密度、高强度、持续性面覆盖打击的兵器。这就要求这种武器必须具备远射程,还要具有一定精度。而且这种武器的价格比弹道导弹在价格上要便宜,这样可以大量生产、使用。而所有武器中,最符合这些要求的无疑就是远程、超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因此,台湾海峡的急迫局势促使中国陆军开始加快研制新型远程、超远程多管火箭炮。A100研制成功后,少量装备广州军区试用。结合部队实际经验后进行了改进,包括提高射程,改为12管联装,于是就有了我军现役大量装备的PHL-03式300毫米远程多管火箭炮。

PHL-03式300毫米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是一种12联装300毫米多管火箭发射系统。该系统与俄罗斯9K58型“龙卷风”300毫米多管火箭炮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与俄国的“龙卷风”相比,03式的技术性能更为先进。最大优势在于,其最远射程达到150公里。PHL-03式远程火箭炮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几个可以研制、生产重型远程火箭炮的国家之一。但是,03式火箭炮150公里的射程依然无法全面覆盖台湾战区目标。因此,在吸收03式远程火箭炮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内近年取得的相关新技术,尤其是立足于国内发达的近程弹道导弹和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和弹体材料技术,中国又研制了一种射程更远的超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这就是著名的“卫士”系列。而其中最有名的无疑就是“卫士”-2系列超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这其中尤以“卫士”-2D超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他代表了中国目前在重型超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方面的最高技术水平。

“卫士”-2D超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由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和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联合开发的“卫士”系列多管火箭炮系统家族的最新成员(灵云注:该系列包括“卫士”-1/1B和“卫士”-2/2B),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型超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这是一种六联装火箭炮,一套完整的“卫士”-2D火箭炮系统由发射车、运输装弹车、指挥车、和通讯车组成。一个标准的“卫士”-2D作战单元包括一辆射击指挥车、6-9辆火箭发射车和相同数量辆运输装弹车。和早期的“卫士”-2其他型号相比,“卫士”-2D各项主要性能指标都有明显提高。

首先是射程大幅提高。早期型号的“卫士”-2的最大射程为200公里,而“卫士”-2D的最大射程则猛增到380公里。这完全得益新型火箭炮体积和口径的增加。早期型号的“卫士”-2配用的的火箭弹长7.15米,弹径400毫米。而“卫士”-2D的火箭弹则增加到长8.1米,弹径增加到425毫米,总重1285公斤,战斗部重200公斤。由引信、战斗部、控制系统、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和弹体结构等部分组成。长度和口径的增加意味着火箭弹燃料装药量的增加,产生的直接后果的就是射程的扩展。380公里的最大射程已经达到近程战术弹道导弹的水准,在世界上还没有类似产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其次是战斗部品种和功能的增加。早期型号的“卫士”-2的火箭弹品种比较单一,只有高爆弹等有限种类。功能单一,大大抵消了射程远这一巨大优势。而新“卫士”-2D配有

六种火箭弹。除传统高爆弹外,还配备有用于封锁滩头和地方机场的远程布雷弹,云爆弹﹑电磁脉冲弹、子母弹燃烧弹以及反装甲目标的特种双向末敏子母弹寻的弹。该弹种特别之处在于,母弹飞临地方装甲集群上空后,战斗部与弹体分离,随后自动分裂为多截独立弹体。每截弹体上都配有一个末段制导装置,包括毫米波雷达导引头和末段被动红外导引头。分离后,首先释放降落伞以延迟下降速度。同时导引头将自动引导弹药直接攻击坦克装甲最薄弱的顶部进行垂直攻顶,这种双向末敏子母弹寻的弹威力大,而且精确度非常高,是反装甲集群目标的有力武器。而最重要的则是一种首次亮相的最新型反辐战场战术侦察弹。

该弹实际上就是一组小型炮射无人机。在火箭弹内携带有三架一次性小型无人机,该小型无人机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携带弹药,抵达目标上空后搜索敌方地面的雷达信号执行自杀攻击式反辐射任务。因此这种型号也可以被看作是陆军属远程反辐射导弹;另一种是抵达目标上空后,用自身携带的侦察设备拍摄战场资料如打击效果和敌方战场动向并传回后方,为己方评估前一波次打击效果以及制定新的打击方案提供依据,这在目前世界上是少有的(灵云注:国产最新型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也拥有小型炮射无人机)。此外,与其他型号的火箭弹用圆筒状发射管不同,新型“卫士”-2D的火箭弹采用的是一体化六联装贮运发射方箱。这也是世界新一代火箭炮发射箱最主流的设计样式。火箭弹出厂时就装在箱内,箱体同时起到储存和发射的双重作用。这是以往只有导弹才使用的技术,可以大幅减少后勤保障难度,增加使用灵活性。

配套的弹药运载车与发射车都采用国产新一代通用万山2400型8×8高机动轮式越野底盘,具备良好的机动性和越野性。车上装有自动装填系统,一次齐射完成后可迅速再装填。这些都提高了“卫士”-2D的作战能力。但灵云认为,与这些相比,“卫士”-2D最大的进步应该是准确性有了很大发展。现代化战争已经进入高精度打击时代,对武器精确性的要求是最重要的。早期的“卫士”-2尽管有出众的射程,但却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精度低。这也是他与另一个型号A-100“风暴”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相比最大的差距。也直接导致中国陆军拒绝了早期的“卫士”-2。但这种情况到“卫士”-2D有根本性改观。为保证射击精度,火箭弹采用了简易的制导和弹道修正措施。由低成本的惯性器件组成的捷联惯导系统,可以对弹体进行三通道姿态稳定和横、法向导引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控制精度。而且末段还可以增加其他辅助制导手段。380公里最大射程的射击密集度小于600米,射击准确度(CEP)小于300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卫士”-2D主要用来攻击敌方远程纵深地域的军事基地、集群装甲部队、机场、港口等目标。即可以直接摧毁目标,也可以发动远程攻势布雷,将敌方封锁在一定区域内。一辆发射车一次齐射六枚火箭弹,可将4个足球场大小的地方瞬间炸成一片火海。国产“卫士”-2D超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具有射程超远、齐射威力猛、作战反应快、使用维护简单等一系列优点。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超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和俄罗斯还没有同类型产品能与之竞争。目前,“卫士”-2D在射程和威力上已经大幅超过现役PHL-03式300毫米火箭炮,但由于其价格过于昂贵,而且部分性能与国产新型近程战术弹道导弹有重复。因此被做为一种高端远程打击力量,辅助近程战术弹道导弹少量装备在中国陆军一些重要作战部队。而且由于威力尤其是射程过于强悍,导致其出口时面临的政治限制因素比A-100复杂得多,因此出口业绩明显不如A-100。

印度的“龙卷风”系出名门,是世界上第一种远程火箭炮。基于俄罗斯/前苏联雄厚的技术实力,“龙卷风”的性能在同类产品中是出类拔萃的。“龙卷风”的服役以及国产化,使印度陆军的远程打击能力有了巨大提高。因此,印度才敢于自诩拥有“世界领先”的远程火箭炮实力,才企图用它来“威慑”中国和巴基斯坦。而“卫士”-2D则代表了中国远程/超远程火箭炮技术领域的最高成就。那这两者究竟哪个更强呢?印度又是否如他所说的,在远程火箭炮技术上是“世界领先”呢?

灵云认为,衡量现代化远程火箭炮系统的主要标准,大致可以概括为精度、威力、火

控系统以及最关键的射程。那在这几方面,这两者又谁更强呢?

首先是精度。现代化战争中,远程打击武器已经不在单纯追求射程,更多的是要求精度。早期火箭炮一大致命缺陷,就是弹药散布过大,导致其精度非常差。因此,新一代火箭炮在研制时普遍将提高火箭弹精度作为重点。俄国的“龙卷风”和中国的“卫士”-2D在研制时,都采用多项措施来提高精度。“龙卷风”采用简易惯性制导系统和姿态控制、弹体旋转稳定以及自动修正技术。火箭弹发射后,尾端的弹翼自动张开,控制弹体围绕纵轴自旋,而且可以通过建议操纵系统控制几个操作面来确保飞行弹道。通过这些措施,“龙卷风”的打击精度有很大提高,已经达到身管火炮的精度。而且“龙卷风”的火控系统也相当先进,对提高射击精度也相当有效。

中国的“卫士”-2D也非常注重精度。“卫士”-2D的前身“卫士”-1/2就是由于精度不如A-100,所以没有被中国军队看中。因此“卫士”-2D在研制时非常注意提高打击精度。“卫士”-2D火箭弹与“龙卷风”类似,也采用了简易的制导和弹道修正措施。这是一套由包括高精度陀螺仪在内的低成本惯性器件组成的捷联惯导系统,可以对弹体进行三通道姿态稳定和横、法向导引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控制精度,而且末段还可以增加其他辅助制导手段。弹上自动修正系统、陀螺定向仪和燃气控制系统三者配合,使射击精度大为提高。射击准确度(CEP)小于300米。此外,“卫士”-2D系统配备有中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数字式火控系统和通讯系统。包括数字式弹道计算机、综合战术态势显示设备、卫星通讯设备和新型相控阵弹道探测雷达等。这些都有效提高了“卫士”-2D的 精确打击能力。

在射击精度方面,俄国的“龙卷风”和中国的“卫士”-2D采用的技术大同小异,都以价格低廉的惯性制导系统为主。火箭炮本身属于典型的面杀伤武器,其主要任务就是使用大量廉价弹药,对大面积目标进行覆盖杀伤,高精度的“点”打击并不是其主要使命。如果一味追求高精度,势必要加装更先进、昂贵的先进制导系统,如此一来势必将大幅增加成本,这本身就是与火箭炮的研制和使用初衷相违背的。火箭炮的打击精度只能是相对的,前提就是不过分增加成本。因此,“卫士”-2D和“龙卷风”在精度上已经够用,两者旗鼓相当。考虑到“卫士”-2D的弹径更大,因此弹内可以容纳更多更先进复杂的新型制导系统,所以其改进潜力要比“龙卷风”大。

对于火箭炮来说,火箭弹战斗部威力同样非常重要。“龙卷风”初期只配有一种装高爆弹头的9M55A火箭弹,该弹用于攻击轻型装甲车辆、防御工事或人员,射程虽然远但杀伤威力和打击灵活性不足。为挖掘装备潜力并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俄国为“龙卷风”研制了多种新型战斗部和特种弹。战斗部包括杀伤-燃烧-爆破子母弹、云爆弹和MOTIV-3M自寻的反装甲弹等,特种弹则包括火箭布雷弹等。新弹种的服役有效增强了“龙卷风”的威力和任务灵活性,同时也为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保证。

“卫士”-2D在弹种和战斗部的种类和威力也是渐进过程。早期的“卫士”-2弹种过于单一,只有高爆弹等有限种类。因此“卫士”-2D在研制过程中有很大改进。“卫士”-2D配有六种火箭弹。除传统高爆子母弹头外,还配备有云爆弹﹑电磁脉冲弹、子母弹燃烧弹以及反装甲目标的特种双向末敏子母弹寻的弹弹头。这种双向末敏子母弹寻的弹属于典型的精确打击武器,可以有效摧毁敌方装甲目标。特种火箭弹则包括远程布雷火箭弹和最新型反辐战场战术侦察火箭弹。其中的远程布雷弹由于射程远,非常适合携带大量反人员或装甲地雷执行远程攻势布雷,用于封锁滩头和敌方大纵深机场、车辆和重兵集结地域等目标。而最新型反辐战场战术侦察火箭弹,则赋予陆军一种前所未有的远程反雷达作战和战场战术侦察能力。这种配备火箭炮的炮射战术无人机是一大创举,也是“卫士”-2D一大特色。

从配属的弹种来看,“龙卷风”和“卫士”-2D大同小异,两者都包括传统高爆子母弹头和云爆弹等,而且两者都拥有末端自寻的反装甲弹,都具备精确自导攻击坦克顶装甲能力,精确反装甲能力都很强。“卫士”-2D的一大亮点是反辐战场战术侦察火箭弹。这种远程火箭

弹和小型无人机的组合极大的提升了陆军的作战能力,不但赋予陆军远程反雷达作战能力。而且由于无人机具备战术侦察能力,加之火箭炮使用的高度灵活性和机动性,极大的提高了陆军的信息化能力和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这对新型陆军信息化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炮射无人机和另一种电磁脉冲弹头是“龙卷风”目前不具备的。此外,由于“卫士”-2D的弹径比“龙卷风”大,因此战斗部装药量要比“龙卷风”大。而装药量大,就意味着威力更大。因此,在作战威力和多样性上,“卫士”-2D要强于“龙卷风”。

作为一种远程打击兵器,射程对远程火箭炮来说至关重要。“卫士”-2D最大射程达380公里,如此射程在目前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俄制“龙卷风”最大射程只有90公里,尚不到对手的一半,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档次。“龙卷风”在射程长甚至不及中国出口型A-100。“卫士”-2D已经属于超远程火箭炮范围。如果说“龙卷风”属于战术性武器的话,“卫士”-2D则由于可以对敌方近400公里外远后方发动进攻性打击,这个距离已经超过某些近程战术导弹,接近或达到武装直升机的作战半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属于战略进攻性武器。因此在射程方面,中国“卫士”-2D比俄制“龙卷风”占有绝对优势。

与上面这些性能数据相比,灵云认为印度在火箭炮领域与中国最大的,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差距是在技术上,尤其是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上与中国相比存在本质上的惊人差距。不可否认,“龙卷风”的性能是相当先进的。但是,印度如此先进的武器却是纯正的洋货。从火炮到弹药,甚至小到通讯系统都是俄国制造的。印度尽管也引进了技术并进行了国产化。但就是这种印度“国产”的“龙卷风”,在诸多核心技术和部件上依然严重倚赖俄罗斯。尤其是印度直到现在,依然无法自行生产最关键的火箭弹!也就是说,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印度军队的“龙卷风”最关键的弹药必须完全依赖进口。一旦由于某种因素进口渠道被切断,那印度大量火炮将立即面临有炮无弹的窘迫局面成为一对废铁!作为南亚第一大国的印度,到现在居然连最起码的炮兵用火箭弹和另一种155毫米大口径榴弹炮弹都无法生产。印度也试图研制一种现代化大口径重型火箭炮。于是乎,印度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加上国外大量技术援助。从1981年开始,到2008年历时27年,终于憋出个“皮纳卡”多管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口径达214毫米,但射程居然只有区区40公里!这充其量只相当于中国八九式122毫米中型火箭炮。如此的大口径,射程却如此短,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而就是这种不成比例的家伙还是经历27年的难产后,在国外技术援助下才艰难降生的。由此也反映出印度在火箭炮技术领域的巨大缺陷,严重缺乏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

与印度的窘相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在火箭炮领域强大的技术实力。新中国从建国起,就高度关注国防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拥有完善配套、门类齐全的强大国防工业体系。中国国防工业已经可以向中国军队提供绝大多数种类的武器装备。以火箭炮为例。早在1950年,中国第一代纯国产102毫米6管拖车式火箭炮,就和举世闻名的苏制BМ-13“喀秋莎”132毫米火箭炮一道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而且表现优异。经过近六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能够完全独立自主的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先进多管火箭炮系统。中国陆军的多管火箭炮火力系统已经构成一个由多种型号组成的,完整的多层次、大纵深的超远程-远程-中、远程-中、近程-近程火力打击体系,作到全区域覆盖。其中,近程-轻型火箭炮的杰出代表是国产107毫米系列轻型火箭炮,中程-中等口径则有89式为代表的122毫米口径系列;而远程和超远程的则有03式300毫米和卫士-2D为代表。中国火箭炮在历次是战争中都表现出优异性能。例如国产107毫米系列轻型火箭炮具有重量轻、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的优点。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中国国产63式107毫米轻型火箭炮广泛装备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取得骄人的战绩,成为与俄国AK-47突击步枪齐名的游击战王牌武器。在国际上被赞誉为“轻型火箭炮之王”(灵云注:关于107毫米轻型火箭炮详见灵云ら苍月《东亚轻剑大PK-浅谈中、韩轻型火箭炮》)。

在建国后东、西方对中国近乎病态的强大封锁下,中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兵器领域取

篇四:中国火箭炮全家福

震撼:中国火箭炮全家福【組圖伴曲】

1、WS-2远程火箭炮

WS-2远程火箭炮弹种极多,WS-2还有一个弹种,就是所谓双向末敏子母弹和寻地弹,现场的录象演示攻击车辆精确度也是非常之高,可直接命中目标。公开资料显示射程为360公里,但业内人士认为应该是425公里。

另外,WS-2还有一种火箭弹弹内携带三个小型无人机.抵达目标上空后投放携带自杀弹药的无人机,然后搜索地面雷达信号,执行自杀攻击,整个攻击过程和哈比类似,在最大射程上进行反雷达作战和电子干扰作战。无人机本身带有自主动力,而且体积小,今天展示的WS-2火箭弹体积硕大,出口型号的WS-2火箭炮口径是380毫米,解放军自己使用的WS-2口径应该是420毫米,无人机全部设置在火箭弹内部,投放完子弹头后减速,然后再投放无人机,整个过程用录象形式放出。

WS-2多管制导火箭"卫士二号"是川航总公司新近研制的一种带有控制系统的远程多管火箭武器。它以高机动轮式越野车为运载方式,采用六联装贮运发射箱,火箭弹可根据不同的战略战术要求,换用六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战斗部。该系统的火箭发射车通常以连作为基本作战单元,任务是攻击敌方400里内纵深范围内的目标。

战斗部种类及指标

破甲-杀伤双用途子母弹战斗部,子弹数量560枚,子弹静破甲深度大于等于95毫米,子弹有效杀伤半径大于8米。

综合效应子母弹战斗部,子弹数量75枚,子弹预制破片数大于350枚,子弹静破甲深度190毫米,子弹纵火面积大于60平方米。

云爆弹战斗部,战斗部装药质量150千克,峰值超压最大值35米处0.2Mpa,70米处0.03Mpa。

杀爆弹战斗部,战斗部装药量150千克,杀伤破片(含钢珠)数50,000枚,有效杀伤半径105米。

杀爆燃弹战斗部,有效火种数12,500枚,杀伤破片(含钢珠)数40,000枚,有效杀伤半径105米。

2.63式107毫米12管火箭炮于1961年研制,1963年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大量装备部队....此炮是火炮中的AK。当年阿富汉战场上,阿富汉民兵就是用这火箭炮打击入侵的苏军。这种火箭炮可以拆解来运输,也可以单炮射击。真是实儿不华。

3.GSL430轻型火箭破障车我军工兵装备的一种重耍的战场辅助工程装备,它采用改进型BJ2032S吉普车底盘,最大公路时速120千米/小时,该车由基础车,火箭爆破器,发射装置,电气控制系统和防护装置等五大部分组成.适用于濒海登陆,山地进攻等战斗中快速扫除敌方防步兵雷场,城市巷战中快速清障.该车可运载12具GBP128型火箭爆破弹,每具火箭弹可拖带40米的爆破绳,12具组合在一起可开壁长480米,宽2米的通道,扫雷率大于百分之95.乖员2人,1名司机,1名操作手,发射时间短,2人只需1分钟就可完成.因此具有极高的机动性和作战灵活性.

4.762式(GSLⅢ)火箭扫雷车GSLⅢ火箭扫雷系统是一种高度机动、能随集群坦克行进,并在遇到设置的防坦克地雷场时能快速发射爆破扫雷弹,为行进中的坦克开辟通道的一种射程远、威力大的扫雷武器。最大射程800m-1000m,一次可开辟宽度达5.6m-24m,纵深110m-150m的通道,扫雷率达90%-100%

5.84式122毫米火箭布雷车

84式122毫米火箭布雷车是为了适应现代战争需要,在短时间内远距离布撒大面积反坦克车底雷雷场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火箭布雷车。该车采用管式发射器,发射管同81式122毫米火箭炮的发射管一样。火箭布雷车的结构更为紧凑,单车布雷密度大,具有良好的机动性、稳定性、通过性和自救能力。

该车发射器为24管,其高低和水平转动均由电动机械装置操纵,也可手动操纵,可在车内对火箭弹的开舱引信进行装定。一次齐射可在14秒内发射24发火箭布雷弹,布撒144~192枚反坦克车底雷,布雷距离3500~14000米,构成反坦克车底雷雷场,用以迟滞、拦阻、炸毁敌集群坦克或装甲车辆,为各种反坦克武器消灭敌坦克创造有利战机。

火箭布雷车选用6×6越野车底盘,最大公路行驶速度60千米/小时,最大爬坡度30°,行军状态全重7590千克。

6.81式火箭扫雷车,是为了适应现代战争需要,在短时间内远距离扫除大面积敌人雷场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火箭扫雷车。该车采用管式发射器,扫雷车的结构更加紧凑,单车扫雷密度大,具有良好的机动性,稳定性,通过性和自救能力。该车发射器为10管,一次可装填10枚火箭扫雷弹,采用齐射密集方法使地雷诱爆,在雷场中开辟通通,该车选用6X6越野车底盘,最大公路行驶速度60千米/小时,最大爬坡度30,行军状态状态全重7590千克。

7.79式火箭布雷车是我国研制的第二代火箭布雷系统,于1979年设计定型。其主要功能是在敌人的前出装甲集群前方迅速布下雷场。系统采用CA-30型6*6越野车为载具。该系统的发射架为桁架式,以钢管焊接成8个发射框,上下两排,每排4框,可装填和发射8发火箭布雷弹。该系统有两种火箭弹:79式布雷弹装10枚69式反坦克地雷,最大射程2500米,4台布雷车一次可构筑成600*350米的反坦克雷场;还可发射燃料空气扫雷弹,一发火箭弹可扫除直径48米圆面积的杀伤雷和厚草皮,还可杀伤直径24-60米圆面积内的有生力量,最大射程2700米。

8.1974式火箭布雷车是我国第一种火箭布雷系统,是利用前苏联的BM-13型火箭炮改制而成,于1975年设计定型。该系统采用CA-30型6*6越野车为载具。该车一次可发射5发布雷弹,在发射轨下方另有5发备弹。该系统有74式和83式两种布雷弹:74式布雷弹

篇五:咆哮的战神---中国火箭炮全集

箭炮是炮兵装备的火箭发射装置,发射管赋于火箭弹射向,由于通常为多发联装,又称为多管火箭炮。火箭弹靠自身的火箭发动机动力飞抵目标区。其特点是重量轻,射速大,火力猛,富有突然性,适宜对远距离大面积目标实施密集射击。

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弹的点火具和赋予火箭弹初始飞行方向。由于火箭靠本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火箭炮不需要有能够承受巨大膛压的笨重炮身和炮闩,也没有后坐装置。火箭炮能多发联射和发射弹径较大的火箭弹,它的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袭性好,但射弹散布大,因而多用于对目标实施面积射打击。

火箭是中国一大发明,最早的多枚火箭连发装置和齐射装置 也是中国发明的。在中国明朝人茅元仪于1621年完成了《武备志》一书中记载的火箭及其发射装置有几十种之多,其中有一次可发射32支和40支火箭的 “一窝峰”和 “群豹横奔箭”,有一发百夭的 “百虎齐奔箭”和可连续两次齐射的 “群鹰逐兔箭”,这些都可看作是现代火箭的原始雏形。

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是1933年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这种自行式火箭炮安装在载重汽车的底盘上,装有轨式定向器,可联装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弹,最大射程约8500米,1939年正式装备苏军,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首次实战应用。当时苏军的一个火箭炮连以一次齐射,摧毁了纳粹德国军队的铁路枢纽和大量军用列车。火箭炮齐射时,像火山喷发炽热岩浆,铺天盖地般倾泻在敌目标上,声似雷鸣虎啸,热若排山倒海之势。不仅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和军事装备,而且给敌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以致德军士兵后来一听到这种炮声,就心胆俱裂。为了保密,当时苏军未给火箭炮定名,但在发射架上标有表示沃罗涅日 “共产国际”兵工厂的 “K”字。可能由于这个缘故,苏军战士便把这咱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亲切地称之为 “卡秋莎”。严格地说, “卡秋莎”是导轨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最早的具有炮管式发射装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国于1941年正式装备部队的158.5毫米6管牵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牵引式火箭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各国都非常重视火箭炮的发展与应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火箭炮又有了新的进步,其性能和威力日益提高,已成为现代炮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箭炮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当今的火箭炮基本采用多联装自行式,口径大多在200毫米以上,配用多种战斗部,并已开始配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火控系统,射程在20-70公里之间,用于弥补战术地地导弹与身管火炮之间的火力空白。

1、GSL430轻型火箭破障车

我军工兵装备的一种重耍的战场辅助工程装备,它采用改进型BJ2032S吉普车底盘,最大公路时速120千米/小时,该车由基础车,火箭爆破器,发射装置,电气控制系统和防护装置等五大部分组成.适用于濒海登陆,山地进攻等战斗中快速扫除敌方防步兵雷场,城市巷战中快速清障.该车可运载12具GBP128型火箭爆破弹,每具火箭弹可拖带40米的爆破绳,12具组合在一起可开壁长480米,宽2米的通道,扫雷率大于百分之95.乖员2人,1名司机,1名操作手,发射时间短,2人只需1分钟就可完成.因此具有极高的机动性和作战灵活性.

2、GSL131型机械爆破扫雷车

国产GSL131型机械爆破扫雷车是我国近期研制成功的一种集爆破扫雷、机械扫雷和标示通路(简称“两扫一通”)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扫雷车,其扫雷手段和扫雷能力达到了美军现装备的水平。

构成及工作过程

GSL131型机械爆破扫雷车由基础车、爆破扫雷发射装置、铲式扫雷犁、通路标示装置、电器控制系统及液压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其战斗全重25.1吨,乘员4人。最大行驶速度47千米/小时,最大

行驶里程400千米,最大涉水深1米,最大爬坡度25°。基础车采用82式军用推土机。爆破扫雷发射装置选用两套GBD127型火箭爆破器,分置于基础车车厢左右翼子板上方。铲式扫雷犁功能与推土机铲相同,其下半部铲体为模块式设计,在被地雷爆炸破坏后可快速更换,扫雷时呈“八”字形安装,与原推土机覆路作业状态相同。通路标示装置位于基础车车尾中央,通路标示装置的储标筒储存有40枚标示器,标示器内装发光二极管,投放后持续闪光时间超过4小时,可以等距离投放并标示250米通路。发射火箭爆破弹及投放标示器时由人员在驾驶室内通过操作按钮来完成,电气控制系统可支持液压系统动作显示、发射角度显示及火箭发动机点火等工作程序。

GSL131型机械爆破扫雷车的行军战斗转换时间小于1.5分钟,可连续作业20~25小时,其开辟通路的工作过程由爆破扫雷-机械扫雷-标示通路三个阶段组成。首先打开火箭爆破器发射装置,火箭发动机点火后飞离发射架,拉动牵引钢索,继而拖带爆炸带和控制绳进入地雷场上方,并使引信在爆炸带甩尾惯性力和控制绳拉力下开始延期。爆炸带落地的同时,控制绳将爆炸带展直,引信经十余秒的延期后,爆炸带起爆,以其爆炸冲击波的超压将爆炸带附近的地雷引爆、破坏或抛到通路以外,形成纵深100米,宽

4~5米的安全通路;然后使用铲式扫雷犁进行机械扫雷,通过时将铲式扫雷犁铲体呈“八”字形打开,控制入土深度,推土行进,使残存地雷被清出并铲到通路两旁,达到进一步清除爆破扫雷后残留的地雷的目的,扫雷速度为2~4千米/小时;在实施机械扫雷过程中,处于车尾部中央位置的通路标示装置以等速间隔自动投掷标示器,使通路中央出现一条由标示器组成的持续闪光的线状标示带,由此完成扫雷及开辟通路全过程。该车的一次扫雷率大于90%。

主要特点

──整车安装了两具GBD127型火箭爆破器,全宽式扫雷犁及通路标示布设系统,同时保留了原82式军用推土机的基本功能,集爆破扫雷、机械扫雷、标示通路、平整道路和推土作业等功能于一体。 ──在两具发射架发射轴线上,安装专用综合检具,以检查和调整发射角度,保证了定位精度。 ──铲式扫雷犁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结构,由主铲体和四块可拆卸铲块构成,既满足推土作业的要求,又能保证在地雷爆炸时主铲体与铲块分离,使主铲体不被破坏,并可随时修复或更换炸损的铲块,试验表明,战场上更换全部铲块仅需5分钟。

目前国外正在对扫雷技术进行多途径的研究,如燃料空气炸弹扫雷、喷洒炸药扫雷、智能机器人扫雷、爆破网扫雷等等,但扫雷技术的重大突破有待于探雷技术的率先突破,发展智能化的探、扫一体技术,才能使扫雷由盲扫进入到精确定位扫雷。现阶段,利用机械-爆破联合扫雷仍是世界各军事强国的主要扫雷手段,并且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有效使用。GSL131型机械爆破扫雷车正是利用现有机械-爆破联合扫雷技术的成熟性、结构的可靠性、操作的简便性,在实现“两扫一通”的同时,别具匠心地设计出主 铲体下挂载可拆卸铲块的新型铲式扫雷犁,有效地提高了扫雷车战场整体防护能力和快速修复能力,当单车作业遇爆时,可经快速抢修后继续扫雷,保持了扫雷过程的连续性。

3、762式(GSLⅢ)火箭扫雷车

GSLⅢ火箭扫雷系统是一种高度机动、能随集群坦克行进,并在遇到设置的防坦克地雷场时能快速发射爆破扫雷弹,为行进中的坦克开辟通道的一种射程远、威力大的扫雷武器。最大射程800m-1000m,一次可开辟宽度达5.6m-24m,纵深110m-150m的通道,扫雷率达90%-100%

4、84式122毫米火箭布雷车

84式122毫米火箭布雷车是为了适应现代战争需要,在短时间内远距离布撒大面积反坦克车底雷雷场而设计的一种新型火箭布雷车。该车采用管式发射器,发射管同81式122毫米火箭炮的发射管一样。火箭布雷车的结构更为紧凑,单车布雷密度大,具有良好的机动性、稳定性、通过性和自救能力。

该车发射器为24管,其高低和水平转动均由电动机械装置操纵,也可手动操纵,可在车内对火箭弹的开舱引信进行装定。一次齐射可在14秒内发射24发火箭布雷弹,布撒144~192枚反坦克车底雷,布雷距离3 500~14 000米,构成反坦克车底雷雷场,用以迟滞、拦阻、炸毁敌集群坦克或装甲车辆,为各种反坦克武器消灭敌坦克创造有利战机。

火箭布雷车选用6×6越野车底盘,最大公路行驶速度60千米/小时,最大爬坡度30°,行军状态全重7 590千克

5、81式火箭扫雷车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