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8:27:36 优秀作文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优秀作文

篇一: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上))_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

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篇二:唐诗名句赏析之十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诗名句赏析之十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的《出塞》一诗。全诗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

《出塞》属于“横吹曲辞”,是乐府旧题,大概作于王昌龄早年奔赴西域之时。这个时期,正值盛唐,在对外战争中大唐屡屡获胜,全民族自信心极强,所以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人和边塞诗篇,作品中大多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开篇写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这在修辞上叫做“互文见义”。解释起来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正确的意思应该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其实质含义在于讲诗人所处的地方自秦汉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一直战事不断。

下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中“万里”是说边塞和中原相隔万里,路途遥远,形象地写出当时百姓兵卒戍边之苦。“人未还”是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只见人戍边,不见人回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

悲愤以及希望战事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理想。这也是这首诗歌独特之处,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体现了诗人王昌龄的思想深度。在盛唐之时能够发出这样心声的诗人并不多,所以这首诗歌也被后人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篇三:出塞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出塞的作者—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篇四: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鉴赏例谈

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内容或是描写奇丽壮阔的边

塞风光,或是讽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是描写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歌颂他们的报国豪情,抒发他们思乡念亲的情感,或是抒发送别友人时的惜别感伤或是壮别感奋之情。风格或雄壮豪迈、或苍凉悲慨、或凄凉悲愤、或豪放旷达、或慷慨悲壮、或委婉清丽、或缠绵悱恻。

一、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景物的普遍特点是:雄浑、奇丽、苦寒、苍凉、凄冷、辽阔、壮阔、广阔。

二、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

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例如: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

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

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 军 行》)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塞下曲》)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己亥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四、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

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五、边塞诗鉴赏技巧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4.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边塞诗中的意象大都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及情感色彩,通过这些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5.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鉴赏流程】

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

现手法)。

【高考链接】

1、(12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

2、(1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答: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 “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3、(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篇五:《出塞》教学实录

《出塞》教学实录

【教材课文】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学目标】

1、利用“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重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法,导入课文

师:孩子们,我们常常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生: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用我们的这个学习方法来学习《出塞》。(教师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本课将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去学习什么,明确学习任务。)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这个“塞”字还有另外的两个读音,谁来用它们分别组两个词。

生1:sè,堵塞,阻塞。

生2:sāi,塞子,塞满。

2、解诗题。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1:反映边塞生活的诗。

生2:反映边塞战争的诗。

??

3、教师简单介绍边塞诗。课件出示: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

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而王昌龄的《出塞》,便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4、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ppt展示边塞荒凉的图片,教师配乐解说。

5、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昌龄笔下的《出塞》。

(点评: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利用图片和音乐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教学,为后面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基础。)

三、明诗意

师:下面让我们进入诗歌学习的第二步——

生:明诗意。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在二人小组内自由的练习说说诗句的意思。

(ppt出示诗歌中部分字的意思,学生在二人小组内相互练习说说诗句的意思。)

PPT内容:

秦:秦朝 汉:汉朝 关:边关 未还:没有回家 但使:只要,要是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英勇善战,百发百中,威震边疆,被誉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 胡马:匈奴的骑兵 度:越过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自学的情况,我们来开火车说一说。

生1: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生2:将士士们出征万里,不见回还。

生3:要是龙城飞将军(李广)还在,

生4: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点评: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悟诗情

师: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边塞远,战争时间长。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出边塞戍边的将士们,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生:因为残酷的战争。

师:——所以古人云(ppt)出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将士们死伤无数。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诗歌的第一句呢?

生:凝重

师: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同情征人。

师:该怎样读呢?

生:同情。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练习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

ppt出示:将士们白天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他们 。 生1:将士们白天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他们望着天空中的明月思念着白发苍苍的父母。

生2:将士们白天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他们倚着手中的长矛,想起了家中柔弱无助的妻子。

生3:将士们白天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他们望着广袤无垠的沙漠,想起了家中孤苦无依的孩子。

??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谁能来把刚才说的句子组合成一个排比句。

生:将士们白天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他们望着天空中的明月思念着白发苍苍的父母;他们倚着手中的长矛,想起了家中柔弱无助的妻子;他们望着广袤无垠的沙漠,想起了家中孤苦无依的孩子。

师:让我们再次用凝重、同情的句子读读这句诗。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那么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将士们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下面的句式练习说话。

PPT出示:

①将士们白发苍苍的父母 。

②将士们柔弱无助的妻子 。

③将士们无依无靠的孩子 。

生1:将士们白发苍苍的父母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着,来到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儿子出征的方向。 生2:将士们柔弱无助的妻子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着丈夫留在家里的衣服,等待着丈夫的回来。 生3:将士们无依无靠的孩子依偎在母亲的身边,不停地问着父亲什么时候回来。

师:孩子们的语言真丰富。是啊,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出征未还,多少征人战死沙场。请同学们再读。

ppt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再读。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面对着征人这样的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生1:人类不需要战争。

生2:人类应该和平。

生3:是战争让征人无家可归,是战争让父母失去儿子,让妻子失去丈夫,让孩子失去父亲。 师:孩子们真会表达。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ppt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

ppt出示:要是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在,那么战争就会 ,战士们就会 ,老百姓们就会 。

师:请同学们在二人小组内自由练习说一说。

师:是啊,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让我们一起再读读。

ppt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王昌龄的《出塞》,短短的28个字,既有对将士们的同情,还有对战争的痛恨,又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ppt出示诗歌,配乐诵读: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像这样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下课后自己收集一下这些诗歌,美美地读一读。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休息。

(点评:这个环节,教师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三处语言点。通过这三个语言训练点,不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领悟了诗歌表达的情感,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总评:《出塞》的教学,我力求突破传统古诗文的教学方法,而将古诗文的教学与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了三处语言训练点,在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言的训练也有所帮助。并且通过语言训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训练。这样,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

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整堂课力求做到读练结合,以练促悟,以悟促读。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