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2:25:15 作文素材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作文素材

篇一:20、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基石1

20、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基石

中国的民族政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被称之为“中国经验”,其基石就是民族平等,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而民族团结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实现各民族发展的根本福祉。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历史上看,各民族密切交往、和谐相处的时期,大都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时期;民族大家庭的经济越发展、社会越繁荣,越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进步。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努力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繁荣,推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飞跃。当前,民族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的民族政策,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被称之为世界处理民族问题的“中国经验”。

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发展基础薄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境外敌对势力始终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

恨、制造民族分裂,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实现各民族发展的根本福祉。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则,民族互助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努力使各民族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才能形成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牢固向心力。

胡锦涛同志在河南和回族同胞在一起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有牢固的基础,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有充分的保障,经济的繁荣发展就有坚实的后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摘自2009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篇二:各民族一律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各民族一律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时间:2009年11月16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作者: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等因素,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经济、社会方面存在着发展程度的差别,存在着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人文差异。逐步消除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别,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人文特征,是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必然要求。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项民族政策,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我国各民族共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国情确立的一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也不是脱离国情实际的“高度自治”。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既享有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各项民族政策,也遵循国家统一政令对各行政区划予以规范的各项政策。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享有平等权利。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无论是千万以上人口的少数民族,还是数千人口的少数民族,他们都与十多亿人口的汉族一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治国理政权利。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当家作主,是各民族一律平等的题中之义,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平等,不仅是政治、法律上的平等,而且是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全面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就是实践全面平等的基本要求。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事

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旧中国的民族歧视压迫制度被彻底废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政治权利方面,实现了少数民族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建立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全部由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也先后制定了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以及对有关法律的变通和补充规定,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体系。为保障少数民族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各民族都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政协34个界别中设有少数民族界,在地方各级人大和人民政协中,少数民族也都有相当数量的代表和委员。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中,从九届起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政协委员,从十届起人口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都有政协常委。十一届全国政协2233位委员中有251位是少数民族,298位常委中有37位是少数民族,25位政协副主席中有5位是少数民族,均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所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同时,大胆提拔、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开办各种形式的民族干部训练班和干部学院,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

经济权利方面,民族自治地方依法管理经济社会的自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发展,就是要加快消除影响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使少数民族尽快摆脱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落后的制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国家通过骨干工程项目建设、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的特殊照顾、对口支援、扶贫攻坚、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收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经过60年的不懈奋斗,我国民族地区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文化权利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国家举办民族院校和民族中小学,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双语教学”,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

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建立各种民族文化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事业。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少数民族群众的健康水平日益提高。

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发展差距,并非短期内可以消除。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民族问题的表现复杂多样,但从根本上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这决定了我国民族事务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因此,努力缩小和逐步消除汉族和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事实上存在的差距,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艰巨任务,我们不能因为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而忽视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通过各民族的互助实现的。互助是民族关系充满活力的表现,其特点是各民族之间互动关系的日益密切和相互依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既是我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格局的历史动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动力。我国各民族之间结成的“三个离不开”的关系,是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关系。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帮助,是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激发这些地区自身的发展优势。同时,西部地区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对东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战略接续的重要作用。各民族之间的互助,不仅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指标来衡量,而且要从国家统一的全局利益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多样化、生态多样性、资源多样性等方面去认识。多样性的互动交流是激发创造力的源泉,我国民族多样性的结构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是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关系、利益关系就是这样谁也离不开谁。

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民族互助、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基本条件。在当代中国,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各族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才能逐步缩小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真正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帮助和支持的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民族地区的开发,帮助民族地区建设一批对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要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民族地区要自力更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习借鉴外地的好经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我国民族政策体系中还包括一系列保障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特殊利益的内容,涉及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语言文化传承、宗教信仰自由、生活习俗延续等诸多方面,是体现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的切实保障。当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整个民族工作中越来越重要。要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前提下,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安排和法律建设,符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它所蕴含的平等、公正、人权理念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识取向。我国在解决民族平等这一重大问题方面的不懈努力及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共产党担负着领导13亿人口(其中包括1亿多少数民族人口)摆脱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保障和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项民族政策,也需要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组成部分,与整个社会系统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解决民族问题,既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求成,“一劳永逸”;也不能脱离社会总问题的制约和其他社会问题的作用,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

把握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等特点,是我们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立足点。

在我国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的今天,少数民族在实现其利益要求方面,还受到自身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由此产生的矛盾是影响民族团结最普遍的原因。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不断利用这些问题制造舆论、蛊惑人心、煽动不满、挑起事端。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的程度越高,敌对势力的生存空间就越小,其影响力就越弱。抵御敌对势力的影响,最根本的,就是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这方面,坚持是基本前提,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完善是现实任务,要不断调整、充实和丰富各项民族政策,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民族政策。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在全国政协常委会和主席会议的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民族工作的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建真言、献良策、出实力,积极履行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努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贡献了一份力量。比如,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同鄂、湘、渝、黔三省一市政协,连续4年召开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研究武陵山民族地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机制和举措,会议成果得到了全国政协领导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一些建议内容已列入国家相关发展规划和工作部署中。又比如,近几年来,围绕“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抵御渗透,进一步加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工作的有关问题”、“推进《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深入贯彻实施,加快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等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联系与合作,组织专题研讨和对口协商,力争使向中央报送的意见建议客观、深刻、具有可操作性,多次得到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进一步推动了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优势,积极调动政协委员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进

篇三: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繁荣

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件中。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按照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并确立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原则。在此基础上,1954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经验和成果,明确规定了民族问题方面的任务和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民族问题方面的内容,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回答了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关于民族平等,明确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保障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关于民族团结,明确提出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任何分裂民族团结的行为;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关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均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强调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逐步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

这些理论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理论原则和基本政策。这些基本理论政策,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制度前提,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各民族共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理论,重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和党的民族政策,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开启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发展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边防工作会议,全面重申党的民族政策。1980年4月,中共中央批转《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指出,在我国各民族都已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今天,各民族间的关系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说法是错误的。1980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评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进一步对这一错误理论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这就从理论上彻底推翻了笼罩在民族工作上的“左”倾错误思想,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二大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突出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民族工作的理论发展和政策制定都取得了很大突破。在民族工作任务方面,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在民族区域自治方面,强调要使各民族实行“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在各民族繁荣发展方面,明确提出不把经济搞上去,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空的;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方能不能发展起来。中央书记处专门召开了西藏、云南、新疆、内蒙古、青海和海南岛民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支持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理论政策,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才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顺利起步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保证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的开创和不断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鲜明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重要思想,科学阐明民族问题的内涵,并把发展作为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核心,推动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创新

1990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新疆视察工作时强调指出,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对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概括,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成为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针对苏东剧变后我国民族关系面临的复杂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于1992年召开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等方面的关系。这个论断,第一次把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为民族工作的思想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经济,强调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国家先后实施的沿边开放战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同时,从多个方面对民族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和发展,包括:深刻揭示了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的基本特征,强调“民族、宗教无小事”;明确提出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就是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修订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突出强调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明确提出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深刻阐明民

族与宗教的关系,强调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注意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旗帜鲜明地指出处理好国内民族问题,必须同时坚持在国际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三股势力”。

这些理论政策,是我们党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对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的十多年,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始终保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不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大发展,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大团结,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鲜明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与时俱进

新世纪新阶段,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2003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上鲜明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更好地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需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篇四:民族政策常识2015问答题

民族政策2015问答题

第一课

1、中国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华民族(P3)

2、我国各民族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P5)

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什么?(P7)

地域广大,人口较少;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物产资源丰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4、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具体包括哪些方面?(P10-P23)

(1)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3)祖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4)祖国的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

(5)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第二课

1、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和长期任务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P29)

2、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是: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P30)

3、什么是民族平等政策?( 民族平等的含义) (P30-31)

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人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4、国家保障民族平等,落实民族平等政策的举措有哪些?(P32-33)

(1)首先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形式确认民族平等的原则;

(2)其二,在政治上一方面体现在少数民族人民以平等地位和汉族人民一起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是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另一方面则通过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保障他们的平等权利。

(3)国家还从各个方面,采取许多特殊的政策和措施来落实民族平等原则。①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②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这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的重要保障③努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技术、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④实行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民族政策。

5、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P31)

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及互助、联合的关系。它要求在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基础上维护与促进各民族之间及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6、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怎样理解民族团结政策的重要性?)(P34-35)

一、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没有民族团结,必然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二、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三、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民族团结是全体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7、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是什么?(P31)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8、民族关系上的“三个尊重”和“三个离不开”分别指的是什么?

“三个尊重” 指的是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P33) “三个离不开”指的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P35)

9、青少年如何维护民族团结?(P35-36)

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团结和谐的局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对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论和行为,要进行劝阻和批评;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论和行为,要坚决反对和抵制。在学校里,各民族同学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10、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指什么?意义何在?(P38)

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 首先是经济上的发展繁荣, 其次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科技教育,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意义:能从根本上消除历史上形成的个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发展上的差距,实现各民族的完全平等;才能维护和巩固各民族的团结。

1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原因)?【为什么说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P38-39)

(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3)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互利共赢。(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5)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

12、怎样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有哪些?)(P39-49)

(1)首先是靠国家扶持。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一系列相应政策措施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取得经济发展。(2)其次是靠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帮助和对口支援。(3)主要是靠西部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民族本地方的优特点和优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4) 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各类少数民族人才。(5)采取措施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13、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有哪些?(P47)

答:加强文化设施、结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培养各类少数民族人才和少数民族干部。

第三课

1、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享有宪法赋予的自治权,实行大于一般地区的自主权。(P55)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P57-66)

一是建立自治地方,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内容。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二是设立自治机关,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基础和条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三是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包括:①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②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③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④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⑤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

3、为什么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P70)

①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②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③少数民族干部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同本民族群众有广泛的密切联系,能更好地体察本民族群众的感情和疾苦,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④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他们的这种特殊作用是其他民族的干部不能代替的。

4、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P71-74)

第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

与国家生活的愿望。第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第三、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第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总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四课

1、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原因有哪些?(P79-80)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族人民群众在衣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喜好、风气崇尚和禁忌等等。(P80)

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①社会历史条件决定②居住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不同③一个民族的历史经历和宗教信仰影响。(P79-80)

2、我们为什么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影响?)(P87-89)

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稳定性、群众性和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各民族往往把其他民对待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成是对待自己民族的态度。在各民族的交往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就看作对所属民族的尊重,民族之间的关系随之而日益亲密;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则被视为对彼此所属民族的歧视,就会影响民族关系。因此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尊重兄弟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感情,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

3、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权利,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政策。(P90)

4、怎样做到尊重少民族的风俗习惯?(P92-94)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1)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它的重要意义。要认识到民族风俗习惯不是少数人或个别人的小事情,而是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性的大问题。如果对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理解不尊重就会伤害这个民族人民的感情,就会影响民族的团结。如何对待民族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能否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大事。(2)要落实到具体行动,要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凡是涉及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都要持之以礼,平等相待,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好恶感情用事,评头论足,加以贬责。(3)还必须使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对于一种风俗习惯是保持还是改革,是奉行这种风俗习惯的民族内部的事情,应当完全由那个民族的人民自己决定,其他民族不能干涉,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强迫命令。

5、什么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P102)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政府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

6、怎么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P103)

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7、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P105)

(1)宗教问题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利益,其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选择的问题,成为个人的私事。(3)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8、青少年应该怎样对待宗教问题?(P105)

要做到三点:一是我们要在言行中认真贯彻国家的宗教政策,尊重各民族合法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使我国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里和睦相处;二是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对宗教要有正确的认识,我们要从小注意培养科学的世界观,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和认识物质世界;三是青少年要清醒地认识到,境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蓄意利用宗教煽动群众,破坏民族团结的严重性,应该坚决抵制利用宗教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8、试列举我区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节日有: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 饮食方面:食用清真食品。不食猪肉、血液、自死之物。 丧葬方面:实行土葬、速葬、薄葬。 服饰方面:男子多戴白帽,女子多戴盖头。

篇五:民族法律法规政策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民族法律法规政策知识竞赛试题

单位(支部): 姓名:

一、单选题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B)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A.高度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 C.小集中、大分散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为(C )。

A.民族自决 B.联邦制 C.民族区域自治

3、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我国(C)、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公平 B.民主 C.平等

4、(C)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A.民族团结 B.民族进步 C.民族平等

5、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一项

(C)很强,涉及全局、关系长远的重要工作。

A.政治性、复杂性、群众性

B.政治性、群众性、长期性

C.政治性、政策性、群众性

6、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基础,以( A)为主要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民族方面的规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A.《民族区域自治法》

B.《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实施细则

C.《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7、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A)。

A.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C.团结互助

8、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 C)。

A.具体表现 B.一般性质 C.本质特征

9、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A )。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B.增强民族团结 C.抓好民族地区的教育

10、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是指(C )。

A.少数民族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离不开发达地区的帮助,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

B.民族关系的和谐离不开经济发展、离不开民族政策教育、离不开法制建设

C.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1、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时,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个维护"是指,必须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C )的原则。

A.边疆稳定 B.国家统一 C.社会安定

1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B )平等。

A、相对 B、一律 C、绝对

13、《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C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B.加快发展

A. 自主权 B. 自决权 C. 自治权

14、《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 C)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A.维持或者改变 B.发展或者创新 C.保持或者改革

15、(A)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A.2001年 B.2003年 C.2005年

16、《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B )。

A.根本大法 B.基本法律 C.行政法规

17、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 A)。

A.自治县 B.自治县、民族乡 C.民族乡

1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C )的原则。

A.委员会制 B.行政首长负责制 C.民主集中制

19、《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的情况,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有权(B ),加速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A.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B.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制定变通规定和补充规定

20、《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C )。

A.主任 B.副主任 C.主任或者副主任

21、《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A)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A. 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 B. 其他少数民族

C. 汉族

22、民族自治地方的(B)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A.人民代表大会 B.自治机关 C.人民政府

23、《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规定是(C)。

A. 全部免除配套资金 B.不减免配套资金 C.减少或者免除配套资金

24、《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应当组织、支持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多层次、多方面的(C )"。

A.交流合作 B.互助合作 C.对口支援

25、《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为国家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国家给予一定的(A)。"

A. 利益补偿 B. 政策照顾 C. 资金补贴

26、国家对于民族自治地方“逢十”庆典活动有着具体的要求:举办“逢十”庆典活动,要坚持( C )的原则。

A.隆重、务实 B.安全、节俭 C.热烈、庄重

27、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对少数民族考生(B )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

A.应当 B.适当 C.必须

28、《教育法》规定,&quo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t;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 B),重点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A. 民族教育经费 B. 教育专项资金 C.教育基金

29、《婚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A )。"

A. 变通规定 B. 暂行规定 C. 单行条例

30、《公务员法》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前款规定录用公务员时,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对少数民族报考者予以( B)。"

A.放宽标准 B.优先录取 C.适当照顾

31、《选举法》规定,"全国少数民族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数和分布等情况,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代表(A )。"

A. 1人 B. 2人 C. 3人

32、《选举法》规定,"自治区、聚居的少数民族多的省,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代表名额可以另加( B)。"

A. 百分之一 B. 百分之五 C. 百分之十

33、《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规定,"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 C)的民族成份确定。"

A.父亲 B.母亲 C.父或母

34、《立法法》规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A )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A. 行政法规 B. 部门规章 C. 地方性法规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