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飞翔的信念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2:35:49 字数作文
飞翔的信念教案字数作文

篇一:飞翔的信念 教学设计

14、飞翔的信念

教材分析:

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想。为了它的实现,人们付出了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甚至许多先驱者生命的代价。莱特兄弟的第一次有动力的持续飞行,实现了人类渴望已久的梦想,人类的飞行时代从此拉开了帷幕。关于莱特兄弟的故事有很多,其中不少被编入教材。《飞翔的信念》是语文 A 版第七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文中讲述了莱特兄弟从小喜欢机械玩具,常常边玩边思考,在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飞翔的信念。为了这个信念,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发明了人类史上第一架飞机。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创造的意识,使学生明白从小要有信念,并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本课分2个课时教学,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重点是学习课文1——4自然段,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莱特兄弟幼小心灵里是怎样产生了飞翔的信念。这一部分内容简单,但是四年级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幼时的梦想和信念对于未来的成功有何作用。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及2个多音字,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机械”“使劲”“琢磨”“风筝”4个词语。

2、能自然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1—4自然段,知道什么是信念,莱特兄弟幼小心灵里是怎样产生了飞翔的信念的。

教学重点:莱特兄弟幼小心灵里是怎样产生了飞翔的信念的。

教学难点:理解莱特兄弟是怎样产生飞翔的信念并明白信念对未来走向成功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对兄弟,(莱特兄弟)那你一定知道他们有一项伟大

的发明,(第一架飞机),这项发明使“莱特兄弟”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像星星一样永放光芒。

2、 那么,是什么促使莱特兄弟产生了飞行梦想?他们又是怎样实现了这个梦

想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飞翔的信念》,读课题。(课件展示)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检查自学情况,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从小树立飞翔的信念,经过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故事。)

3、 检查生字新词的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课文词语,自由朗读,开火车由学生带领大家朗读。 1)

(摆弄 机械 使劲 琢磨 风筝 滑翔机 订货 手艺 功率 表演 摇摇摆摆 平稳 尽管)

2)注意“琢磨”、“风筝”的后面的字念轻声,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2)

3) 课文中的8个生字都在这些词语里面,读一读,记一记。 这些词语里面还有两个多音字,能找出来吗?给它们分别组词吧。

( 功率 尽管 )

4) 完成作业纸上一、二题。

(1)看拼音写词语:机械、使劲、琢磨、风筝

(2)多音字组词

lǜ (功率) jǐn (尽管)

率 尽

Shuài (率领) jìn (尽头)

三、创设情境,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4段)探究信念产生的原因

1、打开书,浏览全文,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信念是怎样产生的?

2、认真阅读课文1—4自然段,想想:在莱特兄弟幼小的心灵里,飞翔的信念是怎样产生的?请画出相关语句,并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句子旁边。

3、集体交流:莱特兄弟信念的产生

句子一:莱特兄弟小时候特别喜欢摆弄机械玩具。他们常常在一起用木片、铁丝和别的材料做各种好玩的玩具和模型。

(1)谁能读好这个自然段,请2—4名学生朗读,然后齐读,说说自己读后体会。(你读出了什么?)

(2)句式练习:就在莱特兄弟( )时,幼小的心灵里已经埋下飞翔的梦想。

句子二:有一次,父亲给他们买来一个小玩具飞螺旋——就像小朋友们玩的竹蜻蜓,使劲一转就会飞起来。他们对这件玩具可着迷了,边玩边琢磨:这飞螺旋到底是怎么飞上天的呢?

(1) 飞螺旋的什么特点使兄弟俩着迷?(使劲一转就会飞起来)

(2)你从哪里看出他们对飞螺旋的着迷?从这两个词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着..迷,琢磨,体会出喜爱和喜爱的程度) ....

(3)句式练习:就在莱特兄弟( )时,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飞翔的信念:飞螺旋能飞上天,人类为什么不能飞上天呢?

句子三:他们也爱放风筝。在放风筝的时候总在想问题。当时,人们几乎都认为,要做一架比空气重的飞行器是不可能的。可是他们想,风筝比空气重,为什么也能飞呢?

(1)自由朗读此段,说说在这里你看到的是一对怎样的兄弟俩?(总在想问题、大部分人都认为做一架比空气中的飞行器是不可能的,而兄弟俩却不这样认为)

(2)他们到底在想什么?(风筝比空气重,为什么也能飞呢??)

(3)句式练习:就在莱特兄弟( )时,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飞翔的信念:风筝也能飞上天空,人类为什么不能飞上天呢?

句子四:他们还爱到野外去观察鸟类的飞行,有时一看就是大半天。他们边看边想:鸟不是比空气重吗?鸟为什么能飞呢?

(1)默读此段,从哪里体会到他们爱观察鸟的飞行?(一看就是大半天、还想鸟不是比空气重吗?鸟为什么能飞呢?)

(2)句式练习:就在莱特兄弟( )时,幼小的心灵里坚定了飞翔的信念:鸟能飞翔在天空,为什么人类不能飞上天呢?

四、再次理解信念,承接下文

1、小结:莱特兄弟在一次次

飞翔的信念教案

观察、思考、实践中,萌生了飞翔的信念,他们思考着关于飞的梦想,他们确信风筝和鸟儿能飞上蓝天,人类也一定能飞上蓝天,这个想法在他们头脑中是那么清晰而牢固。就这样,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飞翔的信念。

2、这个飞翔的信念在兄弟俩的心里生根发芽,这个飞行之梦在他们脑海中是那么坚定、不可动摇,让我们再齐读这句话:就这样,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飞翔的信念。

3、就让我们追随着莱特兄弟坚定的信念,一起飞翔吧,再读此段:就这样,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飞翔的信念。

五、拓展延伸

1、课后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莱特兄弟如何实现了梦想。

2、搜集有关飞机发展的资料。

板书

14、飞翔的信念

喜欢摆弄

幼小的心灵 着迷、琢磨 飞翔的信念

总在想问题

爱观察

朱艳芳

桐庐县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

篇二:14、飞翔的信念

教 学 设 计

四 年 级 语文 第 周

教 学 设 计

四 年 级 语文 第 周

篇三:理想教育教案

理想教育教案

在论及理想信念时,海伦·凯勒有这样一句非常形象而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战,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盲聋哑集于一身的弱女子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德全部力量奔走呼告,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理想和信念像熊熊燃烧的烈火使她才走出黑暗、走出死寂,理想和信念像巨大的羽翼,帮助她飞上云天。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是活在物质世界里,而是活在精神世界里,活在理想与信念之中。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只要一碗饭,一杯水就可以了;但是要想活得精彩,就要有精神,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理想信念使贫困的人变成富翁,使黑暗中的人看见光明,使绝境中的人看到希望,使梦想变成现实。若丧失了理想和信念,一个人就形同行尸走肉,衣架饭囊。此辑所讲的故事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人,尤其是青年人,不能没有理想和信念。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伸出双臂拥抱理想和信念,紧紧地,紧紧地。

“忘我”让她站了起来

导语:理想信念常常会产生不可预料的效果,因为在理想信念的作用下,人常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下面的实例,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突然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她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对这只鸟的描述深深地迷住了她,极想亲眼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她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她却耐不住,央求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不知道她不能行走,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天堂鸟。奇迹发生了:她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她的病痊愈了。也许是由于有童年时忘我而战胜疾病的经历,长大后,她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后来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信念支撑着他

导语:一个人失去一只眼睛和一条健全的腿,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和追求的目标。信念是生命的脊梁。一个人活着,无论外界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

在一次追捕行动中,有一位年轻的警察被歹徒用冲锋枪射中左眼和右腿膝盖。3个月后,当他从医院里出来时,完全变了样:一个曾经高大魁梧、双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伙子,成为一个又跛又瞎的残疾人。

鉴于他的功绩,纽约市政府和其他一些社会组织授予他许多勋章和锦旗。一位记者采访他,问道:“你以后将如何面对所遭受到的厄运呢?”这位警察说:“我只知道歹徒现在还没有被抓获,我要亲手抓住他!”从那以后,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参与了抓捕那个歹徒的行动。他几乎跑遍了整个美国,甚至有一次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线索,独自一人乘飞机去了欧洲。

许多年后,那个歹徒终于被抓获了,那个年轻的警察在抓捕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庆功会上,他再次成为英雄,许多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称赞他是最勇敢、最坚强的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之后不久,他却在卧室里割腕自杀了。在他的遗书中,人们读到了关于他自杀的原因:“这些年来,让我活下来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现在,伤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生存的信念也随之消失了。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来没有这样绝望过??”

一壶沙子变成了一壶清冽的水

导语: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这是著名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熄灭心中信念的火把。

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头顶骄阳似火,烤得探险队员们口干舌燥,挥汗如雨。最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水了。水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信念,信念破灭了,

一个个像塌了架,丢了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队长。这可怎么办?

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用力晃了晃,惊喜地喊道:“哦,我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来那种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踉跄着,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看着那水壶,他们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力量。

终于,他们死里逃生,走出茫茫无垠的沙漠,大家喜极而泣之时,久久凝视着那个给了他们信念支撑的水壶。

队长小心翼翼地拧开水壶盖,缓缓流出的却是一缕缕沙子。他诚挚地说:“只要心里有坚定的信念,干枯的沙子有时也可以变成清冽的泉水。”

盲人大臣布伦基特

导语:真不可思议,出世就是盲人的布伦基特竟然当上了大臣,而且还是教育大臣,而且还是在世界先进发达的英国。这之间有多少动人心魄的故事,他付出了多少代价,是难以想象的。这正是我们应该探求的地方。

英国教育大臣戴维·布伦基特是位盲人,他是位聪明过人,且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他生下来就没有视力。母亲得知儿子是盲人时,当即休克,而且头发一下子就变白了。布伦基特4岁进入盲人学校学习,12岁时父亲因工伤去世,从此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布伦基特转入技术学校学习。他学会了挡车工、调琴师、速记员等多种职业所需要的技能。

??从1987年起,布伦基特就被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而且是工党影子内阁的教育大臣。在议会他经常与保守党议员唇枪舌剑。他用词尖刻,论据有力,常使保守党议员处于被动。伦敦一家报纸的老总曾怀疑布伦基特不是个盲人,于是派一女记者去调查。布伦基特故意恭维说:“您的连衣裙真漂亮!”这更让调查者莫衷一是。

??布伦基特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早晨7点钟起床后,一边喂狗,一边听新闻。狗是他的向导,即使开会,也要把狗带在身边。

篇四:《囚绿记》经典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一走进咱们云阳中学,满眼都是绿色,这种郁郁葱葱的颜色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我不禁想起了贺知章的《咏柳》,同学们能背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啦,非常好,咱们中国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还有很多,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背几句啊?(备注)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品囚绿之味

(一)解题

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明确: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光凭题目行吗?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思路

1、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我们的方法】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1)寻(遇、得)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2)观(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焦”字理解。)

(3)囚绿(8—12段)。

这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打算放绿出“牢”。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4)放(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5)怀(念、忆)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板书:文章思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2、小结: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三、赏囚绿之韵

1、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绿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1)美

“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2)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

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意思理解);

(3)它是柔弱的

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

(4)它是倔强的、坚贞的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2、小结: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它是美的,柔弱的,倔强的、坚贞的,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

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四、悟囚绿之魂:

难道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

1、提示: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屡遭酷刑,年仅34岁的他吐血而亡。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2、提示:难道这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主题二:爱的误区

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爱绿,爱长春藤,爱我喜欢的事物,这没有错。爱是人类的天性,可是,《囚绿记》却形象而理性的警示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爱是自私的,爱是魔念,爱是毒药,爱是囚笼,爱是死亡。

爱有误区。

你看,那株被我的爱牵进窗口、引向书案的长春藤,不是“渐渐失却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吗?爱,使它奄奄一息了!

为什么?

爱不是占有,爱是放手。爱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关怀、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这是《囚绿记》对人性误区的深刻揭示。

3、提示:难道这又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你受到什么启示?

主题三: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人往往无视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在这些饮酒者当中,有的人执迷不悟,有的人迷途知返后感悟哲理,而陆蠡当属后者。

如果没有外界的触发,“我”与“绿”之间的僵持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正如文中所谈到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小结:立足文本,深入开掘,触及灵魂深处。这才是我们的语文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让我们的情感丰富、思想醒悟、生命得到升华。

4、提示:“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和“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主题四:发现美的历程

《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作者是孤独而陌生的,“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孤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必须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难得而值得珍惜的。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给他一段悠闲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绿色的常春藤。

由此,我想到,同样一位作家,日本的川端康成写《花未眠》,他在北海的旅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凌晨四点,一个安静的时间,发现了海棠花的美,并由一朵花引发了那么多人生感叹;普希金因为流放,才从大海中看见了自由的光芒,写出了《致大海》。艾青在牢中,孤独无望,对着漫天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乳母大堰河,写出了感人的诗章。人总有诗意、温柔的时候,总有最有缘分发现美的时候,捕捉住那个特定的时刻,就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

5、小结:

《囚绿记》在主题上的贡献,不是《荷塘月色》是对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对人情的开掘,在努力开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绿记》是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欲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现美的历程。

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五、听囚绿之音: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例文】

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

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旧,苍翠依旧,固执依旧?你的色彩,我曾苦苦追寻的绿意,至今我仍视同至宝;你的姿容,我曾抑郁的心情经由装饰,至今仍充满爱和幸福;你的固执和坚韧,我曾经爱恨交织的情结,至今仍给我以无穷的启迪……

而今,情缘错落,剩下的唯有想念,但是心中始终相信,曾经选择,依然选择,曾经坚持,依旧坚持。只要心有阳光,只要信念永存,黑暗与囚禁将孕育出更坚强的生命!

六、课堂总结

欣赏美妙的散文,我们就应该怀着一颗审美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思,去领略优美的语言带给我们的美感,学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出生活的美和诗意来。

七、作业布置

八、文章推荐:

给爱一对翅膀

——给《囚绿记》的作者陆蠡

新居的窗口拥上一团绿,这生命的活力深深地将你吸引住,因此你爱上了它。

可是爱使你失去了理智,与普通人一样,你的占有欲也随爱而生。你爱它柔软的卷须,舒开的嫩叶,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你把绿牵引进你的屋子里,你让它伸长到你的书案上。你拿它装饰你的房间,你拿它装饰你的心情。渐渐地你的爱几乎将绿囚禁到死亡。

很庆幸的是你最终醒悟了,你痛下决心,放绿,放开曾是绿友的绿囚,给被爱者一对翅膀,让被爱者自由地飞翔。

陆蠡先生 ,爱是人心底最真切最朴实最美好的情感。寂寞时,爱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伤心时,爱是寒风中一团热火;高兴时,爱是清晨的漫天朝霞;愉悦时,爱是夏夜的一轮银月。

但是,不得不承认,爱有时可以让人失去理智,不择手段地以求获得与占有,可与此同时爱成为了被爱者的恨与恼。

也许拥有自由的爱真的很难,给予自由以爱更难!似乎爱所引发的占有欲已完全限制了那奔向自由的理智。没有理智的人是什么?是“疯子”,豪不夸张地说,在爱面前,10个人中会有8个人是疯子。

正如水池的金鱼,当人情不自禁的“爱”上了它,第一反应就是将它由广阔的海洋中迁移到比海小万万倍的鱼缸中。这不是爱,这是一种谋杀!终有一天,鱼会翻过肚皮,睁着眼睛在水中漂荡!

当你将所谓美好的爱强加于被爱者,无疑将其套上无法摆脱的枷锁,而这时你将一步一步走向失控直到彻底失去理智,不断地伤害被爱者,从而爱演化成了无法容忍的罪恶,一去不回头!因为爱,所以要坦然的给予自由,给予爱以自由飞翔的翅膀。

囚在笼子里的爱终将死亡!

篇五:高尔基的《海燕》教案

9 《海燕》教案

教材分析

《海燕》写于1901年,是高尔基的一首著名的散文诗。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海天情景,来反映列宁领导的俄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夕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并借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地飞翔和欢乐地叫喊的形象,来欢呼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首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学习象征手法及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把握这篇文章的主题。

能力目标

1.熟读成诵,在诵读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中蕴涵的感情。

2.初步形成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品浓烈的革命激情。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勇敢、乐观、自信的品质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3.引导学生认识文中描写的海燕、海鸥、企鹅、海鸭、暴风雨、闪电等的象征意义。

突破方法:本文是一篇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诗,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认识海燕、海鸥、企鹅、海鸭、暴风雨、闪电等形象的意义。这样,学生就能深人文本,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评析以及方法指导,在课堂中营造“对话情境”,引导学生人情人境,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与生活对话。

2.圈点批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一)

同学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的这种海鸟叫做海燕,(示课件,在狂风和乌云聚集的海面上,海燕在展翅飞翔)它有大海赋予的坚硬的翅膀,它有大海赋予的不屈的灵魂,它经常在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上勇敢地搏击风浪,笑傲长空。这节课让我们走入《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来感受高尔基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最强音。

设计(二)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时时处处都在向我们展示生命之美。在阳光明媚的花园里,草坪似翠绿的地毯,孩童似猴子般机灵,老者似神仙般逍遥。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柔美;在墨黑的背景中,通体如镜子般透亮,脸庞如月亮般恬静,那令人遗憾的断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残缺之美;在绿茵场中,足球运动员那如旋风般的推进,如狂飘般的进攻,如蛟龙般的拼抢,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之美。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作品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让我们共同进人海燕的世界,面对大海、乌云、闪电去感受海燕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美。

二、美文赏读

1.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心中的海燕,同学们做好两件事:一是明确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二是哪些字词容易读错或读不准请注上音。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

胆怯(qiè) 掠起(lüè) 号叫(háo) 呻吟(shēn yín) 翡翠(fěi) 蜿蜒(wān yán)

2.学生赏读。

如果让同学们来读,大家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呢?(生:充满激情)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大声地、自由地读出你心中的海燕。

3.教师指名学生诵读,对朗读过程中在重音、节奏、语气方面出现的不足,给予适当纠正。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想象、体会作品中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高尔基敏锐地体察到时代的脉搏,并以“海燕”这一深刻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吹响了嘹亮的进军号角。请同学们试为课文拟一个简洁恰当的副标题。示例:胜利的预言家。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结:

下列几个副标题均适用:“勇敢的斗士”“渴望暴风雨的勇士”“革命的先驱者”“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无畏的革命者”“划破乌云的利剑”。

5.合作研讨,梳理文章思路。

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定背景,海燕的艺术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逐步完善。请同学们依照海上图景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变化梳理课文的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

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即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第一个画面(从开头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个画面(从“乌云越来越暗”到“是的,遮不住的”):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个画面(从“狂风吼叫”到篇末):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三、分析海燕形象

1.学生通读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提示: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句中“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句中“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以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2.思考: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明确:

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血肉丰满、气质刚正的海燕形象是在暴风雨的渐次逼近的景象变换中逐步完善的。在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波澜壮阔的环境描写中,海燕乐观、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得到鲜明有力地展示。海燕的形象蕴涵鲜明的时代特征,“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组意象群象征了反革命的黑暗势力,“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的海燕则是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象征。

3.学生配乐齐读全文,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