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谁把月缺变成月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20:14 体裁作文
谁把月缺变成月圆体裁作文

篇一:天涯歌词

歌曲:天涯

歌手:爱乐团 专辑:天涯

风到这里就停

雨到这里无声

它也在笑我多情 影子陪在身旁

细数那些过往

多少年快乐和忧伤 谁把月缺变成月圆 我用未来换你我的缘 从来风花雪月无常 我却不能笑着遗忘

风到这里就停

雨到这里无声

它也在笑我多情 悲伤在雨中等候 漂泊去找河的源头 什么歌可以唱不休 谁把月缺变成月圆 我用未来换你我的缘 从来风花雪月无常 我却不能笑着遗忘 迎着太阳看着远方 我只要你的一个承诺 无论你这话是真还是假 是我心中完美的天涯 迎着太阳看着远方 我只要你的一个承诺 无论你这话是真还是假 我愿陪你走天涯

谁把月缺变成月圆 我用未来换你我的缘 从来风花雪月无常 我却不能笑着遗忘

篇二:天涯

[ar:爱乐团]

[ti:天涯]

[00:00.29]风到这里就停

[00:02.60]雨到这里无声

[00:04.74]它也在笑我多情

[00:08.82]影子陪在身旁

[00:10.88]细数那些过往

[00:12.91]多少年快乐和忧伤

[00:16.17]谁把月缺变成月圆

[00:20.28]我用未来换你我的缘

[00:24.39]从来风花雪月无常

[00:28.52]我却不能笑着遗忘

[01:06.16]风到这里就停

[01:08.32]雨到这里无声

[01:10.35]它也在笑我多情

[01:14.38]悲伤在雨中等候

[01:16.43]漂泊去找河的源头

[01:18.59]什么歌可以唱不休

[01:21.81]谁把月缺变成月圆

[01:25.94]我用未来换你我的缘

[01:30.01]从来风花雪月无常

[01:34.17]我却不能笑着遗忘

[01:38.28]迎着太阳看着远方

[01:42.37]我只要你的一个承诺

[01:46.47]无论你这话是真 还是假

[01:50.57]是我心中完美的天涯

[01:54.64]迎着太阳看着远方

[01:58.79]我只要你的一个承诺

[02:02.88]无论你这话是真 还是假

[02:07.01]我愿陪你走天涯

[02:43.89]迎着太阳看着远方

[02:48.05]我只要你的一个承诺

[02:52.15]无论你这话是真还是假

[02:56.21]是我心中完美的天涯

[03:00.23]迎着太阳看着远方

[03:04.42]我只要你的一个承诺

[03:08.52]无论你这话是真还是假

[03:12.65]我愿陪你走天涯

[03:17.07]谁把月缺变成月圆

[03:20.84]我用未来换你我的缘

[03:24.78]从来风花雪月无常

[03:29.09]我却不能笑着遗忘

篇三:风到这里就停

风到这里就停

雨到这里无声

它也在笑我多情 影子陪在身旁

细数那些过往

多少年快乐和忧伤 谁把月缺变成月圆 我用未来换你我的缘 从来风花雪月无常 我却不能笑着遗忘

风到这里就停

雨到这里无声

它也在笑我多情 悲伤在雨中等候 漂泊去找河的源头 什么歌可以唱不休 谁把月缺变成月圆 我用未来换你我的缘 从来风花雪月无常 我却不能笑着遗忘 迎着太阳看着远方 我只要你的一个承诺 无论你这话是真还是假 是我心中完美的天涯 迎着太阳看着远方 我只要你的一个承诺 无论你这话是真还是假 我愿陪你走天涯

谁把月缺变成月圆 我用未来换你我的缘 从来风花雪月无常 我却不能笑着遗忘

篇四:2015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符号,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逆转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有“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很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籍贯、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B。 A项 “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错,根据对第一段的理解,中国经典不等同于“经”。B项“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无中生有。D项“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的表述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B项中“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错,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二段内容,儒家包括“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但并未说他们只关注政治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在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A项这一过程并没有说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B项太过绝对,文中意思为“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不一定就能。D项“只有经过解释和重申,旧经典才能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急需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但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目的不一定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槙

先生行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篾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的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诧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宴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半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戊,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注] ① 內典:佛经。

4.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坐终日 晏:平静。 B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 ..

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 D 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实词的掌握情况,实词中分为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情况,做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矩度在这里意为“规矩法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皙次其别号也 吾其还也 ..

谁把月缺变成月圆

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

C.予辈皆为赋诗 为武置酒设乐 ..

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答案】C

【解析】 C项都是介词,译为:“给”。A项前者代词译为“他”;后者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B项前者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后者表示转折,译为:“却”D项前者是所字结构;后者表示被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 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云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答案】B

【解析】 “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错,是因为“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而先生“独淡泊宁静”。

7.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译文:

(2)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译文:

(3)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译文:

【答案】(1)(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个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2)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3)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

【解析】 (1)之、以、于,虚词应翻译到位,实词:“出”“自污”需翻译到位。(2)“耳熟”古今异义词,“蜂”名词作状语,省略的内容要补充完整。(3)“夫”发语词,虚词“为”是得分点。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这里指光彩更,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指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 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意境的营造。第一、二句“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孤月:明月独悬天空,故称孤月。当;对着,当楼即为对着楼。满;特指圆月。寒江: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动:闪动。夜扉:夜间的屋门。这两句描写一轮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从天上

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第三、四句“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委:委蛇,曲折绵延,委波,绵延不断的波浪。金:水波闪动着的金光。不定:不住,不止。席绮:绮席,漂亮的席具。逾:越,更加。依,仍旧。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 第五、六句“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未缺:即满月的代称。空山:幽深人少的山林。高悬:高挂,这里指圆月高挂夜空。列宿:众星,列宿稀:星星稀少。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和对诗歌所抒发的感情的把握,题目中已经指出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相对来说就降低了难度,写明实写的是什么,虚写的是什么。“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故园:故乡。松桂发:松树在长,桂树开花。万里:形容非常远的地方。共:与亲人一起。清辉:月亮的光辉。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10.(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按甲题计分。) 甲: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听此调朱颜。

乙:①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___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

④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 ,歌窈窕之章。

⑥相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①但见悲鸟号古木,②雄飞雌从绕林间。③又闻子规啼夜月,④愁空山。⑤蜀道之难,⑥难于上青天。乙:①飞漱其间②惑而不从师。③谁家新燕啄春泥④青鸟殷勤为探看 ⑤诵明月之诗⑥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采用二选一的选考模式,该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和易错的字,如:雌、漱、啄等。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1~14题。

蓑衣

张玮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毛,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呵。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锹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来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篇五:赏评习作中溶解文本

赏评习作中溶解文本,做美的创造者

作者 陈 菲

——文学类文本的深化阅读案例谈

教学《老人与海》,在探讨李云龙形象和亮剑精神,激趣导入后,学生快速阅读,表达感受,然后梳理概括老人遇到的情况、奋争的工具、心理活动、奋争的经过与结局,以图整体把握,最后,选出第一次奋争做集体讨论,重点分析细节,以图真切感受老人的境遇与精神,迁移本单元所学的小说阅读方法。课后,自主欣赏后几次奋争,并创作《老人与海》歌词,角度不限,曲调不限。学生情绪激昂,两天就上交了一半。我就提供一个本子,统一写在上面,边轮换写作边交流讨论。一周后交来一看,五色斑斓,异彩纷呈。教师点评后,交给学生继续交流,自主修改,相互点评。讨论精神者,有之;品味意象者,有之;琢磨语言者,有之;计较结构者,有之;在乎音韵者,有之。其文本阅读涉及的范围和深度,绝非一两节课堂所能达到,况且,兴趣浓厚,合作热烈,愉快之中深化了阅读,拥有了创造美的成功体验。

老人与海

程曦

海风依旧刮着

卷云依旧在飘

也许浪涛会更汹涌

也许鲨鱼会更逼近

海是那么深

深得看不见底

船是那么小

小得让人担心

但老人依旧坚定

鱼线依旧栓紧

再驾好帆

乘浪向前

信念那么执着

执着地撑下去

不断向前看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节奏感强。运用了文中的意象,风、云、浪、鱼、船。突出了老人的执着精神。突出了主题句。反复吟唱,效果会更好。)

该词歌咏了老人与风浪鲨鱼搏击的惨烈场面以及苦撑心理,突出了老人的执着精神。较忠实地概括了文本的故事内容和精神内涵,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较全面的整体把握,以及基于文本的精神熏陶和成长。

不仅注意了文中的几种意象,并运用它们刻画了真切的搏斗场面,还有意无意地运用着这几种隐喻,以突出环境的恶劣、衬托老人的精神。情节、细节、描写、关键词,都体现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敏锐感受和自己对语言表达的选择与锤炼。语言能力更是练出来的。

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某些经典作品抱着厌烦、不愿读的态度,这可能是因为经典作品的思想、艺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现有的阅读水平有较大差距,那么,就应通过教学让学生愿意读、读进去、有法读。关注细节、意象从而概括情节、把握主题,就应是阅读的指导重点。怎样促进呢?让学生复述、扩写、感悟写作等应成为深化阅读的方式。

老人与海

隐名

一望无际的大海

一个顽强的老人

他知道

放弃一定会失败

坚持到底就会成功

最后一刻尚未到达

结果永远未知

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

不管有多苦

不管有多难

我最终把你消灭

(心理描写。突出了永不言败的精神。)

(能否再用景物衬托呢?写大海的险恶,鲨鱼的贪残,从而衬托老人的精神。)

该生对文本主题有初步感受,但对表现主题的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的写作意义的理解并不深,不知主题是从哪里来的。写作中平铺直叙的毛病,和这种领会程度有关。修改后,想必该生对借景抒情、动作描写的认识会更深刻,习作中能会尝试再用,再读该类文本时能更敏感。

有了朦胧的审美感受,还需进一步发掘美感从何而来。动手写,才能发现缺陷。体验的,才真正是自己的。

海中困兽

方昱熙

被困海中 依然清醒

不管方向 不问朝夕

没有光亮 瞎了眼睛

没有空气 屏住呼吸 (衬托)

I want to be, just like be

I have to be, please fright me be. (心理描写,顺承而下,直奔主题)

逃兵的心 没有意义

战俘的心 需要勇气 (对比。分类,不同的选择,真切的心理活动)

腐朽的肉 爬满身体 (细节,使诗句极富震撼力。)

烧了天堂 还有炼狱 (斗志,对比中更坚定)

前方汹涌 一片寂静

战士无畏 精魂燃烧 (以景衬情)

(困兽犹斗,标题有深意。把茫茫大海中与鲨鱼搏斗的老人喻为困斗之兽,虽力残精疲,仍苦苦支撑,以残存的体力与残存的信念,与难以捉摸的命运和凶残暴虐的恶势力做永不停息的奋争。该词直接切入最震撼人心的孤独奋战的场面,运用多种手法,场面描写、心理描写,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特别是语句简洁,一如海明威电报稿式的语言风格,想必配乐唱来,定会句句象重锤,不停的敲击着沉迷于享乐主义的麻木神经,句句象号角,不停地鼓荡在迷失于平庸主义的疲弱心灵。好词,好词。)

该词将生活积淀与文本阅读紧密结合,在消化了文本内容、主题、风格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生活观察、思考融合进来,把生活中的种种怯弱行为作为批驳的靶子,定为歌词的阐述指向。可见,对文本主题的深入思考、广泛联想激发了习作者的社会批评和人生思考。

文学类的文本阅读,最根本的指向应该是人的培养,健全的、进取的有情操的人的培养,真善美的追求者、创造者的人的培养。价值观的熏陶应是基于文本理解、文本内化后的自然熏陶,而不是灌输、说教,更不是整理出几条让学生背、组织几个句子在考场上套用。教语文至此,善莫大焉。

老人与海

崔翼

海边的浪花一片一片

不禁牵动我心穴 (穴,还是“弦”?) 打渔的身影还在昨天

暖暖的你的笑脸 (细节

描写)

(第一、第二人称的转换?从全诗看,

是老人的独白。这段是说,已不能再下海打

鱼的老人,望着大海波涛,回想着往日搏斗

的身影。)

我愿意驾船远去

去看那美丽远景

不愿意停在这里

对海说:

“想你的冷漠对月无夜

慷慨的大海何时再现?” (渴望下海,渴望获取)

风到这里就停 (这里,改为“岸边”,是否层次感更强?)

雨到这里无声

它也在向我躲近 (它?老死,命运?) 影子陪在身旁

猎物哪天过往

多少年快乐和悲伤! (精彩之极!孤

寂,伤感,年老不能再劳作的无限感慨。当年

雄风清晰可见,但再次搏斗的力量已经年老散

去,尽管渴盼着猎物再来、再次以力相搏,可

惜再也无从体验那无数次的刻骨铭心的战斗苦

乐。后三句,写尽无数暮年英雄的无限悲慨,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