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课改,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9:05:00 字数作文
课改,你准备好了吗字数作文

篇一:高中新课改,你准备好了吗

高中新课改,你准备好了吗

【内容摘要】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课改?如何大智慧地去做理性而有所作为的课改实践者?这都将成为全社会对高中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师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上来审视“新课改”,思考“新课改”,才能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朝着更适切入新课改目标和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行。

【关键词】新课改 认识 审视 准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的广泛推进,广西也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启动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师将面临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和重构新课程的考验。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科的精髓是什么?教师应如何走进纷繁教育现实中的高中新课程?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课改?如何大智慧地去做理性而有所作为的课改实践者?这都将成为全社会对高中教师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不免要思考教师应如何面对高中课程改革。 我们不妨先来听听智者的声音:

俞佩忠老师——我以为新课程之“新”,不惟内容与形式之新,更关乎教育理念之新。

陈兴阳老师——课改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思想改造,上好每一节课。

方智范教授——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这是一道“铁门槛”。

??

那么,高中教师到底应以怎样的姿态对待新课改呢?

一、正确认识新课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构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课程体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注重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体验,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然而,在当今急剧变革的时代条件下,“新课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纷繁复杂性。因此,站在哲学的高度上来审视“新课改”,思考“新课改”的本源与实质,有助于教师辨明和认识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从而深入洞悉“新课改”的精髓——不只是改变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朝着更适切入新课改目标和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行。

二、理性审视新课改

理性地审视与思考,哲学、辩证地看待这次广西高中新课改,学习与借鉴其它课改地区成功经验,并对其中根本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从中获得启发意义,从复杂思维的视角切入不失为一个新的思路,这样才能在实施过程中找准方向又在实践中顺利前行[1]。

1、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其复杂性。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最终是在具体、独特与复杂的教学情境中落实的。学校、教师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信念和需求会在这样一个情境中发生碰撞,不同观念、不同思想之间的冲突将不可避免。可以说,课程改革是容不得丝毫简单化和僵化的复杂的教育变革。

2、课程改革是一个持续的、持久的过程。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然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因为课程改革不是换一套教材、建立一套制度,而是一种文化变革实践。

3、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进一步的变革或继续推进均离不开对问题的审视和反思,有的是与课程改革相关的问题,但不是课程改革本身的问题;有些则是课程改革本身的问题,但属于发展中的问题,这些均离不开对问题的审视、反思和解决。寻找“问题”,又要深挖“病因”,从而探寻到新课改推进的方法与策略。

三、积极迎接新课改

教师是课改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实施者,因而教师的专业准备状况决定了课改是否朝向有利和有序方向健康发展。教师只有在认知、态度、教育观念和自身的素质等方面做好预备、调整和筹划,才能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课改的到来。

1、认知、态度和观念的准备

(1)认识的准备。教师对本次高中新课改研制的背景、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以及主要特点等要有所全面了解和深刻领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观念,并在所教课程中进一步领会和实践。

(2)心态的准备。课改之路很漫长艰辛,面对新课改,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调整好心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迎接新课改。一方面,应以正确的、平和的心态,凝神静气、踏踏实实走好课改之路;

另一方面,教师要找到自己在认识上、行动上与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差距,要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应对新课程的挑战。

(3)观念的准备。教师要确立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准备。不断更新、丰富、拓宽和充实自己的知能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新课程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掌握和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培养新技能,并自觉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经验运用到本学科教学中来设计好教学活动,才能在课改实践中做到游刃有余。

3、研究、践行新课改的准备。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评价者,更应该是行动的研究者和践行者。面对即将来临的高中新课改,教师要勇于探索,做到“研”先于“教”。教师只有最能了解自己和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问题,研究好“怎样教,怎样教好,怎样教更好;怎样指导学生学,怎样指导学生学好,怎样指导学生学得更好”等问题,才能更好的实施和落实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总之,这次高中新课程将会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高中教师要满怀信心面对每一个挑战,要不懈的钻研,认真

领会新课改的理念,扎扎实实的将新课程理念落实于实际的教学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走进新课程,我们准备好了!。 参考文献

[1]解艳红.“新课改”的哲学思考

[2]赵朝霞.高中新课改,教师应如何准备

篇二:课改,你准备好了吗

课改,你准备好了吗

——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

王洪章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进行课改?

一|是完成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而且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即专业基本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1、专业基本技能 专业基本技能是学生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

2、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我们的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

3、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学生潜在的发展后劲,是后续发展的能力。具备职业发展能力的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形成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决定毕业生是否“能发展”的主要指标。

但是当前我们的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种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和市场及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与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课程,是长期以来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始终没有摆脱学科系统化的范型,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

二是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的需要

教育部[2006]16号文中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课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什么时间教?在哪里教?”这里蕴藏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式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愈来愈适应和贴近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这种适应和促进是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

三是跟上世界职教课程改革节拍的需要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了“从学校到工作”的改革,英国在80年代末引进职业资格证书,日本、台湾、澳大利亚也从九十年代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培养技能人才与高技能人才。主要是采用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课程,强调三种能力观和三种模式,三种能力观: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整体主义或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将一般素质与具体情景相联系的整合能力观;三种模式:职业任务导向模式;职业素质导向模式;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式。澳大利亚开始时就是用职业任务导向模式,这种人岗位适应能力强,但要转岗就不行,于是就提出来了关键能力,能对各种岗位进行迁移的能力。但是企业不认可,不能马上岗,于是就向综合能力导向发展。所以就出现了德国的软能力,美国的基本技能,英国的核心技能,澳大利亚的关键能力,新西兰的必要技能。我们理解就是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

我们说各国都重视课程的改革和开发,这是时代对职教课程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将使所有的传统产业知识化,产品中技术、信息和知识含量的提高,需要复合型、智能型的应用人才,学科或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复合型职业岗位不断出现,需要宽专多能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

型人才。特别是对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的技能人才,简单地说就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也就我们通常所说的“灰领” 。

“灰领”的职业工作范围主要是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劳动;革新技术和工艺;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对有关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培训;解决工作中临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根据经济发展和客户的需要进行设计、革新。 “灰领”的产生与传统产业数字化和创意产业化的产生和出现有关。而“灰领”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工作目标。如何培养,涉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与师资队伍。从当前世界职教课程课程改革的主要对策和趋势来看,现代职教课程呈现出从传统的“教程”向“学程”的转变;从传统的“教育专家导向”向“消费者需求导向”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和“劳动力本位”转变等特点。

四是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我们说课程要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挥。在这个前提下,课程要满足不同职业的需要,也要同时重视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课程是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转化的信息载体,在这个载体里,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也要有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还要有在过程

和方法中蕴涵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人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一句话,要促进人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对现存的作为“知识文本”和“技能文本”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充分考虑到人的发展,从多个维度设计和编制课程。既要重视课程内容的目标和方向的建构,又要重过程和方法的建构;既要重视技能和知识的建构,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建构。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和体验,在提高技能和智能素质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知识和技能是其中一项指标,还要设计完成其它指标——过程和方法,以及在过程和方法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惟有如此,才能促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二、如何进行课改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三次浪潮回顾

第一次浪潮——

基于实践本位的课程改革浪潮

第一次浪潮大约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并且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发布,

篇三:走进高效课堂,你准备好了吗?

走进高效课堂,你准备好了吗?

----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

崆峒区兴合庄小学 张建林

2013年11月5日,我参加了平凉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讲赛活动,有幸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学习过程。回顾本次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不禁自问:走进高效课堂,你准备好了吗?

一、你设计好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课件了吗?

尽管我们可以分享别人的优秀教案、课件,但是,我们的课前准备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对那些优质教案、课件,不能照搬,都要重新设计,修改,变成符合我们学生实际的东西。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前备课。主要因为:

(1)备课可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我们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应当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可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们备课不是要备我们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

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否则,课堂上一旦出现状况,我们将应对不及。

(3)备课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你教学的内容学生感兴趣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我们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你教学的过程学生愿意参与吗?

你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就会主动参与;你的课讲得生动、有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你课堂上能关注每一个孩子,学生就会主动参与;你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他们就会主动参与;你设计的问题,孩子

们经过思考,都能解答出来,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如果学生不主动参与学习,请别抱怨,应该从自身找找问题的根源:你了解孩子吗?你知道他们的需求吗?你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了吗?你在课堂上全身心的投入了吗?你关注每一个孩子了吗?你是高高在上,还是放下身份和孩子打成一片,在做他们的朋友?…… 只要我们解决了自身的问题,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四、你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法得当吗?

你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得当与否,取决于你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学法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我们组织、指导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学生每一个学习环节,我们也要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新授课的教法不同于复习课,复习课的教法又不同于活动课,学法亦如此。我们只有依据课的内容来确定教法和学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我们要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五、你在探索教学艺术吗?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主要在于课堂教学给于我们老师充分自由创作的空间,在于我们要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要与学生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有效地学习,并感受学科美的精湛的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是一种艺术,它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各个环节过渡衔接的自然流畅,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也是一种艺术,它能让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学习知识;组织教学、情境设置、新知传授、知识巩固、创新立异、拓展延伸等活动设计,更是一种艺术,它是老师们有意有意设计高潮出现,动静结合,会使学生兴奋、沉思、体味,在读、说、写、算的训练中,智力得到有力开发,智慧蓓蕾悄然开放。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不同于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但它又是这些艺术的总和,它实质上是一个老师个人修养的体现,它是教师学识和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升华,是教学规律性与教学独创性的完美结合,是求真和求美得和谐统一。

我曾听过一节数学课: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老师的精彩的教学自不必说,只是老师用顺口溜总结计算方法,就让我们赞赏不已。这为老师总结的顺口溜是:小房子,盖起来;被除数,住进来;出书站在大门外,商在屋顶写下

来。写下来,还没完,商和除数乘起来。乘起来,还没完,被除数和商要相减。她把竖式除号比作小房子,让被除数、除数、商各就各位,形象、生动,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在练习时,学生一边念着顺口溜,一边计算,课堂那个热烈气氛,让人感动。一节课下来,学生各个都成了计算高手。这是技术,也是艺术,当技术到了纯熟的时候,也就成了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是老师的一种艺术创造劳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应当是我们老师一生的追求。

六、你在为自己“充电”吗?

一个老师,要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的老化、方法的陈旧,是制约一个老师前进的最大阻力,所以,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就非常的必要了。而要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方法,你就必须为自己“充电”了。“充电”的途径有三,其一,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水平。其二,收集、整理资料,开拓视野,夯实业务水平。其三,坚持经常听课,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坚持经常听同行的课,看专家的教学视频,你的视野就会扩展,你会发现,原来一堂课还会这样上。你从这个老师跟前学一点,从那个老师跟前学一点,长期坚持下去,你也会成为一个教育专家。你不一定什么都知道,但你一定什么都要学。一个优秀老师,应该是一个知识的集大成者,不但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也要有丰富

篇四:你准备好了吗

你准备好了吗

忡憬传承半个世纪,如今,雷锋精神仍以其独有的时代价值被高高举起,继续引领着新时期的我们走向善与美的殿堂。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就应该用雷锋的精神武装自己,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作为我们就更应该对得起这块神圣的净土---“校园”:一个充满孩子欢乐的天堂。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是我们的职责。也是人民对我们我们的祈望。教师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充满正义与道德,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师才能对得起这光荣的称号!

雷锋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更是中华民族最朴实最美好精神的象征。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为一名普通战士——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的故事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雷锋同志的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甘做螺丝钉的精神,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的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挤和钻的精神,在大江南北落地生根。它历经风雨却长青不衰、熠熠生辉。Why?因为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是社会的呼唤、时代的强音、人民的号召。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用雷锋精神武装自己,培育出更多的国之栋梁。因为我们是时代引领者,未来社会发展的传递者。

但是,现实生活中老师们常常面临着诸如职称评定的心痛、业务培训的无奈、人事制度的叹息。面对这些心痛、无奈、叹息,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决不能退缩,要从雷锋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的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甘做螺丝钉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老师们就能忘却自身的烦恼,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在工作中要像雷锋一样“干一行、爱一行。”对工作常怀敬畏之心,心系学生,这样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从而探索教育规律。我们应该在雷锋精神的引领下用新课改的理念重塑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时刻为学生着想,既做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又做学生智慧和情感资源的开发者,成为与学生一起幸福成长的领路人。潜下心来求学问,俯下身子做教育,耐得住寂寞,把学生的事记在心上,微笑绽放在脸上,做一个与学生一起幸

福成长的快乐的人。我们教师学习雷锋就意味着不图回报而甘于付出,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教师要从雷锋身上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唱响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时代旋律,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拓展雷锋精神的内涵,内化为我们教师的行动;在雷锋精神的引领下做一个践行新课改理念的领路人,做一个尊重学生生命、引领学生幸福成长并使自己幸福的大写的人!

今年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向雷锋学习”题词50周年纪念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就是要把雷锋精神与教书育人的伟大而崇高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担负起社会责任、教育重任和职业的伟大使命,抱着对党负责,对教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学生负责的高姿态,把职业当做事业来做,精益求精,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满腔热诚地投身到教育发展的滚滚浪潮中,深入推行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尽心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党和教育部门交给的艰巨任务,以教育教学辉煌的业绩,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学习雷锋刻苦钻研,开拓创新,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你做好了准备了吗?

篇五:课改

课改,你准备好了吗

——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

王洪章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进行课改?

一|是完成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而且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即专业基本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1、专业基本技能 专业基本技能是学生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

2、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我们的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

3、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学生潜在的发展后劲,是后续发展的能力。具备职业发展能力的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形成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决定毕业生是否“能发展”的主要指标。

但是当前我们的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种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和市场及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与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课程,是长期以来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始终没有摆脱学科系统化的范型,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

二是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的需要

教育部[2006]16号文中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课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什么时间教?在哪里教?”这里蕴藏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式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愈来愈适应和贴近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这种适应和促进是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课改,你准备好了吗)

三是跟上世界职教课程改革节拍的需要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了“从学校到工作”的改革,英国在80年代末引进职业资格证书,日本、台湾、澳大利亚也从九十年代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培养技能人才与高技能人才。主要是采用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课程,强调三种能力观和三种模式,三种能力观:任务本位或行为主义导向的能力观;整体主义或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将一般素质与具体情景相联系的整合能力观;三种模式:职业任务导向模式;职业素质导向模式;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式。澳大利亚开始时就是用职业任务导向模式,这种人岗位适应能力强,但要转岗就不行,于是就提出来了关键能力,能对各种岗位进行迁移的能力。但是企业不认可,不能马上岗,于是就向综合能力导向发展。所以就出现了德国的软能力,美国的基本技能,英国的核心技能,澳大利亚的关键能力,新西兰的必要技能。我们理解就是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

我们说各国都重视课程的改革和开发,这是时代对职教课程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将使所有的传统产业知识化,产品中技术、信息和知识含量的提高,需要复合型、智能型的应用人才,学科或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复合型职业岗位不断出现,需要宽专多能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

型人才。特别是对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的技能人才,简单地说就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也就我们通常所说的“灰领” 。

“灰领”的职业工作范围主要是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复杂劳动;革新技术和工艺;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对有关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培训;解决工作中临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根据经济发展和客户的需要进行设计、革新。 “灰领”的产生与传统产业数字化和创意产业化的产生和出现有关。而“灰领”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工作目标。如何培养,涉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与师资队伍。从当前世界职教课程课程改革的主要对策和趋势来看,现代职教课程呈现出从传统的“教程”向“学程”的转变;从传统的“教育专家导向”向“消费者需求导向”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和“劳动力本位”转变等特点。

四是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我们说课程要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挥。在这个前提下,课程要满足不同职业的需要,也要同时重视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课程是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转化的信息载体,在这个载体里,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也要有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还要有在过程

和方法中蕴涵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人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一句话,要促进人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对现存的作为“知识文本”和“技能文本”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充分考虑到人的发展,从多个维度设计和编制课程。既要重视课程内容的目标和方向的建构,又要重过程和方法的建构;既要重视技能和知识的建构,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建构。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和体验,在提高技能和智能素质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知识和技能是其中一项指标,还要设计完成其它指标——过程和方法,以及在过程和方法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惟有如此,才能促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二、如何进行课改

(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三次浪潮回顾

第一次浪潮——

基于实践本位的课程改革浪潮

第一次浪潮大约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并且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发布,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