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猴子过河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2:51 体裁作文
猴子过河教案体裁作文

篇一:三只猴子教案

大班音乐活动 三只猴子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2、在听听、说说、玩玩的过程中理解歌曲内容,逐步学唱歌曲。

3、尝试用不同的节奏表现歌曲,培养幼儿感知节奏的能力。

活动准备

歌曲音乐、歌曲内容相关图片、若干节奏卡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理解歌词。

1、倾听《三只猴子》音乐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很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歌是唱谁的?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有几只猴子? 三只猴子在干嘛?(三只猴子在床上跳)后来怎么了?(有一只猴子头上摔了一个包)妈妈怎么啦?(妈妈急的大声叫)叫它干嘛?(赶快下来别再跳)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帮助幼儿清楚歌曲内容。幼儿每说一个内容,教师就唱出这部分歌词,直到播放的内容全部用图片表示出来。我们给这首歌取一个名字叫什么?

二﹑节奏游戏,感知歌曲。

谈话:小朋友们知道小猴在床上干什么?为什么猴子的头上会摔了一个包呢?怎样跳头上才不会起包呢?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有节奏地跳,头上就不会摔包。

1、播放音乐一遍, 幼儿站在原地,跟着节奏尝试跳。

2、刚才,我们是按自己的节奏随意跳,教师出示小卡片ⅹ,出示节奏︳ⅹ ⅹ ⅹ ⅹ︳要求幼儿按照每一句跳四下的方法跳一跳。配班老师给出前奏,教师清唱歌曲第一段。约定前奏不动,音乐起才开始跳。

3、幼儿三人一组,扮演三只猴子,手拉手跳节奏︳ⅹ ⅹ ⅹ ⅹ︳教师清唱歌曲

第一段4、(这个节奏我们全会跳了,现在更难了,我们换成这样)

更换节奏︳ⅹ ⅹ ⅹ ⅹⅹ ︳观察XX这个一拍要跳两下,就要比前面的快一些,教师唱,幼儿用手拍出节奏。哪只小猴子想来试一试。(一人示范)愿意和他一起跳的准备,幼儿三人一组跳出节奏︳ⅹ ⅹ ⅹ ⅹⅹ ︳再次更改节奏型︳ⅹ ⅹ ⅹⅹ ⅹ ︳谁会这样跳,请一名幼儿上前示范,再次出示︳ⅹ ⅹⅹⅹ ⅹ ︳和︳ⅹⅹⅹ ⅹ ⅹ ︳

4、分组练习。幼儿三人一组,自己编一个节奏,跟着音乐(三段)跳。教师每组进行指导。

5、分组练习后,教师把幼儿练习的节奏类型都放到了黑板上,进行集体练习。此时要求其他幼儿和老师一起进行伴唱。

6、合作练习。

一句歌词有四拍,有三只猴子,每人跳一拍,还多出一拍怎么办?老师让孩子们商量出怎么分配跳拍子,得出最后一拍大家一起跳,幼儿自己商量谁跳每一拍,幼儿集体三人一组跳节奏︳ⅹ ⅹ ⅹ ⅹ︳教师主请三只跳得好的幼儿上前示范

跳︳ⅹ ⅹ ⅹ ⅹ︳教师再次挑选三名跳的最好的幼儿上前跳︳ⅹ ⅹ ⅹⅹ ⅹ 教师小结:小猴子要是向我们这样跳的话,头上一定不会摔包了,因为我们会按节奏跳,才会比小猴子跳的更安全,头上才不会摔包,我们一起唱一唱。幼儿听音乐,和音乐一起做动作唱。

三﹑听歌曲的第四段,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提问:孩子们,最后这三只猴子都到哪里去了呢?(医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第四段音乐)为什么小猴子都有去了医院了?(是头上摔包了)为什么会摔包了?(从床上摔下来)那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以后你别在床上跳了)对了,我相信小猴子听了你们的话,再也不会在床上乱蹦乱跳了,在床上乱蹦乱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你想玩跳跳床的游戏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去,也可以像我们今天这样有节奏的跳。当然还可以和小伙伴们边唱边跳,这样一定会比小猴跳的安全,安全了我们才会开心。因为我们是大班的小朋友们了,要学会保护自己。好了,小朋友,我们一起去跳跳床上玩了,和大家说再见。

教 学 反 思

《三只猴子》是一首简单、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它表现了小猴在床上蹦蹦跳跳以及摔了跟斗的情形。这种情形与幼儿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容易引起共鸣。

活动初,我先让孩子们认真的倾听音乐让幼儿对歌曲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孩子们回答一个问题我便根据他的回答出示与歌曲有关的系列图片,并告诉幼儿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就藏在图片中。活动中为了避免音乐影响孩子们注意力我范唱歌曲并让幼儿认真倾听,让幼儿用自己的话说说歌曲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带领幼儿理解而歌词并学唱歌曲。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幼儿能在学习三四遍之后自己记住歌词,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的1、2、3段,有的幼儿还会边唱边模仿小猴子跳、猴妈妈着急等动作与表情,很不错。

活动开展中有做的很好的地方也存在一些不足以及有待改进的方面。在本次活动的开展中我把本次活动的教学难点放在歌曲中节奏的学习掌握上,虽然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没有很好的掌握十六分音符的学习,我也提出来了,但在最后的学习表演中很多孩子唱到这一句的时候还是比较含糊不清的,没有很好的掌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耐下心来,把这句歌词的学习,单独的拧出来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多学习几遍,我想孩子们应该会很好的掌握这个难点。

游戏环节中由于孩子的兴奋点已经很高了,完全不在我的控制范围以内。这时我应该停下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孩子们知道:小猴子头上摔了一个大包,都已经送到医院去了,肯定是不能够动了而且也没有力气动了。可能孩子们的情绪就会有所控制,该活跃的时候就活跃该安静的时候就安静,做到游刃有余。

在活动结束时,我借助歌曲《三只猴子》让幼儿知道在床上、沙发上乱蹦乱跳的危险性,并让幼儿有初步自我管理的意识,整堂活动达到了教学目标。

另外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让班里的每一个幼儿都参与了活动,40多个孩子一起在教室里游戏让人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虽然达到了教学目标,孩子们也玩的很开心学会了歌曲,但若使用15—18个孩子效果一定会更好。

篇二:《猴子蒸糕》教案02

《猴子蒸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歌曲《猴子蒸糕》的歌曲内容,感受歌曲的风趣、活泼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故事创编和表演。

2.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让学生在看中学,同时通过观看可爱的卡通形象,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思。

3.通过欣赏壮族民歌《猴子蒸糕》,引导学生总结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真理,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欣赏《猴子蒸糕》,感受歌曲的情绪,懂得歌曲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有感情地随着音乐表演。

教法选择:

欣赏法、表演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猴子和小狗头饰、蒸粉糕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头上戴的是什么样的头饰呀?

2.小猴和小狗是一对好朋友,在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故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3.那我们就来听一听《猴子蒸糕》的故事。

播放动画歌曲《猴子蒸糕》。(同时板书课题:猴子蒸糕)

(二) 初听歌曲《猴子蒸糕》

1. 故事里讲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 小猴子和小狗是一对好朋友,为什么小猴子不给小狗吃蒸糕。

3.师总结,“不劳动者不得食”, 你不劳动就得不到吃的。

(三) 学唱歌曲《猴子蒸糕》

1.学习一、二段旋律

(1)出示第一、二段歌词,要求学生朗读。

(2)听歌曲旋律,随着音乐哼唱。(播放一、二段歌曲旋律)

(3)随旋律旋律共同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4)随着音乐来表演。(播放1、2段录音)

2.学习第三段旋律

猴子把糕蒸好了,小狗来向猴子讨,听听小狗是怎样向猴子讨糕的?

(1)播放第三段。

(2)复听。

我们再来听一遍,要注意听小狗乞求的语气。

(3)表演小狗乞求和猴子把糕蒸好了的表情。

谁能来表演小狗乞求的表情,猴子把糕蒸好了,它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看谁表演得最像。

师弹琴:请这两位同学到台前来表演,其他同学为他们伴唱。

3.学习第四段歌曲旋律

小狗求了半天,结果怎样了呢 ? 他们的表情如何?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第四段(播放歌曲第四段)。 请同学们随着老师弹奏的旋律有感情地齐唱第四段。

(四)闯关游戏:

按照顺序排列故事图片,出示课件。(这里有五幅图片,你们看一看,按照这个顺序怎样排列才能符合这个故事)。

(五)创编和表演《猴子蒸糕》

出示道具,要求学生小组讨论表演方式。(请

猴子过河教案

同学们到台前表演,在表演之前,先讨论一下如何根据歌曲内容和旋律进行表演。)

(六) 小结

师: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这首壮族歌曲,被同学们表演得真精彩,谁能说一说通过这首歌曲我们懂得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呢?(学生回答)

(补充: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最光荣)。

篇三:《过河》教学设计

《买文具》

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 题:买文具 课 时:共2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 计 者:三年级数学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对的意义”这就要求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经历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除加除减两部式题的计算。为后续学习乘除法中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实际应用作铺垫。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是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基础上进行的,将为后续的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教材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汇报结果——尝试应用” 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

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评价任务

1.向同桌说出学生能说出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对同学的板演情况进行正确判断,并能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篇四:小马过河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案。

二、教材说明

这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老马对小马说的话,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与课文插图内容相应的课件或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2课前观看老牛、小马、松鼠的外形,了解其身高。

3老牛、小马、老马、松鼠的头饰。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如、然”是翘舌音,“挡”是后鼻音,“突”是第一声,不读tù。着重指导学生分析识记以下几个字。

匹:外边是三框儿,里边是“儿”字。笔顺是匹。

袋:衣字底,上下结构。

突:上边是穴宝盖,下边是“大”字加一点。

然:上半部左边不是“夕”。

低:可用熟字“底”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2写字教学。

如:右边“口”的高矮要掌握好。

突: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袋:上短下长,上面是“代”字,不要写成“伐”。

愿:下面的“心”字要写扁些。

(三)词句教学

1“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小马为难了”,“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2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过去。”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一个说“水很浅”,一个说“深得很”,这是摆在小马面前的一对矛盾。可以借助牛、松鼠的图或教学课件演示,了解老牛说河水浅,松鼠说河水深的原因。 3“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这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意思是要小马自己动脑筋想想:老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最好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正确答案。让学生明白:要听别人说,也要动脑想,还要自己去实践。

(四)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对话很多。富有儿童情趣,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读老马的话要语调平和,像一位慈祥的妈妈。如:“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读出商量的语气。“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要读出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语气。小马的话则应读得天真活泼。“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没……没想过。”应表达出因为小河挡路,没有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时不好意思的心情。老牛的话应显得不在乎。松鼠的话应当急促,给人以紧张的感觉。

(五)练习提示

课后第一题中“说说小马过河以后会说些什么”,要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体会说。可以先分小组说,后指名在班上说,使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

第三题是用带点字口头组词。可以采取看谁组得对、组得多的比赛激励学生动脑筋多组词语。 第四题是让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近义词“立刻”和“连忙”。可以让学生交换这两个词语的位置再读一读,看它们的意思改变没有,如果没有改变,就证明这两个词的意思差不多。

(六)扩展活动

1戴上头饰,表演《小马过河》。

2以“小马过河”为题另编一个童话故事,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看谁想得新,想得与众不同。

3假如有一只小猴子要过河,会怎么样,以“小猴过河”自编故事。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读一读。

读出三个层次:(1)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把句子读通顺。(2)细读课文。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然后分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可参加学生的讨论,发现问题,及时点拨。(3)熟读课文。采取自由读、同桌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读课文。让学生进入角色体会情感。

(二)演一演。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生动,适合儿童表演。针对这一特点,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为依据,让学生演一演,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小马过了河会说什么?回到家怎样对妈妈说?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演的过程中把这些想象加进去,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力。

(三)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四)完成课后练习

小马过河教案

教学目的

1、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2、能按故事发展的过程,理清叙述的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到河边的情况。

3、能背诵、默写老马教育小马的话,从中体会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训练说话

1、今天学的课文叫《小马过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他又是怎样过河的呢?

2、听范读,划出生字新词;思考问题: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3、训练说话。

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要帮妈妈做事;要到磨房去;小马要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房去。)

组织学生讨论:

要是把磨房所在地点“河对岸”说进去,那就表达完整了。你看应该加在哪里?(磨房前面)

〈通过三次提问,逐步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性,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4、学习字词。

读生字新词——正音。

提醒学生注意易写错的字——字形。

生字组词,并抄写。

〈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和写。〉

二、理清课文脉络,练习说话。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思索并回答问题: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怎样?

2、梳理课文脉络。(板书:过不了河蹚了过去)

3、口头填空。

课文先写小马为什么要过河,接着写小马( )的情况,然后写老马( ),最后写小马( )。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并训练学生由句组段的说话能力。〉

三、指导朗读,练习复述

1、课文哪几段写第一次来到河边过不了河的情况?(第3 -- 6 段)

2、指导朗读。

(1)理解下面的带点词语,据此读出句子的语气:

“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

“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

(2)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下面句子的语气:

“老牛说:‘水很浅吗,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松鼠拦住小马,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

〈前后两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方法略有不同,但训练重点都放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3、练习复述。

(1)按故事发展的顺序,给下列词语排队编号:

回家 问松鼠 问老牛 为难 连忙 立刻

(2)指导复述。

要求把编了号的词作为提示语,有顺序地复述,用自己的话通顺地复述。依据复述要求,进行评议。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的经过,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因而指导要到位,训练要充分。〉

4、找近义词。

让学生从编号的词语中找出一对近义词。(连忙、立刻)

你是怎么从这对近义词中体会到小马自己不动脑筋,光听别人的话的?

四、指导表演,读写句子

1、分角色朗读,表演老马教育小马的情节。

抓住“难为情”一词,让学生说说“难为情”是什么意思。你为什么事情感到过“难

为情”?并演示:“难为情”时,你是什么样子的?做给大家看看。

2、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并划出一句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话。

对老马教育的这段话,让学生:

(1)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2)说——说说“光”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省去这个字。(板书:动脑筋、试一试)

(3)背——要求有感情地背诵。

(4)默——不遗漏或写错标点符号。

五、突破难点,加深理解

1、学生自读第8自然段,并说说从哪里看出小马记住了妈妈的话,遇事开动脑筋了。

2、讨论:小马亲自下河去试一试,觉得河水怎么样?同一条河,为什么老牛、小马、松鼠对不的深浅说法会不一样,究竟谁说得对?

〈四种答案(略)〉

学生兴趣高,对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各自的意见,其间教师以肯定学生的某些意见的方式作为引导,最

后的结论如何做也须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

3、训练用”既不像??也不像”说话。

(1)说“高度”

(2)说“深度”

(3)连说。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把刚才说的两句话连起来。

六、朗读全文,小结收获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小结收获。让学生说说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教师作适当处理。

中年级阅读教学以段的训练为重点。这堂课较好地按照“重点训练+常规训练”的思路来组织教学,既突出了段的训练,又注意了词句训练,朗读、默读、背诵训练和说话训练。教师善于抓住教材特点,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教师教学十分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起点的学生,提高全班学生的水平。

篇五:过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三册《过河》(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探索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结合具体的情境,正确地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情境挂图、投影仪、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小朋友们出去找春天了。(出示情境图)你瞧:同学们来到了河边正要乘船过河了,在乘船过河的时候,他们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画,看看他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在解决“至少需要几只

船”的问题中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过河——混合运算。

二、 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一)搜集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 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后,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先同桌之间说一说,再指名回答。图中的数学住处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只船限坐9人。

2、 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复述题意。 希望小学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要乘船过河,每只船最多能坐9人,至少需要几只船?

(二)独立尝试,合作探究问题。

1、 学生在明确问题的条件中后,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

题。

2、 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个别小组的学

习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做法。

3、 班内汇报交流,展示学生的不同算式,学生可能出现: ①、29+25=54(人) 54÷9=6(只)

②、29+25÷9

③、(29+25)÷9

④、29÷9+25÷9

教师让学生判断这些不同的算式的正误,并与小组内同学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4、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的正误,并交换意见。

5、指名汇报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在互相辩论中理解算式的正确性与错误理由,此间教师可以给予适当启发。(评析时教师要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确定运算顺序后,产生请小括号帮忙的内在需要。)

(三)探索新知,体会括号作用。

1、 教师问:要求至少需要几只船,我们应该先求出什么?再求

出什么?

指定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 一共要乘船的有多少人? 29+25=54(人)

(2) 需要几只船? 54÷9=6(只)

2、 结合学生出现的29+25÷9的基础上,教师引入小括号。 在这个29+25÷9算式中要先算29+25应该加上一个新朋友,是什么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呢?叫什么名字?(有学生知道:小括号)教师板书,并追问: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来读呢?请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和读法。

教师在算式29+25÷9中,加入小括号,使算式成为:

(29+25)÷9,并且告诉学生:加了小括号,我们就可以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了,边说边板书:(29+25)÷9

=54÷9

=6(只)

3、 让学生给上面的混合运算命名,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课

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4、 提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

回答后,老师小结并板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5、 完成课本上混合运算中的有关填空。

三、 巩固知识,拓展应用。

1、 比一比,算一算。

50-15÷5 (50-15)÷5

让学生先比一比两个混合运算的不同,并标出来先算的一步,然后再计算。算完后,让学生说一说小括号的作用。

2、解决问题:原来有14个苹果,又买来16个,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后,指名说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做法。

2、 教师说: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用小括号解决的数学问题,想一想

还有哪些身边的数学问题在解决时要用到它!

学生先独立想一想,再和学习伙伴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四、 师生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

五、实践活动

留意身边的、生活中能用到小括号的数学问题,想办法解决它,并和家人一起交流。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