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延昌寺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3:26 作文素材
延昌寺塔作文素材

篇一:陕西祠庙古建保护

三、古建筑(138-25=113处) 242.大学习巷清真寺 明、清

西安市

1956年8月 6日

243.大兴善寺

西安市

1956年8月 6日

244.东岳庙

西安市

1956年8月 6日

245.八仙庵

明、清

西安市

1956年8月 6日

246.宝庆寺塔

西安市

195 7年5月31日

247.小皮院清真寺

西安市

1992年4月20日

248.关中书院

明、清

西安市

1992年4月20日

249.杜公祠

长安

1956年8月 6日

250.香积寺

长安

1956年8月 6日

251.圣寿寺塔

长安

1992年4月20日

252.草堂寺

户县

1956年8月 6日

253.户县文庙

户县

1992年4月20日

254.太史桥

户县

1992年4月20日

255.户县钟楼

户县

1992年4月20日

256.敬德塔

户县

1957年5月31日

257.仙游寺

隋唐至明清

周至

1956年8月 6日 259.钓鱼台

宝鸡

1992年4月20日 260.龙门洞

明、清

陇县

1992年4月20日 261.张载祠

眉县

1992年4月20日 262.五丈原诸葛亮庙 清

岐山

1992年4月20日 263.凤凰台

咸阳

1957年5月31日 264.千佛铁塔 明

咸阳市渭城区 1956年8月 6日 265.兴平北塔 唐

兴平

1957年5月31日 266.文庙大成殿 明

兴平

1992年4月20日 267.中王堡木塔 明

三原

1957年5月31日 268.古龙桥

三原

1992年4月20日 269.孟店民宅 清

三原

1992年4月20日 270.东里花园 明、清

三原

1992年4月20日 271.唐家民宅 明、清

旬邑

1992年4月20日 272.香积寺塔 宋

礼泉

1992年4月20日 273.金龟寺普通塔 清

礼泉

1992年4月20日 274.报本寺塔 宋

武功

1992年4月20日 276.泾阳文庙 清

泾阳

1992年4月20日 277.铜川塔

铜川市

1956年8月 6日 278.孙思邈故里 明

耀县

1992年4月20日 279.星明楼

榆林市

1992年4月20日 280.定边鼓楼 明

定边

1992年4月20日 281.响铃塔

横山

1992年4月20日 282.波罗堡古建群 明

横山

1992年4月20日 283.七星庙

府谷

1992年4月20日 284.琉璃塔

延安市

1992年4月20日 285.万凤塔

洛川

1992年4月20日 286.普同塔

子长

1992年4月20日 287.盘龙寺石塔 明

志丹

1992年4月20日 288.砖塔群

宋至明

志丹

1992年4月20日 289.开元寺塔 唐

富县

1992年4月20日 290.柏山寺塔 宋

富县

1992年4月20日 291.福严院塔

292.岱祠岑楼,金龙寺塔 明

大荔

1992年4月20日 293.北寺塔

北宋

蒲城

1957年5月31日 294.蒲城南寺塔 唐

蒲城

1957年5月31日 295.考院

蒲城

1992年4月20日 296.蒲城文庙 明

蒲城

1992年4月20日 297.罗山寺塔 唐

合阳

1992年4月20日 298.合阳县文庙 明

合阳

1992年4月20日 299.法源寺塔 宋

富平

1992年4月20日 300.玉泉院

清至民国

华阴

1992年4月20日 301.桥上桥

华县

1992年4月20日 302.禅修寺大殿 元

华县

1992年4月20日 303.关帝庙正殿 元

韩城

1957年5月31日 304.三清殿

韩城

1957年5月31日 305.汉中东塔 宋

汉中市

1957年5月31日 306.圣水寺

南郑

1992年4月20日 307.江神庙

明、清

略阳

1992年4月20日

1992年4月20日 309.良马寺觉皇殿 元

洋县

1992年4月20日 310.武侯祠 清

勉县

1956年8月 6日 311.白云寺 明、清

安康市

1992年4月20日 312.旬阳县文庙 明、清

旬阳

1992年4月20日 313.洛南文庙 明

洛南

1992年4月20日 314.骡帮会馆 清

山阳

1992年4月20日 315.二郎庙 金、清

丹凤

1992年4月20日 316.船帮会馆 清

丹凤

1992年4月20日 317.大云寺 明、清

商州

1992年4月20日 318.雷神庙万阁楼 明、清

西安市

2003年9月24日 319.二龙塔 唐代

西安市

2003年9月24日 320.遇仙桥及石造像 元、明

户县

2003年9月24日 321.玄帝祠玉皇楼 明代

周至县

2003年9月24日 322.铜川文庙大成殿 清代

铜川市

2003年9月24日 323.金台观 明~清

宝鸡市

2003年9月24日 324.净光寺塔 北宋

眉县

篇二:美丽的朝阳

美丽的朝阳

美丽的朝阳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处冀、蒙、辽三省(区)交会地带。 朝阳是一座有着古老的文明历史和久远古文化的美丽山城,一千多年前的沧桑演变,使得这座古老的文明古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充满神秘色彩又极具无限的魅力。

朝阳之名源于《诗经》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诗句。

说朝阳的古老文化和古老的文明史,这里是“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和“第一朵花绽开的地方”。那遍及全市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使得朝阳拥有“世界古生物化石宝库”之美誉。在朝阳的历史上曾是前燕、后燕和北燕的三朝古都。素有“东北第一塔”之称的朝阳北塔,被发现佛祖真身舍利;美丽的凤凰山早于1660年前建造有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最早见诸史籍的佛教寺院——龙翔佛寺,因而成为东北佛教文化的“祖庭”。 清晨,一缕阳光透过薄雾喷射出的光芒灿烂夺目。当你站在朝阳这座古老山城土地上放眼望去,那蜿蜒的山峦和波光粼粼的河流,带着古朴的气息迎面扑来,令你的思绪毫无顾忌的飞旋着,带着你的遐想穿越时空隧道,飘向那远古的千年文明,看我们祖先的瞭歌逐鹿。这里是山戎、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生长地,在这里他们从旧石器时

代走来,带着女神的风采,勤劳的手工艺,从上古的神秘王国历经五千年的岁月,积淀成我国北方独特而重要的历史文明古城。

朝阳的三大惊世奇迹:

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史、传统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基地,是华夏民族祭祖的圣地,是东方文明的曙光。

二、朝阳古生物化石是世界自然遗产最珍贵的一部分,被誉为“世界古生物化石的宝库”。有震惊世界的“辽宁古果”被子植物化石,被称为“世界上绽放的第一朵花”之称;有以昂头翘尾向前奔跑姿态命名的“中华龙鸟”。除了恐龙类和鸟类,还有植物类、鱼类(尤以鲟鱼类为最多)、龟鳖类、哺乳类、两栖类、叶肢介类及昆虫类等化石标本。

三、佛教是古印度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30年前后创立的。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经后汉、三国、西晋300多年的发展,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在南北各地广泛传播。正是十六国之时,前燕王朝在东北地区率先接受并信仰佛教,揭开了朝阳乃至东北地区佛教历史的序幕。朝阳多古塔、寺庙,这也验证了朝阳这个燕都古城在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和佛教文化在历代的鼎盛和繁荣。朝阳的北塔(古称延昌寺)是迄今为止所见我国唯一的“五世同堂”佛塔和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东北第一塔。“五世同堂”是:一世,三燕时期龙城宫殿遗址;二世,北魏冯太后所立“思燕佛图”;三世,隋文帝时重建宝安寺塔;四世,唐玄宗天宝年间维修,

更名开元寺塔;五世,辽代亮度维修,更名延昌寺塔。在北塔天宫里发现了佛家至宝——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和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在城市的偏中心地段有南塔与北塔相应,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成群的塔燕围绕着南塔的上空盘旋着,而相对应的北塔却不见有一只燕子盘绕。关于南北塔的传说版本很多,有一传说中,说南北塔建成后各有一仙怪站守,南塔是蛇仙,北塔为蜘蛛精。蛇仙善良,不为害人;蜘蛛精比较恶,常骚扰百姓。一日天庭震怒,深夜雷劈电闪,翌日晨,一男子早起看到地上的蜘蛛精残骸。从此以后,北塔成了死塔,不再光彩照人,而南塔活着且灵光永在。

又一传说,说是北塔的佛光太强,塔燕飞不到塔的近前。传说终归是传说,只是形成的这道奇观美景,(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延昌寺塔)便在无形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给人们的好奇心留下了难以释怀的谜团。

朝阳以它那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位置构成了它独特的个性。这里的矿产资源丰富,迄今为止已发现57种有益矿藏;农作物品质优良,霜期无公害温室蔬菜生产基地位居全国首位。小杂粮生产历史悠久,荞麦、小米、红小豆、绿豆等以品质优良远近闻名。苹果、大枣更是闻名遐迩。人工沙棘林居世界第一位。朝阳以它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它那迷人的韵致。城市中商业繁荣,高楼林立,风景优美。美丽的大凌河水面上鸭鸟成群。

2009年9月12日至14日,在朝阳建市50周年之际,举办了“中国朝阳首届国际化石节”。作为朝阳人的我,也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如今的朝阳承载着厚重的古文化历史,正向着现代化文明城市快速发展。

篇三:陕西省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市

大雁塔

小雁塔

兴教寺塔

西安城墙

西安碑林

半坡遗址

丰镐遗址

阿房宫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

大明宫遗址

秦始皇陵

西安事变旧址

蓝田猿人遗址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

西安清真寺

杜陵

姜寨遗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灞桥遗址

华清宫遗址

仙游寺法王塔

西安钟楼、鼓楼

水陆庵

康家遗址

老牛坡遗址

栎阳城遗址

东渭桥遗址

鸠摩罗什舍利塔

公输堂

香积寺善导塔

西安城隍庙

八云塔

重阳宫祖庵碑林

秦东陵

明秦王墓

长安圣寿寺塔

长安华严寺塔

昭慧塔

大秦寺塔

易俗社剧场

杨官寨遗址

鱼化寨遗址

西峪遗址

建章宫遗址

圜丘遗址

窦太后陵

凤栖原西汉(张安世)家族墓地

薄太后陵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

敬德塔

大学习巷清真寺

铜川市

药王山石刻 | 黄堡镇耀州窑遗址 | 玉华宫遗址 | 耀县文庙 | 神德寺塔 | 祋祤宫遗址 | 重兴寺塔 | 延昌寺塔 | 宜君石窟群 |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

宝鸡市

周原遗址 | 秦雍城遗址 |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 慈善寺石窟 | 石摞摞山遗址 | 北首岭遗址 | 凤凰山遗址 | 杨家村遗址 | 法门寺遗址 | 太平寺塔 | 周公庙 | 扶风城隍庙 | 杨珣碑 | 水沟遗址 | 益家堡遗址 | 桥镇遗址 | 赵家台遗址 | 茹家庄遗址 | 成山宫遗址 | 李茂贞墓 | 净光寺塔 | 金台观 | 古邰国遗址注1

咸阳市

茂陵 | 霍去病墓 | 昭陵 | 乾陵 | 顺陵 | 大佛寺石窟 | 昭仁寺大殿 | 秦咸阳城遗址 | 长陵 | 郑国渠首遗址 | 甘泉宫遗址 | 泰陵 | 西汉帝陵 | 三原城隍庙 | 泰塔 | 泾阳崇

文塔 | 武陵寺塔 | 咸阳文庙 | 彬县开元寺塔 | 古邰国遗址注1 | 郑家坡遗址 | 秦直道起点遗址 | 沙河古桥遗址 | 安仁瓷窑遗址 | 汉云陵 | 兴宁陵 | 清梵寺塔 | 报本寺塔 | 武功城隍庙 | 北杜铁塔 | 安吴堡战时革命训练班旧址 | 宏道书院 | 永康陵 | 碾子坡遗址

渭南市

司马迁墓和祠 | 西岳庙 | 唐桥陵 | 魏长城遗址 | 永陵 | 韩城大禹庙 | 甜水沟遗址 |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 京师仓遗址 | 良周遗址 | 唐代帝陵 | 仓颉墓与庙 | 韩城普照寺 | 韩城文庙 | 韩城城隍庙 | 党家村古建筑群 | 澄城城隍庙神楼 | 横阵遗址 | 梁带村遗址 | 精进寺塔 | 百良寿圣寺塔 | 法王庙 | 北营庙 | 玉皇后土庙 | 玄武庙青石殿 | 庆安寺塔 | 丰图义仓 | 渭华起义旧址 | 南沙遗址 | 下河西遗址 |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 | 澂邑漕仓遗址 | 潼关故城 | 尧头窑遗址 | 永垣陵 | 北周成陵 | 李重俊墓 | 唐惠陵 | 李氏家族墓地 | 法源寺塔 | 慧彻寺南塔 | 罗山寺塔 | 崇寿寺塔 | 大象寺塔 | 韩城九郎庙 | 庆善寺大佛殿 | 紫云观三清殿 | 合阳文庙 | 慧照寺塔 | 桥上桥 | 毓秀桥 | 杨虎城旧居

延安市

延安革命遗址 | 黄帝陵 | 瓦窑堡革命旧址 | 钟山石窟 | 延一井旧址 | 洛川会议旧址 | 石泓寺石窟 | 万安禅院石窟 | 吴旗革命旧址 | 保安革命旧址 | 龙王辿遗址 | 杨家坟山遗址 | 秦直道遗址延安段 | 铁边城遗址 | 开元寺塔 | 柏山寺塔 | 福严院塔 | 万凤塔 | 清凉山万佛洞石窟及琉璃塔

汉中市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 武侯墓 | 龙岗寺遗址 | 李家村遗址 | 张骞墓 | 蔡伦墓和祠 | 开明寺塔 | 五门堰 | 张良庙 | 灵岩寺摩崖 | 何家湾遗址 | 宝山遗址 | 宁强羌人墓地 | 汉中东塔 | 良马寺觉皇殿 | 智果寺 | 勉县武侯祠 | 青木川老街建筑群 | 青木川魏氏庄园

榆林市

统万城遗址 | 府州城 | 白云山庙 | 杨家沟革命旧址 | 石峁遗址 | 李家崖城址 | 麟州故城 | 吴堡石城 | 榆林卫城 | 盘龙山古建筑群 | 姜氏庄园 | 银州故城 | 代来城城址 | 走马梁汉墓群 | 杨桥畔汉代城址与墓地 | 鸿门寺塔 | 七星庙 | 绥德党氏庄园

商洛市

花石浪遗址

东龙山遗址

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

紫荆遗址

商洛崖墓群

骡帮会馆

安康市

刘家营遗址 | 瓦房店会馆群

注1:古邰国遗址为咸阳市和宝鸡市共有。 参见: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篇四:唐代佛寺群系的形成及其布局特点

宋元以迄民国时期纂修的数千部地方志中,一般都有佛寺建置及其沿革的载记。这本来是研究古代宗教地理和宗教文化的珍贵资料。但由于我国方志多晚出,通常以为方志所载史事,尤其唐以前史事,年隔悬远,鲁鱼亥豕,舛误必多,不宜遽信;一般不大承认近代方志文献对中古史研究有什么价值。

70年代后期,笔者着手探讨汉唐时期汉传佛教寺院地理分布之发展沿革这一课题。资料来源起初主要是靠佛教史传、汉唐碑刻及正史,先后积得汉唐所置佛寺千余所,仅及《唐六典》所载唐代佛寺数(五千余所)的1/5。据此做出的汉唐佛寺分布沿革图,显然去历史真实甚远,不足信。于是改从方志入手。多方搜求,经眼两千余部,积得汉唐所置佛寺五千余所,居然同唐代寺数大致相近。在此番披检过程中,我对近代方志所载汉唐佛寺史事的文献价值,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概括说来,汉唐佛寺在千余年间迭经兴废,近代方志编纂又出众手,有关载记,问题不少。主要有:(1)寺废无闻,方志失载;(2)典籍有寺,方志未录;(3)后代建寺,误植前朝;(4)一寺异名,误作多寺;(5)同一寺院,见于两县,等等。检录时必须仔细鉴别校正。然而从方志整体上看,其佛寺著录又有可信性:(1)方志修撰是我国古今相承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编纂者多是文化素养较高的学者闻人,又是协作编纂,学风比较严谨,普遍注重方志的信史性,从诸志对佛寺载记的文字斟酌中,可以窥见此种学风。(2)唐代“按州置寺”,“官寺入籍”,开元定数之五千余寺系指州级官寺,一寺之置,非同小可,是该治州政人文的一件大事,地方史乘必传载相承,寺舍寺碑亦耐久不泯。累积方志所载汉唐佛寺数与开元定数大致相近,虽有一定偶然性,未必每寺载记皆不误;却又是独特的中华方志史学传统的一种反映,有其整体可信性。基于这一认识,我编了《方志所见汉唐寺观志稿》(待刊)一书,以期对自汉至唐佛教寺院发展轨迹的整体考察有所裨益。本文的写作,即是利用了这部《志稿》的成果。

汉—唐:从星式散置到网式普兴

中国佛寺群系的发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汉明帝在洛阳雍门西建立汉地第一座精舍,到唐代形成佛寺一统群系,在六百多年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东汉三国时期的星式散

置,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线式辐射,隋唐时期的网式普兴。

关于东汉三国佛寺建置的情况,史籍缺乏记载。道宣说“汉魏以往,固无得而闻”(《释迦方志》卷下),可见唐初的佛教史学者对此已不甚了了。东汉时期“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规”①。汉魏官府只许西域僧立寺的规定制约佛教传播,汉地佛寺的早期发展方式,主要是随西域僧行止而设置。累积方志中有关早期寺院建置的记载,在总计5343所汉唐寺院中,东汉建寺62所②,分别散建于12刺史部所辖36郡(国)的52个属县③。三国时期,吴建寺54所,蜀、魏各建2所,共58所,分别散建于13郡29个属县。东汉三国时期全国的佛寺诚然不会只有这120所。从分布情况看,这百余所寺院零星设置在46郡80县④,大致可以显示早期佛寺星式散置的特点。 晋武帝司马炎“大弘佛事,广树伽蓝”⑤,改变了汉魏唯西域僧得立寺的政策。据方志记载汇计,在短短51年间,西晋19州至少有12州出现了新建佛寺。《魏书·释老志》称:“西晋二京合寺一百八十所。”“合”即“合计”,包含前代建寺。唯两京多佛寺,表明司马氏“广树伽蓝”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枢展开的。这同两京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恰相适应。这种辐射状格局,是以星式散置为基础的寺系格局的新发展。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分裂时期,诸朝先后以建康、长安、姑臧、平城、洛阳、邺城为都。汉地佛寺建置,也相应地以这几个都城为重心而展开。在南方,《辩正论》记载东晋104年“合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这是最早的朝代佛寺总计。由方志所见汉晋佛寺汇计还可看出,东晋时的寺系布局以建康为中枢,形成两条明显的辐射线,一条沿东海南下,一条溯长江西上。方志汇计在3寺以上的较大的佛寺聚落,沿海线有吴县(今江苏苏州)、钱唐(今浙江杭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剡县(今浙江嵊县)、章安(今浙江黄岩)等;沿江线有徐州(今江苏扬州)、建康(今南京)、湓城(今江西九江)、巴陵(今湖南岳阳)、武昌(今湖北鄂城)、江安(今湖北公安)等。这些城市多是郡治所在,较大寺落在这里形成以后,它们便兼为当地佛教中心了。

南朝四代寺系再以东晋寺系为基础而得增益。梁朝“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辩正论·十代奉佛》),是南方寺系规模的高峰。方志显示东汉至梁南方佛寺累计为636所,相

当于法琳统计梁寺的22.35%。考察636所寺院的地理分布状况,可以看出东晋寺系的线式辐射状布局有了新的发展。一是沿海与沿江两条线上,在东晋已有的寺落之外,又形成了新的佛寺聚落。方志累计在4寺以上的佛寺聚落,沿海又有海虞(今江苏常熟)、娄县(今上海嘉定)、嘉兴(今浙江嘉兴)、海盐(今浙江海盐)、宁海(今浙江宁海)、侯官(今福州)、番禺(今广州)等;沿江又有京口(今江苏镇江)、姑熟(今安徽当涂)、江陵(今湖北江陵)等。二是在沿海腹里地区也出现了新的佛寺聚落。如义兴(今江苏宜兴)、乌程(今浙江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德清)、诸暨(今浙江诸暨)、长山(今浙江金华)、太末(今浙江龙游)、松阳(今浙江松阳)等地,均有新寺落出现。三是长江中游诸水系两岸也出现了佛寺聚落。如鄱水畔的鄱阳(今江西波阳)、余水畔的余干(今江西余干),赣水畔的南昌(今江西南昌)、赣县(今江西赣县),湘水畔的湘潭(今湖南衡山)、临蒸(今湖南衡阳),沅水畔的武陵(今湖南常德)等地,均有新寺落出现。方志汇计还显示,在天监时期,梁朝23州境内疏密相间地都已有了佛寺;东部地区和北部地区佛寺分布比较密集,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佛寺分布比较稀疏,已构成为疏密不均的网络模样。

北方在十六国时期尚无佛寺总计。方志汇计十六国建寺仅27所,散布在西起凉州、东至青州、北至幽州共12州所辖之16郡23县,朦胧显示出以长安、姑臧、邺城为中枢的辐射状布局。北魏兴安初(452年),文成帝下诏“诸州郡县,于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区”(《魏书·释老志》。下同)。这是按国家行政区划普建佛寺的先声。但北魏前期官私自发造寺成风,没有严格循此规定。太和初(477年),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已有佛寺近百所,全境佛寺达6478所(北魏以及下引北齐的佛寺总计均含大量私家小寺)。孝文帝迁都后,欲改变代北时期滥建之风,立《都城制》规定,洛阳城内建一永宁寺,郭内建一尼寺,余寺悉建城郭之外;又令外州造寺须“本州表列,昭玄量审,奏听乃立”。这后面一项规定,是国家对佛寺营造实行预申奏准制的发端,它标志着汉地佛寺兴置在国家干预下,已从无序状态开始向有序状态过渡。但北魏后期并未遏止滥建风,延昌时(512~515年),全境官私佛寺达到13727所,魏末增至三万余所,北齐再增至四万余所(《辩正论·十代奉佛》)。魏都洛阳内外,有寺一千余所⑥;齐都邺下“大寺略计四千”⑦。两个都城发展为两大道场。魏齐

造寺之风,先后以平城、洛阳、邺城巨大的佛寺聚落为重心,向郡县乡里推开,前代佛寺分布的线式辐射状格局,已在向网络式格局演变了。

隋承周武废佛之后,开皇初一度奉行“有僧行处,皆为立寺”⑧的政策。隋文帝下令修复北周废寺,在“五岳及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辩正论·十代奉佛》);又“出寺额一百二十枚于朝堂,下制云:‘有能修造,便任取之。’”⑨。仁寿以后,文帝取法北魏,改行按州立寺的方针。起初他曾在所经行45州置大兴国寺⑩;仁寿间,又先后命50多州和30州起舍利塔。到仁寿大业之际,隋境190州已有130州先后建寺起塔(11),全境有佛寺3792所(不含私家小寺),大业末年增至3985所(12)。道宣说隋文帝“道化天下,三分其二”(13),即是指隋所置州的三分之二已建寺起塔,为佛法所化。隋朝重建寺系的意义在于,隋文帝将魏文成帝开创的郡县置寺之制,分期分批地从北方推向全国。它标志着以州(郡)县网络式有序布局为特征的中华佛寺群系基本形成。

唐初佛寺群系的发展一仍隋制,州县的网络式布局基本确立。隋朝寺系虽“遭隋季凋残”,唐初并没有出现如魏、齐、隋初那样的滥建之风。武德贞观之际,“州别一寺,但三十僧”(14),可见是依循每州一寺的原则重建寺系的。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海内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15)。其时全国358州(16),平均每州10.4寺。唐寺系基本恢复到隋代规模。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封禅泰山,为表示“推功大圣”,诏“天下诸州各营一寺”,全国佛寺增至四千余所(17),比贞观增加的寺数与全国州数相当,确是“州别一寺”的原则。开元末,全国佛寺再增至5358所(18)。其时唐朝国势亦臻鼎盛,设郡(州)府328,县1573(19),每州平均16寺,每县3.4寺,寺系网络益见{K22DC19.jpg}密。全国佛寺的这一基本数额(5358),成为以后唐朝寺系规模的“定数”(20)。各地置寺实行定数内的预申请额制。只有请得勅额的寺院,方可列入官籍,无额寺不在“定数”内,不被认可。

9世纪中叶的会昌禁佛,史称检括天下寺院四千六百所(另有兰若四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加上未拆佛寺的河北三镇和泽潞的寺数(21),其时寺系仍大致是开元定数的规模,百年之间没有大的变化。唐宣宗恢复会昌废寺,命“诸道管内州未置寺处,宜各置寺二所”

(22),又命“大县远于州府者,听置一寺”(23),但须“于州下抽三五人住持”(24)。基本沿行唐初以来“按州置寺”的原则,县寺不另度僧。全国五千余寺,二十余万僧尼,大约是唐王朝的社会生产力所能供养之佛寺僧尼的临界数。超过这个定数,生产秩序就可能失衡,导致社会动荡。唐王朝确立这个定数,用以控制全国寺系的规模,协调社会物质生产系统与精神生活系统两个方面。佛寺定数制的出现,标志着天竺佛教自传入汉地以后,迭经兴废,汉化渐深,到隋唐时期已基本纳入中华帝国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的有序轨道,成为中华社会精神文化领域里普遍而稳定的存在。

唐:佛寺分布的五个层区

方志汇计的汉唐所建5343所佛寺,从地理分布看,它们散布在唐朝238州所属的近千个县域。考察方志显示的这个庞大寺系的网络布局,可以发现诸地域间有明显的疏密之别。如果以开元十五道及南诏国为区划,以一千个置寺县为络结,大致显示为五个疏密层区。分述如下(25)。

(一)京畿、都畿、江南东三道为至密区。

京畿道5州(府)45县之40县有置寺记载,都畿道6州(府)50县之40县有置寺记载。京畿道有5县建制后废(京兆府之好畤,华州之下邽、栎阳,同州之夏阳,凤翔府之普润),佛寺失载。都畿道有10县建制后废(河南府之阳城、陆浑、福昌、长水、河清、颖阳、王屋,陕州之硖石,孟州之河阴,怀州之武德),佛寺失载。据此,两道11州95县均有置寺记载(或有寺失载)。

江南东道(20州109县):107县有置寺记载,1县建制后废(润州延陵)。仅1县无佛寺著录(处州龙泉)。

(二)河北、河南、淮南、江南西四道为次密区。

河北道(28州166县):122县有置寺记载;38县后废;6县无佛寺著录。38废县中,7县因濒河而废(魏州之朝城,临河,博州之聊城、武水,澶州之观城、临黄,德州之安德),1县湮于白洋淀(莫州莫县),30县或治所后迁,或建制后废,佛寺均失载。据此,河北道28州之全部、166县之160县有寺(或失载),占总县数96.38%。

篇五:宋朝名画评+宋+刘道醇

宋朝名画评

提要

《宋朝名画评》三卷,宋刘道醇撰。书分六门,一曰人物,二曰山水林木,三曰畜兽,四曰花草翎毛,五曰鬼神,六曰屋木,每门之中,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分上、中、下,所录凡九十馀人。首有叙文,不著名氏。其词亦不类序体。疑为书前发凡,后人以原书无序,析出别为一篇也。案朱景元《名画录》分神、妙、能、逸四品,而此仍从张怀瓘例,仅分三品,殆谓神品足以该逸品,故不再加分析,抑或无其人以当之,姑虚其等也。又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列黄筌及其子居寀於妙格下,而此书於人物门则筌、居寀并列入妙品,花木翎毛门则筌、居寀又列,入神品,盖即一人,亦必随其技之高下而品骘之,其评论较为平允。其所叙诸人事实,词虽简略,亦多有足资考核者焉。

夫识画之诀,在乎明六要而审六长也。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既明彼六要,是审彼六长,虽卷帙溢箱,壁版周庑,自然至于别识矣。大凡观画抑有所忌,且天气晦冥、风势飘迅、屋宇向阴、暮夜执烛皆不可观。何哉?谓其悉不能极其奇妙而难约以六要六长也。必在平爽霁清,虚室面南,依正壁而张之,要当澄神静虑纵目以观之。且观之之法,先观其气象,后定其去就,次根其意,终求其理,此乃定画之钤键也。是故见短勿诋,返求其长;见功勿誉,返求其拙。夫善观画者,必于短长功拙之间,执六要,凭六长,而又揣摩研味,要归三品。三品者,神、妙、能也。品第既得,是非长短、毁誉功拙自昭然矣。大抵观释教者尚庄严慈觉,观罗汉者尚四像归依,观道流者尚孤闲清古,观人物者尚精神体态,观畜兽者尚驯扰扩厉,观花竹者尚艳丽闲冶,观禽鸟者尚毛羽翔举,观山水者尚平远旷荡,观鬼神者尚筋力变异,观屋木者尚壮丽深远。今之人或舍六要、弃六长而能致此者,何异缘木求鱼、汲泉得火,未之有也。

卷一

○人物门第一

王瓘,字国器,河南洛阳人。美风表,有才辩,少志于画。家甚穷匮,无以资游学。北邙山老子庙壁画,吴生所画,世称绝笔焉。鸑多往观之,虽穷冬积雪,亦无倦意。有为尘滓涂渍处,必拂拭磨刮以寻其迹,由是得其遗法。又能变通不

滞,取长舍短,声誉藉甚,动于四远,王公大人有得鸑画者以为珍玩。末年,石中令以礼召鸑画昭报寺廊壁,厚酬金币。今西京石家寺壁,现在,故于乾德、开宝之间无与敌者。身死之日,画流相帅哭之。虞部武员外宗元,亦河南人,每叹曰:吾观国器之笔,则不知有吴生矣。吴生画天女颈领粗促,行步跛侧,又树石浅近,不能相称,国器则舍而不取,故于事物尽工。复能设色清润,古今无伦。恨不同时亲受其法。翰林待诏高克明亦谓人曰:今若得国器画,何必吴生?所谓买王得吴矣。识者以为知言。子端,亦有名于时。

(评曰:本朝以丹青名者不可胜计,唯抃为第一,何哉?观其意思纵横,往来不滞,废古人之短,成后世之长,不拘一守,奋笔皆妙,诚所谓前无吴生矣。故列神品上。)

王霭,京师人。幼有志节,颇尚静默。留心图画,尤长于写真。追学吴生之笔,于佛像人物能尽其妙。朱梁时以为翰林待诏。至石晋末,耶律德光犯阙,时霭与焦著、王仁寿为德光掠归。至宋有天下,霭还国,复为待诏。艺祖以区区江左未归疆土,有意于吊伐,命霭微服往锺陵,写其谋臣宋齐丘、韩熙载、林仁肇等形状。如上意,受赏加等。奉诏于定力院写宣祖及太后御容,梁祖真像亦在焉。本院堂西壁画现存,但经后人装饰失真。又于大殿西壁画水月观音,及于景德寺九曜院殿西壁画弥勒下生像。末年与东平孙梦卿画开宝寺大殿后文殊阁下东西两壁,梦卿以东壁让之,尊霭声迹,识者以为当然。所画南北毗楼勒叉天王高丈馀及金枪道菩萨相,皆笔力精迈,思虑殚竭。来世之誉,自此而已。

(评曰:霭之为画也,可谓至矣。意思宛约,笔法豪迈,皆不下王抃,但气焰少劣耳。夫写人形状者在全其气宇,霭能停分取像,侧背分衣,周旋变通,不失其妙,可列神品中。)

孙梦卿,郓州须昌人。少有精鉴而性拘执。家世豪右,不事产业,志于图绘。常语人曰:吾所好者,吴生耳,馀无所取。故尽得其法,里中人目为孙脱壁。又曰孙吴生。言能全脱吴生之壁,无小异处。凡欲命意挥写,必为豪贵所知,日凑于门,争先请售。识者以为吴生后身,数百年能至其艺者止梦卿焉。与王霭对画开宝寺文殊阁下西壁,为西方毗楼勒叉天王像及金枪道菩萨相,今并存焉。梦卿之画,世少藏者,王公大人第往往有之。

(评曰:唐张怀抃以吴生为僧繇后身,予谓梦卿亦吴生之后身。而列于抃、霭之下,何哉?吴生画天女及树石有未到处,语在王抃事迹。抃、霭能变法取工,梦卿则拘于模范,虽得其法,往往袭其所短,不能自发新意,谓之脱壁者岂诬哉。可列神品中。)

赵光辅,耀州华原人。太宗朝为图画院学生。性喜幽旷,无仕进意,潜自遁去,乡人犹呼赵评事。长于佛画及人物番马等。愚客于许日,开元寺见辅画摄摩腾、竺法兰以传教。皆丈馀,其慈觉悲悯之相尽备。又画五百高僧,姿质风度,互有意思,坐立瞻听,皆得其妙,貌若悲觉,以动观者。

(评曰:光辅之画也,放而逸,约而正,形气清楚,骨格厚重,可列神品下。)

高益,本契丹涿郡人,太祖时遁来中国。初于都市货药,有来赎者,辄画鬼神犬马藉药与之,得者惊异。有孙四皓者,广延艺术之士,益往客之,为礼甚厚,益亦画鬼神搜山图一本以酬其意,岁初复画锺馗一轴为献。孙遽张于宾馆,或曰:鬼神用力,此伤和重。益闻之,乃睨目夺笔画一异状者举石狻猊以击厉鬼,复张于旧所。观者惊其劲捷,握手滴汗。尝于四皓楼上画卷云芭蕉,京师之人摩肩争玩。至今天下楼阁亭庑为之者,自益始也。今四皓楼芭蕉现存。孙乃神宗神宗疑有误,原文如此。下同,近戚,进益前所画搜山图。上叹赏移刻,遂待诏图画院,敕画相国寺廊壁。会上临幸,见益写阿育王战像,诏问:卿晓兵否?对曰:臣非知兵者,命意至此。上善之。后画崇夏寺大殿东西二壁善神。虽长于大像,但称其笔,凡画坐神,则用意最善。

(评曰:观益之画,色轻而墨重,变通应手,不拘一态,其丹青之功者欤?可列神品下。)

武宗元,字总之,河南白波人。世业儒,为乡里所重。父道,与丞相文惠公随为布衣交,将宗元诣之。时方成童,大被称赏。文惠妻以外孙,用其荫得太庙斋郎。年十七,文惠请画北邙山老子庙壁,颇为精绝。景德末,章圣营玉清昭应宫,募天下画流逾三千数,中程者不减一百人,分为二部,宗元为左部之长。丁朱崖为宫使,语僚佐曰:适见靡旗乱辙者,悉为宗元所逐矣。上亦优劳之。中岳天封观置百金以求名手,宗元乘兴挥写,无毫发遗恨。洛中南宫三圣宫东壁画十太乙,皆丈馀。又于河南广福院写回廊壁,今并存焉。宗元亦不常奋笔,虽贵人名臣日走于门,求之甚勤,未尝肯诺。京师富商高生有画癖,常刺拜于庭下迨十馀年,欲得水月观音一轴。宗元许之,又三年方成,携诣高生,生已殂矣,焚画垂泣而去。丞相文懿张公士逊,生辰,宗元献消灾菩萨二轴。公张于千岁堂,甚秘重焉。历官至虞部员外郎。

(评曰:武员外学吴生笔,得其闲丽之态,可谓睹其奥矣。而品第不至于高益,得无意乎?夫若千乘万骑,出彼入此,气貌风韵不有相类,则益得之矣。武虽可以齐肩接迹,无甚愧之色,必求定论,故有优劣。然气格不群,优入画域,亦列神品下。)

王齐翰,建康人。世为右姓。齐翰自为童时,已能画地成人,有挺立之势。日见加益,仕伪唐李煜为待诏。及王师指伐,所得府藏,悉充军中之赏。有步卒李贵者径入佛庙,得齐翰所画十六罗汉。俄鬻于市,有富商刘元嗣以白金四百两请售。元嗣入都,复质于相国寺普满塔主清教处。及元嗣往赎,遂为所匿。讼于京府,时神宗方为尹,按证其事,清教词屈,乃出原画,大为神宗嘉叹,各赐白金千两释之。后十六日即位,名曰应天国宝罗汉,藏于秘府。

王士元,汝南宛丘人。父仁寿,亦能丹青,事见五朝名画录。至士元尤精其艺。好读书,为儒者,言有局量,乡里器之。与国子博士郭忠恕为画友。士元尝为孙四皓之客,甚见推待。唐有名画断,第其一百三人之姓名。太宗天纵多能,留神庶艺,访其后来,复得一百三人,编次有伦,亦曰名画断。孙氏谓士元曰:上为画断以续唐本,子其谓何?士元乃沉默思虑,采唐来诸家之长,为武王誓师独夫崇饮图。京师之人诣孙馆者日不可计,中有叹者曰:王君之意与六经合,观其事迹,不觉千古之远,非精虑入神,?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灾链耍∷锸喜桓宜接校谔熳樱?/p>

图画院品第之。时院中高文进与士元有隙,定为下品,识者忿之。止以三十缣为赐,不顾而去。文懿张公惜其精笔,奏摄南阳从事。

侯翌,字子冲,安定人。性简洁,重信义。学吴生释道画。予至和中于闾巷见挈一旧图,贮于大器,将濯去颜色,寻呼止之,乃翌所画七夕乞巧图也。其人曰:我于京城中为旧功德,亟卖以给朝夕。此图虽得于大族,及其市也,人以敝裂无肯售之者,我将洗涤以补穿结之服。因倍价以售归,则熟视,宛有王公第宅妓女瞻祝之态。

(评曰:齐翰不曹不吴,自成一家,其形势超逸,近世无有。士元通于微妙,物物称绝,见抑于高文进,势使然也。侯翌墨路谨细,笔力刚健,富于气焰,与齐翰、士元并列妙品上。)

蒲师训,蜀中人。晓音律,善谈论。幼师房从真,学画才十年,从真自以为不及。仕孟蜀为待诏。长于车服冠冕旌旗器械神鬼等画。子延昌亦能画,名亚师训。

黄筌,字要叔,亦蜀中人。少开悟,卓然不肯与群童语。年十三,事郡人刁处士学丹青。尤好花竹翎毛,凡所操笔,皆迫于真,大为当时所传。年十七,从其师同仕王衍。十九赐朱衣银鱼,监都曲院。及孟知祥僣立,进筌三品服。子昶丞袭,迁待诏。检校少府监。写伪后袁氏真张于别殿,嫔御属目,更深攀慕。累加如京副使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艺祖开朝,昶衔璧入觐,筌与子居寀皆从赴都下。上真命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仍厚赐之。筌以亡国之馀,动成哀戚,至是遘疾而卒,时乾德辛丑九月二日也。子五人,居宝亦能丹青,死于蜀。居寀自有传。门生夏侯延祐亦知名。

黄居寀,字伯鸾。亦事孟昶为待诏。随筌朝,复真命。陶尚书偲,在翰苑,因曝图画,乃展秋山图令品第之。居寀敛容再拜曰:某与父筌所为也。孟昶时以答杨渥国信,弥缝处有某父子名姓当在。裂之,如居寀言。询诸库吏,乃朱梁开平中楚将张浩杀杨渥籍没此图。偲命居寀追写父真,为当时所重。居寀父子事蜀主三世,凡图帐屏壁多出其手。愚尝于唐紫微第见居寀画西伯猎渭图及父筌真像,皆得其妙。

孙知微,字太古,彭山人。知书,能语论,通老学,善杂画。初师沙门令宗,凡牧伯所至,必与之相款,高谈剧辩,皆出人意。蜀中寺观多有亲笔,画释老事迹则不茹荤食,在于山野,经时方成。寓居青城白侯坝赵村,爱其水竹深茂,以助其兴。

孟显,字坦之,华池人。骨气清楚,语论通博。画佛像人物车马等出于己意,自成一家。笔无所滞,转动飘逸,观者不能穷其来去之迹。尝于本郡孟氏舍挥数壁,皆有精意。

周文矩,建康句容人。美风度,学丹青颇有精思。仕李煜为待诏。能画冕服车器人物子女。伪,日升,元中,命图南庄,最为精备。开宝中煜贡之,藏于秘府,为上宝重。

(评曰:蒲师训笔法虽细,其势极壮。黄筌凡欲挥洒,必澄思虑,故其彩绘精致,形物伟廓。居甗数壁有父之风,可谓善继矣。孟显能作猛风之势,瘦形圆面,识者犹以为疵。周文矩用意深远,于繁富则尤工。并列妙品中。)

张翙,字升卿,汝南人。性刚洁,不喜附人。学吴生仅得其法。大中祥符中玉清昭应宫成,召翙画三清殿天女奏音乐像。翙不假朽画,奋笔立就,皆丈余高。流辈惊顾,终谮于主者,以翙不能慎重,用意多速,出于矜炫,恐有效尤者。寻遭诘问,翙不加彩绘而去,论者惜之。于本郡开元寺画护法善神,最为精致。 王端,字子正,鸑之子也。性谨厚,幼知书,尤好读十七代史,文选、易象、黄老之学皆涉猎焉。善丹青,长于传写及山水花竹等。真庙晏驾,召端与画臣写其遗像。端举笔乃就,无及之者。燕恭肃王见其肖似,更益号恸。敕端入图画院,让而不受,止乞国子监书舍一部。上嘉之,特授奉职,转右班殿直。诏写真庙及章献明肃太后圣容于石壁,未绝笔而端卒。令李元辅毕之,优赐其家。

勾龙爽,蜀中人。厚重少语言。好丹青,神宗时为图画院祗候。善作中古人物,其状质野,观者有返朴之意焉。

陈用志,许州郾城人。朴直少许可,不嗜利禄,为交友所高。天圣中为图画院祗候。逮景祐初,今上营慈孝寺,敕用志及待诏等笔东殿御座侧,其间王华希宫中别赐,屏上为龙水,饰以花竹。用志不乐,因私遁去。人间多求用志画,至有日走于门者。用志但以半幅纸绢信笔自适,故其迹甚少。

厉昭庆,建业人。仕伪唐为待诏,国破,与其男从至京师,籍为编户。昭庆父子大有丹青之名,攻佛像,尤长于观音。凡画古今人物,至于衣纹生熟,亦能分别,前辈殆不及。每欲挥笔,必求虚静之室无尘埃处,覆其四面,止留尺馀,始肯命意,其专谨如此。人有问者,以陆探微去梯之事答之。故其笔精色泽,久而如新,此可佳也。

王兼济,西京洛阳人。简傲嗜酒,不修人事。学吴生为画,得其馀趣。白波人武宗元长于大像,当世称绝。兼济尝与对手,深见推誉。同于本京南三圣殿画太乙,兼济乃西壁焉。东壁乃武宗元画。中岳天封观西壁圣帝入队,亦兼济之笔。武宗元画东壁出队。虽不及宗元,自有佳处。

(评曰:张昉,用意敏速,变态皆善。王端写人形表,尤见所长。勾龙爽笔力飘逸,多从质野。陈用志所写虽至小僻,曲尽其妙。厉昭庆居必幽静,故其澄虑设色,久而愈精。王兼济尝与武宗元力画大像,虽不能及,亦可以接其步武矣。并列妙品下。)

杨斐,京师人。性不拘,有气概。多游江浙间,后居画院。攻画佛像,宗吴生笔。于泗州普光王寺画鬼神于方丈,其容色威势,有足观者。

高文进,蜀中人。太宗时入图画院为祗候。上万机之暇,留心绘事,文进与黄居寀常列左右,赐予优腆。相国寺高益画壁,经时圮剥,上惜其精笔,将营治之,诏文进曰:丹青谁如益者?对曰:臣虽不及,请以蜡纸模其笔法后移于壁,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