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花未全开月未圆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3:36 作文素材
花未全开月未圆意思作文素材

篇一:花未全开月未圆

花未全开月未圆

一直想要一种简单的生活,没有太多的负担,没有太大的压力,心是恬静的,暖暖的。就像阳春的微风,随意地掠过湖煦、轻柔的波…… 一直要求自己波澜不惊,即使面对暴风骤雨或者电闪雷鸣,也自岿然不动,气定神闲。然而,天气喜怒无常,亦如人的心空,变幻莫测。你不解人,人不懂你,就这样,很多简单的事儿反而像乌云越织越绸,到最后演变成狂风暴雨,把你淋得透心凉,甚至让你大病一场…… 简单,该是多么好!如果心思简单,如果愿望简单,如果相处简单,那么,一切的一切应该少了很多纷争,也少了很多干戈吧?常常告诫自己,不要对人报太多的期望,因为期望越大,失落也就越大。别人永远是别人,他不是你的兄弟,她也不是姊妹,他对你没有责任,她对你更没有义务,很多的他或者她与你而言都是旅途中人,相伴一程罢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规率,是宿命,凡夫俗子如何摆脱?莫再强求吧,记着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不好,一切的一切没必要耿耿于

怀。保持简单的生活,享受简单的快乐,如此就好。

与时空而言,人无异于一粒微尖。尘埃落定,谁也无法改变谁。徒劳的挣扎,只能将自己越缚越紧,很难飞得起来。任其自然吧,尘缘,

情缘,繁花一梦,伤的痛的不还是自己?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其中道理,我远没有参透。或者说,我太简单,直来直去,只顾着一时痛快,却不去看那眼前的是人还是牛?简单的话,

并不是那么简单地就可以说出来的,简单的幸福,亦不是垂手可得的也。 简单的人,应该有出尘脱俗的气质,这种气质是涵养,是美德;是平和、宁静之气,是率真、无私之美。简单的人, 不在乎太多的局囿,不在意所谓的形式。简单的人,淡然面对花开花落,从容看待德与怨、爱与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简单的人追求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态度。当别人负你,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真,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用你高尚的人格去坦然面对。这样,内心必然宁静,必然恬淡,也

必然充实而快乐。

想做简单的人,却发现心空黑云翻墨。静心,定力,修养,有时却抗拒不了浮躁。自嘲地笑笑,发现简单也是这么难。蒸发掉的热情,会不会化作伤心雨?眼泪落在了心上,会不会划上一道距离?人与人的心

空,希望不要隔着一道银河,即使那银河光芒闪烁。

未来的路,走过去才知道。路上的人,相处了才了解。阅历,不等于时间的累积。做一个简单的人,需要太多的智慧。花未全开月未圆,尘缘、情缘,皆是如此。这也许是世界上最美的境界吧?这样,也许会

让人心中有简单的欣喜和快乐吧?我默默地想。

篇二:花未全开月未圆

“花未全开月未圆”写作指导

【解题】

鲜花开放,但还没有全部开放,月亮盈圆但还没到十五,这时候,我们队美好事物充满了期待,是最美的时候;如果花还未含苞,月亮还没现月牙,美好的事物还遥遥无期,或者花已盛开,月已全圆,接下来就是逐渐凋零和亏缺,就打折扣了;所以,这句话体现了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就是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要留有余地,不要追求极致。

【出处】

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是多情更可怜。

这是一首禅语诗。是禅宗推崇的一个人间最美的境界。第一句,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亮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人的心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第二句,虽然看到的事物是不完美的,但是人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一心找到完美的花月。第三句,虽然知道花月不是像人一样能够感受到情感的,不能够由于知道了你的感受就随你心愿。第四句,在花月无情的情况下还自作多情是很可怜的。整首诗就是劝导人们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老希望任何事都能随心所欲达到完美,要知足长乐。

【范文】

花未全开月未圆(片段)

未全开的花儿,散发着诱人的芬芳,花色已是艳到极至,微含的花瓣里孕满了开放的力量,又写尽了羞涩的情致,未开恰恰把全开的明艳展现成了一个将来。而盛开的花朵虽然美艳动人,但一朝花谢芳菲尽的前景岂不较为逊色了些?在这里我们不忙象林妹妹似的伤感花谢花飞,我想说人生短短,我们何必要为一些不完美而不能释怀,从而在一种缺憾之中烦闷忧愁,愁白了头,愁皱了容颜呢!或许你有这样或那样的先天的缺点或后天的不被人理解的个性,但那正象树叶的形态各异,河流山川的姿态万千,顺乎自然;或许为了一份理想,你付出了全部的激情、智慧,付出了汗水甚至血泪,但为何仍不能看到你日夜期盼的出现呢。不必烦恼,想一想来路,所有的经过包括失败都是一个脚印,雪地上的脚印,踏实而美丽,过程本身的美丽胜过结果的到来,而且它就要到来,辉煌地到来。看一看你自己,是否因了不懈的努力从而变得更加坚强,是否因了曾经的思考从而多了一分成熟,从而人生的境界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过程本身不也是结果的一份吗?把握现在,享受过程,笑在花未开时,花就永远在你心头盛开。

一轮圆月,寄托了人们多少美好情思,是多少人的期待,温一壶月光下酒,醉人的已分不清是月还是酒。正因为有了未圆时分的无尽期待,才会有月圆时分的如痴如狂。从无月的夜晚的黑暗,想念月光的皎洁,从明月如眉、如镰到月圆,日子在期盼中飞逝,而对月圆的期盼让明月变得更加动人妩媚。就象想念一个人,却不能相见,于是他的身影和他的一切都成了一种盼望,他的音容变得非同寻常,他的生命变得如此珍爱,感情在想念中愈加浓厚,而想念的苦也变得象酒一样的酽,相比相见的甜蜜这岂不也是一种难得!就象爱一个人尚未

开口,就象在奔向风景的路上,就象春天要来,就象孕育着一个婴儿……少年时光有了太多的记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一切是为了长大;求学之路有苦有乐,毕业后我们总会不停的回望;如愿有了期待的婚姻,恋爱却依然是生命中的珍惜。月未圆,月会圆。

花未全开月未圆

听于丹的《论语心得》,听到一段让我颇有感受的话:禅宗所推崇的人间最好的境界,叫“花未全开月未圆”。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人生之道如此,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其实呢,花未全开月未圆,大都是无奈与无意的意外结果,完满的日月是不可能恒定的,且只有一个结果——-变得不再完美,无憾者罕,这不完善的圆缺里,反而是最具希望与生命力的状态,人生也是这样,人的一生能做到中庸,一定是达到了最为圆融的境界,人生最佳境界正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女娲之所以补天,也说明这世界本就是残缺不全的,我又何必苦苦痴想求全呢?

春秋时代的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完成大业后,与西施泛舟太湖。汉代张良功遂身退,跟着一个叫赤松子的世外高人云游八方。晋代张翰在洛阳为官,一阵秋风使他想起家乡的美味“鲈鱼莼菜脍”,不禁伤心落泪,难以自禁:“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据说“花未全开月未圆”是曾国藩平生最喜欢的一句诗,曾把这种境界作为一生的追求,他经常在心中反复念叨“花未全开月未圆”,“凡事留有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他灭了太平天国到了功成名就的时候,毅然自销湘军,自树对手淮军。五十五岁时,辞去一切职务,注销爵位,提前退休。有人曾这样的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的一生真算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把做人的意境发挥到最佳。

花未开满月未全

一本接一本的小说就在手里这么轮换完了,故事的伊始总是出现很多的人围着一个人不停地转着,TA是世界的中心,大家都围着TA转,但是一旦圆心选定外围的一个人以后,外围剩余的人就会迅速配对,不管过去有何种误会,隔着万水千山,都能变成一对一对的,大家都觉得两个人的关系最为稳定,所以当三角关系出现后也会在外围拉一个人进来分配成两个两人组,这样的结局总是被认为是最完美的,而我们也习惯了别人问我们结局怎么样时,回答上一句“结局不错啊,大团圆”。

殊不知结局越完美越让人觉得伤感,曲终人散的落寞更是难耐,事实怎么可能像想象中那么完美上演呢?最能接近人心的不是“大团圆”,正如最美的永远是“花未开满月未全”之时,化满则败,月全则亏,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

最美的不是假日,而是假日前的那份期盼;最深的愉悦不是得到某样东西,而是在得到它之前的努力;最漂亮的东西,不是看到它时的表述而是在看到之前的幻想;最美好的结局不是那句“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对那个未知结局的猜想。

喜欢一样东西是因为它与你产生共鸣了,跟你的想法接近了,表露出了你心底的想法。正如你为什么会喜欢那件礼物呢?不是因为你在得到它之前就在期盼它,想要得到它吗?一个故事的结局能顺着自己的想法走是最完美的,最是喜欢没有结局的结局。

有人讲她喜欢一部电影看几遍,直看到她能知道这一表情接下来是什么的时候,因为每当这时候她就有当导演的感觉,掌握着整部戏。我们都喜欢当导演,喜欢故事跟随自己的脚步走,喜欢将一切都握在自己手中,喜欢掌控别人的人生,那么何不在“花未开满月未全”

时把结局留下,撤离舞台呢?

一个小东西掉了,再买回来一个哪怕是一模一样的,也会觉得曾经那个最好,可谁知道要是真的把原来那个找回来,谁还会在乎曾经的那个呢?失去的,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如果对过去有什么眷念的话,那只是因为在花未开满月未全时丢失了,不甘心而已。 花未全开月未圆 曾国藩说过:人生最佳的境界是花未开全月未满。某日听张国荣的当爱已成往事,铜鼓声一敲,戏咿咿呀呀地开场。我似乎看到他穿着大黄的戏服,水袖一挥眉梢一挑眼波一动,极尽优雅的姿势,俨然成了戏文里的真虞姬。他从头唱到尾,曲中人散时坦然一笑,拔剑自刎。正如他从高楼一跃,翩翩迎向死亡。 人死了,但故事未完。留下一段风中的往事,一段残缺的绝代风华留于世人惆怅。

在世人眼里,爱亦如此。一个圆满的结局固然能让人欣慰,但更容易忘却。总是残缺的爱情会铭刻在心里时时怅然。就像一朵花努力盛放,未开到荼靡就已枯萎。你时刻惦念着它盛开过后的模样,却已经成了一种奢望而不可得。

正所谓未得到,所谓已失去,总是最登对。

当我第一次看到“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这句诗时,仿佛电光火石间就留下了光影莫名深记。尔后发现它出自一首《涉江采芙蓉》,并不是出自名士之手,而是无名氏所作。恰如开在野径边的小花无人问津,却散花着清幽的香气令人惊艳: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

诗中的女子与情郎两散,彼此情意相通却被迫分离。当女子与女伴结伴嬉戏时她只是紧锁着眉头,望着湖水荡漾的方向,却荡不回朝思暮想的身影,娇艳的芙蓉衬不出人面桃花,只是一片伤心。女子日复一日地等待,直到身边的女伴成家有子,门前的老槐树在等待中同她一起老去。直到一片青丝染成月色,皱纹爬上眼角眉梢,那紧缩的眉头没有改变,眼里的望眼欲穿也没有改变,忧伤以终老。

偶尔也会想女子有一日倚门盼望时看到了她所熟悉的身影,完成平生夙愿与男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倾城之恋》里范柳原曾说过:“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生死尚且不论,单是情感就能永不磨灭吗?柴米油盐粗茶淡饭会使彼此磨合,却磨灭了爱情最无华的样子。

勿论诗中的男女只是一对平凡的夫妻,就连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这对神仙眷侣也难逃宿命。卓文君如此妙人,也栓不住司马相如对她的一心一意,最终起了纳妾之心。若不是之后文君一首《白头吟》与君长决让司马相如看清了她的决绝之意与性情刚烈,最终才唤回长卿。表面上似乎这段佳话是圆满的,但真的圆满了吗?

彼此之间若曾有一人对这份感情不再忠贞,就好比生生多出了一道桥,不知道通往何方,但总归是回不去了。

相较之下,我倒欣赏“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现实的无奈恰好留下了最美丽的韶华,日后用来等待回味的是最初的美好与轻狂,最后以飞蛾扑火的惨烈方式划下完美的句点。这种执念是世间少有的,更多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妥协,会找一个适合的人相依到老,与爱无关。只不过偶尔也会想起某年未来得及实现的诺言,以及藏在眼底心里,面目模糊的微笑,最绝代的风华。

毋须遗憾花未开全月未满。一夜昙花的刹那芳华,或许比四季长青更令人怀念。

篇三:花未全开月未圆是我研训第一天心境的写照

花未全开月未圆是我研训第一天心境的写照。

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禅宗推崇的一个人间最美的境界,意思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亮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是人的心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进步和发展的工作,满了酸甜苦辣,是痛并快乐的。琐碎的科学实验,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以及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的参与,是由不得我们拥有惰性的。研究教师的教法,如何让学生的学变得简易轻便,如何让课堂真正变成培养学生科学兴趣,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课堂,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充分发挥引路者的作用,通过知识魅力以及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使学生在激励、鼓舞中学习,更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思想,认真地投入到暑期的研训中来。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教师更加需要不断的充电。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意识,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暑期的研训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将迎难而上,期待享受解决困难后的喜悦。 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我坚信,一个人面对困难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他走向卓越或平庸的分水岭。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色彩,有什么样的追求,就能达到什么样的人生高度。

花未开,月未圆时总是有所期待的,其实有

花未全开月未圆意思

所期待才是幸福的。

篇四:人生的一种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

人生的一种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是恰到好处的呢?

孔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心理学当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刺猬法则”,就是说这个问题的。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各自分开了。

可天气实在太冷了,一会儿,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

挨的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的太远,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这就是有名的“刺猬法则”,它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只有合适的距离才能让彼此感觉舒服:

距离太远,缺少必要的交流与信任,对方在彼此心目中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不了解,情就淡漠了,心就隔阂了,也就无法成为知己;

距离太近,同样也很危险,没有距离、没有秘密,往往让彼此看到对方身上的缺点,往往会打破那种“看上去很美”的感觉。

人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很微妙的历程,酒肉朋友我们都知道,也不会在真有困难的时候想起来。任何两个人的关系,都需要一定的距离。就像一杯水,太凉了寒心,太热了烫口,只有适度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亲切而不暧昧,淡雅而不冷漠——亲而不密,淡而不疏,也许这样,才是最好的距离。

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尤其是都市里,原来的大杂院都拆了,建成了单元楼,串门聊天、吃

百家饭已经成为了历史。往往是同在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邻居都认不全。

正因为周围人际关系的冷漠,加重了我们所信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你会觉得:我的好朋友应当对我好一点,我也会自觉地对他好一点;你们家有什么私事,比如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可以给你们调停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距离过近,必然要伤及他人。那么,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呢?

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看到朋友做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都大包大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

心理学上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是说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这种行为,常常会使爱成为一种借口,一种负担。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

这些都是“非爱行为”,它是一种以爱的名义进行的强制性的控制、掠夺,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是对他人人格和尊严的侵犯。

西方的孩子独立的一般都比中国早,因为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虽然世界上大部分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但父母对孩子的爱,却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无论父子母女之间,还是多年夫妻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

这种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一点余地的距离,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美好的东西一旦得到,到达了顶点之后,这种美好就会渐渐流逝。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如果过于快乐,人就会迷失在其中——乐极生悲;如果事物太美好了,它必定会开始败坏。这就是自然循环的大道,任何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朋友之道,亲

人之道,亦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篇五:花未全开月未圆.doc

龙源期刊网 .cn

花未全开月未圆

作者:王奕蓉

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09年第03期

闲暇之余,总是喜欢翻翻那些情节离奇曲折的小说。最享受的时刻并不是随着情节落幕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的轻松,恰恰相反,是随着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的情节一起凝神、屏息的过程。这种“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让我在其中陶醉不已。

“花未全开月未圆”,让人享受的是一种未知的快乐和过程的美好,是一种朦胧、隐约的含蓄之美,更是一个给人留有余地的幻想空间。一部小说的结局或许只有一个,但是在你的心里可能设想了千种万种。就像人们喜欢猜谜一样,人们对未知的好奇与向往从来都不曾减弱,因为未知,所以神秘,因为神秘,所以美得不可企及。

“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超乎完美之上的另一种年轻富有的辰景,是一种纯洁安宁的隐藏,更是一种可以把握的契机。比起花开满枝、月色盈夜的张扬,含苞待放、新月如钩的谦卑更值得人们欣赏,它们没有攀比,没有炫耀,比起花开月圆之美,它们美得更加静谧。这是它们最年轻,最具有生机活力的时光。为了最终的完美而蓄势待发,它是我们为了美好而努力奋斗的最佳时机。它的美是一种蓬勃积极的动态美。

“花未全开月未圆”,是可以留守住的永恒,是离完美最近,离残缺最远的瞬间,更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花开则败,月盈则食,我们的内心没有了期待与憧憬,所谓的美好也就随之消逝了。比起这样的稍纵即逝,那种朦胧的期望要来得更加长久。这样的尺度,多一分太浓,少一分太淡,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

西湖因月而妩媚,泰山因云而壮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让白居易充满遐想,“草色遥看近却无”让韩愈领略到了距离之美。这种朦胧之感可以让我们忽略那些因过于追究而产生的不完美,它使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对爱美之人的馈赠,是观赏水中月、镜中花的宁静与从容。

何必要极力追寻与拥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学会欣赏和珍惜真切而长久的过程才更加重要。这种“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哲学呢?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