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若即若离忽然之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0:25:05 单元作文
若即若离忽然之间单元作文

篇一:张爱玲的爱情答案

张爱玲的爱情答案

肩负色诱刺杀汉奸任务的女学生王佳芝,在暗杀地点看到倾心为自己挑选钻戒的易先生,忽然感觉到“这个人是真爱我的”,由是她在那一刻,“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她放走了他,从而招来杀身之祸。男人杀了她,男人想的是:“她还是真爱他的。”

据 说《色戒》是张爱玲本人最喜欢的小说。从写作年份上看,《色戒》写成于20世纪50年代,其后经过30年修改。30载光阴写就一个几千字的爱情短篇,可能 字字珠玑之后,更多的是作者关于爱情的彻骨感悟。有意思的是,以写了一辈子小说的张爱玲的老到,她应该深知在小说里直接说出小说主旨的写作忌讳,可是她竟 然说了出来,她在小说里说:“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这样的话让人在惊心之余,放到小说里看,怎么看都觉得,是作 者对于人类那令人绝望又可笑可悲的所谓爱情,要坚定而又执拗地给个注解,而这注解,30年都没有更改。

男人、女人、爱情,张爱玲从《倾城之恋》到《色戒》,给出了最终答案。 女人在《倾城之恋》里,于男人亦真亦假的表白诱惑里考量男人对自己迷恋的程度,男人则在女人的若即若离里试探自己魅力几许。在太平年代,这种游戏在普世男 女之间经久不衰地上演,乱世里倒是一个城市的沦陷成就了所谓的“倾城之恋”,这就是爱情之荒诞。到了《色戒》里,张爱玲要说的就是爱情本质的虚妄了。对于 女人来说,所谓的行刺汉奸的“革命行为”,根本敌不过男人是否爱自己的考量——尽管她未必爱他;小说里的易先生,以他那样的年纪和相貌,他虽然拥有了她, 但他依然不能确认她是不是真心爱他。直到她在执行任务的紧要关头放过了他,他以为她是真心爱上了他,而他杀了她,她连她的尸身都成了他的鬼,他在与她的较 量中赢得满钵满盆。所以在杀掉女人之后,男人全然没有心伤和内疚,有的只是“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的得意。如果说《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和范柳 原是以调情试探爱情的话,《色戒》里的王佳芝和易先生就是以生命拷问爱情了。

显然,《色戒》的故事是一出代价过大的爱的拷问, 其中最吊诡的是生者与死者,或者说赢家与输家,都在没有掌握他们索问问题的真正答案的前提下,演绎出一个关于爱情和死亡的故事。情场上或还分得出赢家与输 家,而爱情,于所有人而言都存在盲点。男人和女人都在追问“他(她)爱我吗?”这疑问,成就了男与女的追逐,成就了爱情的最大可能。男与女,说猎人与猎物 的关系已是慈悲,似是嬉戏,有回转余地,作家咬着牙在后面说出的是“虎与伥的关系”,所谓伥,是为虎咬死的鬼,反过来跟虎一起作威……男人与女人惊心动魄 的相依相克,相生相死,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灵魂深处深刻的自私、贪婪与脆弱、孤独。

[文章来自www.91yiye.com ]

那么,关于爱情,张爱玲写到这里,还有什么更多的故事和感慨可以让她去叙述,去表达呢?张爱玲把关于爱的错误答案给了她可怜的男女主人公,却把爱情的真实答案给予了读者。小说写到这么聪明的地步,也难怪,作者本人会最喜欢《色戒》。

欢迎转载,本文出处:www.91yiye.com/a/168762.html

篇二:我的若即若离

我的若即若离

若即若离这个词对我有特殊的意义。我第一次见到这个词,是在饶雪漫的小说集目录上,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甚至读过,就叫《若即若离》。不过我还没有看过《若即若离》,我想我要看了,对若即若离的理解将有更深层的意义。而本身,我对这个词就是有切身的感受的。毕竟我,和记忆中那个她,就一直在若即若离。

她原本就活在我的世界的。在初中,不管我愿不愿意,这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尽管我在口头上对这个名字忌莫如深。事实上这一种单方的朦胧的好感一直存在,尽管那个她并不愿意。从头到尾只有我的臆想。以前,她活在我身边,像天使。

从初二升初三后我就几乎没有跟她再当面说过话了,QQ联系也在那晚不愉快之后戛然断绝。初二的时候我们坐得很近,有过亲切的交流,之后便渐渐疏远,但又不是非常远。似乎我伸出手就可以接触到。仿佛很近,就在咫尺,但一直到今天我都未有接触到她。当时的我对这样的处境感到痛苦。是的,单相思真的很痛苦。青春期特有的迷茫笼罩着我。而现在我知道了,这叫若即若离。

我初三整一年都在想着她,到我中考前一刻也不能禁止。其实说不想,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老师们说的倒是简单,可是他们在他们那个年代,是否又能真正做到?好比一样美好的东西放在你面前,你会不会想要伸出手将它拥有?就算一直地失败,只要它还在你面前,你也不会轻易地放手。当然,要拿得起放得下,话是这么说,真正做到的只在少数。我无数词在纸上写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她的教室在我隔壁的隔壁,她就这么真实地存在。

在中考前紧张地备考时,我仍有条不紊地写我的随笔,那是关于她的文字。当然读者只有我一个。但我写的时候,就感觉她站在我身后,看我写,听我诉说。

这种日子哪里是个头呢?我就像是走火入魔一样,满脑子想的都是她,总是浮现出她的身影,她的笑。我没有勇气直接去找她,虽然我很想见到她,无时不在想。我有足够正当的理由可以和她当面,但我还是不敢面对她。她离我好近好近,我的心跳不止。

好像那时的天空,有很多彩色的泡泡,漫天飞舞着,每一个泡泡都泛着她的影象,在向我微笑。

我就好像是失去了电子的钠离子,她是拿着属于我的电子的氯离子。我在日记里记下这段文字。

后来听说,老师那时都说:“这孩子,太痴情了。”

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可不是我所乐见的。本能告诉我,我应该进一步做点什么。故事的发展,像老掉牙的国产爱情剧的剧情,但结果却并不那么美好。我在这场爱情赌博中注定输得一干二净。

她却还在那里,而我受了伤,没有能力进一步地行动了。我已跌落在谷底,等待救援。我趴在那,等着她施以援手,但,她始终在那,不远不近。

这是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么?她就在那,不离不弃。

后来我学乖了,不再做那些无谓的尝试。我埋在书堆里,以期能和她断绝任何单方面联系,从根本上消灭这幼稚的感情。她也没有来过。有一天我感觉我终于释怀了,可以坦然了,可我一抬起头,却发现我错了。

是阴魂不散的那种。她还在老地方。

我忽然有种想哭的冲动。两块磁石,她依旧在吸引我,当我无限接近的时候,她变换了磁极,我又被无情地抛弃。她不断变换磁场,我于是就陷入这么一个恶性循环当中,逃也逃不出。我究竟是怎么了?这种若即若离,一次次将我推下谷底。

终于下定决心忘记。我决定不再见到她。我聪明地避免和她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方。

我是如此苦心孤诣地打着这个时间差,只是为了不想在路上又万分之一机会的相遇。我想,不见,总该会忘记吧。

但我骗不了我自己。那时的每个周末,我都守在电脑前等待着她的出现。我觉得我那时真的是可以等到天荒地老的那种。

毕业那天晚上,我们一班旧同学在酒楼里吃饭。她就坐我旁边。我们一句话也没有。她低头不语,默默地夹着饭,一小口,一小口地吃。那应该会是我们最后一次在一起吃饭,也是唯一的一次。

她要走的时候,陈奕迅的《明年今日》忽然响起:

“……若这一刻我竟严重痴呆……人总需要勇敢生存,我还是重新许愿……明年今日,别要再失眠,床褥都改变,离开你六十年,但愿能认得出你的子女……”

眼泪止不住了。

后来,我如愿考上我的省重点高中,她没能再和我同校,我们的生活完全隔离开了,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我却未能忘记她,忘记她的一言一笑,仿佛她还在我身边。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若即若离吧。

篇三:梁文道:全部问题都是同一个问题

梁文道:文艺人要装俗才会被认同 梁文道在凤凰卫视主持了8

年的日播读书节目《开卷8分钟》今年初停播了。他做了新的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把播出平台移到了互联网上,把读书场景移到了北京深夜的街头。

猛一看这实在不像个读书节目。每集片头片尾,伴着张亚东的音乐,出现的是北京街头众生,每次都不一样。有人认真地在微黄路灯下啃烤串,有人背着的大包里斜插一串玫瑰,情侣在街边打闹,姑娘翻过栏杆,老人睡在地下通道……然后,梁文道出现,罩着大黑斗篷,或者白布衬衣,从公交车上下来,从地铁站里出来,开始边走路边讲严肃的经典书。

按照最初的策划,梁文道应该在地铁或公交车厢里“说书”——他喜欢用这个词,喜欢那种说书艺人的感觉。他想每一集进一个站,再出另一个站。每一集都是一段旅程,跟许多观众在同一场景下。“把这个城市的公交路线都搭完,一路向南,搭到河北,到石家庄下车,然后接下来整个月都在石家庄,再下去开封……一直到海南岛。”可惜,这个计划一开始就夭折了,拍摄申请被公交公司和地铁公司否决了。梁文道说:“没办法,在今天的中国,最重要的价值是安全。他们不想做多余的事情。”

梁文道这次不仅是主持人,还是这档叫《看理想》的节目的出品人、策划人。除了梁文道主持的读书节目,这档节目还包括陈丹青主持的讲画节目《局部》和马世芳主持的讲音乐节目《听说》。夹杂在优酷综艺频道的一众综艺娱乐节目中,《看理想》显得有些扎眼。

45岁的梁文道不开微博、微信、脸书、推特,写作还用稿纸和笔,猛看像个习惯古典的老年人。但他的解释是:因为我很实际。“我手写是因为不会打字,不是因为追求什么美感、传统。”算了算学习打字要耗费的时间,他觉得划不来,就放弃了。因为类似的实际理由,他很接受方便的电子书。他甚至很能理解自己讲解杜拉斯《情人》的节目,标题被改成《心机少女出卖肉体养全家,贵族学校变淫窟》。基于对视频传播方式改变趋势的研究,他觉得:“这种情况过一年就不太重要了。”

文艺有什么不对?

人物周刊:《开卷8分钟》停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很沮丧?

梁文道:没有,那时候我在南极旅行,我都不知道。在南极,几天开一次手机。一开,有些媒体的朋友问,你那个节目是不是停了?我就问我节目的编辑,他说:对,停了。我就说:哦,没关系,那什么理由,现在人家问我。他就说收视呀怎么样。我说:哦,好,可以。我也没什么不高兴。

人物周刊:可它做了8年哦。

梁文道:那就更应该结束了,对不对?我觉得没有一个东西是会一直做不完的嘛。人都会死,何况一个人做的节目。

而且你知道我是香港人。在香港做文化人,都很认这种命的。我这辈子写得最多的一种东西是杂志的创刊宣言,因为杂志总是开了两三期就会倒掉,哈哈哈。要不就停刊的,要不就专栏的结尾。太多了,我数不出来了。我很了解,这种东西本来就很难生存,尤其在香港那样的环境,忽生忽死,就像蜉蝣一样。所以没什么,反正通常就是这个地方做不下去,我们再来,再开始。我很适应。

其实我很感激,凤凰能够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他们能够熬了8年多,是很难很难的一件事,也该到时候了。

人物周刊:《看理想》最开始怎么定下来书、画、音乐这3个分类?

梁文道:好像很自然,是不是?作为一个初级阶段,你等于在登场亮相告诉别人我是谁,我要做什么。“理想国”作为一个出版机构,这个圈的人大概都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感觉很人文、很知识,当然也有文艺的东西,但同时有很深厚的、很多人形容“公知”色彩的东西。“看理想”不只是“理想国”的视频延伸,而且还要强调某些风格上的差异,比如说我希望它更文艺一些。所以就很自然选择讲书、讲艺术、讲音乐这三样。但这只是初步了。

人物周刊:现在好像文艺、文青成了偏贬义的词,起码是容易被嘲弄的词了。

梁文道:是啊。可是我就想让它证明,这有什么丢人的嘛,文艺有什么不对?我觉得今天的中国,很可悲,很文艺的人要装俗才会被大家认同。比如像高晓松就很明显,其实很文

艺,但是要接地气。最好的例子是窦文涛,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很真诚的人,很坦白,他的确是,有真俗气的一面。可是我认识他那么久,知道他其实也很装。装什么你知道吗?他大部分不工作的时间,都躲在家里看书。他最喜欢研究中国书画。他文艺得一塌糊涂。但问题是,他在电视上就是:哟,优衣库这个,我也想搞一回啊。他就要说这种话。他绝对不透露那一面。这时候观众就说喜欢他,真性情,大家觉得这才叫真。但是明明你真喜欢金文的书法,不能讲,你一讲就装逼。

我觉得何必这样子?为什么一个人真喜欢他就不能说出来?而且就算是装又怎么样?文艺本来就是装出来的。你装着装着就像了,就是了。你最初抱着一本《尤利西斯》满街跑,那个年代你可能以为这个样子很牛。但是你总不能只是拿来当服装的一部分,你怎么都得翻,翻着翻着你看进去了。

文学和故事是关乎生死的问题

人物周刊:我看《一千零一夜》的时候,特别喜欢那个片头片尾。它每次都不太一样,很有趣。

梁文道:真的?谢谢你。你这么说我很高兴。为什么呢?我们昨天才在分析,很多观众是会跳过的。因为大家觉得那就是片头嘛,没有内容,没有信息量。他们觉得文化节目就是一个有文化又会说的人在说嘛,那直接跳到说的部分就行了。可是我们当初做的想法就是,它绝对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我们节目结构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这个我不说,人家肯定也看不出来。我们很失败。

《一千零一夜》是3个结构,第一个结构就是这个片头片尾,这是个人间、世界,很正常的世界,然后我从公交上下来,从地铁站出来,在这个世界之中。忽然之间,我要开始说书了,一说书其实它已经变了,所以我们用一个移轴镜头,把背影一下虚开,表示已经从一个正常世界进入一个不太正常的世界。因为在正常世界,你不会碰到有个人在街上说书,甚至有时候你在街上看到有人看书,今天都不正常了。第三个世界就是我朗读那些书的片断。人都不见了,剩下的就是一个城市的空镜,那是一个更抽离出真实生活的世界。当整个节目都完成,我们的镜头表现也正常,我再回到街头巷尾的人间去。

我跟导演说,片头片尾那些人群、那些街景,其实是我们对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一种态度、一种感情,我们怎么看今天的中国?怎么看今天的北京?读书跟这个社会到底有什么关系?我这么说书跟这个社会是什么关系?你之所以读这些书,不是因为想离开、看不起这个现实生活,恰恰是因为,可能跟它是有关系的,但又不是百分百紧密的,是若即若离的。既然在这个城市生活,在这个城市读书,我们对这个城市不可能没有感觉的。那些街头的晚上,有人在扫垃圾,有些老人睡在地下道,有人那么晚下班,他们是什么表情,他们是什么人,我觉得这很重要。

人物周刊:怎么定《一千零一夜》这个名字的?真要想做1001期吗?

梁文道:不,是因为我很喜欢《一千零一夜》,这个故事本身可以作为一个比喻。在我看来,它是讲关于什么叫文学,什么叫说故事。第一,它那个结构很精巧,整本书有各种各样的故事,但它不是瞎凑,是有个大的框,有一个人在把这1001个故事向国王说出来。而且1001,暗喻的是说不完的故事,是个无穷尽的数字。第二,更好玩的是,这个女人之所

以要讲这些故事,是为了要活命。今天讲一个故事,必须要吊住你,明天再讲一个,后天再讲一个……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在说的是文学和故事是关乎生死的问题,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不是我们这个时代为所谓盛世去踵事增华的东西。所有我们要介绍的经典,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不是为了装逼,它们真的是那么严肃的跟生死问题相关的东西。不说它们、不写它们,那些作者就等于白活了。

人物周刊:解释起来这么深奥。

梁文道:当然这不会讲出来。其实我们挺无聊的,我们花那么多时间,每个东西都想很多遍,讨论很久,但都是观众在那十几分钟,而且还要跳着看的情况下,不会看到的,也不太看得出来的。但没关系,呵呵。

对很多事情隔一个距离

人物周刊:你们一开始就准备在互联网上做吗?有考虑过电视吗?

梁文道:没有别的考虑。可能反过来,说不定将来真的做好了,再卖回给电视台。但一开始想的绝对就是互联网。理由很简单,我做文化类型的节目做了这么久,我很清楚电视台的局限。电视台的整个播放模式,注定它不太能够做文化类的节目。文化节目都在所谓的垃圾时段,理由是要让每个时段的利益最大化。文化节目不可能给它带来利益最大化。

更重要的问题是,电视节目没法保证我这个时段看的都是什么人。他希望迎合,比如说家庭妇女节目大概都是下午,因为他觉得家庭主妇都在那个时间看电视。儿童节目都在黄昏,因为他觉得孩子都放学了。但你其实很难百分百对得上。也就是说电视台的播放模式,使得它的节目很难精准地打中它的目标人群。但互联网是反过来,观众来找节目。他来找你,已经是精准对应了。所以文化节目这种比较垂直的、窄众的节目,更适合在互联网上生存。

而且,互联网有个更明显的长尾效应。就是说我们这种节目上网之后,观众没什么必要抢着非今天看不可。如果说今天有个优衣库视频,太热门了,你不想看都得看,要不然你没话题。但我们这个不重要,今天讲个《三国演义》,你一辈子回来看,如果它还在,都可以。

人物周刊:你作为一个不开微博、微信、脸书、推特的人,怎么会这么了解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呢?

梁文道:恰恰因为我不用,我总是对很多事情隔一个距离。这样的好处就是不容易让你身在其中,看不清东西。

互联网是一个很容易调动人情绪的地方。为什么像推特或者微博上,大家比以前更容易吵架,因为它太快了、太即时。今天谁说你了,你马上就得回他。但那个回应也许是很愚蠢的、很不智的,也许是说得太快、来不及收回的。我都不掺和这些事,所以我反而比较冷。比较冷的时候你会看大家都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人物周刊:你会经常去看吗?

梁文道:不算经常吧。坦白讲我并不是一个很适合互联网年代的人,我挺抽离的。我觉得偶尔看一看,知道怎么回事就够了。就像我看电影也经常抽离的。像《小时代》这种电影

我也会看。看的理由不是因为我很想看,是因为它那么受欢迎。像这种大众文化产品,它受欢迎一定说明它在满足这个时代某一群人、甚至相当大一群人的欲望、想象。所以我看它,大概能够知道那些人在想象什么,他的欲望是什么。

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圈子看世界

人物周刊:我看到优酷是把你们放在综艺频道的,里面的节目就你们算文化类,其他都是综艺娱乐类的。首页上这期讲《情人》的,推荐标题是《心机少女出卖肉体养全家,贵族学校变淫窟》。觉得他们起标题真是费尽心机。

梁文道:其实这件事情来回讨论很多次。因为我们大部分同事,包括我们的主讲人都很不满,都觉得好端端的一本杜拉斯的《情人》,被你说成是这样,大家都很不高兴。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能理解他们的难处。因为那个部门,它的功用,它要做的惟一一件事情,就是让每个被它推的节目点击率都得上涨。他们甚至很系统、很科学了。他们会有一些关键词表。比如说,本周关键词50个,来来去去就是那些,像“肉体”啊、“淫窟”啊,组合起来。所以你无论给他什么内容,他都得想尽心思地组合进这个关键词。有时候真的组合不进,他会把关键词变形,或者找回本月关键词、年度关键词,扩大范围。最理想的就是本周关键词。比如说,如果这个节目上来,正好有内容能够让它搭上优衣库,你的标题就会变成“法国版优衣库事件”。这是他们的工作逻辑。

我反而在我们这些朋友里不太在意这点。当然我也觉得搞得好low啊。但我明白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对我来讲,这件事惟一不好的地方是有骗人的嫌疑。真有很多人,他就是想看少女怎么样出卖肉体养全家、贵族学校变淫窟。他觉得,天哪,这太乐了,想进来看。没想到看到个光头,长得那么丑,难道就是他在奸淫少女吗?然后他们就很不高兴。我觉得这种情况很对不住了。

人物周刊:那会不会因为起了这样的标题,漏掉那些真正的观众呢?

梁文道:这里面就牵扯到另一个我觉得非常有趣的问题。目前为止,我们很多观众,看一个节目是因为看视频网站的首页推荐。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观众不是我们这类型节目的根本观众。为什么?这类观众每天会去看视频网站首页,看到逗的东西点进去。我们永远无法在那个环境底下立足的。在那立足的永远都是娱乐的、综艺的东西。

真正使我们撑得下去的观众,他认同你,有经常性的观看习惯。这就是我为什么关注订阅人数。这种人,他跟你的关系是透过朋友圈、一个大的社群关系建立起来。就相当于今天,看新闻的人,每天还会专门点进一个新闻网站看新闻,其实很少了。我觉得可能剩下五成左右。另外五成的人,他新闻资讯哪儿来的呢?微信圈的朋友给他链接。也就是说,他更加相信的不是一个媒体的编辑,他相信的是他的朋友、他的圈子。因为他的朋友和圈子跟他有共同的口味、相近的政治倾向、相近的对社会的看法。我觉得很悲哀,因为这说明将来整个社会会裂解掉,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圈子看世界,看不到圈子以外的事。但这是现实。

假如说今天我们是这样子看新闻的话,为什么视频不是呢?所以我觉得明年、后年,整个视频市场会有个结构变化,就是圈子传播会慢慢取代现在的首页传播。所以我常劝我的朋

篇四:慧空居士修心养生文集

《慧空居士修心养生文集》

金丹大道五步功法实修精要

——我的气功实修实证之心得诀要 慧空居士

去年发表拙文《我的气功修炼之路》之后,得到了各位同修同好的指正和鼓励,看到很多同修的回帖和留言,褒贬臧否皆是进阶之动量,引领我精进修行。在此至诚随喜那些有所启发的同修,甚深感恩那些给我启迪的同修,顶礼合十。

时至今日,自己也早已不再追求所谓气感、通络、功感功景,能做的惟有深入世间历景炼心,于工作、于家庭、于社会,对事对人都要负起责任,无愧于心做人,精进修行,以天地为师,以众人为师,证万物空性,悟般若智慧。

(一)

气功修炼的最高境界应是从有为而无为,以致“无为而无不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自在。但作为一个初学者甚至还未初窥修炼门径,却要求他以无为之法练习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最终会空耗时日不得长进,耽误了大好时光,岂不可惜。所以,我的体会是:以有为法楔入,以无为法成就,才是切实可行的修炼法门,也就是说在金丹大道修炼的每个次第阶段,除了传统的所谓丹诀心法,还应有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功感功态,针对每个人不同天赋资质禀赋的具体心诀,正所谓“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古人早有论断,各位同修自能心领神会,不必赘述,至于具体的有为心法,将在下文以我自己的实修为例,逐步展开阐述,揭示如何从有为进入无为,由必然进入自然之路。

关于金丹大道,不同门派、不同师承、不同文献记载各有表述不同,但基本修炼次第大同小异,并无不同,但在具体修炼实践当中,很多人往往会觉得迷惑不已,好比一艘小船进入了一个纵横交错,布满沟叉的迷宫般的芦苇荡,看不到通往目标的通衢,看不清方向和目标,从而迷失自己的修炼之路,最终在是是而非的疑惑中原地打转而终生无所成就。很多人,还会按照功法当中的修炼次第,提前给自己划出了一条道,在典籍中前人已经成就过的功景描述中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认为每一步就应该是这样的或那样的,自然就落入了前人的窠臼之中而裹足不前。岂不知,这其中最大的理解谬误在于:这些描述是当你修炼达到那个层次后,用来对比和印证的,并不是提前按照那个次第修炼的,俗活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个人机缘天赋资质各不相同,千人千面,性情体质禀赋各有千秋,怎么可能都和已有功法中的过程一样呢,因为气功修炼从来就不是一个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过程,在你没有实修实证某个境界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你下一步打开的修炼之门背后会展示怎样的场景,只能从前人的描述中想象猜测,甚至以为有些只是神话传说、幻想和比喻,却不知:“道”就在那里,无论你看见看不见,承认不承认,都无碍于其无始无终的本质。

(二)

唐代高僧永嘉玄觉大师说过:“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我的气功修炼之路,在修炼次第大的方向上,和师承均能一一印证,无出其右,证明古人所述真实不虚,但在每个具体的阶段,具体的功景功感功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进阶之功法心诀,却又因时因地各不相同,时有变化,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把正宗玄奥义理和自身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自己正确的修炼成就之路,希望各位修炼者详察之,必能举一而反三,从而在修炼之路上突飞猛进,万里之遥只在须臾之间。

我从小体弱多病,当年步入气功修炼之路也是机缘使然,并无刻意求之,从修炼的初始就是以童蒙稚子之心态和有限的理解开始的,并没有学习大篇的理论典籍、气功经络学说什么的,只是从传统武术,站桩,气沉丹田开始的。所谓气沉丹田,并不是硬气功或者叫做外家功夫的那种刚猛的吞气式的气沉丹田,而是以柔和的捧起灌顶,双回气,收入下腹(下丹田),同时配合站桩,让自己的丹田逐渐充实饱和起来,并渐渐有了热感,试想一下,如果一开始就打坐入静,意守丹田,谁又能找到感觉呢。

问题一:下丹田的位置?刚开始修炼的人可以把它准确定位在肚脐下三寸小腹正中线上,如果难以感知,可以找到位置后用手指适度按压,让自己脑海中有个位置记忆,然后在站桩时将意念若有若无存想此处即可,至于站桩,无论采用太极桩、混元桩、无极桩、形意桩都无碍,具体姿势在此不作赘述。等下丹田真的有了气感、热感、跳动感、收缩感,其实具体位置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那时丹田会自然显现出来。

问题二:丹田找到了,那么如何意守,才能事半功倍,得气快,长功快呢?

很多人以为,只有断绝念头,压制脑海中的杂念甚至思想,才能算作入静,意守丹田才会有明显功效,甚至很多师父也是这么教导学生和弟子的:排除杂念,心无旁骛,不要胡思乱想。有谁认真反思过,真相真是这样的么。有人会引经据典说,老子《道德经》说过:“致虚极,守静笃”,以为那就是一念不生的境界,那就谬之千里。事实上,要想达到甚深入静状态以致虚空大定,并非是靠排除念头,一念不生来达到的。说的直白一点,正常人只要生命存在一刻,思维就不会中断,正所谓前念已灭,当念现前,后念已生,念念相续,生命才得以延续,如果刻意排除念头,其实是用大脑的另一个区域的功能去压制当下正现前的这一个大脑区域功能,其结果只能是大脑劳作更甚,适得其反。禅宗六祖曾说过:“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祖师大德尚如此,何况我辈乎?

只有彻底放下内心的执着牵挂这个因,才能达到将心安放于虚空与安宁境界的果。如果未能明了这个“因”,一味追求那个“果”,那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越想追求“恍兮惚兮”的虚无境界,就越不能静心,因为你始终念念不忘那个“果”,也就始终不能放下内心的执着,也就无从发起这个“因”,个中因果,需自己细细体味。

我的个人体会是,当具有一定的修炼功夫后,你会明白一个道理:

4、入静时尽管有杂念,甚至还可以提起一个念头来观照,只有不执著于念头,任其迁移流转,让其自生自灭,不要去思虑它,不要去分析它,只做一个旁观者,观望一个又一个念头来来去去,最后消弭于无形,正如一面镜子,照见天空飞鸟划过,不留影像,空空如也;又犹如波浪相续的海水,一波连一波,一浪接一浪,生生不息,最后仍归于海水,大海深处仍是静水深流;

2、入静时也不惧杂音噪声,真正的功夫大成者,绝不是在万籁俱寂、荒无人烟的荒野山林练成,那样会堕入顽空,成为所谓沉空守寂的“钝阿罗汉”。《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所开示的也是这个意思,“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只有在繁杂闹市中,滚滚红尘中能收心蛰伏,心静如水,才是真正的降伏其心,才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能体会其中真意,有一天你会实证,念头和声音都是你修炼的助缘,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恍兮惚兮”的功态,身心俱空,自然百脉皆通,此时后话。

(三)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金丹大道五步功法修炼次第:筑基炼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在这里我把自己修炼过程中的一些心得诀要按传统功法的修炼次第逐一阐述。

第一步,“筑基炼己”。这个“己”是天干地支当中所说的“戊己土”,位置在中央,有人理解为“筑基炼心”之意,也有其道理。我的理解应为“戊己中央土”,在功法中引申为中宫丹田之意,也就是说前人所谓之百日筑基功夫,还是从丹田开始的。在这个阶段,需用有为之法,也就是说关注两点:

1、呼吸。在这个阶段,要把呼吸练习到“细、柔、绵、长”,个人不赞成用所谓“武火”来使丹田产生气感和热感,因为粗重的呼吸对初练者而言很难掌握火候,容易岔气,头昏脑胀甚至血压升高,产生“走火入魔”现象,那时再去纠偏岂不是进一退三,得不偿失;具体做法是:慢慢地数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息,从开始的数十次直至数百次;假以时日,慢慢地你会突然发现呼吸变得绵柔细长了,自己也忘记了“数息”,不知不觉变成了意识顺其自然跟着呼吸流动,即所谓“随息”;再往后,定力加深,就变成了“观息”,感觉自己的意识变成了一个旁观者,无为而治了;调息的高深境界自然就是深入虚空大定之后的的呼吸暂停,即“止息”,当然只是短暂的,抑或是气息若有若无,感觉好似停止,其实还是有的;如有人宣称“数小时”、“数日”浸入水中,埋于土中不呼不吸,不是虚妄之言既是魔术戏法,不可全信之。

2、意识。这其中有一些诀窍,比如将意识若有如无、若即若离地寂照下丹田,勿忘勿助,不刻意凝神,守得住就守,守不住也可暂时放下,总之不强求,不执着是关键,所谓“知而不守是功夫”;惟有用不温不火的“文火”,让自己的呼吸平稳下来,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才能做到水火既济,坎离交融,心肾交合,身心寂然常照,先天一气自会从虚无中来,很快筑基小成而产生真气真阳,这也是古人所谓的“玉液还丹”过程的开始。

第二步,“炼精化气”。这一步是古人所谓“小药过关”阶段,也即是“产药”的过程。具体做法就是众所周知的打通任督二脉,或者叫做小周天功法。其实严格说来,人体内的奇经八脉、十二正经生来本来就是畅通的,只是后天精气神的劳损,才会慢慢堵塞,最终导致病症现前,即所谓古人所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渠道本来就在那里,只是里面水流干涸了而已,没有了精气神滋养,需要通过后天的气功修炼来弥补亏缺。

在这个阶段,气息从背后督脉逆上三关会困难一些,从下鹊桥至尾闾至夹脊至玉枕,尽量不要以意领气强行过关,意通周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丹道周天,不能过关只说明真气不足,此时仍需返意与下丹田,寂照静坐,能量充足之时自会通过,无需过虑;接下来的百会至天目至鹊桥至重楼至膻中穴(中丹田)应该是水到渠成,好比天门洞开,千帆直指,只需注意舌抵上腭,搭通鹊桥即可;气息到了膻中穴的位置,也可能会停留一段时间,感觉心窝部位发堵,不甚畅快,此时可稍加意念,用逆腹式呼吸法在呼气时稍稍意引下行,也许须臾之间,泉水涧落,直透中黄,心胸部位豁然开朗,此时下丹田一片温热,微微收缩跳动,此步功法已成。

说明一点,“胎息”和“马阴藏相”出现都是在小周天阶段发生,这是我个人实证体验,真实不虚,后与师承典籍以及丹经印证对照,方知前辈古人诚不欺我也。如有疑窦可在自己实证此阶段后验证,具体功景此前文章有述,可参照。

(四)

第三步,“炼气化神”。这一步是古人所谓“大药过关”阶段,也即是“采药”的过程。具体是指真气疏通全身四肢经脉,也叫大周天功法。此时,可变为意守体腔,即同时将意念分散到中丹田和下丹田连成的线上,寂照上半身体腔,将中丹田和下丹田守成一个连片的虚空境界,对于打通大周天很有帮助。等真气充足后,自会寻全身经络通关,不需意念引领,要知道全身四肢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以致别络、孙络、浮络,人的意识思维如何引领的过来呢?如果非要以意领气,只恐怕心神散乱,顾此失彼,走火入魔也不无可能,

此时全凭无为之法自然功成了,切切。

有人也许会感到疑惑,修炼到这一步,不用任何有为之法,怎样才能将中丹田和下丹田守成虚空一体呢,真气不发动,不能自寻经络通关如何是好呢。有时会觉得站桩或者打坐,不能很好地进入功态,甚至没有什么功态,也属正常,此时不要心浮气躁,因为这说明人的显意识即后天意识还很活跃,未达泯灭,先天意识还未升起,越着急越希望进入功态就越不能得之,在文章前面如何意守丹田部分阐述过其中因果关系。很多人都听过前人说过的一句话:“久坐必禅”,我的体会是,在修炼的初级中级阶段,站桩或打坐的前半段时间也许没有任何感觉,但当坚持站桩半小时以上以致更长时间或打坐坚持一小时左右以致更长时间时,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忽然之间进入虚空状态,也就是说先天一气自然出现,在实修过程中定会感受其中之诀要。

怎样才算“大药过关”呢,当然不是意通大周天甚至气通大周天也不算究竟,真正的“采药”完成是有真实功景的,重阳祖师曾经描述过:“当此之际,泥丸自觉风生,从天吹下,灌入玄关两目之中,径通周身,关窍齐开,骨节如断,酸软如绵,心冷如冰,丹田如火,身心欠爽。”我自己的体验可参看《我的气功修炼之路》中有所描述,不再复述,正可印证此种景象,“正是采药之时,先天适至之侯。”

小周天与大周天打开之时,皆有真实景象,绝非意想可为。而且真气发动之时,后天意识泯灭,自身无法做主,全凭真气所为,其间变化,皆须亲身证验乃知。大小周天打通以后,不须故意练功,真气自会沿全身经络择机择时灌注不息,不受行住坐卧所限,不受呼吸所感,不随意念所转,纯粹任其自升自降,妙不可言。

第四步,“炼神还虚”。到这一步,也即“得药”过程,通中脉,开顶门,乃至阳神出现。由此开始由命功转入性功修炼,重阳祖师《五篇灵文》有述:“始则凝神于坤,煅炼阴精,化为阳气,薰蒸上腾,河车搬运,周流不息。次则凝神于乾,渐炼渐凝,渐聚渐结,结成一颗玄珠,大如黍米,恒在目前,一得永得。先天虚无真气,自然归之。”说的就是从大药过关,结成金丹,进一步修炼至乾坤(上下丹田)相通相连的过程。所谓炼丹,就是真气上腾,升上乾宫,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铅汞相融,炼成如意之珠,所谓坎离交媾,先天初现,一阳初动之际既是还虚功成之时。等身体内的中脉通道打通了,顶门打开后,假以时日,待先天元气充足,自会阳神出窍,勉强不得。

1、通中脉,开顶门。所谓打通中脉,并不是在身体的中间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经脉或真气循环通道,而是在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乃至头顶虚空处建立一条神经意识反射通道,在这个通道的引领下,周边深层次的脉络都会进一步疏通,在体内真气能量和意识的结合作用下,为阳神出窍打下基础,循此路径,阳神可出,即“身外有身”。

此时可在继续温养中下二丹田的基础上,间或移神上丹田,对真气打通中脉乃至开顶会有所帮助,但不可时间过久,因为此时中脉未通,意念停留头部,会导致气血上冲头顶,轻则头昏脑胀,重则血压升高,产生危险,不可不慎。此阶段属于从“有为法”转为“无为法”的高级功法之进阶,意识的轻重、火候的强弱,如无师承指导,不好把控,需三思而后行。此时也不是全凭无为之法而成,也有诀窍和法门可用,可在不着意呼吸,不执着意念的前提下,用“观想法”假想身体中间有一个拇指粗细的蓝色管道,此管道笔直光滑,吸气时头顶虚空中日月山川之能量由头顶百会穴顺中脉管道灌入体内,瞬间直达海底轮(会阴穴),呼气时由海底轮沿中脉通道上升瞬间冲出头顶直至虚空,好似发射状。

那么每次练功时观想多长时间为好呢,如何把握也是一个诀窍。如果观想时自己意念过重,三至五分钟即适可而止;如果自己的意念能做到若有若无,轻描淡写,那么则可顺其自然,在观想中不知不觉间忘了这个中脉通道,渐而进入恍惚状态。经过这种有为之法的练习,真气能量在身体中间的反射通道自会建立起来,

但并不意味着中脉就可打通,真正的打通中脉,开顶门是在深入空定的状态下,恍兮惚兮之中,在毫无意识准备的前提下瞬间发生的,验证的标准就是身体彻底的虚无通透,顶门好似大开,犹如顶盖不复存在,周遭感觉凉意,与虚空能量相同,气场相联,此时无需采气,不采为采,身体自身能量场已与宇宙能量场成为一个整体,此中感受,需实证才能得其真实功景,非想象能知,之前在《我的气功修炼之路》一文中亦有描述。正所谓有意之间练功,无意之间成功,也就是前文所述“以有为法楔入,以无为法而成就”的真实含义。

2、阳神出窍。在此虚空大定中,元阳之气日足,只要坚持神守黄房,金胎自成。具体做法就是:待某一日功中稳定的性光突然之间变得“天花乱坠,雪花飞舞”,这就是胎神气足,要出阳神了。此时天门已开,真气流通顺畅,意守哪里都无不适之感,可意守头顶百会穴,观想自己体内意识和能量的结合体由百会至头顶虚空。但这也只是一种意识训练,属有为之法,能出则出,如不能出,仍然守住空定,真正的阳神出窍,其实也是在无意之间,因无为法而成的,待某一日机缘一到,自可出神。

很多人道听途说,从古人典籍中,从他人描述的片言只语中,甚或自己的想象,臆测阳神为何物,以为真的就是聚则成形,散则为气,显形则肉眼可见,隐形则飞天遁地,甚至万里摘花,呼风唤雨。修行人常说的一句话:破迷开悟,如果深陷迷信不能解脱,又如何开悟呢?我今以自己实证之真实体验,做一描述,有缘人自会一目了然,知其真假虚实。

我的体会是,在“炼神还虚”功成之初,会常常感觉有个东西从头顶冒出去,好像是气流,也好像是电流之类的能量,好似顶门的百会穴发根处有那种微风吹过,小草瑟索的感觉。直到有一天深入禅定中感觉有个雪白色的小人从头顶冒出去升到空中,正是所谓的“元婴”,阳神的初级阶段。我的感觉是,此时人的后天意识已经明显淡化、隐退,所谓先天意识也叫元神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在穿透我们身体的宇宙能量场的感应下,自我意识通过顶门与宇宙能量场接通的感觉,也即大脑中意识的一部分好像离开了身体,开始天马行空,不是真的有一个阳神飞出体外,只要自己心不迷性不乱,安坐不动,收功后自然形神俱在。“还虚”后可以让自己更容易进入甚深的禅定,在定中会见到皎洁如月光或金黄圆润之光,是所谓“真心自性”是也。见到此光,方为明心见性,见到了真我,也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五)

第五步,“炼虚合道”。也即是粉碎虚空,成就虚无合真的境界。其实“炼神还虚”的深处就是“炼虚合道”,“打破虚空为了当”,要想达到虚空粉碎,必先打破虚空。这个“虚空”不仅包含意识思维之中的虚空,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三维宇宙世界的虚空,即使加上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和空间组成的四维世界也不算究竟,修炼到高层次境界,你会亲证多维次和零维次空间的存在,即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境界,直至自性与虚无冥合,太空亦无,“中”亦无,“法”也无,虚之又虚,无之又无,直至无可虚无,方能到达其极致。如果非要用文字语言表述,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很多人把气功修炼看成神学玄学,甚至迷信,以为“炼虚合道”就是白日飞升、成就天仙地仙大罗金仙什么的,真乃大谬也。《六祖坛经》开示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自古到今,众多修炼者囿于思维的藩篱,前人的窠臼,裹足不前,而不能成就,世尊释迦摩尼也说过:“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众生觉则为佛,佛迷则为众生,破除了妄想和执着,当可明心见性,即所谓天人合一,以致合道。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致力于实修实证,那么日常衣食住行当中,行住坐卧之间皆可修行,甚至“抡刀上阵也是见性”,炼虚合道又怎会是遥不可及的呢。

言归正传,经过前面几个阶段的“产药、采药、得药”之后,周身元阳祖气,时时发生流转,由总脉分入支脉,由支脉分入全身,日日灌溉滋补,身体里的阴气寒气,时时减少,阳气日渐充盈,等阳气布满全身,

篇五:中考满分作文 ④ 技巧篇

中考满分作文 技巧篇 第一讲闪亮凤头

[技法]

考场写作时一定要写好开头段,紧紧抓住读者的目光,让读者不由自主的随着你的思路走。总的来说开头方法多种多样,有一条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简洁明了迅速入题。请看近年各地中考满分文的开头技巧。

一、设计悬念,吸引读者

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太多的报怨,因为我知道我快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陕西省中考满分作文《感受生活之美》)

这篇文章的开头设计了一个悬念:“我“快要死了。于是读者不由得被吸引住了,会想,他怎么会快要死了死了呢?他得了什么病?后来会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把你的目光带到了下文,使你迫不及待想知道下文。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吸引读者阅读,效果很好。

二、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朋友,当你看见一堆堆垃圾高如小山,一条条溪河恶臭难闻,一股股有害气体毒害人体时,你的感想如何?我那时却是气愤得想大声呼叫:“请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广东省中考满分文《我关注人类生存环境》)

考场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写作时开门见山,摆明态度,不失为一种普通但又实用的方法。这篇文章的开头采用设问的方式,一问一答,简洁有力,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为下文展开打下了基础。

痛苦的时候,你会回家,用眼泪尽情发泄;心烦的时候,你会回家,让家的温暖驱散心中的乌云;家——融进去的是悲伤,化解出来的是快乐;家——接纳的是难过,释放的是开心。家真好!(云南省中考作文《家,真好》)

记叙文也能开门见山。你看,这篇文章运用排比的形式将自己对“家“的感受毫无遮掩的表达出来。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三、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独立小院,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泻在我的身边,我感到了心沉水底的清凉,引起了对你的不尽的思念!

曾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我把你送上了开往异乡的列车??

小小年纪,孤身一人在异乡奋斗的你,一切还好吗?(河南中考满分作文《当我面对“溶溶月色“的时候》)

中考中,常有追忆式文题出现,需要考生追忆过去发生的某一件事。此时不妨联想回忆,引发思绪。这篇文章的开头就导用了这一方法。文中先写月色,由溶溶月色引发了“我”的联想,使我回忆起同样在这样一个夜晚发生的故事。这种开头,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利于抒发情感。“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歌声在房间的上空回旋着。东子拿着父亲的信,泪水溢满了脸颊。三年了,东子离开家整整三年了,三年来父亲的一封封信已将东子心中的仇恨化为乌有。东子掩卷而思,思绪又回到了三年前。(甘肃省中考满分文《常回家看看》)

这篇文章从一首流行歌曲入手,引发文中人物的思考,使思绪回到从前,巧妙地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四、突出矛盾,渲染气氛

“你这书记趁早别当了,半点用也没有!”从学校风尘仆仆赶来的我,离家门还有百来米远,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听到了妈妈对爸爸的呵斥声,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猛烈袭上我的心头。妈妈也是多事,爸爸干什么她都要干预一通,搞不好就暴跳如雷。好在

爸爸宰相肚里能撑船,每次都是任凭妈妈一阵暴风骤雨过后,才用几句绵里藏针的话收拾残局。今天不知又为了什么。(湖北仙桃中考满分文《“民主墙”的风波》)

记叙文的写作要善于制造矛盾,在矛盾中展开故事情节才能吸引人。这篇文章在一开头就抖出一个矛盾冲突。目的是要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今年夏天太热了,干脆明天去买空调!”妈妈边吃饭边说道。

“买空调,买空调,你只知道享受!应该节约点钱供孩子以后上大学,简直不会打算。”奶奶唠叨着,脸上没有了笑容。“你这老人,应该享受享受,今年70岁了,还能活多久嘛?”妈妈随口答道。我心里纳闷着:他们有时说话不投机,但很少闹矛盾,今天的气氛很紧张,人们常说婆媳间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很难相处好。(选自重庆市中考满分文《责任》)

故事有矛盾才会有吸引力,在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文章的曲折性、可读性会大大加强。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将婆媳之间的矛盾展示出来,为故事的进一步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爱心带给他人》)

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假如??无论我是什么,无论我以什么方式存在,我可以忘记周围的一切,甚至可以抛弃自己,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泯灭的——那就是回报。(贵阳市中考满分文《诠释回报》)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的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江西中考满分文《待人

若即若离忽然之间

和善》)

常听老人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那时,我就在想,桥究竟是什么呢?难道只是村西头的那两块老槐树叠加起来的、我们上学必须经过的“桥“吗?(山西省中考满分文《美丽的桥》)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上面几例中,第一例运用比喻、排比手法,第二例运用似物、排比手法,第三例采用排比,叠词手法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亮丽多彩,读之令人耳目一新;第四例则采用设问方式,先设下疑问,再展开故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如此不凡,自然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六、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湖北仙桃中考满分文《心中筑起一堵墙》)、

紫红色的云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现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湖北荆州中考满分文《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首余晖,秋霜目送去最后一只归雁。我们默默地站着,目光游离在那若即若离的记忆之门上。当许许多多都已凋尽,我们起码还可以对自己说:“别伤心,我已体验过那种感觉,虽然只是曾经拥有。”(安徽省中考满分文《曾经拥有》)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描写是不可少的。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衬托人物、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在文章的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的环境描写,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上面三段开头,

第一段定写一场急雨的降临,为的是为教室内的考试烘托背景,并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第三段则写夕阳西下的情景,主要是为下文写自己的人生感悟打基础,是一个情思的触发点。

第三段通过“晚风”“夕阳”“秋霜”的描写衬托出此时人物的心情。三段文字写法简单但很实用,效果也好,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七、广泛引用,突出主题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甘肃省中考满分文《歌声与微笑》)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的,拥有自信,不断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河南省中考满分文《拥有自信方能成功》)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每当我吟诵这句诗,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心也朦胧,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现了同一幅画来。(吉林省中考满分文《陶醉》)

引用法是一种很常见的文章开头法,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若是议论文则常名人名言以增强论证效果,突出主题,如上面第二例;若是记叙文、散文则可以引用歌词、诗句、以引发下文,便于叙事抒情,如上面第一例、第三例。此外,还可引用古语、俗谚、对联等等。

[心法]

凤头、豹尾和猪肚,一篇好文就出炉。

积累知识活运用,多读书来勤动笔。

耐心坚持多训练,奠定写作好功底,好功底。

[荐文]

精彩瞬间

那是蝉鸣稀薄的夏日午后,我从书店回来,在家门口遇上了行色匆匆提着公文包即将出门的父亲。

父亲没有系上鞋带,我刚想提醒,父亲已走入院中,正侍弄花草的母亲拦下了他。 俯身,弯腰。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夏日的微风掠过香樟翠绿的树梢,屏息的游丝中是菊花茶淡淡的香。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