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两滴小水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6:25:48 作文素材
两滴小水珠作文素材

篇一:《2 飞回来的小水珠》教案

《2 飞回来的小水珠》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制定比较规范的研究计划来探究杯盖内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通过实验、分析得到水蒸气遇冷凝结的结论。

3、通过实验、看图探究云、雾、雨、露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针对杯盖内出现的小水珠的事实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大胆猜想,并能积极参与实验、分析,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知识、能力

1、认识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知道云、雾、雨、露是由水蒸气遇冷会凝结而形成。

3、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验、观察、探究、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难点:知道云、雾、雨、露是由水蒸气遇冷会凝结而形成。

教学准备

带盖的杯子(带盖的锅)一个、烧杯(玻璃杯)两个、培养皿(敞口容器如壶盖)两个、塑料袋一个、阔叶一片、冰块、温水、冷水和云、雾、雨、露的形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我不仅是一个老师,还是一个魔术师,同学们相信吗?

(演示并问答)出示:带盖的杯子(带盖的锅)问:这是什么?

拧开盖问:里面怎么样?(空的)举起杯盖问:盖内有什么吗?(没有)将杯子里倒入适量的热水并盖好杯盖。质疑:过一会儿杯盖内就会变出一样东西,你们信吗?利用这个空隙,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上一节课学习的知识。

二、复习回顾

1、上节课学习的是什么?(不翼而飞的水)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沸腾时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水开前温度不断上升,水开后温度不变;在常温下水会变成水蒸气叫蒸发;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通风程度、物体的面积有关;减少的水——不翼而飞的水——是由于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上一课同学们学到的东西真不少,我的魔术已经变好了,想不想看看老师变出了什么?

三、研究小水珠的由来

1、鼓励、猜测。

拧开盖问,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问:盖内有什么吗?(小水珠)刚才有吗?(没有)杯盖里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启发、鼓励学生讨论和大胆猜测……

其实,我并不会变魔术,杯盖里的小水珠绝不是我变的。同学们猜测的是否正确呢?我也不敢贸然批判,必须通过实验、研究才能明白。你准备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

2、学习制定实验计划。

四、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1、实验步骤。

(1)在两个烧杯(玻璃杯)里倒入等量的温水。

(2)在1号培养皿(敞口容器如壶盖)里倒入适量热水,在2号培养皿(敞口容器如壶盖)里倒入适量冷水。

(3)分别将两个培养皿(敞口容器如壶盖)盖在2个烧杯上,观察培养皿(敞口容器如壶盖)底有什么现象发生。

2、引导观察。

将两个培养皿(敞口容器如壶盖)拿起,一边让全体学生观察一边问:培养皿(敞口容器如壶盖)底部有什么现象发生?

3、实验记录。

4、拓展活动——自然界中水的凝结现象。

5、告知学生我们见到的云、雾、雨、露等都是水蒸气凝结而形成的。

6、引导看图,教师讲解云,雨的形成过程。

7、实验演示雾、露的形成。

8、学生说说雾、露的形成过程。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二:走进分子世界

走进分子世界

百杏中学 黄冬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预习作业及点评

1、人们无法凭肉眼看到物质内部的微小结构,对此,科学家们想出的有效方法是根据_____的现象提出一种___________的猜想,再__________来证实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2、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可以准确嗅出毒品的事实说明 (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之间有间隔

3、如图1所示,上瓶内装有空气,下瓶内装有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将上下两瓶间的玻璃板抽掉后,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个现象主要说明 ( )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有作用力

D.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展示探究

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

教师: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

教师: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

学生:看到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马上开始溶化,不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同时对进行课本填充)

教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如不相等,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简单板画活动3)

学生:可能在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会变小。

教师:做一个替代实验如下。

用两个量筒中分别注入50cm3 水和50cm3酒精。然后将50cm3酒精倒入50cm3 水的量筒中,用棒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再观察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否还是100 cm3(也可以用黄豆和大米相混合进行实验,操作的效果更加明显。)

学生:上讲台进行观察后说出课本上填充结论,并进行填写。

教师:科学家们根据上述的现象,设想了三种物理模型。

模型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 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去。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合理的模型,对上述和现象2和3进行解释。

(讨论2分钟后回答)

学生1:选择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高锰酸钾在水中溶化成十分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水充分的混合后使水的颜色变红。

学生2:选择模型2,由于颗粒之间有空隙,所以水的微粒和酒精的颗粒互相进入了对方的空隙中,所以混合以后的总体积小于原来的体积之和。

教师:如学生选择另两种模型可以问其他学生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对于其他的模型也应进行鼓励,但应给学生指明模型2是最合理的。

教师:科学家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研究发现,物质的确可以分成十分细小的微粒,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已经不是水了)于是科学家们就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 学生:阅读第26页相关的最后一段。

教师:介绍分子的大小。

科学家们发现分子是十分小的,小到什么程度。用肉眼肯定无法看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无法看到,要用放大几千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依稀可见。(学生看图7-3,可告知分子的排列常常是十分有规律的。)

如果把2500万个水分子排成一行,只有一厘米;若把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如果把1 cm3气体装在一个容器中,每秒钟从容器中跑出1亿个气体分子,要跑9000年才能跑完。

教师:介绍分子直径数量级

如果将分子看作是一个个的小球的话,这个小球的直径只能用10-10m来衡量。人们常将10-10m称为1埃。如水分子的直径为4个埃,氢气分子的直径为2.3个埃。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可总结如下结论。

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

活动7.2: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

教师: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学生:发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教师: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学生:说明分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的运动着。(填写课本)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

学生:讨论后进行如下回答。

① 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② 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糖的分子在运动。

③ 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④ 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分子在运动。

教师:得出如下结论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28页的对话框。提问小男孩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女

孩又是怎样回答的?(看书半分钟,回答时不能看书。)

学生:小男孩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

却不是一盘散沙?

教师:你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很可能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作用。

活动7. 3 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教师: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强调要将表面刮都光滑,且要用力挤压。)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

学生:看到两个铅块粘到了一起。

教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

教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学生:讨论后回答如下

① 一根钢条要将其拉伸是十分困难的,这说明钢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② 两滴小水珠遇到一起就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

教师: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物体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是为什么一般的物体都很难压缩呢?如铁块。

学生:那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同时,还存在着斥力。

教师: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读一读 生活物理社会

学生:阅读后完成表格余下部分的填写。教师再做总结。

教师:阅读生活 物理 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

① 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② 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

学生:①1nm=10-9m

③ 纳米金属有超塑延展性。纳米陶瓷硬度高、耐高温而且有一定的塑性。纳米材料还有很强的抗菌性。

课堂小结: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当堂反馈:

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

对前一句,从物理角度可以理解为,花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围的气温突然______。

2、下列事例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扫地时,灰尘四起。 B.花开时,花香满园。

C.下雪时,雪花飘飘。 D.刮风时,黄沙扑面。

3、如图所示,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

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

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

A.物质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B. 分子间有间隙

C.分子间存在引力

D.物质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4打碎的玻璃靠在一起不能“破镜重圆”,其原因是 ( )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

B.玻璃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而没有引力

C.玻璃表面太光滑

D.碎片间的距离大于分子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

5.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质是由大量 组成;分子在 运动;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和 。

图1 图2 图3 图4

6、上述图1 ;图2、3、4是 现象,说明 。

7、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一匙糖加入水中,能使整杯水变甜,说明___________ 。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科学家把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称为离子

-10B. 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m

C.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它时刻在保持静止

D.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只存在排斥力

9、下列事例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扫地时,灰尘四起 B刮风时,黄沙扑面

C下雪时,雪花飘飘 D花开时,花香满园

10.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版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把玻璃版往下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谈黄测力计,观察弹簧测

力计的示数变化,试说明示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1、关于分子动理论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桶水的比热容比一杯水的比热容大

B、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太阳能使水的温度升高是利用做功改变了水的内能

C、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速度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D、扩散现象不仅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运动,还说明了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12、如下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能用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教学设计意图:

分子仅凭肉眼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感到陌生和抽象。物质的微观性质可以通过宏观现象反映出来。本节课按照科学家研究物质的过程与方法来展开教学内容,即: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两滴小水珠)提出有关物质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检验自己的猜想。

从宏观物理现象出发,了解物质内部结构。这需要合理的猜想,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收集充分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从而证实模型,了解物质的微观性质。这样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点评:

1. 通过实验现象提出结构模型猜想,再用结构模型解释现象,最终得出结论,可以将抽象

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 通过学生相互合作,用模型解释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展示自我的勇气,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好处。

3. 学生对“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同时存在排斥力”理解有困难,对为什么带电塑料棒吸

引轻小物体,磁铁吸引铁钉,不是分子间的吸引力难以理解。第二节课可以适当举一些例子加以分析,结合分子间的作用力课件加以认识,理解。

篇三:走进分子世界

走进分子世界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引入新课

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

三、新课部分

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

教师: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

教师: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

学生:看到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马上开始溶化,不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同时对进行课本填充)

教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如不相等,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简单板画活动3)

学生:可能在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会变小。 教师:做一个替代实验如下。

用两个量筒中分别注入50cm3 水和50cm3酒精。然后将50cm3酒精倒入50cm3 水的量筒中,用棒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再观察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否还是100 cm3(也

可以用黄豆和大米相混合进行实验,操作的效果更加明显。)

学生:上讲台进行观察后说出课本上填充结论,并进行填写。 教师:科学家们根据上述的现象,设想了三种物理模型。 模型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 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去。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合理的模型,对上述的现象2和3进行解释。

(讨论2分钟后回答)

学生1:选择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高锰酸钾在水中溶化成十分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水充分的混合后使水的颜色变红。

学生2:选择模型2,由于颗粒之间有空隙,所以水的微粒和酒精的颗粒互相进入了对方的空隙中,所以混合以后的总体积小于原来的体积之和。

教师:如学生选择另两种模型可以问其他学生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对于其他的模型也应进行鼓励,但应给学生指明模型2是最合理的。

教师:科学家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研究发现,物质的确可以分成十分细小的微粒,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已经不是水了)于是科学家们就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

学生:阅读第26页相关的最后一段。 教师:介绍分子的大小。

科学家们发现分子是十分小的,小到什么程度。用肉眼肯定无法看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无法看到,要用放大几千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依稀可见。(学生看图7-3,可告知分子的排列常常是十分有规律的。)

如果把2500万个水分子排成一行,只有一厘米;若把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如果把1 cm3气体装在一个容器中,每秒钟从容器中跑出1亿个气体分子,要跑9000年才能跑完。

教师:介绍分子直径数量级

如果将分子看作是一个个的小球的话,这个小球的直径只能用10-10m来衡量。人们常将10-10m称为1埃。如水分子的直径为4个埃,氢气分子的直径为2.3个埃。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可总结如下结论。

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 活动7.2: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

教师: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学生:发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教师: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学生:说明分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的运动着。(填写课本)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 学生:讨论后进行如下回答。

① 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② 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糖的分子在运动。

③ 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④ 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分子在运动。 教师:得出如下结论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28页的对话框。提问小男孩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女孩又是怎样回答的?(看书半分钟,回答时不能看书。)

学生:小男孩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

教师:你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呢?

学生:很可能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作用。 活动7. 3 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教师: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强调要将表面都刮光滑,且要用力挤压。)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

学生:看到两个铅块粘到了一起。 教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

教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学生:讨论后回答如下

① 一根钢条要将其拉伸是十分困难的,这说明钢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② 两滴小水珠遇到一起就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

教师: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物体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是为什么一般的物体都很难压缩呢?如铁块。

学生:那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同时,还存在着斥力。 教师: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读一读 生活物理社会

教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完成如下表格的填写。

③ 纳米金属有超塑延展性。纳米陶瓷硬度高、耐高温而且有一定的塑性。纳米材料还有很强的抗菌性。

四、作业 略

学生:阅读后完成表格余下部分的填写。教师再做总结。 教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 ① 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② 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 学生:①1nm=10-9m

篇四:五年级科学上册 小水珠从哪里来的 2教案 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变化的水 3. 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教学目标

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探究知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试管 烧杯 水 铁筒 温度计 教学过程

篇五:二年级作文与阅读

二年级作文与阅读

今天早晨,我穿好衣服,戴上手套,跑出家门。外面冷嗖嗖的,呀,原来是下雪了!这可是入冬以来第一场雪!我高兴极了,连忙把弟弟叫起来一起看雪景。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权直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我又叫来几人小伙伴,我们一起堆了个大雪人,又在它周围堆了几个小雪人。我们围着这些雪人伙伴高兴 地跳起舞来。

1.冬天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

2.我喜欢雪,因为雪是的。我还是知道几个带“雪”的词: 。

3.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4.雪花纷纷扬扬从天上飘下来,像,像 。

5.下雪天我们可以等。

6.雪,对农作物的生簪很重要。你知道关于“雪”的家谚吗?写出两句来。

积累好段子

雪,冰冷洁白,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神。雪,飘飘悠悠地从天空中落下,我伸出手去,一片雪花落在我的手掌里,瞬间便融化了,变成了一两滴小水珠,字静地躺在我的手里。凝视窗外,无数的雪花在纷飞,在飘舞,在歌唱。是谁?是谁?是谁在挥舞翅膀进掉落下来的羽毛?是谁?是谁在着装进掉落下来的绒毛?

冬风

风妈妈有四个女儿:春风、夏风、秋风和冬风,我唯独最喜欢风妈妈的小女儿——冬风,因为冬风是变化多端的。

冬风是调皮的。它把马路上飘落的叶子吹得漫天飞舞,这样又要麻烦我们的清洁工作,将它们打扫干净。

冬风厉害的。它来到小河边,向小河轻轻地一招手,河面便盖上了一层透明的被子,再也不敢随便地唱歌了,河边的上花小草更是吓得缩成一团。

冬风是刺骨的。在寒冷的天气中,它像和我们捉迷藏,尽管人们把自己穿得像个大棉花人,但一阵狂风吹来,寒风迅速地钻入人们的身体里。此时,你感到浑身凉丝丝的,不停地用手互相地搓,不停地跑。冬风就像和你赛跑,你跑得快时,它“呜呜”地穷追不舍,你跑得慢旱,它却不见了!

冬天的风真是变化多端啊!

1. 我会选择。

把正确的章节用“ ”画出来。

厉害(liè hai, lì hai ) 浑身(hún shēn, hūn shēn)

互相(hū xiānɡ, hù xiānɡ) 尽管(jìn ɡuǎn, jǐ ɡuǎn)

2.词语排队。

写几个带“风”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3.照样子写词语。

凉丝丝

4.我能找,我会画。

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的三个成语。

5.这篇文章主要写冬风的, 的, 的。

6.咬文嚼字。

文中提到的“透明的被子”是指“唱歌”是指;

“缩成一团” 指 。

7.阅读联想。

春风是 的。

夏风是 的。

秋风是 的。

积累好段子

冬天,树上的一切都是光秃秃的。燕子早飞到南方去了,只有难看的乌鸦在呱呱叫。苍翠的松柏树披着银霜。田野显得又空又远。同学们穿得厚厚的,用围巾把脸裹得严严的,只露着眼睛,呼出的气在睫毛上结了霜,好像圣诞老人。

霜花

寒冷的冬天来了,有一种“花” 却迎风开放,那就是霜花。

清晨,玻璃窗上结满了霜花。只见这些霜花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好像一幅幅图画。看,上面是什么?噢,是一片“树林”,各种“树木”苍翠挺拔。地上开满了“野花”,一只“小兔子”正在采“蘑菇”。瞧!这不是一幅漂亮的“百鸟朝凤”吗?一群“小鸟”围成圆圈,下在欢乐地歌舞。一只美丽的“凤凰”站在发中,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咦?那不是“海底世界”吗?一团团“海藻”在摇摆,一条条“小鱼”游来游去,一个个“小海星”静静地躺在海底??

真的,各种霜花呈现在眼前,春、夏、秋、冬好像都聚集在这里了。这里是春天:“桃花”含苞欲放,“小草”生机勃勃;那里是夏天:“百花”齐放,争艳斗丽;那里是秋天:“稻田”一望无边,“稻穗”沉甸甸;那里是冬天:“雪花”飘飘,白茫茫一片。

哦,多美的霜花呀!

1.根据下列提示,归类写出相应的词语。

AABC: ABAC:

ABCC: ABB:

2.选词说话。

文中“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含苞欲放,百花齐放,争艳斗丽”等都是描写花朵的好词语,请在文中画一画。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说句话吧。

3.阅读理解。

“霜花”是真正的花吗?。它是(季节)特有的现象,是风婆婆的工笔画。小作者在窗花里看到了 、 、 ,他的眼前出现了 、 、 、 这美丽的四季。大自然的杰作在 作者丰富的 中变的更美了。

4.你见过霜花吗?你是否发现了文中没有提到的事物?请你想象一下,窗花 中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试着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积累好段子

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地上铺的是雪,厚厚的,软软的;房上落的是雪,白皑皑的,又松又软;树上盖的是雪,积雪把树枝压弯了腰。太阳照有白雪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口语交际

题目:冬天到了

要求:我们以学习了几篇有关冬天的短文,了解了一些冬天的景色的写法,以“冬天到了”为题说一说你眼中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并写下来。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