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教育有哪些思维误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8:23:48 作文素材
教育有哪些思维误区作文素材

篇一:《躲开定义判断的思维误区

躲开定义判断的思维误区

对大多数同学而言定义判断是非常简单的一类题型,因为命题人会对定义本身进行解释说明,所以,无论是任何人,只要你能读懂汉语,那么就都能把这类题做好。2014年湖北省考定义考了八道题,比图形推理多考了一道,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肯定是宁愿多考一些定义,也不愿意考图形,因为其难度绝对要比图形推理低很多。就2015年国考的趋势来看,大家在备考笔试时,应该全方位掌握单定义、双定义和多定义。

无论是单定义的题目还是多定义的题目,其做题的方法都是相通的,我们一般推荐大家用关键信息法入手,进行做题。所谓的关键信息法,其实就是我们在读定义时能够敏锐的感觉到哪些信息是这个定义强调的重点,根据定义所强调的内容选择符合定义的选项即可,如果是考察双定义,往往会更容易选择正确答案,因为大多数的干扰选项都是围绕另外一个定义展开的,这时着重看一下另外一个定义是怎么讲的,就能很快排除错误选项,至于多定义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大家还应该注意定义中如果包含了多种情形或者多个要件同时存在,这样的定义我们要搞清楚这些情形或要件之间是或还是且的关系,如果是或关系,那么选项只要是这些情形中的某一种,即为正确答案;相对的,如果是且关系,那正确选项一定要同时满足这几个要件。以2015年的国考为参考,今天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命题形式,即给出古代的一种容器,对其进行解释,描述其特征,然后让考生选出符合这些特征的容器,我们做此类题的时候,要注意命题人对容器特征的描写,各个特征之间就是一种且关系,即同时满足这些特征才是符合这一定义的,一旦某个选项给定的图不符合某个特征,这样的选项就可以排除,所以就是一种变相的考察且关系。

笔者提醒各位考生,做定义判断切忌抠字眼,很多学生按照关键信息法做题,做到最后就演变成了一个词一个词的和选项进行比对,觉得这个选项没有体现定义的这个词的意思,或者那个选项没有指明定义里的某种信息,最后自己完全就混乱了,这其实都属于钻进了死胡同,把方法模式化了,没有一种方法是能够解决所有的定义题目,因此,我们在做定义题时其实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上定义的表述,综合性的选择答案。例如下题:

【例】风险规避是指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而是规避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风险规避”的是:

A.某外语培训机构近两年业务发展迅速。但缺乏配套的资金投入,因此该机构选择通过

上市发行股票这一渠道来筹集资金

B.某广告公司为减少员工流失,实行了许多激励机制,包括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加大奖金幅度,增加保险度等措施

C.小李业余时间喜欢理财,他在银行的理财产品涉及很多类型,有债券、基金,有短期也有长期的,他觉得这样理财更稳健

D.某购物网站有专门的储物仓库,平时供货稳定,但过节期间常供不应求,为此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来控制货物储备和物流管理

对于风险规避这个概念,曾经就有同学很纠结于定义中所提到的通过计划的变更,觉得A中有计划的变更,C中没有体现计划的变更,所以应该选C,但是事实上稍微有点理财经历的人或者是学经济管理方面的学生都很清楚,我们选择不同的理财类型就是在规避风险,而A选项中的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行为就属于风投,企业正承担着风险而不是规避了风险。因此此题的答案是选A,所以不能单单只从定义上本身去抠字眼,而是应该结合多方面的知识,灵活的分析选项。

篇二:失败人生的思维误区

失败人生的思维误区

一、我不想做

你之所以不想做,是因为暂时还没走到山穷水尽,没有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你还有取舍的退路,还有回旋的余地,还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选择。你之所以不想做,是因为害怕整个看似艰辛的过程,并对可能发生的结果没有信心。

但不是每一个理想的结果,起初都能有一个诱人的契机,一本万利,让你一眼看得见未来,然后孤注一掷,义无反顾。机会也是这样,刚开始出现在你身边的时候,通常远不如你想象那般美好,它像是一块璞玉,只有精雕细琢,方能呈现光泽剔透。

在发现美的事物上,很多人只顾得看表面,用感性地思维去甄选。我们总习惯在付出与投入之前,抱有很大的目的性,没有好处的事情不做,回报不多的事情不做,却往往失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

懒惰是生命的毒药,也是失败人生的基因。硬骨头谁都不愿去啃,但是人生又不容你挑剔,失败与苦难也不会等待着你做好准备再敲门。你不想做,想做的人有的是,等你想做的时候,人家已经做好了,用不着你做了。不想做的事情也有很多,谁都有自己消极畏难的情绪,但是不想做永远都不代表你不用做。

二、我没想到

没想到,大概就是你为自己的失败作以开脱,为所有的不完美寻找的借口。百密还有一疏,总有很多是你想不到的,但是任何事情都不会因为你的想象不到,而滞后发生或者不发生。

同样一件事件,你没想到它会成功,于是你就不能够竭尽全力;你没想到它会失败,于是你就更容易抱有侥幸的心理。你把“没想到”当成堂而皇之的理由,把一切偶尔与必然的联系都归咎于运气。

没想到,也就不可能做得到,更谈不上做得好。没有谁能够预知未来,也没有谁可以操控现在。出乎意料的事情很多,你可以想象不到完成既定目标带来意外的收益,更想不到其中每一个环节伴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你想不到,但总有人想得到,并且做得好。事物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任何机遇都是留给随机应变,有准备的头脑。等你哪一天真正想到了,机会就可能不再眷顾于你了。

看待问题,有的人喜欢观察事物的表面,凭经验作分析判断;有的人窥探到本质,深入到它的骨髓。纵使事物千变万化,只有深思熟虑,贯彻未来的决定,才能有更多实现得可能。

三、我尽力了

你之所以感觉尽力,是面对既定的结果,带有自我怜惜自我感动的情绪;是你拿现在的结果,跟以往的成绩做出的比较,从而实现自我满足的心理状态。但或许这种满足感的来源,就只是你比从前多走了几步,多提高几个百分点,多举起一些重量,多付出一点努力,就已经不

堪重负,不忍心再加砝码。

人最大的潜能,就是在不断地超越中,发现另一个新的自己。不敢战胜自己,不去冲破极限,你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能量到底有多大。一味地满足于现状,你也很容易被现实所打败。

何况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现实社会,不是说你尽力了,就能够丰衣足食,高枕无忧;也不是说你尽力了,就能够逃避责任,得到所有人的理解。比你菜的人都在尽力追赶,比你棒的人也在努力坚持,你只有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超越,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否则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容置疑的道理。

尽力不等于尽心竭力,全力以赴。或许你还有未知的潜能等待迸发,你需要给它找一个流淌的出口。成功永远只属于自强不息的人,多尽一份力,你的人生或许就不一样。

四、这不可能

你之所以感觉不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盲目地自我设防,低估了自己的能量与价值。这又是你给自己武断地做出的定位,在未曾付诸实践之前,就被自己的意志所击垮。

这样的人遇事带有纯粹的动机,只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对于关乎风险的事情一贯拒绝,从不敢轻易尝试,更不敢挑战自我。拒绝就意味着你将丧失更多的机会,不敢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限制就无处不在。因而你的人生,就只能局限于自我断定的高度,永远都无法实现跳跃。

想要跻身更高的位置,就该有更大的雄心和毅力。人和人在肉体上没差别,都是一百多斤肉,在生物学上是一样的。差别是在灵魂上,你的精神世界有多大,你的视野就有多开阔,你的人生幅员就有多宽广。一个人事业的边界在内心,要想保证事业的边界不断增长,就必须扩大你心灵的边界。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生命中没有那么多不可能,自信创造奇迹。想要成功,就得心灵不设防,勇敢地将每一个“不可能”变得“可能”,那么完美的人生才“可能”属于你。

五、没人帮我

你之所以感觉孤立无援,大多是自己人生经营的结果。有的人左右逢源,威风八面,有的人步履维艰,处处碰壁。这是你自我的价值在社会大舞台中的投影,体现在你的人格魅力中。

之于别人怎样的爱,别人当回馈怎样的情,这是相互的原则,也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没有谁生来以你为中心,只为帮助你而存在;也没有人不厌其烦地担当你的救兵,除却你的父母。

所以有人愿意帮你,是眷顾的恩泽;即便无人援助,是理应的本分,你不必因此心生抱怨,这更不是决定失败的根源。成功的因素很多,不是无人可助就失去了信念,放弃了追求。没有人帮你,你还可以学会充实自己,丰盈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赢的胜算。

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也有很多路只适合自己行走。凡事只能与别人合作联手才能完成的,这种人便算不上是成熟的。只有追求不依附于任何人,你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在任何无路可走的时候,没有人帮你,你还可以相信自己的力量。正如套着救生圈,你永远无法学会游泳;千里马只有挣脱了缰绳,才能够驰骋万里。

六、不关我事

在过错的惩罚与责任的承担面前,为了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逃脱不必要的干系,我们常常变得懦弱冷漠,总喜欢用一句“不关我事”试图撇清关系,让别人成为替罪羔羊。但是在收获、回报与论功行赏之际,又总能够削尖了脑袋,即便是为了蝇头小利,也要理直气壮,做挺身而出的“英雄”。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中,并没有划分明确的界限,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独立个体,你的存在又总与自己周围的环境,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你该相信,你所遇见的人事都是应有的安排,你的命运也置身于其中,总有一次改变和超越,是从眼前的境遇开始。所以,你不可以鼠目寸光,轻易拒绝任何人的要求,而切断了自己的后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人都要依附于外界而存活,帮助别人是一种积善的美德,你的道路也会在一次次善举中越走越宽。山不转水转,在不断运动发展的规律面前,你免不了也要学会低头,但是从前的那些自私与狭隘,就只会让你无路可走。

所以,能够成大器的人,必定都是勇于担当者;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永远都爬不上成功的梯子。

篇三:走出思维误区

走出思维误区

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使大家认清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及走入思维误区的原因,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育重点:

走入思维误区的表现及原因。

教育方法:

1、课堂讲授:30'

2、分组讨论:30'

讨论题:

怎样走出思维误区。

教育内容:

思维方式是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坚定政治信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跟上时代步伐;有助于我们振奋精神,平衡心理,塑造健康人格。因此,必须重视思维方式的训练,避免走入思维的误区。

一、思维的涵义及类型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对象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从广义上说,思维等同于意识、 精神等概念,它是相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而言的;从狭义上讲,思维是指人们的高级活动,即人的理性认识。人类按一定标准可把思维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人们经常运用的则可分为直觉思维、经验思维、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四种类型。不同的思维从一定的侧面和层次上表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1、直觉思维的特点

对于“直觉”这一概念,哲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直觉是一种人们没有意识到的对信息的加工活动,是在潜意识中酝酿问题,然后与显意识突然沟通,于是一下子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而对加工的具体过程,我们则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说,直觉是一种未经有意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一种潜意识直接把握对象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它是一种潜意识的思维活动;它不是自觉地按照严格的逻辑规则进行的,而是跃过逻辑程序的飞跃;它是突然爆发的闪光,一下子把握了事物的实质。我们不难看出,直觉思维可以突破种种束缚,从思维的起点一下子达到思维的终点,取得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这种突发性的思维活动虽然是建立在知识和实践的长期积累基础之上,但由于人们的直觉能力差异性很大,因而直觉的判断和决定难免出现失误。因此,我们既要重视直觉思维的作用,又不能随意夸大它的作用。

2、经验思维的特点

这种思维是指我们运用生活的亲身经历、感受和实践等直接知识,或是靠传统的习惯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经验思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体性。由于经验知识是从具体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因而它总是同具体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二是可靠性。由于经验知识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因而它是可靠可信的。三是习惯性。人们运用以往的经验进行思考时,这些经验就会遵照心理活动的规律被激活,一个接一个地自动涌现出来,构成一种习惯的连续的思维活动。这种习惯因人而异,经验越深厚,经验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也就越强烈。经验思维的优点可以有效地解决同类性质的实际问题,并且可以迅速地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缺点是该种思维有很大的局限性,只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起作用,当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后,如果还凭“老经验”,必然造成失误。所以正确的态度应是,既要尊重经验,注意积累经验,又不能只局限于经验,仅仅停留在经验思维的水平上,而应该使经验思维不断上升到理论思维。

3、形象思维的特点

是指通过感性形象来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在这种思维活动中,主体把外界的色彩、线条和形状等形象信息 输入大脑,通过联想、想象、象征和典型化的手法,创造出某

一 独特而完整的形象,并用它去揭示生活及周围事物的本质和状态。 形象思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体性。它主要是通过具 体的人物和事件,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去概括人们对现实生活 的认识。二是直观可感性。它可通过人们的感官,像电影一样浮 现出来。三是思想性。形象思维虽直观可感,但不等同感性认识, 它是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升华,是通过故事情节、典型人物、艺术形 象等手法来打动人的。过去我们把形象思维仅仅看作是作家、艺术家的事,其实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善于理论思维的人都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形象思维,而善于形象思维的人也都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理论思维,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效率。

4、理论思维的特点

理论思维,是以揭示和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根本目的,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并遵循特有的逻辑程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它是建立在经验思维基础上的一种高级思维类型,有着比经验思维更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理论思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自觉性。只有人们自觉地意识到要把问题 的思考推向深入,才会去把握和运用理论思维。二是抽象性。由于理论思维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把握,这就必然失 去了感性具体的特点。因为理论思维所揭示的内容是人们的感官所感觉不到的,且思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三是逻辑性。无论是进行抽象以形成概念,还是进 行判断和推理,都有一系列的规定和法则,保证理论思维有序展开,从而形成理论思维的规范化、模式化特点。我们说理论思维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事物,而且还具有预见未来的功 能,这就决定了它比经验和直觉思维更有效、更普遍地 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但由于理论思维与实践活动和客观对 象在联系上具有间接性,因而就有发生脱离实际、脱离客观、脱 离群众的可能。所以,在强调理论思维重要性的同时,还要防止和反对片面夸大理论思维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人们的实践情况,我们在处理上述不同类型思维方式的关系时,应坚持辩证统一的原则,即以理论思维为主导,以经验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为辅助。

二、走入思维误区的表现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官兵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在理性思维方面有明显进步。但有的同志被旧的思维习惯所困扰,思维方式不十分正确,甚至走入思维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1、偏重于横向思维,忽视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结合纲

我们有些同志认识问题习惯于截取某一横断面,只注重在同左邻右舍的相互关系中找结论。一是选不准“参照系”,表面化地简单对比。如有的同志在待遇上总喜欢与职业好的比;在职务上总喜欢与高的比;在业余文化生活上总喜欢与地方比等。这样比来比去就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从而在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方面受到一定影响。二是割断历史看问题,不喜欢回忆过去,甚至否定纵向对比。认为那是过去的事,没有必要总是回头看,把过去的一些好传统和作风,一概斥之为“老一套”而不屑一顾。 存在这种思维误区,原因是缺乏辩证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要么唯书或唯上,要么凭个人的感情或想当然下结论,观察事物、研究问题不看整体、不看历史、不想未来。就拿比较来说,它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外形比较、结构比较、功能比较、数量比较、质量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系统比较、历史比较等。可见,偏重横向思维的对比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都属于比较思维,偏重于横向思维的人要多了解一些历史,懂得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习惯于纵向思维的人要多了解一些外部世界,开阔视野,看到差距。只有把两

者结合起来,才能走出误区,减少片面性。

2、注重于单向思维,忽视单向思维和多向思维相结合

有的同志在思考问题、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往往表现为从一个指向、一个角度、一种可能去看,视野比较狭窄,因而得出的结论带有很大片面性。如一谈到计划经济的优点时,往往归结为社会主义优越性,认为一切都好;一讲到经济体制改革,自然地与社会性质联系在一起,不是姓“社”就是姓“资”;一谈到发扬优良传统,就把过去的经验做法看成完美无缺,而且 要原封不动地继承等。单向思维是一种片面性的思维活动,它不利于人们辩证地、多角度地认识世界。如果把它绝对化起来,就会走向形而上学。而多向型思维方式,是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来思考问题的,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单向思维和多向思维是对立的统一,它反映了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但我们必须看到,任何思维都有它的局限性。单向思维要向多向思维转化和发展才能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多向思维也要用单向思维来限制自己,不然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比较分散,尤如蜻蜒点水。因为单向思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的一种收敛性和集中性,是多向思维中不可缺少的。

3、习惯于顺向思维,忽视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

这里所讲的“逆向思维”不同于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从一个共同问题出发,使思维沿着四面八方扩散开来,而逆向思维则是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某一特定问题。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两个鞋厂各派一名推销员到太平洋某个岛上去开辟市场,上岛后他们看到当地人不穿鞋子,于是两个人分别向鞋厂发了一份电报。甲说:“岛上的人不穿鞋子,没有销路,拟明日乘飞机返回。”而乙却在电报中说:“棒极了,这个岛上的人都没有鞋穿,潜力很大,我拟常驻此岛。”同一事实,得出两种结论,如果把甲的思维方式当作顺向思维,那么乙就是逆向思维。顺向思维一般都表现为从正面到反面,从理论到实际,从现在到过去的思维过程,具有

教育有哪些思维误区

严谨性的特点。而逆向思维则是从反面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即从反面到正面,从实际到理论,从未来到现在,这种思维方式有时会产生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具有突出的创造性功能。军人由于职业的特点,处事说话一般比较谨慎,组织纪律性比较强,习惯于顺向思维。这样就容易忽视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甚至会排斥其它的思维方式,进而束缚了认识的发展。因此,只有把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

三、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走出思维误区,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学习。因为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它必须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1、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指导和统一我们思想认识的理论基础。在当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间,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引发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用什么来统一人们的认识呢?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而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离我们最近。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观察世界,发展自己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有效地锻炼提高思维能力。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要从总体上和科学体系上领会掌握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尤其要着重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并从中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思维。概括起来有这样几条:在思维原则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思维重心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利益价值和社会作用的结合;在思维趋向上,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注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在思维方式上,力戒单向思维和片面性,注重多向思维和辩证性;在思维品格上,不囿于传统,反对保守,注重变革、创新和开拓。 恩格斯说过:“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必须仰仗于学习。”我们

一定要从肩负的历史责任出发,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把对学习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要在拓宽信息渠道,收集和掌握信息上下功夫

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其掌握的信息量关系密切。经历多,见识广,掌握信息量大的人,对问题的认识一般比较深刻,也较为准确,尤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信息。但就我们军人来说,由于职业特点,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因此,要注重拓宽信息渠道,尽可能地占有更多的信息。大家在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过程中,有两个问题要引起注意:一个是直接信息,也就是自己所见所闻、亲身感受的信息。如通过参观、探亲等渠道,直接了解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发展变化,因为是耳闻目睹,可信度比较大,甚至与自身利益直接有关,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个人的经历、理论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这些信息要防止片面性。另一个是间接信息,也就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或领导作报告、传达文件等活动掌握的信息。尽管它不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但一般情况下,不要怀疑其可靠程度,尤其是这种间接的信息数量大、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因而应高度重视,充分进行加工和利用。总之,占有信息也好,加工和利用信息也好,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防止一些不正确、不真实的信息对个人思维方式产生误导。

3、要注重提高理性认识的能力

我们有些同志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就事论事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只注意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对其深层次问题缺乏窥视,深入不到事物的本质中,上升不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去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提高理性认识能力,说白了就是要学会具体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一是必须探索思维本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应遵循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思维是从个别——特殊——一般的辩证过程,明确思维必然经历的感性——知性——理性的三个阶段,不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摒弃陈旧的思维方式,把思维的稳定性和科学的变动性统一起来,确立正确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向。要善于冲破旧习惯、旧传统的阻力,从超越自我的新视角、新途径去考虑问题,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二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确立科学的现代思维,与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必须进行“继续教育”和“更新教育”,不断吸取新知识。当今时代,知识发展和知识“老化”速度很快,每隔七至十年,世界知识总量就要翻一番。美国一学者说,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技术巳发生急剧变化,而一些成员的知识和价值体系仍然保留着传统模式,这就会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话是很有见地的,就拿军事理论来讲,过去马汉的“海权”理论,杜黑的“制空权”理论,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等等,无疑都已不能完全适应未来的信息战了。知识是构成思维方式的基础,更新知识才能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篇四:走出思维的误区

《走出思维的误区》笔记

这是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就买的一本书了,也曾读过一遍,近几天有空又翻了出来看了一遍,看完后不禁悲从心生,我以前竟然还看过这么好的书,可脑中却没有一点印象。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我把书中的主要内容做一下摘要,一来加深印象,二来以便将来再重温。

第一章 恰当提问的

在一个面临信息猛轰滥炸的社会里,我们必须确定自己接受什么观点,拒绝什么观点,对什么观点则不置可否。在面对信息时,我们通常有两种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跟海绵遇到水时的情形类似,把面前的信息一古脑吸收进去,它瞩目于对知识的获取。淘金式的思维则着重在与其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积极的互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批判性思维。学会新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可以提高我们思维的能力和质量,并从而提高写作技能。因为,只有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明白。

第二章 怎样找到问题和结论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两类问题,一类问题要求的答案试图讲述世界现在怎么样,过去是怎样,以及未来将是怎样的。如:爱滋病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回答说:“爱滋病的原因是一种特殊的病毒”。这类问题我们把它归为描述性问题。另一类问题我们称之为规范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的答案,涉及世界应该如何,它们询问的是对错,好坏,存亡等问题。如:死刑是否应该废除?我们可以回答:“死刑应该被废除”。

当我们对所阅读、接触的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一件很简单但很必要的事是:寻找、归纳、概括信息所论述的问题及其结论。在找到结论之前,切勿擅做批判性评价。

怎样找到结论?

1、 询问问题是什么?

2、 寻找标志词。如:因此、我认为、表明、证明等。

3、 到可能出现的位置寻找——开头和结尾。

4、 记住哪些内容不是结论。如:实例、统计数字、定义、论据。

第三章 怎样找到理由

理由是信念、证据、譬喻、类比,以及其它支持及辩解结论的陈述,它构成了表明结论真实或者“正确”的坚固基石。只有在弄清理由之后,才能够确定结论的价值。

如果争论特别复杂,在试图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批判性评价时,你便会感到结构复杂,手足无措。有鉴于此,不妨先让你自己的思路条理分明,再来使理由和结论条分缕析,合乎逻辑,下面是一些卓有成效的建议。

1、不断注意标志词。

2、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理由和结论。

3、在空白处把理由和结论标注出来。

4、若是段落较长,可在文章末尾列出理由的一览表。

5、若是推理特别复杂,可做出结构图,用数字代表每一个理由和结论,用箭头表示其间的关系取向。如果把所有的理由和结论在空白处归纳整理,编号排列,则尤其有效。

第四章 怎样找到含糊的词语

我们的语言复杂精细,且大部分词语歧义杂多,这使我们常常对读到的东西横生误解,我们妄自推断那些词语的意义都是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要确定词语是否模糊不清,首先必须澄清问题中的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这样的词语。它们在使用环境中含义杂多,又都貌似正确。要决定对作者的观点赞成与否,必须对他心目中这些词语的含义洞若观火。

理解的头一个障碍是,妄自假定,自己与作者的意思不谋而合。因此,在研求之初,应该避免“测心法术”。要养成习惯不断询问:“你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沾沾自喜道:“我与你正是一拍即合”。第二个障碍是,妄自假定某个词只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定义,许多关键词恰恰绝非如此。因此,请永远追问:“这个词是否还有其它的意义”。

举例:

1、幸运牌香烟味道纯正,焦油含量只有3毫克。(味道纯正是何意?它是指烟味柔和如水,还是指烟味强烈似火?)

2、目前,采取积极步骤减少电视中暴力镜头的工作已势在必行。(这里,什么叫做“采取积极步骤减少电视中暴力镜头的工作”?是意味着把禁止展示任何人身暴力行为的法律强加于社会?还是指向电视网施加公开的压力,以使得反映暴力的节目仅限于半夜播出?)

3、近几年,大学的教育质量有所下降。(这里的教育质量是指学生考试的平均分,还是指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亦或指通常需要经过考试的课程总数?)

当我们在连对方到底讲什么都弄不清楚的情况下,冒然接受或拒绝一种观点是相当轻率的。

第五章 怎样发现价值冲突

(针对规范性问题)

当一个人用各种理由来谁他的结论时,他所提出的理由,绝非他用以证明自己意见的全部观念,要理解他的论辩,那些在理由和之间藏而不露的思想观念——即假设——至少同样重要。

举例:政府应该禁止香烟的生产销售。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对吸烟者和被动吸烟者的健康,吸烟都将带来极大的危害。

初看起来,理由确实为结论提供了支持,然而也可能,理由虽然正确,却不一定支持结论,或许你会相信,关心一个人的福利,乃是他自己的责任,与政府的集体责任毫不相干。若果如此,理由便不再能支持结论。只有你先承认一个观念:一旦个人的福利遭到威胁,则集体责任一定要高于个人责任,上述的理由才能支持结论。

所以,我们需要注意,在所有论辩中,总有某些观念(假设)已被作者先行承认,它是推理结构中重要的内在联系,是将全部论辩统辖为一的根本线索,除非得到这些联系,否则你绝不能真正对论辩有所理解,而这些假设,要到理由向结论的运动中寻找。

在论辩中,人们常对同一件事做出极为不同的判断,如堕胎,有人指责它等于谋杀,有人却视其为仁慈之举。这种分歧实质是价值冲突的一种表现。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他提供的理由,并最终影响他的结论。因此,价值假设——相信何种价值最为重要——乃是论辩之中至为重要的假设。在接受或拒斥一项结论之前,应该惯于发现,其理由之所凭借的价值假设,是否与你的价值假设不谋而合。

举例:

1、政府是否应要求汽车制造商在汽车中装入气囊?

(这一论争涉及到公民的利益是个人责任,还集体责任优先的冲突。)

2、报纸和电视记者拒绝透露秘密消息来源是否合乎法律?

(这一论争涉及到公民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公共安全何者优先的冲突。)

价值冲突通常出现在涉及到世界应该如何的规范性问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模式:

理由+价值假设=结论

第六章 怎样发现描述性问题

(针对描述性问题)

在规范性争论中,作者认为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价值假设,对于他的推理至关重要。然而,你尚不知道的是,在作者的眼中,这世界究竟怎样,或者将会变成怎样,这些观念,同样是他推理的基础,同样隐而不露,鲜为人知,它们叫做描述性假设。

举例:从斯塔尔教授那里,你能学到很多东西。他的学生们都对他的授课如醉如痴。

其推理结构如下:

结论:从斯塔尔教授那里,你能学到很多东西。

理由:他的学生们都对他的授课如醉如痴。

我们知道,单靠自身,理由并不能够支持结论,它必须借助某种其它观念与结论联系起来。如果这些隐含其中的观念是描述性的,便可将其称为描述性的联结假设。上述论辩若想成立,起码包含有两个假设。

假设1:学生的评价,是授课质量的指示器。(如果学生们狂热地推崇他的讲课仅仅因为他们追求娱乐的价值,则这一理由便无法真正支持结论。)

假设2:学到很多,便意味着从课堂上吸收知识。(如果把“学到很多”定义为发展思维技能,则对授课如醉如痴便与此毫不相干。)

为了在理由与结论之间填平鸿沟,重建推理,我们必须寻找出为理由和结论所做的联结。我们可以问:“如果此项理由正确,需要何种同样正确的其它观念,才能推出结论?”或者还可以问:“假设这些理由正确,是否有别的途径足以把结论引入歧途?”

举例:

结论:我们需要对爱滋病教育增拔款项。

理由:一旦如此,它将能大量减少爱滋病病例的数量。

要让这一理由得到接受,我们需要假定:

(1)钱款的使用卓有成效,换言之,教育必须普及到迄今尚未普及到的高风险集团成员。

(2)这些成员必须愿意接受教育的内容,并对其做出积极的反应。

在这里,观念(1)和(2)共同决定着理由的可接受性,并从而决定着结论的可支持性。

一般讲来,支持结论的理由总会争辨说,作者的结论一定是成效斐然。一旦达成同一成效的途径不止一种,联结理由和结论的一个重要假定便是:作者的结论,乃是收到成效的最佳途径。所以,我们要承认可能存在着其它获得理由的卓有成效的手段。在上一个例子中,如果通过别的途径也能大量减少爱滋病病例的数量,则作者的结论就不一定站得住脚了。

第七章 怎样评价抽样和衡量标准

几乎所有论辩都含有事实断言——亦即对世界怎样,曾经怎样和将会怎样之类问题的陈述。要对论辩作出评价,首先要确定这些断言(或称之为证据)是否真实可信。

篇五:高考现代文阅读解答语句题思维误区及点拨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答语句题思维误区及点拨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对文中“重点语句”的考查为100%。然而,有不少学生解答此类问题时写了半天,答不到点上,既浪费时间又不得分。为此我们结合2008年高考有关试题进行一下简要分析。

考查方式1: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思维误区:牵强附会;掺杂技巧;概括片面。

出错原因:(1)不能结合语境从整体上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不知从哪个角度去回答问题,以致从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作答导致错误。(3)材料没有看明白就盲目地答题。

纠正方法: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多与文章中心、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方便地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比喻点染法就是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是用喻体来解释本体。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其对应关系。

解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 解题分析:第(1)句结合语境可知,“空谷”比喻大院子,而写自己的脚步声,则是从侧面表现当时的寂寞,以及环境的清幽。而现在,在眼里,北京人民生活幸福,环境优美,到处盛开着马缨花。第(2)句,生动地表现出在新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答案:(1)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一步步走近住所,暗示了环境的幽深。(2)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就像喜悦幸福的心情。

考查方式2:请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思维误区:答题片面,盲目扩充,妄加揣测。

出错原因:(1)不明白解答此种类型试题的思路,这种类型的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2)不能抓住关键解答问题,而是随意扩充,盲目作答。(3)不了解不同的语句在文中不同位置的作用。

纠正方法: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一)思想内容上。(1)联系本句的含义。(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的态度、感情。(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例如:A比喻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B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感情,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C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D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对这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E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

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二)结构上。(1)位于文章的开头:A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第一段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B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鲁迅的《祝福》一文,先写祥林嫂死了,然后追忆祥林嫂生前的事。C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不直接点明观点,而是为观点的出现服务,或者为下文的叙事与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为下文游荷塘做铺垫,并为下文抒发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奠定基调。D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例如杨朔《荔枝蜜》从“被蜜蜂蛰了一下,从小怕蜜蜂”到对蜜蜂“有好感”到“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表明了的感情变化过程。(2)位于文章的中间: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C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3)位于文章末尾。A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B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C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D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解题示例: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18题)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从文章结构与情感两个方面来回答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同时作答时需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思考。答案:直接触发了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考查方式3:分析说文中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

思维误区:东抄西摘,概括不全,总结失误。

出错原因:(1)不能整体阅读,迅速抓住表现文章主旨及主观情感的句子。(2)不能把握文章的内在联系和写作思路,体会语言表达思想的妙处。

纠正方法:所谓“重要句子”,一般是指:在篇章结构上,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收束、总结作用的收束句,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句;在句子内容上,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中心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论点的主旨句、中心论点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寓意句。分析说文中重要语句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只从内容进行分析,不涉及艺术手法。分析时要注意三点:

(1)留心句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分析本句的结构,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2)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义。(3)关键是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对应的解说句,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理解把握。

解题示例:“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6自然段的内容,谈谈这样说的理由。(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8题)

解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整体理解本段的意思。这句话之前有一句“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指出了题目的关键,而这句话后面的文字则是对这一关键的阐释,把这两处的意思用总分或因果句式加以组合就是答案。答案:(1)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

(2)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的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考查方式4:解释文中语句的重要词语

思维误区: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照抄原文。

出错原因:(1)不能读懂文章材料,把握不住文章的要点和的感情倾向。(2)不能结合上下语境及文章的主旨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纠正方法:解答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需借助有关词语知识,根据特定语境,对考查的词语加以揣摩、辨析。一般不涉及表现手法。具体说来,1.从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特定的临时义。2.确认相关语境的范围,分析相关语境的内容,揭示词

语的含义。3.利用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指代义。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义。辨析那些非代词类词语的指代义,也应该利用上下文。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了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了。总之,理解词语含义不要总停留在某个词上。要仔细把句子读完,根据全句的意思、邻近句子的含义甚至前后段落的段意确定语言环境,然后从这些语言环境中找出与词语相关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推知词语含义。

解题示例: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 分)(2008高考全国卷第16题)

解题分析:寅公的散文《阳关古道苍凉美》借助阳关古道,写出了对人类过去及对人类未来的关注和思考,体现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这里的“苍凉美”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的,即大自然的苍凉美;二是主观的,即人的主观感受。参考答案: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