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英语作文 > 教育资讯

法不可违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7:23:53 英语作文
法不可违教案英语作文

篇一: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

(2)把握犯罪的本质特征。

(3)了解我国刑罚的种类。

(4)认清犯罪的危害。

2.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区分和判断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教师讲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三鹿奶粉案宣判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田文华等人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2)田文华等人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

(3)田文华等人落得什么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分析中导入本课。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谁都不能违法,违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新课教学】

法不可违(板书)

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

第一环节:比较违法行为的类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下列三个情景,并讨论填表:

情景一: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大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罚。

情景二:朱某在工厂浴室捡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情景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备选答案:

A.行政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制裁 E.民事责任 F.刑事处罚 G.行政违法 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 J.较轻 K.严重

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出违法行为及其分类。

师生共同归纳: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三种,其中,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因此被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第二环节:初识犯罪的基本特征

1.严重危害性

播放视频:三鹿问题奶粉带来的危害

教师在分析“三鹿奶粉事件”带来的危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的结论。

2.刑事违法性

教师启发学生比较各种违法行为,让学生得出结论:在众多的法律中,犯罪触犯的是刑法,而不是其他法律。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对照“三鹿奶粉案件”的几个被告所涉罪名,介绍刑法下列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条文:

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一百四十条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一百四十一条 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条所称假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

本条所称劣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劣药的药品。 第一百四十三条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

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一百四十四条 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3.刑罚当罚性

学生阅读关于“三鹿系列案宣判”的材料并完成后面的连线。

三鹿系列案宣判:

2009年1月22日,倍受社会关注的三鹿系列刑事案件,分别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无极县人民法院等4个基层法院一审宣判。

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2007年7月,被告人张玉军等人明知三聚氰胺是化工产品,不能供人食用,以三聚氰胺和麦芽糊精为原料,配制出专供往原奶中添加、以提高原奶蛋白检测含量的混合物(俗称“蛋白粉”)。至2008年8月,张玉军累计生产“蛋白粉”770余吨,销售600余吨,销售金额683万余元。张玉军等人生产、销售的“蛋白粉”被某些奶厅(站)经营者添加到原奶中,销售给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奶制品生产企业。

被告人耿金平为牟取非法利益,伙同他人自2007年10月开始购买含三聚氰胺的“蛋白粉”共计560公斤。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被告人耿金平等在明知“蛋白粉”为非食品原料,人不能食用的情况下,将约434公斤“蛋白粉”添加到其收购的900余吨原奶中,销售到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处,销售金额280余万元。

三鹿集团使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原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流入市场后,导致全国众多婴幼儿因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引发泌尿系统疾患,多人死亡。国家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患病婴幼儿的检查和医疗救治。

2008年8月1日,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出具检测报告,确认三鹿集团送检的奶粉样品中含有三聚氰胺。同日,被告人田文华等召开集团经营班子扩大会进行

商议,在明知三鹿牌婴幼儿系列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情况下,虽然作出了暂时封存产品、对库存产品的三聚氰胺含量进行检测以及以返货形式换回市场上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等决定,仍准许库存产品三聚氰胺含量10毫克/公斤以下的出厂销售,直到被政府勒令停止生产和销售为止。经检测和审计,2008年8月2日至9月12日,三鹿集团共生产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904.2432吨,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813.737吨,销售金额47560800元。此外,三鹿集团还将因含有三聚氰胺而被拒收的原奶转往相关下属企业生产液态奶,生产、销售的液态奶共计269.44062吨,销售金额合计1814022.98元。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被告人张玉军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耿金平犯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被告单位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罚金人民币4937.4822万元;被告人田文华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2468.7411万元。

另悉,这批宣判的三鹿系列刑事案件中,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蛋白粉”的被告人高俊杰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缓,被告人张彦章、薛建忠以同样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他15名被告人各获二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下列连线。明确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师生共同归纳: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第三环节:区别刑罚的种类

教师:请同学们联系前面的连线,阅读教材中关于刑罚的知识,完成填表。

篇二: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课 题】法不可违 【评价标准】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课文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之后通过三个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填表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学生情况分析】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思想认识的现

状,针对初一学生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现实。同时又结合异地教学对学生不够了解的实际。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闻题材导入,以自主探究、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方式,比较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懂得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而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情感价值目标 感受法律的尊严,懂得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懂得不违法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逐步形成提取信息、对信息进行比

较分析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并区别三种类别,知道什么是刑法及制定它的目的。

了解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知道刑罚的含义及类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并区别三种类别,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难点:感受法律的尊严,懂得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懂得不违法是人们行为

的底线。

【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对比分析法。 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案例分析法、实践探究法、设疑讨论法。 【教学设计】

篇三: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二框 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法不可违教案)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能力目标: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方法: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比较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一:猜一猜,想一想

上课前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曲《心声》,学生欣赏。

教师小结: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谁都不能违法。

[探究新课]

活动二:读一读、想一想

阅读P89教材中相关的事例。思考:

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3、从这个材料中你受到到什么启发?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出示投影:

一、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板书)

活动三:再现情景、感悟探究

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

请三位同学讲89至90页中的三个情境故事。

思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探究活动)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问: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投影展示。

1、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提问:生活中哪些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哪些又是法律禁止的?你知道有哪些法律? 想一想:对于情景二的朱某的行为也有人这么认为,拾到遗失物品不归还是理所当然的,大不了是个道德问题,用不着法院判决。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违法行为的类别: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

通过我们对这三种违法行为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活动四:感知教材、质疑求索(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1页的表格) 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

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二、犯罪必受惩罚

活动五:我来判一判

问: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

请同学们看一个案例,然后思考问题(分析西藏3.14事件的判决),结合材料述说说犯罪的基本特征。材料中的第一问是体现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但要弄清该问题: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吗?同学们看课本92页的图。殴打他人,如果对他人伤害不大,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那如果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将会如何? 生答略。第二问是体现犯罪的第二特征;第三问是突出刑罚当罚性;但要讨论:刑罚当罚性,是否意味着有犯罪行为的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就应当受刑罚处罚,这样才能惩罚犯罪分子,保护广大公民和国家、社会的合法利益),其中要弄清刑法和刑罚是不同的。

教师归纳:

1、犯罪的含义: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特征: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问:从材料可见这些罪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那么他们受到了哪些刑罚处分?刑罚有哪些类型?导入刑罚及我国刑罚的种类(注意区分刑法和刑罚、罚款和罚金、 拘留和拘役的区别)活动六:风采展示、一比高下

师:通过我们共同探究,我们弄清楚了违法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种: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为了检测同学们是否能判别这三类违法行为,下面进行知识竞答活动,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最快、最准确。

活动七:联系生活、以案说法

学到这里我们有些同学会说只要我们不犯大错就不会犯法了,你们觉得这种想法对吗? 出示材料,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感悟和提升法律意识。得出的启示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思想是危险的,小错是大错的开始,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误发展而来的。我们要注意防微杜渐,增强法制观念。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能力培养与测试》

教学反思:

篇四: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杭二中树兰实验学校 张新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通过出示分析典型案例、开展探究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一般的违法行为和犯罪、刑罚处罚包括哪些内容等,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锻炼归纳分析的能力同时,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教学方法

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比较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一:猜一猜,想一想

上课前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曲《心声》,学生欣赏(放松心情,引发思考和强化法律意识)

让学生观察图片猜测事件,教师简单介绍事件经过及犯罪分子受刑事判决。(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提问:(1)猜一猜是什么事件 (2)事件中的人物落得什么后果 ?为什么要受法院审判,受到什么处罚?我们将会在这节课上进行探讨。但是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教师小结: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谁都不能违法。(板书)(导入新课)

[探究新课]

活动二:读一读、想一想(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

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3、从这个材料中你受到到什么启发?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而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过渡)。出示投影: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板书) 活动三:再现情景、感悟探究

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

请三位同学讲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故事。

思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探究活动)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

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师问: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投影展示。

出示投影: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提问:(1)生活中哪些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哪些又是法律禁止的 (2)你知道有哪些法律?

出示投影:想一想:对于情景二的朱某的行为也有人这么认为,拾到遗失物品不归还是理所当然的,大不了是个道德问题,用不着法院判决。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师总结:出示投影:违法行为的类别

通过我们对这三种违法行为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活动四:感知教材、质疑求索(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 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出示投影: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活动五:我来判一判(提升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师问: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

请同学们看一个案例,然后思考问题(分析西藏3.14事件的判决),结合材料述说说犯罪的基本特征。材料中的第一问是体现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但要弄清该问题: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吗?同学们看课本94页的图。殴打他人,如果对他人伤害不大,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那如果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将会如何? 生答略。第二问是体现犯罪的第二特征;第三问是突出刑罚当罚性;但要讨论:刑罚当罚性,是否意味着有犯罪行为的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就应当受刑罚处罚,这样才能惩罚犯罪分子,保护广大公民和国家、社会的合法利益),其中要弄清刑法和刑罚是不同的。

师问:从材料可见这些罪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那么他们受到了哪些刑罚处分?刑罚有哪些类型?导入刑罚及我国刑罚的种类(注意区分刑法和刑罚、罚款和罚金、 拘留和拘役的区别)

活动六:风采展示、一比高下

师:通过我们共同探究,我们弄清楚了违法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种: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为了检测同学们是否能判别这三类违法行为,下面进行知识竞答活动,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最快、最准确。

师问:你还能举出一些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例子吗?

活动七:联系生活、以案说法

学到这里我们有些同学会说只要我们不犯大错就不会犯法了,你们觉得这种想法对吗? 出示材料,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感悟和提升法律意识。得出的启示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思想是危险的,小错是大错的开始,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误发展而来的。我们要注意防微杜渐,增强法制观念。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板书设计:

作业:

让我们来判一判

材料:

诈骗犯黄某,小时侯就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经多次批教育仍不改正,后来发展到冒充国家干部行骗,先后被公安机关收容6次,劳动教养3年。2003年,他利用从劳改农场保外就医之机,继续行骗作案79次,骗得公私财物价值4百多万元。黄某的行为严重危害社会,触犯了刑法,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阅读材料思考:1.材料中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2 .王某最终受到的处罚是一种什么样的性质的处罚?这种处罚分为哪几类?请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3.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篇五:《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003)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依据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坚持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 思想品德课程三大基本理念来设计本节课,做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力求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二、教材分析

1、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违法与犯罪是法律的基本知识,又是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禁止性规定,避免违法犯罪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课程标准安排这一教学内容是必要的。教材的课程标准依据是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学法用法”部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 自觉守法,避免违法尤其避免犯罪,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基本知识,进而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

2、教材的内容

本节共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谁都不能违法”,主要说明了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第二部分是“犯罪必受惩罚”,主要分析说明犯罪及其特征,刑罚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三、学情分析:

1、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走进法律》的内容:初步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从学习能力来看,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下运用所学思想品德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心理特点来看,初步具备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初步构建。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明白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受惩罚。在案例中感悟,在生活反思,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初步培养学生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五、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 2、教学难点: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采用开放式小组探究活动模式,把三个“课堂活动”贯穿整节课;采用“点拨法”和“探究法”,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碰撞,点燃思维花火,引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

七、教学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认真复习第七课第一节《走进法律》,根据预习提纲初步学习《法不可违》和上网查看一下当前社会有关的热点新闻。

2、教师的教学准备: 下载原唱版和伴奏版的《同桌的你》,下载“高晓松醉驾被刑拘”和“药家鑫杀人案一审判决”的视频,填写《学法的你》的歌词。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准备麦克风,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八、教学过程: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