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地方叫马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2:31:55 高中作文
篇一:两棵百年古树空中合抱似情人 形成奇特拱门
两棵百年古树空中合抱似情人 形成奇特拱门
“黄葛树,黄葛桠/黄葛树下是我家/我家有个好姐姐/名字叫做马兰花”50多年前,周衡义在老家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一株黄葛树下和玩伴们玩耍。50多年后的今天,他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拍黄葛树。几天前,他在梁平县新盛镇拍摄的一棵穿屋而过的黄葛树,在网络上就很火。
周衡义现任新华社重庆分社图片总监,还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重庆联络部长。他至今仍怀念儿时在黄葛树下河沟嬉闹的场景。“黄葛树挺拔坚韧,不屈不挠,它一生都在抗争束缚。”周衡义说。他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拍摄黄葛树,40多年下来,一共拍摄了1000多棵黄葛树,保存原片6000多张。
本月初,周衡义在铜梁区南城街道黄门村,发现了一棵黄葛树,树龄有好几百年,由两株相距3米的黄葛树在2.5米的高处合生,中间形成一道奇特的拱门,当地人称它情人树。树高20余米,树冠饱满,枝叶浓密,造型独特,成为当地一景观标志,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夏祥洲 记者 毕克勤(周衡义 供图)
推荐黄葛树拍摄地
文化宫至鹅岭公园
主城黄葛树保护最好,树龄较久的黄葛树群,在文化宫至鹅岭公园一带。这一带黄葛树大都是长在堡坎边,盘根错节的古朴和现代气息的交融,画面冲突感强。
綦江东溪
綦江东溪有全球最大的黄葛树群,这里黄葛树数量大、种类多、形态丰富,生长得也很有特点。
篇二:中国核基地——西域马兰
中国核基地——西域马兰 1967年6月17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据最后各项数据测算的爆炸当量为330万吨,威力相当于165颗广岛原子弹。广袤荒芜的...
1967年6月17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据最后各项数据测算的爆炸当量为330万吨,威力相当于165颗广岛原子弹。
广袤荒芜的大漠深处,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爆炸的烟云笼罩着一片死亡之海──罗布泊,西出阳关的丝绸古道,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白杨树、翠柳、马兰花汇聚的浓荫撑起了一片生命绿洲──这就是马兰核武器试验基地。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成功起爆,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实弹核试验。在这之后,中国政府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开始暂停核试验。在1964年至1996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在新疆的罗布泊核试验场一共进行过45次核试验,其中23次是大气核试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建立了一支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增强了中国保卫和平的实力。
基地位于"华夏第一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营区生活娱乐设施齐全,有自建的电视台、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游泳馆和商业服务网点。几十年来,基地成功地进行了数十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试验等试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在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深处,曾经活跃着一支由科研人员和军人组成的神秘而庞大的部队。这支部队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训练基地,对外代号63650部队,63650部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是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主要担负我国核试验(实验)的组织指挥、理论研究、测试分析、工程技术和勤务保障等任务,设有核技术及应用、工程力学、无机化学三个主干学科和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物理等其它学科。
探访马兰基地
说到马兰,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想到这是个地名。这个中国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地名,代表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和浙江省面积差不多,隐藏于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自治区腹地。
马兰基地紧贴着罗布泊的西端,到今天,这个基地已经有40多年了。
那是去年8月,更多的是怀着对新疆这个地方的向往,我很兴奋。我们在库尔勒的和静县下火车,这个县究竟有多大,汽车开了两天也没丈量完。在天鹅湖我终于看到了天鹅,然后我知道接下来要去的就是马兰了。
汽车在无边的像裹着绿绒毯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上穿行,路很糟糕。天空转眼间堆满了乌云,我看到车外的温度显示为8度。越野车后备箱里堆着军大衣,接我们的秘书说,这是我们出车到草原必须要带的,无论冬夏。车开着开着草原没有了,再接下来出现了戈壁滩,路开始平整起来,两边也越来越荒芜。终于离开和静县进入和硕县,也就是马兰所在的县。我开始不自觉的问秘书问题,关于马兰的一切,我不停地问,有些问题都重复了。最后那个秘书只笑不答了。爸爸说,可以了,很快就到了,自己看吧。
确实是快到了,四、五百公里的路走了七、八个小时。这段时间里,司机不时地把头伸出窗外,他困,但必须保持清醒。爸爸说,你抽支烟吧。后来我们在马兰见到的每个司机都
抽烟,不管是不是长着一张娃娃脸,不管拿烟的样子与稚气的脸有多么不和谐。和这里的司机处久了会发现他们有点玩世不恭,但谁也不能指责他们,也许就是明天,他们又要出车几百公里,同样的路线,没有变化的风景。我们看够了可以睡觉,他们不能,有些东西是无法排解的。
终于到了。车外的温度最终停止在37度。你真是很难想象,在穿越了遥远的、只生长着一种叫骆驼刺的高耐旱植物的戈壁滩后,会看见一片绿洲。那里面有马兰7平方公里的生活区,防风林一层又一层的包裹着这个生活区。这些林很多还是当年的建设兵团种的,许多年以后,他们的成果已经这样显著了。只是,这些建设兵团先后撤消,营区里人去楼空。
马兰基地的生活区有东西南北四扇大门把守,每一辆进出的车辆都需要得到司令部的通行令。生活区里住着近两万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人孩子,包括一些已经退休的工厂职工。那些工厂已经不再属于马兰,但他们仍旧属于马兰。马兰人对生活物资的需求带动了旁边的乌什塔拉乡的经济,让这个乡有了成排的商店、饭馆和出租车。
我们住在马兰的第一招待所,那是兴建马兰基地时,苏联人造的,墙有城墙那么厚,隔热效果很好。马兰的夏天总是三十好几度的高温,紫外线强烈,但住在一楼的人仍旧不需要任何降温设备。很可惜我们住在顶楼,其结果是热的像个蒸笼。我走进房间看见床单被套和枕巾是90年代家庭普遍使用的那种,看到洗漱用品也是家里常用的,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马兰的水引自天山的雪水,冷的让人承受不了。马兰人还在绿化地面下铺了水管,用天山的水灌溉。第一个晚上我睡得很不踏实,睡着睡着就觉得嗓子冒烟了,总忍不住起来喝水。后来我就知道,睡前一定要放一瓶保湿霜和一杯水在床头柜上。在马兰我流了两次鼻血,这是很正常的。有人开玩笑说在马兰洗完衣服直接就可以穿了。而8月,差不多是马兰最湿润的季节了。
第二天我醒得有点早。马兰的早晨从七点半开始(和北京有两个小时时差),先是听到号声,微风吹进房间,然后院子里有人说话和小鸟的叫声。走出招待所,我看见一个明亮的马兰,那种清新的、怡人的感觉和前一天是那么不同。招待所道路的两边种着各种果树,有些挂着果实我还是叫不出名字。后来我问秘书,这样种在路边,果子不早就被人采光了?秘书说,是呀,这些果树就是给人摘的,你喜欢也可以摘。马兰到处开着一种不知名的菊花,它的花粉让很多在马兰工作的人得了过敏性鼻炎,大家在一起好端端的就泪流满面。有的人离开马兰就好了,有的人一辈子都不能好。爸爸的同学就是这样,这是马兰留给他的永远的纪念。今天马兰饭桌上丰盛的食品总会让久别的老马兰人无限感慨。基地刚建那会儿,爸爸的同学搭飞机去北京,附加任务就是带点青菜回来。不知道当年他们吃的都是什么,反正现在马兰有自己的农场,一切问题就简单起来了。
终于我们有了足够的时间细细打量这里。马兰的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它精致的像个小城市的缩影。从邮局到保龄球馆,从公园到广场,从幼儿园到高中,从医院到电视台,服务人员都是军人或他们的家属。听秘书说,这个基地从建立到今天,还没有出过刑事案件,派出所也就没什么事情。在马兰广场,我看到为“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搭的台子。这个广场的感觉,旗杆、华表、礼堂和展览馆的格局都像极了天安门广场。而确实也是这样的,展览馆整个建筑的风格都仿效了北京的民族文化宫。
在离马兰20公里的地方,有中国高原第一大淡水湖—
—博斯腾湖。那里有清澈湛蓝的湖水和细软的沙滩。现在这里到处竖着诸如“夏威夷风情”之类的广告牌,也有不少人从乌鲁木齐或库尔勒过来玩,马兰人喜欢在下午最烈的阳光过后来这里游泳,那种轻松让你不能记起这个基地上空每六分钟飞过一次的侦察卫星。晚上,马兰恢复清新。我怀着有点崇敬的心情去看可能是我这辈子看到的最多的星星。 离马兰生活区40分钟车程的地方,有一座红山,那是天山山脉的一支。整个六十年代和文革时期,为了响应林彪把高尖端研究都搬进山里的决定,马兰基地的核心人物就在这里办公,比如程开甲。现在,红山已经废弃不用,只有一些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会回来看看。
去红山的路不好,两边也没什么植被,零星地长着一些红柳和骆驼刺,土地显得贫瘠而杂乱无章。远远的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铁架子,是电影《横空出世》的道具,模仿基地场区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架放原子弹的铁塔。现在这个是马兰的标志物,312国道就从铁架子的不远处穿过,终于有一些不相干的人知道了马兰。
红山现在杂草丛生。基地把当年在这里造的房子都送给了地方老百姓,他们对房屋的用途重新进行了分配,一楼养羊,二楼住人。我们踩着羊粪走上二楼,能隐约看出那还是三室一厅的房子。那曾经是基地核心人物的卧室办公室和会议室,而现在窗户都被拆下堆在地上,看上去更像废墟。爸爸的同学大概是马兰的第一代秘书,他说起与那些人一起在这里彻夜工作的日子,总幻想能有一碗面条做夜宵。一个晚上,他看见值班的战士因为百无聊赖,用笔在墙上长久而有规律的划来划去,发出枯燥的“嚓嚓”声,于是他走出去,在黑夜里和战士聊天。那时候,他们都正年轻。
基地真正的工作区离开马兰生活区还有200多公里,通常被称之为场区。它的面积接近中国的浙江省,大量的核试验都是在那里完成的。现在,随着核试验的逐渐停止,已经没有多少人在场区驻守了。
通往场区的路是马兰人自己修的柏油路。200公里,大概是个绝对安全的距离了,可以让那两万人踏实地在马兰生活。整个场区都是戈壁滩,有一栋办公楼,一个发电站,还有几幢简易房子,如果进行核试验,这里就是指挥中心,很多工作人员会住到这里。可是现在,虽然是白天,这里还是荒凉得有点让人害怕。我想起在马兰看的关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纪录片,钱学森和张爱萍在场区里支帐篷,风很大,画面里所有的东西都在飞舞,灰暗的有点阴郁的色调让人觉得胸闷。
见到办公楼就算正式进入场区了。而第一次空爆原子弹的爆心离这里还有200多公里。由于这样的地面试验已经停止了很多年,通往爆心的路已经没有了,听说现在那里还剩下一个变了形的铁架子。以前搞核爆炸那会儿,总有一些牧民把爆炸完变形的铁架子拖回家去用,他们不明白什么当量沾染之类的东西,我也不太明白,但我知道害怕。
辛格尔哨所是离马兰最远的一个哨所,它已经深入到了罗布泊的西端。要达到那里,又是几个小时的车程。只不过到了后来,没路了,车子就直接在戈壁滩上开了,我坐在车里觉得自己土头灰脸的。秘书说,有一次,一个苏联专家进场区考察,和另一辆车走散,迷路了。他的车开到了辛格尔,当时哨所没有任何通信设备,一个战士于是跑步几十公里到指挥部报信,发现那里的人找得正着急。在场区,是不允许单车行动的。
“辛格尔”在蒙语里是“雄性的世界”的意思。整个哨所就几间平房,还有一个人工湖和一大片菜地。我见到那些战士的时候,他们带着一身的羊膻味和木讷的笑容。最早在这里建哨所是因为一次爆炸前的巡逻,七个战士,七天七夜徒步800余里,断水断粮,在这里发现了两眼泉,哨所就依泉而建了。这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可的确是真的,马兰人叫它“罗布泊第一泉”。我们去的时候有个战士出去巡逻了,他一个人和一头骆驼,听说那是他们收养的一头误闯进他们哨所的骆驼。其余的战士在招待我们和另一拨参观的客人。院子里有树,我们坐在树下用木墩做的凳子上吃战士自己种的黄金瓜。这种在缺水和土壤条件
恶劣的情况下长成的瓜像蜜一样甜。瓜源源不断地从战士们的房间里拿出来,那样小巧和光洁,这是他们专门用来招待外面来的人的,有人吃完了还带走一个,而我们终于不忍心再动嘴了。
现在哨所已经有了一架手摇的电话,还有一堆过期的杂志。马兰派了一支工程队,要给哨所修新宿舍。这里的生活很快就会不同了。我们的车开动的时候,哨所战士站成一排,笔挺地敬礼,脸上的表情严肃而镇定,我的心一惊。
离开哨所,我们的车在一个山坡上停下。秘书说,这里就是当年进行地下爆炸的地方。环顾四周,除了有一些生了锈的铁丝网,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但在地下几公里处,有原子弹爆炸的残余。由于技术的限制,我们至今无法将那些残余安全的取出,也许以后也不能。所以,地面上立了一块碑,写着:永久沾染区。五个字触目惊心。
回去的路上,车子突然急刹,秘书跳下车说,在这里照张像吧。我一看,路边有一块不起眼的碑:军事禁区。以前,我们是绝不可能迈进去一步的。现在,一个时代已经过去,这个基地的地位不再有那时的显要。没有如火如荼的试验,也没有大批的热血青年怀着理想和荣誉感从四面八方涌来。我突然想,当这里的工作不再有神圣来支撑的时候,他们拿什么在坚持?
出了马兰生活区的东大门,有马兰的烈士陵园。那是唯一一个在马兰大门外的公共设施。陵园门口长年住着一个老头,负责打扫路面,收拾墓地里长出的杂草。他是义务的。陵园里每一座墓碑上都刻着名字,有的是夫妻俩的名字并排刻着,可惜我都不认识。爸爸的同学夫妇两在一些名字前久久站着,然后鞠躬。我想他们大概认识,一起共过事,不想现在阴阳两隔,还能在马兰见面。
所有的马兰人,无论军人还是家属,死了都可以被葬在这个烈士陵园。他们大多都算不上牺牲,只因为他们在这里工作了,和这片有点寂寞的土地一起生活了。也许是想感激他们的付出,也许不是,只是想让他们永远住在马兰。
激情燃烧的岁月 赶赴前线:四千多大学生会集马兰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位于河南商丘的一个步兵学校突然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一段时间后这个学校出现在大西北——新疆库尔勒地区的和硕县,这里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马兰,这就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它叫马兰基地。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马兰逐步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城市。1964年5月28日,刚刚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毕业、年仅23岁的符红铁也来到了这里,当时这里的人口已经达到10万多。第一天到北京的目的地报到的时候发现,一同报到的7个人分别来自北大、清华、北航等,这些学生中又分别来自固体力学、航空动力学、导弹轨迹、自动控制、核物理等6个专业,尽管不知道我们要去哪里,但是敢肯定的是我们去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
果然几天后,他们坐上了闷罐车走了3天4夜来到了新疆,开始了他们的军旅生活。与符红铁一样,来自各名牌学校的大学生逐渐来到这里,人数多达4000多。
方剑心,1933年出生,1949年参军,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美援朝和西藏高原平乱。1968年至1977年期间,调往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先任基地司令员秘书,后任基地司令办公室主任,经历了多次不同规模、不同方式的原子弹和氢弹试爆。
他说,基地有一个名词叫作 “零时”,所谓的“零时”,指的就是起爆时间。“零时”的确定首先要看全国范围内的气象条件。据了解,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地处西风带,核试爆后产
生的烟云会随风向东飘去,最后到达东海。指挥部必须确保核爆烟云在“出海”过程中不能遇到雨雪天气,否则烟云中的核污染物将随雨雪一起落下,对沿途地区造成污染。“零时”一经确定,方剑心跟随司令员从“爆心”出发,乘车在方圆60公里的核爆区内视察,确保区内人员已疏散完毕。每视察完一个地方,司令员就将该处引爆用的电闸合上,这样一路返回临时指挥所。当指挥所的最后一个电闸也合上时,核试爆正式启动。
“指挥所每一个人,此时的心情都十分紧张。”方剑心说。当一切准备就绪后,管理人员下令戴好高倍墨镜。所有人都将目光锁定在爆心方向,屏住呼吸,等待着那一刻的来临。随后,广播里嘹亮的声音在倒数着:“10、9、8……3、2、1!”刹那间,一道耀眼的白光闪过,一颗巨型的火球在空中熊熊燃烧起来,“就像天上的太阳!”紧接着,一股闷雷般的
爆炸声响起,在爆心方向冉冉升起一道硕大的蘑菇云。
数据收集:千分之一样品取核爆数据
核爆基地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获取各种试验数据。因此凡是当时生活的所有物品都可以在基地找到,有大到骆驼、小到豚鼠的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动物,有从北京地铁到武汉长江大桥的各种主要建筑实体模拟物品,有大到飞机、坦克、军舰,小到步枪、手榴弹等各种军事武器等。
来自西安军事工程学院的吴嗣廉说,每次核爆前,这些军事、生活、工作等用品被按照各种形式摆放在离核爆点2公里到20公里的范围内。比如与人习性相近的猴子,有的被放在半掩体的地面上,有的放在坦克里,有的被披上棉织物,有的被放在土墙的后面等等。这些被摆放好的动物一群群一排排,老远望去十分壮观,最后一次清场地,当我们远离它们的时候,也有些别样心情,因为我们知道在核爆后,它们中有许多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试爆结束后,防化分队的队员们立即驱车冲进核爆区,对试爆现场的放射性剂量进行测量。当确定放射性剂量已下降到安全水平时,其他人员方能分批进入爆区。最先出发的是司令员一行人,然后是各大军区的首长、参谋长,最后是回收分队。进入核爆区后,只见笨重的火车头被掀翻了,坦克的外壳被烧得通红,坦克上的大炮被折成一团,笔直的桥梁被彻底摧毁,只剩下一堆碎块。各种动物,无防护的被烧成焦炭;有防护的,例如一些猴子或狗,依然活蹦乱跳,但回收后不到几天也相继死亡。通过对上述效应物的回收和测试,研究人员得出各种武器装备、建筑、动物在各种距离被核弹杀伤破坏的效应。“原子弹的威力真大呀!”回想起核爆区里的景象,方剑心激动地说。
在基地医院工作的黎毅说,每次核爆后进入沾染区,距离核爆点两公里范围内的动物们肯定是被烧得不存在了,一般来说,八公里以外的动物有的可以存活下来,但是这个位置的猴子被取回来后一般是没有精神,昏昏欲睡,有的也在不久后就死掉了。
黎毅说,为了取得准确的数据,往往要大量的实验品。她所在的医院把回收回来的豚鼠一一分解,要获取核爆范围内豚鼠耳鼓被穿透的几率,至少要收取1000个豚鼠样品。
夏天地面热得可以烤熟鸡蛋
在核试区生活,最大的困难是没水用!在核试区附近有一条河,叫孔雀河,河水喝起来非常苦涩。往地底钻500米深打一口井,取出来的水也是苦的。战士们运来海军用的海水淡化器,经过一番处理后依然不起作用,无论河水、井水统统无法下咽。无奈之下,基地人员只好用油罐车从300多公里外的地方运水回来。
篇三:串词
金稻田学校 “十年校庆”活动之“素质教育”节目成果展演 节目串词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学生家长
乙: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乙:十年的历程,十年的风雨,十年的拼搏,金稻田学校迎来了十周年华诞。
这既是金稻田学校回顾历程、书写校史、提炼信心、凝聚人心、展示成就的历史时刻,也是金稻田学校展望明天、开拓未来、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新起点、新期待。
丙:今天,一个喜庆的日子,高朋满座,共庆辉煌。
丁:喜悦和欢乐洋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甲:幸福和自豪荡漾在每个人的心田
乙: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金稻田建校十周年!今天,
参加庆典的佳宾有: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丙:十年的斗转星移,日月更替,
丁:十年的薪火传承,辛勤耕耘,
甲:十年的春华秋实,桃李芬芳。
乙:10年来,金稻田学校在一个高瞻远瞩、精诚团结的校领导班子带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下面有请吴副校长致辞。
丙:站在十年之巅,回望金稻田的成长历程,我们心潮澎湃。
丁:今天当我们带着收获的喜悦欢聚一堂的时候,我们怎能忘记那些与我们携手并肩的人们。
甲:金稻田非凡的岁月是因为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才峥嵘如歌
乙:金稻田十年的征途是因为有校友们的足迹相伴才风雨如馨
丙:金稻田十年的春秋有老师们的辛勤耕耘才成绩斐然。
丁:金稻田十年的历史拥有了同学们才一路上洋溢着桃李的芬芳
甲乙:让我们为金稻田学校十年喝彩
丙丁:让我们为金稻田学校十年欢歌
《腾飞吧.金稻田》
丙:首先,请欣赏:由艺术团合唱对带来的大合唱-------《腾飞吧.金稻田》
掌声有请。
《快乐天堂》
甲: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不是花朵,是我们的爱,每个人都要有一颗“有爱”
的心去爱一切他所爱,不仅是对动物和环境,也更是对你身边那些常可能被你忽视朋友和亲人,外面顽强的世界并不可怕“快乐天堂”里有一大片充满爱的空间等着大家“勇敢的”加入,快乐在我们中间,快乐在世界蔓延。请欣赏由合唱队带来的《快乐天堂》。
《在灿烂阳光下》
乙:时代赋予重托,责任催人奋进,发展时不我待,奋斗铸就辉煌,我们正沐
浴在灿烂的阳光下,以澎湃雄放的热情,舍我其谁的豪迈,向着更美好的境界破浪远航。熟悉的旋律,吟唱难忘的岁月,凝聚心头不变的情结,让壮志和着旋律激荡。在先辈殷切的期望中,我们努力学习,在祖国灿烂的阳光下,我们茁壮成长。请欣赏由艺术团合唱队带来的《在灿烂阳光下》掌声有请。
二.舞蹈《欢心》
丙:一群可爱的小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练习及学习,终于有了收获,有了真
正泌入心肺的欢乐。请欣赏小朋友给我们带来的舞蹈《欢心》
三.英语课本剧:
丁:小朋友的精彩表演给我们带来了欢心,接下来请欣赏英语课本剧表演。掌
声有请。
四. 夏日激情《萨克斯独奏》
甲:没有哪一种乐器比它更具有“男子气”,没有哪一首歌曲比它更能壮豪气,
变化无穷的节奏,富有戏剧性的音色,既激烈狂燥又安静深沉,既滑稽又富于伤感。当萨克斯声响起,答案就是唯一;当萨克斯声响起,我们就有激情。请欣赏陈欢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萨克斯独奏《夏日激情》掌声有请。
五.舞蹈《马兰瑶》
乙:神秘的西藏,有种世上最纯洁的花朵,叫作马兰花,我们学校的学生(孩子)
每个都是那朵最纯洁的花朵。请欣赏舞蹈《马兰瑶》。
六.学生独唱《恰似你的温柔》
丙:思念的日子有千千万万,在这思念的日子中,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去消除这种
思念的痛呢?你的柔情似水,你的灿烂微笑,都映在了我的脑海里,下面请听由
9.2班郑建英和何恒峰带来的歌曲《恰似你的温柔》,伴奏陈欢。
。
七:书画表演:
丁:让我们跨进美术的画廊,去领略吴道子的飘逸、齐白石的精达象。让我们提起笔来,尽情写画。看我们笔走龙蛇,遒劲如钩;看我们笔法娴熟,写生写意。让我们与艺术同行,让我们与高雅同行,让我们与时代同行!愿我们大家共同携手,享受这鼓舞人心的艺术之旅:请欣赏书法表演
八.舞蹈《喜悦》
丁:我们学校的学生(孩子)来自五湖四海少数民族的孩子来(祝福)了。掌声有请。
九.独唱《相逢是首歌》
甲:飞扬的歌声,吟唱难忘的岁月,凝聚心头不变的情节;
乙:熟悉的旋律,演绎时代的激越,回荡情怀不改的真切;
甲:告别昨天,我们将站在新的起点
乙:展望明天,我们将用奋斗塑造更加壮美的七彩画卷。合:下面请欣赏由付老师带来的歌曲《相逢是首歌》
十.博雅武术团友情演出
甲: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华夏大地上延绵了数十年。中华武术
具有多彩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文化意蕴,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精粹,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群的青睐,下面请欣赏博雅武术团友情演出的武术表演。
十一.舞蹈《小精灵》
乙:小老鼠也要过节了。。。。。请欣赏小朋友带来的舞蹈《小精灵》掌声有
请。
十二《跆拳道》
丙:跆拳道以其变幻莫测,优美潇洒的腿法著名于世,被世人称为踢的艺术,
下面请欣赏由跆拳道兴趣班带来的跆拳道表演。
十三.十佳歌手合唱:
甲:也许,昨天我们还在黯然神伤;也许,今天我们依旧无法欣然释怀。
乙:但是朋友,不管我们曾遇到过怎样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请相信生活总是
美好的。
丙:感谢命运中的那些磨难吧,只要梦想在,只要不放弃,美丽的彩虹终究会出
现,精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们!请欣赏歌曲《明天会更好》
丁: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当往日的歌声滑进你的耳膜,
回荡在你的心底,心灵或许会为之而一动。随着歌声,让我们带领你做一次心灵之旅。掌声有请。
甲:有请初中部十佳歌手为我们带来歌曲《明天会更好》,祝愿大家,明天都
会更加美好。
十四.舞蹈《关东小妞妞》
乙:北方有个地方叫关东,来自关东的小妞妞们用她们独特的演绎方式送上她
们的祝福。请欣赏舞蹈《关东小妞妞》掌声有请。
十五:独舞《奉献》
丙:《爱的奉献》是这种时代的渴望真情特征,在音乐中的一种具体呈现。
无论是民歌般优美的旋律,还是朴素生动的歌词,都像是中国五十年代歌曲作品风格的一种回归。歌曲就像是一首优秀的爱的赞美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唤醒着老师们的们的爱心,接下来请欣赏由马嫣老师带来的独舞《奉献》
结束语:
甲: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挥洒汗水,播种希望;
乙:伴着优美的旋律,我们燃烧激情,积蓄力量;
丙:和着青春的节拍,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拼搏;
丁:跟着时代的步伐,我们积极进取,奋勇争先;
甲:奏起嘹亮的乐章,我们开拓创新、谱写新的辉煌。
乙:尊敬的各位领导
丙:亲爱的各位来宾
丁:学校的全体老师同学们
合:金稻田学校十年华诞庆祝展演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金稻田学校
2013.12.24
---3----
篇四:中国核武器试验基地
中国核武器试验基地——面积 万平方公里, ——面积 10 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浙江省 工程总投资: 工程总投资:— 工程期限: ——1996 工程期限:1956 年——1996 年1967 年 6 月 17 日上午 9 时,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据最后各项数据测算的爆 炸当量为 330 万吨,威力相当于 165 颗广岛原子弹。广袤荒芜的大漠深处,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爆炸的烟云笼罩着一片死亡之海──罗布泊, 西出阳关的丝绸古道,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白杨树、翠柳、马兰花汇聚的浓荫撑起了一片 生命绿洲──这就是马兰核武器试验基地。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成功起爆, 1996 年 7 月 29 日, 中国成功进 行了最后一次实弹核试验。 在这之后, 中国政府宣布从 1996 年 7 月 30 日起开始暂停核试验。 在 1964 年至 1996 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在新疆的罗布泊核试验场一共进行过 45 次 新疆的罗布泊核试验场一共进行过 核试验, 次是大气核试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建立了一支精干、有效的核自 核试验,其中 23 次是大气核试验 卫力量。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增强了中国保卫和平的实力。基地位于"华夏第一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营区生活娱乐设施齐全,有自建 的电视台、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游泳馆和商业服务网点。几十年来,基地成功地进行了数 十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试验等试验,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在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深处,曾经活跃着一支由科研人员和军人组成的神秘而庞 大的部队。这支部队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1 训练基地,对外代号 63650 部队,63650 部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是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主要担负我国核试验(实 验)的组织指挥、理论研究、测试分析、工程技术和勤务保障等任务,设有核技术及应用、 工程力学、 无机化学三个主干学科和物理电子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物理等其它学科。探访马兰基地说到马兰,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想到这是个地名。这个中国地图上无法找到的地名,代表中国 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面积超过 10 万平方公里,和浙江省面积差不多,隐藏于总面积 166 万 平方公里的新疆自治区腹地。 马兰基地紧贴着罗布泊的西端,到今天,这个基地已经有 40 多年了。 那是去年 8 月,更多的是怀着对新疆这个地方的向往,我很兴奋。我们在库尔勒的和 静县下火车,这个县究竟有多大,汽车开了两天也没丈量完。在天鹅湖我终于看到了天鹅, 然后我知道
接下来要去的就是马兰了。 汽车在无边的像裹着绿绒毯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上穿行,路很糟糕。天空转眼间堆满 了乌云,我看到车外的温度显示为 8 度。越野车后备箱里堆着军大衣,接我们的秘书说,这 是我们出车到草原必须要带的, 无论冬夏。 车开着开着草原没有了, 再接下来出现了戈壁滩, 路开始平整起来,两边也越来越荒芜。终于离开和静县进入和硕县,也就是马兰所在的县。 我开始不自觉的问秘书问题,关于马兰的一切,我不停地问,有些问题都重复了。最后那个 秘书只笑不答了。爸爸说,可以了,很快就到了,自己看吧。 确实是快到了,四、五百公里的路走了七、八个小时。这段时间里,司机不时地把头 伸出窗外,他困,但必须保持清醒。爸爸说,你抽支烟吧。后来我们在马兰见到的每个司机 都抽烟,不管是不是长着一张娃娃脸,不管拿烟的样子与稚气的脸有多么不和谐。和这里的 司机处久了会发现他们有点玩世不恭,但谁也不能指责他们,也许就是明天,他们又要出车 几百公里,同样的路线,没有变化的风景。我们看够了可以睡觉,他们不能,有些东西是无 法排解的。 终于到了。车外的温度最终停止在 37 度。你真是很难想象,在穿越了遥远的、只生长 着一种叫骆驼刺的高耐旱植物的戈壁滩后, 会看见一片绿洲。 那里面有马兰 7 平方公里的生 活区,防风林一层又一层的包裹着这个生活区。这些林很多还是当年的建设兵团种的,许多 年以后,他们的成果已经这样显著了。只是,这些建设兵团先后撤消,营区里人去楼空。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马兰基地的生活区有东西南北四扇大门把守,每一辆进出的车辆都需要得到司令部的 通行令。生活区里住着近两万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人孩子,包括一些已经退休的工厂职工。 那些工厂已经不再属于马兰, 但他们仍旧属于马兰。 马兰人对生活物资的需求带动了旁边的 乌什塔拉乡的经济,让这个乡有了成排的商店、饭馆和出租车。 我们住在马兰的第一招待所,那是兴建马兰基地时,苏联人造的,墙有城墙那么厚, 隔热效果很好。马兰的夏天总是三十好几度的高温,紫外线强烈,但住在一楼的人仍旧不需 要任何降温设备。很可惜我们住在顶楼,其结果是热的像个蒸笼。我走进房间看见床单被套 和枕巾是 90 年代家庭普遍使用的那种,看到洗漱用品也是家里常用的,心里有一种异样的 感觉。马兰的水引自天山的雪水,冷的让人承受不了。马兰人还在绿化地面下铺了水管,用 天山的水灌溉。第一个晚上我睡得很不踏实,睡着睡着就觉得嗓子冒烟
了,总忍不住起来喝 水。 后来我就知道, 睡前一定要放一瓶保湿霜和一杯水在床头柜上。 在马兰我流了两次鼻血, 这是很正常的。有人开玩笑说在马兰洗完衣服直接就可以穿了。而 8 月,差不多是马兰最湿 润的季节了。 第二天我醒得有点早。马兰的早晨从七点半开始(和北京有两个小时时差),先是听 到号声,微风吹进房间,然后院子里有人说话和小鸟的叫声。走出招待所,我看见一个明亮 的马兰,那种清新的、怡人的感觉和前一天是那么不同。招待所道路的两边种着各种果树, 有些挂着果实我还是叫不出名字。后来我问秘书,这样种在路边,果子不早就被人采光了? 秘书说, 是呀, 这些果树就是给人摘的, 你喜欢也可以摘。 马兰到处开着一种不知名的菊花,它的花粉让很多在马兰工作的人得了过敏性鼻炎, 大家在一起好端端的就泪流满面。 有的人 离开马兰就好了,有的人一辈子都不能好。爸爸的同学就是这样,这是马兰留给他的永远的 纪念。今天马兰饭桌上丰盛的食品总会让久别的老马兰人无限感慨。基地刚建那会儿,爸爸 的同学搭飞机去北京,附加任务就是带点青菜回来。不知道当年他们吃的都是什么,反正现 在马兰有自己的农场,一切问题就简单起来了。终于我们有了足够的时间细细打量这里。马兰的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它精致的像个小 城市的缩影。从邮局到保龄球馆,从公园到广场,从幼儿园到高中,从医院到电视台,服务 人员都是军人或他们的家属。听秘书说,这个基地从建立到今天,还没有出过刑事案件,派 出所也就没什么事情。在马兰广场,我看到为“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搭的台子。这个广场 的感觉,旗杆、华表、礼堂和展览馆的格局都像极了天安门广场。而确实也是这样的,展览 馆整个建筑的风格都仿效了北京的民族文化宫。 在离马兰 20 公里的地方, 有中国高原第一大淡水湖——博斯腾湖。 那里有清澈湛蓝的 湖水和细软的沙滩。现在这里到处竖着诸如“夏威夷风情”之类的广告牌,也有不少人从乌 鲁木齐或库尔勒过来玩, 马兰人喜欢在下午最烈的阳光过后来这里游泳, 那种轻松让你不能 记起这个基地上空每六分钟飞过一次的侦察卫星。晚上, 马兰恢复清新。 我怀着有点崇敬的心情去看可能是我这辈子看到的最多的星星。离马兰生活区 40 分钟车程的地方,有一座红山,那是天山山脉的一支。整个六十年代 和文革时期, 为了响应林彪把高尖端研究都搬进山里的决定, 马兰基地的核心人物就在这里 办公, 比如程开甲。 现在, 红山已经废弃不用, 只有一些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
会回来看看。 去红山的路不好,两边也没什么植被,零星地长着一些红柳和骆驼刺,土地显得贫瘠 而杂乱无章。远远的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铁架子,是电影《横空出世》的道具,模仿基地场 区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架放原子弹的铁塔。现在这个是马兰的标志物,312 国道就从铁架 子的不远处穿过,终于有一些不相干的人知道了马兰。 红山现在杂草丛生。基地把当年在这里造的房子都送给了地方老百姓,他们对房屋的 用途重新进行了分配,一楼养羊,二楼住人。我们踩着羊粪走上二楼,能隐约看出那还是三 室一厅的房子。 那曾经是基地核心人物的卧室办公室和会议室, 而现在窗户都被拆下堆在地 上,看上去更像废墟。爸爸的同学大概是马兰的第一代秘书,他说起与那些人一起在这里彻 夜工作的日子,总幻想能有一碗面条做夜宵。一个晚上,他看见值班的战士因为百无聊赖, 用笔在墙上长久而有规律的划来划去,发出枯燥的“嚓嚓”声,于是他走出去,在黑夜里和 战士聊天。那时候,他们都正年轻。基地真正的工作区离开马兰生活区还有 200 多公里,通常被称之为场区。它的面积接 近中国的浙江省,大量的核试验都是在那里完成的。现在,随着核试验的逐渐停止,已经没 有多少人在场区驻守了。 通往场区的路是马兰人自己修的柏油路。200 公里,大概是个绝对安全的距离了,可 以让那两万人踏实地在马兰生活。整个场区都是戈壁滩,有一栋办公楼,一个发电站,还有 几幢简易房子, 如果进行核试验, 这里就是指挥中心, 很多工作人员会住到这里。 可是现在, 虽然是白天, 这里还是荒凉得有点让人害怕。 我想起在马兰看的关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纪 录片,钱学森和张爱萍在场区里支帐篷,风很大,画面里所有的东西都在飞舞,灰暗的有点 阴郁的色调让人觉得胸闷。 见到办公楼就算正式进入场区了。 而第一次空爆原子弹的爆心离这里还有 200 多公里。 由于这样的地面试验已经停止了很多年, 通往爆心的路已经没有了, 听说现在那里还剩下一 个变了形的铁架子。 以前搞核爆炸那会儿, 总有一些牧民把爆炸完变形的铁架子拖回家去用, 他们不明白什么当量沾染之类的东西,我也不太明白,但我知道害怕。 辛格尔哨所是离马兰最远的一个哨所,它已经深入到了罗布泊的西端。要达到那里, 又是几个小时的车程。只不过到了后来,没路了,车子就直接在戈壁滩上开了,我坐在车里 觉得自己土头灰脸的。秘书说,有一次,一个苏联专家进场区考察,和另一辆车走散,迷路了。他的车开到了辛格尔,当时哨所没有任何通信
设备,一个战士于是跑步几十公里到指挥 部报信,发现那里的人找得正着急。在场区,是不允许单车行动的。 “辛格尔”在蒙语里是“雄性的世界”的意思。整个哨所就几间平房,还有一个人工 湖和一大片菜地。我见到那些战士的时候,他们带着一身的羊膻味和木讷的笑容。最早在这 里建哨所是因为一次爆炸前的巡逻,七个战士,七天七夜徒步 800 余里,断水断粮,在这里 发现了两眼泉, 哨所就依泉而建了。 这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 可的确是真的, 马兰人叫它 “罗 布泊第一泉”。我们去的时候有个战士出去巡逻了,他一个人和一头骆驼,听说那是他们收 养的一头误闯进他们哨所的骆驼。 其余的战士在招待我们和另一拨参观的客人。 院子里有树, 我们坐在树下用木墩做的凳子上吃战士自己种的黄金瓜。 这种在缺水和土壤条件恶劣的情况 下长成的瓜像蜜一样甜。瓜源源不断地从战士们的房间里拿出来,那样小巧和光洁,这是他 们专门用来招待外面来的人的,有人吃完了还带走一个,而我们终于不忍心再动嘴了。 现在哨所已经有了一架手摇的电话,还有一堆过期的杂志。马兰派了一支工程队,要 给哨所修新宿舍。这里的生活很快就会不同了。我们的车开动的时候,哨所战士站成一排, 笔挺地敬礼,脸上的表情严肃而镇定,我的心一惊。离开哨所,我们的车在一个山坡上停下。秘书说,这里就是当年进行地下爆炸的地方。 环顾四周,除了有一些生了锈的铁丝网,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但在地下几公里处,有原子弹 爆炸的残余。由于技术的限制,我们至今无法将那些残余安全的取出,也许以后也不能。所 以,地面上立了一块碑,写着:永久沾染区。五个字触目惊心。 回去的路上,车子突然急刹,秘书跳下车说,在这里照张像吧。我一看,路边有一块 不起眼的碑:军事禁区。以前,我们是绝不可能迈进去一步的。现在,一个时代已经过去, 这个基地的地位不再有那时的显要。 没有如火如荼的试验, 也没有大批的热血青年怀着理想 和荣誉感从四面八方涌来。我突然想,当这里的工作不再有神圣来支撑的时候,他们拿什么 在坚持? 出了马兰生活区的东大门,有马兰的烈士陵园。那是唯一一个在马兰大门外的公共设 施。陵园门口长年住着一个老头,负责打扫路面,收拾墓地里长出的杂草。他是义务的。陵 园里每一座墓碑上都刻着名字,有的是夫妻俩的名字并排刻着,可惜我都不认识。爸爸的同 学夫妇两在一些名字前久久站着,然后鞠躬。我想他们大概认识,一起共过事,不想现在阴 阳两隔,还能在马兰见面。 所有的马兰人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