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海南骑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5:29:46 字数作文
海南骑楼字数作文

篇一:浅析海南骑楼街保护与开发

浅析海南骑楼街保护与开发

作者:王守斌 史振卿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12期

海口的骑楼街已经成为了海口都市的建筑特色,对其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在保护中也应加强开发,这样才使这块宝地焕发生机。

“骑楼”是指沿海诸地方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临街两侧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用两条柱子支撑着,远远看去,楼房就像“骑”在人行道上,因此叫“骑楼”。在19世纪初南洋地区(东南亚广阔的环海地域)就有了骑楼建筑,南洋的骑楼建筑源于英属印度殖民地中传入的“外廊式”建筑与当地自然、地理、人文环境融合而生成的,后在东南亚的英属殖民地逐渐发展壮大起来,20世纪出华侨回到海口的时候,在海口沿着河而建的建筑群。骑楼老街除了有荣归故里的琼侨为建设家乡建起的骑楼外,历史上还有过13个国家的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等等也都在此生根发芽。骑楼街带给人们的不单单是感情上怀旧的氛围还是精神生活动追求,在城市中找寻历史的记忆,可以丰富、拓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从小在骑楼生活和长大的市民来说,一个时代,一座城市,一条老街就是他们心灵上的归属依靠。因此,近代海口骑楼老街历经百年,仍存在至今成为具有浓厚历史人文底蕴的建筑遗产,成为海口城市的文化名片。

一、保护已刻不容缓

海口的骑楼街已经成为了海口都市的建筑特色,它并不是西方殖民主义的直接侵略下产生的,体现近代海南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生活的发展。它见证了海口近现代的社会变迁和历史进程,海南人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怎样让海口骑楼老街“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名号真真正正的延续下去,对海口骑楼街的保护,仍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加以探讨。因为骑楼老街居住的传统模式里遗留了众多极为有趣的邻里空间,如露天戏台和社区活动之间的空间合二为一的宗庙;室外随处可见的土地爷祭拜点,常年有人供奉;俗称“老爸茶”的室内茶室,茶室内人声鼎沸;逢年过节就家家户户都参与社区特色的“点龙灯”活动等等。此外,骑楼老街形成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商会、邮局、银行、教堂等;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天后宫和冼太夫人庙等庙宇,还有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邱氏祖屋、饶园等等。这些都是骑楼所特有的文化底蕴,20世纪90年代后海口市掀起了重建城市和“旧城改造”的高潮,建筑是无声的历史,可城中以前的老建筑几乎都被拆除殆尽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新城市,在面对过去的留下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利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呢?在看到骑楼街区被无情地荡平,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少有识之士在呼吁着“留下骑楼,记住历史”。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

但对海口市骑楼街区的改造与再利用,应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适应当代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展,以期达到一种对海口市历史街区动态的保护与文化振兴的目的。 第一,修复和改造并举。海口骑楼老街面积较大,不可能对所有地方采取统一的要求,而是分块分批进行修复和改造。在整体规划设计中一定遵循“修旧如旧”的宗旨,在“仿古新做”、、“修旧创新”、“推陈出新”等上做细微的推敲和斟酌,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在窗楣、山花和女儿墙上做文靠。,尽可能将海口骑楼的原本的面貌展现给世人,通过骑楼将老海口的印记和符号展示给每一个游客。

第二,以民俗带民生。骑楼不仅是建筑学上的价值,最为关键的是他所带给人们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对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进行综合情况调整,可把关于骑楼的文献收集起来,然后编整、创作后,在搞个展览馆,展出这些文物,当然也可以用视频的方法去做。把古楼、古井、古宅、古迹、家谱典故、民风民俗、名人轶事、文学、歌曲、美术、故事、地方志等,汇集起来,并在海内外,民间宣传、研讨。骑楼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看得到的精美的楼房和成片的街道,同样重要的是在它里面埋藏着的人文历史。在保护的前提下向旅游产品转化将骑楼老街的人文历史转化为人文旅游资源,如在骑楼老街重现当日南洋风情,发展特色小吃,建茶楼开咖啡厅,唱琼剧等举措,但那些存与街头巷尾传承至今的传统小店我们也是应该保存下来的,这些才是老海口人真实的生活。将骑楼老街上那些百年字号历史变迁,华侨家族的历史兴衰,街区埋存的名人轶事,通过将其整理成人文资料展示给每一个人让大家感受到骑楼老街历史上那些真实存在的记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还原历史,展现海口百年商埠的风土人情文化,使人们在旅游活动的同时怀古情怀能够得到回归。

第三,加大商业街的开发,凸显休闲娱乐的宗旨。骑楼本身就与商业文化有密切相关,不能把骑楼地区的商业街的品位降低,可以参考上海外滩和武汉汉正街的商业运作模式,提升骑楼的商业品位。使人们在骑楼老街观光游览中,成为在相对疲劳的旅游过程中,能够有地方放松放松,既调节了身心,也了解了当地居民生活的特有风味的最佳之处。把原有的低廉服装店全部改为:品牌服饰、精品、礼品、书店、餐饮、茶馆、玩具、游戏等高档精品和品牌售售店。把海口骑楼规划成传统住宅型、传统商贸型、文化产业型为一体的现代商业街,建成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集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商业中心,打造海南贸易的又一个新型的市场,以不愧于“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骑楼老街保护与综合整治工程是海口市实施城市旅游化改造、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举措。从而,保护历史街区——海口骑楼老街这一历史文化的碎片,扩大海口骑楼的影响,成为发展人文旅游的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篇二:海南骑楼建筑装饰艺术的地域特色

毕 业 论 文(设计) 目:浅析海南骑楼装饰艺术的地域特色

摘 要

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活跃的城市和地区地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并向周边城市扩展。由于骑楼的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通的工匠。但他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西式各种风格的建筑加以“模仿”,并在模仿中对西方建筑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和创造,融入了本地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各地活泼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

这里的骑楼建筑连绵廻转,层叠壮观;外观生动,多姿多彩;花饰细腻,中西合璧;它有着南国近代商市的雍容华贵剪影,又闪烁着东方巴洛克风格的浪漫和辉煌;它是海口人的灵气,是海南侨商的魂;它积淀了多少深沉的文 化,多少血和泪的历史 它是不可多得的时光隧道, 是中西结合建筑艺术的旷世奇葩。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沉淀的历史。海南的骑楼老街作为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串起了海南变迁的历史,是一个世纪里来往南洋的人们记忆的共同载体,是海南文化变迁的生动记录,也是历经多年,海南留给今天最丰赡的城市情怀。

关键词:海南骑楼;装饰艺术;地域特点;影响因素

Abstract

Foreign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 active cities and regions to take root, sprout , everywhere, to the surrounding urban expansion . Due to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arcade were mostly not professional architects, but ordinary artisan . However, by virtue of their wealth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 according to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a variety of Western -style buildings to be "imitation ", and in imitation of the West building a bold improvement and creation into the local cultural traditions , creating a lively arou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cade building .

Here 's arcade building stretching meter loop turn , stacked spectacular ; look vivid, colorful ; floral and delicate, Chinese and Western ; it has the modern commercial city of southern elegant silhouette, and sparkling oriental baroque romance and splendor ; it is the sea of people Reiki is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of Hainan soul ; it has accumulated many deep cultural, historical much blood and tears it is a rare time tunnel , is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art Masterpieces wonderful .

Architecture is frozen music , sedimentation history. Hainan arcaded streets today as the largest domestic reserves the arcade building , preserved largely intact , full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istrict, strung Hainan change history , a century and from the common carrier Nanyang people remember , Hainan vivid record of cultural change , but also after many years , Hainan leaving age support today's most abundant city of feelings.

Keywords:Hainan arcade; decorative arts;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fluencing factors

目 录

前言??????????????????????????(5)

一、海南骑楼的装饰艺术和美学特征????????????(5)

(一) 建筑形式?????????????????????(6)

1.定义特点???????????????????????(7)

2.发展历史???????????????????????(7)

(二) 艺术形态?????????????????????(8)

1.装饰元素???????????????????????(9)

2.立面装饰???????????????????????(10)

3.风格特点???????????????????????(11)

二、骑楼的地域特点和影响因素??????????????(12)

(一) 海南骑楼地域建筑特点??????????????(13)

(二) 海南骑楼历史文化探究??????????????(14)

1. 南洋文化??????????????????????(14)

2. 地理气候??????????????????????(14)

3. 老爸茶文化?????????????????????(15)

4. 黎族文化??????????????????????(17)

三、骑楼的人文意义和规划复兴??????????????(17) 结语??????????????????????????(19) 注释??????????????????????????(20) 参考文献????????????????????????(21) 致谢??????????????????????????(22)

前言

海南岛的今昔,留给正史著述和口口相传的人们更多的是孤悬海外,偏安一隅,贬放流徙之地,文明闭塞之岛。千多年的岁月,名臣良士北望京城,有口莫辩;芸芸百姓,耕读持家,却在远离京畿和中原大陆的小小岛上,开垦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民风淳朴、性情自由的一方土地。靠着海的缘故,百姓胸怀宽大、包容八方,东南亚的习俗在原住民的生活中影响渗透。海南省的骑楼老街,就是这样一个透着历史气息、温暖海风、灿烂阳光与纯朴民风的世界。

海南本地人称骑楼老街为“南洋街”,街道上一栋栋饱尝岁月沧桑的骑楼静静雕刻着百多年来的历史印迹。这里既凝结着海峡北边内陆文化的厚重血脉,又受着南洋文化的熏陶,连接了文化的世代更迭,又横跨了文化的地域板块。在动荡的20世纪,骑楼老街见证了时代特有的交汇和挤压,特有的爆发和沉寂,以及非同寻常的欣悦与悲凉。骑楼老街与内陆和南洋有着诸多血缘、经历、文化、习俗的联系,有着众多普通人思想和情感的纵深,以及我们的探寻和想象。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沉淀的历史。海南的骑楼老街作为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串起了海南变迁的历史,是一个世纪里来往南洋的人们记忆的共同载体,是海南文化变迁的生动记录,也是历经多年,海南留给今天最丰赡的城市情怀。

一、 海南骑楼的装饰艺术及其美学特征

(一) 建筑形式

海南人热爱骑楼,骑楼是老海南的神韵。几代人的生生息息都在依傍它遮风挡雨。静态的老街串起了海南变迁的历史,而动态的人间烟火更能够体现出老街记忆中的人文情怀。在这些骑楼里,有家族的兴衰历史,也有战火中人们的痛苦和无奈。骑楼,不仅是海南的视觉记忆,也是我们直接感受历史的方式。不仅是很多内地游客,就是很多海南本地人,都难以想象当年骑楼老街上外国领馆林立,更难以想象华侨、渔民、学生、革命义士等等在此探求真理谋求伟业的盛况。

篇三:海口骑楼文化

海南岛的今昔,留给正史著述和口口相传的人们更多的是孤悬海外,偏安一隅,贬放流徙之地,文明闭塞之岛。千多年的岁月,名臣良士北望京城,有口莫辩;芸芸百姓,耕读持家,却在远离京畿和中原大陆的小小岛上,开垦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民风淳朴、性情自由的一方土地。靠着海的缘故,百姓胸怀宽大、包容八方,东南亚的习俗在原住民的生活中影响渗透。海南省海口市的五条骑楼老街,就是这样一个透着历史气息、温暖海风、灿烂阳光与纯朴民风的世界。

海南本地人称海口的五条骑楼老街为“南洋街”,街道上一栋栋饱尝岁月沧桑的骑楼静静雕刻着百多年来的历史印迹。这里既凝结着海峡北边内陆文化的厚重血脉,又受着南洋文化的熏陶,连接了文化的世代更迭,又横跨了文化的地域板块。在动荡的20世纪,海口骑楼老街见证了时代特有的交汇和挤压,特有的爆发和沉寂,以及非同寻常的欣悦与悲凉。骑楼老街与内陆和南洋有着诸多血缘、经历、文化、习俗的联系,有着众多普通人思想和情感的纵深,以及我们的探寻和想象。

海口骑楼老街位于市区中山路、新华南路、解放东路、博爱路及得胜沙路一带,街道两侧是近百年历史的充满南洋建筑风情的骑楼。骑楼作为南洋一带的特色建筑形式,适合南方热带气候,一楼过道既可遮蔽阳光,又可躲避风雨。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区别于欧洲西洋建筑,自成一格。海口骑楼建筑依托着南洋的思潮、风气、人力以及物质资源,也是别有特色。上世纪初,一批批早年去南洋谋生的海南华侨,在外面闯荡经商,做生意挣钱后又陆续回到海南,建立自己的家园,借鉴了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并流传至今。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沉淀的历史。海口的骑楼老街作为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串起了海口变迁的历史,是一个世纪里来往南洋的人们记忆的共同载体,是海口文化变迁的生动记录,也是历经多年,海口留给今天最丰赡的城市情怀。

海口骑楼街区的由来

海口骑楼老街的由来,跟海口的港口开放通商史大有联系。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琼州(海口)从此海运四通八达;至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口)即被辟为通商口岸,称琼州口。从此,琼籍人士热衷于下南洋谋生,外国人则可以在琼州自由往来。1924年,为了建省办特区,当年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拆去具有629年历史的护城古城,城墙方石被用来铺设一条12米宽的大路,这就是长堤路的雏形。原来五六米宽的石板路全部扩建为通行汽车的街道,原来的四五条马路扩建到了30多条。为了搞好市政建设,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海口文史资料》载“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这批琼籍归国华侨,因为衣锦荣归或落叶归根,回到海口后纷纷效仿南洋建筑风格的特色,建成一幢幢柱廊骑楼式的建筑,不仅有单边外廊,甚至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致四边回廊,用于商用和居住。这种建筑特色非常适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利于人们遮阳挡雨。由于毗邻港口,这些家家户户所建骑楼连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路通财通,随着商业铺面的建设,老城区的商贸业也急速发展起来,当时全市商店迅速发展到600多家,贸易总额达到一年数百万元。到了夜间,店铺灯火辉煌,广告牌被映照

得五颜六色,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宛如上海十里洋场。

自海口第一栋骑楼在原四牌楼街(今博爱北街)落成,以这座骑楼为发端,海口逐渐形成永乐街(今解放路)、大街(今中山路)、新街(今新华北路)、得胜沙路和沿海甸河的长堤路等,构成了一大片繁华的骑楼街区。

博爱路,老海口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而得名。这条位于海口市东北部的老街,古名城内街,1924年改名博爱路。1966年,曾易名东方红路,1981年再次恢复博爱路的名字。博爱路是海口老城区南北走向最长的街道,宽9米,长1300米,距今约600年的历史,街道两边以骑楼建筑为主。

博爱路的变迁是海口和数百年时光变迁的缩影,同样的街道,或新或旧的石板路,行走了不同时代的人。在博爱路上,有著名的四牌楼。据记载,这四牌楼曾经是海口的坐标中心。四牌楼牌坊,有4个进出通道,也是海口城的“凯旋门”,人们在此迎接升迁的文官武将,中榜的举人进士。这个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四牌楼,如今已经屹立近300年的时间。博爱路也是老海口著名的一条商住街。博爱街骑楼下面的店铺可都是在黄金地段上。北门街过去有海口较早的“海南书局”“会文书店”,清末民初的广行“五邑会馆”和其旁边的“七正店”都非常有名,这也是粤商在海口留下的风光遗迹。北门街还有著名的新加坡侨商经营的精华公司。博爱老街因其沧桑,时光给它留下了斑驳和锈色,而这正是海口的文脉和历史,是新建的城际公路无法拷贝的一种特色。

中山路也是海口的著名老街,这条长207米、宽12米的老街同样在这个城市中蜿蜒了300多年,这条建筑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的原名“还海坊”的老街,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名为中山路。据传说,当时该路中段建筑一凉亭,孙中山先生来海南时曾在此亭休息,为着纪念的缘故而易名。

中山路很短,如今是海口骑楼老街保持历史原貌最完好的一条老街。“一铺养三代”,可以看得出这条街铺面的寸土寸金,街道居民充分利用临街的每个空间开店纳财,在狭小的空间里,亦住亦商。

得胜沙路,穿越150年历史的步行街,独特的骑楼风格,使得胜沙名声在外。得胜沙路位于海口老市区西北部,东起新华北路,西抵龙华路北端,是一条520米长的街道。得胜沙古称“外沙”,因“海口外缠一片平沙”而得名。后来,清道光二十九年,令人闻风丧胆的海寇张十五侵犯海口,把总黄开光率兵战胜贼寇于此,这个“外沙”从此易名“得胜沙”。 清咸丰八年,海口成为通商口岸,得胜沙成为港口街道,是海口洋行最多、商业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喧闹、繁华。后来陆续建立的中法医院(1901年)、邮政局(1905年)、上世纪20年代修建的海南医院,以及1931年建成的著名的“五层楼”海口大厦,得胜沙街道也逐渐成为上个世纪30年代最繁华的主要街道之一。

新华北路上,传统的裁缝店、各类平民服装鞋店、茶楼、小食店,家家生意兴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解放电影院,仍以毛笔楷体写就的宣传板招揽影客。

西门街就是现在的新民西路,东接博爱南路,西连新华南路。明弘治初,建起西门街、东门街。其中西门街最为显赫:明、清以来,明代的千户府,清代的同知署、参将署都设在西门街。因此,西门街堪称古代海口的首脑机关驻地街道。这里现在是海口市区有名的土特产品批发市场。中国名城海口琼山府城朱桔里因“一里出三贤”而传为美谈,古代海口西门街

却有着“一街出三将”的美名。

五条街道浓缩的海口,百年陪伴着用心经营平凡生活的海口人以及每一个造访异地的客人,发现它的美好就在不露声色的舒适、自如与方便中。

海口骑楼街区的风格

沿着海口骑楼老街漫步,这种南洋风格的骑楼,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的,在马路边连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度有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海口骑楼街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形态,在于它中西合璧的特色,门窗、装饰、街道的适宜尺度。这些建筑的柱廊、敝廊、尖顶、雕花门窗和百叶窗,在南洋风格中都融入了欧洲建筑元素。

细看海口骑楼的“女儿墙”,女儿墙就是骑楼立面的顶端部分,俗称为“风洞墙”,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组成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根据造型,可分为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一道贯通整个门面的水平向矮墙,栏杆有的是宝瓶式的)、欧亚混交的巴洛克式(波形山墙两翼被突出处理成像一片片巴洛克式风格的山墙)、海口南洋式(在女儿墙上开一个个圆形的洞口,以减弱台风带来的危害)。由于各条骑楼街的建筑年代不同,这些女儿墙的集中路段也不同,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多出现在水巷口、解放东路、长堤路,巴洛克式风格的墙面装饰多集中在得胜沙路、中山路及博爱北路,而南洋式的也多出现在水巷口、解放东路以及长堤路。

海口骑楼的窗户也很体现欧亚混交的文化特点,它的窗楣就有方形的、半圆形的、敞肩形的,还有阿拉伯式的尖尖的。海口骑楼立面造型一般使用精湛的砖雕手工技艺,以砖砌筑出大致形状后,再勾勒表面线脚,效果完整、细腻。立面分三段式,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为檐口女儿墙,多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式的建筑布局形式。与我国华南、东南亚一带的骑楼不同,海口骑楼的立面中,有着式样数不清的中式传统浮雕、砖雕花饰图案,比如百鸟朝凤、龙凤呈祥、松鹤延年、荷花莲藕、梅兰竹菊、回纹圈绳、福禄寿等,体现了海南文化和中国祈福文化的特征,据不完全统计,仅骑楼外墙上各种中西花饰构件浮雕图案就有上万个。这些中国民间的特色吉祥图案也在显眼处昭示着楼房主人家的精神向往。这种中原风情和异域风情的结合是海口多元文化最真实细致的体现,虽孤悬海外,仍是血浓于水、胸贯中西。

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有些还保留着早年的商号,成为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商业街。骑楼一栋挨着一栋,邻里或者共用一堵墙。骑楼的颜色米色、乳白、嫩黄,端庄典雅,但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南洋色彩还有那些穿行在骑楼间苗条、婀娜、风情、野性的南国女子,今日的海口街头依然可以看见,衬着大朵的花瓣和高高的椰子树,深蓝的海水和五色的帆船,桃红、橘黄、宝蓝、翠绿毫无顾忌地流淌在骑楼檐下,穿着鲜艳衣物的厚嘴唇、幽深眼睛、轮廓分明的南国女子和少年,和这里的气候一样,热情、奔放、自由。

海口骑楼街区的典型建筑

海口人热爱骑楼,骑楼是老海口的神韵。几代人的生生息息都在依傍它遮风挡雨。静态的老街串起了海口变迁的历史,而动态的人间烟火更能够体现出老街记忆中的人文情怀。在这些骑楼里,有家族的兴衰历史,也有战火中人们的痛苦和无奈。骑楼,不仅是海口的视觉记忆,也是我们直接感受历史的方式。不仅是很多内地游客,就是很多海南本地人,都难以

想象当年骑楼老街上外国领馆林立,更难以想象华侨、渔民、学生、革命义士等等在此探求真理谋求伟业的盛况。

在中山路这条看似安静的街道,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深宅大院,经历了百年的变迁。邱氏宗祠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在骑楼之间、并不显山露水的门脸却别有历史味道。明清建筑风格的宅子,占地1100平方米,有大小22间房。修建此屋的主人邱成顺,是做陶瓷生意的,赚钱之后,在中山路建房置产,建成了这幢邱氏宗祠。处处可见古香古色,雕花的门,红石板的地面,大堂里摆设着香炉,八仙桌和太师椅都是精美的雕刻工艺品。即使再古老,对于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来讲,总是有割不断的情结。一个寻常百姓家,见证了这个街道150多年的变迁,他们的笑容和背影之间,装着我们知道的和无从知晓的许多故事。

老街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们觉得恍如隔世又近在咫尺。它的模样,它的味道,它的感觉,它在历史中所遭遇的一切,成为文明的记录,岁月的划痕。

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原海口市竹林里131号气派宏伟的邱宅),现今在车水马龙的解放西路街角一个闭塞不起眼的小巷里。饱经沧桑的邱氏祖宅,是一座对海南极富意义的老宅,这里举行了中共琼崖一大会议,是琼崖革命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策源地,这里也是宅子故主邱秉衡在琼崖革命运动中的功绩永存地。竹林里131号的邱氏祖宅,兴建于1919年,坐北朝南,二进三间,东西厢房,是较典型的海南民居建筑。从大户人家的宅子到革命老宅的角色转换,邱氏祖宅承载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老宅的故主——邱爵一兴修这座老宅的时候,正是中国革命风云初露端倪之时。此前的邱爵一,因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也逐步走向同情及支持革命的道路。1924年由房主邱爵一之子邱秉衡将宅院提供给琼崖中共党组织作为革命活动联络点,1926年6月,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琼崖党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标志着海南岛党组织的正式诞生,琼崖革命运动进入了崭新的阶段,邱氏祖宅也成了海南人民心目中的“嘉兴南湖游船”。

海南人背井离乡、远渡大洋,原为求一份生计、一番事业,以期齐家治国平天下。远走的、回来的,心中自有着无限的信仰和归属。

中山路天后宫是目前海口老城区6座古庙中年代较久、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建筑材料上乘、工艺精湛。今日的大殿梁上的涂金木雕仍金光闪耀。天后宫在沿海城市民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经历了几个时代的演化和变迁,再加上自己的特色和地域的影响,是海口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最能代表海口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价值不在于它的庙主和香火,而在于它的建筑、艺术和记录历史变迁的价值。这对研究海口民族资源、文化、地理、变迁、宗教信仰等,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冼太夫人庙位于得胜沙路77号,冼太夫人像端坐于二楼后堂,手执宝剑,英姿飒爽。冼夫人是我国古代百越领袖,历南朝梁、陈、隋三朝,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曾先后4次到海南建州、移民、平叛、安抚。公元602年,91岁的冼夫人在海南省澄迈境病逝,埋葬在月亮湾畔海滨,数年后清理遗骸运回原籍广东电白县。每年农历2月12日,信众和海外华侨都赶来海口得胜沙,供奉香火,共同拜谒冼夫人。

《海口市志》记载,位于义兴街75号的西天庙是祭祀明代琼籍王佐的祠庙,王佐“以礼经魁,乡荐于正统丁卯,仕于成化之初,卒于琼海之上,灵昭南国”。明隆庆年间(1567—1572)

始建,沧桑纵有变易,而灵爽依然。现存的西天庙系清代建筑,坐南朝北,砖木结构,丁字单式斗拱,正室有三进,第一进和第二进拜亭,拜亭的两边为东西两厢,三进和两厢之间有天井相隔。室内斗拱之间、墙椽上有各色成套故事,如《三国志·三顾茅庐》等,其间人物栩栩如生,充满灵气。石柱及趸座的浮雕,玲珑透剔、刻工上乘,为海南省现存的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

在海口到处可见华侨给这座城市留下的财富,他们艰苦开拓成就于海外,又回到海口,报效家乡。有情有义,功成不忘乡梓。闯海人的故事和精神在海口的记忆中从来没有中断。

民国20年,越南归侨、海南文昌人吴乾椿投资50万银元在海口市得胜沙路兴建当年海口城区的最高建筑——海口大厦,又名“五层楼”。五层楼除开设旅店外,还设有舞厅、餐厅和戏院等,是当时海口城区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性服务场所。五层楼建好第一层时,已经开设临时剧场“冠海戏院”,放电影也演琼戏。待五层楼全部建成后,在第三层楼开设了一个固定的戏院放电影。1950年以前是海南最高的建筑物,也是海南象征性建筑。

海口市新华路中华戏院由新加坡归侨、海南王姓文昌人兴建。戏院为西洋式罗马建筑风格,高耸的水泥圆柱和拱形门有精美的雕刻图案和线条。走廊天花上装有进口顶灯,显得富丽堂皇,楼下戏院放映有声电影,楼上为旅店。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口市的粤剧曾盛行一时,粤剧班子争相在此演出,中华戏院成了海南粤剧的演出基地。如今,这里依然是海口市区的电影院之一,虽已改名为解放电影院,仍是好戏大片,看客云集。中华戏院是目前为止海口唯一保存完整并依然在使用的老剧院。

爱国华侨积极为海口投资建设,海口老街上的多数骑楼是由华侨修建的。 1928年,热心公益事业的海口汇兑同业工会理事长周成梅倡议集资在海口建一座钟楼,以便统一全市时间。海口商界、香港琼籍商人、海外琼籍侨胞纷纷捐助,所需款项当年就筹足。由于道路扩建,海口钟楼于1952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移建,都保持原结构。该钟楼为六层混合结构,高27米,平面为5.37米×5.37米的正四边形,立面造型采用在四角设随楼层升高而逐层收缩的附角柱,因而表现钟楼的立体感,并在底层设拱形大门和上层采用拱形小窗,衬托出钟楼挺拔俊美的形象。在钟楼顶层四面的报时大钟设在正中,并在楼顶竖起8支高低不一的箭状尖顶,使整个钟楼更和谐和完整。钟楼外墙采用红砖砌清水墙。整幢砖红色的钟楼,在绿树、内海、蓝天的映托下,秀丽出众,清雅夺目。上世纪50年代前这座钟楼旁边就是码头,不少离岛进岛的海南人都是听着钟声从这里经过的,因此对钟楼的印象非常深刻。不少华侨回国后,看到钟楼就似看到了家乡,它也成为了海口人故乡的象征。历史不会停住脚步,钟楼的时间也将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

海口骑楼街区的人文意义

在海口骑楼街区,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向人们讲述海口精神和气质。这种精神中带有一种博大和宽阔,也带有几分传奇和神秘。也许“满街的方言只字不懂……而满街的内容涵盖着地理、历史、气象、考古、艺术、建筑、园林。肯留心处,处处是学问”。

因为临海,大海不仅给了海口人开拓精神,也给了海口人对于未知生活的虔诚期待。无论是文化生活还是宗教生活,都是海口文化的呈现。作为移民岛上的移民城市,海口骑楼街

篇四:浅谈海南骑楼建筑的发展及对其保护的思考

浅谈海南骑楼建筑的发展及对其保护的思考

摘要:海南海口骑楼街区可算海口年岁最高的历史街区,自骑楼建筑风格流入海南以来,近代骑楼建筑构成了海南建筑的特色种类之一。由于历史和人为破坏等原因,现在的骑楼老街遭到许多不同程度的破坏,对骑楼建筑文化的维修需要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字:骑楼,南洋风格,年久失修,历史文化

一.

i延续了一百六十多年的骑楼故事 [所谓骑楼,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我国传统意义上一般多指我国南方地区,无论城镇乡村,人民大众为满足使用、安全、舒适等要求,于面街出入口部分楼层或屋顶要素“骑”在人行道上,左右绵延成公共敞廊的建筑或建筑群。]海口最早的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又叫城内街,就是现在的博爱北街。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保留规模大、保存完好,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的骑楼一般是2至5层建筑,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延街立面经常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等处加以丰富的装饰纹样或浅浮雕,所有的装饰与纹样自下而上逐渐丰富,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海口被设为对外贸易出口,《天津条约》签订后,海口成为中国沿海十大通商口岸之一。海南当时正是南洋的商贸中心,底层设敞廊的骑楼建筑在此流传。海口的骑楼建筑与海南的自然条件有机结合,同时与形成了地道的“南洋”风格商业街。海口骑楼建筑风格呈多元化的特点,既有中国传统建筑成分,又有对西方建筑店铺的立面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细部装饰,并且还有明显地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影响的拱券和图案。海口骑楼的华丽壮观,在我国及东南亚都是绝无仅有的。如今海口的骑楼建筑连绵,二、三层楼则“骑”在人行道上,骑楼街的柱廊让行人避免阳光辐射和突然而来的暴雨。海口骑楼老街为不仅承载了海南的历史文化,也为海南人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ii按人类学分析,影响海口骑楼建筑的人口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

(1)英法等国殖民人士。西方殖民者在南洋留下大量殖民文化后,又纷纷到海口扩张西方势力。他们兴建零事故、学校、医院等,有效的影响当地建筑的设计趋向。与广大民众相比,殖民者人数虽少,但他们掌握了物质文化交流的主动权,具有强势文化的地位及相对先进的生产力,推广自己的建筑文化是很容易的事。

(2)大陆来岛的官兵、移民。官员是少数,但影响力巨大。这些人大多来自粤、闽、桂三省的大陆移民。他们带来大陆的历史文化观念和东南亚沿海的建筑文化艺术。官府衙门为他们所独有,妈祖庙以及传统民居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交流。保留至今的遗物当然还能反映如斯之人的思想情趣和社会价值。“竹筒屋”、天井、院落等建筑语言在海口骑楼中保留了不少。甚至“中式骑楼”也还留在海南的大城小镇,它们或许在相当大的时空中,可持续发展下去。

(3)南洋地区华人侨民。因海洋贸易运输的发展,侨居马来半岛、新加坡、缅甸、印尼等地的华人或有至亲在船行帮客、水手、劳工,几经转折在海口定居、盖房经商。他们不仅带回了金银,也带回了许多新鲜事物,建筑文化、建筑习俗。按照自己受南洋清润的审美精神,建造商铺居屋,最后落籍海口老街。

然而现在的海口骑楼老街却面临惨淡的现状,由于未加很好的保护,一栋栋带着历史痕迹的老骑楼,外墙面或墙上的涂料一块块地剥落了,外表满目疮痍,且危楼日渐增多。独具南洋风格的骑楼承载着海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太多的记忆,因人为或其他自然原因失去了原本的风韵,偶有海外游客到来,无不称奇高超的骑楼艺术,却又为骑楼破败流露出遗憾和无奈。历史文化名城至少须有一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旅游大省的海南,为了更好的保护骑楼老街丰富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虽然开展了老街的保护与综合整治工作,但要推进对历史文化的发扬,对骑楼建筑的整修还需要更大的力度,加快进度。

二.骑楼老街惨淡现状的原因

造成骑楼危机的原因大体分为两种:自然衰败和人为破坏,但归根到底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为因素起积极作用,即使木结构的房子也能具有1000多年的寿命、青春永驻。相反则只会破坏建筑物,即使钢筋混泥土房子也会很快衰亡。海口天气多台风,加之经常有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会对历史的建筑造成相应破坏。然而人为破坏存在更大的问题:a插建新楼,即拆旧换新,于老街插建高楼,这

是对老街一种致命的打击。B无章修葺,很多骑楼因无序涂改而有碍整体瞻仰。C骑楼街经营定位不准,单纯专业分工,变成一条条“专业商业街”,往往造成使用不当、交通混乱、不利于骑楼保护的现象。2008年7月,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深刻指出:“城市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城市遗存的建筑物。城市遗存的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历史的缩影、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海口骑楼老街承载着太多海南历史文化,该怎么做才能既尊重文化又能为国际旅游岛海南增添不一样的风采?

三.对骑楼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梁思成说过:“建筑是民族的个性。”海南大学社科研究中心研究员阎根齐也提出:“海南骑楼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海南开放、自由、包容、多元的性格和风气。‘楼如其人’,这才是海南骑楼的基本特色。” 漫步海口骑楼老街,王宁光说,“海口骑楼的建筑价值在于它的形态,在于它中西合璧的特色,门窗、装饰、街道的适宜尺度,柱廊、敞廊、尖顶、雕花门窗和百叶窗,在南洋风格之中都融入了欧洲建筑元素,还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因素对现代旅游活动的影响更加深刻,享受异域文化资源,感知异域文化差异,体验异域文化氛围的文化旅游理念已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海口骑楼街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理所当然的要承担起展现海南历史文化的责任,并且骑楼街区精美的建筑风格与布局也明显体现了他的文化底蕴。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街区传统的街巷格局,以及重大文物遗址的历史风貌的直接保护;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体现在城市功能上、整体布局上的调整、间接与宏观上的保护。

海口骑楼街区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中的独特的历史意义,所以在维修建设中也应该遵循以上两点,争取做到:在延续原有的老城街区格局和文脉特征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保持海口历史的痕迹;对现保存较完好的历史文物建筑和骑楼加以修缮;发展充满创意的小型化、多样性、个性化的商业和旅游服务,营造舒适的步行系统;在街区内部保留相当一部分的原生的传统居住形态。努力在对骑楼老街保护的前提下打造一个体现宜居城市时代个性,符合现今商业发展潮流的“南洋骑楼城”,提升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谓开发旅游资源实际上就是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使其转化为能被旅游者接受的旅游产品或商品。海口骑楼街区作为海南最具文化底蕴的街区,国际旅游岛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快对其的维修和努力做好保护工作,努力建起骑楼街区昔日的繁华,彰显其文化内涵。 i 《岭南骑楼建筑的文化复兴》杨宏烈 著 中国建筑出版社 2010

ii 《椰风海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篇五:源远流长的骑楼文化

源远流长的骑楼文化

——《关于海口骑楼》研究性调查报告

海南岛的今昔,留给正史著述和口口相传的人们更多的是孤悬海外,偏安一隅,贬放流徙之地,文明闭塞之岛。千多年的岁月,名臣良士北望京城,有口莫辩;芸芸百姓,耕读持家,却在远离京都和中原大陆的小小岛上,开垦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民风淳朴、性情自由的一方土地。靠着海的缘故,百姓胸怀宽大、包容八方,东南亚的习俗在原住民的生活中影响渗透。海南省海口市的五条骑楼老街,就是这样一个透着历史气息、温暖海风、灿烂阳光与纯朴民风的世界。

一、海口老街区的起源

海口骑楼老街的由来,跟海口的港口开放通商史

大有联系。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

海贸易。琼州(海口)从此海运四通八达;至咸丰八

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

口)即被辟为通商口岸,称琼州口。从此,琼籍人士

热衷于下南洋谋生,外国人则可以在琼州自由往来。

1924年,为了建省办特区,当年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

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拆去具有629年历史

的护城古城,城墙方石被用来铺设一条12米宽的大路,这就是长堤路的雏形。原来五六米宽的石板路全部扩建为通行汽车的街道,原来的四五条马路扩建到了30多条。为了搞好市政建设,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

《海口文史资料》载“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

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这批琼籍

归国华侨,因为衣锦荣归或落叶归根,回到海口后纷

纷效仿南洋建筑风格的特色,建成一幢幢柱廊骑楼式

的建筑,不仅有单边外廊,甚至扩展到双边、三边以

致四边回廊,用于商用和居住。这种建筑特色非常适

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

利于人们遮阳挡雨。由于毗邻港口,这些家家户户所

建骑楼连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路通财通,随着商业铺面的建设,老城区的商贸业也急速发展起来,当时全市商店迅速发展到六百多家,贸易总额达到一年数百万元。到了夜间,店铺灯火辉煌,广告牌被映照得五颜六色,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宛如上海十里洋场。

自海口第一栋骑楼在原四牌楼街(今博爱北街)落成,以这座骑楼为发端,海口逐渐形成永乐街(今解放路)、大街(今中山路)、新街(今新华北路)、得胜沙路和沿海甸河的长堤路等,构成了一大片繁华的骑楼街区。

二、海口骑楼老街的建筑风格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沉淀的历史。海口的骑楼老街作为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串起了海口变迁的历史,是一个世纪里来往南洋的人们记忆的共同载体,是海口文化变迁的生动记录,也是历经多年,海口留给今天最丰赡的城市情怀。

沿着海口骑楼老街漫步,这种南洋风

格的骑楼,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

的,在马路边连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长度有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海口骑楼街

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形态,在于它中西合

璧的特色,门窗、装饰、街道的适宜尺度。

这些建筑的柱廊、敝廊、尖顶、雕花门窗和百叶窗,在南洋风格中都融入了欧洲建筑元素。

细看海口骑楼的“女儿墙”,女儿墙就是骑楼立面的顶端部分,俗称为“风洞墙”,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组成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根据造型,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1) 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一道贯通整个门面的水平向矮墙,栏杆有的

是宝瓶式的)。

(2) 欧亚混交的巴洛克式(波形山墙两翼被突出处理成像一片片巴洛克式

风格的山墙)。

(3) 海口南洋式(在女儿墙上开一个个圆形的洞口,以减弱台风带来的危

害)。

由于各条骑楼街的建筑年代不同,这些女儿墙的集中路?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膊煌囊崭葱耸椒绺竦亩喑鱿衷谒锟凇⒔夥哦贰⒊さ搪罚吐蹇耸椒绺竦那矫孀笆味嗉性诘檬ど陈贰⒅猩铰芳安?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ai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爱北路,而南洋式的也多出现在水巷口、解放东路以及长堤路。

海口骑楼的窗户也很体现欧亚混交的

文化特点,它的窗楣就有方形的、半圆形的、

敞肩形的,还有阿拉伯式的尖尖的。海口骑

楼立面造型一般使用精湛的砖雕手工技艺,

以砖砌筑出大致形状后,再勾勒表面线脚,

效果完整、细腻。立面分三段式,下段为骑

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为檐口女儿墙,多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式的建筑布局形式。与我国华南、东南亚一带的骑楼不同,海口骑楼的立面中,有着式样数不清的中式传统浮雕、砖雕花饰图案,比如百鸟朝凤、龙凤呈祥、松鹤延年、荷花莲藕、梅兰竹菊、回纹圈绳、福禄寿等,体现了海南文化和中国祈福文化的特征,据不完全统计,仅骑楼外墙上各种中西花饰构件浮雕图案就有上万个。这些中国民间的特色吉祥图案也在显眼处昭示着楼房主人家的精神向往。这种中原风情和异域风情的结合是海口多元文化最真实细致的体现,虽孤悬海外,仍是血浓于水、胸贯中西。

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有些还保留着早年的商号,成为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商业街。骑楼一栋挨着一栋,邻里或者共用一堵墙。骑楼的颜色米色、乳白、嫩黄,端庄典雅,但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南洋色彩还有那些穿行在骑楼间苗条、婀娜、风情、野性的南国女子,今日的海口街头依然可以看见,衬着大朵的花瓣和高高的椰子树,深蓝的海水和五色的帆船,桃红、橘黄、宝蓝、翠绿毫无顾忌地流淌在骑楼檐下,穿着鲜艳衣物的厚嘴唇、幽深眼睛、轮廓分明的南国女子和少年,和这里的气候一样,热情、奔放、自由。

三、海口骑楼老街区的价值

海南本地人称海口的五条骑楼老街为“南洋街”,街道上一栋栋饱尝岁月沧桑的骑楼静静雕刻着百多年来的历史印迹。这里既凝结着海峡北边内陆文化

的厚重血脉,又受着南洋文化的熏陶,又横跨了经济的地域板块。在动荡的20世纪,海口骑楼老街见证了时代特有的交汇和挤压,特有的爆发和沉寂,以及非同寻常的欣悦与悲凉。

(1) 历史价值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

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

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

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

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

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

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因为临海,大海不仅给了海口人开拓精神,也给了海口人对于未知生活的虔诚期待。无论是文化生活还是宗教生活,都是海口文化的呈现。作为移民岛上的移民城市,海口骑楼街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个案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因其更显著的地域保存价值而身价百倍。有“民国第一楼”家族兴衰的传说,有富家女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的往事,有“大亚旅店”“裕大商行”神秘东家的遗事,有前清北京格格漂洋渡海远嫁海南的旧事??老街、骑楼在沧桑岁月中愈老愈有味道,在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中越来越显得时尚珍贵。这种生活将在未来继续延续,因为没有哪个城市有这样的自由度,能够改变你的,就改变你;不能改变的,就吸纳你,达到一种共融共生。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海南骑楼)

(2)经济价值

早在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

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

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

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

“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

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1931年,得胜沙街上的“海口大厦”(俗称“五层楼”)建成,那是建国前海口市最高的楼房。“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如今,骑楼街区里集中了海口的多个老字号,如九八行业(即代理业)的符森记、顺昌号等;侨批、汇兑、银业有光东公司、永信号、会安号、会丰号等;书籍文具业有海南书局、会文书局等;各大公司有精华公司、裕大商行、中兴商店等;中、西药行有广德堂、广惠药行等;米谷业有厚生号、永生号;旅店业有大亚旅店、五层楼、泰昌隆、侨商酒店等;茶楼酒店业有琼南酒家、中国酒家、中华西菜馆等。这些曾经激荡过海口人心灵、铭刻着海口精神的老商号、老建筑虽然依旧傲立老街,历经沧桑,几易其主,仍留下淡淡的风雅和海口人的善良、坚韧和执著精神,成为这座老城的风骨所在,为海口的经济发展蓝图上添上了辉煌的一笔。

四、骑楼老街的规划复兴

早在1996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关于海口骑楼街区的振兴已经有过规划。随着时间的推进,2007年6月1日至7月30日,海口市对中山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新华北路、长堤路进行全面测绘测量,编制老街测量图册,此举标志着椰城的历史文化名街保护性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根据《海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7—2020)》,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分为核心保护区与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区域。要求在保护范围内,必须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维护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环境质量的原则。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不得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展示。

根据2008年底已通过评审的《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规划》,长堤路、得胜沙路、中山路、解放东路、博爱北路、新华路、新民路、水巷口、振东街、文明西(中)路、大兴西(东)路、大东路等有骑楼的道路都已被列入保护范围。根据道路的风貌特征,将这些道路分为三类风貌道路。一类风貌道路(中山路、解放东路等5条)将不得拓宽,严格保护这些道路沿线历史建筑以及良好的庭院、古树名木、有特色的围墙等等,严格控制建筑体量、风格、色彩、形式等各项规划指标;二类风貌道路(水巷口、振东街、新民西路、新民东路等),这些道路沿线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也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其他建筑和开发地块,道路保持着原有的历史宽度和原有的尺度;三类道路(长堤路、新华南路、文明西路、文明中路、大兴西路、大兴东路、大东路等)有少量需要保留的历史建筑,按规划,这些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