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喝农药自杀的农民夫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1:21:51 体裁作文
喝农药自杀的农民夫妻体裁作文

篇一:农村老人自杀的社会病理透视

农村老人自杀的社会病理透视

刘晨: 摘要; 说来说去,至少在农村老人之死这个问题上,大部分都是“文化问题”。却背后又折射出了太多的“社会保障不健全”的问题,还包括赡养老人的传统伦理缺位。

至今我听过两个关于农药与死亡的笑话,一个是“再来一瓶”,说是一个农夫买了一瓶农药回去,为何死了两个人,前提假设是一瓶农药只能喝死一个人。结果,人家中奖了,“再来一瓶”,所以他和他的妻子都喝农药死了。还有一个是“假农药”。这类的新闻事件被曝光的很多了,在此就夹杂一些新闻素材来撰述了。话说,一个农妇买了一瓶农药,准备回家喝农药自杀,结果没有喝死,不是因为农药过期,而是因为农药是假的,而后该农妇去找卖农药的店家算账。

当然,这都是“笑话”和农民们的饭后“甜点”。对于农民而言,你如何去做田野调查的话,会得到很多这类的故事或新闻。无论是中部地区,还是西北地区。而就在前不久,因为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刘燕舞等人的农村自杀现象研究(该研究表明农民老年人自杀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再一次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大家议论纷纷之时,却一时半会得不出什么好的对策来防止个人对自己的生命

的处置权。如果用涂尔干在《自杀论》里的观点来看,农村老人自杀应该属于利他型自杀,也就是说,为了给儿女们减轻负担而选择有病不医,自己又实在无法忍受痛苦,故选择“与世诀别”。

但为什么是农药而不是其它呢?有过农村生活经验或调查的人都或许明白,如果是跳楼自杀,农村的平房算是多半,不足以一次性的“解决问题”(结束生命),而跳井或许更合乎常理。如果是交通事故自杀,也就是如今的常说的“碰瓷”,或许很多老人们也会担忧,万一把握不好分寸,是自己的交通责任,估计还会落得死也死的不光彩的下场和名声。仔细分析下去,便会发现,可以保存遗容,又可以一次性的解决问题,还可以很自然的死去,不至于吊死那种的惨烈,估计也就只有靠农药来解决问题了。不妨做一个社会调查,假设“农村老年人自杀的手段是喝农药”,那么接下来我们用抽样的调查方法去统计,或许就会验证我们的假设。如果不是,通过调查也可以得知,在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又是什么。也就是说,通过这类的调查,可以摸清老年人的死亡手段,但并非是控制老年人自杀的根本方法。因为这是一项治标不治本,“堵错了漏洞”的方法。

之所以有这么个研究假设和对于农村老年人自杀的问题如此关切和“熟悉”是因为我亲身经历了(田野调查期间)两起农村老年人自杀,前者是典型的因为不想拖累自己的子女,增加子女们的赡养和医药负担,却又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而选择喝“敌敌畏”(一种剧毒农药),在一个农忙的下午,安然的死去。后者是因为吊死屋子里,死状惨烈,七窍流血,实在是一种“X死”的“表达”(这里可能有话语建构的可能存在)。我们如果只谈喝农药而死的话,可以发现,农药还可以让人死的不那么惨烈,并且把“反抗”表达的不那么直接和激烈。(虽然我也有认识有通过喝农药表达反抗的女性自杀死者)

如果跳出观察者和体验者的角度,从死亡哲学的角度看,其死亡的原因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复杂性”(曹锦清,2010),因为其中包括的成因太多太多。比如有的用死亡解决病痛折磨的,有的因为夫妻双方不合而一时想不开喝农药自杀的,有的因为受尽欺辱而选择自杀的,有的因为不满子女的赡养而选择自杀的,有的想和自己死去的老伴而选择自杀的。等等。太多的原因导致了死亡向农村老年人敞开,而我们却又被这些死亡的表象所迷惑,甚至用很多西方的理论去解决中国本土的农村老年人自杀问题。其实,这些西方的解释理论有些不合时宜。笔者看来,死亡在很大部分程度上,

不是因为死亡本身的可怕,农村人没有那么的畏惧死亡,而是因为一点小原因或者大事情,而选择死亡。另外,如果去探索死亡的原因而不是结果,另外还需要窥探出死亡的背后,究竟是医保(社会保障)不妥,还是夫妻感情不和所致?分类分析(既有的大量文献已经在这样做),或许更有利于解决农村的自杀问题。虽然这些年农村的自杀率比城市的自杀率略微下降了一些,年轻人的自杀率比老年人的自杀率也有所提高,但是死亡归根结底,还是个文化问题。我也曾专门为此写过一篇《死亡是个文化问题》的文章来专门讲述我的某人之死。

然而,这又必须回到开篇所说的问题当中来进一步讨论。死亡为何会是一个文化问题,而不是其他呢?比如说,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就是这类。我曾经在乡村调查的时候得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个农妇对我说,她的父亲就是因为生病,太痛苦,而自己又不想看着父亲那么痛苦,并且也不想父亲更多的拖累她的哥哥(儿子赡养老人),所以,在其父亲“寻路”的时候(寻路就是死前的一个准备,大致意思就是去曾经想去的地方看看,去曾经去过的地方看看,去儿女们生活过的地方看看等等),她就又一次叮嘱过她的父亲,“实在疼不来了,自己想办法。”我当时听闻子女如此对待父母,并不惊讶和奇怪,反倒觉得她说的是对的,因为处于旁观者,

我觉得她的父亲的死亡是一种解脱,因为实在没有那么多钱医治,用她的话说,“都活到六七十岁了,医治好了,是不是就不死了呢?”“都活着,小的用什么去抚养长大?”“都活着,这地球上站都站不下了”···我觉得这类的表达,符合农村的超实用主义的观念,但是你听着也有道理。如果不是站在一种人道主义的角度和礼节性的角度(赡养的义务)的话。

说来说去,至少在农村老人之死这个问题上,大部分都是“文化问题”。却背后又折射出了太多的“社会保障不健全”的问题,还包括赡养老人的传统伦理缺位。“子不孝,父之过”这句话,虽然有道理,但是农村人得活下去,到底是把钱去医治老人的病,还是把钱留下来给小孩以教育和营养?到底由那个儿子来赡养?前不久,网易的一个专题做的正是这个问题。那位因为疾病,慢慢的躯体腐烂的农妇(瞎子),最后选择了离开医院,黯然死去。她留下的话就是,还是把善款两万元留给孩子们娶媳妇吧,他的大儿子都超过了适婚年龄很多很多了···

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五日

篇二:大量农民工结“临时夫妻”:所为不仅仅是性

大量农民工结“临时夫妻”:所为不仅仅是性

新闻背景:

这是一种危险又充满诱惑的关系。

蜗居城市的农民工,不顾在老家已结婚的事实,结成一对又一对“临时夫妻”,他们无视法律的规范,无视道德的约束,所求不过是释放压抑许久的“性”,以及寻求互相慰藉的依靠。

今年3月下旬,记者调查发现,在大都市的城中村,“临时夫妻”已成半公开的秘密。然而观察这种荒唐的婚姻,我们却读到一种无奈的心酸。他们在努力寻求生活的温暖,哪怕是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学者称,这是农村城镇化过度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那么,谁来为这个问题造成的恶果买单,“临时夫妻”又将何去何从?

灰色伴侣

推开掉漆的破木门,47岁的李清晨回家了。天才刚刚亮,阳光挤在这间十来平米的小屋内。旧床铺上发黑的被褥堆成一团,床铺旁边的墙上,挂着一张婚纱照。

照片内,李清晨西装革履,身边的女子身穿婚纱手捧玫瑰。然而,那名女子并不是李清晨的妻子。

喝农药自杀的农民夫妻

女子叫小梅,2008年冬天,她和李清晨在打工时相识。相识时,两人在老家,都已有各自的家庭。

他们的工作是在北京酒吧厕所内搀扶呕吐的顾客,以此获得小费。你可以叫他“保洁员”,也可以叫他“搀扶者”。

他们共同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白天在家睡觉,晚上去酒吧打工。

从表面上看,他们和寻常的打工夫妻没有分别。两人没有吵过架红过脸,相处和谐。下班后,他们会一同去附近的公园散步,一起去市场买菜做饭。

最大的分歧,不过是作为四川人的李清晨喜欢做酸辣土豆丝,而小梅却按照西北人的喜好将土豆切成块炖着吃。

“我们和夫妻没什么不一样,除了少了一个结婚证。”李清晨这么说,事实上,他们和真正的夫妻区别很大。

当别人问两人的关系时,他们会扭捏不安,支吾难言;他们之间的钱产分开,因双方都有自己的家庭需要供养;他们的生活费虽界限不清,但双方都努力不让对方感觉吃亏——李清晨买油和灌煤气,小梅就买菜买米。

有时候,看到小梅拼命打工干活而将身体累垮时,李清晨会心疼,却不会阻拦——毕竟在老家,小梅有三个孩子要抚养,而他又不可能帮忙分担。因为没有法律维系,过多的经济利益交集显得突兀。

这对“怪异夫妻”居住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处城中村内。因为租金低廉,这里成为农民工的聚集地。在村里,和他俩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这里大部分是四川人,还有湖北、河北、河南的,加起来得600多人。”村内的租户称,他们都在附近从事保洁、绿化、电焊、建筑类等工作。

村里的砖房被村民隔成了十来平米的小间,一间月租200到300元不等。一个院门内有着十几扇房门,让这里像蜂巢一般拥挤。

这些蜂巢之中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只有在村民房东私下聊天时,才会悄悄透露:这里住着大量的“临时夫妻”。

“租房的农民工很多都是一对对的,但有些却不是夫妻,是搭伙过日子的,起码有几十户都是这样”,一位房东说。

在今年的两会上,曾做过洗脚妹的人大代表刘丽说,因为打工的热潮一直还在进行当中,农村结婚又比较早,因为长久的分居导致了在不影响夫妻关系的情况下组建临时小夫妻的情况。“也许很多人听了很意外,但是在我身边,在我这个群体非常的常见”。

“临时夫妻不仅仅是在一个地方出现,农民工聚集的区域都可能形成这种临时家庭。”刘丽说。

这些特殊组合,有悖于传统意义的家庭,天生带着灰色性质和异样因子,无法在阳光下自然地存在。

变异家庭

在认识小梅之前,李清晨已经孤身在外打工4年。因沟通较少,他和老家妻子感情已出现裂痕。

“她脾气暴躁,我没法和她沟通,说几句就呛上。”在大城市打

工的李清晨,越来越难接受农村妻子彪悍的脾气。吵来吵去,他给妻子下了最后通牒,表示“不能再过到一起去”,从此再不回家。

每月给读高中的儿子邮寄学费,成了他和妻子的唯一联系。

那几年,他说自己过得“很寂寞”,他恨不得一直待在酒吧厕所里,最起码那里总有推门闯入的醉汉,不会感觉孤单。

小梅的出现,让他“感觉生活都有奔头”。当时小梅刚入行,在女厕搀扶客人。干这行多年的李清晨细心给她传授经验,两人越走越近。

小梅的婚姻也早已残破不全。出生在甘肃清源镇一个贫困家庭的她,16岁时就被“换亲”嫁给了老家的丈夫,而小梅哥哥则娶了丈夫的妹妹。家里贫瘠的土地养活不了一家人,她被迫来北京打工。

她曾考虑将3个孩子接到北京来上学,但大都市严苛的户籍制度将这些孩子挡在校门外。孩子留在老家由丈夫抚养。

十多年来,异地分居让夫妻变得形同陌路,“一个女人有太多的心酸苦楚,我也需要一个肩膀”。

篇三:民工夫妻

农民工“临时夫妻”背后是一笔国家债

杨于泽

“据信已有10多万中国农民工结成‘临时夫妻’”,这是一则外媒报道,近日被《环球时报》“出口转内销”。其实,所谓“临时夫妻”的问题早就不是新闻,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曾做过洗脚妹的人大代表刘丽曾公开提到,并呼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当时曾引起广泛社会关注。

中国有13亿人口,有两三亿农民工,如果仅仅说是出现了10多万农民工“临时夫妻”,我们很难说它在不在“正常变化范围”内。但转换一下思维,我们就会看到,在“临时夫妻”现象背后,是农民工的性压抑与情感“堰塞”。10多万结成了“夫妻”,剩下的农民工,照样面临性压抑与情感“堰塞”的困境,而且没有必要的渲泻渠道。

在刘丽代表抛出“临时夫妻”话题后,舆论一时鼎沸,有人关注到背后的婚姻与家庭伦理危机,有人呼吁想办法满足农民工的生理需求。其实这都是孤立地看待“临时夫妻”问题。从更宏观的层面看,生理需求只是进城务工人员面临的困境之一,他们面临的困境很多,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子女教育、户口、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但进城务工人员的身份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使两三亿人口陷入一系列生存困境中。这是一种低质量的城市化。

乍一看,农民工“临时夫妻”有悖于传统婚姻伦理,当它大面积蔓延开来,就会积聚巨大的危机。从农民工自身处境来说,“临时夫妻”使婚姻家庭失去稳定。对于社会而言,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一方面城市主流价值观标榜爱情、诚信,一方面城市出租屋中充斥着“露水夫妻”的场景;农民夫妻一方可能含莘茹苦,另一方可能独自寻观作乐。我们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成了“绣花被缛盖鸡笼”,并由此激发社会危机。

但如果我们指责农民工,那将是极端虚伪的。农民工进城了,他们托举起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在国际产业链上,中国只拿到一点辛苦钱,这种价值主要是农民工创造出来的。他们付出巨大,但社会保障、医疗、子女教育、户口、留守儿童等一系列困境持续至今,“临时夫妻”正是这种困境的一个真实写照。国家欠农民的债,这是一种特殊的“国债”,迄今未及偿还。

从道义上讲,我们必须对农民工和农民作出补偿,根本的方法就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创造条件让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城乡居民“平权”。实现数亿农村人口的真正城市化,无疑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如果务实一些,我们也大有可为,比如为农村家庭提供就业培训,增强夫妻同时进城务工的能力;城市廉租房向农民工开放,并且租金可接受等。

作为前提,政府首先必须对进城务工人群的生存状况有基本的调查研究,始能言制定针对性的社会政策、出台救济措施。目前,农民工“临时夫妻”数量是多少、其对社会影响到底如何,除了媒体的猎奇式报道,尚无系统研究。国内学界对此浑然不以为意,政府也不把此类社会问题当回事。类似情况,应该尽快有所改观。

篇四:农民工临时夫妻调查:谈不上感情 就是过日子

农民工临时夫妻调查:谈不上感情 就是过日子

深度报道现代金报郑振国2013-05-13 09:45 我要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365

转播到腾讯微博

江北洪塘下沈村,由于租金便宜,许多“临时夫妻”租住在这里

写在前面的话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刘丽指出,一些已婚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由于长期两地分居,出现了许多在不影响夫妻关系的情况下组建临时小夫妻的情况。随即,一石激起千层浪,农民工中“临时夫妻”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热议。

在当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频繁,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然而在城市里的他们,正常的生理需求普遍不能满足,也很难获得和城里人一样的教育、就医、社保,有的甚至连一个住的地方都成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只能选择一方外出打工一方留守家中。“临时夫妻”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

2011年,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会议上曾指出,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已达430万,外来人口总量超过温州而居全省第一。当时,宁波市户籍人口为574万,外来人口达430万,占到总人口的43%。其中北仑、鄞州、镇海等市辖区的外来人口已超过户籍人口。

宁波作为浙江省外来人口第一大市,本报记者历时一个多月,先后走访了江北、鄞州、北仑、镇海等外来务工大量聚居的地方,试图真实还原“临时夫妻”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从而希望能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正视这个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缓解或解决这个尴尬“存在”。

江北洪塘街道下沈村,这里由于租金便宜,住着几千名外来务工人员。

路边杂货店,30多岁的女老板在被问到生活中是否存在“临时夫妻”时,立马笑出了声,“这个是人家的隐私,怎么会跟别人讲呢?”

上句话刚说完,女老板又转了口风:“有也是很正常的,毕竟一个人在外面打工,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心里多多少少总是会有些想法的,只是这种事情知道,也不好说的,开门做生意,怕的就是得罪人。”

下沈村的电线杆上,随处可见贴着写有出租房屋信息的小纸条。按照上面的联系方式,我们找到房东沈师傅。沈师傅一听到“临时夫妻”便直言,“这个我早就见惯不怪了,只是这个是人家自己的事情,也不好多管,只要给租金,不弄坏东西就行了。”

之前,沈师傅就将房子租给过一对“临时夫妻”。“一开始我还不知道,以为他们是真夫妻,直到有一天,另外一个女的带儿子出现时,我才知道。”碰到这种事情,沈师傅也不会多说什么,毕竟是人家自己的事情,总不好去拆散人家家庭。

同样在镇海庄市街道兴庄路上,一家小卖部的老板娘告诉我们,“对面那幢办公楼里就有,

男的做保安,女的就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了,一到夏天就经常在我们店门口来乘凉。”

虽说大家早已见怪不怪,但试图让他们讲讲“临时夫妻”的生活状况时,绝大多数人都转过身去,不愿多说。

经过一个多月走访,我们最终接触到了愿意接受采访的“临时夫妻”。

通过当事人的自我讲述,揭开了覆盖在“临时夫妻”上面的那层神秘的面纱,体会到的却是“临时夫妻”背后的辛酸和无奈(为了不影响他们的生活,以下人物均用化名)。

起初只是想找人说说话

后来慢慢慢慢就在一起

老沈,江苏人,2000年来宁波打工。目前他在江北一家机械厂做电工。在工厂里,老沈有一个独自的办公室,里面没有电脑,只有一张写字台。说是办公室,其实说仓库更合适,因为里面到处摆放着一些电工设备,螺丝、螺帽更是随处可见。

在写字台上,放着一本妇科医院的宣传小杂志,里面有一些性方面的报道及情感故事。翻开杂志,我们意外地看到了一行铅笔字:“我爱你,你爱我”。

“无聊的时候,随便写写的。”老沈一把拿过写字台上的杂志,放进抽屉里,看样子他有些羞愧。

老沈的工作不忙,只要厂里的设备不出问题,他基本都没事可做,就一个人待在办公室。

“起初,我和老婆一起过来的,一起做了两三年,但家里孩子没人管,老婆就回家照顾孩子去了。”老沈说,自那以后,他就一人独自在宁波打工赚钱。为了省钱,他很少回家,甚至好几年连春节都没回老家过。

“过年,火车票太难买了,而且回家,人情世故又多,得花不少钱,索性就不回了,在宁波还能多赚点加班工资。”说起这些,老沈非常平静。

说完了家庭,我们都沉默了一会。毕竟,临时夫妻这个话题,对老沈来说还是稍显沉重。

过了一会,大概是做好了准备。老沈低下头,从裤兜里拿出一支红塔山,点燃之后猛抽了几口。他慢慢打开话匣子。

去年,老沈认识了同个工厂里的肖燕。“当时,她在我眼里只是个老实不爱说话的女人。”老沈说,直到有一天,她出租房里的电灯坏掉,叫他可不可以帮忙修一下。老沈爽快地答应了。

下班后,老沈跟着肖燕一起去了她住的出租房。从那开始,两人每天晚上都会打电话聊天。“那段时间,每天都想着早点下班,不为别的,就为有人可以聊聊天。”老沈说当时的感觉像谈恋爱一样,但又不敢往那方面想。

除了电话,两人也会一起出去逛逛街,但基本属于只逛不买的那种。这种说不清楚的距离,让老沈和肖燕都很满足,毕竟,不用再一个人待着房间里发呆了。“逛的时候,开心的同时,其实也很紧张,生怕遇到熟人。”老沈说,一开始两人都不敢走得太近。

去年8月份的一天,肖燕得了重感冒,打电话给了他。老沈放下工作赶忙来到医院,陪肖燕挂了整整一天点滴。挂完所有点滴时天色已黑,老沈自告奋勇送她回家。

这一送,老沈直到第二天早上才从那里出来。“那天晚上,她抱着我,不让我走,结果两个人就睡在了一起。”老沈说,早上天亮的时候,自己就慌乱穿好衣服跑了出去,然后去工厂上班。

之后那一整天,老沈都有意躲着肖燕。

工厂就那么大一点,两人还是碰面了。“她没说什么,就对我笑了一下,就走开了。”老沈说,当时自己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从那以后,每个礼拜他都会去肖燕那里三四次,一开始还会聊会天,到后面就一见面就直接躺床上了。

“和我有关系之前,她已经好几年没夫妻生活了。”老沈说,肖燕的丈夫在云南打工,两人过年才能见次面。其实,老沈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

然而,每当身体上得到满足之后,老沈就不自觉地点上一支烟,埋头猛吸几口。

“每当夜里自己一个人醒来的时候,一直睡不着,心里一直感到自责,心想这样做能对得起谁?能对得起自己的家人,自己的老婆吗?心里特别矛盾,想离开她,但又有些舍不得。”老沈心里的那份愧疚,让他很受伤。

今年春节,老沈还是过不去心里那道坎,回到老家跟老婆摊牌了。“离婚了,老婆闹得死去活来,儿子、女儿都不认我这个爹了,有什么办法呢,事情都已经做了,我什么都没要,一个人又回到了宁波。”老沈说,现在连老家都回不去了,老家那边都在讲他的笑话,外面乱搞女人,现在能做的就是把每个月赚来的钱寄回老家。毕竟,儿子永远都是自己的儿子。

与此同时,肖燕也离婚了。如今,他跟肖燕同居了。但两人并没有结婚,因为他们彼此都不敢确定,两人的关系到底能够维持多久。

怕被人发现不敢同居

一有时间就去小旅馆

虽说都是临时夫妻,但相比老沈的需求,他的朋友建国则更为直接。

建国是山东人,来宁波快十年了,人长得非常魁梧,在工地里做小工。如果老沈还有一些感情在里面的话,建国却过得更为干脆——满足性需求。

建国的生活远没有老沈来得舒服,除了下雨天,基本上每天都要干活。干完活,他就只能待在几十个人一间的工地宿舍里。“跟老沈一样,老婆在老家带孩子,只能一个人出来赚钱。”建国说,每当一个人难受的时候,就特别想让老婆孩子也一起过来。但随后仔细算一算成本,就暗自否定了。

“儿子过来上学,三个人得租房子,这里消费这么高,工资根本不够。”建国告诉我们,来宁波一年多后,他通过QQ找了一个女的,对方也有了家庭。跟老沈不一样的是,他们并没有住在一起,而是平时电话联系,只要双方一有空,就去城中村那些小旅馆开个钟点房,价格很便宜,就十几块钱。

做完事情后,双方又各自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她也是住在工厂宿舍的,大家其实就是彼此需要,租房子太费钱了,还是这样省。”建国说,他们彼此都不会问对方家里的事情,合的来就在一起,哪一天感觉合不来了,就不再联系了。

如果看到那个女人跟别的男人有过密的动作,心里会不会不舒服?

“讲不舒服是假的,但要说很难受,也是没有的,其实大家一开始在一起的时候,就知道谁也甭想对方对自己有什么责任这些玩意,这根本就不现实。”建国说得很直白,老婆不在身边,他又是一个正常的男人,去洗头房不但费钱,而且又不安全,找这个,大家彼此都有需求,彼此也不讨厌,就在一起了。

让人有些吃惊的是,建国跟在家里的老婆关系非常好,很恩爱。

只要一回老家,建国肯定会给老婆买一堆东西回去。“自己在外面做这种事,心里总是会觉得亏欠。”建国说,每次买东西给她,看到她开心的样子,心里也多少会好受一点。

在宁波这些年,建国先后找了近十个女的,一起过过“临时夫妻”生活。

对建国来说,“临时夫妻”很简单,根本没什么感情,有的就是彼此对性的需求,如同相互帮忙一样的简单和平常。除了对老婆的愧疚外,建国丝毫没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对。

住在一起谈不上感情

一起搭伙过日子罢了

跟老沈、建国不同,江西人丽娟却找了一个男人,而且还住在了一起。

丽娟,在镇海329国道旁边一家小菜馆当服务员。为何独自来宁波打工,丽娟说,老公在河南一建筑工地打工,前年儿子上了高中,听老乡讲宁波工作机会多,待遇也不错,就来了。

来到宁波,人生地不熟的,租不到合适的房子。为了省钱,她跟一个男老乡国良合租了一间房子。租的是那种仓库隔成的房间,面积比较大,有近30平方米。一个房间里,放了两张床,床跟床之间拉着一张红色床单做遮挡。

独自在外的生活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工作苦点累点倒不怕,在老家,干农活还要苦,怕就怕晚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丽娟说,国良家里也有老婆孩子,再说孤男寡女住一起,又不好表现得过于亲密。

一开始,丽娟做饭的时候都会多做一点,留给晚归的国良。这个举动对早来宁波几年,一直独自生活的国良说,让他感到了家的温暖。

去年中秋节,国良厂里发了箱粽子。下班后,他买了一些熟食和啤酒,拎上粽子急忙回到家中。

让他失望的是,丽娟还没有下班回家。国良先把粽子煮上,然后坐在房里抽烟,虽然肚子饿得直叫,但他还是忍住了,并没有先剥个粽子吃吃。

晚上9点多,丽娟带着一身疲倦回到家中。“看到锅里冒着热气的粽子,还有桌上的饭菜,心里热热的。”丽娟说,一个人在这么大的城市,生活又是在最底层,心里的那种感觉,真的说都说不出来。

那天,两个人喝了很多啤酒,也讲了很多话,聊得非常开心。丽娟起身想去自己床上睡觉时,国良一把从后面抱住了她。

“起床后,前天晚上的美好感觉立马没有了,坐在床上不停地哭,脑子想的都是对不起丈夫和儿子。”那天,丽娟故意很晚才回家,她怕国良还没睡。

开门一看,国良早就躺在床上。丽娟衣服都没脱,轻手轻脚爬到了自己床上,躺在被窝里,她怎么也睡不着。

“说没有需求,那都是假话。”丽娟说,那个晚上,他其实并没有睡着,后来又爬上了自己的床,她再一次选择了默认。

从那以后,虽然帘子一直没有拿掉,丽娟却再也没有睡过自己那张床。

两人如同夫妻一样生活,但谈不上有感情。一起的时间越来越久,丽娟心里反而有了一种更加清晰的感觉,“他对我的生理需求远大过感情。”

也正是因为这个,每当丽娟打电话给老公或家人时,国良便会自觉地走出房间。同样,国良打电话时,丽娟也会默默地走开。

每到春节,两人便各自回家过年。过完年,他们又先后回到宁波,再次住在一起。说起这种生活,丽娟自己也知道不对,但心里又似乎很难摆脱,为了孩子,在外打工总比家里赚得多。

对于心里的那份愧疚,丽娟只有每个月给儿子汇钱的时候,心里才会舒畅一些,真正感觉到快乐。

(现代金报)

篇五:日常饮食

近日,中国首席健康专家,74岁的万承奎教授做客央视《人物周刊》,向全国电视观众讲述了他的健康、长寿、幸福"秘方"。

1.在健康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

万承奎教授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个人的健康和寿命15%决定于遗传,10%决定于社会因素,8%决定于医疗条件,7%决定于气候影响,60%决定于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你自己比老天爷管用。

你知道吗?吃饭一定要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现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这就是百病之根。早上这顿饭,等于吃补药,是最重要的一顿饭,一定要吃营养早餐。 营养早餐必须具备几样东西:主食、豆浆、麦片加上苹果,主食必须要有蔬菜加水果。假如只有两种以下的营养早餐,就属于低质量早餐。现在我们中国人20%不吃早餐,50%—60%不会吃早餐,早餐营养不好,中午、晚上是补不回来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习惯是抽烟

全世界最不好的五种习惯里面,第一号不好的习惯就是抽烟。一生吸烟的人,要少活20年到25年,吸一次烟,少活11分钟。我为什么比较年轻,比较健康,我一辈子没抽过烟。谁在我面前抽烟,对不起,请你到外头抽,你可以自杀,你不能杀人。大清早一起床就抽烟,尤其危害大。抽烟的人,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肺癌,这是死亡三部曲。

3.营养过剩一样中毒

营养过剩了一样中毒。你记住,一天吃东西有规定的:一、二、三、四、五、六。每天一盘蔬菜,必须要八两到一斤;每天两个水果;每天三勺清油,不要超过25克;每天四两米饭或四个馒头;加上充足的植物蛋白质。

现在讲八杯水,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为水就是人的生命。现在很多人不会喝水,渴了才喝。错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八杯茶行吗?茶不行,八杯咖啡呢?饮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浓茶。千万记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

人哪能不生气?人是感情动物,喜怒忧思悲恐惊。高兴就要笑,不高兴就要哭,生起气来还要骂两句呢,这是人感情丰富的表现。假如人只有一种感情,这个人就不健康。

一个人感情很丰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你千万记住:第一个不要过度,第二个过度了但是不要长时间,很快就调整过来,这才是健康的。

《黄帝内经》早就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讲得很绝。很多人说老实话,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气死的。当不了官,气死了;提不了教授,气死了;赚不了钱,气死了;很多老年人为很小的事,气死了,我这里有很多例子。

所以我说人“不能不生气,但一定要会生气;一定不要当情绪的俘虏,一定要做情绪的主人;一定要去驾驭情绪,不要让情绪驾驭你。”

5.走路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

什么东西都是个度,吃饭是个度,睡觉是个度,锻炼也是个度。不锻炼不好,过度锻炼也会降低免疫功能。每天锻炼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锻炼内容可以采取最简单的办法,走半个小时,光走路就行了,这是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

但是走也是有讲究的,年轻人要快走,逐步快走,快到什么程度,一分钟要达到130步,心跳要达到一分钟120次,才能达到锻炼心脏的目的。达到130步、120次心跳,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要有个逐步适应过程,你这样坚持半年,你的心肺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提高30%到50%。

一个人一定要从年轻开始,保持你的标准体重。像我30年就这种体形,军人体形。一旦胖了以后,你想把它降下来谈何容易,实际上不是不容易,关键在哪儿?控制嘴、多动腿,人就是“死在嘴上,懒在腿上”。 6.喝醉一次白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

世界提出六种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烟,第二是酗酒,过量饮酒。少量喝还有好处,比如每天喝白酒一两,喝葡萄酒尤其红葡萄酒二两,啤酒半斤到一斤。过多了以后伤害身体,伤肝,伤脑,伤心,

伤各个脏器。

喝醉一次白酒,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大家记住,喝酒不仅伤肝,为什么喝酒多的人,记忆力不行,认知能力下降?因为大脑细胞大量死亡。一天一两白酒,这叫安全量。

7.家庭不和睦,人就会生病

有专家认为,人的疾病70%来自家庭,人们的癌症50%来自家庭,你说家庭重要不重要?这说明家庭的重要。

在家里千万不要“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也不要成为一个死水家庭,不吵架,不说话,半个月都不说话,那不得憋死啊。

我还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导,说是离婚人士、丧偶人士寿命偏短,这个有科学依据。孤独比贫穷更可怕,夫妻恩爱的长寿,夫妻健在的长寿,孤独的就容易出问题,容易短寿,这是普遍规律。但怎么样把家庭搞和睦了,这是一门学问。

必须解决四个问题:第一,要尊敬老人;第二要教育好子女;第三要处理好婆媳关系;第四,这条尤其重要,夫妻要恩爱,这是核心。

夫妻怎么恩爱?要做到八互原则。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互谅。人都有个性,都有毛病,要经常提醒自己:算了,让着她(他)吧,她(他)只要高兴就行了。

所以我再说一下,对自己的爱人千万记住,不仅年轻时爱她(他),老了更要爱她(他);不仅健康时爱她(他),有病更要爱她(他);不仅爱他(她)的优点,也要爱他(她)的缺点。

8.用脑子吃饭保健康

每天健康生活,要做到七个方面;第一,一定要吃好3顿饭;第二,一定要睡好8个小时觉;第三,每天坚持运动半个小时;第四,每天要笑30分钟,身心健康;第五,很特殊的,每天一定要会大便。人们只管这一头,不管那一头,它都是自然的,拉不出来你硬拉也不行;第六,一定要跟爱人搞好关系,每天给爱人说3句他(她)喜欢听的话。老婆关系搞不好,你啥事也弄不成。当然了,女人也要跟老公搞好关系;第七,不吸烟,不酗酒,每天齐步走。

健康要从每一天开始,每天健康,就一生健康。一定要记住我那几句话:“能吃能喝不健康,会吃会喝才健康,胡吃胡喝要遭殃。”“用肚子吃饭求温饱,用嘴巴吃饭讲享受,用脑子吃饭保健康。”要做到:“皇帝的早餐,大臣的中餐,叫花子的晚餐。”

9.红薯是世界上最好的食品

请大家记住一个原则,吃植物性的东西,一定要占70%—80%,动物性的东西只能占20%—30%。 我们现在相反了,所以很多病都来了,肥胖也来了,糖尿病也来了,痛风也来了。不能不吃蔬菜,不吃水果,现在尤其是孩子不吃蔬菜,很多人没有吃水果的习惯,大家记住,一天两到四种水果,三到五种蔬菜,综合抗癌,保护心脏,这是21世纪营养新战略。

红薯(地瓜)是世界上最好的食品,日本曾经是得癌症最多的国家,为了把癌症减少,日本人想了很多办法,没有效果,最后慢慢找到了,他们把所有蔬菜做了筛选,选出20种抗癌蔬菜,熟红薯、生红薯是第一号、第二号抗癌蔬菜、抗癌的、保护心脏的、软化血管的、通便的,都离不开这两样。

珍惜生命!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吧!

晚饭不吃,饿治百病

话说爱吃晚饭,是我们人类发生疾病的一个原因;也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一个原因。许多人认为,晚间饿了就要吃东西;其实不然;晚间饿了不吃东西,才是正常的。1418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宠臣——翰林学士胡广死了,享年只有37岁。胡广是个文人,其特点是守口如瓶。朱棣与他商量事,他是绝对不会泄露的;因此朱棣很喜欢他。但是朱棣也很讨厌他,因为胡广爱吃晚饭。在古代,一个人如果吃晚饭,就会被认为是放荡。但是胡广说自己长期有病,身体十分虚弱;一顿饭吃不多,因此必需多吃几次饭。朱棣也就原谅他了。

中医和佛教都说:“过午不食”。所谓“午”,就是中午11点——13点,过了13点就不能再吃饭了。饿了怎么办?可以喝果汁、吃水果。

中医和佛教提倡不吃晚饭,不是为了节约粮食;而是为了养生。此外,中国人人吃饭还有许多规矩,比如:吃东西要把嘴唇闭上,不能巴击嘴。又如:夹菜不能过界,只能在菜盘靠自己的一边夹菜。再如: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

但是最大的规矩是不准吃晚饭。如果你吃晚饭,那么就要被视为不规矩。那么官府就不允许你参加科举考试,可能你连个媳妇也找不到,而且你做买卖也很麻烦。

胡广当了翰林之后,才开始吃晚饭。诚如他自己说的,他自己长期有病,身体十分虚弱;一顿饭吃不多,因此要吃晚饭;而且晚饭非常丰盛。然而胡广的身体并没有因为吃晚饭而强壮起来,反而毛病越来越多。于是就吃死了。

(1)过去,我们汉族人不吃晚饭

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同样的道理,人不吃晚饭也不会肥胖。目前大多数人群太肥胖,据说,在美国大约有60%的人群是胖子;然而美国人的饭量并不大。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美国人爱吃晚饭和夜宵。为什么吃晚饭和夜宵会肥胖呢?因为人在夜里睡觉不消耗热量,因此吃进去大量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这些脂肪存积在肾囊里,那么肚子就丰满了,然后肚子就越来越大了。当然这些脂肪也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诸如:皮下、血液、心肌、肝赃等,这造成了人体功能的减退。

人不吃晚饭就会饿,其效果与喝开胃汤同功。因此不吃晚饭不吃亏,因为等于你喝了免费的开胃汤。谁如此好心眼,让你喝免费的开胃汤?这就是大自然看见你不吃晚饭,而赏赐给你的。你不感到快乐吗?紧接着,你饿一会儿就不饿了,你开始自己吃自己了。大肥膘慢慢地消失了,你慢慢地苗条了。别人很惊奇,问你吃了什么减肥药?你说,天机不可泄漏。

有人说,你刘弘章胡说八道。因为你不干体力活,不知道吃晚饭的重要。错了,因为我从16岁在清华大学附中住校念高中,直至在北京医学院住校念大学,每天锻炼身体跑一万米,你说累不累?当然累!而且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但是我不吃晚饭。老师和同学都奇怪。现在有些人下班回家,扯开肚皮大吃特吃晚饭。美其名曰:“补充营养。”。其实不然,这叫找病。因为不保持饥饿感,不得病得什么?

一个人不可吃的太多。七分饱的概念,不仅是每顿饭七分饱,而且整天都是七分饱。然而我们吃的太多,我们总是担心自己饿着,总是担心孩子饿着,总是担心老人饿着,总是担心病人饿着;我们中国人见面总是问人家吃了没有,甚至请吃饭也一定让人家吃得很饱。然而我们好心办了坏事,因为我们把自己和别人撑出病来;而且浑然不知。

我们中国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吃起了晚饭和夜宵。怪哉!要知道,不吃晚饭,不会把人饿死。但是晚饭吃得多,会把人撑死。这是最基本的养生常识。尤其是小孩子,如果晚饭吃得很饱,那么极易发热。即便是年青人,如果晚饭吃得很饱,那么极易做恶梦而损害大脑。况且老年人,如果晚饭吃得很饱,那么极易发生猝死。

吃晚饭和夜宵的坏习惯,造成了中国食品的紧张。一边是农民大量地生产粮食,牧民大量地生产牲畜,果农大量地生产水果,渔民大量地捕捞鱼虾;一边是汽车、火车不停地运输;而另一边呢,是十三亿个无底洞。然而这一切生产运输,都可以减半。因为人类不必吃晚饭。

一个人活着不要吃很多食物,不能认为吃的食物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不吃食物才好;一定要适量。这个量就是七分饱。怎样才能七分饱呢?这就是早餐必需吃,因为要促使肝脏的胆汁排泻;午饭要吃饱,因为要补充营养;而不吃晚饭是为了保护胃气。这就是一天要作到七分饱的方法。

有人主张每周有一天不吃饭,也是这个道理。不过,如此操作容易影响肝脏的胆汁排泻。还有人主张每月有三天不吃饭,这样也不好,同样会影响肝脏的胆汁排泻。因此每天不吃晚饭是比较安全合理的。 那么小孩子、体力劳动者、老年人、病人,如果饿了怎么办呢?可以喝果汁、吃水果。

如果孩子从小就培养这个良好习惯,那么他就会感觉到一天的时间很充沛。他不会因为饭后写作业而感到很困倦。

如果成年人培养了这个良好习惯,那么他就会感觉到下班之后的时间很充沛。他不会因为晚饭占据的

时间而影响娱乐。

如果老年人培养了这个良好习惯,那么他就会感觉傍晚的时间很长。他不会担心夜间突发猝死。 当然最受欢迎的应当是家庭主妇,她们最爱算账;如果全家不吃晚饭,那么饭钱就省了不少,煤气费也省不少,也不用刷碗了。当然也把自己解放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过去上自皇帝,下到农民都是不吃晚饭;不信你问一问老年人。不过,说我们汉族人绝对不吃晚饭是不对的。过去,我们汉族人每年只吃一顿晚饭。这顿晚饭要在每年除夕的交子时刻吃。子时是23点—1点。也就是说,除夕晚饭要在此时吃;不过都是吉祥话,拜年的话,而不是大吃大喝。因为在子时吃饭,因此这个饭叫饺子;又因为是夜饭,因此饺子是素馅的。不过饺子不能多吃,长辈吃四个,小辈吃八个,这叫四平八稳,取个吉利。同时长辈要给小辈押岁钱,小辈要给长辈磕头。

不过,现在的汉族人,已经不听老一套了。除夕之夜要吃丰盛的晚饭,而且夜里24点还要吃饺子,而且饺子里要放很多肉,而且要多吃。于是除夕之夜的医院最忙,你看吃撑着的、喝醉的、冠心病的病人都挂了急诊;弄得医生手忙脚乱,因为有些医生也是半醉值班。这叫高高兴兴过大年吗?纯粹是丧气。

(2)为什么现在盛行吃晚饭

这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苏联专家提倡一日三餐造成的。这些苏联专家批评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合理,说每天把食物集中在中午,极易造成暴饮暴食而损害肠胃。因此他们大力宣传一天要平均分配食物摄入,叫作三四三原则。也就是说,早饭吃全天食物的30%,中饭吃全天食物的40%,晚饭吃吃全天食物的30%;只有这样才是符合营养科学。当时,苏联专家的号召就是圣旨,于是城里的公众积极响应号召,都吃晚饭了。

可是当时,中国的农民不听这一套,照样不吃晚饭。他们早晨天不亮就空腹下地干活,然后回家吃点儿早餐。吃完早餐有下地干活,干到中午吃午饭;吃完午饭就睡觉,叫歇晌。歇完晌又干活,这一干就到天黑。回家之后干什么呢?有的就喝一碗粥,有的就玩去了。当时,苏联专家很生气,说中国的农民不懂科学。

到了1959年,中国农村成立了人民公社,农民一律免费吃大食堂;一日三餐,不吃白不吃,农民当然吃晚饭了。然而仅仅一年的丰盛晚饭,就把许多农民吃出病来;也迎来了1960年开始的三年粮食困难时期。因此有些农民说:“大食堂的晚饭,把中国吃垮了。”细想也是,这个晚饭把几亿农民的食物需求量,翻了一翻。中国大陆有多少粮食储备能够如此消耗,不把粮库吃得精光不算完。结果真的吃光了,怎么办?饿着呗。于是,中国的城里人也跟着倒霉饿肚子。因此中国人一饿就是三年;当然,三年粮食困难时期,还有其它原因。

不过,在三年粮食困难时期,中国人不再吃晚饭。因此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的病人极少。只是因为营养不良而发生肝炎、癌症、肺结核的病人猛增。

难熬的粮食困难时期终于过去了,中国城里人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开始吃晚饭。改革开放以后,城里的饭馆林立,而且晚上最兴隆。中国的农村也跟城里学。于是中国的病人猛增。

应当指出,外国人也提倡不吃晚饭。他们说:“晚饭送给敌人吃。”也就是说,你最恨谁,就让谁吃晚饭。

(3)刘纯在《短命条辩》里说:“过饱伤人。饿治百病。”

许多人喝了加味开胃汤之后,感觉很饿;于是就要吃饭。饿了就要吃饭吗?这似乎是一个连想都不要想的问题;然而这是一个误区。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报告说,限制哺乳动物的粮食摄入量,可以降低脂肪在体内的不断堆积,能够有效地延长生命周期。

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葡萄牙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长期少吃粮食的实验鼠,其寿命可以平均延长30%以上。科学家们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老鼠体内的脂肪堆积大大减少,可能是生命周期延长的决定因素。 研究人员曾在酵母中遴选出一种基因,可以延长酵母的生命周期。而此次科学家们在实验鼠体内,也找到了相对应的同样功能的基因。当老鼠消耗的热量减少时,这种基因便会发挥作用,抑制体内脂肪堆积。《自然》杂志认为,虽然实验对象目前还仅限于老鼠,但对于人类如何减肥以及延长寿命同样具有借鉴意

义。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类如果不吃饭,大概坚持不了30天就会饿死,而某些动物却不是这样,他们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吃东西,却可以很好地活着。中国广东省梅县的观澜亭在重修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根百年石柱下,有一只龟正在微微颤动,由于长期受压,它的背上留下了明显的柱压痕迹。拒史料记载,该亭建于1746年,为了祈求吉祥,便以活龟垫到亭柱下。也就是说,它在地下度过了二百多个春秋。当然,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它即使能吃到东西,数量也是一定很少的,应该说它基本上处于绝食状态。

饿治百病不是让人不吃饭,因为一个人30天不吃饭就饿死了。饿治百病也不是让人只吃粮食,因为一个人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就会生病。饿治百病是在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情况下,要限制人的粮食摄入,这样可以延长寿命。

人保持饥饿状态,也就是让体内的吞噬细胞保持饥饿状态;只有让它们保持饥饿状态,才能清理体内的垃圾。因此不仅一个健康人需要保持饥饿状态,就是一个病人也需要保持饥饿状态。

然而许多人的嘴不闲着,一会儿吃点儿这个,一会儿吃点儿那个。根本不知道饿治百病。

(4)为什么提倡不要吃晚饭?

在养生之道里,刘纯强调了不要吃晚饭;于是有人说,为什么不反对吃早饭、不反对吃午饭;而偏偏反对吃晚饭呢?还有人说,不吃晚饭会造成胃病。

是啊,道教佛教的信徒是过午不食的;明朝清朝的皇帝是过午不食的;过去,中国的农民是不吃晚饭的;一些长寿老人也是不吃晚饭的。他们都是不懂科学的傻子吗?都是不知道饥饿的滋味难受吗?都是没钱吃饭而出于无奈吗?其实,并非如此!因此一个传统的好习惯,现在却成了怪事;于是我不得不费点儿笔墨说清楚。

①由于人体的新陈代谢从凌晨4点开始加速,而在下午16点到达最高峰;因此人体必需得到营养的补充。这就是我们必需吃早饭和午饭的理由。但是从下午16点开始,到凌晨4点为止,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下降;因此我们晚上不能给新陈代谢加油。否则人体就会把它们变为废物——脂肪,因为人体不会说:“别给我加油。”。这就是我们不能吃晚饭的第一个理由。

②由于人体摄入食物之后,全身的血液重新分配,大量的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统;因此心、脑、肺、肾、肌肉等器官处于相对缺血的状态。又由于夜间的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心率很慢;因此吃完晚饭之后,心脏处于缺血又心率变慢的状态,就会造成心肌缺血而猝死。这就是我们不能吃晚饭的第二个理由。 ③由于人体的生物钟要求人体是白天活动,而夜间睡眠;也就是说,身体各器官应当白天运动,而夜间休息;进一步说,胃肠道也应当休息,而不应当工作;因此吃晚饭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这就是我们不能吃晚饭的第三个理由。

④由于人体在饥饿的状态下,吞噬细胞的活性最强;在蛋白质和维生素充足的条件下,吞噬细胞的数量最多;因此在喝肉汤、喝果汁的前提下,不吃晚饭造成的饥饿感,可以促使吞噬细胞吃掉变性的坏死组织。这就是我们不能吃晚饭的第四个理由。

⑤由于消化系统的肝脏、胰腺、胃、肠,只有在饥饿的状态,才能分泌大量的消化液,把人体的毒素通过消化液排出。但是如果我们饿了就吃,那么有毒的消化液就会被人体重新吸收;可是如果我们不吃晚饭,那么有毒的消化液,就会被肠道里的膳食纤维吸收而变成粪便排出。但是我们在白天不能让肚子饿着,因此我们只能在夜间让肚子饿着。这就是我们不能吃晚饭的第五个理由。

⑥由于小孩子的生长发育,要依靠脑垂体分泌生长素;而生长素只有在小孩子深度睡眠的状态下,才能大量分泌。因此如果家长让小孩子吃晚饭,那么血液就会集中到消化系统,而脑垂体就会处于相对缺血的状态,那么就不会发生深度睡眠,当然不会分泌大量的生长素,小孩子就不会生长发育良好。这就是我们不能吃晚饭的第六个理由。

⑦由于青少年处于学习的阶段,需要充足的睡眠;而如果青少年吃晚饭,那么消化系统就会不停地工作,而大脑就会随之不停地做梦,就不会得到充足的睡眠。这是因为大脑对于任何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会有反应。但是如果不吃晚饭,那么消化系统就不会拼命工作,而大脑就会没有反应,当然能够安睡。这就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