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49:46 体裁作文
篇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民网分享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二〇一三年九月七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进入高发频发阶段。比如,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全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等等。
这些突出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害,社会反映强烈,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像有人所说的,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二〇一三年五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耕地逼近十八亿亩红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况严重;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等等。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环顾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在发展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特别是有些地方,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至今没有恢复。英国是最早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伦敦在很长一段时期是著名的“雾都”。一九三〇年,比利时爆发了世人瞩目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美国洛杉矶“闻名世界”。殷鉴不远,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
中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发达国家一两百年
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走老路,去无节制消耗资源,去不计代价污染环境,难以为继!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3.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精心研究和论证,究竟哪些要列入生态红线,如何从制度上保障生态红线,把良好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对于生态红线全党全国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要坚持陆海统筹,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大部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泽而渔,最后必然是什么鱼也没有了。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循环利用,
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十八亿
亩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4.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是最重要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
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014-10-11 09:51:00人民网分享
篇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这首人们熟悉的优美歌曲,唱出了人们对海南优美环境的赞叹。从2000年9月开始,海南省推动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2008年4月,共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33.4%。当地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增加,文明程度提高,琼岛处处盛开生态文明之花。海南省抓住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发展的突出优势和长期依托,坚持生态立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影响着发展的全局,也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命运,既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辉煌的中华文明与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状况息息相关,而印度河流域的宜居环境则塑造了古印度文明。人们也不会忘记,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等所经历的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悲剧,很大程度
上是因为这些地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得文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前车之鉴,要时刻牢记。当代世界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无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今的伦敦环境优美,但它曾经被人们称为“雾都”。19世纪50年代,伦敦是一个被各种工厂包围的城市,烟尘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工业污染严重,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特征。长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消费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日益深刻。1972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宣示,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先后问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成为世界共识。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历史与现实都警示我们,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给老百姓一个美好的生活家园,让天更蓝、水更清,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2007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同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禁令一出,牵动人心。曾几何时,塑料袋以其方便廉价的特点,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它也越来越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是继续依赖塑料袋的便利性而无视其危害,还是郑重地为环保作出新的抉择?“禁塑令”的实施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也有助于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
确立建设生态文明新目标,是我们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树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务。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内容,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新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要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科学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
的关系。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够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
在五年累计降低供电煤耗22.4克/千瓦时,实现节约标准煤385万吨,节约用电24.3亿千瓦时,节约燃油38.5万吨,直接实现节能价值33.5亿元的同时,五年内规模翻了一番,装机容量达到6302万千瓦,效益翻两番,主营业务收入720亿元,实现利润42亿元。这是中国华电集团通过科学发展,在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中交出的一份骄人答卷。华电集团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清洁发展的成绩说明,只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
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是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社会共同的理念,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时,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共和谐的美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篇三:演讲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立足做好“自己” 营造绿水青山的环境
追求金山银山的品质生活
城区中队
二〇一三年九月七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习总这样提,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点吧
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环顾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在发展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
3.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环境任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
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为将绿水青山留住,中央早就高度重视,已将保护生态环境上升到战略高度并提出:
1.将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2.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
光靠党和国家政策上的重视,财政上的大力投入来治理,还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生态环境的优劣跟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每个单位和个人都应该无条件的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大作战中。可能有人会问,参加保护生态环境的大作战那我们不是要牺牲很多啊,别人在破坏,为什么要我们去保护啊,我想参加,可我该怎么做呢?我们参加了我们的待遇会减少吗,我们的生活质量会下降吗?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在徘徊。其实很简单,只要大家立足于本职工作,将职责内的任务圆满完成,不做违法违规之事,就是在参与。拿我们单位来说:我们单位是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下属的城区中队。我们的工作职责是 1、负责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规划,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进行认定,
2、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开展交通法律、法规、交通安全宣传;
3、负责道路的巡逻,维护交通秩序,
4纠正交通违章,处理突发事件,配合开展警卫工作。
看看我们结合自身职责才参与保护生态方面做了哪些
一、确保两会顺利进行,为我市政策出台保驾护航。2015年1月30日市两会顺利闭幕,两会通过了一系列发展慈溪,建设慈溪的草案。还号召: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凝心聚力抓落实,奋发有为创新业,扎实提升新常态下品质之城幸福家园建设水平!为确保两会的顺利进行我单位在市局的领导下,大队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经民警和协警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此次交通安保工作。间接为慈溪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的政策出台保驾护航了。
二、开展交通违法专项整治行动,前段时间我中队对大货车超载,闯禁区等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大货车尾气排放污染,是严重影响PM2.5指标参数的重要因素,本市的氮氧化物污染源有33%来自柴油货运车辆。而进入本市的大货车绝大部分为柴油货运车,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量大,对空气质量影响大。而超载的大货车由于燃烧不完全排放的污染物更会成几何进数增加。我市建成区人口众多,因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本身就不少,我市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本就不强,大货车超载,闯禁区等违法行为使我市城区的大气污染物增加,加剧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而我单位开展的交通违法专项整治行动,及时的处理这些违法行为,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威慑,使大货车不超载,不在禁区内行驶。减少车尾气排放的污染,保障PM2.5指标的良好,净化本市空气质量。
三、保障道路有序畅通。我市城区大小路口不下100个,稍微大点的路口基本都装了红绿灯个,大部分时间段内能保持道路的有序畅通,但到了早晚高峰和中小学集中放学时段,由于车流量大加之一些司机朋友们不好的驾驶习惯:喜欢随开随停,抢道加塞,使原本能有序通行的道路出现拥堵现象,好在我城区有路面民警13人,协警80多人,都能较好的梳通道路,引导车辆有序通过,缓解高峰压力,使外出的人能早点回家。我在网上查了下,小轿车在正常速度下行驶(40-60千米/小时)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是最好的,而起步时排放量为最大,汽车来拥堵时,车子基本不熄火,长时间的堵在路上,对个人来说不仅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汽车要烧汽油的嘛),还污染了环境,全市那么多车,如果都堵着在
排放尾气,那排放量还是很可观。真应该感谢我们单位那些在路面管理的民警和协警,没有他们我们···
我们单位还组织了如3.12植树活动,在办公室里营造低碳环保工作的氛围等活动在这就不一一数说了。其实任何单位、企业只要牢记自己在社会中的职责,牢固树立节能环保的意识,不去触碰违法违纪的高压线,都能或多或少为我们慈溪打造品质之城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参与的话就更多了,只要你用心关注身边的事物,从一点一滴做起,就能做到时时都在为营造“绿水青山”环境出一份力。如:少用纸巾;节约用纸,双面写;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少用一次性物品,减少垃圾生成;能走来,少开车,还能锻炼身体。像这样的低碳生活方式还有很多,如果我们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低碳生活方式,且身体力行,我们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的财富会越积越多,我们的子孙会越来越幸福。我们打造的品质之城也会越来越美好!
个人的力量,甚至一部分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当整个社会都自发的行动起来,那产生的力量将是无穷的!
篇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连载之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这首人们熟悉的优美歌曲,唱出了人们对海南优美环境的赞叹。从2000年9月开始,海南省推动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2008年4月,共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33.4%。当地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增加,文明程度提高,琼岛处处盛开生态文明之花。海南省抓住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发展的突出优势和长期依托,坚持生态立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影响着发展的全局,也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命运,既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
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辉煌的中华文明与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状况息息相关,而印度河流域的宜居环境则塑造了古印度文明。人们也不会忘记,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等所经历的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地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得文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前车之鉴,要时刻牢记。当代世界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无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今的伦敦环境优美,但它曾经被人们称为“雾都”。19世纪50年代,伦敦是一个被各种工厂包围的城市,烟尘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工业污染严重,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特征。长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消费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日益深刻。1972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宣示,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先后问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成为世界共识。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历史与现实都警示我们,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给老百姓一个美好的生活家园,让天更蓝、水更清,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2007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同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
料购物袋。禁令一出,牵动人心。曾几何时,塑料袋以其方便廉价的特点,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它也越来越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是继续依赖塑料袋的便利性而无视其危害,还是郑重地为环保作出新的抉择?“禁塑令”的实施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也有助于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
确立建设生态文明新目标,是我们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进程中取得的新认识、树立的新理念、形成的新任务。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内容,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新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
指导下,我们要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落脚点和最终结果。同时,生态文明的实质是科学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持续;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够真正拥有沉甸甸的“金山银山”。
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
在五年累计降低供电煤耗22.4克/千瓦时,实现节约标准煤385万吨,节约
篇五:吕水清就是金山银山演讲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演讲比赛演讲稿
万水千山总是钱
英川镇 钟文景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英川镇的钟文景,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万水千山总是钱”。这个题目听上去有点儿俗气,但是它却实实在在的道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内在含义,也就是说我们的青山绿水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是可以造福一方百姓的。
但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却不是简单的喊喊口号、讲讲理念,两者之间的转化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金的投入,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文化的沉淀,如何将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如何将万水千山变成百姓口袋里白花花的银子,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考验着一个地方执政者的智慧和勇气。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2012年丽水市环境状况公报,丽水市生态环境质量依然稳居居全省第一,生态环境指数EI值高达94.4,同一年,北京市的EI值是67.5,由数据看来,我们的生态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无懈可击的数据背后则是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水资源等等。而事实上,我们的绿水青山根本不需任何数据的粉饰,只要放眼一望便是一江春水,满目苍翠。我们山绿、
水清、天蓝,环境优美,单从生态资源角度来说,我们是有先天优势的,但是我们也存在着后天不足。根据丽水市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度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统计,全市旅行社只有73家,没有五星级旅行社,其中四星级旅行社8家,三星级旅行社5家,全市共有星级饭店62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22家。不容否认,在软硬件上,与旅游发达城市相比,我们的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综合性配套行业的健全程度和他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尽管如此,丽水市2013年的旅游行成绩依然是可喜可贺,全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4569万人次,同比增长27.57%,实现旅游总收入266.29亿元,同比增长29.37%,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27.1%。可以说旅游业正逐步成为丽水经济新的一个增长点。
不得不说,我们丽水这片土地充满了灵气,坐拥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好生态、好环境,我们的领导人也是高瞻远瞩,夏宝龙书记在省委专题研究丽水工作会议上指出,丽水的发展就是要贯彻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指导思想,并提出对丽水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两项指标,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提出了“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发展定位,把生态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把生态工业作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的启动点,把生态服务业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动力,把生态旅游业作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来培育,把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和文化特色产业作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当我兴致盎然得读完市政府工作报告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蓝图,那就是“市域景区化、乡村景观化、生活方式品质化、服务全程化”,未来的丽水将
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山好人好光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幅画面让我隐隐约约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的看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一味追求“金山银山”而伤害“绿水青山”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海龟误食游客随手丢弃的塑料袋而大量死亡、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游客践踏、稀有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等等。当前,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泛滥,有的风景区正蜕变为吃喝玩乐的游乐场,缺乏文化内涵,有的景区大量投资却吸引不了游客,劳民伤财。但是发展的道路上,困难和矛盾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投鼠忌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路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丽水市科学跨越、绿色崛起必经之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坚定不移,我们的绿水青山必将是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丽水也一定会成为浙西南一张耀眼的金名片。
万水千山总是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个地方的发展,一个产业的培育,一方百姓的富足,需要所有的人团结和奉献,所以我们应该紧紧围绕在市委市政府的周围,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保护美丽的丽水,宣传美丽的丽水,共同努力把丽水的万水千山变成金山银山,把丽水“绿水青山”牌蛋糕做大做强,谢谢!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