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叶圣陶小白船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1:31:20 体裁作文
叶圣陶小白船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小白船读后感

读《小白船》有感

学校:榆楚镇丹马小学

年级:四年级

姓名:纪夏怡

《小白船》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得《小白船》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把花儿比作了人,把草比作了衣服,把鱼儿比作了绣花针,还写了鱼儿不时跃出水面,青蛙呱呱的叫,那场景真是让我陶醉。

故事的内容是,有一条白色的小帆船被一个小女孩和小男孩看见了,他们划着船欣赏这迷人的美景。不一会儿,挂起了大风小船就怀素的向前浮把他们带进了一座无人的小岛。在这个小岛上,他们捡果子吃,和小兔玩,他们快乐的忘了时间。后来有一个表面上很凶,心地却很善良的人说要送他们回家,但他们要回答三个问题才行,第一个问题是“鸟儿为什么要唱歌?”“他们要唱给爱他们的人听”女孩儿抢先回答。第二个问题是:“花儿为什么香/?”男孩儿回答说:“香就是善,花是善的标志。”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乘的是小白船?”女孩回答:“因为我们纯洁,只有小白船才配让我们乘。”那个人大笑起来,送他们回家了。

老师告诉我们,三个问题的答案——爱,善,纯洁,正好代表了孩子的美好品质。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要充满爱,因为这样,我们有困难别人才肯帮我们。他还告诉我们,要拥有爱,善,纯洁,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篇二:论叶圣陶小白船对读者的吸引力

论叶圣陶《小白船》对读者的吸引力

广西科技大学 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 对外汉语101

【摘要】《小白船》是我国童话第一人叶圣陶先生的第一篇童话,从1921年写成至今吸引着无数的各个年龄段的读者。这篇童话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翻阅、研读和探究,依旧以它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独具特色的语言特色和触动人心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各个年龄阶层的无数读者,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使得它在童话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研究价值。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思想、语言和人物能使得乃至21世纪的读者仍然那么喜爱和热衷品读呢?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小白船》的独特魅力对读者巨大的吸引力的原因所在,以崭新的思维模式去发掘出它内在的童话艺术,感受叶老先生对童话的别具匠心地创作追求。

【关键词】《小白船》 新思想 语言特色 人格魅力 吸引力

【正文】 一、《小白船》的简介和发掘新思想

想要了解《小白船》在读者心中如此给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就要从了解《小白船》的开始。它是叶圣陶先生的第一篇童话,收录在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的首篇。叶老先生通过开篇对景物生动、形象地描写,给读者在视觉上形成了强大的冲刷力,感受着两岸美景的同时展开对文章的阅读,接着用孩子们天真明亮的眼睛去看世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和轻灵的笔描写了孩子们可爱的笑颜和内心的最真实的思想,率真直接的对话,天真烂漫的人物性格,如诗如画般的景色。营造了一个充满幻想色彩、拟人化的想象、和诗情画意的童话境界,展现了他的“至善、至美、至诚”的童话创作的追求。叶老先生推崇童话创作应该“对准儿童内发的感情”和顺应儿童的“天性”“心情”“本能”“情思”“渴望”和“自然的要求”,创造出“含有更进步的思想,更妙美的情绪”的“新鲜的滋养的食料”(指儿童文学),是儿童“于不知不觉之间受其熏染”,感情更加“丰富而纯美”,“立定在新的基础上”,树立“超过他们父母的根基”的优秀真实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原创性、文学性和现代性的文学作品。 正是,因为叶老先生秉着这样原生态的顺应内心真性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动机,我认为《小白船》所要表达的远远不止“真善美”这一童话追求,也不止是单单为了追逐“理想而营造“爱”与“美”交融的童话意境。要表达的还应该是希望现代人能像《小白船》中的孩子们一样大胆、自信、率真地坦露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答案,坦诚跟与别人交流和沟通,勇敢地表露自己的心声和真实的情感,面对陌生人的提问能有自己的思考去回答,能发自内心地去关心身边的人。这是我作为千千万万《小白船》的读者中的个人的感受和想法,也是我想通过这篇论文与大家分享的这篇童话的新思想。

虽然《小白船》中有活灵活的景色描写,营造了优美而富有诗意的意境,但真实率性的人物对话是最吸引和引发我深思的地方,也是文章的艺术成就最高的。在《小白船》的字里行间的人物对话中潜藏着“孩提的梦”,孩子们天真的微笑和自信洒脱的对话十分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诚如臧克家所赞叹的“这些真正能吸引住儿童的文艺作品”,也同样“得到成人的欣赏”,“插眼进去,就有点入迷”。这就是《小白船》独特魅力的所在,能启迪和发散我们的思维,以上是臧克家这位诗人阅读它的感言。然而以21世纪读者的心态去翻阅品读的我同样收获到了我们这个年代不仅仅是儿童所需要的品质和精神品质。所以与其说《小白船》是童话,不如说它是一篇顺应各个时代的哲理名篇。里面多传达的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认识人性的“真善美”,而是在童话创作中灌注了“成人化”的情结。当代的孩子们所需要的不再是幼稚的王子救公主或是乌托邦式的虚幻的单一的情结和祝愿,而是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所需要的品质,更具真实性和实效性。船夫与孩子们之间的问答,特别的那三个问题,是全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有点无法理解,跟同学交流了一下感受。他们跟我的感受差不多,对孩子们的回答感到很惊讶和感叹。他们表示“我们20多岁了,

都不可能答出这样的答案来”。原因在于人越长大越不好意思,受到社会的各种潜意识的耳濡目染之后,很多时候选择的是沉默和回避的方式,担心和估计的问题也多了,缺少了孩子们的这份率性坦白和勇敢畅言。正如,我们儿童文学老师向我们传递的信息,儿童文学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小红帽似的说教,而是需要用文字将我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感悟的道理等等通过简单的叙述情节传递给包括孩子们在内的更多的读者。让这些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例以及所需要领悟的道理简单明了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这种“成人化”的创作情结应该可以成为我们当今儿童文学的创作方向,在儿童文学的作品创作中加入“成人化”的情结,丰富孩子们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文章中孩子们大胆的回答,自信的面容,率真的秉性,纯洁善良的心灵是文章所要传递的。希望我们当代的孩子们包括更多的大孩子们能够领悟到《小白船》带给我们的这种新的思想和启迪,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地做自己,面对问题能够大胆回答,不要害怕错误,不要顾忌太多,不要违心做人。将自己内心最真实最需要的想法表露出来,不要害怕被别人笑话而畏首畏尾,更不应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编造各种谎言,只要你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只要你有自信,只要你有胆量,只要你认为是对的(前提当然是对社会、对他人没有损害的情况下),并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你就可以付诸实践,将自己的想法如实地告知他人,坦诚地与别人沟通和交流。也许正是因为《小白船》中孩子们的形象给人物树立了榜样,给人们传递了正能量,所以才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和深受读者朋友们的喜爱。

二、《小白船》的语言特色展现的人格魅力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充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对语言的拿捏把握得定是恰到好处的。充满个性和情趣的儿童语言特色,也是吸引广大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叶圣陶是一个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一直留意语言”(《〈叶圣陶选集〉自述》),以平实、质朴、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著称。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即使在“五四”前后“全盘西化”的浪潮里,他的作品也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在遣词造句上,他一贯简短利落、准确贴切,精炼纯粹,达到了以少胜多、一语传神的极富表现力的境地。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从《小白船》中品读探究出来。因为叶老先生平时客观、冷静地谛视人生,细密、精确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生活,对儿童语言颇有研究和考量,所以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的使用的语言大多具有儿童语言特色,在《小白船》中通过阅读小男孩与小女孩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与回答船夫的三个问题可以清楚明了地感受到。通过这些率真的儿童语言展现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和自信勇敢的同时有具有“至真、至善、至美”纯洁心灵的人格魅力。以下总结出《小白船》语言的三个特色:

1、巧妙地使用童话语言特色,文字具有丰富的幻想性、表现的夸张性、事理的逻辑性,营造了一个美好的意境,塑造了小男孩和小女孩聪明乖巧、具有丰富想象力和自信勇敢的人物形象。

2、凡是能用口语的都改成口语,一切从儿童出发,一切替儿童着想。用语易懂又生动传神,通俗源于儿童生活、源于儿童口语的语言讲述儿童故事,塑造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小读者就能自然而然地认知和接受。这样的语言特点让率性天真,活泼可爱,拥有美好童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3.优美轻松的语言风格,运用白话进行创作,既无欧式化句式,也无文言词语,同时有具有明白、晓畅、生动活泼的儿童化特点。语言的运用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思维特征和表达特征。塑造了一个拥有鲜明的独特个性的孩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有自我思维,能独立思考,理性而又不失天真可爱的拥有独立人格的孩子形象。

《小白船》独特的童话语言特色成功的塑造了灵活多变的人物性格形象,充分展现了小

男孩和小女孩的人格魅力,同时很好地概括了作家的审美追求,而且还诠释了当代极度缺乏的精神品质。当两个孩子要上小白船时,必须回答三个问题:第一,“鸟为什么歌唱?”——唱给爱他们的人听。第二,“花为什么芳香?”——“芳香就是善,花是善的符号呢。”第三,“为什么小白船是你们所乘的?”——“因为我们的纯洁,惟有小白船合配装载。” 这三问三答既充满童稚的天真和情趣,又含有隽永的哲理意味。说大自然充满爱与善,实是指人与人之间充满爱与善。在这里,大自然是美的:鸟儿的歌唱,花儿的芳香,小白船的纯洁,人与人之间充满美、善、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境。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充满友爱,有了这些构建了“美丽的童话人生”。作家用自己的笔唱出动听的歌,把美和爱献给纯洁的孩子们,同时在孩子天真的世界里获得善与美的艺术境界。以炉火纯青、朴素典雅

叶圣陶小白船读后感

的文字营造出美丽与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色风光,宛如一首田园牧歌,同时又罩上一层富有童趣的亦真亦幻的纱幕。尽量描写自然之“美”、人类之“爱”,用这“爱”和“美”编织了一道屏风来遮挡世上的苦难与丑恶,创造了一个充满着“爱”与“美”的光影的儿童梦境。语言中还不时流露出叶老先生的人生理想,格调清新,情趣盎然,为孩子们所喜爱。

【结语】

总之,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叶圣陶的《小白船》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意义,从它出版至今以它独具特色的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适应当今时代大潮所需的新思想,独特的童话创作风格,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叶老先生的童话不仅是孩子们喜爱的读物,同时也是家长们甚至更多的读者深入品读的有价值有意义有韵味的书。

【文章摘要】

[1]金燕玉.中国童话史[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242

[2]金燕玉.中国童话史[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252

[3]王泉根.现代中国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261

篇三: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

叶圣陶,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国儿童文学中的经典童话。它们亲切而浅显,但又让人深受启发。这就是《中国名家经典童话之叶圣陶专集》。

第一篇是《稻草人》。文中的稻草人站在一片美丽的田野里。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夫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不能动,不能说话,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感情,高兴、悲哀、欢喜,等等等等。当田里的害虫没有了,他就高兴了;庄稼得到了好收成,他就欢喜了;庄稼被害虫吃光了,他就悲哀了??

他特别负责任。他安安心心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麻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总不肯吃饭,也总不肯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稻草人的朴素、负责任和不辞辛苦,值得我们学习。他不怨环境差,不嫌待遇差,也从不想着去一个更舒适的地方,做更轻松的工作。它总是尽着自己的能力,做着平凡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稻草人》给我们的启示。

《古代英雄的石像》也是一篇发人深省的童话。站在石台上的英雄石像,看不起脚下的普通石子。终于有一天,他被脚下的石子掀翻在地,摔得粉碎。 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叶圣陶爷爷在他写的童话里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离不弃,永不言败,这就是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点评:

祝遥的这篇读后感也是获得妙笔奖的。

叶圣陶先生的童话现在读的人不多了。但他是我国现代童话写作的开拓者,祝遥读的这本书里的童话,在我国现代童话创作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正如祝遥在读后感的第一段里写的那样,这些童话“它们亲切而浅显,但又让人深受启发。”

由于这本书并不是一个连续的故事,而是编入了很多篇各自独立的童话。所以写读后感就比其他的书要难一些。

《稻草人》是叶圣陶童话中最有名的一篇,是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一篇。祝遥就选择了这一篇来写读后感。

这篇读后感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是介绍这则童话故事的内容,第五自然段是祝遥的感想,说稻草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的“朴素、负责任和不辞辛苦”。

由于这本书里不止《稻草人》这篇童话,所以在第六段又选取了《古代英雄的石像》,简单地写了一下故事的内容。然后在最后一段里,对这尊英雄的石像和稻草人两个角色的价值进行了总结,那就是:“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不离不弃,永不言败”,则是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要用这种精神去对待自己今后的生活道路。

要记住: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自己的生活,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也包括自己。

————————————

《叶圣陶童话》这套书是以散文的形式写童话,语言非常优美,还蕴含着许多道理。

有一篇叫《一粒种子》。讲的是一粒非常宝贵的种子,先后落到了国王、富翁和士兵那里。他们都把种子看得很娇贵,精心呵护,想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结果种子怎么也不发芽。后来,种子被一位农夫捡到了,便把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一起埋到地里,对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一视同仁,一起浇水、一起施肥。不久,这粒种子便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从这篇故事中我明白了对任何事物都要尊重它的生长规律,做事情要掌握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

只要是读过叶圣陶童话的人,我相信一定会深有感触。就正如鲁迅所说:“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道路。”的确,圣陶爷爷的童话总是给予人无限感慨,更可以说是惊喜,直接说就是一种心灵的震憾。全书23篇短片篇童话,每一篇都引人深思,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小荷作文网

每一篇我都会细细品味。圣陶爷爷的童话就像是一张色彩滨纷的梦网,将我陶醉其中。我为童话中的主人时悲时乐,有时会为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而高兴的手舞足蹈,同时也为了一个无言的结局而掉眼泪。由此可见叶圣陶的童话达到了何等的境界呀! 小荷作文网

我是很欣赏叶圣陶的写作手法的,他能灵巧的运用身边的一切事物,从而妙笔生花。譬如《小白船》: 小荷作文网 ,你也可以投稿

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儿,只顾微笑,有时还跳起好看的舞来。绿色的草上缀着露珠,好象仙人的衣服,耀得人眼花,水面上铺着青色的萍叶,矗起一朵朵黄色的萍花??

这是何等怡人的美妙叙述呀!当我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的心不知不觉的被带进了这梦幻其中,成了这其中一员,和那红花、绿草、一起尽情舞动??

当然精彩的还不只这些。再如《梧桐子》中对梧桐子的描写,多么逼真,他们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刻画的栩栩如生,仿佛那就是一群活泼蹦 乱跳的小生物。绿色的帷幕.深蓝的天空.幽静的庭院,衬托出自由活泼的梧桐子。显的一切是那么的顺其自然,我不禁要赞叹起圣陶爷爷的返童之笔,他能将自己完全沉浸在孩提的梦境里,然后又把这种美丽的梦境跃然纸上,这是多么美丽的叙述呀!

但是美好的东西是不会永久的,叶圣陶也不自禁地融入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在里面”。《傻子》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在我们看来,好人会一生平安,坏人就会得到应有的惩戒。在叶圣陶的童话中,他不仅有力的证实了我们刚才说的一点,并且更深入一步的想到原来的那个黑暗的社会并转存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让我们好好学习,珍惜眼前的一切。正如童话中的傻子,虽然在别人眼里他就是傻.笨,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代表的就是善良的那一类人们,他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真诚.勇敢??他身上闪耀着那种炽热无比的光芒是每个人都无法承任的!

叶圣陶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他是江苏苏州人。同样是为了阅读考级题目的命题,我捧起了《名家经典童话——叶圣陶专集》。

这本专集选编了三十五篇童话,都已成为著名的童话经典,它已经影响了几代人。叶圣陶先生的童话写于二世纪,三四十年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脉搏和生活,有人民的饥苦、作家在过去那个时代的理想和追求、各种不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有过怎样的艰难,有过哪些斗争,今天的孩子对这些会很有新鲜感,从而更深切地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多么的幸福,才会倍加珍爱。

这本书介绍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童话,告诉我们更深刻的人生道理。这些童话反映的都是当时的现实生活,语言朴实生动,故事寓意深刻,极富教育意义,这些小故事都深受小读者的欢迎。读着读着,我渐渐喜欢上了他的童话,他的文章曲折而有趣,一颗童心跃然纸上,让我也体会到了童年的快乐。其中

一篇《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的是:雕刻家用一块石头很快就雕成了一位英雄的摸样,这个石像就立在广场中央,很高,很耀眼。人们都去瞻仰他,上面的石头很骄傲,最后被摔得粉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俗易懂地告我们“人不能骄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只有谦虚的面对一切,才能进步。”

世界上有人类开始,就有了孩子,也就有了语言。有孩子,有语言,就有了童话。一个孩子,离开母亲身体,来到这世界,他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童话的世界。童话是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好朋友。孩子是离不开童话的。孩子在,必有童话在。

我想当孩子长大后,再拿起伴他成长的这套书, 将更会深领它的价值和意义。

篇四:叶圣陶教你写作文 读后感

读《叶圣陶教你写作文》后感

写作文一直是小学生头疼不已的事情,记忆中自己也曾为写作而大伤脑筋。如今,看着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孩子面对写作依旧一筹莫展,不觉有点奇怪,但是看了《叶圣陶叫你写作文》一书,茅塞顿开!

写文章要有感而发,是无可厚非的,而抒发感慨也需要合适的文字来表达才行。现在的孩子,除了应付好课堂教学内容外,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电视,电脑,手机旁,所有的思维都已经被高科技的数码产品束缚,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尽情的发泄就行。于是,阅读,离他们越来越远,哪怕只是堆砌好词佳句也不是他们的特长,何况是发表由衷地感慨呢?这就涉及到了文章题材的问题。要写出好文章,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地有感触。很多孩子都只是干看着题目发呆,就是因为缺少生活经验,缺少阅读体会的结果,,如何写好作文呢?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积累书本上的知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把博览与精读科学地结合起来,博览就是让学生广泛涉猎一些精彩而有意义的故事、趣闻,先进人物的事迹,古今佳话,名言警句等,并要求他们写摘要或做成剪报,把需要保存的资料分门别类地积累起来,以便作文时随时查阅,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文章或名篇,要细读,潜心揣摸,体会别人是怎样围绕中心合理地安排材料,布局谋篇的,对于其中好的章节、句段,特别是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要重点读,甚至熟记于心,我还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勤动手,多写读书笔记,这样,学生书读多了,从中涉取了更多的知识,还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语言,也学到了他人的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时,学生自然觉得思路开阔,得心应手。

二、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知道,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才能为文章的内容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写好作文,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生活的积累。新大纲对中年级就提出了这样的写作要求:"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因此,作文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如校园内甘为人梯、呕心沥血的教师和那许许多多勤奋好学、勇于攀登、聪明活泼的学生;校园外,那些战斗在各行各业不辞辛劳、乐于奉献的叔叔阿姨,以及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事件,还有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都可以从一定的角度,以一定的方式摄入我们的脑海,成为编织文章的素材。每次作文前,我都要根据本次作文的需要,要么让学生先去生活中观察,要么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体会,要么打开他们记忆的闸门,去回忆,追寻过去的往事。作文时,先引导他们说,再指导他们写。这样,就解决了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的问题。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结合作文教学,我不仅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还借科技课、劳动课,结合其它科的教学,指导学生做小制作,小实验或其它实践活动。每次活动前要求学生留心观察,活动中,我还给学生作适当的观察指导,活动后,让学生把印象最深,自己觉得最精彩,最有趣的写下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通过读文章,我知道了怎么教学生写好作文,通过自己的整理出的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学生言之无物的难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会普遍乐于作文。相信他们以

后写出的文章不仅有内容,而且真实感人,生动有趣,

篇五:《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文集》 读后感

叶老的教育论述很多,其中关于语文教育的部分已经辑印了两个专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和《叶圣陶论语文教育》;为了方便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了解、学习和研究叶老的教育思想,我们特约请了杜草甬、商金林一道编辑了这本《叶圣陶教育文集》。

本书编入叶老1919年至1984年间论述教育问题的论文短评、散文书信和诗等一百二十四篇。为便于读者历史地了解叶老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叶老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哪些教育上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和见解,所编入的文章,按年代顺序编排,有写作日期的以写作日期为序,没有写作日期的以发表日期为序。

在本书中,读者将会看到,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其中叶老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叶老在1941年写的《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1979年写的《去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它继续安居着,继续发出影响。不必讳言,一切为了高考,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

大家知道,叶老是教育家,也是作家。他曾经以教育界的人和事做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写了好些短篇小说和童话。叶老在谈起他写小说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他当过不少年教员,熟悉教育界的情形,“不幸得很”,用他的理想作为尺度去衡量,许多现象都不能使他满意,就想提起笔来“讽它一下”,目的自然并不在讽,他讽的是这一面,希望却寄托在另一面。 吕叔湘先生曾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字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吕先生的这些话,就这本《叶圣陶教育文集》来说,也是适合的。

马克思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受社会的教育观念制约的。旧式的教育奉行的是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所以旧式教育可以培养出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社会上如果视“古典”为光荣,视“利禄”为目的,就很容易让学生脱离现代生活,侧重与再现知识。叶老倡导的语文教学则强调学文与做人做事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结合,为公民生活服务。体悟文中描摹的境遇,进行探究,不断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不断整饰语言,获得表达的技能,最终能阅读,能写作,能运用于生活。这些观念仅是老师,仅是教育界知道是不够,还要让学生知道,让家长知道,让社会各界知道。叶老在文中说,让学生看一看课程标准,我觉得也有这个必要。如果社会的教育观念正确了,它的招生制度及评价体系就会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语文的学习影响是很大的。作为教师该怎样去进行语文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转变旧式的教育观念。不要像以前私塾教师一样去讲文言文了,不要把教语文变成当“翻译”工作,只是把古文转换成现代文,转换成方言,逐字逐句地去讲解课文。我们现在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白话文了,再这样“翻译”已经没有必要,但很多老师还是受这样教法的影响,只是变成问内容、情节了。 现在的老师进行阅读教学,应该把握这几个关键词:境遇、情思、表达、听说读写并重。叶老先生所说的境遇,我想应该和“情境”这个意思差不多。一篇文章往往是有情境的,起码有具体的形象。但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的“境遇”也许和课文中体现的情境有时是不一致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外生活语文化》,对教师要创设的“情境”有所阐述,可以作为参考。创设、感受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情思,于是可以朗诵,想要讨论,这样就可以磨练学生的思想,培养情感,激起说话的欲望。此时,教师再暗示、指导,使之每句话合于论理,出于至诚。这样就有组织,有条理,发于真知真情,而不是从教科书或老师的话再讲述一遍。

这样的教学理念如何落实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呢?叶老举了《 “国家的”》、《三黑和土地》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在这个教例中,我们看到叶老的教学也是用到讲解的,而且还比较多,不过他不是逐字逐句字讲解课文,讲解内容。教学的开始阶段,他也是让学生自学,读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理解内容和文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他就把阅读欣赏及写作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了。这里摘录几句,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结合“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的。

“第十四节,用的是“阳韵”,这也表示喜欢的情绪。送公粮,看闺女,都是高兴的事,在韵脚和节奏上也可以体会出来”

“是不是三黑工作的时候,苏金伞在旁边看着他,然后写成这首诗的”他们也会回答:“就算苏金伞在三黑的身旁看着他,也不会看到他心里想的心思。”从这一点引到第三人称写法的一些写作特点。

文中还提到抓出几个比喻句来谈谈,感悟一下运用的精妙;还有比较一下“看见”和“一看见”的区别和运用。叶老先生这样的教学具有了语文味,有语文的特色。他使我们觉得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史知识,还要语言、修辞、写作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善于结合文章做具体的分析运用,从中传授语文知识,让学生学会读书与写作。

看这个教例时,我曾设想了一下拿到这样的一首诗,我会怎么教,然后和叶老的教法进行比较,发现差别很大。细究一下,我是立足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而叶老是在初中教的这篇课文。所以同样一篇文章,如果是放在不同的年级,它所采用的教法就应该不同。所以我们当老师的,很有必要熟悉课程标准对个年级的要求。这样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年段要求,才好确定教材的使用。

中心小学

陈宇华

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文集》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

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 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