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香港人骂内地游客蝗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8:34:59 字数作文
香港人骂内地游客蝗虫字数作文

篇一:从香港人与内地人关系调查看地域歧视问题

从香港人与内地人关系调查看地域歧视问题

一.前言

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特别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港澳成为西方殖民地,与中国内地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差异。而这种差异在97年回归之后,随着香港人与内陆人交往越来越频繁而日益显现。双方存在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制度差异成为不可忽视的阻碍双方交流发展的障碍。特别是近日来,出现的港铁骂战,之后孔庆东教授不理智的对港人辱骂,港人围困内陆游客唱蝗虫歌,香港大学生游行反歧视大陆的种种事件使得香港人与内地人的矛盾迅速激化,因此笔者做了一次社会调查,希望探明香港人与内地人关系激化的原因以及国人内在所存在的本质问题,并由此找出地域歧视的真正源头,分析地域歧视产生的心理原因,以期找到解决地域歧视问题的方法,实现祖国与民族的和谐,团结与复兴。

二.调查方法

笔者采用了实地抽样调查的方法。

时间:2012年2月15日

地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东方广场

形式:向路人提问,收集数据,共有20名市民参与。 问题:①您认为在港铁骂战中是哪一方的责任?

A. 香港人 3票

B. 内地旅客 5票

C. 双方责任 12票

②您认为是否存在香港人歧视内地人的现象?

A. 存在 17票

B. 不存在 3票

③您认为歧视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A. 内地人确实素质不够,需要加强公德心 14票

B. 香港人心态有问题,自负,歧视落后地区 2票

C. 双方贫富差距是根本原因 4票

D. 文化差异导致价值观不同 0票

④让您认为最接受不了的是什么?

A. 歧视本身 7票

B. 对待内地旅客和外国游客态度区别 9票

C. 对内地旅客的误解 4票

⑤您是否赞同孔庆东教授对于香港的观点和做法?

A. 赞同 0票

B. 不赞同

C. 中立

⑥您认为现在迅速激化的矛盾需要什么方式缓解?

A. 需要政府出面制止调解 6票

B. 双方民间组织的文化交流 4票

C. 发挥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 8票

D. 任由双方摩擦,不要介入,时间缓解 2票

⑦除了港澳地区,您认为中国是否存在地域歧视?

A. 存在 20票

B. 不存在 0票

⑧您认为地域歧视是否有必要依靠政府力量解决?

A. 有 17票

B. 没有 3票

⑨您在生活中是否感受到过此类地域歧视?

A. 有 14票

B. 没有 6票

⑩如果有,是什么情况下的?

A. 港澳旅游时 6票

B. 出国旅游时 5票

C. 出省旅游时 3票

注:1. 本调查的调查人群因现实原因只限制于广东省佛山市内,

所以数据存在片面性,有不全面的的地方,只代表部分意见。

2. 由于数据样本较小,有随机性,只作为参考资料。

三.结论

1. 香港人与内地人存在的矛盾责任是双方的。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家基本都认为港铁骂战的结局是双方的责任。这是比较客观、理性的看法。首先归根结底,内陆游客

在地铁上吃东西的行为是违反相关规定的,而且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而同行者却没有制止,确实是应该指责的,所以国人在怒骂港人的同时更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是对的,我们自己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指责别人的错误前,若能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有可能避免一些矛盾了。在内地的城市中,或许出现这种情况大家都会沉默,但这反而会助长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习港人的社会责任感。而且除了香港,有很多的外国人都对中国人有这样的印象,在著名旅游景点甚至有中文的警示牌,我们都要反思一下到底为什么中国强大了,还是只能给人一种暴发户般的印象?为什么我们的国民素质跟不上经济发展,这样的经济发展又能坚持到什么时候的?只有正视自己的错误才能从根本上制止歧视。另一方面,港人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态度,用怒骂的态度对待旅客同样也是没有素质的表现。在制度之前,也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言语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效果,如果能提出一些人性化,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代替怒骂的方式,就可能避免口角的发生。要想得到和谐的关系,必定需要双方的付出与改进,必须正视自身的错误,不能再纠缠于对方的失误,引发矛盾。

2.双方情绪为何在事后激化?

在港铁事件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没有看到期待中的息事宁人,各自反省,而只能看到事件越演越烈,发展成大规模的骂战。首先是北大教授孔庆东在电视上对香港人的一系列辱骂,

我认为他的做法和说法无论怎么说都是说不过去的,说香港人是狗等等的说法也只能体现出他的低素质,不利于祖国的团结,除了挑起事端,丝毫不能缓解香港人对内地人的偏见。而另一方面,香港人进行了围困内地游客大唱“蝗虫歌”的一系列反内地游客的活动,同样这也是很野蛮很狭隘的行为,俗话有说龙生九子,尚且各有不同。何况是一个数以千万计的群体?所以因为个别旅客的不文明行为,而对其他无辜的游客做出如此不礼貌的行实在是很傻很天真,而且对香港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很大的阻碍,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是他们的示威游行权力,确实很令我羡慕啊。再者,有某港媒也在报纸中刊登了有关反对内地孕妇到港生产,驱逐内地学生,打工者的内容。香港人对内地人的“仇恨”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看待竞争。虽然香港地少人多,资源不足,但是外来人口也同时是推动香港经济进步发展的动力。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在这件事中却只做到了大众声音的代表,却没有引导大众正确的解决问题。很庆幸的是,前不久香港大学的学生们也组织了游行反对歧视内地人,发挥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作用,体现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

3. 浅谈地域歧视

其实地域歧视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也是广泛存在的。有好事者甚至据此制作了中国地域歧视地图。比如浙江人歧视安徽人,上海人歧视苏北人,如是种种。在其中河南人无疑是最受歧视的,被湖北,山东,陕西,甚至新疆歧视。在05年深圳某派出所曾挂出

篇二:香港人应当对内地人给予尊重

香港人应当对内地人给予尊重

香港媒体频繁炒作“中港矛盾”,近日又翻出一个多月前香港城市大学的“授课语言风波”,添枝加叶。

有港媒称,在城市大学粤语讲授的“中国文化要义”课堂上,有内地学生表示听不懂,要求老师用普通话授课,引发他们与香港当地学生的“骂战”。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事情完全没有那么严重,当事人都否认港媒的报道。当时有内地学生表示听不懂,授课教授随后利用课余时间为这些学生补课,课堂没有发生“骂战”,目前内地学生也已经大致跟上。

在香港有些媒体的报道中,无理取闹的内地学生、仗义执言的香港学生、委曲求全的授课老师纷纷跃然纸上,故事性、冲突性极强,吸引了眼球,同时也给香港民众对内地的误解增添了新料。

香港回归后,与内地的交往不断增多,当中有些文化摩擦无可避免。内地的不同地方之间亦有隔阂、争强好胜等,更何况被英国殖民了100多年的香港与内地之间。

然而必须指出,内地舆论相当克制,从不主动挑剔香港,也极少对香港媒体做同等强烈的反唇相讥。

但在两地的文化摩擦上,香港媒体有些过度消费

自己的“言论自由”,不仅对具体问题添油加醋,还经常拔高一些具体摩擦的性质,烘托对立。

我们觉得有必要在这里把内地人的一些看法和不满也说一说,不是为了要同香港媒体论战,而是要帮香港舆论换一个视角看问题。

香港媒体经常流露出对内地人“拥入”香港的不满,比如来了更多内地游客和学生等。然而需要讲明白的是,这些大多是香港保持繁荣的需要。香港人在享受内地人带来的经济机会时,他们应当对后者给予尊重。

一些香港人嫌内地人“素质不高”,然而中国内地人现在不仅去香港,而且广泛走向世界各地,香港舆论对于内地人“素质”的指摘,不应高过世界其他地方对这个问题的争议,至少香港舆论不该表现出傲慢和极端。否则内地人就会因此争议香港人的“素质”。

香港舆论的确更容易释放偏激声音,但香港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不应附和那些声音,他们不应因这些极端声音的出现而沾沾自喜于香港的“自由”,而应因此在内地人面前感到愧疚。

虽然仍有内地人在想方设法获取香港身份,但目前内地社会总体上早已不再在香港面前自卑,内地一些一线城市对未来充满信心。然而那里的人并未主动

向香港“展示自信”,内地知识分子大多知道香港人面对上海等城市竞争的焦虑,他们从不愿用“不得体”的话题刺激香港人。

中央政府对香港社会的感受非常在意,但实事求是说,内地民众没有相同的义务。从长远看,香港的繁荣不仅仅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同时也取决于内地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感觉香港是亲切的。如果内地人普遍认为香港社会对他们并不友好,他们去那里会很不自在,这对香港的长远发展决不是什么加分因素。

内地社会仍不如香港发达,但内地人对香港充满善意和热情。以同样的善意和热情回应内地人,这既是香港社会的理性,也是它文明的真正表现。

我们希望两地学生课堂“对骂”这样的虚假炒作在香港媒体上尽可能少些,让骂内地人“蝗虫”的极端声音在香港公开出版物上绝迹。当它们出现时,用不着内地说话,香港人自己的唾沫就应当把它们淹没。 (作者单仁平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篇三:香港求学被称是“蝗虫”

2014江西公务员面试备考:香港求学被称是“蝗虫”

【热点概述】据香港文汇报报道,10月8日,港大毕业学生,当年云南文科高考状元刘涵因车祸不幸离世。然而,一些港人却幸灾乐祸,在刘涵去世的网页上竟有2900多人对此“点赞”,甚至将和她一样在港的内地生称为“蝗虫”,公然叫嚣是“蝗虫”抢夺了他们的就业职位和香港的资源。

【预测题目】

内地生香港求学死亡,一时间竟引上千港人点赞,部分香港人更将在港的内地生称之为“蝗虫”。请谈谈你对港人的这种行为的看法。

【参考答案】

近日,云南高考状元、港大毕业生刘涵因车祸不幸在港离世,这本是一个令人伤感的事件。刘涵的英年早逝已令其父母和亲友伤心欲绝,更令许多远离内地家乡、赴港求学的莘莘学子伤怀感触,连日来许多香港同胞也对其不幸及其家人表达关切、慰问和难过之情。这是人类文明应有的悲悯之心和善良情怀。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在幸灾乐祸,借题发挥。这同香港的文明礼仪和包容多元文化格格不入。“蝗虫论”者已丧失起码的人格自尊和道德底线,已失去为人之本的善心悲悯。如此冷血漠然,在他们身上已然看不到香港的希望。刻意制造两地文化意识冲突、阻挠经济发展中公教育。他们数典忘祖,常以“香港人”自居,刻意制造“香港人与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割裂和文字游戏,频频挑动内地和香港的矛盾,成为香港和谐发展的一股巨大阻力。

近几年,许多内地人流向香港,抢购奶粉、赴港生子等,使得一些人认为这些新移民侵占了港人的社会资源,成为香港的社会包袱。同时,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正被上海追赶,这使得港人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更多的焦虑。但无论如何,全面与内地切割这种言论、思想违背了香港精神,更是会阻碍香港的继续发展。

刘涵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港人”和“新港人”之间存在的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需要的只是改变和包容。

一方面,港人应改变旧的观念,以包容和欢迎的心态来接受更多的“新港人”。香港回归以来,背靠内地的优势日益显现,而“新港人”更是努力建设香港、贡献香港。他们成为香港纳税人中重要的一部分,成为香港社会的新精英。

另一方面,“新港人”也应克服一系列的难题,尊重、理解港人的精神和生活习惯,让

自己全方位的融入香港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为香港做贡献offcn版权。

今天的香港有半数以上的“新港人”奋斗在香港的各行各业,已成为香港建设的中流砥柱。因此,“新港人”是建设发展香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确保香港长期稳定繁荣的坚实力量,是香港未来的希望。

篇四:蝗虫论的根源及探讨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

( 2013 至 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 目科 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姓 名 郭 凯

专 业 电子与通信工程

学 号 2013201311

入学年月 2013年9月

蝗虫论的根源及探讨

郭 凯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 持蝗虫论者,其实不只是个别英国人和部分香港人,部分上海人不是也曾把非户籍高中生称作蝗虫吗?蝗虫论的背后,其实是巨大的城乡差距,巨大的区域差距,巨大的内外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是经济上的,当然还包含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更为复杂的内容。

[关键词] 蝗虫论 地域差距 地域偏见 素质水平

2012年2月1日,香港《苹果日报》刊登的一幅广告显示,暗黄色的土坡上,一只绿色的蝗虫望向远处繁华的维多利亚港。上面写道:“你愿意香港每18分钟花100万元养育‘双非’儿童(即父母均不是香港人)吗?”“因为明白你们受毒奶粉所害,所以容忍你们来抢购奶粉;因为明白你们没有自由,所以招待你们来港‘自由行’;因为明白你们教育落后,所以分享了教育资源给你们;因为了解你们看不懂正体字,所以下面用了残体字:‘来香港请尊重本地文化,要不是香港你们全完蛋了’”。

我们将以香港《苹果日报》为代表,港人骂大陆人是“蝗虫”的广告和现象,简称“蝗论”广告。以该广告为代表,形成了所谓的“蝗论”一派。

一、 蝗虫论的起源 自2003年港澳个人游(自由行)的实施,间接造成大量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双非孕妇”来香港产子。从2001年至2011年间,已获居港权的“双非婴儿”超过17万人。由于婴儿在港出生就可以拥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可享有教育、医疗、房屋等福利,造成资源分配问题,引起香港社会的强烈不满,市民多次上街示威抗议。

以“蝗虫”形容绝大部分中国人的行为于2009年至2010年流行于香港互联网,以香港高登讨论区为主。2012年初期,由于D&G禁止香港人摄影风波及孔庆东辱骂港人事件,令香港与中国两地积压已久的矛盾升温,其后网民集体筹款登报反对双非孕妇来港产子,广告中使用了一只草蜢骑在狮子山上,有寓意蝗虫侵蚀香港的意思,使蝗虫论越为香港大众以及中外媒体所熟悉。

另外,大部分中国游客到香港抢买日用品(如婴儿奶粉)、走私水货。对自由行客行为欠文明的批评不断增加,大部分香港人认为中国人掠夺香港社会的资源、侵蚀香港核心价值,称这些游客行为有如“蝗虫”。

自从上海户籍新政实施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上海,使得上海本地居民诸多权益受损,也造成上海诸多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外来人口在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以及文化与价值取向冲突等等,使得部分上海市民对外来人

口产生了不满。2012年,“异地高考”问题持续发酵,15岁非上海籍女孩占某因不愿意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占家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于10月25日,在大沽路100号上海市教委门前进行“异地高考约辩”。而此违反中国法律的行为遭到了上海不少市民的抵制,双方发生冲突,其父亲占全喜后来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有多人高喊“蝗虫滚出上海!上海不需要外地蝗虫”。

在新加坡,也有部分网民会用“蝗虫”来形容来自中国大陆的外来移民,主要是批评他们普遍自大无礼、不尊重当地文化、不遵守当地秩序、抢夺本地人福利和工作机会等。这些论调尤其发生“中国留学生批评新加坡狗比人多”、“中国富豪驾驶法拉利肇事”等事件后被新加坡网民广泛使用。

在台湾,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台湾玩家亦曾以“蝗虫过境”来形容大批中国内地玩家翻墙涌入台湾服务器,令服务器不胜负荷的现象。而且比香港网民更早使用“蝗虫”这形容词。

二、 蝗虫论的探讨

1. 支持论据

? 蝗虫论支持者认为,双非儿童的父母均非香港永久居民,没有在港贡献和纳

税,但子女却能享用香港的社会福利,有周刊估计,香港政府要养育这群双非婴孩至年满18岁,所花支出将超过2,000亿港元。按人头计,每人要香港纳税人支付百万元的公帑以资助这些双非儿童。对香港人而言,这是钻香港的法例漏洞掠夺本地人的资源,对本地人完全不公平,这种行为与蝗虫无异。而且部分双非孕妇更不惜逾期留港,冲公立医院急症室产子,不但危害母婴及医护人员的安全,更严重影响本地人的急症室服务,甚至把残障病婴遗弃在港,深化了“蝗虫”的论述。

? 香港本身就缺乏土地及天然资源,双非儿童,若任由新移民的大幅增加,将

会加重香港社会资源的负荷,令香港有需要的人得不到应有的资源供应,包括学位,医疗资源,交通,房屋,就业资源等等,长期的资源恶性竞争会导致城市人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做成社会贫穷化。这不单是违反全球节育及人口控制的潮流,亦完全违反中国的人口生育的基本国策。

? 大陆水货客抢购香港的生活必须品,如奶粉、纸尿片等,导致日用品供不应

求和炒高其售价。

? 大陆自由行旅客在港经常作出欠缺公德的不文明行为,如插队、喧哗、公众

场所便溺等,破坏了香港多年以来建立的文化秩序。

? 由于内地的野生资源都被国家所管制并封山不许外人偷盗,故香港野生资源

对内地人来说是一个很公开没看守的富库,导致不少野生资源都被内地人大规模有系统性的掠夺、偷盗,例如在郊野公园捕捉野生猴子运往内地供食用、斩沉香木、砍罗汉松、捕捉金钱龟,以及大规模的挖掘中草药并运往内地兜售以求利等,直接破坏香港人所珍惜的野生自然环境。

? 认为97回归后不少大陆新移民没有效法上一代移民努力融入香港社会、自

力更生的“狮子山精神”,反而经常依靠综援等社会福利过活,又联同一些

社福团体争取公众认为不合理的福利(如$6000计划),加剧了回归后新移民被标签为蝗虫的形象。

? 政府和商户为了迎合大陆人,一些宣传标语和告示放弃使用繁体中文,而用

简体中文取而代之。有香港传媒甚至自我审查,放弃香港一些沿用已久的外国译名(例如 : 維珍尼亞州→弗吉尼亞州、麻省→馬薩諸塞州、杜拜→迪拜)。

2. 反对论据 ? 在香港,有大学生认为一些人对大陆人存在过分的歧视,他们反对港人高涨

的种族主义,并焚烧“反蝗海报”以表不满。另有观点认为香港人在1980年代因担心香港主权移交而移民海外的行为是更大的蝗虫,是“万蝗之蝗”。

? 香港人口生育力全球倒数第二,以目前香港0.9的生育率未来将会呈现人口

老化、人口负成长、年轻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增加新移民和新生儿是必要的人口调控措施。香港大学教授叶兆辉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口总生育率的数字应该达到2.1,也即是一个家庭生2.1个小孩,整个社会才能健康更替,香港目前的0.9超低生育率,非常危险。

? 中国北京大学研究员郭夏认为香港公立医院收治一个内地来的孕妇需要花

费3.9万港元,如果是“冲急症”情况的需要4.8万港元,特需时期甚至提高到10万港元。如果按每个内地孕妇花费4.8万港元的标准计算,2011年赴港生子内地孕妇的花费累计起来将近20亿港元,给香港医疗系统带来巨额的经济收益。

三、 蝗虫论的根源

19世纪,英国旅行家立德(Archibald J. Little)描述过,“中国人永远像蝗虫一样,凡经之地寸绿不留”。看到这个描述,相信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最近几年中国游客在海外被批素质太差。立德的描述放在今天,这个极有可能升级为一个外交事件,因为中国的反应几乎是可以预期的。批评尚可,蝗虫论就一定无法接受了。

持蝗虫论者,其实不只是个别英国人和部分香港人,部分上海人不是也曾把非户籍高中生称作蝗虫吗?蝗虫论的背后,其实是巨大的城乡差距,巨大的区域差距,巨大的内外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是经济上的,当然还包含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更为复杂的内容。如果没有差距,蝗虫论也许就无从谈起了。

差距并不一定会造成歧视,但作为个别现象的个体之间的歧视则是必然存在的,只是人数多少的问题。国内的一线城市对外地人有没有区别对待?这个肯定是有的,而且是不断地用制度化的全方位的手段强化的东西。区别对待并不等同于歧视,是否歧视更多取决于政策执行的过程,是否更容易让对方接受。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城市人口的控制,特别是一线城市,还有香港这样的国家化的大都市,对人口流动和增长的控制是一定会继续存在的。制度层面的东西是一回事,个人的表达方式又是一回事。个人的情绪化表达不宜被过度解读,并不是

所有的东西都适合摆在桌面上。政治家怎么操弄社会议题,区别就在把什么摆在桌面上。

排斥甚至敌视的情绪,源于本地居民的生活受到某种干扰和影响,或者是自己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大陆人集中赴港生子,大陆人到香港强奶粉,客观上都产生了这样的印象和效果。从香港人自身的角度考虑,从一个个人的自私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担心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香港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民众的意见和情绪可以更为自由地表达,这也许是部分香港人排斥大陆人表现得更为突出的一个原因吧。

分析蝗虫论的起源和社会土壤,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最基本的判断,那就是它是一个歧视性的言论。对待发生在同胞之间的这种歧视性的言论,不能骑墙,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批评。但言论方面切忌针锋相对,否则很容易发展成对骂。利益等方面的分析要客观公允,否则双方都可能认定你在袒护对方。

2013年10月8日下午,港大毕业学生,当年的云南文科高考状元,因车祸离世。此后,网上出现了一些以蝗虫论为主的不当言论。香港与内地的媒体,比较有代表性的立论是:蝗虫论破坏两地和谐发展;内地生一样建设香港贡献香港;新香港人是香港稳定繁荣的坚实力量。这些立论,颇显宏大,反倒未必能够真的影响持蝗虫论者从自私自利的角度的判断。一个人进入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一定会有融合,也一定会有竞争。把矛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就可以了,反而是想要彻底消灭矛盾可能会产生更大的问题。有些问题,你认为它是多大的问题,它就是多大的问题。

对待持蝗虫论的香港人,对骂只会换来对骂,扣大帽子则只会扩大族群冲突的范围。如果确实没有任何方式可以和对方进行坦诚的沟通,那么沉默就好,最多只是温和的批评就好。当冲突在某一个节点爆发的时候,只有先降温,才最有利于进一步的应对和处理。群众可以情绪化一些,而媒体,应该有所节制。

四、 蝗虫论的反思

是有这么一部分人,地域情结严重,有地域偏见,认为所有小城市的人素质都差,认为外省市的人进入家乡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治安、交通、住房、就业等等,认为这些人的到来侵害了自己本应由的利益。其实,个人觉得,没有外省市的人涌入大城市,这些所谓的大城市也大不起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拥有海纳百川的精神,中国号称好客之邦,显然退步许多了。

目前许多内地游客去香港,确实是习惯不好,喜欢大声喧哗、喜欢公共场合吃东西、甚至乱穿马路等。我想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文明大都市,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应当让内地人在游玩的过程中接受文明社会行为的再教育。许多内地人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内,其实就是这样生活的,他(她)们只是没有觉得这是很不文明的行为。但是很多内地人去过香港后,都发出感慨“香港真干净”、“香港人都不乱穿马路”、“香港人开车真文明”等,这说明再教育是起作用的。至于本质性的改变,还需要时间,还有待于内地与香港之间差距的缩短。

篇五:蝗虫

蝗虫”与“狗”:双方的积怨已很深

差异是把双刃剑,会因差异而吸引,也会因差异而排斥。

晏殊:听闻陆港之争愈演愈烈,一些港人不仅自费在本地报章刊登广告,将内地人比作“蝗虫”,甚至在闹市组成“唱蝗团”,对大陆客高唱《蝗虫天下》,如此冲突,是为何解? 焦芳:咱们古代人常说,“南人不可为相”,南人心胸狭隘、性格狡诈、奸贪邪恶,稍稍疏于管束,便有登堂造反之势,眼下就是一例。香港早在回归以前,蔬菜、淡水、活禽、活猪供应就离不开内地,回归以后,更是享受各种优惠——不用服兵役,不用交税入国家财政。结果,“一国两制”惯坏了这帮港人,对大陆不仅不知感恩,反而自认高人一等,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欧阳修:什么南人北人,历史上,“地域歧视”曾导致多少无妄之灾?老师晏殊当年作为“神童”推荐给宋真宗,真宗本想赐他“进士”出身,遭到寇准坚决反对,“晏殊是长江以南的人,不可取!”真宗呵呵一笑,回顾周围大臣,道:“唐朝的张九龄是一代名相,不也是长江以南的人吗?”

在我看来,陆港之争中内地人过错不少。且不说内地供应给香港的食物、天然气等是正常的经贸往来,完全没有“恩惠”一讲,就说游客去了香港,入乡随俗本是很自然的事情。按照港铁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在港铁付费区内饮食,内地游客为何在被告知这一点后,依然强词夺理?北大教授孔庆东的点评更是哗天下之大稽,“遵守法律就是有奴性,不受管制反映素质高”,进而将香港人斥为“狗”。这算什么逻辑?一个连法律和规则都不尊重的地方,民众的素质能高到哪去?

焦芳:你不想想香港开放内地人赴港自由行后,原本已经关门歇业的酒楼商铺得以重张大吉,人气和财气让香港振作重生,我们去他们地铁上吃个面怎么了?这也值得被大做文章? 晏殊:你二人都消消气罢,单就“港铁吃面”来说,本是港人一句提醒,游客一句道歉就能解决的小事,却闹到两岸众人皆愤愤不平,足见积怨很深。差异是把双刃剑,会因差异而吸引,也就会因差异而排斥。面对差异,如果香港人选择批评,而不是歧视,内地人选择反思,而不是谩骂,双方都善待差异,这对于港人是体谅,对于陆客是尊重,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些媒体别有用心煽动港人仇恨陆客的情绪,绝非香港之幸。2003年内地开放个人游至2011年,内地来港游客累计突破8900万人次,总共带来了840亿港元的经济收入,内地的崛起,对香港人是一个机遇而非威胁。但是,内地人也需要知道,他们的频频来访已经对香港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要换取对方的包容和体谅,就必须尊重当地文化,遵守当地法规,而这些,也是自身文明与素养的体现。[详细]

争执背后:港人担忧文化和权益流失

香港得以维系的独特社会文化,不单是香港,也是国家的重要资产。

欧阳修:范兄,恭喜恭喜啊,听说嫂子身怀六甲,可打算去香港产子?

范仲淹:唉,别提了,你嫂子天天催我去办港澳通行证,说孩子一出生就能获得香港居留权,将来留学出国都很方便。可眼下陆港之争如此激烈,港人还把我们骂作蝗虫,我实在很不想去!

欧阳修:香港人不满倒也正常,“双非婴儿”本是港府缓解香港人口老化问题之举,可港府在长远目标与短期政策上没有很好协调,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造成床位非常紧张。单单2010年,大陆妇女在香港生下的“双非婴儿”就达3万2653名,比2001年的620名增加逾50倍,在香港产子的内地孕妇约为4.4万人,与香港孕妇的数目相若,对香港的医疗及产科服务造成极大负担。

范仲淹:不仅仅是医疗压力,特区居民享有的福利非常丰厚,在读书、房屋、医疗等方面皆有保障,所以“双非婴儿”一旦取得居港权,对香港的福利支出也构成了很大压力。 晏殊:看上去是抢夺资源,实际上,不理解、不包容、焦虑不安才是问题本质。香港的文明法治,一向被港人引以为傲,上世纪50、60年代,香港在教育和法规上实施“零容忍”,贪污一毛钱廉政公署都可以抓人,在地铁上扔一张碎纸片也会被告,乱过马路会被罚款。这样的社会形态,本应是内地法规和社会发展的榜样,却被孔庆东评价为低素质的选择,这体现的认识差异之大,互相观感之陌生,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异。

欧阳修:很多内地人心中还有个观念,“大陆是爸爸,香港是儿子”,动不动就要提给儿子断水断电断粮,更是让香港人长期感到不爽。

范仲淹:一些财大气粗、蛮不讲理的内地游客,有时连我都看不过眼。此外,香港人对内地官员贪婪腐败、富人财富来源不明的怨怼,不期然的就投射在了对违规内地游客的态度上。 晏殊:香港人真正在乎的是,在大陆的影响下,香港的文化和权益可能逐渐流失。反蝗运动实际上是香港人的焦虑,焦虑教育、医疗资源遭剥夺,焦虑文明价值崩溃。

所以,内地人应该认识到,香港得以维系的独特社会文化,不单是香港,也是国家的重要资产。香港人坚持的一些核心价值,肯定不完美,不过仍然大有可取之处,否则香港不会成为许多内地资金南来寄泊之所,不会吸引内地不少富人移居,也不会成为内地孕妇选择来港分娩之地。香港的一些核心价值,若与内地趋同,甚至被内地“同化”了,不单是香港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详细]

解决冲突的关键是理解和包容

在差异面前多一些体谅和包容,少一些谩骂和歧视。

范仲淹:依老师所看,要缓解两地人民的口角冲突,是否需要政府加大对港资源投入? 晏殊:加大投入是一方面,同时制度上和法规上也要进行完善,使得内地人来得比较有序和有控制。就像大量“双非”夫妇来港产子,不仅对香港医疗福利系统造成巨大压力,也违反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我们应该努力配合港府处理好这些问题。

欧阳修:短期看似矛盾,如果调节得好,中长期都可化弊为利。这些“双非婴儿”,未来就是香港的生产力,有潜在的、巨大的人口红利。

晏殊:解决冲突的关键还是在于,香港人和大陆客,在差异面前能多一些体谅和包容,少一些谩骂和歧视。其实,香港的文化是“没有敌人的文化”,没有“你死我活”。在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汉唐气魄”,即能敞开门户,接纳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成自己奇特的文明,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政治倾向的文化,全能在这里包容。

目前,一些香港媒体已经有所反思,“我们方才醒觉必须入乡随俗,相互尊重,但也要有一些时间学习和适应;早期在北京工作,也见过不少港人财大气粗、旁若无人的丑陋形象,当地人也大表反感。推己及人,对于初见世面的同胞,我们应该保持礼让,有容乃大,无需事事看不顺眼,徒添戾气。 ”

欧阳修:所以说,我们的媒体和游客也该静下来自我反思解决问题,而不是继续火上浇油、煽风点火。

晏殊:如今内地经济发展迅猛,大陆游客遍布世界各地,我们应该传递怎样的价值观,输出怎样的中国文化,这很值得思考。如果对待手足同胞尚且如此,那在外人面前,岂不是更遭耻笑?

在“一国两制”之下,必然存在一种包括价值观念、文化意识与道德标准上存在的差异,这就需要双方多交流与沟通,而这种交流应该是开放式的,也应该有一种包容的胸怀。比如,作为大陆游客在入港之前,要对香港相关的民俗风情多一些了解,并熟知一些香港的地方法律法规,以此为戒,尊重香港的一些价值观念和道德要求,不触犯香港的法律法规,这些都是不难做到的事情。

欧阳修:大陆游客对香港人多些体谅,香港人对大陆游客多些尊重,这问题也就解决了!范兄,你的港澳通行证还办不办?

不搏出位的示威是“不敬业的” 不必惊诧港人举动

一群香港网民在本地报章刊登广告,以“香港人,忍够了”为题,用一只巨大蝗虫俯瞰维港作背景,暗讽来自内地的孕妇和游客是蝗虫。 “有的‘人’,没对香港作出任何贡献,却来到狮子山下分我香港人的资源。医疗、教育、福利??都应只系属于香港人!”

“蝗虫”是香港一批排外人士批评大陆人的词汇。去年年中一首叫做《蝗虫天下》的歌曲,在短短两个月内点击量达三十多万,反映了许多香港人对于大陆人的矛盾与焦虑。

更有新闻报道,近日,竟有一些香港市民朝来港旅游的陆客高唱词曲,看到这个消息的人无不感到愤怒和不安。

而内地网民毫不示弱,随即反击,在微博制作海报,题为“大陆人,接受了”,用小孩“骑膊马”作背景,寓意香港是儿子,大陆是爸爸,要求“不能再让不懂事的儿子骑在脖子上了!给儿子暂时断水断电断粮”。两地网民的针锋相对,把近期港人与内地人之间矛盾的风波,再推向高峰。

示威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无论你意见的内容是多么的好,没人关心,没人注意,那就是失败的。当然是越耸动越出位越符合需要。

所以我们看到的这场招贴大战,对骂大战,基本都实现了他们的目标。

很遗憾,你们都赢了。

香港人骂内地游客蝗虫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 出格言行在哪都不稀奇

毛主席老人家有句至理名言,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同在一个屋檐下,人的基本立场,看问题的眼光,表达的方法,往往是千差万别。难免有人会发惊人之语,行极端之事。这不

值得奇怪。这是人群的常理。

大可不必将一句话,一幅画,一首歌,一场行为艺术,理解为整个香港社会的共识。同理的,孔庆东爆粗骂香港人是狗的言论,更是非常极端的个人言论,并不代表内地人的心态。

重要的是,社会本身正面力量和自洁能力是否强大

令人欣慰的是,骂狗和蝗虫广告发生后,人们看到首先是媒体人站出来,呼吁停止一切地域攻击,香港卫视主持人陈扬的反歧视微博,获得了惊人的超14万次的转发。

紧接着,岭南大学的一批学生在校园内游行,反对网民刊登具有歧视性的广告。他们将这份广告烧毁,象征消除歧视。参与游行的学生认为,这些广告只会加深两地人之间的互相仇视。

“这些种族主义是互为激化的,当你香港人用一个种族主义去指责内地人时,内地人一定心有不甘,也就像当你骂别人的时候,别人一定会回骂你,这就像是互相在挑衅,你一定要用一个方法立即去阻止族群间的撕裂加深。”

开放的社会里,极端的社会意见的迸发并非意味着悲剧降临,关键在于,社会本身的正面力量和自洁能力是否强大,如果他们足够强大,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克服

社会名人示范效应 不容小视

与普通市民相比,社会名人在公共事件中的言行,应当有更高的审慎义务。北大出位教授孔庆东骂“香港人是狗”的狂言,无疑对近期本已紧绷的两地居民关系是火上添油。

闾丘露薇认为,熟悉孔庆东一贯的言行,况且他代表的只是个人的言行,所以并不觉得自己作为一个香港人有被侮辱的感觉,就好像以前,很多人骂上海人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自己受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