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爱犬巴公的故事电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0:54 作文素材
爱犬巴公的故事电影作文素材

篇一:八公犬的真实故事

八公犬的真实故事

东京最著名的约会地点,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铁站之一的涩谷站的八公犬铜像前。这是东京人最喜爱和最著名的约会地点。八公是一条狗,在日本却大名鼎鼎,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甚至敬重它?原来,八公是忠诚的代名词! 八公1923年出生于大馆市,它是一条纯种白色秋田犬。出生两个月后,它被孤身一人的东京大学农业系教授上野英三郎抱回家中。教授每天很晚下班,暮色苍茫中,在涩谷站的出口处,他必然会看到自己爱犬的身影。八公每晚在那里迎接自己的主人。

1925年4月21日,教授在学校里突发心脏病辞世。上野英三郎的亲友深知教授和八公感人至深的关系,有人便将一岁半的八公领养回家。但八公的心目中,它真正的唯一的主人依然是上野英三郎,因此它仍然风雨无阻地往返于涩谷车站。

春去春又来,花开花又落。整整9年,岁月更替,循环往复,唯一不变的是,一条名叫八公的狗对主人的痴心等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八公每晚准时守候在涩谷站的出口处,苦苦等待它的主人,而它的主人已离开人世9个年头。

1933年,《朝日新闻》刊登了八公的事迹,八公对主人忠诚和眷恋的故事传遍了全日本,八公成为忠诚的民族象征。1934年八公去世后,人们为这条不同凡响的狗在涩谷车站旁铸造了一座青铜塑像。

现在,每年的4月8日,涩谷站旁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成千上万个养狗的主人来此向忠诚不二的八公表示敬意。

很感人的电影,看一次哭一次~~人类要善待动物!!!!!

篇二:15部有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15部有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1、【桃姐】

许鞍华介绍:“《桃姐》是我们监制自己的故事,是他跟家里老佣人的故事,他希望拍这样一部电影来纪念她。

2

、【天水围的夜与雾】

电影取材于发生在香港的真实事件,2004年,天水

围发生了一起惨绝人寰的“一家四口灭门惨案”,一名男子残忍的杀死妻子及两个女儿后自杀身亡。

3

、【浪潮】

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

(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

4、【晨曦中的女孩】

故事根据真实的事件改变,取材于二十世纪初加拿大一件真实案件,Aurore(奥赫尔)是故事中被继母虐待致死的11

岁女孩的名字.影片的名字来源于此。

5、【赛德克·巴莱】

篇三:电影赏析 八公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电影几乎可以算是一个日本秋田犬(Japanese Akita)最华丽丽的广告长片;只是,我们会那么心甘情愿地掏钱给这部广告长片买单,并且我们还被整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幽幽轻叹:这钱花得值啊。呵呵,现代人呀——我们会为自己的眼泪买单,并且除此之外一般我们都无法落泪。是的,我们在大银幕前苦修多年把自己的泪腺练得几乎水火不侵之后,电影人拖出一条满脸哀怨的大狗后,我们苦修得来的免疫力瞬间被它给彻底瓦解了。 这是个挺奇怪的现象。多少次镜头里的俊男美女们哭得七零八落时我们报以之笑场,可是这条大狗拖出来之后仅仅只是让它安坐在镜头前的花坛上安安静静地坐着,用大量的胶卷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特写的同时讲述一个颇为姗姗动听的故事,却能将我们的最后的那道心理防线完全地击垮。我想过这个问题,然后有一天突然间就豁然开朗了。因为动物对我们往往更真诚一些,而且它们还没有进化出能够思考的大脑来,它们的本能决定了它们不会跟我们玩心机游戏,所以它们对我们也更真诚一些——要什么不要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全凭它的动物本能。所以对着一头看起来颇有些可爱的动物,我们总会更轻易地卸下防备进而与之坦诚相对;如此一来,它们总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轻松一击。

这部电影,说白了其实简单得几乎可以用直白来形容,可是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简单明了所以才更显得感人。类似电影里的剧情,其实可能在许多的犬种身上都可能发生;可是别的犬主也许都不那么重视,日本人抢先给他们的八公(Hachiko)建起了雕塑,并且把它的尸体制作成了标本收入他们的国立科学博物馆。早在 1987日本导演神山征二郎执导了一部电影《忠犬八公物语》(Hachiko monogatari)之后,八公的美名早已经传遍了世界各地。这部翻拍自日本旧作的电影,延续了其平静淡雅的叙事风格,重新演绎了现代版本的忠犬故事;我本以为看这部电影会不会只是在茶余饭后打发半晌闲暇时光,结果终于还是在意料之外彻底完败了。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人物还是那样的人物,狗狗也同样还是那样的狗狗;只是,我们也许太久没有发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小感动所以太容易临屏感伤了呢。理查· 基尔(Richard Gere)饰演的帕克·威尔逊(Parker Wilson)教授在某一天夜里乘火车回家,在火车站里拣到了一条秋田幼犬,他本来想把这条犬交给火车站的管理处被拒绝后无奈地将这条幼犬带回了家里,又因为找不到幼犬的主人所以他只能把它一直养大。有一次,秋田犬八公循着主人的气味一路找到了主人上班必经之路的火车站去,主人只得把它送回家之后才去上班,八公却从此记住了主人上下班必须经过的这个火车站,早上送主人去上班,下午五点准时地等在火车站门口守着主人归来。

这成了一个不需要约定的承诺,送往迎来的一人一狗成了这个边陲小站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如果没有意外,电影到这里不过只是一部无甚乐趣的小生活片;然而,帕克之死把这个故事从乏味推向了感人。

没有人告诉八公帕克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已经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或许,告诉了八公它也不会明白。在它心里,主人只是跟往常一样去上班了,只是这一次上班的时间很长很长,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回来了。所以八公每天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事,在傍晚一点时分跑到同一个地方去等着,期待着哪一天推开那扇门的正是自己的主人。

所谓感动,其实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第一天只是自然而然的事,第二天、第三天也只是一种习惯。可是习惯是一个可怕的事,如此习而惯之一直等下去,第一年、第二年乃至十年,没有人会轻易地说,他并不感动。因为别说是一条狗了,就算是一个曾经挚爱着自己的人,是否也有如此的耐心如此重复一件事,直达十年。就算全世界都已经忘记了帕克,八公却还在痴痴地守望着自己的主人哪天突然就回来了。八公的故事感动了火车站周围所有的人,人们会给它食物,让它一直生存在这个边陲的小站边上一直等着它的主人。一直到它老了,死了。也许可以说,八公是这个小站外一直坚守着的一种精神象征,而不再仅仅只是一条痴心妄想的老狗。

十年。如果不是因为岁月如此不留情地逐渐残蚀了八公的生命,也许时至今日,它还会依旧乖巧地坐在小站外的那个花坛中间等着它的主人。一天乃至一年,一年乃至十年,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区别很大;对于一条狗而言却仅仅只是一次守望。守望着可能到来的幸福,守望着一个永远也不会失望的总在遥远处的幸福。从年轻力壮一直守望到中年,从中年一直守望到风烛残年,一直到死;狗狗是会做梦的,所以在临死之前的那个迴光返照里它看到帕克如同那个遥远的记忆里最美好的那个瞬间一样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它也像自己年轻时候一样飞奔过去扑向它的主人,在他身边奔跑跳躍,舔他的脸,抱着他的大脚以及感受他那温暖的怀抱……

火车站管理员,由杰森·亚历山大(Jason Alexander)饰演的卡尔(Carl)一直在看着这一幕,八公等了十年,他也一路看了十年;电影给了卡尔很多的镜头,杰森在镜头前并没有说很多的话却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我觉得,他有些嫉妒帕克,更多少有些悔恨,如果当初帕克把这条犬交到管理处的时候他将八公收下来并且一直养在他的身边……

卡尔完全有可能得到帕克在八公那里得到的忠诚和情感,他也完全有可能得到帕克自己也许永远也不知道的那种幸福;可是当初他拒绝了,拒绝给八公提供任何帮助,也拒绝了一种现在只能看着却永远也得不到的幸福。卡尔在记者面前表现得像个小丑,只是为了自己能沾点八公的光也上一下报纸,可是我从心底里同情这个兢兢业业工作的小人物,因为只能这样,他才能在他的心里让自己跟自己错身而过的那种幸福更近一点。

我们不能否认,狗的世界跟我们人类的完全不同。因为它们简单,所以它们更容易感知到幸福。世事一直在不停地变迁,我们跟着世界也在不停地变化;而对于这种世世代代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动物而言,唯一不变的就是它们都拥有一个主人,主人就是它们的整个世界。主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对它们而言就是它们的全部,所以八公可以一直守望,守望着它的世界有一天会重新出现阳光,守望着它的主人有一天会从那扇门后走出来,带给它所有的快乐与幸福。

我们为什么而感动,我们为什么而哭泣。因为坐在银幕前的我们都知道,镜头里的八公永远也等不到它所想要的幸福;而让我们最难受的是,八公永远懵懂未知地一直守在那里,守望着一个永远也不会到来的团圆。我们所感动以及哀伤的,是因为我们一早就已经预知了结局;并且我们知道,这样的结局一定会发生在故事结束的那个地

所谓悲切,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对于八公来说最终只能是一个悲剧,而我们却无法阻止这个悲剧的发生;并且我们想不出任何可能美好的结局,一切只能如此悲凉地结束。对于八公而言,它没有任何的出路,可能逃脱得了这个悲剧的降临。当我们选择一条犬来作为我们的亲人、朋友、伙伴或者宠物的时候,这只是我们人生无数个选择中的一次非常不起眼的选择;可是当一条犬选择了我们来当它的主人,对它而言却是它一生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我永远记得《十个约定》(10 Promises to my Dog)里田中丽奈(Rena Tanaka)送别她的金毛寻回犬索克斯时母亲回响在她耳边的话——你能拥有一切,而我却只有你。

可以说,《十个约定》里关于这句话的诠释也许远没有这部电影来得如此深沉,整部《忠犬八公的故事》其实就只是为了诠释这句话,并且它以一种无言胜有言的方式,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阴郁将这句话以铁一般的事实直接陈列在我们眼前。这也许是就我感觉,这部电影比《十个约定》更成功的原因——它把《十个约定》里的一条直接用镜头表现出来;我们也许真的可以拥有一切,可是我们身边的这条大犬,它所拥有的只有我们。

有一天,当我们突然间不在它身边的时候,它会一直等着我们回来。就算全世界都已经遗忘了我们,只要它还活在这世上,它就会一直为我们而守望。我突然想起了我生命里的第一条小型犬B仔,有一次它被一辆飞驰而过的汽车辗伤了,它几乎都快不能动弹的时候,它竟然是挣扎着爬到我的床边一直守着我;那时候我的眼眶里饱含了泪水,我以为我就要失去它了。我给它吃消炎抗菌的药,后来它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我们对我们身边的这些小生物总是不

那么重视,可是它们却给了我们足够多的爱与尊重。我也开始庆幸我现在身边还拥着的我亲爱的周义大兄,有一天它将跟我分别,我想到那个时候,我还一定会守护在它身边。

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具体内容已经不再可考了,可是我记得里面的一个观点——因为作者告别过自己的一条爱犬,所以作者决定再也不养任何小动物了,因为每一个小动物都是一条生命,而当我们还无法对我们选择的这个生命去承担所有一切责任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轻易地做出任何选择。

亲爱的,请一路跟着我,我也会一路陪着你;我知道你一定爱着我,请放心,我也会同样爱着你。如果每个犬主都能问心无愧地对自己的爱犬说这样的一句话——我想,每一条狗狗都将是幸福的。每个人生命中都至少应该有一条犬,我觉得——不然这个人的生命可以说是不完整的。而当我们选择了某一条犬之后,我们就应该尽全力去照顾它。

八公的故事其实是个任何人也无法去改变的大悲剧,而这部电影的最大意义也许在于,它告诉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或者即将拥有的;如果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在自己生活中都能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地陪着自己身边的那头小动物,我想,八公的故事就比仅仅只是作为一颗无敌的催泪炸弹更有意义得多。

篇四:微电影《老故事》场记表

篇五:古今中外所有电影的故事套路

古今中外所有电影的故事套路

20世纪初期,法国戏剧家乔治·普罗第又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他研究了1200余部古今戏剧作品,找到并列出了36种剧情模式。乔治·普罗第的36种剧情模式与卡洛·柯齐所说的36剧情模式显然有不尽相同之处,但他依然自信地认为,古今所有的戏剧剧情都不会超出这36种模式。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普罗第由戏剧作品归纳出来的36种剧情模式,依旧在西方广为流传,特别是在美国电影界,被认为是电影编剧的必读教材。在中国,早在20世纪上半叶,洪深先生就向国人翻译介绍了,并在其一系列电影剧本创作中予以实践。

一、36种戏剧模式的诞生

普罗第由戏剧作品总结出来的的36种剧情模式,在今天的电影剧作创作中究竟还有没有实用性?36种剧情模式是否像某些西方专业人士吹嘘的如此神奇?它能否涵盖当代剧情电影的全部?

电影片目的选择

据说普罗第的36种剧情模式是由1200部戏剧作品研究得出,本文也有意在此精选了1916年至2002年间的120部经典电影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尽可能不带主观色彩,显示选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文中选用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通向电影的圣殿——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课教材》一书列举的,1916年至1988年100部经典影片。这100部影片,是当年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10位教师从浩如烟海的电影篇目中精心挑选而出,推荐给电影学院的莘莘学子们的必读影片。

为了反映世界电影的最新面貌,文中又选取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中获奖的20部影片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这120部世界经典影片对36种剧情模式的继承与突破。这120部影片中,有美国影片35部,欧洲影片49部,中国影片21部,三者相加共计105部。此外还有日本影片8部,其它国家影片7部。

戏剧剧情模式分类

? 人类对剧情模式的第一次分类

戏剧剧情模式与电影剧情模式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学者在为艺术、叙事以及情节做着分类学的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将戏剧分为简单悲剧、简单喜剧、复杂悲剧、复杂喜剧四种基本类型。对于将情节看作悲剧第一要素的亚里士多德来说,这无疑是人类对剧情模式的第一次分类。

? 电影剧情模式进行分类的演变

此后,歌德根据题材将剧情分为爱情、复仇等7种类型;

席勒也试图做出自己的分类;柯齐和普罗第根据人物的情感和作品的情境分别将剧情分为36种模式;

L·赫尔曼将剧情分为9大模式;

罗伯特·麦基将剧情和类型概括为25种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歌德、席勒,还是柯齐和普罗第都是在对戏剧剧情模式作出分类。

只有到了赫尔曼和麦基才开始真正对电影剧情模式进行分类,但是赫尔曼和麦基都没超越普罗第所作的分类的高度。

36种剧情模式的诞生

电影与戏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作为叙事艺术而言,电影和戏剧应该是最为接近的姊妹艺术。

? 早期:“银幕戏剧”

西方电影史上梅里爱的“银幕戏剧”的美学观念,中国电影史中的“影戏”传统,都表明早期的电影就是戏剧的银幕再现。所以早期电影的情节和戏剧的情节模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发展,电影和戏剧艺术本身在情节观念上的差异就表现出来。

戏剧从诞生之初就将情节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观众看戏实质是看情节,看故事。电影则不同,由于电影的元素和艺术手段众多,电影在诞生之初,并没有把情节看得如此重要,这才产生了以卢米埃尔兄弟为先驱的纪录电影。

? 法国“新浪潮”之后:“无情节”的现代派电影

20世纪50、60年代法国“新浪潮”之后,世界电影出现了“淡化情结”的倾向,甚至出现了标榜“无情节”的现代派电影。

? 古希腊时期:“三一律”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强调情节的“完整”性,西方古典主义时期,强调戏剧创作的“三

爱犬巴公的故事电影

一律”原则,这些都制约着戏剧情节的发展。直到欧洲浪漫主义的出现,才开始冲破“三一律”的陈规旧俗,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再受到限制,才使得戏剧情节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 十九世纪末期及20世纪50年代:现代派与荒诞派

西方十九世纪末期开始出现的现代派戏剧,以及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荒诞派戏剧,严重动摇了自古希腊以来的戏剧情节观念。普罗第在总结36种剧情模式的时候,想必还没有感受到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和先锋派戏剧运动交相呼应的盛况,所以他的36剧情模式还是由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戏剧总结出来的。

应该说,普罗第的36种剧情模式,是对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戏剧的剧情模式的一次很好归纳和总结。

在西方现代派戏剧和现代派电影出现之前,戏剧剧情模式和电影剧情模式差别不大。由于戏剧的悠久历史,戏剧剧情模式远比早期电影丰富,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电影剧情都可以涵盖在36种剧情模式之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主义电影作品的出现,36种剧情模式无法再涵盖所有的电影剧情模式。

就是针对戏剧本身而言,36种剧情模式也无法涵盖《等待戈多》、《青鸟》、《琼斯皇》、《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等这类戏剧作品的情节模式了。

二、模式之内: 对36种剧情模式的遵循

尽管36种剧情模式是通过对20世纪初期之前的戏剧作品分析归纳得出,但通过研究发现,在本文120部影片中,有约占75%的影片完全遵循了36种剧情模式,而且每一种剧情模式都至少可以找到一部典型影片作为例证。当然,一部影片也可能包含多个剧情模式,而且拍摄年代越晚的影片越可能较多地采用多个剧情模式。为研究方便,文中一部影片仅选择最主要的情节模式。

1、36种剧情模式片例

模式 1、求告《淘金记》(1925)、《关山飞渡》(1939)、《星球大战》(1977) 模式 2、援救《党同伐异》之“母与法”(1916)

模式 3、复仇《伊万的童年》(1962)

模式 4、骨肉间的报复《狮子王》(1994)

模式 5、逋逃《筋疲力尽》(1959)、《邦尼和克莱德》(1967)、《天生杀手》(1994)

▲ 复仇《伊万的童年》

模式 6、灾祸《鸟》(1963)、《幼儿园》(1983)《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1983)

模式 7、不幸《西鹤一代女》(1952)、《活下去》(1952)、《雁南飞》(1957)、《早春二月》 (1963)、《稻草人》(1983)、《末代皇帝》(1987)、《芙蓉镇》 (1987)、《活着》(1994)、《钢琴师》(2002)

▲ 《芙蓉镇》

模式 8、革命《战舰波将金号》(1925)、《母亲》(1926)、《农奴》(1963)、《黄土地》(1984)

模式 9、壮举《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巴顿将军》(1970)、《出租车司机》(1976)、《红高粱》(1987)

模式10、绑劫《完美世界》(1993)

模式11、释迷《公民凯恩》(1941)、《后窗》(1954)、《放大》(1967)、《对话》

(1974)、《现代启示录》(1979)、《鸟人》(1984)、《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88) 模式12、取求《林家铺子》(1959)、《去年在马里安巴德》(1961)、《星探》(1995)

▲ 《后窗》

模式13、骨肉间的仇视《呼喊与细雨》(1972)、《乱》(1985)、《野战排》(1986) 模式14、骨肉间的争竞《高跟鞋》(1991)

模式15、奸杀《天国车站》(1984)

模式16、疯狂《幻觉》(1979)

模式17、鲁莽《飞越疯人院》(1975)

模式18、无意中恋爱的罪恶《小城之春》(1948)、《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9)

▲ 《小城之春》

模式19、无意中伤残骨肉《楢山节考》(1983)

模式21、为了骨肉而牺牲自己《神女》(193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克莱默夫妇》(1979)、《楢山节考》(1983)

模式22、为了情欲的冲动而不顾一切《魂断威尼斯》(1971)、《卡门》(1983)、《危险的交往》(1988)

模式23、必须牺牲所爱的人《要热爱人》(1973)

模式24、两个不同势力的争竞(为了恋爱)《野山》(1985)

模式25、奸淫《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1979)

模式26、恋爱的罪恶《月亮》(1979)、《蜘蛛女之吻》(1985)、《霸王别姬》(1993)

▲ 《霸王别姬》

模式27、发现了所爱的人的不荣誉《远山的呼唤》(1980)

模式28、恋爱被阻碍《瑞典女王》(1933)、《马路天使》(1937)、《音乐之声》(1965)、《毕业生》(1967)、《花边女工》(1976)、《愿望树》(1976)、《奇怪的女人》(1978)、《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法国中尉的女人》(1981)

模式29、爱恋一个仇敌《罗密欧与朱丽叶》(1996)

模式30、野心《美国往事》(1984)

▲ 《美国往事》

模式31、人和神的斗争《裸岛》(1960)、《罗丝玛丽的婴儿》(1968)

模式32、因为错误而生的嫉妒《似水流年》(1985)

模式33、错误的判断《黑炮事件》(1985)

模式34、悔恨《德克萨斯州的巴黎》(1984)

模式35、骨肉重逢《金色池塘》(1981)

模式36、丧失所爱的人《城南旧事》(1982)、《走出非洲》(1985)

▲ 《走出非洲》

以上影片在剧作上完全符合36种剧情模式。上述这些优秀影片虽然符合36种剧情模式,但并不是根据36种剧情模式创作出来的。原因很简单,36种剧情模式是根据戏剧作品总结得出的艺术规律。

艺术规律可以指导艺术实践,但是按照艺术规律生产出来却不是艺术,只能是商品。

? 戏剧作家既然不能根据它创作出不朽的戏剧作品,电影编剧又怎能根据它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

有一时期,好莱坞的电影工厂曾完全照搬36种剧情模式进行生产,并未产生什么名篇佳作。这也就是36种剧情模式曾在美国以外的欧洲和东方受到质疑的原因。

日本剧作家鬼头麟兵这样评价36种剧情模式:“这种情境是公式不能套用,必须由内容本身产生出新的情境。它实际上的参考价值还值得怀疑。实际作品并非只是单独一个局势而是由其中几种适当地组织在一个戏里的。”

36种剧情模式对电影剧作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美国电影,或者说是美国类型电影中。尽管鬼头麟兵怀疑36种剧情模式的参考价值,但在20世纪30、40年代,它的确对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做出过巨大贡献。当时的美国是类型电影的天下,共计拍摄了近7000部影片,分为喜剧片、西部片、强盗片、音乐歌舞片等几大类型,这些类型电影大都是在36种剧情模式指导下生产的,而且都在36情节模式之内。

? L·赫尔曼9大剧情模式

在电影艺术高度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影剧作家L·赫尔曼结合美国电影,将36种剧情模式概括为9大剧情模式。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