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英语作文 > 教育资讯

陕北窑洞县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6:22:02 英语作文
陕北窑洞县委英语作文

篇一:尹县长

尹 县 长

■ (台湾)陈若曦 著

我和尹县长只见过两次面,却老忘不了他。

一九六六年秋天,我从北京到西安,住在朋友老张家。那时老张的独子正是不可一世的红卫兵,还是个小毛头。才高二的小伙子,他已气宇不凡,张口闭嘴都是“保卫毛主席”,“造反有理”的革命道理。这小张身上一套草绿军衣,因为舍不得换下来洗,领口和袖口都油污发亮了;臂上套着五寸长的红绸袖章,倒是非常耀眼,见了人喜把右手叉在腰上,迫得别人不得不正视这红袖章所代表的权威。其时,他和另一位红卫兵正要往陕南的兴安县,去点燃革命的火种。据说那一带的革命形势远远落后,连个.红卫兵组织都没有,因此西安“红总司”总部决定派两位得力的干部去开展工作。小张是主动要求去的。他本来就是兴安人,十二岁时才随父母迁到省城来,这一次,除了革命需要,还可以重游旧地,探亲访友,堪称公私两便。当然在那时候是绝对不能“公私两便”,否则非受批判不可。因为当时正在“破私立公”,能用毛泽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教导,来作为个人行为的准则。我正好办完差事,还有半个月左右的差假,而西安的名胜古迹如大小雁塔、碑林和半边坡的出土文物,早在以往的出差中就游览过。既然觉得呆在西安也无聊,就接受老张的建议,同小张他们去陕南,看看汉中盆地的景物。

我们坐了一天一夜的长途客车才越过秦岭,到达兴安。这一路除了山还是山,车子老是处于倾斜拐弯的状态。我一直是昏昏沉沉的,很不自在,即使到站下车,走在路上身子仍然往一边倒似的。秦岭真是一座厚实的大屏风,岭南岭北两样风光。来前西安已是草枯树凋,秋意萧条,但此地却是一片浓绿,乍疑置身在江南。

小张把我安置在他的亲戚尹老头家里,自己和同学要住到县立中学的宿舍去。尹老头已七十开外,身板仍很硬朗,年前才失去老伴,现在自己住着一大间砖屋,床榻桌椅都收拾得很整洁。对我们这些远客的来访,他显然由衷地欢迎。我们一进门,他就笑眯眯的,扔了旱烟袋,卷起袖管,忙着做饭了。小张和他同学也学习解放军传统,搁下行李卷就动手给他挑水、劈柴。

吃罢晚饭,小张俩正要动身去县中,一个戴眼镜穿干部服装的男子跨进门来。小张乍见了他,愣了一会,才腼腆又勉强地向来客喊了一声表叔,接着就把我们介绍给客人,向我们说:“这是我的远房表叔。”他把“远房”两字咬得很重。

因为不知道客人的姓名,我和小张的同学也客气地用“表叔”向他招呼。刚一介绍完,小张就慌张地拉起我的手腕看表,嘴里说着“不早了,怕学生宿舍要关门”,急急忙忙地催着他的同学,一起扛了铺盖卷就走。

小张这位表叔对这匆匆碰面又分手,似乎感到又惊讶又莫名其妙。除了殷勤地向我们点头微笑外,他诧异的眼光一直追随着小张膀子上的红袖章。这个人身材很高,虽然黑黑瘦瘦

的,腰板却挺得很硬,年轻时想必体态很威武的;看人时,目光凝注着对方;听人说话时,头微倾过来,惟恐听漏似的,脸上的表情既温和又谦虚。五十岁不到的年纪,一身半旧的灰色中山装洗刷得很整洁,布鞋布袜,真是中国由南到北典型的老干部模样。

尹 县 长

■ (台湾)陈若曦 著

他坐下来和尹老寒暄,话了一回家常后,才客气地向我盘问来历。一知道我是外地人,专诚到陕南来游历,他似乎放下了心,向我表示欢迎,而且带着中原一带人特有的纯朴自谦的口气说:“我们兴安是穷乡僻壤,除了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秦岭、大巴山外,就只有一条汉水了。北边山里倒有一些瀑布,还值得赏玩,可惜近来又搞运动了,抽不开身,否则我非常愿意陪你去走走。”

也许“运动”这个字眼使他想起什么,他的脸色竟暗了下来,轻轻地叹了口气。尹老头扭亮了惟一的一只灯泡,给他端了一碗开水。他没有喝水,发呆地坐了一会,就告辞走了。

第二天,好客的尹老打破了多年来日食两餐的习惯,一早爬起来熬粥。我睡了一夜好觉,疲劳全消,这才想起在西安买的些腊肉、牛肉干、肉松等,赶紧检出来送给尹老。喝粥的时候,我谈起这位“表叔”,才知道他竟是兴安县长,也姓尹,和尹老是本家。

“他?起义?有功,做了临时县长,?解放?后又继续当县委,大家还都一直喊他尹县长。”

原来尹县长在“解放”前是胡宗南手下的军官,占据过秦岭东南的一些关口,手下有好几千名士兵,因为秦岭地势险要,虽攻必不可下,早有地下党人奉令给尹上校做思想工作。那时尹上校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很热情;手下的兵多是秦岭山区的子弟, 对他也颇信服的。当他毅然决然地向共产党“投诚”时,部下也是一面倒。

“这样,不费一粒子弹,陕南三个县便插上了红旗。(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陕北窑洞县委)”

尹老一说完,便点燃了旱烟,猛抽了两口,舒畅地吐口气。他眨巴着老花眼,似乎这往事的回忆,还颇令他激动。

“我们虽是本家,但我也不是凭空给他涂脂抹粉——你问问这方圆四十里的人去。他?起义投诚?时,不求自己封官发财,只要求保障手下的士兵安全,给机会改过自新。这样的人,怕也不多吧?”

我同意。“这样的人确是不多。”

“现在是谁出身好谁就吃香。可是土改那阵子,他老家的工作组给他娘划了贫农,他却要求重定。说他爹在时,农忙常雇人打工,按理得定为富农才合乎政策。后来总算划成中农。

“这样说,尹县长表现还挺积极呢。”

“嘿,你还不知道,?三反?、?五反?时,他是县里惟一过了关的干部。我们县的党季书记换了几个,我记得头一个就是三反五反时,查出贪污下台的。”

“党委书记怎么换得这么勤呢?”我不免诧异了。

“唉,咱们这个县比较复杂,加上是个穷山区,生产老是上不去。生产上不去,什么问题都来了,解决不了就撤党委的职。说实话,?解放?以来,产量翻了番,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好些,但哪能同关中一带比呢?你刚从关中来,你就晓得:那八百里秦川,种一季能坐吃两季的。咱这里可差远了!十年九旱,人民政府虽尽过力,可是天时一不好还会闹饥荒,啃树皮吃草还是有的。前几年收成坏,我曾回山里老家一次。邻家的大姑娘不能出来见客——没有长裤穿。原来她娘早把布票变换粮食吃了!我这是自己人说话,相信你不会给我一顶反革命帽子戴。”

我严肃地摇摇头。“我不是党员,而且最恨背后给人打报告。”

尹老不屑地“呸”了一声,表示与我同感。

“三年困难时期,我们这里也是够瞧的。人说话要凭良心,我活了七十多了,在解放以前,比这个苦的也经历过。……困难时期这段日子里,干部和老百姓一样没有吃的,所以撤了个党委书记,大家也就没什么大怨了。也幸亏这个三年困难,否则连尹县长也要下台了?”

尹 县 长

■ (台湾)陈若曦 著

“怎么,他犯了错误不成?”

“大鸣大放时,他说了几句,主要是自己带头批评农业政策。谁知突然来个反右,差一点给戴上右派的帽子。他爱人本来在县中工作的,也调了职,不是叨着尹县长?起义?的光,有政策明摆着,早给下放回陕北窑洞去了。本来要培养尹县长入党的。他也打了报告上去了,这下反右,一切全完了。话又说回来,他也并不真想入党。他曾对我说过,这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他一辈子也学不到手。本来,在反右以后,也风传着要开除他常委的名义罢掉县长的

官。可是六○年春夏,我们连着碰到空前大旱,玉米麦子颗粒无收。农民情绪坏透了,地也不愿种了,抢粮、偷窃的案子发生了好几起,政府的救济粮也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候,不但不好撤尹县长的职,还特地派他抓农业生产去。那两年,他亲自下到农村,号召农民坚持生产,同时放宽限制,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恢复自留地,搞包产到户,还有自由买卖的集市……”

“哎呀,尹伯伯,”我忍不住打断他的话,“您还提这?三自一包?的事!要知道,这文化革命,就是追究这?三自一包?的责任呀!北京的大字报已经不指名地点了刘少奇,要批判这一套复辟资本主义的政策啦!”

“有这回事?”老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张大了嘴瞪着我。

“怎么没有!”我压低了嗓门说。“我亲耳听过好些人在议论了。”

“我当真老了,跟不上形势了……”他泄气地摇着脑袋,额上几根白发也跟着颤抖起来。突然,他又固执起来,锁紧了眉头,使得一张脸活像一只干瘪了的橘子。“我不懂,”他赌气地说,“那时候,不这样做,农民不造反啦?”

“快别这么说!”我赶紧警告他,“你这位亲戚如果推行了这一套,少不得也会挨批判的。”

老头听了倒笑出来,不在乎地说:“批判算什么!不要说当干部的挨批判是家常便饭,连我这个小小老百姓,这几年来,在大会小会上,也不知被批判过多少回了。”

“说的是。据说这次是为了反修防修,主要挖的是刘少奇的修根,其他具体执行的人,还不是消消毒就算了。”

“哪就是了,”老头同意地说,似乎气消了些。“尹县长推行三自一包那一套,可是执行上头的命令,哪会是自己发明的?从反右以来,他这县委的官也是挂名而已。

虽是那么自我辩解一番,然而自这次谈话后,尹老就挂上一副若有所思的脸色,沉默寡言起来。没事时他就坐在门口矮凳上,抽一口旱烟,神经质地眨巴着眼睛,似乎独自在揣摩什么事情。

事情确是变化得很快。我才不见小张两天,小小的县城就出现了红红绿绿的大字报,宣告当地红卫兵组织的成立,号召居民、学生起来革命,更要干部“引火烧身”,自己跳出来批判自己。

整个县城的精华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尹老的房屋在西头,我站在路边,翘首东望,本县的重要建筑物——最远是县中、小学和电影院,中段是“县人委”、百货公司和汽车站,靠西头是县医院——都尽收眼底。那几天,常看到中学生拎着一桶煮面糊,拿了板刷,在墙上大把地刷上面糊,然后贴上大字报。进城办事的农民都好奇地站着瞧,年轻的还指指点点地谈论几句。偶然传来马达声响,人们的注意力立刻转过去。原来是山里开来的拖拉机,正招摇过市,小小拖车上挤满了一张张兴奋的,被风吹日晒得又红又亮的脸。车子过后,大家的眼睛又回到斗大的墨字和煽动性的标语上:

揪出推行资反路线的x x x!

谁捂盖子就和谁斗到底!

尹 县 长

■ (台湾)陈若曦 著

x x x必须低头认罪!

x x东窗事发,末日未临!

陕西“红总兴安造反团”奋勇前进!

那几天,在街上都可以听见人们大声议论县党委挨轰的事。红卫兵要召开批判大会和斗争会,批他抗拒“十六条”,抗拒运动,贪污腐化,还准备把他游街一番。正在这热火当头时刻,县立小学的大门口突然刷出新的大字报,斗争矛头指向另一个干部。等我听到这个消息,走去看时,大门口已经围上三四层的观众了。费了很大的劲,我才挤进了里圈。

这篇大字报标题是:“谁是真正的阶级敌人?”底下小标题是:“提防捞了小虾,溜走大鱼!”它要大家合力揪出县人委内真正的阶级敌人,潜藏的地痞流氓;说他一向伪装积极,谎报成分,剥削成性,他的“地主婆”老婆从来都抗拒改造云云。我本来不知道这影射何人,后来听了旁边的人七嘴八舌地议论,才明白指的是尹县长。

火终于烧到尹县长头上了。明知这是时势所趋,绝无可免的事,我仍然喟叹了一声。

那天晚饭后,小张来找我,给我送来了第二天去汉中的汽车票。我提起白天看到的大字报,顺便问他,这位“县长表叔”究竟怎么回事。

听到表叔二字,小张刷地红了脸,鼻孔一扇一扇的,隐约有气愤之意。他开始抱怨组织工作难搞,说这山区的青年思想又落后又顽固,而且压根儿不懂政策。原来刚成立不久的造反团,不知被谁幕后操纵,突然刮起一股歪风,要“先整县委,再捉党委”。

“准是一小撮保皇狗干的!”小张咬牙切齿地说,“他们想保走资派,就转移斗争大方向,打起落水狗来了。”

“怎么,你表叔还是一个老?运动员?吗?”我好奇地盯着小张问。

他耸耸肩。

篇二:关于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思考

关于再造陕北秀美山川的思考

摘要:再造陕北秀美山川是陕北大开发的首场战役,退耕还林(草)是实现陕北秀美山川的关键,解决干旱是陕北实施秀美山川的前提。陕北人民经过八九年的努力,退耕还林还草取得可喜的成绩,创出了融退耕还林还草于综合治理之中,走林牧双赢之路等的好经验。本文就当前陕北秀美山川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关进一步推进陕北秀美山川建设的对策及思考

关键词:陕北秀美山川;退耕还林还草;思考

Thinking on re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landscape of northern

shaan’xi

Abstract: Rebuilding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is the campaign of the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Shaanxi. To grow trees and grasses instead of crops is the key to achieve, and to solve draught is the prerequisite to carry out. After eight or nine years’ efforts, people of northern Shaanxi makes a gratifying achievement on growing trees and grasses, and makes a good experience on putting growing trees and grasses instead of crops into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which takes the road of win-win on both forests and livestock husbandry.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 in the current building on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proposes measures and thinking on the further advance of building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Key words: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of northern Shanxi; growing trees and grasses instead of crops; thinking

陕北是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陕北地区海拔在1000m以上,地貌梁峁起伏,沟壑密度在4km/km2~6km/km2,水土流失面积占90%以上,生态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影响陕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大力推进陕北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建设[1],再造陕北秀美山川。

一、陕北秀美山川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一)陕北秀美山川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首先,黄土高原变绿了。过去大面积种植的陡坡地,现在大部分已经退耕,栽上了树,长出了草,天然林、水土保持林得到有效保护,乱砍滥伐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特别是在全面实施封山禁牧,杜绝了牲畜对幼林的破坏,加上近年来雨水及时,封山禁牧早的地方,草已经覆盖了地面,封禁晚的,坡面也已经开始变绿。

其次,水土保持的速度加快了。陕北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大力兴修淤地坝,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在一些地方,已经基本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榆林市5年来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91km2,治理程度由32%提高到54%。延安市从1999年8月至2001年底,共治水土流失面积3967km2,治理程度由21%提高到35%,从治理水土流失的程度、规模和成效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

再次,产业结构调整起步了。通过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政策的实施扭转了以粮为主、广种薄收的局面,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林果业、草业、畜牧业的发展。农民通过这些产业得到了比种粮更多的收益,因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得到了提高,积极性高涨,自觉性增强[2]。如延安市2006年,全市三次产业比已调整为7.7:78.6:13.7。林业、草业、棚栽三大产业蓬勃发展。全市经济林面积达344.68万亩,其中苹果200万亩,产量9529万吨;建成蔬菜大棚8万座;牲畜存栏达311万个羊单位。三大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苹果之乡洛川县,苹果已发展到50.3万亩。将军故里子长县,通过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以草畜业为主导,梨果、棚菜、蚕桑、薯业为补充的产业开发格局。2006年,该县农业经济总收入4.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55元。得益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在2005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中评定的十佳县,我市有四县区入围。

最后,领导力量加强了。水保生态由过去的水利部门一家抓,变成了由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延安市提出用山川秀美建设统一农村工作全局,市委书记亲身挂帅,几套领导班子齐抓共管,并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榆林市党政领导经常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现场指导,解决问题。延安市党政领导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20多年来,全市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累计达290多万人次,植树3.2亿株。尤其是近年来,全市每年义务植树在1000万株以上,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0%以上。在退耕还林方面,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狠抓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推动陕北绿化快速发展;在绿化建设方面,以“两线三点”绿化为突破口,加快了绿色通道建设[3]。所谓“两线”:即交通道路沿线、河流两岸;“三点”即城镇周围、村庄周围、机关农户院落周围实施绿色通道建设。累计绿化公路295公里,铁路42公里,井场道路4200公里;在巩固国土绿化方面,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坚定不移地落实封山禁牧措施,成立乡级“三位一体”的林业管理队伍。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偷砍滥伐林木和毁坏林地的不法行为;在组织领导上,抓组织机构建设,加强对绿化工作的领导,各市委、市政府对市绿化委员会的领导力量进行了调整和加强,强化市绿化办的机构职能,解决市绿化办公用房,工作用车和购置办公设施设备,改善绿化办的工作条件。

(二)陕北秀美山川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眼于群众的长远利益。

过去,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加之生产力水平低下,陕北地区大量垦荒种地,毁林取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陷入了“越穷越肯,越肯越穷”的恶性循环境地。1998年,吴起县在全市率先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全县只保留了30万亩口粮田,这一消息使老百姓的抵触情绪很大,当时的县委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4]:实施退耕还林,全面推进封山禁牧是为群众谋利益,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这条路子是我们看准的,应该坚定不移。群众想不通,要做耐心的思想工作,其它方面出了问题,由县委负责。正是他们以群众的利益为重,着眼于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使吴起早走了一步,抓住了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机遇,在国家验收时退耕还林面积就已达到5.13万km2。

第二,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坚持大面积封禁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陕北长期水土保持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路子。但是,面对陕北广袤的土地,低下的生产力的水平,有限的投资,想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植被,显然是不现实的。为此,陕北人民进行艰苦的探索。从吴起最早提出大面积封山禁牧到榆林、延安所属的25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封禁,态度坚决,决心大,效果好。

第三,高度重视基本农田和小型水利水土工程建设。

水是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陕北多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榆林市南部丘陵区是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5],面积2.53万km2占全市面积总面积的

5.8%。区内梁峁丘陵遍布,沟谷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沟壑密度4—8km/km2,海拔一般在800—1200m之间,相对切割深度100—300m。年平均气温8—10℃年日照时数2600—2900h,年总辐射量53.8×104-60.4×104J/em2区内年降水一般在400—500mm之间。土地类型主要是丘陵沟壑地类,占本区总土地面积的99.5%,其中坡度>25°的土地占47.8%。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疏松易耕,抗蚀能力弱。地下水资源极为贫乏,土壤水分仅靠自然降水补给,干旱缺水严重。在水土生态建设中,延安、榆林两市都把基本农田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小流域建设中,按照近村、近水就低的原则,大力兴修淤地坝,既拦泥减沙,减少水土流失,又增加粮食高产的坝地。绥德县龙湾综合治理区,是国家重点治理小流域,面积20.5㎞2,在治理中,共兴修水利梯田226.7hm2,人均达到目前为0.067hm2,硬化集雨场13700m3,配套抽水站2个,蓄水池3个,水窖36个,建淤地9座,2001年人均产粮450㎏,人均收入1250元。

第四,将水保生态建设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榆林、延安两市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经济效益,真正使生态建设的过程成为农民增收的过程,使农民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成为生态建设的过程。延安

市宝塔区新庄科流域,总面积28km2[7]。1999年以来,他们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水林田路草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综合治理,粮经果牧菜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开展大规模集中治理。截止目前,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km2,其中基本农田436.8hm2。新建淤地坝15座,果园306.7hm2,造林986.67km2,种草133.33hm2。修建环山生产道路25㎞,农村饮水工程6处,庭院大棚26座,沼气池70个。通过治理,林草覆盖率达到58%,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00元。由于农民群众从生态环境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因而积极性高涨,推动水保生态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陕北自退耕还林与生态环境建设以来,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但由于此项工作涉及面大,加之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在陕北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二、陕北秀美山川建设存在突出问题

其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配套体系不够完善。

国家现已颁布《退耕还林条例》,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衔接不上的问题[8],在陕北,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只有450mm左右,且时空分布不均,从延安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栽植6~7a的苹果树,株高不足2m,树冠直径不足1.5m,在阳坡地上栽的树枝多受日灼而干枯,形成小老树,结果很少,果质很差;25度以上坡耕地上生长的杂草也因水肥不足生长瘦弱缓慢;1998~1999年连续大旱,大多农作物都因干旱没有种上,种上的大多因干旱未出苗,少数出苗的也因干旱而未能开花结果。远远不能保证林木成活,苗木需要多次补栽。而国家只对造林苗木进行一次性补贴,这给职能部门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造成不便,林业部门在退耕前后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作出设计、施工验收、林权证发放及兑现钱粮等方面的工作,这部分工作的经费无处支付。

其二,缺乏长远考虑。

在调查中,农民对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暂时性收益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国家实施的生态环境建设,造福子孙后代,可能要牺牲个人利益而感不满,个别地方还出现抵触情绪。主要表现在,一是后怕心理。在吴起、宝塔区一些条件好的地方调查,历史上因天灾人祸而使农民难以保证吃饭,部分农民对退耕还林还草有顾虑。二是目光短浅,缺乏开拓思想。部分退耕户对退耕的长远作用缺乏了解,仅着眼于国家兑现的退耕粮钱,调查县大部分乡村没有安排替代产业,对发展替代产业认识不足,有的农民将国家补贴的钱粮用于打麻将、喝酒。一些胆小怕事的农民思想保守、胸无大志、怨天尤人、左右摇摆;还有一些人处于“等、靠、要”和观望状态。三是存在复肯现象,禁牧难度大。在一些县与县、乡与乡交界处,一些偏远地方的农民一边退耕,一边又开垦荒山,有的在退耕地上套种粮食作物,养羊户存在侥幸心理,“偷牧”现象严重,哪里禁牧力度小,

哪里放牧。

其三,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缺乏市场激励机制。

生态环境资源是公共资源,一方面生态环境往往由政府控制,没有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缺乏普遍的群众基础;开展退耕还林的地方多为偏远贫穷地区,再加上个人素质较差、信息闭塞、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造成退耕还林的成果很难转化为经济利益,长期下去,承担退耕还林还草的个人,就背负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如陕北靖边县牛玉琴一家,从1985年起植树种草,治理沙漠0.73万h㎡,林草覆盖率达60%以上,她本人获得联合国环境金奖,专家评价其生态利益、经济利益价值连城,而她们一家如今却负债达几十万元。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山林等生态资源产权模糊,导致农民粗放经营、滥砍滥伐等的短期行为,其结果是局部得到治理,而整体恶化继续,治理赶不上破坏。

其四,陕北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水平低。

一是陕北林业生态规划的可操作性差,各级规划只有工程总体目标,没有分解为各个环节,未确定各个环节的具体指标,没有将规划落实到地块上,不能进行质量和进度的有效监督,为不同规划的地域重叠和统计造林面积的数字失真提供了可能性,造成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植数造零”现象。二是陕北经济林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及数量控制,受经济利益驱动,各地明显存在盲目增加经济林面积的倾向,政府没有根据经济林的最优适生区和供需平衡对其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三是陕北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普遍存在责任不明现象。据反映,受地区部门利益驱动,存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确的现象。如果国家不注意及时制止,这种趋势会有可能增强,如榆林、延安两市很多县份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经费由县计委这样的非行业部门掌握,但却牵头组织农业、水利和林业部门共同决策,这样以来,实际上县纪委为项目管理和决策者,林业等部门的决策权却受到削弱,对应的“责、权、利”关系弱化极容易出现偏离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的所谓“首长工程”,“形象工程”等,造成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利用方向错误和投资效益较低。

其五,技术落后。

造林技术的应用滞后,一些树穴达不到标准,栽植的树根出现弯曲现象;在草籽的选择上品种单一,陕北黄土高原尤为突出,大部分地区只有油松、侧柏、刺槐少数几种;个别地方贪洋求大,不考虑当地生态状况,甚至引进国外的苗木,不但引进物种未成活,还破坏了原由的生态植被,有的农民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树种,不考虑当地条件,不适地适树,造成树种成活率不高,甚至在降水稀少的年份,栽植的林木“全军覆没”降低了还林还草的作用,忽视退耕还林还草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

其六,后续产业培育滞后。

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补贴2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生态林补助8年,这

篇三:文化县亮出文化牌

文化县亮出文化牌

《榆林日报》 记者马龙

5月21日至22日,《延安电影团》在米脂举行首映式,给观众献上一场革命文化大餐。同时,邀请中央新闻电影集团总裁高峰、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马维干、著名导演安澜等“大腕”亲临米脂,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脉”。 米脂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多年来却还一直处于“沉睡状态”。面对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以建设“黄土高原文化旅游影视的一颗明珠”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让其成为带动米脂经济跨越发展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文化优势:

积淀深厚独占鳌头

5月下旬,米脂古城老街成功入选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是我省首条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古街,再次引起了社会对米脂的广泛关注。该古城老街由十字街毗连的东小巷、北小巷构成,古街的街区内有不少文明遗存,周围的主格局为“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的窑洞四合院,整个布局构成了米脂古城的完美场面。

以中央美院著名艺术学者、黄土文化研究专家靳之林教授为代表的专家评价为:人类建筑的源头是黄土高原的生土建筑——窑洞,陕北窑洞是全世界的代表,而米脂是最突出

最典型的。米脂窑洞资源是陕北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米脂窑洞古城个性特色太鲜明了!

米脂人才辈出。据史料记载,在米脂古城的窑洞大院内,明清两朝共走出9位官宦、24位文武进士,这些散发着黄土文化的古老民居,是米脂人民对中华“民居文化”的重大贡献。

米脂文化积淀深厚。全县共有文物遗存904处,馆藏文物1583件,先后公布了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县涌现出开明人士李鼎铭、民主斗士杜斌丞、抗日名将杜聿明,以及刘澜涛、郭宏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 绝大多数人还“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时候,米脂就兴办了“女子学校”,桃李满天下,米脂姑娘学以致用,积极投身革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米脂婆姨”品牌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开发:

打造红色影视基地

米脂杨家沟又称“扶风寨”,这里是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马氏庄园,是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集团——杨家沟马氏地主集团的庄园。它的建筑同样以窑洞为主,按照“明五、暗

四、六厢窑、倒座平房”的窑洞式建筑的四合院,整个庄园

围墙高耸、地道幽深,依山就势,层层分布,供水、排水、粮仓一应俱全。

这里不仅在建筑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在红色文化方面也优势明显,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杨家沟马氏庄园,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领导和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新院”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石结构拱券门楼垛口,窑洞平面凹凸交错,飞檐雕梁,暗道取暖,三通纳凉,充分显示了陕北窑洞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 高峰和安澜等人认为,米脂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尤其是杨家沟不仅建筑文化独树一帜,更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居住过的地方,红色文化影响深远,要利用好这个优势资源,把米脂的文化旅游影视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名气。

据悉,该县已开发了杨家沟革命旧址——李鼎铭陵园与故居——姜氏庄园——李自成行宫黄金旅游环线,开辟了高西沟——孟岔枣园示范区——貂蝉洞——柳家洼等极富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为代表的特色旅游。

蓝图规划:

建设黄土高原文化旅游影视的一颗明珠

凭借着文化和资源优势,米脂一直是各大剧组拍摄取景的好地方。据统计,先后有《北斗》《人

生》《延安颂》《张思德》《血色浪漫》《延安爱情》《米脂婆姨》等30多部影视剧在该地拍摄。该县未来的目标是:“建设黄土高原文化旅游影视的一颗明珠”。重点抓好规划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文艺影视精品创作、景区开发建设等工作,加快文化、旅游、影视三业融合,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米脂建成文化氛围浓郁、旅游特色鲜明、服务体系完善,在全国影响广泛的文化旅游名县、影视拍摄基地。

在加快基础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米脂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按照“规划引领、基础先行、重点突破、注重特色”的发展思路,加快现有重点景区的维修恢复、开发建设步伐,逐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力扶持发展文化旅游企业,着力开发本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树立大文化、大旅游产业理念,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政策支持为米脂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该县对社会力量新办的文化企业,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等方面给予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重大文化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篇四:米脂旅游解说词

闯王故里,貂蝉家乡(讲解词)

——开放发展中的米脂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米脂人民以满腔热忱欢迎你们,你们的光临,是我们的荣幸。

(一)

米脂,地处黄河中游,陕西省北部。东临佳县,南接绥德,北界榆林,西连子洲、横山,无定河由北向南纵贯县境,境内流长19公里。

米脂古城“银州”,因“地有流金河,沃壤宜栗,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素有陕北“文乡”美誉。追溯米脂文明开化的历史,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米脂,历史悠久,是炎黄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原始社会,米脂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出现仰韶、龙山文化。是不同部落更迭和多民族汇聚的地方。金末元初始设米脂县。现辖7镇6乡,396个行政村,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西夏建立者李继迁,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开明绅士李鼎铭,民主斗士杜斌丞,抗日名将爱国人士杜聿明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二)

米脂地下矿藏资源富集。主要有岩盐,天然气,煤,陶土,石灰石等。煤分布在县境西北部,开采历经数百年;天然气属陕甘宁盆地中部靖边主储区的边远地带。目前已探明天然气控制储量为1382亿立方米,岩盐储量1.3——1.8万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5—17%,属石膏型结构。分布均匀,钠盐含量为93.01—98.83%,是理想的用盐

和化工原料。

近年来,米脂县委、县政府着力培养“以氯碱项目为龙头的盐化工工业,以聚氯乙烯下游产品开发为主的建材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服装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四大支柱产业,突出发挥比较优势,集中狠抓以“五个一”工程为主导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盐化工工业园区建设,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和以“米脂婆姨”为品牌的劳务输出四大特色经济。除此之外,我县设立的招商引资项目还有:年产100万吨真空盐项目,年产40万吨纯碱项目、年产80万吨的高效复合肥项目、年产1万吨氯酸钠项目、年产1万吨金属钠项目、年产1万吨环氧氯丙烷项目、年产1万吨三氯异氰尿酸项目、年产20万吨425#普通硅酸盐水项目。

米脂,农耕文明发达,有农业人口21万,是典型的农业县,也是一个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县,“人多、地少、收入少”是米脂农村的主要特征。近年来,我县紧抓紧国家投资建设农村沼气项目的契机,坚持政府主导,立足县情,确立农村能源建设新思路,科学规划,精心实施,注重工程质量和效益人,实行资金捆绑,整体推进综合开发的工作思路,在9个乡镇22个村新建设沼气池3200口,配套建设“四位一体”200座,“一池三改”1500户。从面解决了项目区内农民照明、做饭所需的能源,改善了农村庭院“脏、乱、差”的壮况,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沼气,带动项目,新增养畜户2600户,新增羊子2.8万只,猪4700头,中小型拱棚600个,劳务输出5000人,农民人均增

收1100元,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以舍饲养殖庭院经济、劳务输出为主导,良性循环、多能互补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三)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民谣传遍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驰名中外。米脂婆姨聪明贤惠、端庄俊逸、忠贞善良、勤劳勇敢的美德闻名遐迩,光照史册。

米脂是貂蝉故里,貂蝉洞位于城西12公里的石沟艾蒿湾村。“米脂婆姨”最初指的就是貂蝉。相传貂蝉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丰富多彩的米脂民间故事里,有一则美丽动人的传说:古时候,上界牡丹仙子不胜天宫冷落寂寞,降临无定河西林涛瑞草间的檀合焉。爱慕青年猎手北山郎的勇武淳厚,点化与之成亲。仙姬聚山水秀气集百花精英乃孕育后继,生女貂婵。她饮花露吮吸叶霖,出落得百媚千娇。其容羞花闭月,其歌如鸟语花香。黄土高原的雄魄又赋于她凛然大气,后又辅助正义之士,献身除奸谱写了一曲状歌。

米脂波姨是美女的使者,美的化身,是中华妇女的优秀的群体,更是时代的佼佼者。她们征服人的不只是她们的天资丽质,更在于她们崇尚文化及对美追求,对美的创造。米脂婆姨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是陕西黄土高原人民精神的体现,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妇女群体。

米脂婆姨是一个英雄的群体。从传说中舍生取义,大义除奸的貂蝉,到由高夫人挂帅,米脂婆姨为骨干的娘子军;从在敌人酷刑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烈士杜焕卿,到唐山大地中临危不惧,以身殉职的高东丽;从在陕北第一个创办女子学校的高佩兰,在澳门升起第

一面五星红旗的杜岚;从人们久唱不衰的“兰花花”姬青芳,到延安时期有倾国倾城之貌的张梅…..她们的事迹和美貌都无不令人敬佩和赞叹。

(四)

米脂,是革命老区,也是革命的摇篮。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率“亚洲部”在杨家沟战斗生活了四个月,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写下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11篇光辉著作。由彭德怀元帅亲自指挥的沙家店战役,经过全体军民的浴血奋战,全面取得了胜利,掀开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全面反攻的序幕。

米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遍布境内,目前,全县共发现文物单位150多处,现代史迹12处,县博物馆收藏文物2000多件。李自成行宫,杨家沟毛泽东、周恩来旧居以及马氏庄园、姜氏庄园、貂蝉洞、常氏庄园是中华民族窑洞建筑的瑰宝。著名作家柳青在米脂生活和工作过并写下了《种谷记》,著名散文家刘成章写下了《米脂赋》,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李若冰写下了《闯王故乡行》,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写下了《追寻貂蝉》,已故特级教师贺永谦写下了《米脂赋》,讴歌米脂。

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位于米脂县东南20公里的杨家沟马氏庄园的扶风寨,主要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旧居,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旧址,以及亚州部保卫科,供销科、中央政治部,

中央机关医院和新华社旧址等。毛泽东、周恩来旧居将西方建筑的典雅和陕北窑洞建筑的雄浑巧妙结合,堪称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窑洞建筑之瑰宝。杨家沟是转战陕北取得光辉顺利的标志点,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杨家沟革命旧居在中共党史和新中国胜利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杨家沟革命旧居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爱国教育基地。

李自成行宫坐落于米脂县城北盘龙山北麓,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等7处主要建筑,楼台叠峙、亭殿交错,建筑结构精美,具有明代建筑精工细作的特征。全宫建筑还富有园林风貌,远处眺望,犹如巨龙腾飞,雄壮壮丽。这一别具风格的木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李自成行宫被辟为李自成纪念馆,详实地介绍了李自成将军高擎闯旗,叱诧风云,推翻明王朝的光辉业绩。同时还设有“米脂出土文物展”、东汉画像石精品展“、米脂婆姨革命史迹展”,全面展示了米脂浓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在国内影响广泛,游客来米脂必拜“行宫”。

姜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15公里,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庄园由上、中、下三个院落组成,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合理、浑然一体。庄园四周由十多米高的寨墙合围,对外严于防患,院内相互通联。整个建筑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气势宏大,是全国唯一的城堡式窑洞庄园。姜氏庄园作为中华民族建筑的代表,北京中华民族园正以1:1的比例仿建之中,2001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时刻》栏目向全球直播30分钟之久,引

篇五:我心中的中国共产党

我心中的中国共产党

斗转星移,中国共产党的巨轮已航行九十载。九十年前,一位高大慈爱的耄耋老人,穿过空旷寂寥的时空,步履轻盈地向我们缓缓走来,多磨的岁月已将她磨砺出一副冷峻坚定、稳重和蔼的面容,以其坚强不屈的脊梁高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她——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她,犹如一个火种,点燃这片沉睡的土地。她,犹如一面旗帜,飘飘摇摇迎着风风雨雨,诉说一个真谛,几度挫折又几度崛起。 “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当我们吟诵方志敏那首“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这不朽诗篇时,无不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1934年的秋季,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在皖南被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知道方志敏是个"大官",以为他很有钱,但搜遍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国民党军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作为红军的高级将领,方志敏经常筹款数百万元,但一点一滴都用在革命事业上,自己从不动用一分一厘。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还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作。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世。今天,共产党人一件件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同样让人感动流泪。当灾难来临,总是那些最可爱

的共产党人冲在人民的前面,为百姓撑起一片天。 1996年的邯郸涉县发生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一时间桥毁房塌。县委县政府紧急动员各级干部投入抗洪救灾,时任组织部副部长的王彦生受命分包西达镇。王彦生带领同行人员冒雨徒步20余公里来到灾区,逐村察看情况,双脚磨起了数个血泡,树棍也拄断了十几根。两天后,情况摸清了,揪心的消息却传来:后匡门村2000多名群众被困大山,已经数天没有得到给养。“马上去后匡门!”王彦生和几名同志一人背着一箱方便面,艰难上路。当他们翻越数道山岭,满身泥泞地出现在村里时,数百村民齐刷刷跪倒:“我们的救星来了!感谢党,感谢政府!”而人民的干部彦生部长也“扑通”一声也跪倒在泥水中:“乡亲们!你的儿子来晚了,有党在,有政府在,苍天破了可以补,泰山倒了咱也能扶!”声泪俱下的他,和村民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心也贴在了一起。这一跪拜将岩石与青山拜成一体,将骨肉与热血拜成一体,将赤诚与至情拜成一体,将党和人民拜成一体,或者说虽然不是一体,彼此只有零距离。

从嘉兴南湖的烟雨迷蒙到八一南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从遵义会议的力挽狂澜到陕北窑洞的运筹帷幄,从天安门城楼的彩旗飘扬到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正是这支坚强的政党,高瞻远瞩,指点江山,心系人民,无私奉献,才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一步步走向胜利和辉煌。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