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剑三略施援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2:21:49 小学作文
剑三略施援手小学作文

篇一:中国该对俄施援手吗

中国该对俄施援手吗 受西方制裁及油价大跌等因素影响,卢布近期大幅下跌,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据估计,俄罗斯政府今年为保卫卢布已经斥资超过800亿美元,而俄罗斯央行也已经五次加息。仅仅在本月,俄罗斯央行为制止卢布重挫,就已经合计加息750个基点,并以80多亿美元外储干预汇市。不过卢布走势整体呈现大跌小涨的格局。今年以来,卢布币值已跌去约50%,而卢布在本周一和周二还曾连续两天暴跌超过10%。在卢布经历了崩盘式下跌之后,俄政府终于坐不住开始疯狂护盘。俄财政部决定向市场出售70亿美元外汇,并表示如需要会一直向市场出售美元。同时俄央行也宣布了一系列稳定金融市场措施。在众多利好消息刺激下,卢布开始绝地反击大幅升值12%,涨幅创1998年以来之最。然而,市场分析普遍认为,当前的这些措施并不是解决困境的长期方案,俄罗斯甚至会重蹈1998年的覆辙。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还在不断落井下石,继续加码制裁俄罗斯,大有一举击溃俄罗斯经济之意。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乌克兰自由支持法案》,对俄罗斯武器公司和高科技石油项目的投资者实施新的制裁措施。虽然有分析认为俄罗斯拥有高达4205亿美元外汇储备以应付当前的困难局面,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储备中一半以上流动性并不好,再加上资本流出(俄罗斯经济部预计2014年将有1250亿美元资本净流出,2015年预计流出990亿美元),石油价格依然低迷以及国际金融大鳄一拥而上的做空炒作,俄罗斯拥有的这点本钱可能

支撑不了多久。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俄罗斯极有可能寻求外部支援,而中国将是目前形势下最有可能伸出援手的“白武士”。

那么,中国应不应该出手?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考虑几个因素:一是地缘政治因素,既有中俄利益问题,也有中国与美国利益、中国与欧盟利益问题;二是经济因素,如中俄经贸、中俄能源合作等问题;三是部分战略利益交换。综合来看,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认为,中国应当出手援助俄罗斯,不过需要把握好时机、力度和援助的领域,既形成雪中送炭之势,也要避免陷入过深。

从经济利益上看,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虽然国际油价持续走低能够降低能源成本,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而且也可以让俄罗斯能源更加依赖中国市场,但需要警惕的是,如果俄罗斯彻底崩溃,石油天然气出口中断,国际油价则有可能掉头向上,反而会加重中国的能源成本。此外,中国已经与俄罗斯签订了大额能源订单,一旦俄罗斯政权动荡,这些订单有可能将面临失效风险,反而不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不论从能源还是从贸易上看,一个相对稳定的俄罗斯对中国经济有利。

从政治利益上来看,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实施重返亚洲的战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海上领土争端不断,中国实际上在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领域存在不断增强的压力。虽然中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并不取决于俄罗斯,但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与西方保持距离的俄罗斯,无疑将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美国,从而有利于中国拓展外交空间。

如果确定中国应该施以援手,接下来就是手段选择问题。我们认为,中国援手俄罗斯不应该是两国之间直白的“给钱给粮”式的援助,而应该利用某种机制,最好是国际机制。目前,中国正着手打造金砖国家银行,号召关键时刻相关互相援助,如果中国在俄罗斯危急时刻袖手旁观,不仅金砖国家银行将彻底虚化,中国试图参与国际经济金融秩序重整的战略目标恐怕也会落空。另外,中俄此前已经达成了1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也是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援助的一种方式。要知道,中国已经与十几个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如果俄罗斯有难时不启用此机制,其他国家也会觉得与中国的货币互换靠不住。

综合考虑,在俄罗斯处于危急时刻的现在,中国应当考虑以某种方式施以援手,以防止俄罗斯彻底崩溃,维护中国的发展利益。但中国也需要把握时机和力度,避免付出代价过高,毕竟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来自于内部。同时,中国在出手帮助俄罗斯之时,也可以提出一定的条件,比如可以要求俄罗斯放宽外资对俄战略性部门投资的法律要求,以求获得更大利益。

受西方制裁及油价大跌等因素影响,俄罗斯可能已处于危急时刻。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利益上来看,中国应当出手援助,但需要把握好时机和力度。

篇二:北京市海淀区2014年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与解析word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

2014.5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4题。

武侠小说大师古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人如果【 】,就放他去菜市场,他会重新 ① (萌发/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作家雪小禅对菜市场 ② (一见钟情/情有独钟),她说:“我有一个癖好,就是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菜市场逛逛,因为那里充满了.

烟火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与古龙先生所见大抵 ③ (相同/略同)。

走进菜市场,你会发现这真是一个生龙活虎的世界:摆摊者撸起袖子大声吆喝,迅速装袋、过秤、收钱、找零,整个过程极富节奏感。买菜的大都是主妇,为一日三餐的性价比,她们使出浑身解数,在这里“斗智”一番。就连平素较弱的女性,为了准备一桌丰盛可控的.

饭菜,一进菜市场,便也仔细地【 】蔬菜,麻利地装进大袋小袋??

菜市场蕴含着无穷的生活哲理。姜昆的相声段子就巧妙地拿“菜市场”说事:“生活就是大白菜, ④ ,内容丰富,层出不穷。”通俗易懂,又让人忍俊不禁。

1.填入文中两处【 】内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走头无路

B.走投无路

C.走投无路

D.走头无路

答案 C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③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萌发 ②情有独钟

C.①萌发 ②一见钟情

答案 A

3.对文中的女性形象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精明能干

癖好(pǐ) 癖好(pì) 癖好(pǐ) 癖好(pì) 浑身解数(jiè) 浑身解数(xiè) 浑身解数(xiè) 浑身解数(jiè) 挑拣 挑捡 挑拣 挑捡 ③相同 ③略同 B.①激发 ②情有独钟 D.①激发 ②一见钟情 ③略同 ③相同 B.持家有道 C.世俗小气 D.热爱生活

答案 C

4.填入文中横线④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种了一茬又一茬

C.品了一遍又一遍

答案 D

5.有顾客在超市买菜时把大白菜剥得只剩菜芯儿,把芹菜叶子择得干干净净。超市工作人员前去劝阻,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2分)

A.本超市严禁自行剥菜择菜。

B.您这么爱占小便宜是不对的。

C.您这样太浪费了,也影响您的形象。

D.请您注意个人形象,做文明好市民。

答案 C

6.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下面歇后语前后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C.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B.半斤对八两——平分秋色 D.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圆) B.吃了一顿有一顿 D.扒了一层又一层 答案 B (意思是说两个人的水平都很一般,而且相当,有贬义 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中,“襁褓”指不满周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花甲”指六十岁。

B.文人为诗文集命名有多种方式,如《稼轩长短句》以号命名,《杜工部集》以官职命名,《饮冰室合集》以书斋名命名。

C.生活中使用“敬语”能让谈吐文雅。如请人批评用“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请人勿送用“留步”。

D.“谦词”是日常交际中表示谦虚的言辞。如“蓬荜生辉”“抛砖引玉”“鼎力相助”“洗耳恭听”都属于谦词。

答案 D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游南岳记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戊戌年的秋季,我与陈子乔、林固庵二人①同往南岳衡山。舆yú行两日抵其麓。乘轿子行了两天到达衡山脚下。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天阴下来,大雨突然像倾倒的一样,几尺远的地方都昏暗看不清楚,游览的兴趣几乎没有了。诘朝,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第二天早晨,云雾暂时散开了,祝融峰忽然从天边显露出来,一会儿便(又被云雾遮蔽)看不到了。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 yú 抬)者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jù 以上。勉强行走,上山③②

的小路崎岖不平,抬轿的人没有办法使用他们的气力,我们每个人只得都穿上草鞋上山。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午间到达半山亭休息。半山亭以下清净明澈,以上云层深厚,什么也看不见。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层曲,尤其险可畏。喝过了茶水,前行经过三十六湾,山路像羊肠一样细长弯曲,特别奇险让人畏惧。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瀑布奔流鸣响在万丈山崖的下面,如果一不谨慎失足跌倒,人们没有办法用手援救。秋日自上蒸之,云五色夺日。秋天的太阳从上面蒸晒,白云呈现出五彩的颜色,特别耀眼。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不久,一座山峰出现在眼前,我们以为已经登上了山顶。奋登之,责文中生、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奋力向上攀登,便听到了钟声、磬声、鸡犬鸣叫声,有人一边走一边唱或相互问答的声音,此唱彼和地在半空中交响,抬头仰望却又看不到这些声音发出的地方。从容攀跻jī,抵上封寺,宿焉。从容不迫地向上攀登,到达了上封寺,便在这里住下。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云雾涌来,寺庙忽然一下被浓云遮断,山峰顶端挺立显现在云雾中,像田螺,像发髻,像大海中孤立的小岛,一点依靠都没有。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风吹动云雾飞舞,整个衡山都像在动摇,令人眼花心跳不能控制自己。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到半夜,乱起了大风,佛殿上面所盖的铁瓦好像要飞走一样。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运览宇宙,一日万里,洞然无蔽。清早起来观看,云都被风.吹散了。于是攀登高石,上到祝融峰的极顶。近处可以看到荆州、襄阳,远处可以观览天地,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看得清清楚楚,没有遮挡。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我私下因此有感慨了。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位于低下而又近处的,它的景象容易被人看见;处于又高又远的,它的奇妙便难以被人

发现。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天地间蕴藏的奥秘,常常多数是隐秘深藏而不易被人了解的。使因偶有所得而逐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

之奇。假使因为偶有所得便感觉很快乐而自我满足,将不可能穷尽天地的大观,全部显示出大自然的奇妙。故安于蒙昧而不进省,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所以安于愚.

昧而不求长进的人,是自暴自弃;得到了其中的一半便想停止的人,是画地为牢,自我限定。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应该竭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所能做到的,要追求自己可以达到的境界。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至于因事物相似或因自己的眼花而使自己产生疑虑、错乱,天有时也可能没有启发、开导,又总有自己还不能达到的,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尽了自己的能力又能得到天的帮助,然后在心里大概便没有遗憾了。这便是我游览南岳产生的感慨。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我听说南岳衡山上有许多深幽的岩洞、奇异的山岩,是过去贤者所曾经游历过的地方。余将遍访详览之,以悉得概。我打算逐一访求并且细致地观览,能够全部了解它们的概貌。又要努力全部了解它们的细处。同游的两位也有这样的愿望吗?

(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 注释:①南岳: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②诘朝:次日清晨。③舁者:轿夫。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攀危石凌绝顶(攀登高石,上到祝融峰的极顶) 危:高 .

B.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假使因为偶有所得便感觉很快乐而自我满足) .

使:致使

C.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将不可能穷尽天地的大观) 极:穷尽 .

D.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得到了其中的一半便想停止的人,是画地为牢,自我限定).

画:自我限定

答案 B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一失足,人莫援以手 一旦不慎跌倒,没有人施以援手(如果一不谨慎失足跌倒,人们没有办法用手援救)

B.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 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

C.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清清楚楚没有遮挡

D.为昔贤所曾游者

答案 A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初至南岳,因遭遇大雨而游兴殆尽,后来历经艰险,奋力前行,终于登临绝顶。

B.作者一行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不由心惊目眩,兴奋不已。

C.作者认为应竭力追求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应安于蒙昧、不思进取,也不能半途而废。

D.本文前面用生动的语言写景记事,后面借记游之事阐发道理,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答案 B

11.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逐一(全部) (1分)观览南岳上的幽洞异岩(1分),既要从整体上(1分)观看,又要了解它们的细微之处(1分)。 (共4分)

12.文中说“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意思是说,此间的奥秘,大多隐秘深藏,不能轻易被人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思考。(200字左右,12分)

评分参考:

结合文章内容恰当,2分;联系生活实际恰当,2分。思考感悟,5分。语言表达,3分。(共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孔 子 曰 所 谓 圣 人 者 德 合 于 天 地 变 通 无 方 穷 万 事 之 终 始 协 庶 是从前贤者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品 之 自 然 敷 其 大 道 而 遂 成 情 性 明 并 日 月 化 行 若 神 下 民 不 知 其 德 睹 者 不 识 其 邻 此 谓 圣 人 也。

(选自《孔子家语·五议》)

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共5分,每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篇三: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与军事思想

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与军事思想

陈海宏

2012-8-31 16:37:25 来源:《理论学刊》(济南)2007年11期第103~108页

【专题名称】世界史

【作者简介】陈海宏,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250014

【内容提要】冷战时期,美国形成了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各种军事战略,包括“遏制战略”和各种核威慑战略,如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限制损伤战略、确保摧毁战略、现实威慑战略、总体威慑战略、有限核威慑战略和新的灵活反应战略。与此相适应,军事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空军第一”、“争夺制海权”、“质量建军”,并形成了新的作战思想。这些战略和军事思想使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但是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关 键 词】冷战/美国军事战略/遏制战略/核威慑战略/空军第一/制海权/质量建军

美国在“二战”后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和亚非拉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的惨败,使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受到沉重打击。苏联军事实力空前膨胀并向全球扩张,于是在全世界形成了两强对峙、争夺霸权的局面。“苏东事变”的爆发使美国终于取得了冷战的胜利。冷战时期是美国军事战略和思想急剧变化的时期。

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主要特点是多变。“二战”之后是美国军事战略最多变的时期。因为美国受到了世界人民革命、中国和苏联崛起以及核武器这三大因素的影响,出于争夺世界势力范围的考虑,美国军方围绕其全球战略制定了不同的军事战略。战略家斯特劳斯·海普宣称:“为了美国的利益,最好能适应这样一种世界秩序,即在世界上只有一个势力中心,由这个中心来控制平衡和稳定,而这个控制权最好在美国手里。”[1](P194)美国这种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地缘政治思想”,即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均属于美国的“边缘地区”。美国要用外交和军事上的努力来使这些边缘地区的国家服从其控制。这些边缘地区主要是:西欧、近东、东南亚和远东各国。耶鲁大学教授斯皮克曼毫不掩饰地说:“谁要能占有边缘地区,谁就能统治欧亚,谁要能统治欧亚,谁就能支配世界的命运。”[2](P36)为此,美国制定了其全球战略: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包围和遏制的冷战政策,对西欧从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实行严密控制,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加紧侵略扩张,对中东和非洲进行积极干预,对拉丁美洲进行全面控制。

战后美国的军事战略都是围绕全球战略而设计和展开的,其主要内容为:以美国的实力为出发点,配合美国世界战略的总体构想,使用美国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核武装力量。美国军事战略的基石是核威慑。战后美国军事战略变化繁多,但大都是围绕着核威慑而展开的。美国这时期军事战略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1.以常规武器为主的“遏制战略”时期(1946-1953)。在此期间,由于美国独家拥有核武器,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杜鲁门总统自豪地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3](P123)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国家是美国推行侵略扩张的最大障碍,为此杜鲁门制定了“遏制战略”:准备打新的世界性常规战争。他主张陆海空三军“平衡”发展,以常规部队为主要作战手段,以核武器为威慑手段;力图包围、遏制社会主义国家,控制亚非拉广大中间地带。1947年3月,杜鲁门宣称:世界已分成两大阵营,即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之责,共产主义是“极权政制”。美国可以对任何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以危害美国安全为由进行干预。为此,美国决定用经济和军事援助来扶植各国的反动政府,表明“共产主义的扩张是不可能轻易取得胜利的”[4](P704)。这就是“杜鲁门主义”,也就是冷战政策。在这一战略支配下,美国从核军备和常规军备两方面大幅度加强常备兵力,时刻准备同苏联及其盟国打一场常规战争。

2.以核力量为主的“威慑时期”(1954-1975)。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1951-1953年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失败以及苏联核武器的试制成功,宣告了美国“遏制战略”的破产。核武器可怕的杀伤力以及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历史上的地理优势荡然无存。美国再也无法仅靠海军或空军来保卫国土了。同时,原子武器也使传统的“歼敌”战略难以实行,因为战争双方都要两败俱伤或同归于尽。为此,美国放弃了传统的常规战略,改用核武器为威慑力量,企图不战而达其战略目的。同时,美国首脑也认识到:打常规战争需要在平时保持庞大军力,在财政上会造成沉重负担,而核武器既可以保持战略优势,又能使经济负担得起。因此,美国军事战略改为以发展核武器为中心,争夺核优势,以求在同苏联决战中取胜。这期间核战略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打击对方城市为主的“威慑型”核战略(1954-1969)。这期间,美国在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中保有优势。但由于核武器命中精度不高,所以美国认为只要建立一支核力量,能确保摧毁苏联主要城市,就足以阻遏苏联对美国发

动核突袭。因此这期间常规军备受到轻视。执行这一战略的有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三位总统。他们各自赋予该战略不同的名称和内容,但目标都是威慑。

一是艾森豪威尔的“大规模报复战略”(1953-1961)。朝鲜战争失败后,艾森豪威尔上台,他对杜鲁门的“遏制战略”提出批评,认为以某年爆发战争而扩充军备,经济上难以承受。他要求采取一项长期战略,即平时建立一支经济上能够负担、规模最小而又必不可少的军事力量,通过发展新式武器来保持美国的优势地位。美国应以准备随时同苏联打闪电式的核大战来取代常规战争,强调依靠核武器和战略空军制胜。在军事建设方面,主张裁减常规军力,重点发展核武器和战略空军,以“核威慑”为后盾。1953年8月,他制定了《“水杉”号行动计划》:在发展战略报复力量的同时加强美国的防御能力,从国外撤回部分驻军,建立一支国家战略预备队以应付可能发生的紧急事态;爆发局部战争时,当事国应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美国仅提供海空军支援。同年12月,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蒙德认为,美国应重点发展能携带核弹的战略轰炸机组成的战略空军,以便对苏联起遏制作用。1954年,国务卿杜勒斯进一步指出:为了让可能负担的经费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只有采取“大规模报复的战略”才是最可取的。他说:“基本政策就主要取决于我们选择的方式和地点快速大规模报复的能力”[5](P44)。1957年后,由于苏联拥有了氢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在战略核力量方面与美国不相上下,于是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又有所变化:一是“新面貌战略”。该战略强调在相互威慑的情况下,美国没有必要耗费巨资去保持全面的核优势,而只要保持足以摧毁苏联的力量即可。为此,美国必须迅速发展和部署洲际导弹和潜射导弹,以保存足够的反击能力;建立早期警戒系统,加强对苏联战略攻击的防御;战略轰炸机应分散配置,采取空中和地面警戒待机措施,以减少损失;大力发展拦截导弹的技术。此外,还要建立一支精干的适应局部战争需要的非常规力量。二是“分阶段威慑战略”。该战略1957年由亨利·基辛格在《核武器

与外交政策》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大规模报复”会导致全面毁灭,不会有全面的胜利,实际上也无法进行报复。这种战略使美国失去了回旋余地。因此,应在不引起全面核战争的限度内,打一场在局部地区使用核武器的有限战争。他把核武器分成战术、战略的两种,主张针对有限目标分阶段使用战术核武器

[6](P505)。以上两种战略仍是“大规模报复战略”,不过报复的方法不同,从单纯依靠战略轰炸机,变成使用洲际导弹和潜射导弹进行威慑打击。

二是“灵活反应战略”(1961-1969)。“大规模报复战略”并不能制止局部战争的发生,而发生局部战争后美国又无法实行核打击,同时,在用核武器对别国实行威慑时,也把美国置于对方核力量的报复之下。世界人民坚决反对这种会导致地球人类毁灭的战略,美军当局也惊呼该战略给他们自己也造成了“瘫痪性影响”[7](P886)。因此,1961年约翰·肯尼迪总统上台时,提出了“灵活反应战略”。他主张:采取发展核军备和常规军备并重的方针,发展多样化军备,以核力量为“盾”进行威慑,以常规力量为“剑”进行局部战争。该战略是M·泰勒将军最先提出来的。1960年,泰勒批判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后建议:“我们的国防姿态必须要既灵活又坚决”[6](P529)。肯尼迪采纳了泰勒的主张并进一步系统化,在实行“北极星”潜艇和洲际导弹计划的同时,也加强了常规部队和常规装备的建设。“灵活反应战略”后来又有所发展。1964年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又提出了“限制损伤战略”,主张要制止战争的爆发,美国就必须拥有能够彻底摧毁苏联的能力,同时拥有一旦发生战争时可用来减少损失的手段,即在苏联战略核部队发射导弹之前,便将其摧毁在地面上。开始时美国重点发展针对苏联战略轰炸机的防空力量,后来逐渐加强了对弹道导弹的防御措施。1967年9月,约翰逊总统又提出“确保摧毁战略”,即强调发展战略核部队的必要性,认为只要拥有压倒苏联的核打击力量,即使受到苏联的战略袭击,仍能以残存兵力即“第二次打击力量”对苏联的城市实施报复性打击,突破苏联的防御体系,消

篇四:中国对外援助与改革开放30年

1

二 新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出发点及历史经验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中国对外援助经历了近30年的历史发展,确立了以“八项原则”为基础的中国对外援助方针,体现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为中国对外援助事业后来的发展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一)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

新中国的对外援助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是向朝鲜、越南、蒙古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此后又向亚洲和非洲友好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中国的对外援助事业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有着深刻的国际主义价值原则,这种价值原则体现为中国对于人类的责任,特别是对于与中国人民有着同样经历的人民的责任。用毛泽东主席的话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④“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⑤

周恩来总理对这种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高度吻合做出具体的解释,他说:“我国对外援助的出发点是,根据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支援兄弟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增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支援未独立的国家取得独立;支援新独立的国家自力更生,发展民族经济,巩固自己的独立,增强各国人民团结反帝的力量。我们对兄弟国家和新独立国家进行援助,把他们的力量加强了,反过来就是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这对我们也是巨大的支援。”⑥

具体地说,在这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结合中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作为刚刚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国家,中国在获得了独立以后,必须支持其他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这样才能打破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封锁,从政治独立走向经济独立;其二是作为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国对于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诉求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一致的,帮助发展中国家,也就是改善自己的外部条件。所以,无论从国际主义的角度还是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互助共同发展都是一项基本的政策。

(二)新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

1964年1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同加纳总统克瓦米·恩克鲁玛(Kwame Nkrumah)会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⑦同年12月21日,周恩来再次提出:“在援外工作中,我们总结了多年来的实践,制定了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按照这些原则,我们一贯克己助人,采取无偿赠与或低息、无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援助。今后,我们还将在实际工作中,补充和发展这些原则。”⑧

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中独树一帜,在亚非国家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通过中国援助,饱受殖民统治的前殖民地国家更好地了解并理解了中国,“中国援助”因而成为与其他西方援助截然不同的发展资源。有些受援国曾经建议把“八项原则”提到联合国,作为国与国之间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准则,有些受援国则发起了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两阿”提案。广交朋友的中国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一次国际力量对比的历史性转机:中国在遭受了来自西方各种势力挤压和围堵20多年后,被第三世界的穷朋友们“抬进了”联合国(毛泽东语)。

中国对外援助受到了发展中国家广泛的欢迎,这是因为在“八项原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两条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平等互利;二是不干涉内政、不附加任何条件。与此同时,“八项原则”充分体现了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

中国的受援国不难发现这种援助与西方发达国家援助之间的本质区别。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曾经说过:“无论是在中国给予我国的巨大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中,还是我们在国际会议的交往中,中国从来没有一丝一毫要左右我们的政策或损害我们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企图。”⑨

2

(三)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制及其弊病

援外管理体制的设立取决于援助国的基本制度和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政策、形式和内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经历了“总交货人部制”和“承建部负责制”等适应计划经济和中国援外基本方式的管理体制。这两种体制都采取了中央负责制定援外政策、相关部委负责援外政策执行和项目管理的方式。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援外工作统抓统管,中央领导人直接过问援外工作,分管部委直接对中央负责,援外管理机构能够有效地利用行政指令的方法,实现全国一盘棋。各省及各部委均设有专门机构管理援外项目。上情可以下达,全局可以统筹,保障了援外政治任务的顺利执行。

然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弊病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这种援外管理体制当中。《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一书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承建部负责制和总交货人部制一样,单纯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援项目,财务管理实行预决算制,一切费用实报实销,项目投资多少,建设周期长短,工程质量优劣,同执行单位的经济利益没有关系,不利于充分调动项目执行单位和广大援外人员的积极性。这些弊病在七十年代末暴露得更为明显。”⑩

除了行政管理手段的缺陷之外,对外援助的决策也由于缺乏可行性研究而偏向规模过大、承诺任务超重等由意识形态因素导致的违反经济规律的现象。中国承诺将自己最好的技术和物资用于对外援助,结果却导致了大量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浪费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的援外规模也超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承受能力。随着中国国际舞台的扩大,要求中国援助的国家也迅速增多,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急剧扩大。1971~1975年,中国对外援助支出增长过猛,占同期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高达5.88%,其中1973年高达6.92%。(11)对外援助中应当体现的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与平衡被打破了。

20世纪70年代,中国并非没有看到对外援助工作中存在的上述弊病。但是产生于计划行政体制内的弊病很难在同一体制下得到纠正。只有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袭来之际压缩援助规模、改变援助方式、改革援外管理体制和方法才成为可能。

三 在改革中探索

对于任何一场重大的改革来说,首先需要回答的都是“改革什么?坚持什么?发展什么?”这样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对外援助的改革当中。

(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与邓小平的改革思路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世界角色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中国加入联合国以后,国际交往不断拓宽。除了继续并扩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以外,中国还相继恢复或建立了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外交关系,对外经济交往面随之扩大。中国需要重新确定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国际援助领域里,这种地位和作用是双重的——既是受援国也是援助国。作为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需要借助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知识和经验,尽快地把自己的国家建设起来;与此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继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朋友和伙伴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邓小平为中国设计的兼具受援国和援助国的角色直到他第三次回到领导岗位上以后才得到贯彻实施。1978年5月7日,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谈到中国作为援助国的作用时说:“我们现在还很穷,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方面还不可能做得很多,贡献还很小。到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了,我们对人类特别是对第三世界的贡献可能会多一点。”(12)同年6月2日,在会见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政府经济代表团时,邓小平进一步表明了对于接受援助的态度:“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13)

3

邓小平这种既接受援助又提供援助,接受援助发展自己之后提供更多援助的平等合作精神也反映在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这次会议正式提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会议还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14)这种开阔的思路奠定了中国援外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础。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参加经济社会理事会的同志报告说,联合国每年用于援助的支出高达250亿美元,其中约50亿美元是无偿援助,援助项目涉及人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能够加以妥善利用,将有助于促进中国的发展。中国是联合国中重要的发展中成员,有权利用联合国的资源。这个意见受到中国高层的关注。

(15)1979年,中国开始大量利用多边国际援助,接着又开始接受来自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双边援助,曾经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受援国。(16)

在成为受援国的同时,中国并没有终止对第三世界的援助。邓小平针对中国对外援助工作中力不从心的问题,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缓口气”的意见,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地通过修改援外的具体方法,“真正使受援国得到益处”。邓小平提倡的是一种“少花钱、多办事”的援助方式,一种效率原则,即一方面削减中国援外开支,另一方面保证受援国能够从中国的援助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当时,援越(越南)和援阿(阿尔巴尼亚)工作中的浪费和弊端在党内和社会上引起了对援外战略意义的怀疑。针对这些质疑,邓小平指出:“第三世界国家尽管穷,但在国际政治中的分量已经大大增加,这是任何人不能忽视的。”(17)

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多次亲自做外国领导人和友人的工作,不断强调中国永远不会忘记第三世界的穷朋友,他在会见马里总统穆萨·特拉奥雷的时候指出:“要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尽管自己发展了,还是要把自己看做是第三世界国家,不能忘记全世界所有的穷朋友。”“中国将来发展了??还是把帮助穷朋友摆脱贫困作为自己的任务。”(18) 自此,邓小平同志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得国内外就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维护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减少援外支出的数量、提高援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理解与认同。

(二)坚持什么?

在百废待兴的改革开放初期,立意改革的党中央对于中国援外的战略意义和所取得的成就的认识并没有丝毫改变和动摇。邓小平复出未久,就在1979年7月7日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指出:“应当肯定我们过去援助第三世界是正确的。我们国家经济困难,但我们还得拿出必要数量的援外资金。从战略上讲,我们真正发展起来了,要用相当数量来援助。中国发展以后不要忘记这一点。在援助问题上,方针要坚持,基本上援助的原则还是那个八条,具体方法要修改,真正使受援国得到益处。”(19)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曾撰文指出:“要告诉我们的同志,支援第三世界国家是一个带有战略性质的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20)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也说,“援外工作的成绩是主要的,方针是正确的??今后还是要援助的,这个方针不能变。问题是援助多少??要把劲鼓起来,各部门要支持,地方要支持,企业也要支持,使援外工作做得更好,把有限的钱用得更好”。(21)

根据上述精神,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在1980年重新确定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总方针。1980年3月,对外经济联络部召开全国外经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国际主义,坚持援外“八项原则”、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出有进、平等互利等主张。1980年1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出的《关于认真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的意见》

4

强调指出: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和援外人员的优良作风在国际上独树一帜,为中国赢得了崇高的政治声誉,进而伸张了中国对外援助中体现出来的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

一。该文件同时指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工作的总方针。援外工作作为外事工作的一个方面必须为这个总方针服务。”(22)

1983年初,中共中央又提出了“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23)其中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是“八项原则”的精髓,“讲求实效”来自于邓小平的改革思想,而“形式多样”则是对邓小平效率原则的落实。归纳起来就是在原有的国际主义原则基础上增加了“实事求是”的内容。1983年9月27日,国务院主要领导在接见第六次全国援外工作会议全体代表时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很穷,但是个大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第三世界提供援助,这是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全党要统一认识。我们对外援助要量力而行,又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指钱,尽力而为是指精神。我们为第三世界办点好事,虽然资金有限,但热心不能减退,精神不能减弱,能够做的事,我们必须努力做好。各部门、各地方一定要积极承担中央确定的援外任务,这是个政治任务。(24)

应当说,中国的对外援助不仅仅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而且是“一笔不可缺少的战略支出”(邓小平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这种战略支出的意义就更加凸显了。柏林墙的倒塌和苏东体制的解体使整个西方世界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西方的理论家们甚至宣称,由于东西方对峙局面的结束,历史也就随之“终结了”。在第二世界,不少国家放弃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希望国际资本的力量帮助它们快速地脱离贫困,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富足起来。但是,国际资本力量无边界的发展,却未能自动地给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带来发展与繁荣。邓小平一直都关切的“南北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趋势的背后其实隐藏了不同发展理念之间的博弈。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发展理念抹杀了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共识”即使在西方世界也并没有形成广泛的认同。在“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Johan Galtung)笔下,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第一定义”就是“多种发展模式”。他尖锐地批判道:“如果一种文明把自己的发展定义强加给另一种文明,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明确界定为文化暴力的典型例证”,因为它导致“文化灭绝”、“普遍异化”、“实质伤害”。(25)

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中国需要通过对外援助这种国际战略工具,为中国创造长时间和平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因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在保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特殊的国情,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而不是先颠覆自己的制度,然后移植其他国家的制度。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计,中国在国际上必须维护世界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和多样性,而要保证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就必须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维护自己的特殊性,同时帮助它们发展起来。这种战略思维与周恩来提出的援外工作“八项原则”、邓小平强调的援外战略意义与效率原则相统一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1993年7

剑三略施援手

月12日,江泽民主席重申了这种战略思维,他说:“必须充分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应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求共同进步。”(26)

2005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发展筹资高级别会议上再次呼吁,经济全球化应当向着均衡、普惠和共赢的方向发展,应当包容各种发展模式,同时建立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这是邓小平关于“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27)观念在新形势和

5

篇五:古剑奇谭2超详细主支线图文攻略

《古剑奇谭2

》全剧情图文攻略(全宝箱地图收集、全支线任务)

官方键位操作表:

补充两个细节的设定:

1.M键唤出小地图,勾选“导航”后,可以用鼠标直接在地图上标记要前往的地点,会显示与主线任务一样的导航效果;(有淡蓝色记号)

2.接下任务后,如果代表任务的“白色书卷”位置移动后,则代表该任务目前能完成,并且移动的位置即是任务地点;如果没有移动,则意味该任务需要之后才能完成。

序章

一:偃甲危机

长安城的定国公府邸,乐无异在工房里专心致致的组装一只木甲人,很快就要大功告成了,他还给这些家伙起了威风的名字-“天下第一金刚力士三号”。

如意看到地上的那把锈迹斑斑的古剑,不由惊慌的问无异少爷,怎么把老爷的藏品给拿来砍木头了。无异检查着木甲人,觉得它们体内的磁力太强,导致灵力流断续难继,于是他前往卧室找灵力增倍仪。

来到庭院开启教学模式,熟悉一下移动(WSAD)、冲刺(C)、走跑切换(R)等基本操作。按M打开地图,能看到!是剧情触发点,其它的客栈、商人和布告栏位置也一目了然。

进到卧室从桌上拾取三只灵力增倍仪(空格键),返回工房一边给三只木甲人安装,一边想着让娘刮目相看,娘总说他资质平平,无法成为谢爷爷那样的大偃师。

安装完毕,他摧动法阵来激活木甲人:“&^%¥#@??”咒诀念到一半却卡壳了,三只木甲人吱吱嘎嘎的一顿乱扭冲出了工房。乐无异登时慌了心神,连忙追了出去。

庭院里的木甲人左突右撞,摧枝折木,将花花草草弄得凌乱不堪,其中更有娘亲喜爱的盆栽。乐无异气愤之余,便拿这三只不谙人情的木甲人出气。

开启战斗教程,主角进到战场可自由移动,对敌人进行攻击或防御,如果在敌人攻击命中前的一瞬按下防御,可使出反弹,但不是所有的攻击技可以反弹。接下来试用金系法术“九霄雷霆”,法术要消耗元神,五行中金克木,所以对木甲人能造成较高的伤害。学习特技“流影剑”和“新月连环”,它们属于物理技能,消耗的是气。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