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王与马共天下的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44:00 字数作文
王与马共天下的简介字数作文

篇一:浅析“王与马共天下”

浅析“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读《东晋建国》有感 2010202140 郭子恩 外国语学院

浅析“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

——读《东晋建国》有感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英语2班

姓名:郭子恩

学号:2010202140

1 3/29/2013

浅析“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读《东晋建国》有感 2010202140 郭子恩 外国语学院

浅析“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

——读《东晋建国》有感

前言:

在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制度潜移默化地在变化,而其中在东晋时期出现的“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尤为特殊。一方面,皇统司马氏丧失权威,有名无实,但仍保留了号召力;另一方面,以琅琊王氏为首的士族虽不能取代司马氏皇权,但却对皇权的行使起到既牵制又维护的作用。所以说,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达致平衡的结果。东晋士族与皇权共治的门阀政治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我就以此为话题探讨一下“王与马共天下”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 王导 司马睿 士族 皇权 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下,门阀政治格局的产生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在“王与马共天下”一说之中,“王”所代表的是以有翼戴之功的琅琊王氏为首的士族,而“马”所指的当然就是皇统司马氏。而两者的矛盾与斗争又是怎样产生的,以至于两者最终决定选择互相妥协达致平衡呢?这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而门阀政治的历史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东晋政权的建立

西晋末期,政局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司马氏政权风雨飘摇。而此时的江南地区士族势力强盛,中央实际上无力控制这股士族力量的蓬勃发展,因此出现了政治空白,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士族石冰和陈敏之乱。当是时,陈敏已据江东,然“陈敏刑政无章,不为英俊所附;子弟凶暴,所在为患;顾荣、周玘等忧之”1。由此可见,在那个时候,士族石冰、陈敏等作乱之徒都有他们的政治势力所在,所以他们的企图曾一度到手,但是由于顾荣、周玘等人都认为陈敏此人地位卑微才略不足,难成大器,遂连通甘卓等讨讨伐陈敏,为后来司马睿渡江南下平定叛乱,进入建康扫清了障碍,这是东晋建国的先决条件。所以,可以说,东晋建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士族推动的,士族在一定程度上是司马氏建立东晋政权方的开路先锋。

但是南方士族为什么拥护司马政权呢?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在西晋灭亡之际,武、惠、怀、愍诸帝已无合法继承人,司马睿虽是疏属,毕竟仍是宗室,这是他比其他任何士族优越有资格建立政权的地方。另外,当时在北方胡族的入侵压力下,门阀士族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岌岌可危,威胁重重。只有尊奉司马睿为帝,才有可能在江左建立新王朝,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为了有力地牵制皇权,单单一个士族群体是不足够的,唯有与北方士族建立成一1 出自《资治通鉴》之《东晋建国》(北宋 司马光 著)

2 3/29/2013

浅析“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读《东晋建国》有感 2010202140 郭子恩 外国语学院

个庞大的利益群体,共同进退才能得以有效地牵制与维护皇权,同时明哲保身。

2. 东晋王朝的统治

江南士族两定江南使人们看到了其背后潜在的政治和军事实力。要知道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建立政权所依靠的是以王导为核心的南渡的北方士族,因此琅琊王司马睿初至建业,面对着这样一股力量,对于当时想要建立司马氏皇权的司马睿来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合作,笼络这派力量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但其“名论素轻,吴人不附”2, 在一定程度上,就使拥护他的北方士族与不归附他的南方士族之间出现了力量抗衡。而这一次同为士族出身的王导可以说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功劳更可被概括为“匡时辅政,契叶三主”3。他所提出的“清静为政,抚绥新旧”可以说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南北士族的纷争,而以王导为首的士族更自此成为了司马睿政权的主要支持者。而更后来,司马睿政权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的状况更是使其东晋政权变得有名无实的,自此建立起“祭则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权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促进这一政治模式的形成,有一方势力尤其地突出,那就是王氏士族。“帝之始镇江东也,敦与从弟导同心翼戴,帝亦推心任之,敦总征讨,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见王氏士族在东晋政权的统治中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政治与军事上的实力更是可以威胁到司马政权的稳定,而后来王敦的叛变也可以从侧面佐证士族阶层强大的政治势力能够与皇权达到想抗衡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司马皇权在统治上对士族阶层的过分依赖使得皇权丧失权威,处处受士族势力的牵制,仅余号召力,无法推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最后不得不作出妥协,促成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

门阀政治的内容及分析

由以上的分析所得,门阀政治的形成于当时的东晋政权来说已经是大势所趋,那么究竟“王与马共天下”的具体内容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1、 皇权受士族势力所牵制无法专政

4因为司马睿“在晋室诸王中既无威望,又无实力,更无功劳” (《东晋门阀政治》第

341页),所以他的政权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士族势力的限制,无法实行专政。一方面是因为他所建立的政权是依靠士族势力而非自身的政治力量建立的,他全靠门阀士族扶持方得登上皇帝宝座,所以一开始政权建立,司马睿就比过往的君主要低一等,无法用自身的力量来统治整个王朝,他只能放下身段,在一定程度上向士族妥协退让,将一部分的权力分给士族势力,而自己保留皇权,稳坐皇位,稳定政权。他对士族力量的依赖造成了他今天这个局面。

但另一方面,士族势力相当大,尤其是南北士族联结起来形成同一战线的时候,司马睿政权面临的威胁就更加地大了。倘若司马睿死守手中的权力,那么必然会导致另一场的政权大战,而这样不仅政权不保,整个江东地区都会受到外来的入侵破坏,要知道当时北方胡人可是在一旁虎视眈眈。所谓“蚌鹤相争,渔翁得利”,总不能因权力两败俱伤最终让胡人的阴谋得逞,皇权也不得不向士族势力作出妥协,共同守卫政权。

王与马共天下的简介

当然这也与统治者本身有一定的关系。虽说司马睿出身于西晋皇族,可平生却无突出功2

3 出自《资治通鉴》之《东晋建国》(北宋 司马光 著) 出自《晋书·王导传》

4 出自《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 著)

3 3/29/2013

浅析“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读《东晋建国》有感 2010202140 郭子恩 外国语学院

绩,这使他当任统治者期间底气不足。另外他的性格温厚,史书中曾这样评价司马睿:“帝性简俭冲素,容纳直言,虚己待物。”5也因此,他没有对手中的权力过于的执着,相反,他选择了顺从,顺应时局,自己安心为君,皇权垂拱,士族当权。

2、士族势力无法夺权需向皇权妥协

与过往的士族势力不一样,东晋的这一支士族势力尤为强大,甚至可以与皇权相抗衡,为什么东晋士族势力会如此地强大却最终不得不向皇权妥协呢?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士族势力是东晋政权建立的主力军。在上文已经分析过,虽然东晋政权是在司马睿的名义下建立的,但是从当时的环境来讲,是先由南方士族平定两乱为司马睿、王导为首的南渡的北方势力清理了进入建康的障碍,南方士族势力可以说是东晋建国的幕后功臣。但在北方胡族的强大压力下,门阀士族又只能尊奉司马睿为帝,才有可能在江左建立新王朝,保护自己岌岌可危的政治、经济利益。从这方面来讲,南方士族不得不依赖于司马睿,而后来在政权建立之后,也不得不避讳这一点,只能与之抗衡却无法夺权自立。

第二,要保护士族的利益,单单依靠某个士族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南北士族势力选择了联结起来,与皇权相抗衡以求两者间的平衡,维护自己的利益。另外,建权后的士族势力兵权在手,有自己的政治实力和军事力量,牢牢掌握以荆州、江州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军权以及以京口、广陵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军权。但是由于这些优势是由两方士族势力一同努力所得,所以倘若士族势力奋起夺权的可行性大大降低,一来是士族势力内部对这一问题存在分歧,二来,单方面的士族势力不足以夺权而为之。我们都知道,以王导为首的是南渡的北方士族势力,所以在东晋政权中,北方士族的政治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是要高于江南势力的,这也是士族势力内部之间出现矛盾,而这两方力量的抗衡,就削弱了两方联结起来与皇权抗衡的力量。这也导致了,既不可共夺而取之,亦无法势单而为之。

对门阀政治的评价

所说门阀政治并非起源于东晋,早在东汉时期已见其萌芽,但是为什么会在东晋时期走向繁盛的呢?这实际上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如果以上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都不会有江左百年门阀政治局面。反之,这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的变化,都会导致江左门阀政治的相应变化。”6(《东晋门阀政治》294页)而究竟这种门阀政治又对当时的政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是好是坏,难以定夺,但其中一定有其意义所在。

1、积极意义

从积极意义上来看,门阀政治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讲是有稳定政权,防止权力泛滥的作用的。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当时的西晋内忧外困,为司马睿要想崛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他是不得不取得各方政治势力的支持才能够顺利南渡,在江南地区站稳脚跟,其中大批北方流民和士族南下,因此也影响了当地的士族势力。可是当时江南士族势力也面临着北方胡人入侵的冲击,所以他们不得不作出妥协来,与北方士族势力结成同一战线,为新政权的建立提供坚实的政治力量,同时也捍卫其自身的利益。在加上流民们为新政权的建立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军事力量,东晋政权终于得以在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环境下建立起来。而要在这样一个艰难5

6 出自《晋书》之《帝纪第六》 出自《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著)

4 3/29/2013

浅析“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读《东晋建国》有感 2010202140 郭子恩 外国语学院

的环境下,维持政权的安定,当政者在权力方面所作出的妥协是值得的:一来,有利于将士族势力的好处发挥到最大程度,避免因为皇权的过多限制而作出错误的判决;另一方面,作为对士族势力的肯定,权力之间的相互限制有利于维持政权的稳定,减少内讧的发生。于是乎这种“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的出现有它的必要性以及可取性。

2、消极意义

但从消极意义上来讲,这种权力不能高度集中的统治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说不能够长久。虽然说,降低皇权专政有利于当时政权的稳定,但长期来讲,是无利的。一来,倘若给予士族势力过多的权力,会导致天子权威的丧失,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是不利的。当统治者无法把握手中的权力时,那么他对政权的掌控度就会减低,当权力丧失过多,他方力量超越皇权时,当政者就不能在掌控住整个局面,那么国家面临分裂或入侵的威胁就会加重。其实,在东晋后期,也就曾出现这样的危机,权臣王敦举兵反叛就为当政者提了一个醒。虽说王敦兵变还有其他原因,但他敢于起兵反叛从侧面论证了当时候士族势力拥有了相当大的军事实力与政治力量。另外由于皇权并未收紧,皇权无法得以振兴,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皇室显得有心无力,如失败的北伐等。

总的来说,我们很难对一件事情下绝对的定论,每件事都有其两面性,尤其是这种历史上尤为特殊的状况。而我们需要做的是要以批判的思维来看待问题,从中总结出对今日有利用价值的教训与经验,以史为鉴,开拓前路。

小结:

在《东晋建国》这一课中,我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去评价一件历史事件。可以说,在两千多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来讲,这种“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是十分特殊的。通过对这种特殊政治格局的分析,我了解到了它是有它的存在必要性以及必然性的。在研究探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每件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就如此文所探讨的“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对它定义好坏是不可能的,只有深入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其内容以及意义,你才能对它作出一个合理的评价。其实,世事亦如此,好坏对错难断,唯有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学习前人的经验,这样才能不断前进,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豆瓣读书,《与谁共天下》

刘后滨、李晓菊,《〈资治通鉴〉二十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吴鉒鉒、林校生,《王导的“愦愦”之政与东晋初期的北伐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陈向怀,《也论东晋建国》http://blog.sina.com.cn/s/blog_78c432eb0100stqn.html

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百度文库

5 3/29/2013

篇二:中国史研究总目

《中国史研究》总目(1979-2003)

2008-04-13 22:15:06| 分类: 文献目录类 |字号 订阅

1979年第1期(总1期)

毛泽东同志给郭沫若同志的信(手迹)

有关《易经》的信 郭沫若

治史遗简及晋长沙王刈卒年考 陈垣

批判封建主义,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不懈 本刊评论员

“四人帮”神化秦始皇驳议 周年昌、李祖德、谢桂华

清官海瑞 刘重日、曹贵林

论农民的皇权主义思想 李贵海

《尚书.甘誓》校释译论 顾颉刚刘起纡

殷代的奴隶监狱和奴隶暴动──兼甲骨文“圉”、“戎”二字用法的分析

魏晋时期有关高昌的一些资料 唐长孺

关于前秦政权的民族性质及其对东晋的战争性质问题 黄烈

《唐律》的社会经济基础及其阶级本质 杨廷福

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邻近诸部 韩儒林

元代户等制略论 陈高华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 杨向奎

论宋应星的思想 何兆武

1979年第2期(总2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封建思想 林铁钧

中国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批判 王曾瑜

郭老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纪念郭沫若同志逝世一周年 尹达

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前提 刘永成

关于清代前期景德镇瓷业资本主义萌芽的考察 潘群

“闾左”试探 田人隆

敦煌文书中的唐五代“行人” 姜伯勤

再论宋江的几个问题 吴泰

朱熹《四书集注》的天理论和性论 邱汉生

李自成起事考 顾诚

从大汶口文化看氏族制度的演变 罗琨张永山

夏文化初论 吴汝祚 齐文心

汉代的中国与埃及 孙毓棠

书评:读《凡将斋金石丛稿》 魏连科

来稿摘登:夏启“荒淫无度”说质疑 龚维英(封三)

补白:伯希和《马哥孛罗游记诠释》简介 江辛眉

1979年第3期(总3期)

中国史学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庆祝建国三十周年部分史学家笔谈

继往开来的史学工作 周谷城

提倡科学上的诚实态度 候外庐

缩短战线,深入钻研,早出成果 郑天挺

勿空破,认真立 谭其骧

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尚钺

夏史初曙 徐中舒

编好《甲骨文合集》,向建国三十周年献礼 胡厚宣

谈谈秦汉史和秦汉考古的研究 陈直

从魏晋南北朝史谈历史的借鉴 王仲荦

对于研究明清史的一点体会 谢国桢

大力开展中外关系史的研究 季羡林

春秋赋税制度及其演变初探 李根蟠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论战果至西汉前期儒家思想与封建政治的关系

“民数”与汉代政权 王毓铨

曹操与天师道 陈守实

“释王与马共天下” 田余庆

试论金元时官田的增多 韩国磐

论东林党的灭亡 刘志琴

论清代的文字狱 孔立

《夏小正》及其在农业史上的意义 夏纬英、范楚玉

《明史食货志》的编纂学 李洵

书评

一步优秀的历史人物传记 陈梧桐

读史札记

释《南郡守腾文书》——读云梦秦简札记 熊铁基

“吏谁从军”解——读秦简《编年纪》札记 熊克

周代的甲骨文 宇信

林甘泉

1979年第4期(总4期)

论鲜卑拓跋部向封建制的专化 黄佩瑾

论皇太极 金成基

顾炎武北上抗清说考辨 王春瑜

封建特权批判 白钢

明清时代阶级关系的新探索 傅衣凌

关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沈定平

中山三器释文及宫堂图说明 徐中舒、伍仕谦

史记西南夷传概说 方国瑜

关于新发现的居延汉简的几个问题 裘锡圭

关于北宋前期的“中书” 陈振

成都平原古代人工河流辨解 魏达议

弓月城和阿力麻里城方位考 孟凡人

论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陈秉才

李大钊的史学思想 叶桂生

补白

杨鸿揭帖 河北省博物馆供稿

《商雒杂忆》之谜 甘普砂

《流土记》与《流寇记》 劳固

1980年第1期(总5期)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 宁可

中国从先进到落后的三百年 王宏钧

佛道之争与鉴真东渡 卞孝萱

“江户时代”日本漂流民对中国的认识 (日本)佐藤三郎

论黄巾起义与宗教的关系 赵克尧、许道勋

南朝少数民族概况及其与汉族的融合 朱大渭

唐代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的历史地位 乌廷玉

王安石经济思想若干问题试析 谷霁光谷远峰

商代的马和养马业 王宇信

孔子与《春秋》 罗世烈

《墨子·备城门》等篇与居延汉简 陈直

秦汉啬夫考 钱剑夫

西夏天庆间典当残契的复原 陈国灿

谢○的《后鉴录》及其史料价值 武新立

1980年第2期(总6期)

论明清苏州地区会馆的性质及其作用 洪焕椿

明代徭役制度散论 左云鹏

明代盐商的历史演变 薛宗正

明代对大运河的治理 朱玲玲

从北朝的九等户到宋朝的五等户 王曾瑜

唐末农民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略论 诸葛计

王莽与刘秀 张志哲罗义俊

郭志坤

“隶臣妾”辨 林剑鸣

永宁纳西族从初期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詹承绪李近春

“支那”一词起源质疑 汶江

僚人入蜀考 刘琳

试论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历史作用 陈申如、朱正谊

清代经今文学的复兴 汤志钧

学术讨论

论《甘誓》书》 于省吾

《尚书·甘誓》“三正”考辨》 李民

《尚书·甘誓》“五行”说质疑 杨升南

读史札记

王之涣墓志介绍 李希泌

蔡朦非蔡曚 顾吉辰

1980年第3期(总7期)

敦煌吐鲁番史料中有关伊、西、北庭节度使留后问题 唐长孺

敦煌寺院文书中“梁户”的性质 姜伯勤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校勘 贺世哲

关于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 王尧

敦煌乐舞资料的历史背景 阴法鲁

就甲骨文所见试说商代的王室田庄 王贵民

胥靡试探 吴荣曾

唐代的资课 唐耕耦

辽朝经济举隅 嵇训杰

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叶显恩

明代荆襄流民与棚民 樊树志

清代前期景德镇瓷业中官窑地位的考察 王钰欣

略论我国封建时代的粮食生产 张泽咸、郭松义

读史札记

赵鞅誓师辞解 何直刚

郑芝龙兄弟究系几人 张宗洽

1980年第4期(总8期)

陈垣同志的史学研究 陈乐素

怀念吕振羽同志 侯外庐

夏都探索 方酉生

论商代的继承制度 赵锡元

商汤都亳考 郑杰祥

“闾左”辨疑 王好立

关于东晋时期黄、白籍的几个问题 高敏

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与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郑广铭

清初利用汉族地主集团所施行的统治政策 谢国桢

论康熙收复台湾及其善后措施 商鸿逵

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商人与“倭寇” 林仁川

十七、八世纪华瓷传入欧洲的经过及其相互影响 朱杰勤

《隋书》赤土国究在何处 陈碧笙

吐鲁番阿斯塔那216号唐墓壁画考释 张勋燎

关于引用杨嘞起义一条史料的商榷 臧嵘

“成吉思汗”称号考释 舒振邦

亦失哈考略 丛佩远

1981年第1期(总9期)

从《大诰》看明初的专制政治 陈高华

论曲阜孔氏的宗族制度──兼谈中国封建宗法家长制的特徵 张兆麟、钟遵先

篇三:中国史研究目录

1979年第1期(总1期)

毛泽东同志给郭沫若同志的信(手迹)

有关《易经》的信 郭沫若

治史遗简及晋长沙王刈卒年考 陈垣

批判封建主义,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不懈 本刊评论员

“四人帮”神化秦始皇驳议 周年昌、李祖德、谢桂华

清官海瑞 刘重日、曹贵林

论农民的皇权主义思想 李贵海

《尚书.甘誓》校释译论 顾颉刚刘起纡

殷代的奴隶监狱和奴隶暴动——兼甲骨文“圉”、“戎”二字用法的分析

魏晋时期有关高昌的一些资料 唐长孺

关于前秦政权的民族性质及其对东晋的战争性质问题 黄烈

《唐律》的社会经济基础及其阶级本质 杨廷福

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邻近诸部 韩儒林

元代户等制略论 陈高华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 杨向奎

论宋应星的思想 何兆武

1979年第2期(总2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封建思想 林铁钧

中国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批判 王曾瑜

郭老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纪念郭沫若同志逝世一周年 尹达

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前提 刘永成

关于清代前期景德镇瓷业资本主义萌芽的考察 潘群

“闾左”试探 田人隆

敦煌文书中的唐五代“行人” 姜伯勤

再论宋江的几个问题 吴泰

朱熹《四书集注》的天理论和性论 邱汉生

李自成起事考 顾诚

从大汶口文化看氏族制度的演变 罗琨张永山

夏文化初论 吴汝祚

汉代的中国与埃及 孙毓棠

书评:读《凡将斋金石丛稿》 魏连科 齐文心

来稿摘登:夏启“荒淫无度”说质疑 龚维英(封三)

补白:伯希和《马哥孛罗游记诠释》简介 江辛眉

1979年第3期(总3期)

中国史学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庆祝建国三十周年部分史学家笔谈 继往开来的史学工作 周谷城

提倡科学上的诚实态度 候外庐

缩短战线,深入钻研,早出成果 郑天挺

勿空破,认真立 谭其骧

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尚钺

夏史初曙 徐中舒

编好《甲骨文合集》,向建国三十周年献礼 胡厚宣

谈谈秦汉史和秦汉考古的研究 陈直

从魏晋南北朝史谈历史的借鉴 王仲荦

对于研究明清史的一点体会 谢国桢

大力开展中外关系史的研究 季羡林

春秋赋税制度及其演变初探 李根蟠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论战果至西汉前期儒家思想与封建政治的关系

“民数”与汉代政权 王毓铨

曹操与天师道 陈守实

“释王与马共天下” 田余庆

试论金元时官田的增多 韩国磐

论东林党的灭亡 刘志琴

论清代的文字狱 孔立

《夏小正》及其在农业史上的意义 夏纬英、范楚玉

《明史食货志》的编纂学 李洵

书评

一步优秀的历史人物传记 陈梧桐

读史札记

释《南郡守腾文书》——读云梦秦简札记 熊铁基

“吏谁从军”解——读秦简《编年纪》札记 熊克

周代的甲骨文 宇信

1979年第4期(总4期)

林甘泉

论鲜卑拓跋部向封建制的专化 黄佩瑾

论皇太极 金成基

顾炎武北上抗清说考辨 王春瑜

封建特权批判 白钢

明清时代阶级关系的新探索 傅衣凌

关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沈定平

中山三器释文及宫堂图说明 徐中舒、伍仕谦

史记西南夷传概说 方国瑜

关于新发现的居延汉简的几个问题 裘锡圭

关于北宋前期的“中书” 陈振

成都平原古代人工河流辨解 魏达议

弓月城和阿力麻里城方位考 孟凡人

论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陈秉才

李大钊的史学思想 叶桂生

补白

杨鸿揭帖 河北省博物馆供稿

《商雒杂忆》之谜 甘普砂

《流土记》与《流寇记》 劳固

1980年第1期(总5期)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 宁可

中国从先进到落后的三百年 王宏钧

佛道之争与鉴真东渡 卞孝萱

“江户时代”日本漂流民对中国的认识 (日本)佐藤三郎

论黄巾起义与宗教的关系 赵克尧、许道勋

南朝少数民族概况及其与汉族的融合 朱大渭

唐代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的历史地位 乌廷玉

王安石经济思想若干问题试析 谷霁光谷远峰

商代的马和养马业 王宇信

孔子与《春秋》 罗世烈

《墨子·备城门》等篇与居延汉简 陈直

秦汉啬夫考 钱剑夫

西夏天庆间典当残契的复原 陈国灿

谢○的《后鉴录》及其史料价值 武新立

1980年第2期(总6期)

论明清苏州地区会馆的性质及其作用 洪焕椿

明代徭役制度散论 左云鹏

明代盐商的历史演变 薛宗正

明代对大运河的治理 朱玲玲

从北朝的九等户到宋朝的五等户 王曾瑜

唐末农民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略论 诸葛计

王莽与刘秀 张志哲罗义俊

郭志坤

“隶臣妾”辨 林剑鸣

永宁纳西族从初期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詹承绪李近春

“支那”一词起源质疑 汶江

僚人入蜀考 刘琳

试论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历史作用 陈申如、朱正谊

清代经今文学的复兴 汤志钧

学术讨论

论《甘誓》书》 于省吾

《尚书·甘誓》“三正”考辨》 李民

《尚书·甘誓》“五行”说质疑 杨升南

读史札记

王之涣墓志介绍 李希泌

蔡朦非蔡曚 顾吉辰

1980年第3期(总7期)

敦煌吐鲁番史料中有关伊、西、北庭节度使留后问题 唐长孺

敦煌寺院文书中“梁户”的性质 姜伯勤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校勘 贺世哲

关于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 王尧

敦煌乐舞资料的历史背景 阴法鲁

就甲骨文所见试说商代的王室田庄 王贵民

胥靡试探 吴荣曾

唐代的资课 唐耕耦

辽朝经济举隅 嵇训杰

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叶显恩

明代荆襄流民与棚民 樊树志

清代前期景德镇瓷业中官窑地位的考察 王钰欣

略论我国封建时代的粮食生产 张泽咸、郭松义

读史札记

赵鞅誓师辞解 何直刚

郑芝龙兄弟究系几人 张宗洽

1980年第4期(总8期)

陈垣同志的史学研究 陈乐素

怀念吕振羽同志 侯外庐

夏都探索 方酉生

论商代的继承制度 赵锡元

商汤都亳考 郑杰祥

“闾左”辨疑 王好立

关于东晋时期黄、白籍的几个问题 高敏

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与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郑广铭

清初利用汉族地主集团所施行的统治政策 谢国桢

论康熙收复台湾及其善后措施 商鸿逵

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商人与“倭寇” 林仁川

十七、八世纪华瓷传入欧洲的经过及其相互影响 朱杰勤

《隋书》赤土国究在何处 陈碧笙

吐鲁番阿斯塔那216号唐墓壁画考释 张勋燎

关于引用杨嘞起义一条史料的商榷 臧嵘

“成吉思汗”称号考释 舒振邦

亦失哈考略 丛佩远

1981年第1期(总9期)

从《大诰》看明初的专制政治 陈高华

论曲阜孔氏的宗族制度——兼谈中国封建宗法家长制的特徵 张兆麟、钟遵先

试论清代闽北民间的土地买卖——清代闽北土地买卖文书剖析 杨国桢 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 彭泽益

试述明代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从翰香

篇四:河南省中原名校2014届高三上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河南省中原名校 2014 届高三上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 张宏杰 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除却清淡一面。孙登布 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 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 携一壶酒,使之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阮修则“常步行,以百钱挂杖 头,至酒店,便独酣饮”。阮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 醉便眠其妇侧”。 “邻家处子有才色, 未嫁而卒, 籍与无亲, 生不相识, 往哭尽哀而去”。 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 出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 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 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 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 而且还是频招,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从这些言说、举动和故事中,我们能分明感受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 立不羁。如果说士族社会中的汉朝和唐朝更像贵族时代的西周,整饬有序,礼乐辉煌, 文化雍容大度,那么魏晋就像贵族时代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个性和才情能得以充分展示, 因此极富创造力的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时代高 度相似。这个时代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与皇权的不稳定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世家大族的稳定性。许多世家大族势力急剧 膨胀,甚至发展到“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类似领主状态。许多士族富厚过于王侯。

东晋士族庄园遍布江左,他们“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成 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妓妾溢房。园林拟上林,馆第僭太极”。 正如柳诒微所说:“魏晋以降,易君如举棋,帝国朝代之号如传舍然。??当时士大夫 以地方绅士,操朝廷用人之权。于是朝代虽更,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岂惟 可以激扬清浊,仰亦所以抵抗君权也。”因此世家大族对皇权形成强大的牵制,以至于 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 在这种情况下,铁桶一般的大一统政治秩序被打破了,许多旧门士人凭借门第资本, 不再对权力俯首帖耳:“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世族们)犹昂然以门第自负。”一 些门第高贵的士人,甚至对门第不如他久远的皇帝抱一种隐隐的睥睨之态。面对政治权 威,他们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许多人甚至不屑于为皇帝服务。 (选自 2013 年 2 月下《杂文月刊》,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魏晋人士崇尚清淡,见面必玄谈,文人名士的智慧之花在言谈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这让后人羡慕不已。 B.“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 善弹琴。”从中可以看出阮籍的纵性任情。 C.许多魏晋人士多才多艺又落拓不羁,其纵酒放达、纵情越礼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 如刘伶、阮修等。 D.阮籍与王安丰追求个性自由发展,注重自我,注重感情,狂简旷达,纵性任情,追 求享乐,这些行为让后人内心向往却不敢仿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魏晋士人多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合作,视仕途为污秽之地。为此,嵇康与山涛绝交, 阮籍曾经一醉六十余日。 B.王羲之多次受到朝廷的征召,但他都没有去赴任。由此说明,在魏晋时代,王羲之 的社会价值相当低。 C.魏晋士人颇有春秋战国遗风,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 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

D.相对于汉朝和唐朝,魏晋时代的士人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才情。魏晋时代是 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春秋战国时代非常相似,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更换频 繁,皇权极不稳定。 B.在魏晋时代,世家大族的势力比较强大,许多士族富过王侯。只有经过朝代的更替, 世家人族的势力才会动摇。 C.从魏晋时代“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世家大族的势力很大,甚 至能够牵制皇权。 D.在魏晋时代,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面对政治权威,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他们甚 至瞧不起门第远不如他久远的皇帝。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萧授,华容人。由千户从成祖起兵,至都指挥同知。永乐十六年,擢右军都督佥事, 充总兵官,镇湖广、贵州。 宣德元年,镇远邛水蛮银总作乱。指挥祝贵往抚,被杀。授遣都指挥张名破斩之。 贵州宣慰所辖乖西巴香诸峒寨,山箐深险,诸蛮错居,攻剽他部,伤官军,发民冢。而 昆阻比诸寨亦恃险不输赋。二年,授遣都指挥苏保会宣慰宋斌攻破昆阻比寨,穷追,斩 伪王以下数百人。乖西诸蛮皆震慑归命。 水西蛮阿闭妨宜作乱,授结旁寨酋,以计诛之。而西堡蛮阿骨等与寨底、丰宁、清 平、平越、普安诸苗复相聚为寇,四川筠连诸蛮应之。授且捕且抚。诸蛮先后听命,承 制赦之。以丰宁酋稔恶,械送京师,伏诛。七年,谕降安隆酋岑俊。已,讨辰州蛮。擒 其酋八十,斩馘无算。移兵击江华苗,讨富川山贼,先后破擒之。 先是,贵州治古、答意二长官司苗数出掠。授筑二十四堡,环其地,分兵以戍,贼 不得逞。久之,其酋吴不尔觇官军少,复掠清浪,杀官吏。授遣张名击破之。贼走湖广 境,结生苗,势复张。授乃发黔、楚、蜀军分道捕讨。进军竿子坪,诛不尔,斩首五百 九十余级。贼悉平。九年,都匀蛮为乱,引广西贼入掠。授遣指挥陈原、顾勇分道邀击,

获贼首韦万良等,降下合江蔡郎等五十余寨。 英宗即位,命佩征蛮副将军印,镇守如故。念授年老,以都督佥事吴亮副之。正统 元年,普定蛮阿迟等叛,僭称王,四出攻掠。授遣顾勇等捣其巢,破之。而广西蒙顾十 六洞与湖广逃民相聚蜂起,授督兵围之。再战,悉檎斩其酋,余党就诛。捷闻,进右都 督。上言:“靖州与广西接壤,时苦苗患。永乐、宣德间,尝储粮数万石,备军兴。比 年储粮少,有警。发人徒转输,贼辄先觉,以故不能得贼。乞于清浪、靖州二卫,各增 储五万石,庶缓急可借。”报可。 四年,贵州计沙贼苗金虫、苗总牌纠洪江生苗作乱,伪立“统千侯”“统万侯”号。 授督兵抵计沙,分遣都指挥郑通攻三羊洞,马晔攻黄柏山,大破之。吴亮穷追至蒲头、 洪江,斩总牌,千户尹胜诱斩金虫,于是生苗尽降。授沉毅多计算,裨校皆尽其材,而 驭军严整。自镇远侯顾成殁,群蛮所在屯结。官军讨之,皆无功。授在镇二十余年,规 画多本于成。久益明练,威信大行,寇起辄灭,前后诸帅莫及也。论功,进左都督。是 年六月召还,以老致仕。寻起视事右府。十年卒。赠临武伯,谥靖襄。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昆阻比诸寨亦恃险不输赋 B.其酋吴不尔觇官军少 C.僭称王,四出攻掠 D.比年储粮少 输:缴纳 觇:视、看 僭:非法 比年:连年 ) )5.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萧授为将“沉毅多计算”的一组是(3 分)( ①由千户从成祖起兵,至都指挥同知 ②攻剽他部,伤官军,发民冢 ③水西蛮阿闭妨宜作乱,授结旁寨酋,以计诛之 ④授筑二十四堡,环其地,分兵以戍,贼不得逞 ⑤念授年老,以都督佥事吴亮副之 ⑥授督兵抵计沙,分遣都指挥郑通攻三羊洞,马晔攻黄柏山,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萧授在永乐十六年,升任右军都督佥事,充任总兵官,镇守湖广、贵州。宣德元 年,萧授派人击败了镇远邛水蛮夷银总。 B.萧授在平定西堡蛮夷阿骨和寨底、丰宁、清平、平越、普安各地苗人的叛乱时, 一边追捕一边安抚,秉承皇帝旨意把所有的蛮夷全部赦免。 C.贵州治古、答意二长官司的苗人多次出来掠夺,萧授修筑堡垒分派兵力戍守。后 来贼寇劫掠清浪,杀官吏,萧授派张名打败了他们。 D.萧授上疏要求在清浪、清州二卫,各增加储粮五万石,这样可以在有战事的时候 不用转运粮食,从而避免被贼寇觉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已,讨辰州蛮,擒其酋八十,斩馘无算。移兵击江华苗,讨富川山贼,先后破 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功,进左都督。是年六月召还,以老致仕。寻起视事右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8.诗歌一、二句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 析 (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五:中国史研究百期总目

1979年第1期(总1期)

毛泽东同志给郭沫若同志的信(手迹)

有关《易经》的信 郭沫若

治史遗简及晋长沙王刈卒年考 陈垣

批判封建主义,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不懈 本刊评论员

“四人帮”神化秦始皇驳议 周年昌、李祖德、谢桂华

清官海瑞 刘重日、曹贵林

论农民的皇权主义思想 李贵海

《尚书.甘誓》校释译论 顾颉刚刘起纡

殷代的奴隶监狱和奴隶暴动──兼甲骨文“圉”、“戎”二字用法的分析

魏晋时期有关高昌的一些资料 唐长孺

关于前秦政权的民族性质及其对东晋的战争性质问题 黄烈

《唐律》的社会经济基础及其阶级本质 杨廷福

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邻近诸部 韩儒林

元代户等制略论 陈高华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 杨向奎

论宋应星的思想 何兆武

1979年第2期(总2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封建思想 林铁钧

中国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批判 王曾瑜

郭老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纪念郭沫若同志逝世一周年 尹达

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前提 刘永成

关于清代前期景德镇瓷业资本主义萌芽的考察 潘群

“闾左”试探 田人隆

敦煌文书中的唐五代“行人” 姜伯勤

再论宋江的几个问题 吴泰

朱熹《四书集注》的天理论和性论 邱汉生

李自成起事考 顾诚

从大汶口文化看氏族制度的演变 罗琨张永山

夏文化初论 吴汝祚

汉代的中国与埃及 孙毓棠

书评:读《凡将斋金石丛稿》 魏连科 齐文心

来稿摘登:夏启“荒淫无度”说质疑 龚维英(封三)

补白:伯希和《马哥孛罗游记诠释》简介 江辛眉

1979年第3期(总3期)

中国史学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庆祝建国三十周年部分史学家笔谈 继往开来的史学工作 周谷城

提倡科学上的诚实态度 候外庐

缩短战线,深入钻研,早出成果 郑天挺

勿空破,认真立 谭其骧

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尚钺

夏史初曙 徐中舒

编好《甲骨文合集》,向建国三十周年献礼 胡厚宣

谈谈秦汉史和秦汉考古的研究 陈直

从魏晋南北朝史谈历史的借鉴 王仲荦

对于研究明清史的一点体会 谢国桢

大力开展中外关系史的研究 季羡林

春秋赋税制度及其演变初探 李根蟠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论战果至西汉前期儒家思想与封建政治的关系 “民数”与汉代政权 王毓铨

曹操与天师道 陈守实

“释王与马共天下” 田余庆

试论金元时官田的增多 韩国磐

论东林党的灭亡 刘志琴

论清代的文字狱 孔立

《夏小正》及其在农业史上的意义 夏纬英、范楚玉

《明史食货志》的编纂学 李洵

书评

一步优秀的历史人物传记 陈梧桐

读史札记

释《南郡守腾文书》——读云梦秦简札记 熊铁基

“吏谁从军”解——读秦简《编年纪》札记 熊克

周代的甲骨文 宇信

1979年第4期(总4期)

林甘泉

论鲜卑拓跋部向封建制的专化 黄佩瑾

论皇太极 金成基

顾炎武北上抗清说考辨 王春瑜

封建特权批判 白钢

明清时代阶级关系的新探索 傅衣凌

关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沈定平

中山三器释文及宫堂图说明 徐中舒、伍仕谦

史记西南夷传概说 方国瑜

关于新发现的居延汉简的几个问题 裘锡圭

关于北宋前期的“中书” 陈振

成都平原古代人工河流辨解 魏达议

弓月城和阿力麻里城方位考 孟凡人

论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陈秉才

李大钊的史学思想 叶桂生

补白

杨鸿揭帖 河北省博物馆供稿

《商雒杂忆》之谜 甘普砂

《流土记》与《流寇记》 劳固

1980年第1期(总5期)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 宁可

中国从先进到落后的三百年 王宏钧

佛道之争与鉴真东渡 卞孝萱

“江户时代”日本漂流民对中国的认识 (日本)佐藤三郎

论黄巾起义与宗教的关系 赵克尧、许道勋

南朝少数民族概况及其与汉族的融合 朱大渭

唐代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的历史地位 乌廷玉

王安石经济思想若干问题试析 谷霁光谷远峰

商代的马和养马业 王宇信

孔子与《春秋》 罗世烈

《墨子·备城门》等篇与居延汉简 陈直

秦汉啬夫考 钱剑夫

西夏天庆间典当残契的复原 陈国灿

谢○的《后鉴录》及其史料价值 武新立

1980年第2期(总6期)

论明清苏州地区会馆的性质及其作用 洪焕椿

明代徭役制度散论 左云鹏

明代盐商的历史演变 薛宗正

明代对大运河的治理 朱玲玲

从北朝的九等户到宋朝的五等户 王曾瑜

唐末农民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略论 诸葛计

王莽与刘秀 张志哲罗义俊

郭志坤

“隶臣妾”辨 林剑鸣

永宁纳西族从初期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詹承绪李近春

“支那”一词起源质疑 汶江

僚人入蜀考 刘琳

试论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历史作用 陈申如、朱正谊

清代经今文学的复兴 汤志钧

学术讨论

论《甘誓》书》 于省吾

《尚书·甘誓》“三正”考辨》 李民

《尚书·甘誓》“五行”说质疑 杨升南

读史札记

王之涣墓志介绍 李希泌

蔡朦非蔡曚 顾吉辰

1980年第3期(总7期)

敦煌吐鲁番史料中有关伊、西、北庭节度使留后问题 唐长孺

敦煌寺院文书中“梁户”的性质 姜伯勤

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校勘 贺世哲

关于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 王尧

敦煌乐舞资料的历史背景 阴法鲁

就甲骨文所见试说商代的王室田庄 王贵民

胥靡试探 吴荣曾

唐代的资课 唐耕耦

辽朝经济举隅 嵇训杰

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叶显恩

明代荆襄流民与棚民 樊树志

清代前期景德镇瓷业中官窑地位的考察 王钰欣

略论我国封建时代的粮食生产 张泽咸、郭松义

读史札记

赵鞅誓师辞解 何直刚

郑芝龙兄弟究系几人 张宗洽

1980年第4期(总8期)

陈垣同志的史学研究 陈乐素

怀念吕振羽同志 侯外庐

夏都探索 方酉生

论商代的继承制度 赵锡元

商汤都亳考 郑杰祥

“闾左”辨疑 王好立

关于东晋时期黄、白籍的几个问题 高敏

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与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郑广铭

清初利用汉族地主集团所施行的统治政策 谢国桢

论康熙收复台湾及其善后措施 商鸿逵

明代私人海上贸易商人与“倭寇” 林仁川

十七、八世纪华瓷传入欧洲的经过及其相互影响 朱杰勤

《隋书》赤土国究在何处 陈碧笙

吐鲁番阿斯塔那216号唐墓壁画考释 张勋燎

关于引用杨嘞起义一条史料的商榷 臧嵘

“成吉思汗”称号考释 舒振邦

亦失哈考略 丛佩远

1981年第1期(总9期)

从《大诰》看明初的专制政治 陈高华

论曲阜孔氏的宗族制度──兼谈中国封建宗法家长制的特徵 张兆麟、钟遵先

试论清代闽北民间的土地买卖──清代闽北土地买卖文书剖析 杨国桢 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 彭泽益

试述明代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从翰香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