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庄子山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1:28:32 作文素材
庄子山木作文素材

篇一:《庄子·山木》

物物相累——《庄子·山木》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共同形成了我们今天的老庄之道,也就是黄老之术。在《庄子》一书中,内篇《人间世》和外篇《山木》相互照应,阐发庄子对于养生之道和生存之道的观点与看法。此二者中提到我们之所以会忧虑、会受到伤害,完全是由于万物相联系,物物相累。

【关键词】:庄子、山木、物物相累、物我相累、他我相累、本我相累

“妻子亡去,鼓盆而歌”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是一种几位不仁义的做法,可是在庄子眼中,却是一种对于妻子亡去的欣喜和快乐,对于妻子找到归宿的开心;“庄周化蝶”的美丽传说一直影响着我们,是一个美丽而又诡异的故事;“濠梁之辩”是诡辩吗?还是庄子思想的完美展现?对于生,对于死,庄子有他自己的看法;对于快乐,对于忧伤,庄子有自己的见解。那么,在战国的乱世中,庄子对于生存又是怎样看待的呢?庄子告诉过我们,他要像鲦鱼一样的从容,他要曳尾于涂中,他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其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二烹之。竖子请曰:“歧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1

物物之累

庄子认为,在世界中最基本的联系是便是物物相累,即物与物之间的相累,相互影响。为此,庄子举了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例子来说明。在世间,不同的物体之间都会存在相累的情况。这是世间最基本的相互牵累,相互联系。大千世界中最基本最小的物体之间只要存在着关系,都会发生相累的情况。无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螳螂因捕蝉而被被黄雀盯上了,此为螳螂为蝉所累;同样的黄雀因螳螂而被猎者盯上了,此为为螳螂所累;可想而知,那可怜的蝉定是为了什么东西,例如是树上的什么东西所累而为螳螂所盯上。

庄子并未提出解决物物之累的方法。但是就庄子整篇的思想可以得知若要解决物物之累的话,就必须改变物体之间的这种你我相食的规律,但是庄子自己却1 张京华校注《庄子注解》,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5曰第一版,365页

又是一个提倡要顺应自然的人,因此在这里边提出了一个无法解决的死结。

物我之累

除了对于物物之累的阐述之外,庄子更进一层提出了物我相累的一个看法。认为不仅仅物物之间存在着相累的状况,物我之间一样存在着相累的状况。特别是庄子认为物我之间存在的哪一种关系是由利益关系建立起来的。物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利益关系。如果我们过度的追求利益,追求于物,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受到物的“累”。还是那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例子。庄子在林中看到了黄雀、螳螂和蝉的关系以及表现之后,边忍不住想看下去,结果被守园人骂了一通,因此便感到自己很委屈,同样也是深有体会“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忘请渊”,意思就是说他自己因为留恋与尘世的利益之利而迷失了天道之贵。在此,庄子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来解决此类问题,即是“入其俗,从其令”也就是说要顺应自然,顺应天命,不应为了一时之利而丧失了修身的机会,更不可因此放弃了道。

物我之累的另一个环节便是环境对于我们的相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会让我们相累。在不同环境里面我们便会有不同的表现。庄子的山木的的那个猿猴的故事以及比干剖心的故事都可以反应出这种情况。那只猿猴只有在顺势的时候方可以上下自如,也就是在顺势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一旦居于弱势或者逆我的环境之下便难以在发挥自己的长处,只能任人宰割了。庄子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中说道其和魏王的谈话,从中反映出庄子认为解决此类相累的问题只能是顺应时势而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善终。我认为这是一个庄子对于当时时局的一种无奈和痛苦。面对自己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难题一个借口而已。庄子的这一说法一样的提出了对于当时的文人或者是士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庄子一心想超脱于世,但是却始终无法逃避着环境对于其压迫和生活的困境,最终还是难以得到自己的“鲦鱼之乐”。

1

他我之累

所谓他我之累便是指他人对于我们的所累,也就是他们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始终存在的。庄子讲了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也是他用了很多次的故事,其中提到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也就是说孔子快饿死了。这个时候孔子就敲击木头,可是却无法敲出发音完备的音乐。此时,颜回感到疑惑便问了孔子原因,孔子说:“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解作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我们始终会受到社稷有无道之间的影响。无论是有道则仕还是无道则隐也好,我们无论如何都是因为自己受到的影响而1张京华校注《庄子注解》,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5曰第一版,378页

产生的这种情况,都是受到世人的影响的。因此,庄子便提到无受人益难。

其次,在《山木》中庄子还提到另一个方舟与水中的故事。讲的是方舟与水上的两艘船。如若是船上有人,那么我们便会很生气;如若船上没人,那么我们便不会感到愠怒。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很难可以摆脱这别人的影响。

然而,正是这样,庄子也提出了自己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那就是没有“他”。这样子我们便可以做到不会愠怒了。对于事情便可以做到不为他人所累。

本我之累

当然在庄子眼中,无论是什么相累,最重要的还是本我自己的相累。我们往往无法摆脱自己对于自己的束缚。在前几个故事中,庄子只是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对于自己的束缚。那棵大树在山林中不会被砍,而那只不会鸣叫的鹅还是被主人当成是招待客人的美味。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自己的性质决定了自己的去留。木材是用于建筑的,因此要使得自己的一免于危难就必须使得自己不符合作为建材的标准;而鹅一方面是用于鸣叫的,因此要使得自己免于危难就必须使得自己可以鸣叫,符合这一方面的要求,之后再去考虑其他的条件。因此无论如何,他们总是无法摆脱自己的本身性质。

另一个故事是指鲁哀公的故事。市南子建议鲁哀公不要太哀伤,应该“乘道德于浮游”,抛弃当前的困惑,走向“道德之乡”。可是我们必须弄清楚鲁哀公的哀伤和忧虑从何而来,是从他自己的国家和担忧而来的,他作为一个国君必须以身作则,时刻关系国家的安危,因此他才会如此的哀伤和忧虑。对于次庄子提出了道德之乡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地方让鲁哀公前往,可是在本质上也就是值的是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的“心斋”,也是很多专家学者所提到的“虚几”。

庄子在《人间世》和《山木》中主要阐述的是人之累从何而来以及如何解决人之累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观点便是“物物相累”,其中包含的物物、物我、他我、本我之间的相累以及庄子对其提出的解决办法最终可以归结于一点:万物相互联系,联系的途径便是“利”字,无论是心灵之利还是物质之利,无论是将得之利还是已得之利,都是最终的祸首。另外,庄子在其中提出了他自己的一部分解决办法:心斋,虚几。但是庄子毕竟是处于那么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总会受到一些思想的影响,使得其在其中无法解答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正确处理时势和我们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既保持自己与他人一样,使得自己顺应自然的同时却使得自己与他人不同,不受他人影响,能够真正的化蝶而飞,和那碟共舞与梦中和现实中;能够值得自己真正的可以做到鼓盆而歌。

参考文献:

1. 张京华校注《庄子注解》,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5曰第一版

2.王钟陵《庄子人间世》讲疏,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1 期

3. 高利民《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4 期

4.金五德《庄子的生死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第10卷第3 期,2010 年9月

5. 钟文龙《无情世界的心境-浅议庄子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第16卷

6.卜茹雯《乱世中心灵的救赎——读庄子<人间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NO.35

7. 马寒《论庄子的生命观—以《庄子》的内七篇为例》,船山学刊,2011 年第4 期 (复总第82 期)

篇二:纽马克翻译理论视域下《庄子.山木》英译对比研究

纽马克翻译理论视域下《庄子.山木》英译对比研究

作者:李欣怡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5年第06期

摘要: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集中反映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庄子》对先秦文化和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文学作品,这部道家经典著作不同英译版本的对比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以皮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之上选取Legge;和Waston两位翻译家的《庄子》英译本中的《山木.材与不材》这篇文章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译本比较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庄子.山木.材与不材》,目的论,《庄子英译》,译本比较研究分析,Legge;,Watson

一、皮特.纽马克翻译理论概述:

纽马克把翻译主要分成四类;:交际性翻译,语义性翻译,直译,死译(逐行逐字对照翻译)。他提出的交际性翻译和语义性翻译以及这两种翻译间的共性和区别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新途径,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强调把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成一个整体,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种方法,也不能说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哪一个更好。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有时两种方法还会合二为一。如果传达的信息不受特定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其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只要译文读者能获取原作信息,并能像原文读者一样欣赏到原文的语言及写作特色,在这种翻译中,就不存在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分了。

二、译文对比分析:

原文: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Legge译:

Master;Chuang;was;walking;on;a;mountain,;when;he;saw;a;great;tree;with;huge;branches;and;luxuriant;foliage.;A;wood-cutter;was;resting;by;its;side,;but;he;would;not;touch;it;,

Watson译:

CHUANG;TZU;;was;walking;in;the;mountains;when;he;saw;a;huge;tree,;its;branches;and;leaves;thick;and;lush.;A;woodcutter;paused;by;its;side;but;made;no;move;to;cut;it;down.

分析:对“庄子”名字的翻译Legge翻译为“;Master;Chuang;”,;“;Master;”;一词能很好的体现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作为道家思想又一集大成者,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Watson;译为“CHUANG;TZU;”,采用威特玛氏标音法,接近英文发音,能很好的为西方读者所接受。对于“行于山中”的翻译,Legge用的介词是“;on;”,而Watson;用的是

“;;in;”,;“;in;the;mountain;”可以指在山里的任何一个地点;“on;the;mountain;”表示在山顶上,就是山尖那一点。显然Watson版本要更准确一些。“止其旁”,Legge;用“;rest;”,而Waston用“pause”是“暂时的停顿;犹豫;”的含义,“停顿”不一定是休息,有可能是停下来做其他的事情,所以这里用Legge;的“rest”更贴近原文。“不取也”Legge翻译的是“;but;he;would;not;touch;it;,”含义为“不去碰这棵树”,不碰这棵树并不代表伐木者不砍这棵树,所对于这句的翻译来说以Waston的译本显然更合适。

原文: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Legge;译:

when;asked;the;reason,;said,;that;it;was;of;no;use;for;anything,;Master;Chuang;then;said;to;his;disciples,

'This;tree,;because;its;wood;is;good;for;nothing,;will;succeed;in;living;out;its;natural;term;of;years.'

Watson

译:;When;Chuang;Tzu;asked;the;reason,;he;replied,;"There's;nothing;it;could;be;used;for!" Chuang;Tzu;said,;"Because;of;its;worthlessness,;this;tree;is;able;to;live;out;the;years;Heaven;gave;it."

分析:在Legge的译本中“when;asked;the;reason,;said;”;给读者一种缺主语和指代不明的感觉,究竟是谁问原因,又是谁回答呢,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相比起来Waston的

“When;Chuang;Tzu;asked;the;reason,;he;replied”,相比起来在人称的表达上就能够读让者一目了然。对“无所可用”这句话的翻译,Legge采用了否定译法;,而Waston用了英语中最常见的“there;be”句型,应该说是各有千秋。对于“此木以不材”这句话的翻译,Legge译为

“;because;its;wood;is;good;for;nothing”,含义是“因为这颗树没有益处”,没有益处不代表不中用而原文仅仅想要表达的是“不中用”,显然与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存在一定的差距。而Watson翻译为“worthlessness”的含义为“一无是处的;不中用的;”,显然更符合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对于“得终其天年”这句话的翻译,Legge采用了直译的译法,与原文的表达做到了最大限度地靠近,而Watson在翻译中用了“Heaven”一词将中西方的文化做了一个很好的融合。 原文: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Legge译:

Having;left;the;mountain,;the;Master;lodged;in;the;house;of;an;old;friend,;who;was;glad;to;see;him,;and;ordered;his;waiting-lad;to;kill;a;goose;and;boil;it.

Watson译:

Down;from;the;mountain,;the;Master;stopped;for;a;night;at;the;house;of;an;old;friend.;The;friend,;delighted,;ordered;his;son;to;kill;a;goose;and;prepare;it.

分析:对于“故人喜”这句话的翻译,Legge的版本采用“归化”的手法译为

“who;was;glad;to;see;him”,贴合英文表达中喜欢使用从句的习惯,而Watson的版本采用异化的手法译为“;The;friend,;delighted,;”虽然不太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但译文也很好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对于“竖子”一词的翻译,“竖子”是指“童仆”,Legge的;“waiting-lad”基本表达了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但“lad”这个英文词汇对于有的读者来说,认知度不是很高,而Watson;的版本,直接将“童仆”一词翻译成了“son”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这两个版本“竖子”一词的翻译,我认为都不是很理想,英文中“Houseboy”一词能够很好的与“童仆”一词对应起来。对于“烹之”一词的翻译,“烹”通“飨”,意为“用酒食招待客人”,这里的“之”指的是庄子及其弟子,两个译本都错误的理解成了“鹅”,Legge的版本译为“boil”,是错误的将“烹”理解成了“烹饪”,Watson的版本译为“prepare”虽然比Legge的版本更贴近原文,但与原文所想要表达的意思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认为改译为“to;entertain;his;guests;”。

原文: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Legge译:

Next;day,;his;disciples;asked;Master;Chuang,;saying,;'Yesterday;the;tree;on;the;mountain;(you;said);would;live;out;its;years;because;of;the;uselessness;of;its;wood,;and;now;our;host's;goose;has;died;because;of;its;want;of;power;(to;cackle);;–

;which;of;these;conditions,;Master,;would;you;prefer;to;be;in?

Watson译:

The;next;day;Chuang;Tzu's;disciples;questioned;him.;"Yesterday;there;was;a;tree;on;the;mountain;that;gets;to;live;out;the;years;Heaven;gave;it;because;of;its;worthlessness.;Now;there's;our;host's;goose;that;gets;killed;because;of;its;worthlessness.;What;position;would;you;take;in;such;a;case,;Master?"

分析:对于“以不材死”这句话的翻译两个版本都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对于“死”一词的理解,这里是指鹅被杀,而Legge的版本仅仅用了“died”一词来表述,仅仅只能够表明鹅死了,至于鹅怎么死的却没能够将说明清楚,不如Watson;版本的“get;killed”;交代的清楚,这里的“不材”指的是鹅不能叫Legge译为“;because;of;its;want;of;power;(to;cackle);;”,;Watson的版本译为“because;of;its;worthlessness.;”;Legge译本用了“power”一词,“power”这个词是注重指“力

量”,而叫对于鹅来说,是一种先天就具有的能力,所以Legge的版本在用词的精准度上,还是值得商榷的,应改译为“;because;of;its;incapability;to;cackle;.”对于最后一句话“先生将何处”的翻译,Legge;采用意译的手法注重于对原文所表述的意思进行传达,让读者较为容易理解。而Watson的版本,采用直译的方法虽然更忠实于原文,但没有Legge的版本容易理解。

三、总结:

作为中华古典传统文化的瑰宝,《庄子》的英译研究是非常具有学术意义和推广意义的,Watson;的译本和Legge;的译本,虽然都不是太完美,但译者在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翻译思维的还是各有其特点的,应该全面的、客观的、立体的去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推进《庄子》英译本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评介彼得.纽马克之<翻译问题>探讨》,黄敏,《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月第21卷第2期

[2]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全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3]《析<庄子.养生主>中的生死观》,黄贤,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十三卷,第二期,2009年四月。

[4]http://baike.baidu.com/view/1428000.htm?fr=aladdin

[5]http://oaks.nvg.org/ys1ra5.html

[6]http://terebess.hu/english/chuangtzu2.html#20

篇三:庄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庄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以下是学习整理的庄子名言名句大全: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玻瞧洳胖勒咭病!度思涫馈?/p>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2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2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2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2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27、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

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2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2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3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3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32、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33、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34、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35、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36、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3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38、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3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40、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41、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42、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4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4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46、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4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48、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50、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51、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5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5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55、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56、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57、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58、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篇四:庄子50名句带翻译

庄子50名句带翻译

1.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2.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

庄子山木

君子品德高尚。

3.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4.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翻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5. 狙公赋 ,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翻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10.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11.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翻译】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 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12. 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翻译】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

13.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翻译】: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14.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翻译】: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15.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翻译】: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16.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翻译】: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17.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翻译】: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8. 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19.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翻译】: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0.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翻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

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

2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2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2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2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26.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翻译】: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27.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翻译】: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28.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翻译】: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他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30.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知促,切勿浪费。

31. 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翻译】: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就是越往下腿踩就越明白。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每下愈况”从宋代就有人误作“每况愈下”。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发表的《孤桐杂记》中,也同样用错,遭到鲁迅的奚落。现多作“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32.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翻译】: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出晚上就死的菌和夏天出生秋天就死的昆虫因为年寿短而难以经历和知晓更多的事物。

33.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翻译】:至人泯灭了物我的对立与区别,不再有“我”,神人听应自然,完全抛弃了“功业”的概念;圣人深明事理,完全抛弃了“声名”的桎梏。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34.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翻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哪里会不受爱戴呢!” )

35. 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翻译】: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所唾弃,礼是相互欺骗的。)

3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翻译】: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

37.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翻译】: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

38. 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翻译】:不知道吗?人说我愚昧。知道吗?反而危害我的身躯。不行仁,便伤害他人;行仁,反而又危害自身;不行义,便伤害他人;行义,反面危害自己。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39.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翻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就遗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捕到兔就遗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忘了语言。我到哪里去寻找遗忘语言的人来和他交谈呢!)

40.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翻译】: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41.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翻译】:骷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不能超过呵。”)

42. 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翻译】: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43.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翻译】: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4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翻译】: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45. 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翻译】: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46.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天地》

(【翻译】: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47. 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翻译】: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48. 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翻译】: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

49.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翻译】: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0. 孔子曰:“……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秋水》

(【翻译】: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

篇五:出自《庄子》的成语

出自《庄子》的成语

内篇部分

庄子·逍遥游

【鹏程万里】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扶摇直上】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夏虫朝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姑射神人】藐姑射之山(25),有神人居焉。

【绰约多姿】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26),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27),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28)。

【越俎代庖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而无当】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

【大相径庭】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断发文身】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中规中矩】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跳梁小丑】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庄子·齐物论

【形如槁木】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心如死灰】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朝三暮四】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养生主

【目无全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发硎新试】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

【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注: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与今异意。

庄子·人间世

【螳臂当车】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庄子·大宗师

【莫逆之交】(相视莫逆)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相忘江湖】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相呴相濡)】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应帝王

【向疾强梁】“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勌。.....”

【虚与委蛇】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庄子·胠箧

【盗亦有道】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唇亡齿寒】故曰: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道起。

【老死不相往来】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庄子·天地

【螳臂当车】季彻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蜋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

【知其一,不知其二】孔子曰:“彼假脩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庄子·秋水

【贻笑大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夏虫不可以语冰】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井底之蛙】“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

【子非鱼】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以管窥天】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邯郸学步】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庄子·至乐

【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达生

【痀偻承蜩】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呆若木鸡】“...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招摇过市】今汝饰知以惊愚,脩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庄子·山木

【君子之交淡若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庄子·田子方

【亦步亦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哀莫大于心死】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失之交臂】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庄子·知北游

【化腐朽为神奇】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着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白驹过隙】“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每况愈下】“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

庄子·列御寇

【探骊得珠】“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庄子·渔父

【分庭抗礼】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6)。

庄子·让王

【捉襟见肘】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执干而舞】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11),子路扢然执干而舞(12)。

庄子·外物

【涸辙之鲋+枯鱼之肆】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

【得鱼忘荃】【得意忘言】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则阳

【蜗角之争】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13)。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