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扬州天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1:19:07 体裁作文
扬州天气体裁作文

篇一:扬州气候特征与植物配置

扬州气候特征与植物配置

生物技术与化学工程学院 10园艺1班 181001.. … 摘 要:本文分析论述了扬州气候的基本特点,气候资源的优势。经调查,分析了攀援植物、地被植物、彩叶植物的配置。提出了一些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气候特点 植物配置

植物的生长与外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熟悉本地气候资源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有利于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地培养苗木与利用苗木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进而有利于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于4~5月间进行,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

1、扬州气候条件

1.1气候资源的基本特点

扬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9°01′~119°54′、北纬32°15′~33°25′,南部濒临长江,京杭大运河从城区穿过,地势平坦,主要为低矮丘陵及冲击平原。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属于副热带湿润气候区[1]。气候的基本特点足:季风显著,四季分明,热量充裕,光照较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光、热、水的时空分布兼有本省南北之利,冬天不如北部寒冷,夏天不比南部炎热,台风影响比沿海轻,既适宜多种植物的生育,也有利于部分植物的安全越冬,自古就是观景旅游胜地。

1.2气候资源的优势

1.2.1热量充裕,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我市年平均气温15.2℃,最冷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2.2℃,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7.6℃,极端最高气温39.9℃(2003年8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17.7℃(55年1月6同)。冬季日最低气温≤0℃的日数累年平均61天,夏季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平均8.3天[2]。因此,从热量条件看,扬州市适宜喜温、喜热、喜凉等多种植物的生长发育。

1.2.2降水丰沛,基本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我市年平均降水量1026毫米,年平均雨日115天。降水的分布特征,一是水热同步。每年的3、4月份,随着气温的不断上升,降水量也迅速增加,7、8月份达到极大值,9

月份以后气温下降,降水也随着减少。二是季节差异显著。一年之中,夏季雨量最多达48毫米,占年降水量的47%,冬季最少,只有97毫米,占年降水的9%,春秋两季相近,分别约占年降水的22%。三是干湿时段交替出现。冬季受干冷的大陆气团控制,雨水较少;4月中旬至5月中旬,冷空气势力开始减弱,暖空气逐渐增强,达到江淮一带,扬州市易出现阴雨时段,5月中旬到6月中旬常有一段初夏旱;6月下旬到7月下旬,冷暖空气交汇于江淮一带,形成梅雨天气,出梅后受副高控制,常出现一段伏旱天气;8月下旬到9月上旬,常受台风影响,又出现一段多雨时段,10月以后多秋旱和冬旱。扬州市的降水基本上是能满足植物生长需水要求的。

1.2.3光能资源丰富,基本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太阳能是一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源泉。我市年日照时数2040小时,年总辐射量114.4千卡/c m2。

2、扬州的植物应用

2.1攀援植物应用

通过应用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可以很好地组织园林交通、阻隔视线(障景)甚至起到防护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环境的污染、生态的恶化,垂直绿化更能增加城市绿化总量,开拓新

的城市绿化空间,促进城市的生态平

衡[3]。经调查,目前扬州瘦西湖公园、

何园、个园荷花池公园、盆景园、茱

萸湾公园中应用的木本攀援植物有

爬山虎、云南黄馨、络石[4]、紫藤、

凌霄、扶芳藤、常春藤、木香等8

种。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

种类少,绿化覆盖面积小。应用频率

较高的为爬山虎、紫藤、凌霄、常春

藤等;绿化量方面,只有何园中几个

重要建筑的墙面已用爬山虎绿化(如

右图),垂直绿化效果较好。建议措

施,增加合适木本攀缘植物种类。大力推广乡土植物。乡土植物有抗性好、养护容易、成活率高等优点,更重要的是其投资少、见效快、便于推广。如金银花、野蔷薇以及薜荔等。

2.2地被植物应用

地被植物具有植株矮小、种类繁多、适应性强、繁殖简单以及色彩鲜艳、季相特征明显等特点,另外,地被植物在植物群落的组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地被植物是园林绿化的重要材料[5]。经调查, 瘦西湖公园目前应用的地被植物有200余种, 其中主要的地被植物种类有36种。包括草本29种、灌木4种、藤本3种(下图为林下常春藤)。在公园南入口的长堤春柳、西入口的玲珑花界以及东入口和北入口等景点的主干道旁, 用低矮的小灌木和时令花草进行搭配, 以靓丽的色彩和图案吸引游客。如在长堤春柳路两侧配置了粉花绣线菊、迎春、木芙蓉、山茶等灌木地被和菊花、三色堇、石蒜、矮牵牛、麦冬、雏菊、二月兰、毛地黄、紫茉莉、半枝莲等草本地被, 丛植或片植成花境,在配置时注重层次上的高低错落,同时在季相和色彩上也富于变化。瘦西湖公园地被植物的种类应用较为丰富,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乡土地被植物的应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瘦西湖公园中部分的乡土地被植物生长良好, 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二月兰、车前草等, 但

这些种类应用情况不是很理想, 如

马兰、蛇莓以及贯众、井栏边草等

蕨类植物, 由于与其它地被植物夹

杂在一起, 没有引起重视, 未能形

成特有的群落景观。其次,部分景

点地被植物的种植设计缺乏科学

性[6]。有些景点将牡丹种植在四周

无遮挡的水边,实际上,在扬州地

区,中午没有太阳直射且排水良好

地方, 更适宜于牡丹的生长[7]。建

议措施,

设计时优先选用乡土地被

植物,如二月兰、车前草、马兰、贯众等。同时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习性。

2.3彩叶植物的应用

彩色叶及常色叶树种在造景中是非常重要的植物资源,在春季有着明显的色彩表现,为城市风景增添了不少景致。选取扬州市瘦西湖公园、个园(下图为园中古典建筑与彩叶植物的搭配)、何园

等较大型的公园,调查发现其中彩色

叶树有乔木和灌木。多用于入口花坛、

大型公园主入口或主景区的花坛配置。

以色彩间的强烈对比来强化主景,由

于色彩丰富,对比强烈,常形成视觉

中心[8]。也可将其做成各种模纹图案,

如紫叶小檗、红叶石楠、红花继木等

红(紫)叶植物宜与金叶女贞、金边大叶

黄杨等植物搭配,形成美丽的模纹图

案,广泛应用于扬州市内的广场绿地、分车带绿化、交通岛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及居住区游园等。如邗江路上的分车带就采用金叶女贞、金边大叶黄杨、红叶石楠、红花继木的带状配置形成色带,再配以鸡爪槭和樟树,营造出了非常优美的春景。本次调查表明,彩叶树种在扬州市城市绿地中的应用以及配置方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种类少、配置方式单调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适当引进、培育新品种。在扬州城市绿地中,应用最多的是金叶女贞、紫叶李等。建议开展一些彩叶树种的引种试验,如日本红枫。配置上扬州市讲究“三步一桃五步一柳”[9],因此桃与柳的搭配极其多见,几乎所有的河道两旁均为这种配置形式,使得景观没有变化。造成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建议尝试新的植物搭配方式。

3、结语

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攀援植物、地被植物、彩叶树种应用于各类城市绿地,并营造出了多姿多彩的园林景观。在植物的应用与配置中,只有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才能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与意境美。在充分了解当地植物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艺术构图原理,必能使植物得到更好的利用,营造出美好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 李成忠,赵景奎,孙 燕,居 萍.扬州市公园绿地木本地被植物种类及应用调查. 北方园艺2011(23):81~84.

[2]沙光明,周国华,秦铭荣,朱建国,孙钟德.扬州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年会.2006.

[3]减德奎.攀缘植物造景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江苏省植物所编.江苏省植物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5]居 萍, 杜庆平, 李成忠.地被植物在扬州瘦西湖公园中的应用. 福建林业科技.2010(6):37

[6]许宇恒, 张光琴.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J]1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2)

[7]阎晶.地被植物景观资源及应用前景研究.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7.

[8]潘丽芹,朱孟文,朱雅迪,何小弟.扬州市春季彩叶树种类及应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

[9]赵建彬,彭建勋.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发展. 山西建筑, 2005, 31(21): 8- 10

篇二:扬州气象资料资料

通南高沙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北岸,南临沿江圩区,北至新通扬运河,涉及嘶马、大桥、吴桥、浦头、塘头、花荡、宜陵、江都镇等8个镇,区域面积364.14km2,该区域地势相对较高,高程为4.5~6m左右(废黄河口基面),倾斜坡度小于6°。地势宽阔平坦,微向下游倾斜。地貌成因为堆积地貌,地貌类型为长江三角洲高沙平原和新三角洲平原与洲地,组成物时代为第四系全新统(Q4)。高沙平原以粘性土为主,亚砂土、粉砂次之,局部地区夹有泥炭。

通南高沙区属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兼有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特征,具有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的特点,季风特征明显,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春季阴湿多雨,冷暖交替;夏季梅雨明显,湿热的高湿期长;秋季受台风低湿影响,秋旱及连日阴雨相间出现;冬季干燥寒冷,严寒期短。该区年平均降水量1021mm,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全年约60~70%的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尤以梅雨季节降雨量最多,一般出现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年平均蒸发量937.7mm。

江都站改造工程所在地区一般春夏多雨,秋冬干燥,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汛期(5~9月)雨量相对集中,多年平均汛期雨量占多年平均雨量的6成左右,降水主要分布在梅雨期和台汛期。梅雨期是一年中连续降水最多的时期。春末夏初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与北方冷空气相遇,沿我国江淮一线形成静止锋来回徘徊,造成长时间连续阴雨高湿天气。本地区入梅一般在6月中下旬,多年平均

梅雨期25天,平均梅雨量245.6mm,年际内梅雨天数及梅雨量变化较大。

3、气象

江都市属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兼有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特征,具有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的特点,季风特征明显,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春季阴湿多雨,冷暖交替;夏季梅雨明显,湿热的高湿期长;秋季受台风低湿影响,秋旱及连日阴雨相间出现;冬季干燥寒冷,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15℃左右,夏季最高达40℃以上,冬季最低气温可达-20℃。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较大,汛期(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根据万福闸站降水量资料统计,万福闸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19.4mm;年最大降水量1984.0 mm,发生于1991年;年最小降水量410.8mm,发生于1978年。

根据江都市境内六闸站蒸发量资料统计,多年平均蒸发量937.7mm;年最大蒸发量1163.3mm,发生于1978年;年最小蒸发量为446.3 mm,发生于1964年。

篇三:解析:2016江苏扬州市上学期期中(高清)(打印)

篇四:扬州大学气象学知识点补差(1)

补差

气象学研究对象:包围地球的大气圈及其与其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气象学研究任务:

1、 观测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

气象效应

2、 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

3、 根据所认识的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

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4、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模拟人为天气过程、人为气候环境,为人工影响天气、气候提供

科学依据

农业气象学研究对象:植物生存的天气和气候条件;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 遵循原则:平行观测法

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进行气候分析

2、 对比实验法

3、 单点分期播种法

4、 多点播种法

5、 实验室试验法

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78%的氮气,21%的氧气,0.037%的CO2极微的O3)、水汽、微尘杂质

CO2的生物学意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不可或缺的原料;

CO2的强烈吸收或放出长波辐射影响地球温度

臭氧的作用: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水汽含量:约0.01—4%,主要集中于3km以下的底层大气(低纬>高纬,海洋>陆地,夏>冬)

作用:1、在天气变化中起重大作用,没有水汽,云雾、雨、雪就不会产生

2、水汽在相变时要吸收或放出热量,影响地球温度

3、能强烈吸收或放出长波辐射影响地球温度

微尘杂质分布:主要集中在3km以下的底层大气

作用:对云雨的形成起重大作用,是起着水汽凝结时凝结核的作用。(水汽过饱和)

大气分层的依据:据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特征来划分为5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是贴近地面的气层,平均厚度10km)

1、 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90%的水汽以及几乎全部的微尘杂质

2、 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降低,气温垂直递减为0.6℃/100m(原因:热量来自地表)

3、 对流、乱流强烈,生成空气垂直运动,使得上下气层中的热量和水分得以交换,形成云

4、 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造成大规模的空气的水平运动,引起各地天气变化、 平流层特点:(距离地面11~55km)

1、 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升高(原因:臭氧吸收紫外线)

2、 臭氧含量多

3、 对流弱,属于平流运动,适合飞机飞行

辐射的基本单位:1、辐照度:卡/分·cm3;2、光照度:勒克斯Lux=1米/烛光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的公式【orz看起来好难不会考吧……】

地球形状大小:近似椭球体形状的天体(长半轴(东西):6378km;短半轴(南北):6357km)

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约23时56分4秒(一昼夜)

地球公转:公转一周:365天5时48分46秒(1年)

注意点:1、公转轨道是一个椭球形的曲线,太阳位于一集点上

2、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倾斜角

3、四个典型位置(春分:3.22.;夏至:6.21.;秋分:9.23.;冬至:12.23.没图……)

4、近日点:10月3号;远日点:7月4号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日变化:早晚小,正午大

(等于90°称为直射)年变化:冬季小,夏季大

昼夜形成的原因:1、地球本身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2、太阳光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照到地球的一半表面积3、地球的自转!

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点: 赤道 23°27′N 赤道 23°27′S

晨昏线位置: 过南北极与66°33′N相切过南北极 与66°33′S相切

昼夜弧长度: 昼弧=夜弧昼弧>夜弧 昼弧=夜弧 昼弧<夜弧

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TAT这个常识大家都造吧!;然后,南半球相反!】

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的倾斜角【太阳高度角在变化各地获得的热量也在变化所以形成了四季,角度越大热量越多昼越长】

划分四季的方法:

1、 天文四季:春:春分—夏至;夏:夏至—秋分;秋:秋分—冬至;冬:冬至—春分

2、 气候四季:以候平均温度为标准,T>=22℃夏;T<10℃冬;10℃=

3、 以二十四节气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太阳常数:大气上界(122km),日地平均距离时所测得的太阳辐照度(趋近于1.98卡/分·cm3) 太阳光量常数: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所产生的平均照度(135000勒克斯Lux)

到达水平面上太阳直线辐照度的计算:郎伯定律:到达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照度是与太阳高度角的正弦值成正比的S’=S0*Sin hθ【TAT再打公式我直接标书上页码可好?】

太阳高度角和昼长的计算【T^T怕什么来什么,课本39~42页自己看!】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形式:

1、 吸收作用:特点:大气能有选择性地不同程度地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CO2:红外线和水

汽;臭氧:紫外线)

2、 散射作用:方式:1、分子散射:当天空晴朗是,大多数质点比较小时,发生了一种有

选择性的散射,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用于解释强调天空的蔚蓝色】

2、粗粒散射:阴天或有雾时,大气质点较大时,发生了一种无选择的,同程度的散射【可用于解释阴天的乳白色】

3、反射作用:太阳辐射遇到直径>10-4nm的尘埃时,或遇到云层时发生了反射

影响太阳辐射减弱的因素:

1、 太阳在大气中所经过的路径长短

2、 大气透明度,主要是大气中的水汽和尘埃

影响直接辐射(S‘)的因素:

1、 太阳高度角越大,直接辐射越大

2、 大气透明系数越高,S’越大

3、 海拔高度越高,S’越大

4、 云量,云层加厚,S’越小,乌云密布,S’为0

影响散射辐射(D)的因素:

1、 太阳高度角越大,散射辐射越大

2、 大气透明系数越高,D越小

3、 海拔高度越高,D越小

4、 云量,薄的中高云,D比晴天的D要大;乌云密布时,D比晴天的D小

5、 下垫面性质:r(反射率)越大D越大

影响总辐射(Q总)的因子:

5、 太阳高度角越大,总辐射越大

6、 大气透明系数越高,总辐射越大

7、 海拔高度越高,总辐射越大

8、 云量:云量不多,且同意光盘未被云挡住时总辐射比碧空时大;云量较多时总辐射比碧

空小,全天有云时,总辐射完全由散射辐射构成

地面净得太阳辐射:Q’=Q总-R(地面发生辐射)=(S’+D)-(S’+D)*r(下垫面的反射率)

=(S’+D)*(1-r)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曙暮光时间

太阳光谱分为:紫外线光谱(<0.4μm,7%);可见光光谱(0.4~0.76μm,48%);红外线光谱(>0.76μm,45%)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谱的特点:

1、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光谱中长波部分能量相对增加,短波部分能量相对减少

2、 且上述特征随太阳高度角的减小而更加明显

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3~80μm,max=10μm);辐射方向:四面八方

大气逆辐射方向:垂直向下;地表面对大气逆辐射的吸收率=1,使得地面以长波辐射形式损失的能力得到了补偿,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好像和温室效应有关啊】

影响地面有效辐射F的因素:【TAT又来!】(F=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1、 地温越大,地面辐射越大,地面有效辐射越大

2、大气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大,地面有效辐射越小

3、 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大,地面有效辐射越小

4、 云量雨大,云层加厚,大气逆辐射越大,地面有效辐射越小

5、 有风时,地面有效辐射减弱

6、 地表性质,粗糙不平的下垫面比平滑下垫面的地面有效辐射要大(用于解释秋冬耕制过

的地块易有霜出现)

地面辐射差额B的日变化:白天B>0;夜间B<0;正变负:出现在日落前1小时;由负变正:出现在日出前1小时(太阳高度角约为10~15°的转换时间)

地面辐射差额B的年变化:最大值7月;最小值12月;与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基本一致 短日照植物:一般属一年生植物,水稻、大豆、棉花(春播秋收)

长日照植物:属两年生植物,小麦、油菜、胡萝卜(冬播夏收)

光照长度在农业上的应用:

1、 引种与育种:

(1) 短日照植物:光温条件有互相叠加作用,引种较困难

北种南引,光照时间变短,生育期加快,应选迟熟品种为好

南种北引,光照时间变长,生育期推迟,应选早熟品种为好

(2) 长日照植物:光温条件有互相抵消作用,引种易成功

北种南引,光照时间变短,生育期推迟,应选早熟品种

南种北引,光照时间变长,生育期加快,应选迟熟品种

2、 调控园艺类植物(如花卉)的花期,美化环境:通过人为控制光照时数来调控植物开花

时间以及开花期的长短

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QAQ木有图!】

太阳辐射光谱与植物:

1、紫外线:一般,波长越短,对生物的我好想越强

(1)<0.3μm,对植物杀伤力大,到达地面少(被臭氧吸收的多)

(2)0.3~0.4μm,较短的:抑制植物过度生长,事植物矮、粗壮、叶厚、色深

较长的:能够刺激植物生长,促进植物发芽和果实成熟,提高蛋白质、维生素、糖分的含量

2、可见光: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

(1) 蓝紫光0.4~0.5μm:叶绿素吸收较多,光合效率较强

(2) 黄绿光0.5~0.6μm:叶绿素吸收最少,光合效率最弱

(3) 红橙光0.6~0.76μm:叶绿素吸收最多,光合效率最强,使植物光合作用和肉质根茎

的形成以及开花能以最大的速度完成

3、 红外线>0.76μm:产生热效应,被植物、土壤、大气吸收后转变为热能是植物生长发育

所必需的

地面热量辐射差额由以下四项决定:

1、 地面辐射差额B

2、 地表与下层土壤之间的热交换——通过分子热传导完成

3、 地表与近地气层之间的热交换——通过乱流方式完成

4、 通过水分的蒸发或凝结进行的热交换

土壤各组成成分的热容量:水分>固体颗粒>空气(水分是空气的3000多倍)

土壤各组成成分的导热率:固体>水分>空气(0水分是空气的23~30倍)

影响土温日较差的因素:【QAQ要死】

1、 纬度:纬度越高,土温日较差越小

2、 季节:夏季>冬季

3、 天气:晴天>阴天>,无风>有风、

4、 土壤颜色:深色>浅色

5、 土壤热特性:热容量大,土温日较差小;热导率越大,表层土温日较差小

土温年较差【和上面一样!】

土温变化向深层传递规律:

1、 随深度的增加,土温变幅迅速减小,到某一深度出现常温层

2、 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深度的增加而落后

土温的垂直变化:

1、 日射型:土温随深度增加而减小(13点。夏季)

2、 辐射型:土温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凌晨1点,冬季)

3、 转变型:清晨转变型:上层为日射型,下层为辐射型(5公分为界)

傍晚转变型:上层为辐射型,下层为日射型

空气升降温的方式:辐射、分子热传导、水相变化(蒸发或凝结)、对流、平流、乱流 气温日变化属于单峰型: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点;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土温日较差,且离地面越远,气温日较差越小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子:【QAQQQQ要死了】

1、纬度:纬度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2、季节:夏季>冬季

3、天气:晴天>阴天

4、地形:凹地>平地>凸地

5、白天温度偏小,夜间冷空气下沉温度偏低

6、下垫面:大陆地>海洋;砂土>粘土;深色土>浅色土;裸地>有植被地

气温年变化规律:(北半球)

大陆:最热月:7月,最冷月1月

海洋:最热月:8月,最冷月2月(比大陆推迟一个月)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子:【我死了??】

1、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2、天气:云雨少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3、地形:凹地>平地>凸地

4、下垫面:大陆>海洋;干燥区>湿润区;裸地>有植被区

逆温在农业上的应用:

1、在与霜冻发生的夜间,可利用逆温存在,气层稳定,熏烟防霜冻

2、防治病虫害时,可利用清晨逆温存在,气层稳定,能将药液均匀地撒在植株上 三基点温度:生命温度:—10~50℃;生长温度:+5~40℃;发育温度:+10~35℃ 昼夜温差(温度日较差)与植物:

1、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日较差大些,植物积累的干物质较多,产量高

2、为了获得适宜的生长发育,必须日温与夜温相配合

3、温度日较差大些,产品质量高:瓜果含糖量增加,味浓色泽好

积温应用:

1、可用于鉴定某地的热量资源状况,从而可确定合理的种植制度,为农业区划工作提供依据

2、可以作为植物引种(或新品种向外推广)的依据

3、可以作为生物生育期预测的依据(用有效积温)

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死都死不了TAT】

1、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关系:定性:温度越高饱和水汽压越高

定量:E=??【马丹公式不写了课本91页】

2、饱和水汽压与蒸发面的关系:(同温度下,过冷水鱼冰晶)【冰晶效应】

(1)蒸发面的性质:

过冷水:指温度低于0℃仍未结冰的水

同温度下:过冷水的饱和水汽压>冰晶的饱和水汽压

(2)蒸发面的浓度:浓度越大饱和水汽压越小

(3)蒸发面的形状:凹面<平面<凸面(同是凸面的水滴,大水滴<小水滴)

绝对湿度(水汽压)的变化:

日变化:1、单波型:与气温日变化一致;最高值:14~15点;最低值:日出前后 发生在海洋、沿海、大陆乱流不强的冬季

2、双波型:最大值:8~9点;20~21点,发生在内陆暖气或乱流较强的夏季 最低值:日出前;15~16点

年变化:与气温年变化基本一致【所以不打了TAT】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内陆:日变化与气温成反比,最高值:日出前;最低值14~15点

沿海:日变化与气温基本一致;原因:沿海地区白天吹海风,白天相对湿度大;夜间吹陆风,夜间相对湿度小

相对湿度的年变化:内陆区:年变化与气温年变化相反;最大值:1月,最小值:7月 季风区:最大值:出现在夏半年的雨季或雨季之前,如梅雨时节

篇五:扬州大学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第一章 地球大气

一、概念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称为气象学。

气象要素: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物理量。

二、范围

气象学范围广泛。如普通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气象仪器学,应用气象学等。

应用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林业气象学、建筑气象学、医疗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军事气象学等。

农业气象学——研究对农业生产有意义的气象条件的一门学科。

三、任务

1、研究农业气象条件形成和变化的规律。

2、研究农作物在各个发育时期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指标。

3、根据农作物的农业气象指标鉴定当地气候条件对他们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充分利用有利气候条件,克服不利气候条件的途径。

四、研究对象

大气:围绕着地球周围的深厚的空气层。

1.大气成分

①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的整个混合体。

②水汽:集中在2-3km以下的底层空气层。

③ 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2.大气分层

分层依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空气的扰动程度,电离现象等不同性质。将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五层。

(1)对流层:

①平均高度11km。

②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平均0.65℃/100m。

③几乎全部的水汽。大气质量的3/4集中在这一层,且温、湿度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 ④对流旺盛,天气变化最剧烈。

(2)平流层:

①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之间。

②底部温度随高度升高几乎不变,至大约30km以上,温度随高度上升的很快。 ③几乎没有水汽,灰尘。空气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飞行。

(3)中间层:

①高度自55km->85km左右。

②底部温度高,随高度升高,温度迅速下降。

③由于下暖上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4)热成层:

①85km->800km。

②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增高。

③空气处于电离状态,具有很强的导电性能。

(5)散逸层:

①800km以上。

②温度高,空气密度很小,地心引力很小。

第二章 辐射

太阳辐射

一、辐射的概念

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这种能量的传递方式称为辐射。放射或输送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二、辐射能的量度单位

辐射通量:辐射能在传递过程中,于单位时间内,通过或到达某一表面积上的总辐射能量,称之为辐射能通量。J/S

辐射强度(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通量,称之为辐射强度。W/m2 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通过或到达的光通量。

天文学上,四季划分是:

春分-夏至为春季

夏至-秋分为夏季

秋分-冬至为秋季

冬至-次年春分为冬季

气候学上四季的划分:以五日侯平均温度为划分依据,10~22℃ 为春秋季。

三、太阳高度角(h)

任意时刻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sinhθ =sin?·sinδ+cos? cosδcosω

?:观测地点的纬度

δ:观测时太阳赤纬(阳光直射地点的纬度)

ω:时角

时角:一日中太阳某瞬时位置距离正午时太阳位置的角距离。

当地正午真太阳时12点时 ω=0,上午为负,下午为正。

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 当δ不变时,hθ随?的增大而减小。

公式讨论: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正午时刻 ω =0o

∴ sinhθ =sin ?·sinδ+cos ? cosδ

=cos(?-δ)

=sin〔90o-(?-δ)〕

hθ =90o-?+δ

利用上式计算得h>90o时取补角。

四、日照时间和光照时间

日照时间: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为日照时间。它

分为可照时间和实照时间。

可照时间:某一纬度某一季节一天中从日出到日

落的时间间隔为可照时间。

实照时间:太阳直接辐射照射的时间为实照时

间。它是利用日照计观察的。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曙暮光时间

可照时间的计算公式推导:

sinh θ =sin?·sinδ+cos?cosδcosω

日出、日没时hθ=0,此时的ω=ω0

∴sin0o=sin?·sinδ+cos?cosδcosω0

c(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扬州天气)osω0=-tg?tgδ

公式讨论:

①赤道上?=0o 据cosω0=-tg?tgδ=0 ∴ ω0=90

可照时间=(2×ω0)/15o=(2×90o)/15o=12h 在赤道上任何季节昼长均为12h。 ②春,秋分 δ=0o cos ω0=0 ∴ ω0=90o

可照时间为12小时

③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

δ>0 ?>0

∴cosω0<0 ω0>90o ∴可照时间>12h

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

δ<0 ?>0

∴cosω0>0 ω0<90o ∴可照时间<12h

④太阳永不落的条件:

可照时间=2ω0=24小时 ω0=180o

cosω0=-tg?tgδ cos1800=-tg?tgδ

-1=-tg?tgδ ∴tg?=ctgδ=tg(90o-δ)

∴?=90o-δ

春秋分日: δ=0o ∴?=90o-0o=90o

这天极点为永昼。

夏至日:δ=23.5o ∴?=90o-23.5o=66.5o

这天北极圈内永昼,愈向北,永昼的日数愈增加,

太阳辐射光谱

一、太阳辐射

太阳常数: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约为150×106千米),在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通量,称之为太阳常数。

二、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的波谱范围极广,几乎包括了从宇宙射线到无线电波的所有电磁辐射波谱。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总能量中:

紫外线:约占7.2%(0.15—0.39μm),有杀菌的作用。

可见光:约占45.5%(0.39—0.76μm),起光效应。

红外线:约占47.3% (0.76—4μm),起热效应。

三、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时要发生一系列的减弱现象。其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一部分被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悬浮微粒所散射,还有一部分被尘埃、云层反射而返回宇宙空间。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大气对于太阳辐射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

O2:强烈吸收λ<200nm的紫外线。

O3:主要吸收λ在200~320nm的紫外线。

水汽:吸收红光及红外线,辐射能可减弱4%~15%。

CO2、微尘杂质: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能。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1、分子散射

蕾利散射定律:I=331(n-1)/Nλ4

2、粗粒散射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较大的质点(云滴,雨滴)时,出现粗粒散射。此时它们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没有选择作用(I与λ无关),对各种波长的散射强度将趋于一致。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四、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减弱的一般规律

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被减弱的程度,决定于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气的透明度和地理纬度等因子。

1、大气量

大气量(m):当太阳辐射垂直地面而到达海平面上时,太阳辐射所穿过的大气路径为一个大气量,即m=1。

m与hθ的关系:当太阳高度为hθ时,

Sin hθ = 1/m,

?m=1/Sin hθ 即m=csc hθ

实际m

2、大气透明系数

大气透明系数(p):太阳直接辐射穿过一个大气量后的辐照度与穿过前辐照度的比值。即P=S1/So

影响P的因素:大气密度,水汽含量,微尘杂质。

贝尔减弱定律: S=S0?Pm

3、地理纬度

地理纬度不同,太阳高度角也不相同。随φ的增加, hθ减小。因此,一般来说太阳能辐射强度是随φ的增大而减小的。

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减后,到达地面的辐射有: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散射辐射。

太阳直接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后,一部分以平行光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这一部分辐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

天空散射辐射:太阳辐射受大气散射作用,而从天空各个方向投射到地球表面的辐射,称为天空散射辐射。

太阳总辐射: 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反射辐射: 太阳总辐射被地面反射的部分。

(二)、散射辐射(D)

影响因子: 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系数、云。

①、hθ :在干洁大气中,随hθ增加,D也增加。

②、P:随P减小,D增大。

③、云: 有云时,一般强烈地增加D。但当浓密的低云掩敝全天,S显著减弱时,D下降。 D的日变化与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一致的。阴天的日变化程度大于晴天。

D的年变化:在干洁大气中,决定于hθ 、p 、云的年变化。

(三)、总辐射(Q)

(四)、地面反射辐射

地面反射辐射与反射率有关。

影响反射率的因子:地表面组成、形态、颜色、hθ 。

①、土壤湿度增大,反射率下降。

②、 土壤的粗糙度增大,反射率下降。

③、 随土壤颜色的加深,反射率减小。

④、 hθ减小,反射率增大。

地面,大气辐射及地面辐射平衡

一、地面和大气辐射

地面辐射:λmax=10000nm,长波辐射。

地面向大气的长波辐射,大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少量透过大气向宇宙空间传递。 大气辐射:λmax=11592nm。也是长波辐射。

地面对大气逆辐射的反射率很小,吸收率近于1。

大气效应:大气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透过而到达地面。大气本身又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以长波逆辐射的形式返回地面一部分,使地面不致失热过多。大气的这种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称为大气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

二、地面有效辐射

影响因子:云、空气湿度、风、地表性质、CO2。

三、地面辐射平衡

净辐射:地表面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叫做净辐射,也叫辐射差额。

得到:(S‘+ D)+ Ea

失去:Ee+α(S‘+D)

辐射平衡值R:

R=(S‘+ D)+ Ea- Ee-α(S‘+D);

=(S‘+ D)(1-α)- (Ee -Ea)

R =(S‘+ D)(1-α)-F ——地面辐射平衡方程

式中:F-—地面有效辐射;

(S‘+ D)—到达地面的总辐射;

α—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公式讨论:阴天,夜间,纬度。

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光效应

①光合作用:植物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影响植物生长量。 ②光周期作用:日照长短影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发育速度。

③光的成形作用:光强影响植物的形态和长相。

④感光性运动作用:影响植物发育过程和品质。

2、热效应:太阳辐射是一切生物能量的来源。

一、光照强度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1、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但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数值时,光合作用强度不随之增加了,这时的光照强度 ,称之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在光饱点以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当光照强度减弱到一定程度以后,光合作用的产物与呼吸作用所 消耗的有机物质相平衡,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影响因子:温度的高低,土壤水分,二氧化碳浓度,作物的种类,品种,发育期,种植密度等等有关。

2、光照强度与作物发育和品质的关系

发育 :强光——有利于作物繁殖器官的发育;

弱光——有利于作物的营养生长。

品质:光照不足

禾本科作物——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减少;

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含量减少;

甜 菜——根中的含糖量降低。

光照条件好:一些地区的瓜果,因含糖量高,而香甜可口。“向阳瓜果格外甜”。

二、光照时间与作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昼夜长短影响着作物开花、结实、落叶、休眠以及地下块根、块茎等营养贮存器官的形成。植物对昼夜长短的这些反应,统称为光周期现象。

根据作物对昼夜长短的不同要求分三种类型。

(1)短光照作物:短昼长夜,光照时间12~14小时,原产于南方低纬度——棉花、玉米、水稻、高梁、大豆、向日葵等。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