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郝万山伤寒论讲座视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5:27:54 体裁作文
郝万山伤寒论讲座视频体裁作文

篇一:郝万山教授伤寒论讲解全部70讲(打印版)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

螽斯振羽

著 整理

说明

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 2011年春节于福建

作者简介

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辬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 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 临床重医术,讲医德。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 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部著作。副主编或合著《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14部著作。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

前言

人们在反复研究了历代中医的成才规律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造就中医临床名家的必需条件。而《伤寒论》就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从唐代开始,《伤寒论》被列入国家选拔医官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在当代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把《伤寒论》列入本科以上教育的主干课程。而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试等,也都把《伤寒论》列入了考试范固。因此无论是初学中医的人士,还是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乃至中医药学的终生教育,都需要反复学习《伤寒论》。于是《伤寒论》几乎成了中医各科临床医师的案头书。 我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近40年,愚者千虑,或许会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所体会和感悟。承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抬爱,推举我作《伤寒论》示范教学的主讲人,并将我所讲的《伤寒论精讲》制作成了VCD发行,受到读者广泛的关爱。本书即是将我讲课的讲稿摘取大要就正于各位中医经典的热爱者。 讲稿的《伤寒论》原文,遵照明〃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本书为现代普及读物,原文一律改用规范简化字体,原书中的异体字或讹字,也一律改为通行的简化字,如?鞕?改作?硬?、?蚘?改作?蛔?、?欬?改作?咳?、?痓?改作?痉?等。 讲稿所选原文取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止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中选择理论和临床意义较大的条文,进行归类编排讲解。对于争议颇多,存疑待考,或者本人尚未读懂的原文,多未收入。对少数原文,则作了节选,如根据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1985年版,俗称5版教材)将第141条,节选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其他有节选的原文,或以省略号表示,或在原文后条文号码后辬明?上?或?下?。赵刻本原文为竖排本,方后?右×味?,今因改为横排,一律改为?上一味?。 《伤寒论》成书时尚无?症?字,现今所讲的?症状?,当时均用?證(证)?字。鉴于当今?证?与?症?字已各具涵义并区别使用,故涉及到症状之意时,本稿径用?症?字。 历代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十分丰富,可谓汗牛充栋。但本书并非集注,而是重点讲述个人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因此较少直接引用前贤今哲的著述。不过许多观点是我在学习咀嚼了前人见解的基础上综合思考,再结合临床而有所感悟,自然也就包含着理论体系、学术语言和临床经验的传承。 在讲稿里,我会与初学《伤寒论》的朋友,讨论怎样学原文、读经典;与熟悉《伤寒论》的朋友,研究怎样从《伤寒论》的字里行间,甚至是无字句之处,寻找仲景辨证鉴别的思维方法和灵活用方的思路;与从事《伤寒论》教学的同行,探讨教好《伤寒论》的方法;与从事临床治疗的朋友,分析怎样将经典中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实际;以至与非医学专业的各界朋友,分享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点,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健康保健的知识。 个人阅历毕竟有限,个人视野毕竟狭窄。书中失当或错误之处,肯定会有。如能得到同道指正,使我进步,实在是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情。 郝万山 2007年10月26日于北

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这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组织的,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示范教学,推荐我来讲授《伤寒论》。虽然我学习、研究、讲授《伤寒论》有30 多年的历史,但是面对录音、录像这样一个现场,我还是感到心里有压力。

前天中午和几位朋友在一起吃饭,其中有一位朋友是电影导演,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电影导演,他拍了许多电影,然后我们就说他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

可是他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就问他,为什么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他说,我拍每一部电影都要精心地选择剧本,精心地选择演员,精心地编导,认真地拍摄,认真地剪辑,认真地配音。那么当电影完成以后,我重新再看再放映的时候,发现每一部电影都留下了许多许多的遗憾,所以他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由此我就联想到我们写书、我们讲课。

我们在写书的过程中,对每一部书,我们都是精心地构思,细心地写作,认真地校对。最后书出版了,再拿回来一看,哎呀,这个地方为什么是这么写?这个地方文字还应当可以再精炼。所以每一部著作都是一个遗憾的创作。

我们讲课也是这样,我们常常精心地备课,上课的时候认真地讲授,和同学之间进行心灵的交流,进行学术的沟通。我上课的时候,有同学录音,也有少数同学录像。下课以后,我听听他们的录音,我看看他们的录像,我说,哎呀,这个地方我怎么居然发生了口误,哎呀,这个地方我还可以再增加一些鉴别、比较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呢,我还应当再更深一步地分析……,每一节课也都留下了遗憾。

所以我常常说,我们上课,恐怕每一节课都是一种遗憾的讲演。所以现在面对录音、录像,我在进行《伤寒论》的教学时,当然会有压力,更何况我们全国范围内,研究《伤寒论》的,在《伤寒论》的教学和研究,以及临床上有精深造诣的,可以说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因此,我在这里讲课,如果说就是随随便便的一堂课,讲过去就讲过去了。可是现在我们要录像,我们要制成光盘,要请全国的同行专家评头品足,我当然会有压力,当然会有紧张。

不过既然已经把我推到了这个位臵,我就认真地讲授,也是把我的学习向各位同行,向每一位同学作汇报。

大概在二十世纪末,世界医学界召开过一次学术会议。这一次医学界的学术会议重点讨论的议题是?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哪一个更先进,哪一个更优化?。所谓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就是同一个病用同一种治疗方法,不管是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不管是男女老幼,都用规范的统一的治疗方案,这就叫群体化的治疗方案。

像1999 年末,有一次流感流行,我们的医院就根据这次流感流行的主要临床特征,搞了一个协定处方,用大的煎药设备,煮出大量的汤药来,每一个流感的病人都用同样的汤药来治疗。当然,大多数病人吃完这个汤药以后,效果很好,这种方法就叫群体化的治疗方案。

什么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呢?就是针对每一个病人感受邪气以后,他的具体反应状况,也包括他的身体素质,制定上一个非常符合这个病人具体情况的这样的一个治疗方案,就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我还举那一年的流感的例子,有的人吃了我们群体化治疗方案的药疗效不好,没有退烧,我们就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或者辨为风寒,或者辨为风热,或者辨为夹湿,或者辨兼有阴虚,然后我们用辨证论治的手段开一个符合他本人证候表现的这种方剂,基本上用上一付药,烧就退了,这就叫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二十世纪末这次医学界交流讨论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当代仍然是最先进的治疗方案,应当是最先进的选择。然后大家就讨论了在世界医学史上是哪一位医生创立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呢? 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呢?大家一致认为创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医家是中国的张仲景。他的代表作就是流传到我们今天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以这次我给大家讲授《伤寒论》,应当是个体化治疗方

篇二: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1418)

目录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

第三讲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

第四讲 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

第五讲 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

第六讲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

第七讲 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

第十讲 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

第十一讲 关于六经辨证 29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

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 112方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 (以下简称《可吐篇》)

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郝万山伤寒论讲座视频)可下篇》)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

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中十篇。 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

学内容

学思路和方法

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

例 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 除外了 少阳-呕 阳明-渴 太阳-见表证。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辨病 识证 用方

太阳 中风 方:桂枝汤

古 病 证

结胸 热实

今 胃痛 寒凝气滞

抓主症,对证用方。注意:症非证

例1: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不必辨其为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

例2:刘渡舟 柴陷合剂治疗 症见“呕而发热”,“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并见的某军工厂中毒事故伤员,其中许多为肺水肿,无特效西药。

三、识病机、扩大应用

例1: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气血两虚,心脏失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理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病机:少阳有邪,兼气血不足。 涩:气血虚 弦:少阳气郁。

例2: 乌梅丸 治蛔厥 又主久痢 病机:寒热错杂

例3:宋孝志 应用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

例4:白头翁汤:里急后重便脓血,渴欲饮水,腹中痛。 近年:结膜炎,暴发火眼,淋巴结炎,肝炎,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盆腔炎,急性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肝经循行部位-抓病机

抓主症,兼识病机

例:真武汤证:

心下悸??水邪凌心,心脏病,心功能不全。 洋地黄中毒量和治疗量接近

四肢沉重疼痛(水肿)

咳??水邪犯肺

吐、利??水邪浸渍胃肠

头眩??水邪上冒清阳 美尼尔综合征(内耳水肿)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小便清长)

五、抓副症,兼求病本 副症:或见症状

例1: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口渴,消渴,渴而欲饮水、烦渴???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敷布 五苓散主证 小便不利,小便少 ????膀胱气化失司,废水排泄障碍

少腹苦里急 ????气化不利,气机不畅

水邪上逆 使胃气上逆,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

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心下痞

例2:猪苓汤??阴虚水热互结证

小便不利(仅量少,有尿涩痛短赤)????水热互结

主症 渴欲饮水????水热互结,津液不化,阴虚津液不足。

心烦不得眠????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副症 ――咳、呕、利????水邪变动不拘浸渍胃肠,上犯肺藏

六、用合方,救治疑难

例:五苓散+桃核承气汤 治膀胱蓄水、蓄血共见症

第三讲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方法 a.查史书;b.看文物

重量:班固《汉书·律历制》:千二百黍米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前读shí) 晋后:6铢=1分 4分=1两 文物: 汉光和司农铜权,重12斤,汉1斤=250克 1两=15.62克; 容量:《汉书》千二百黍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文物:1合=20ml 1升=200ml 温取一升,本云黄耳杯(1黄耳杯=200ml) 1斗=2000ml 1斛=20000ml 度量:《汉书》(一黍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10尺为丈,10丈为引.文物:汉 1寸=2.3cm1尺=23cm 晋→宋:1斤由250克→600克;1升200ml→1000ml 1尺 23cm→33cm 但医药人命关天,天文涉及国运,仅此二条未改,一律追随古制、汉制。 宋→清 度量衡未变,清代实行库平制 宋代煮散,连渣服.用量少.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用 两、钱、分、厘。 台湾、东北仍循库平制 1钱=5克。宋代后开一次药即一次治疗量,以前为多次治疗量。

例:麻黄汤:麻黄3钱(45克) 桂枝2钱(30克) 甘草1钱(15克) 杏仁70枚(28克) 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一次治疗量相当于1/3

麻黄15g 桂枝10g 甘草5g 杏仁9g

煮药:一次提取生药药效45%; 第二次提取生药药效30%~35%-仲景弃之 所以,换算长沙方应:a.换算成今量 b.看药吃几次,以了解一次治疗量。

例如:干姜附子汤(救急) 干姜1两(15g) 附子一枚(20g) 且顿服

临床用应记住经方剂量比例,并因时因地因人变化剂量。

第四讲 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共七个方子,伤寒论方中应用最广

一、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 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 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 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 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 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 情志调畅 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 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 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 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 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 (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 (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 (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 柴胡:解经邪 针对 解郁 针对

经腑同病 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 清火

辛散 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 化痰消饮去水 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 和胃,降逆止呕 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 半个 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 理中 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 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 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 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 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 (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6铢=1分,4分=1两。但在散中,如四逆散、三物白散,用分=份,作为剂量比例,非衡重单位。熬:火干也,《方言》凡以火而干五谷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谓之火备,秦晋之间或谓之炒。不同字词一意义。如:杏仁熬黑,巴豆熬去油(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猪肤汤:白粉熬香。稻曰白。《伤寒论》龙牡都写熬,故龙牡均为生品,非煅制。渍:浸泡。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取大黄苦泻,防止直下肠胃,非煮泡5~10分钟,10~15分钟优。烊:把胶质药物在热药液中熔化的过程。(一般可压碎,放入热水中,不化者应为伪品。)

考《伤寒论》煮后再煎者七方,均为和解剂。调整半表半里之枢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桂干姜汤三方。 调整中焦半上半下之枢: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四方。

煮后再煎有利于方剂寒热并行、攻补同施。傅延龄实验:小柴胡汤中柴胡去滓再煎,提高解热作用。

仲景用小柴胡汤:

少阳受邪,经腑不和 (第96、97、263、264、265、266、379条)

a.经邪:目赤,耳聋(两耳无所闻),头痛(侧),胸中满而烦。

满:水满谓之满(mǎn);气满谓之懑(mèn)《史记》通用“满”。汉后作懑,再后闷,简化为闷

烦:胆火扰心,足少阳胆经经别贯心→烦 ;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下焦蓄血见其人如狂 举例:协和医院,部分心脏病兼见肝胆系统病,治愈肝胆病,则心脏病缓解。名之“胆心病”。 胁下硬满(自觉),往来寒热(自觉)--寒邪在经,少阳阳气抗邪之力差,正邪交争互有进退,邪胜则寒,正胜则热∴重点是解经邪。

柴胡半斤(125g)黄芩三两(45g)生姜三两(45g)半夏半升(45g)人参三两(45g)甘草三两(45g)大枣十二枚 三服1/3为一次量:如下:柴40g芩15g姜15g夏15g参15g草15g枣4枚

对于“柴胡伤肝阴”:从临床看病人无肺肾,肝阴不足又得少阳病,必用柴胡大量。柴胡解热用20~30g 解郁10g 升阳3~5g(例:补中益气汤); 如病人伴有肝阴不足:如一贯煎 解郁疏肝用川楝子代之;林黛玉肺肝肾阴虚(肺结核,盆腔结核),王太医用鳖血拌柴胡――因人而异。 黑龙江解热用上量开;北京,柴胡20~30g余10g――因地而异。

b.腑热:口苦(干苦):少阳郁火上炎,清晨重

主症 咽干: 少阳郁火伤津(轻于阳明热症)

目眩:少阳风火循经上扰。(目赤是经症,而目眩是自觉头晕目眩的腑症)

嘿嘿不欲饮食(心中不爽快的感觉):胆气内郁,胃气失和。精神抑郁症。

心烦喜呕:少阳胆腑郁热,胃气不和(少阳病指标)

呕而发热:少阳胆腑郁热,胃气不和。邪入胆腑,少阳内寄相火,故为 持续发热,伴呕吐,在经时为寒热往来。 故持续发热呕吐重时多用

主症 芩以清腑热,寒热往来重时多用柴胡以解经邪。

舌苔:苔白或淡黄、薄黄(小柴胡汤)而大柴胡汤是干黄、燥黄、老黄。

脉:弦细、沉紧(凡2见)

弦细是由于肾上腺素分泌多(应激状态)血管紧张度高

沉紧是由于长期精神抑郁紧张,气郁体内不外达 外症见面色无光,肘膝以下发凉

或见证:或渴(胆热伤津重),腹中痛(太阴脾弱不和,胆木克脾),心下悸,小便不利(三焦失畅,水邪内生,水气凌心),咳(水邪犯肺),身微热(太阳表气不和)

三阳同病(99条)

身热恶风(病在太阳);颈(少)项(太)强(太少经气不利);胁下满,少阳经气不利,手足温而渴(阳明有热)??三阳同病――小柴胡汤和解疏机,治同少阳。 《伤寒论》中三阳同病有2条:a.219条:阳明内热重-白虎汤;b.99条:太阳外邪,阳明内热均不重-小柴胡汤

少阳不和,太阴脾虚(100条)

少阳阳脉涩,阴脉弦(沉弦),法当腹中急痛。 按:为火旺脾虚脉象。法,犹理也,义隔而通。肝木克脾土,先与小建中汤和里缓急,“虚人伤寒建其中”,少阳症不瘥者,再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后述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太阴里虚)

少阳不和,兼阳明胃热(229、230条)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非阳明燥结)小便自可(可,犹“宜”也。从此点看大便溏亦非热结旁流)――阳明热郁而非热结――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说明非燥热阻结,而是少阳气郁致阳明胃气不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按:伤寒,虽有阳明病而呕,不可下也。∴呕非阳明病。

5.少阳不和兼太阳表邪(101)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抓主症+病机。

篇三: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

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不一

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刘渡舟治验)

二、 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郝万山治验)

三、 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

因大渴后饮冷而致。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

授治验)

四、 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

五、 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

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 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

颈椎病效果明显。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郝万

山)

七、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

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任应

秋)

八、 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刘渡舟治验)

九、 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秋

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

桂剂善后。

十、 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证类本

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

死”。《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

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细辛含黄樟醚,是

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 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

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

斤为钧,四钧为石”。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

合龢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1合=20毫升,1升=200

毫升,1斗=2000毫升。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

丈为引”。1寸=2.3厘米,1尺=23厘米。晋时,6铢=1分,4分=两。麻黄

汤中杏仁70枚(去皮尖)重约28克。麻黄汤中一次治疗剂量:麻黄15克、

桂枝10克、甘草5克、杏仁7克,与今天的量相近。粳米1升约合现在的

180克,半夏半升约合现在50克,五味子半升约合30克,厚朴1尺约15

克。五苓散1寸匕约5、6克重。桃仁100粒称重30克,杏仁100粒称重

4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0克,大附子1枚25克,野生乌头1枚

5克,甘遂末1钱匕约1~1.5克。

十二、 五苓散原方剂量应为:

泽泻30g 猪苓18g 白术18g 茯苓18g 桂枝12g 可

用来治疗脑积水,可做成散剂,长年服用。(郝万山)

十三、 胃虚水停证:胃虚水停证是由于胃气虚,水停胃中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

饮水过多。主证:心下悸、胃脘部悸动不宁(胃阳和水邪相搏所致)、上腹

部有振水声、口不渴、小便利,手足厥冷。用茯苓甘草汤(生姜用量最多)

治之。

十四、 郝万山运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病案:1.患女,22岁,每次来月经前烦躁自

己不能控制、大便干、月经不定期、色暗有块,口苦,多家医院诊断为周期

性精神分裂症而治疗效果不明显。予月经前给予桃核承气汤,经后给予益气、

养血及化痰之品,调理6个月经周期而愈。2.患者术后排气但不大便,伴烦

躁如狂,予桃核承气汤一剂而愈,排出大量污浊粪便,奇臭无比。

十五、 抵当汤治疗脑血管瘤,做成散剂口服半年而愈。CT复查瘤体消失。 十六、 五苓散合桃核承气汤治疗神经性膀胱或膀胱炎经抗生素治疗后后遗症等

症见尿急、尿频、尿痛,少腹急结,大便干,舌质红苔黄等。(合方治难症)

十七、 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十八、 补心阳用桂枝、甘草;补肾阳用附子、干姜;补脾阳用甘草、干姜。 十九、 阳虚易生痰、饮、水。

二十、 奔豚汤治疗: 郁火上冲用奔豚汤;水邪上冲用苓桂剂;寒气上冲用桂

枝加桂汤。

廿一、 水液的输布代谢正常生理功能需要: 肾阳的温煦,脾阳的运化,心阳

的镇摄作用来完成。

廿二、 苓桂枣甘汤治脐下心动悸,无论胖瘦,不论是腹主动脉搏动,还是腹直

肌跳动均效(欲作奔豚),也可治已发奔豚。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凡是见

到脐下悸动或脐上悸动者,都不用白术;因白术有补气与升提的作用,为仲

景的用药方法。仲景用量:茯苓40g桂枝20g大枣5g甘草10g;甘澜水也叫

劳水,科学依据无从考证。苓桂术甘汤亦可治疗奔豚发作。

廿三、 苓桂术甘汤可用来防治老年人素体慢支、心功能不全者,多在秋冬季节

服药,对于预防心衰有很好的疗效。刘渡舟常服之。

廿四、 《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利小便,利膀胱”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临

床上确有利水、利小便的作用。陈慎吾老中医曾治一女病人,低烧不退、小

便不利、下肢浮肿,经用清热,养阴等诸法不效,后辨为蓄水发热,用桂枝

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两剂而效。

廿五、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是治疗脾虚痰湿阻滞,虚中夹实的很好的方子。

胡希恕老师口诀:“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

脾虚腹胀此方真”。现代用量:厚朴20g 生姜15g 半夏15g 党参6g 甘草6g。后世医家以为本方为“补三消七之法”治腹胀以脐周及脐下胀满

为妥,“脾主大腹”。治胃脘胀满效果不佳。

廿六、 虚人外感,阴阳气血两虚,治则“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所以虚人外感只能用小建中汤治疗,温中补虚,益气养血。现代用量:桂枝

15g甘草10g 大枣4枚 芍药30g 生姜15g 饴糖50g。(饴糖补气

养血,缓急止痛,需要指出的是不能用蜂蜜、蔗糖等其他来代替)。郝万山

病案既可缓解胃脘疼痛,也可缓解肥大性脊柱炎疼痛。

廿七、 协热利:下利伴有表证的发热(协热为伴有表证的发热)。桂枝人参汤

为理中汤加桂枝,治协热利“心下痞硬”。现代用量:桂枝20g 甘草20g 白

术15g 人参15g 干姜15g。本方为里虚寒下利兼有表证之发热,应区别

于葛根芩连汤的“协热利”,后者是里热下利兼有表证的发热。

廿八、 肾阳虚干姜附子汤条文“躁烦”: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撮空理线,

循衣摸床。通过干姜附子汤与四逆汤药物的比较,从药理实验来看,干姜附

子汤给实验离体蛙心注射后,心脏做功频率加大,直至心脏衰竭;而注射四

逆汤后的离体蛙心,心脏做功频率逐渐加大,而无心脏衰竭。理解甘草“甘

缓”含义当有三:一则药效温和;二则药效持久;三则药效发挥作用较慢。

廿九、 芍药甘草汤,《朱氏集验方》又名“去杖汤”,是有其临床依据的。清代

程仲龄的《医学心悟》说本方“治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

加黄连”。《类聚方广义》用它来治疗“腹中挛急疼痛”,还可以治疗小儿“夜

啼不止”。另外,现代用来治疗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遗留神经

痛;治疗高热惊厥;治疗不安腿综合征;还可以治疗溃疡病的疼痛;气管及

支气管的痉挛;还可以治疗痛经;冶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方中白芍用量最少用30g,甘草10g。

三十、 甘草干姜汤温补脾阳;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附子干姜汤温补肾阳;吴

茱萸和生姜散肝胃寒邪。

三十一、 炙甘草汤,换算成现代用量应为: 生地80g 桂枝15g 阿胶10g

人参10g 生姜15g 甘草20g 麦冬15g 麻仁15g 大枣10枚。方

中清酒,在《周礼·天官·酒正》记载了三种酒都是米酒,一种是事酒,即

随酿随吃,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醪糟,是给办事的人(如古代吃喇叭的、抬

轿子的等)饮用的;第二种酒是白酒(更加清纯,也叫久白酒),是冬酿春成,是招待宾客的;第三种酒叫清酒,冬酿夏成,即清纯的陈米酒,是祭祀

天地与祖先的。清酒的作用,一个是养血通脉;还有行药滞,防治他药腻膈

滞胃。麻仁防治严重心脏病患者大便干结。本方现代用于心律失常属于气血

虚者效果较好。177条炙甘草汤原文中脉结代泛指脉搏跳动不匀;而178条

原文则解释为“结主邪盛,代主正虚”,后世医家疑为非仲景原文。

三十二、 北京第六医院及北京海淀医院用大陷胸汤治疗消化道穿孔引起的急性腹

膜炎疗效确切。方中 大黄9g 芒硝9g(分两次冲服) 甘遂3g(分两次

冲服);轻症者上方做成散剂,甘遂末0.9g 大黄粉0.6g 芒硝0.3g(321

胶囊),上述1天的量,分两次服。

三十三、 小陷胸汤与大陷胸汤的治法比较 小陷胸汤治法:清热、除痰、开结;

大陷胸汤的治法:泄热、逐痰、破结。

三十四、大剂量的艾灸治疗缩阴症或缩阳症,或用温经散寒之品如吴茱萸等。 三十五、大黄煮10~15分钟泻下作用最好。

三十六、 痞或痞证的鉴别方: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五苓散、桂

枝加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十枣汤、大柴胡汤证。其中后四方当视为心

下痞证的类似证。

三十七、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任伤寒教研室主任陈慎吾先生在用逍遥散时,认为

肝气郁结应怕凉,有温通与辛散的作用,故常弃其方中薄荷,而加桂枝,取

其通阳的作用,认为比加薄荷效果好,值得我们借鉴。郝万山治疗一些精神

抑郁疾病,常用桂枝,用它既可疏肝,还可以通阳,通心阳。

三十八、《伤寒论》第一篇辨脉篇“凡脉大、浮、数、动、滑者,此名阳也,沉、涩、

弱、弦、微者,此名阴也”。以阴阳来分脉。条文第58条以阴阳来判断预后,

十分重要,应记住。

三十九、 胃有热则消谷善饥。大剂量的白虎汤治疗神经性多食症。无汗不可用白

虎,有汗不可用麻黄。白虎加人参汤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胃热盛而气津

两伤,服二三个月后而停服降糖西药。白虎加人参汤加桑螵蛸、益智仁、麦冬、五味子治疗神经性多饮多尿症(女性病人,异常口渴),服药三月痊愈。本方亦可用来治疗尿崩症。

四十、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四十一、 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的三大主症: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心烦不得

眠。

四十二、 阳明病热在上焦者,清宣郁热,治以栀子豉汤;热在中焦者,辛寒清热,

治以白虎汤;热在下焦者,育阴清热利水,治以猪苓汤。柯伯韵称为阳明病的“起手三法”。

四十三、 麻子仁丸:二仁一芍小承气。

四十四、 三一承气汤:即大承气汤加甘草(后世温病学家所创,包含了三个承气

汤,既泄热又通便)。小承气汤的一方二法。

四十五、 哕,在《伤寒论》中是指呃逆,宋代以后即指干呕;

四十六、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腑实证,“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

少是津还”。对辨阳明燥热是否可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四十七、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经表证,“葛根浮长经表证,缘缘面

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四十八、 茵陈蒿汤三味药必用,特别是大黄为动药,实验证实,只有这三味药同

用退黄效果才最好;在临床运用时应服至黄疸消退,不要中途停药,否则易反弹。重症者一天可服两剂药。郝万山认为,用茵陈蒿汤时若出现大便稀,次数多者,可改用栀子柏皮汤治疗湿热未退,中气已虚出现的大便溏薄的症状。而黄疸病人出现感冒即湿热未退又兼有表证者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在临床运用时,若患者表证明显可用桑白皮代替生梓白皮,若表证不太明显,可用茵陈代替生梓白皮。

四十九、寒湿发黄治疗,湿大于寒者用茵陈五苓散;寒大于湿者用茵陈理中汤或茵陈

四逆汤。即仲景云“于寒湿中求之”。

五 十、 阳明病篇,大便初硬而后溏是中阳不足的表现。“所以然者,以胃中虚冷,

水谷不别故也”。

五十一、 随吃随吐谓之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谓之寒。(因为火性急)。吴茱萸

汤是一张温胃止呕的好方子。治疗胃寒受纳无权,食谷反呕。方剂记忆“吴姜大人”。其中吴茱萸和生姜正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的一对药。

五十二、 《黄帝内经》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三焦《六书》云:“焦,燔

之近炭也”意指燃烧,能量代谢;三是多的意思。即为人体所有能量代谢的场所,中医谓水火气的通道。《黄帝内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五十三、 少阳病的特点:易经腑同病;易气郁、易化火;易生痰让饮生水;易伴

发太阳、阳明、太阴之气不和。

五十四、 少阳病的口苦多在晨起后口干口苦较明显,一般为肝胆有热的表现。阳

明病的口苦大多在午休以后。因少阳的经气在清晨比较旺盛,阳明的经气旺盛于下午。

五十五、 多年的由于情志因素造成的气郁,脉多沉弦,可伴见面色苍黄无泽,手

发凉,心烦、急躁。故少阳气郁脉既可见到弦细,也可见到沉脉或沉弦脉。

五十六、 郝万山用四逆散、小柴胡汤合二陈汤治疗妇女心烦、失眠、手脚发凉,

面色苍黄效佳。

五十七、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北医附院治疗急性胰腺炎56例,全部治愈(柴胡、黄芩、半夏、赤芍、

枳实、厚朴、蒲公英、大黄、甘草)。武汉医学院治疗急性胰腺炎23例,治愈22例,以上方加郁金、白芍、蒲公英、双花、大黄。

五十八、 柴胡桂枝汤可用来治疗外感兼有明显四肢疼痛的病症;也可以用治消化系

统疾病兼有四肢疼痛的病症;治疗痹症兼有肝气郁结的也比较合适;还可以治疗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比如常见老年妇女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伴见四肢窜痛不舒。另外还有报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脂膜炎(皮肤泛红,皮下有结节,伴有发热、怕冷、乏力甚至是四肢关节酸痛),郝万山用此方治疗2例脂膜炎疗效较好。此外,郝万山还用本方治疗不安腿综合征,常见于年轻女性,临床可用芍药甘草汤、桂枝汤、柴胡桂枝汤。

单纯性肠梗阻可首选大柴胡汤证。

五十九、 《伤寒论》中但头汗出,身无汗的症状表现可见于:一为无形邪热蕴于胸

中,热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二为湿热发黄证,热邪内郁,不能外越,三为水热互结的大结胸证;四为太阳病篇最后的火邪伤阴内热证,津液不足,汗出无源;少阳三焦热郁证。

六 十、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少阳不和,兼有脾虚、津液不足的证候。

临床上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要抓3个症状:一为肝胆湿热、肝胆气郁,

如胁痛、胸胁胀满;二抓脾阳不足,脾气虚,如便溏;三为津液不足,如口干、口渴。特别对于肝病见有上述三个证候时效果较好。郝万山认为小柴胡汤加减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肝病,临床常用。慢乙肝的病人,临床常辨为湿热毒邪内郁,所用的基础方为刘渡舟老师的经验方“:柴胡12g黄芩12g土茯苓10~15g茵陈12~15g凤尾草12~15g草河车10~15g叶下珠10~12g垂盆草10~15g炙甘草6g清热利湿,疏郁解毒。如兼有血瘀,如肝区刺痛,生化指标y球蛋白升高等,可加红花10g茜草10g当归10g白芍10g;如果有早期肝硬化的倾向,可再加土元10g泽兰10g生牡蛎30g鳖甲30g,或同时服用鳖甲煎丸来增强软坚化瘀消积的效果;郝万山常还加入三棱、莪术,且莪术有一定的抗肝肿瘤的作用;如果兼有湿毒凝结,如面色黎黑而有油垢、肢体腰背酸胀、苔腻不脱,刘老常在基础方上加生石膏10g寒水石10g滑石12g竹叶12g银花10g;如果兼有脾虚便溏,轻者加茯苓15g白术10g;脾寒泄泻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郝认为本方不寒不热,比较稳妥,且很有效。另外,本方用来治疗糖尿病有口干口渴津液不足、便溏、精神忧郁也有较好的疗效,要增强养阴生津药的用量,可加生地、玉竹、麦冬、山萸肉、沙参、五味子、人参等。还可以用来治疗慢性结肠炎加白术、山药;如慢性结肠炎伴有过敏现象,或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可合腹泻要方再加乌梅或藁本,藁本可治肠道的风邪,但药量不宜大,顶多可用至6g。本方还可以用来治疗乳腺增生,肋软骨炎,可加软坚散结的药物,如夏枯草、昆布、海藻,还要加重牡蛎的用量。也还可以治疗寒多热少的疟疾,可减少黄芩的用量。也可以治疗伴有脾虚的热入血室证。还可以治疗胸膜炎、胆囊炎、兼心脾阳虚的感冒等。

六十一、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和解少阳,畅利三焦,清泄阳明,重镇安神的

作用,在精神方面有心胆不宁,如心烦、惊悸。本方为少阳不和兼有心胆不宁的证候。最好不用铅丹,对于治疗精神病人可用生铁落来代替。如用铅丹,量不宜超过10g,应布包煎,且不能久用。郝认为可冲服琥珀粉来镇心安神。

篇四: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 著

螽斯振羽 整理

说明

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 2011年春节于福建

作者简介

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 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 临床重医术,讲医德。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 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部著作。副主编或合著《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14部著作。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

1

前言

人们在反复研究了历代中医的成才规律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造就中医临床名家的必需条件。而《伤寒论》就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从唐代开始,《伤寒论》被列入国家选拔医官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在当代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把《伤寒论》列入本科以上教育的主干课程。而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试等,也都把《伤寒论》列入了考试范固。因此无论是初学中医的人士,还是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乃至中医药学的终生教育,都需要反复学习《伤寒论》。于是《伤寒论》几乎成了中医各科临床医师的案头书。 我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近40年,愚者千虑,或许会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所体会和感悟。承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抬爱,推举我作《伤寒论》示范教学的主讲人,并将我所讲的《伤寒论精讲》制作成了VCD发行,受到读者广泛的关爱。本书即是将我讲课的讲稿摘取大要就正于各位中医经典的热爱者。 讲稿的《伤寒论》原文,遵照明〃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本书为现代普及读物,原文一律改用规范简化字体,原书中的异体字或讹字,也一律改为通行的简化字,如“鞕”改作“硬”、“蚘”改作“蛔”、“欬”改作“咳”、“痓”改作“痉”等。 讲稿所选原文取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止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中选择理论和临床意义较大的条文,进行归类编排讲解。对于争议颇多,存疑待考,或者本人尚未读懂的原文,多未收入。对少数原文,则作了节选,如根据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1985年版,俗称5版教材)将第141条,节选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其他有节选的原文,或以省略号表示,或在原文后条文号码后标明“上”或“下”。赵刻本原文为竖排本,方后“右×味”,今因改为横排,一律改为“上一味”。 《伤寒论》成书时尚无“症”字,现今所讲的“症状”,当时均用“證(证)”字。鉴于当今“证”与“症”字已各具涵义并区别使用,故涉及到症状之意时,本稿径用“症”字。 历代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十分丰富,可谓汗牛充栋。但本书并非集注,而是重点讲述个人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因此较少直接引用前贤今哲的著述。不过许多观点是我在学习咀嚼了前人见解的基础上综合思考,再结合临床而有所感悟,自然也就包含着理论体系、学术语言和临床经验的传承。 在讲稿里,我会与初学《伤寒论》的朋友,讨论怎样学原文、读经典;与熟悉《伤寒论》的朋友,研究怎样从《伤寒论》的字里行间,甚至是无字句之处,寻找仲景辨证鉴别的思维方法和灵活用方的思路;与从事《伤寒论》教学的同行,探讨教好《伤寒论》的方法;与从事临床治疗的朋友,分析怎样将经典中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实际;以至与非医学专业的各界朋友,分享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点,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健康保健的知识。 个人阅历毕竟有限,个人视野毕竟狭窄。书中失当或错误之处,肯定会有。如能得到同道指正,使我进步,实在是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情。 郝万山 2007年10月26日于北京

2

目录

目录

作者简介 ..................................................................................................................... 1

前言 ........................................................................................................................... 2

绪论 ........................................................................................................................... 1

一、《伤寒论》的作者 ................................................................................................ 1

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背景 .................................................................................... 2

三、《伤寒杂病论》的沿革和《伤寒论》的版本............................................................... 3

四、《伤寒论》的内容与贡献 ....................................................................................... 5

五、关于六经辨证 ..................................................................................................... 8

六、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与要求 ............................................................................. 10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12

概说 ......................................................................................................................... 12

一、太阳病的病位 ................................................................................................... 12

二、太阳病的成因 ................................................................................................... 12

三、有关太阳的生理 ................................................................................................ 12

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与治法 .................................................................................... 13

五、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 .................................................................................... 14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 14

一、太阳病提纲 ...................................................................................................... 14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 15

三、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 ........................................................ 17

四、辨太阳病传经与否 ............................................................................................. 19

第二节 太阳病证 ........................................................................................................ 20

一、太阳经证 ......................................................................................................... 20

二、太阳腑证 ......................................................................................................... 38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 43

一、变证治则 ......................................................................................................... 43

二、辨寒热真假 ...................................................................................................... 44

三、辨表里先后治则 ................................................................................................ 44

四、热证 ............................................................................................................... 45

五、虚证 ............................................................................................................... 49

六、结胸证 ............................................................................................................ 60

七、脏结证 ............................................................................................................ 64

八、痞证 ............................................................................................................... 65

九、痞证类证 ......................................................................................................... 69

十、欲愈候 ............................................................................................................ 70

十一、火逆证 ......................................................................................................... 71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73

一、阳明病的性质和特点 .......................................................................................... 73

二、阳明病的病位 ................................................................................................... 73

三、阳明病成因阳明 ................................................................................................ 73

四、阳明生理 ......................................................................................................... 73

i

篇五: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声名远扬。其讲课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宋孝志、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实践者的学习与交流经验。郝老师讲课的医案部分颇为精彩,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伤寒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根据《经典课程示范教学》的伤寒论70课时讲课录像整理总结医案部分。 医案1

某,过敏性哮喘,每年五一节发作,国庆节休止。病起于两三年前国庆节,因游行劳累后饮冷食凉所致。现证胸闷,心烦,喘促时作,发作时需用西药喷剂控制。宋老(宋孝志,下同)诊之,予栀子豉汤:焦山栀1克 淡豆豉15克七剂。七剂后心烦减。后按此方服用两个半月而愈。

原文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76)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

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228)

评语

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诸证,但并未出现一喘证。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热游行劳累后,大汗出,饮冷食凉,热被遏胸中这一发病过程,断定此病人之喘为热扰胸膈所致。故用栀子豉汤两味药而愈此顽疾。宋老抓的是病机而用方,扩大了栀子豉汤的适用范围。但从原文来看,诸条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证。病人也有胸闷,心烦之证,只不过不是主证罢了。此证再结合病机,用此方,终究还是以原文为基础。

医案 2

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最先起于腹中满闷,后渐上至心下痞。予五苓散原方三剂。服后,尿量增多,口渴缓解,痞硬感有向下走之势,现肚脐下仍硬满。又服三剂而愈,

原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56) 评语

《伤寒论》中五苓散适应证有二:一为太阳蓄水证,一为156条之水气不化心下痞。但终究不离其病机,即下焦水蓄。患者虽然心下痞,但有小便不利,下肢水肿之证。虽然郝老师说此案为抓副证,但实质还是见证加病机。与案1无本质差别。由此想到了101条之“伤寒

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对于此条之一证,争议颇多。其实,从此两案看来,一证加病机足以用药,又何必在乎是哪一证?能反应病机的不仅是证,还包括其他诊断,四诊合参才是中医最优的诊断模式。仅局限于问诊之一证,而非得争论是哪一证,这种争论又有何价值?

医案 3

女,神经性呕吐三月余,水、饭、药皆吐,输液超过两瓶即变为粘液吐出。西医诸检查已作,排除呕吐诸因,故诊为神经性呕吐。因发现丈夫外遇而吵架,故患此疾。前医多用和胃降逆之品,若丁香、柿蒂、旋覆、代赭、丁萸、理中之类,皆不效。现证失眠,心烦,舌光红无苔,脉弦细而数。有慢性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予猪苓汤原方。嘱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时喂服一勺。一周后进流食。再一周不用输液。后食西红柿复发,仍用此方。再一周而愈。 原文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评语

失眠、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再加上阴虚之舌脉,故用猪苓汤。虽然病人以呕吐为主证,但此证亦可用水邪犯胃来解释,猪苓汤用之故效。临床疾病复杂,但只要切合病机,便可用方,且用之效如桴鼓,此经方之妙。嘱其丈夫陪床,每一小时喂服一勺。因心病还需心药医。如此,心身同治,方能见效。

医案 4

矿工妻,产后二十余天,发热,身疼痛已十天。考虑产后肌肤失养,先后服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各三剂,皆不效。后请教刘老(刘渡舟,下同)。谓内脏气血不虚,故予桂枝新加汤。三剂,仍无效。刘老细查方,改生姜用三小片为15克。两剂身痛减,三剂愈。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评语

产后肌肤失养,八珍类养内脏气血,故无效。桂枝新加汤中,生姜三两意在引药达表,量少则无此功效。故知经方之量,亦不可轻易改变。

医案 5

壮年,荨麻疹,体瘦,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嘱其睡前服药,后覆被发汗,三剂愈。 医案 6

女,小儿肾炎,头面水肿,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剂。

医案 7

某,急性肝炎,黄疸不退,身黄如橘皮,身痒,脉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七剂。 原文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262)

评语

此三案,皆抓住脉浮一证,病在于表,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发汗。后两案因病情复杂,服后配合西医治疗。但症状的改善,得益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发汗。故知,发汗乃治疗邪气在表的不二法门。

病在于表,应当治表,治里则无效。以上四案,治表之法,或直接发汗,或引药达表,但又不是麻桂之剂。故知经方治表,绝不仅限于麻桂之剂。

医案 8

小儿,感冒,高热。其母为其炖服元鱼汤,乌鸡汤,热剧。现证舌红苔黄腻,恶冷。诊为着凉停食。以外散表寒,内化食滞之法。愈后,饭量贪多。数月余,又因感冒来就诊。诊为

停食着凉。仍以外散表寒,内化食滞之法而愈。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评语

前诊为着凉停食,因正气抗邪,不足以助脾胃消化而致。后诊为停食着凉,因正气助脾胃消化饮食,不足以抗邪而致。故知正气兼顾表里。

以上三条之呕逆,干呕,不大便之证,机理同前诊。皆正气不足以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而致,此为表证见腑气不通诸证之机。

医案 9

青年,淋雨,半夜寒战,喷嚏,清涕,头身疼痛,体温39.5度。自服解热镇痛药两片,始汗出。晨起仍头身疼痛,自服热粥,汗出,体温38

度。予桂枝汤。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评语

桂枝汤可以不辨中风与伤寒。仅凭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证而用药,此为方证辨证。 医案 10

某工厂火灾,因有毒物质吸入导致六十余人中毒。中毒者发热,胸闷痛,出现肺水肿、呼吸道粘膜水肿、食道粘膜水肿、胃粘膜水肿,重者昏迷。西医对症治疗无效。刘老诊之,抓住呕而发热,心下按之痛,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病者服之呕止热退,最重者第四天清醒。 原文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评语

此案亦为方证辨证。方证辨证是辨证论治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需要娴熟的技巧及丰富的经验作为基础。否则,只对症状而用方,很容易把中医机械化。有时病证难以入手时,不免一试,可能有奇效。

医案 11

男,56岁。下午三时烘热,汗出,四时止,汗出湿遍全身。如此三个月。前医尽服养阴敛汗、益气固表、清热之品,不效。最近处方(部分药物):麻黄根30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克分心木20克金樱子30克。服此方后汗不出,但心烦,故停服。予桂枝汤三剂(未服)。三日后找胡老(胡希恕,下同)诊治,予桂枝汤三剂。并嘱每日下午一点半左右服一次,服后多饮热水。三剂后热渐退,汗渐止。后又复发,仍服桂枝汤六剂愈。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评语

此案用桂枝汤发汗以治自汗。但桂枝汤使用条件是“病人脏无他病”,只是营卫失和所致。

还要注意的是桂枝汤的用法,先其时发汗,服后多饮热水,方能见效。还需说明的是,此案自汗为男性更年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于临床能见到。

在诸法无效后用经方,且用之有效,足见经方之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仲景所写条文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治疗有效的医案。这才是经方能经历近两千年而仍屡试不爽的原因。这也说明临床才是中医长盛不衰的根基。

医案 12

女,40岁。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恶寒,发热,以脑血栓形成早期?收入院。输清开灵一小时后,变为双侧痉挛,仍高热。诊之舌淡不红,

鼻流清涕。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停用清开灵。服后半小时汗止痉挛舒。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评语

上为病毒性颈肌痉挛,予桂枝加葛根汤见效。现用桂枝加葛根汤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症,颈椎病。各药物剂量:葛根 20-30克 桂枝 10克 白芍 30克 炙甘草 6-10克(以上四味为基本方)威灵仙 10克 秦艽 10克 (上两味以祛风湿)鸡血藤 30克(养血疏筋)姜枣可酌情加入。 清开灵为安宫牛黄丸加减而来。安宫牛黄原方去牛黄,代之以牛胆酸和猪胆酸;去犀角、珍珠,代之以水牛角、珍珠母;去黄连,加板蓝根,并去朱砂及金箔,配置成复方针剂而成。药物组成偏于寒性,故用之症状加剧。

安宫牛黄还有另外两个中成药产品。清开灵滴鼻液在原方中以麝香皮代替麝香,去雄黄,加藿香,配置成复方醑剂而成。醒脑静以麝香、冰片、郁金、黄芩、黄连、山栀六味制成针剂。皆寒凉之剂。

医案 13

小儿,反复感冒。发病即喘。儿童医院多?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苑窝资罩稳朐骸4舜我郧宸?号、清肺2号(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白茅根、黛蛤散

等)治疗。不效。求治于任老(任应秋,下同)。任老见之舌面皆淡白。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一周后病愈。从此再无复发。

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评语

感冒发热,中医治法要分清寒热。不要一见高热即清热解毒。否则只治其标,反复发作。最后还得温药而治愈。中药成药,本为方便应用而研发。然药物生产后,不分寒热,不辨虚实,不别阴阳,不论表里而用之者不在少数。此研发者所未料及。此现象于上两案可见一斑。是中医无效,还是应用不当?明者自知。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中医院在用中成药时,也出现此种情况。一旦有一天,中医毁在自己人手里,这才是中医最大的悲哀。

医案 14

壮年,水泥工。感冒,发汗后,继续工作,再高热,继发汗,如此反复一周。来诊时,乏力,汗出不止,高热,舌淡。予桂枝加附子汤。部

分药物剂量:炮附子 15克 桂枝 15克 赤白芍 各10克 生姜 10克。两剂而热退汗止。 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

评语

此案予桂枝加附子汤固阳以摄阴。但注意其舌淡,此为阳虚之舌象。如此用附子方能见效。 医案 15

女,50余岁。入夜频发心绞痛。发作时,胸闷,憋气,口服硝酸甘油方缓解。求治于刘老,予桂枝去芍药汤。服后少发。

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评语

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心脏病,刘老十分推崇。但多用于心阳虚之证。经方应用时应和其他辨证方法结合起来,方能药到病除。

医案 16

文革期间,江西某矿区,流感流行。主治之两医曾毕业江西中医学院。先用西药无效,继用银翘、桑菊之类亦不效,且症状加重。证见恶寒,发热,全身疼痛,鼻流清涕。思用麻黄汤。一医与其妻麻黄汤,但求一试:麻黄 10克 桂枝 10克 杏仁 9克 甘草 5克。一剂后,热退疼止,脉静身凉。后予矿工,流感控制。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评语

此为麻黄汤之典型适应证,但医者用之,颇多疑惑。如今虽多用辛凉之药,但辛温之麻黄汤并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在黑龙江,小儿肺炎证见寒战,高热,无汗而喘者。用麻黄汤治疗:麻黄 15克 桂枝 10克 杏仁 10克 甘草5-6克。成人麻黄用至20-30克。 麻黄汤非但用于伤寒,亦可用于杂病,见下文:

2000年秋,一位37岁农妇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时,醒后暴盲。诊见寒战、咳逆无汗,查颅内血肿、水肿,双眼底出血、水肿。眼科名家陈达夫先生目疾六经辨证大法有云:凡目疾,无外症而暴盲,为寒邪直中少阴,玄府(毛孔)闭塞所致,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附子温少阴之里;麻黄开太阳之表,即是启玄府之闭;细辛直入少阴,托邪外透。李师见此妇禀赋素壮,症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与少阴无涉,遂径与麻黄汤一剂令服。次日诊之,夜得畅汗,小便特多,8小时约达3000毫升,头胀痛得罢,目珠胀痛亦止,目赤亦退,血压竟然复常,已可看到模糊人影。又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12克,调理一段,终于复明,左、右眼视力分别为1.2、0.8,病愈,3年后随访,血压一直稳定。

麻黄、桂枝升压,现代药理已成定论,近百年来已列为脑血管类病用药禁区,这几乎成了每个中医的常识。而李师却用麻黄汤治愈不可逆转的高血压,岂非怪事?其实不怪,李师之所以成功治愈此病,就是因为他未受西医药理的束缚,而是用中医理论去分析本案病机。即由于寒袭太阳之表,玄府闭塞,寒邪郁勃于内,气机逆乱上冲。邪无出路,遂致攻脑、攻目。邪之来路即邪之出路,故用麻黄汤发汗,随着汗出,表闭一开,邪从外散,肺气得宣,水道得通,小便得利,郁结于大脑及眼底之瘀血、水肿亦随之而去,脑压迅速复常。此案若不按中医的思路去治,岂能奏效?

此医案见于《贵在传承,重在疗效》,为郭博信的一篇跟师心得,于网上易搜到。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总2385期。文中李师乃李可老前辈。

经方虽偏于辛温,但用之有效者,于今时屡见不鲜。是仲景之方过时,或是医者见经方之证而不敢用之?抑或无用经方之念?只有医者自明。

医案 17

某,肿瘤晚期,极度消瘦,诊之脉大而有力,次日亡。

医案 18

某,女,教师,自觉乏力,脉大数而有力,无基础性疾病。数月后因肝癌晚期而亡。 医案 19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