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科学探秘古墓之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1:19:36 作文素材
科学探秘古墓之谜作文素材

篇一:历来古墓未解之谜

谁是秦兵马俑的真正主人

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朝兵马俑,自1974年重现天日以来,一直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然而兵马俑的主人真的是秦始皇吗?

史书上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一举一动,包括收缴兵器,统一文字,修筑长城、建造陵墓等等都记得一清二楚,奇怪的是惟独对其建造兵马俑坑只字不提。这是否有悖于常理? 研究者发现,秦俑坑位于咸阳(今陕西西安)以东,以东阙为正,面向东方,这与秦始皇陵以北阙为正,面向北方的布局方式完全不同。而且,秦兵马俑虽然阵容强大,有马也有车,但从其列队方式看,却缺少最重要的中军。可以说,这是一支不具备战斗力的军队。

还有人提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让天下人手无寸铁,无法发动叛乱,曾收缴天下的兵器。这些兵器中很大部分都是铁制的。奇怪的是,兵马俑中发掘出来的兵器全是青铜器,这不但和其所处的年代不符,而且也不符合秦始皇唯我独尊的个性。

此外,秦王朝一向崇尚“水德”,推行“尚黑”的服饰规制,而据发掘时的专家记载,兵马俑出土时的服饰颜色红色所占比例颇大,这倒和楚国“尚赤”的风俗颇为接近。

有人因此猜测,秦兵马俑的主人并非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祖母宣太后。宣太后曾经参与过秦国的朝政,权力很大。因为她是东方楚国人,所以她死后,他的儿子秦昭王就命人塑造了这些兵马俑,面向东方,护送宣太后重返故乡。

然而,这一切仅仅是推测。

成吉思汗埋骨何处

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时逝于军中。《元史》记载,“太祖八月崩于萨里川哈刺图行宫,葬于起辇谷。”

成吉恩汗死后实行的是密葬。据记载,成吉思汗下葬后,为保密起见,除马匹踏平墓地、掘墓工匠全部处死外,为便于日后能找到墓地,后人在成吉思汗的坟上杀死了一只驼羔,将羔血撒于其上,并派骑兵把守。第二年春天小草长出以后,墓地与其他地方分辨不出时,守墓的士兵才撤走。子女如想念成吉思汗,就让当时被杀驼羔的母驼作为向导,如果母骆驼在一个地方久久徘徊,哀鸣不已,那么这个地方就是陵墓所在。

也许只有那只母驼知道成吉思汗埋骨何处。近800年来,有人说他的陵墓位于蒙古国境内,也有人认为在我国宁夏六盘山,甚至有人说就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塞克湖湖底。更有专家认为,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阿尔寨石窟附近才是真正成吉思汗陵的所在,而该处28号石窟中的一幅壁画正是《成吉思汗安葬图》。

2002年4月,一支美国考古队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东北322公里处的一个小镇发现了一座由城墙环绕的墓地,里面至少包括30座没有打开过的陵墓。这个古墓“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然而,四个月后,考古队突然放弃挖掘行动并撤出蒙古。有传言说,在考察过程中,美国考古队的一些工作人员被陵墓墙壁中忽然涌出的许多毒蛇咬伤,并且他们停放在山边的车辆也无缘无故地从山坡上滑落,吓退了考古队。不过,真实情况大概是考古队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间的阻止。

2004年,日本和蒙古联合考古队也在乌兰巴托附近发现了一座灵庙遗址和一些马匹骸

骨,他们据此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墓。然而,据专家分析,他们发掘的只是一个宫殿遗址,而根据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成吉思汗不会被葬在宫殿里或其附近。

成吉恩汗陵究竟在哪里?也许这将成为一个永远无法揭开的秘密。

焚人悬棺之谜

在我国四川南部的珙县境内,曾经生活着一支特立独行的少数民族:焚人。从春秋时期到明代万历年间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息、繁衍。然而,在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的“焚汉大战”之后,这个部落神秘地销声匿迹,除了高悬在离地百米断壁悬崖上的265具棺材,他们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任何其他信息。

这些高高在上的“焚人悬棺”总重超过千斤,都是用质地坚硬的整木雕凿而成,外形主要有船形和长方形两种。有的选择最为险峻的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崖石安放,棺木还裸露在外面;有的在绝壁上凿孔,插入木梁,把棺木架在上面。悬棺离地面数十米到100多米,在山风中凌空俯视地面,已历经数百年。

然而,纵观所有放置悬棺的地方,上至峰顶、下距空谷,都有数十米到一二百米,而且到处都是异常陡峭的石壁,无路可走。古人是怎样将这些悬棺放置到悬崖峭壁上去的呢?对此,人们多方猜测,悬棺因此被蒙上了一层异常神秘的色彩。

“栈道论”认为,悬棺是通过修栈道运到悬崖上的洞穴中的。古人可能就像今天造房子搭架子那样沿着悬崖向上搭,当搭到洞穴口时便可将棺一层层递上来,直至送入洞中,或者由山顶搭栈道向下直至洞口。证据是现在只要乘竹筏沿九曲而游还可以在两岸的岩壁缝隙处看到一些残存的木料,这就是安置船棺后为确保它的安全而将栈道拆除的遗物。

但是,存放船棺的悬崖多是单独成峰的,突兀峭拔,崖壁坚硬,由下而上搭架子能搭到数百米谈何容易,特别是在工程技术还极其落后的古代少数民族地区,这无疑很难实现。 “吊装论”认为悬索下柩可以解决千斤之物如何挂上悬崖的问题。1973年9月,公安部门曾侦破了一起盗悬棺案。两名盗贼供认,他们买了数百公斤粗铁丝制成软梯,上端紧绑在岩顶的大树根部,一人把风,一人顺梯而下至洞穴,再设法在崖壁上开辟一条栈道,随后盗棺而出。

有些人因此认为,焚人是反其道而行:先找到安葬洞口,在洞口前架设数米长的栈道,棺木在峰顶就地制成,装殓死者后吊坠而下至洞口,再由人推进洞去。

然而,山顶到涧谷一般均有一二百米,鞭长力微,即使百人在峰顶一起用力绞拉辘轳之类的简单机械来吊升岩底的棺木,吊到洞口时也不能放进穴内。

隐身于云雾缭绕的峭壁之上,悬棺充满了永恒的神秘色彩。焚人为何悬棺而葬?刀耕火种的年代如何置棺高岸?焚人是怎样消失的?这些谜题仍有待今人解答。(综合《科技日报》《兵马俑真相》)

链接

武则天的墓碑上为何无字

在今陕西省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有一座气势宏伟的皇陵——乾陵。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及皇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东西两侧各矗立着两块高六米左右的墓碑,西面为“述圣碑”,碑文为武则天所撰写,歌颂唐高宗的生前业绩,而东面就是举世闻名的无字碑。 武则天,这样一位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女子,死后却没有依照惯例在陵墓前树碑立传,以表彰其生前的功绩。一直活得轰轰烈烈,但在这时却又为何戛然而止,自甘沉寂呢?

有人说武则天自小就智慧过人,立一块无字碑就是她别出心裁的表现。她认为自己功德无量,无法用文字来表述,取《论语》中“民无德而名焉”之意。

也有人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并非是夸耀自己,恰恰相反,是她在晚年时幡然醒悟,自感罪孽深重,无脸述字。

还有一种折衷的说法,那就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知道时人对她看法不一,议论颇多,于是干脆遗言留下无字碑,“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近年来,对武则天的无字碑又有新说,认为无字碑的碑文可能埋在了地宫里。因为无字碑的阳面已经打上了方方正正的格子,似乎已经做好了镌刻碑文的准备。孰是孰非,至今还是一个谜。

篇二:科学探秘 教案

模块一:生命之源——水

课时1:水的魔法

1.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 在一处杳无人烟的深山中,一位大师带着一个小徒弟,远离嘈杂的人世,用心钻宇宙间无穷的智慧。山中无甲子,日复一日,小徒弟慢慢长大,他跟着大师苦学了不知多少年,觉得自己已经懂得够多了,可以下山去开导一般世人,让他们了解智慧的哲理。

徒弟向大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师不置可否,只是笑了笑,拿着平日汲水的水桶,对徒弟说:“来,拿这个桶子去装满石头,只要能够装满它,你就可以下山了!”

徒弟很快地从周围捡了许多大石头,三两下便将水桶装满了石头,徒弟高兴地向师父回复,在师笑了笑,问道:“已经装满了?”

徒弟认真地回答:“是的,桶子再也装不下任何一颗石头了——”

大师笑着从身旁抓起一把小石头,从桶子堆积如山的大石头顶端,撒了下去,只见小石头很快地从大石头的缝隙间穿过,迅速地落到了桶底。

徒弟见状一惊,连忙七手八脚地抓起身边的碎石子,一古脑地往水桶中扔,生怕师父责怪他未能将桶装满,而反对他艺成下山。

待水桶内装满小石子后,徒弟又向大师再次报告。这次大师顺手抓起一把沙子又从小石头的缝隙间流向桶底,徒弟也连忙跟着师父的动作,抓起许多沙子,卖力地想将水桶真正装满。最后,水桶中装满了大、小石头、以及沙子,徒弟慎重地说:“师父,终于真的装满了,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了,这样子,我可以下山了吧?”

大师摇头不语,伸手舀了一瓢水,从桶子顶端淋了下去,徒弟见到沙子迅速将那一大瓢水吸收,一滴也没有流出桶外;心中若有所悟,自己也舀了一大瓢水,再倒在沙堆之上,仍是没有半点水滴溢出桶外。

徒弟当下大彻大悟,立即打消下山的念头,决定重新跟着师父好好地学习。

1.让学生动手在杯子中装满水,知道没有一滴水溢出来。

2.引入表面张力的实验:在学生觉得已经装满水的情况下,将回形针放在上面,让学生观察时候有水溢出,遗迹水面发生的变化。

3.让大家都试试还能放几个回形针。

4.总结:这就是表面张力。

5.不听话”的小圆片

(1)用小刀从硬泡沫块上削下一小块薄片,加工成圆形(直径Φ4mm左右)。在一个饮料瓶盖

中,先装半盖子水,把泡沫小圆片放入盖中心。这时会看到小圆片先从中间慢慢向盖子边缘移动,快要到达边缘时,小圆片加速运动到边缘,并尽力要往盖壁上爬,最后,小圆片一部分在水里,一部分在水和盖壁的交界处的盖子上(露出液面)。如果用牙签把小圆片“推”到瓶盖中间的水里,它仍然要往盖壁处加速运动,且尽力往盖壁上爬,不管你怎样“推”,都将无济于事。

(2)往瓶盖内继续加水,直到加满后“堆”成凸面,这时会看到小圆片移动到瓶盖中水的凸面中心处不动。你用牙签将它往瓶盖边缘方向“推”,那是非常困难的,你把它推到边缘时,只要放开牙签,它立刻加速回到瓶盖中心的水里停着不动。 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小圆片在水里受到表面张力的作用。

8、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这个现象,有没有人注意过伞上的水珠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不不会流走呢?什么东西还有这个现象呢。。比如,露珠、油珠、水龙头上挂的水滴、小虫子可以在水面上行走跳跃,而不沉下去;那以后大家就知道了。这些很神奇的东西都有简单的科学道理,它叫什么?

PS:因为早上进行开营仪式,以及课程组的自我介绍和破冰游戏,所以差不多就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是把后面的实验课提到前面,开始要让孩子们先嗨一下,初步认识科学探秘的真谛。

课时2 & 课时3

1. 讲的那个现象叫什么?举个例子?

2. 除了表面张力还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就藏在我们身边,大家自己来做个小实验,要仔

细观察现象。

第一个:在盆字里装一些水,把干毛巾的下端浸在里面,看看有什么现象。大家去摸摸毛巾。记录现象。

第二个:在桌子上滴一滴水,用卫生纸的一角轻轻的接触水珠,看看有什么现象。记录下来。

第三个,粉笔吸干纸上墨水。

大家对比一下这三个实验,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大胆猜想。

3. 这个就是我所说的现象,是不是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呢。这个现象的名字叫毛细现象。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这个现象却可以让水往高处走。其实呢它对植物有更重要的作用,

毛细现象对植物生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它们所需要的养分和水分就是由根、和茎中的小管从土壤中吸上来, 输送到绿叶里的.这就象不停止的抽水机。

利用毛细现象, 人们还生产出各种钢笔、签字笔和彩色水笔.当用它们在纸上书写时, 纸马上显现出字迹来, 这是我们平日所见惯了的,

4. 卡片纸能托半杯水

倘若将玻璃杯内水田去1/5。而在杯口盖上一张有弹性的卡片纸,左手按住纸,右手拿着杯子,迅速将杯子转过身,移去左手,竞可发现:卡片纸亦能托住半杯水呢。但是如果仍用玻璃片盖住倒去1/5水的玻璃杯的话,一转过杯身,水同玻璃片会一起掉下来。

【水中取物不湿手】(这个可以依时间和具体情况而定)

把盘子放到桌上,盘内装入少量水。将纸点燃并迅速塞入玻璃杯内,再马上将杯口向下倒扣在盘中。随着火灭烟生,杯子像一个干渴得冒烟的喉咙,把盘内的水 “喝”得一干二净,而且进入杯内的水不会再流出来。如果把一枚硬币事先放入盘内的水底,那么,此时你可以不湿手指地将它取出来。当然,扣杯子时注意杯口不能把这个硬币罩住。注意,放入盘内的水不能太多,否则这个杯子可能喝不完盘内的水。原理: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使得玻璃杯内的压强减小,小于外面的大气压,所以水会被大气压压到玻璃杯里面。

模块二:神奇的植物世界

课时1:

1.一些比较好玩的植物。没见过的或没听过的,如食人花、含羞草、舞草、猪笼草等(可放视频或图片) 2同学们回想自己以前阅读的时候见过哪些比较神奇的植物,跟大家分享。同学说不出来的时候,可以提示一些名字。大家都不知道的,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介绍。列举植物小游戏:用植物名下棋。(或者根据他们会玩的游戏调整。)

3.规格:学生分为两组,轮流说一个植物名称,并写在黑板上的方格里,一组画圈一组画三个或者三个圈连在一起的一方获胜。横竖斜三条均可。 ,

4.介绍世界上植物多种多样,各有特点。(5分钟)

提问: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植物,植物的多样性有什么意义。(有时间可以讨论一下)

PS:我觉得可以放下视频或者图片,我们有准备结合书《神奇的植物世界》但是古山每找到那本书,因为暑假只开放了四、五年级。

课时2:植物各有不同

1. 让学生先自己在纸上先画出你想象中的种子内部应该是什么样的。

2. 提问:大胆猜测或者根据以前图书获得的知识,种子是怎么长成植物的。

3. 每人发一颗种子,指导大家解剖种子。然后让大家注意观察种子的结构。

4. 终止的生长过程:a.种子裂开,一条小的根生出来

b.根往下生长的同时茎向上生长

c.最早长出的是叶子开始为食物制造食物

5.种子的生长故事:融化的雪水和春雨渗进了土地,浸透了种子。种子坚硬的外壳-包裹的包装变软,壳里头的食物在水的浸泡的膨胀。接着壳就裂开了,植物宝宝生了出来,它利用储存的食物开始生长。一条小小的根往下伸进地里寻找水。一条小小的茎往上生长穿出土壤寻找阳光。植物利用它储存的食物来生长,一旦植物把头探出地面,沐浴在阳光中,他就开始自己制造食物。他利用阳光、空气以及根发现的水来制造食物。

课时3:我爱发明

1. 给你一把草,你觉得这些草可以干什么,怎样才能体现他们的最大价值。

2. 由阅读入手,由一些物品发明的小故事引入,如锯子的发明。告诉同学们很多有用的发

明都是从身边很平常的东西上面获得灵感的。人们发明东西的原动力是现在使用的东西很方便,可以改进。〔锯子的发明:一次,鲁班要建筑一坐宫殿。他和他的徒弟们带了斧头,到南山去砍伐木料。用斧子砍树,又累又慢,一、连吹了十几天,砍下来的木料离需要还差得很远。动工的日子越来越迫近了,鲁班心里十分着急。有一天,他到一个险峻的山顶上去找木材,正艰难地住上爬着,突然手指被茅草划了一个口子,鲜血直流。鲁班心想,茅草为什么这么厉害?他忘了伤口疼痛,聚精会神地研究起茅草来。他发现,原来茅草的边缘上长着又密又锋利的细齿。他用那些小细齿在手上划了一下,果然又是一道口子。这使鲁班高兴的跳了起来,他想;仿照茅草的样子,用铁打成边缘上有细齿的铁条。他用这种铁条去拉树,果然又快又省力,只用几天工夫,就把木料备齐了。这种带有细齿的铁条,就是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锯子的祖先。

木头破开以后,怎样才能使它又平整又光滑呢?用刀来回刮是一种方法,但是太费力,用斧砍又太粗糙。鲁班根据刀刮斧砍的原理,经过反复试验,又发明了刨子。有了刨子,就大大推进了木材加工工作。另外,据说木工用的钻、墨斗、曲尺等,也都是鲁班发明的。〕

3. 引导学生想想身边有没有什么东西使用不是很方便,有待改进。如果没有想出来的话,

老师用一些同龄小孩的小发明作品来引导启发。〔小发明:一天,一个叫李烨的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摔了一跤,挂在他脖子上的钥匙一下顶在了他的胸部,如果不是因为孩子穿得厚,可能会发生意外。后来,李烨问卢春林,有没有一种既安全又携带方便的钥匙?卢春林让李烨自己动脑筋。后来,在卢春林的启发下,李烨根据美工刀的伸缩原理,不仅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套双排四把并列、方便盲人使用的钥匙,获得了1999年自治区“麦趣尔杯”第九届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二等奖。〕

4. 总结:成功来源于细心观察以及认真钻研,让大家体会一个发明家所需要的品质。

课时4:户外采集

1. 带领学生到户外采集一些植物

2. 到教室后各小组综合自己的战利品,并进行分类。

3. 大致介绍一些植物的根、茎、叶,以及叶脉的情况。

课时5:手工课

1. 做植物标本(这个挺快了,学生表现出兴致就做)

2. 插画:利用手头上自己采集的花、草等设计一束花,小组合作。

3. 点评并讲解一下插画技巧

首先是整体布局要有个大致的情形在心里。??

第二颜色搭配要合理,更要有主次,??

第三花卉大小搭配,层次分明、突出主题。

这些材料备用,之前展示一些图片,简单的给学生引入一些方向,怎样为美,告诉他们不是随便乱插的,而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形体(造型),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后赏心悦目,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但只限于介绍,对学生的作品以创意来衡量,不以这些标准评判。

上轻下重:花苞在上,盛花在下;浅色在上,深色在下,先后有序,浑然天成。???? 上散下聚:花朵枝叶,下部繁盛,根茎牢固;上部疏散,千姿百态。????

高低错落:花朵的位置要前后高低错开,切忌插在同一横线或直线上。????

疏密有致:花和叶忌等距离安排,而应有疏有密,富于节奏感。????

俯仰呼应:要确立中心,周围的花朵枝叶围绕中心互相呼应,既突出主题又不乏均衡感。6、

篇三: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doc

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

作者: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7年第11期

世界各地都有盗墓者,他们想尽千方百计,到古墓中去偷窃埋藏了千百年的金银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使宝物历经千年还保存得相当完好。在这终年不见天日的古墓中,盗墓者通常会认为里面应该是伸手不见五指。可是他们有时却惊恐地发现,在一些古墓的拱顶上,一盏明灯投射着幽幽的光芒。

神灯屡次现身

公元527年,叙利亚处于东罗马帝国的统治,当时在叙利亚境内的东罗马士兵们曾发现,在一个关隘的壁龛里亮着一盏灯,灯被精巧的罩子罩着,罩子好像是用来挡风的。根据当时发现的铭文可知,这盏灯是在公元27年被点亮的。士兵们发现它时,这盏灯竟然已经持续燃烧了500年!遗憾的是,野蛮的士兵们很快毁坏了它,这盏神秘的灯的原理已无人知晓。

一位希腊历史学家曾记录了在埃及太阳神庙门上燃烧着的一盏灯。这盏灯不用任何燃料,亮了几个世纪,无论刮风下雨,它都不会熄灭。据罗马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描述,埃及维纳斯神庙也有一盏类似的灯,也是风吹不熄,雨浇不灭,真有点像从《西游记》所述的火焰山上寻找的火种。

公元1400年,人们发现古罗马国王之子派勒斯的坟墓里也点燃着这样一盏灯,这盏灯已持续燃烧了2000多年!风和水都对它无可奈何,熄灭它的唯一的方式就是抽走灯碗里那奇怪的液体。这难道是神话中的阿拉丁神灯吗?

公元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军队冲进了英国教堂,解散了宗教团体,挖掘和抢劫了许多坟墓。他们在约克郡挖掘罗马皇帝康斯坦丁之父的坟墓时,发现了一盏还在燃烧的灯,康斯坦丁之父死于公元300年,这意味着这盏灯燃烧了1200年!

公元1540年,罗马教皇保罗三世在罗马的亚壁古道(一条古罗马大道)旁边的坟墓里发现了一盏燃烧的灯。这个坟墓据说是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女儿之墓,西塞罗的女儿死于公元前44年。显然,这盏灯在这个封闭的拱形坟墓里燃烧了1584年!更有趣的是,坟墓里的尸体浸在一种未知的液体中,看起来像是刚刚才死去一样,原来古人用这种液体来保存尸体。

这些长明灯只是全世界所有发现中的几例。考古记录显示,这种古庙灯光或古墓灯光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例如印度、中国、埃及、希腊、南美、北美等许多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和地区,就连意大利、英国、爱尔兰和法国等地也出现过。

古人的魔咒?

如此神奇的长明灯为何没有保留到今天?古代人对所发现的长明灯不够重视吗?其实古代人的确保存这些神灯,可是很奇怪,上述这些灯一旦现身,就会以某种方式很快毁坏掉,例如被野蛮的掠夺者和挖掘者毁坏。难道古人在利用某种魔咒来保守他们的技术秘密?

17世纪中期,在法国的格勒诺布尔,一位叫杜·普瑞兹的瑞士士兵偶然发现了一个古墓的入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进入古墓后,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发现任何他想要的金银珠宝。不过,止他更惊讶的是。在这与世隔绝的坟墓,竟然还有一盏正在燃烧的玻璃灯,惊异之余,他把这盏神秘的灯带出了坟墓,送给了修道院,修道院里的僧侣们同样目瞪口呆,这盏灯至少已经燃烧了千年。他们像宝贝一样保存着它,可惜的是,几个月后,一位老年僧侣竟然小小心把它碰掉倒在地上,摔碎了。

另一件趣事发生在英格兰,一个神秘的不同寻常的坟墓被打开了。打开这个坟墓的人发现,在坟墓拱顶上悬挂着一盏灯,照亮了整个坟墓。当这个人往前走时,地板的一部分随着他的走动在颤动。突然,一个身着盔甲、原本固定的雕像开始移动,举着手中的某种武器,移动到灯附近,伸出手中的武器击毁了这盏灯。这个宝贵的灯就这样被毁坏了。

古人的同的一次又一次地达到了:灯的奥秘被严密地保守着,再也没有后人知道。 长明灯,谁之杰作?

这种不寻常的灯代表着远古的高科技吗?我们的祖先如何发明了这些永不熄灭的灯呢? 不熄之火最早出现在各种神话故事中。据说这种不熄的火光是天宫之火,是普罗米修斯把它偷偷带给了人类。总之。人类由于机缘凑巧,知道了这个秘密。也许是某位先哲把它传给了人类,就像神农氏教会了人类种植农作物,有巢氏教会了人类建造住所。一旦人类得知如何制造永久的灯光时,消息不胫而走,全世界的庙宇都想装上这种永不熄灭的灯。

根据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等地的风俗,死亡的人也需要灯光驱逐黑暗,照亮道路。因此,在坟墓被密封前,习惯于放一盏灯在里面。而富贵荣华之家就要奢侈一些,放上一盏不熄的灯,永远为死者照亮。千百年以后,当这些坟墓的拱顶被打开时,挖掘者发现里面的灯还在好好地燃烧着。

制造不熄的灯,古人是否轻车熟路?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一般平民的墓穴里都并没有这种灯。不过,并不富贵奢华的古代炼金木士的墓穴里也会出现这种灯。例如,公元1610年,一位叫洛斯克鲁兹的炼金术十的坟墓在他死后120年被掘开,人们发现里面也亮着这样一盏不熄的灯。于是人们怀疑古时的炼金术士和铸工懂得制造这种长明灯的技术。难道不熄的灯光与金属有关?

长明灯不熄之谜

遗憾的是,这种不熄的灯现在再无踪影,那些过去记载的见闻是不是真实的呢?永不熄灭的灯很自然成为学术界争论的话题。

一部分人认为,世界各国有关长明灯的记录足以让人肯定,确实存在这样一种不熄的灯,或者长久燃烧的灯,只是技术失传,我们现在的人理解不了。中世纪时期的大部分有识之士认为,确实存在这种不熄的灯,并且认为这种灯具有某种魔力。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虽然有那么多有关长明灯的记录,但现实中并没有一盏长明灯摆在众目睽睽之下,而且这种灯的能源问题严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因此这种不熄的灯应该不存在。还有许多人认为,这也许是古人在书中开的一种聪明的玩笑。

如果长明灯真的存在,那么它们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或者它们并不是永久长明的,但千百年长久地燃烧,若是普通的煤油灯,就要耗费多少万升的煤油。难道它们的燃料是能够小断补充的?中世纪以后,许多思想家曾经试图用补充燃料的方式制造一盏长明灯,即在燃料将耗尽时,快速补充燃料。但是没有一个实验成功过。即使利用现代的燃料连续补充技术,制造一个千百年长明的灯,也不太现实。

还有一些人大胆推测,这种灯就是使用电的灯,灯碗里那看似燃料的液体可能就是用来导电的汞,所以“燃料”看起来永不见少,这种用电的灯也不会怕风吹雨打。古时的希伯来人就秘密地保守着现代叫做电的技术。

据描述,13世纪,一个叫杰彻利的法国人拥有一盏灯,没有任何油或灯芯。通常,灯被放置在他房间的前廊,每一个人都可以看见。当杰彻利被问及灯为什么会亮时,他总是微微一笑:“保密!”杰彻利做过许多与电有关的实验。为了保护自己不被仇家侵犯,他发明了一种放电按钮,能够放出一股电流到门上的铁把手。当杰彻利按下按钮时,闪亮的蓝色火花就会突然冒出来。

篇四:试解列山古墓葬群历史之谜

试解列山古墓葬群历史之谜

2006年8月第3期 西藏研究

作者:巴桑旺堆,1948年出生,西藏日喀则人,藏族,研究员,现任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

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藏族古代历史研究

[关键词]列山古墓;钦氏;钦域帮国

[摘 要]列山古墓是20世纪80年代西藏考古工作的一大发现,是西藏规模宏大的墓葬群之

一。由于文献失载,又无口碑历史,关于列山古墓葬及其所在地的相关历史背景、墓地性质、墓主身份,等等,学术界一直未有研究文字涉及。文章从研究古墓葬所在地的古历史地名、历史事件着手,从多方位进行相互参照研究,提出了列山古墓葬是钦氏的氏族或家族墓葬地的观点,揭示了列山古墓葬背后所稳藏的千年历史谜团。

一、 引言

土葬是古代藏族的主要丧葬习俗,它起源于远古时期,基本上终于10世纪前后,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现今西藏很多地方存有众多规模不等、形制各异的古代墓葬群,其中被世人有所了解的只有今雅隆地区琼结县境内遗存的钦瓦、顿卡尔达、象达3处藏王墓群。传统藏文史籍对雅隆藏王墓地的形制、墓主等相关问题有简略记载,吐蕃第27代赞普拉脱脱日年赞至第42代赞普沃松(赞普达玛之子)的穴墓就筑于此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及国内考古工作者在西藏、青海境内发现了50余处墓地、数千座古代藏族先人的墓葬,发掘了一些墓葬,出土了一些非常震撼的墓葬品,如近年青海郭木龙吐蕃墓葬出土的彩画棺板等。业已刊布的墓葬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文章不仅使我们对藏族古代墓葬的布局形制、年代、随葬物等方面获得了列多的知识,而且对重新认识西藏古代历史构架有着重要意义。

令人费解的是,对这类散落在西藏及其它藏区的非王室墓葬的地望、墓主、形制方面,我们的先人却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本应代代相传的有关墓葬的口碑史学也早已失传,因此使我们无从直接获得有关这类墓葬群的相关历史知识。这使有关非王室墓葬包括已有考古发掘报告墓葬的历史研究,至今令许多学者感到不知从何着手。位于今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境内的列山墓葬群是20世纪80年代西藏考古工作的一大发现。1983年,《西藏研究》(藏文版)第三期上发表了索朗旺堆先生的《新发现的列山墓葬群》一文,对墓地的规模、布局、形制、年代等作了描述和分析,从此列山墓葬闻名遐迩。此后,有几篇相关考古文字相继问世,但涉及列山墓葬群的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诸如墓葬及其所在地的相关历史背景、墓地性质、墓主身份,等等,由于文献失载,又无现有口碑历史,因此,对其进一步研究令许多学者望“墓”兴叹,望而却步。以目前为止,对列山墓葬群的墓主及其相关历史的认识仅仅限于考古工作者所推测的“可能是一处藏王级别陵墓区”。而当地百姓则把这一堆堆隆起的坟堆称之为“鬼屋”,却全然不知这一堆堆隆起的坟堆是先人灵魂安息的墓穴。列山墓葬扑朔迷离,学者如同仁渴望探索,期待有朝一日能够破解列山墓葬所隐藏的千古历史之迷。

笔者认为,要揭开列山墓葬(包括其他非王室墓葬)及其所在地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谜团,首先要熟悉藏文古代史料,这是一个基本功的问题;其次在了解有关古代葬俗沿革、宗教礼仪、军政建制等的基本脉络的基础上应该把史料记载和实地考察相结合,从研究墓葬所在地区的古历史地名、历史事件着手,从不同学科、多方位进行相互参照。遵

循这样一条研究之路,就有可能拨开历史的尘封,撩去岁月的面纱,提示今朗县境内列山墓葬背后的千年历史的庐山真面目。

二、列山古墓葬群的基本情况

列山古墓葬群位于今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列村东南约1.5公里处,距金东乡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公里,距县城48公里,是西藏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宏大、保存较好的极少数大型墓葬群之一。墓地公布在东、西两处,东部墓群为主墓葬群,约有大小163座墓穴;西部有21座墓穴。东部墓群散落在列山前沿一片较为平缓的的坡地上,其主墓群分布在坡地东南部,座东朝西、背山临河,其正面沟底是由南流北、汇入雅鲁藏布江的金东河。靠近东北部的数十座墓葬则散落在一座座高坡上,依地势而建,坐东朝西,或坐南朝北,自然有序。主墓葬群所在的东南部墓群中,大墓居高位于显要位置,最大的几座墓依次坐落于山坡的高处,小墓排葬在其左右;右边的小墓葬群在一大块南高北低、走势平缓的坡地上。目前,列山墓地遗存有约184座墓葬,分别面积80多万平方米。从列村方向顺着乡间小路往东南爬上此坡地,就能从远处看到规模壮观的墓葬群。

1982年8月,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索朗旺堆等考古人员第一次对列山古墓群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发掘,1993年7~8月由赵慧民任负责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人员对墓地联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和发掘。

据索朗旺堆先生的《新发现的列山墓葬群》、赵慧民的《列山墓地之迷》、候石柱的《西藏考古大纲》和记述,结合实地考察,从外观形制来看,列山墓葬群属封土墓,以梯形居多,藏语形容其状为“博喀布”,意为倒扣状的藏式“斗”;其他形制有圆形、方形和塔形。墓葬以其封土堆面积的大小可分为大、中、小3类。大型墓有10多座,其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上,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以上。这类大型墓葬形制多为梯形,依地势而建,前高后低,底大顶小,从低处眺望,显得高大雄壮。中型墓约有90多座,其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下,占地面积为100-1000 平方米。小型墓约有100座,其封土边长在15米以下,占地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墓葬群中封土最大者居东南一侧的高处,其正面一侧的边长可达66米,封土高达14米,面积2725平方米。该墓以土砂夯打为主,内夹青石板为辅。夯打层次分明,夯打层厚度约在0.7 米 ~0.8米之间。最小的墓封土边长仅在2.5米左右,封土高出地表仅几十厘米。墓葬构筑形式基本上采用了夹石、夹木夯筑的方法,这是西藏已被发现墓葬的基本建筑形式。

根据1993年墓地考察和发掘的相关报告,不同墓葬的结构形制各有特点。如编号为第12号墓的形制稍显复杂,高出地表2米多,边长5~6米,是一座近方形封土墓,封土下面是用大石块堆砌成四壁的墓室,用石片和木柱构建成拱形的墓室顶部,其技法简单实用,且充满智慧。在墓室西侧,有一个类似石砌四壁的竖井,它和墓室之间留有一框,以几棵竖立的大木柱为门。而编号155号墓的形制、结构有其独特的特点。该墓同样高出地表2米,边长6~7米,其形制近似方形封土堆。“封土下边的墓室为一个长方形的覆斗状竖穴土坑,坑内填满了砾石块、土和木料。有的木料竟然是直径0.4米的原木。在墓底南部有一个侧室,侧室的顶全部用0.4米的原木搭建,有8根之多。该墓出土的1米之长的条形木制构件是重要的出土物,其中的一木制品上书写有藏文字样。

列山墓地最重要的遗迹还有位于墓地南侧的石碑座,碑座为龟形,头残缺,四肢清晰可见,可惜石碑已失落。

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大规模平民暴动,参加暴动者以氏族为伍,瓜分雅隆王族墓葬,掘墓取宝。因为王族陵墓的随葬品珍奇丰富,“建陵墓于雅隆木日山,王孙身涂金子,置入银棺,棺放墓穴正中宝座上,王之生前宝物尽堆放在其前。几乎同时,其他非王室墓葬也被盗掘,今日遗存的绝大多数为非王室墓葬,包括列山墓葬亦未能逃脱被盗的命运,多数墓葬的

封土堆顶部下凹,周边残破不堪,皆为明显的人为挖掘痕迹。

三、吐蕃葬俗与列山墓葬年代考评

解读好传统史籍对吐蕃王室墓葬的记载,是了解古代吐蕃葬俗、研究和推断列山墓葬年代的重要参照物。根据《弟吴佛法源流史》、《西藏王统记》等史籍记载,吐蕃历代王族时兴过天界葬、岩石葬、高山草坡葬(或曰葬于岩石草坡结合处)、水葬、土葬等不同习俗。以上葬俗中的岩石葬有可能是指在高高的岩壁上筑穴而葬的习俗。此处“草坡”不是平坦宽阔的草地,而是指高出平地,即临近高山岩石壁的草坡。吐蕃早期有6个王(因诸王名中均带有“列”字,故称6列王)以高山草坡葬而闻名,另有8个王[因诸王名中均带有“德”字,故称“6德王”]葬于水中,称之为“水葬”,无墓穴可言。

需要稍加评述的是“天界葬”。所谓天界葬是指远古吐蕃最初有七代王“升天而逝”的传说。史料记载,第一代王聂赤赞普本是天神之子,后下凡世间,为黑头黎明之王。聂赤赞普及其后嗣木赤赞普、顶赤赞普、素赤赞普、达赤赞普、斯赤赞普等(因此七王名中均带有“赤”字,故有天赤七王之称)七代王在位时每当“王子年届驾马时,父王便乘‘穆梯’升天,如彩虹消失在天,故有天赤七王之墓,建于天界中,神身无尸如虹消失之说。对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王墓“建于天界中,神身无尸如虹消失”一说如何释义,是我们理解“升天而逝”的关键。古代苯教徒崇尚“天”,认为“天”是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天神”居住之处,聂赤赞普及后嗣是“天神之子”,自天而降,为统治人间之王。曰诸赞普以“升天”方式返回“天界”则揭示了一层重要史实,即赞普以“升天”(寓意“死亡”)方式而逝,死后葬于“天界”。有学者指出在苯教的理念中“天”有两层重要含义;“一是神圣与崇高;二是死亡”,所谓“升天等说法实际上乃是”死“的同义语。”这是对早期苯教徒崇尚“天”、敬畏“天神”、“逝归天界”、“升天而逝”等现象和说法的合理解读。我们还可以从“王子年届驾马时,父王便乘‘穆梯’升天,如彩虹消失在天”一句中得到如下启示,称之为“天赤七王”的七代赞普皆壮年驾崩(当王子年届学会驾马时),又可能葬于某一与赞普祖系关系密切且称之为“天”的神圣之地。“乘‘穆梯’升天”一句(我们虽还不能确切理解“穆梯”的真实含义)似乎告诉后人,这“天界”应在“穆”之地,即聂赤赞普的母舅故地。史载聂赤赞普之父源自“恰”氏,而母亲出身于“穆”氏。十分有趣的是,苯教始祖辛绕米保的母亲出身于“恰”氏,而父亲出身于“穆”氏。“恰”和“穆”本是吐蕃远古两大著名氏族,敦煌古藏文书PT0126便是一份有关“恰”氏使者出使“穆”氏之地的著名文卷。体现苯教观念的古代史籍中把源出苯教始祖和吐蕃赞普的“恰”和“穆”两氏族视作神圣的“天神”族姓,以致从此两氏族中演变出众多“恰”神和“穆”神。“穆梯”应是赞普母系故地的回归之路。“神身无尸如虹消失”一句可能说明天赤七王未入土厚葬,有可能是举火之葬,其烟火飘飘而升,如虹消失在天际。

事实上,土葬是藏族先民的最古老的丧葬习俗。曲贡遗址的发掘结果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土葬已经盛行于西藏高原。吐蕃第八代赞普布德贡杰时代,已经有一整套苯教丧葬祭祀仪规。《西藏王统记》载,苯教中有一称之为“涂辛”的苯教祭伺,专司丧葬仪式。《赞普遗训——柱间史》亦载,松赞干布入葬时其丧葬仪轨由两名苯教祭伺主持。

那么列山墓葬群的主体墓葬建于何时,其下限年代应定在何时?考古学者断定墓葬主体为吐蕃时期遗存,这一结论是符合史实的。原因有三:一是根据葬俗的演变进程,目前藏区广为流行的天葬始兴于10世纪,列山地区土葬习俗应该早于此时。二是墓葬中梯形(或方形)居多,根据《贤者喜宴》的记述,为囊日松赞所筑陵墓是方形,所谓“自始方形陵墓筑起??取名贡日索噶“一句,便说明这种形制的墓葬始于囊日松赞驾崩之时,即7世纪上半叶。墓葬群出现的塔形墓极可能是8世纪佛教在吐蕃完全立足后受佛教观念影响而新流传的墓葬形制。位于桑耶寺哈波山东南侧山脚处为安葬天竺高僧菩提萨陀而修建的灵塔应该是西藏最早的塔形陵墓。墓葬其他形制,尤其是圆形,藏文史籍说“土堆似牦牛帐”的墓制应

该是指此类圆形墓,史载第27代赞普拉脱脱日年赞的陵墓采纳过。自然,列山墓地的大部分墓穴是在跨越几百年的岁月中构筑的,其上限应早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统一政权前。三是对编号第155号墓的木构件进行碳14测定的数据表明其距今约1275年,树轮校正年代为682-888年。根据这项碳14测定数据说明,列山墓葬群的一些墓葬属于吐蕃王朝时期,其年代下限应该为吐蕃末代与分裂割据之际,即9世纪中叶。四是墓地已失落的石碑与墓葬之间肯定有某种关联,遗存的石碑座状为龟形,这种龟形石碑是在松赞干布登基后的200多年中,随着吐蕃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关系的加强和交流的密切,吐蕃受中原文化影响而引进的碑座形式,赤德松赞(在位800-815年)墓碑和唐蕃会盟碑(823年)均采取了龟形碑座。由此可断定,墓葬中的主体部分应属于吐蕃王朝时期。

四、钦氏及钦域

篇五:揭秘古墓长明灯千年不熄之谜

揭秘古墓长明灯千年不熄之谜!

世界各地都有盗墓者,他们千方百计到古墓中去偷窃埋藏了千百年的金银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使宝物历经千年还保存得相当完好。在这终年不见天日的古墓中,盗墓者通常会认为里面应该是伸手不见五指。可是他们有时却惊恐地发现,在一些古墓的拱顶上,一盏明灯投射着幽幽的光芒。

公元527年,叙利亚处于东罗马帝国的统治,当时在叙利亚境内的东罗马士兵曾发现,在一个壁龛里亮着一盏灯,灯被精巧的罩子罩着,罩子好像是用来挡风的。根据当时发现的铭文可知,这盏灯是在公元27年被点亮的。士兵们发现它时,这盏灯竟然已经持续燃烧了500年!遗憾的是,士兵很快毁坏了它,这盏神秘的灯的原理已无人知晓。一位希腊历史学家曾记录了在埃及太阳神庙门上燃烧着的一盏灯。这盏灯不用任何燃料,亮了几个世纪,无论刮风下雨,它都不会熄灭。据罗马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描述,埃及维纳斯神庙也有一盏类似的灯,也是风吹不熄,雨浇不灭。

公元1400年,人们发现古罗马国王之子派勒斯的坟墓里也点燃着这样一盏灯,这盏灯已持续燃烧了2000多年!风和水都对它无可奈何,熄灭它的唯一的方式就是抽走灯碗里那奇怪的液体。这难道是神话中的阿拉丁的神灯吗?

公元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军队冲进了英国教堂,解散了宗教团体,挖掘和抢劫了许多坟墓。他们在约克郡挖掘罗马皇帝康斯坦丁之父的坟墓时,发现了一盏还在燃烧的灯,康斯坦丁之父死于公元300年,这意味着这盏灯燃烧了1200年!

公元1540年,罗马教皇保罗三世在罗马的亚壁古道旁边的坟墓里发现了一盏燃烧的灯。这个坟墓据说是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女儿之墓,西塞罗的女儿死于公元前44年。显然,这盏灯在这个封闭的拱形坟墓里燃烧了1584年!

这些长明灯只是全世界所有发现中的几例。考古记录显示,这种古庙灯光或古墓灯光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例如印度、中国、埃及等许多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和地区,就连意大利、英国、爱尔兰和法国等地也出现过。

如此神奇的长明灯为何没有保留到今天?是古代人对所发现的长明灯不够重视吗?其实古代人的确保存这些神灯,可是很奇怪,这些灯一旦现身,就会以某种方式很快毁坏掉,例如被野蛮的掠夺者和挖掘者毁坏。难道古人在利用某种魔咒来保守他们的技术秘密? 17世纪中期,在法国的格勒诺布尔,一位叫杜·普瑞兹的瑞士士兵偶然发现了一个古墓的入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进入古墓后,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发现任何他想要的金银珠宝。不过,让他更惊讶的是,在这与世隔绝的坟墓中,竟然还有一盏正在燃烧的装在玻璃罩中的灯,惊异之余,他把这盏神秘的灯送给了修道院,修道院里的僧侣们同样目瞪口呆,这盏灯至少已经燃烧了千年。他们像宝一样保存着它,可惜的是,几个月后一位老僧侣不小心摔碎了它。

另一件趣事发生在英格兰,一个神秘的不同寻常的坟墓被打开了,打开这个坟墓的人发现,在坟墓拱顶上悬挂着一盏灯,照亮了整个坟墓。当这个人往前走时,地板的一部分随着他的走动在颤动。突然,一个身着盔甲、原本固定的雕像开始移动,举着手中的某种武器,移动到灯附近,伸出手中的武器击毁了这盏灯。这个宝贵的灯就这样被毁坏了。

古人的目的一次又一次地达到了:灯的奥秘被严密地保守着,再也没有后人知道。 这种不寻常的灯代表着远古的高科技吗?我们的祖先如何发明出这些永不熄灭的灯? 不熄之火最早出现在各种神话故事中。也许是某位先哲把它传给了人类,一旦人类得知

如何制造永久的灯光时,消息不胫而走,全世界的庙宇都想装上这种永不熄灭的灯。

制造不熄的灯,古人是否轻车熟路?并非如此,一般平民的墓穴里都没有这种灯。不过,并不富贵奢华的古代炼金术士的墓穴里也会出现这种灯。例如,公元1610年,一位叫洛斯克鲁兹的炼金术士的坟墓在他死后120年被挖掘开,人们发现里面也亮着这样一盏不熄的灯。于是人们怀疑古时的炼金术士和铸工懂得制造这种长明灯的技术。难道不熄的灯光与金属有关?

一部分人认为,世界各国有关长明灯的记录足以让人肯定,确实存在这样一种不熄的灯,或者长久燃烧的灯,只是技术失传,我们现在的人理解不了。

另一部分(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科学探秘古墓之谜)人则认为,虽然有那么多有关长明灯的记录,但现实中并没有一盏长明灯摆在众目睽睽之下,而且这种灯的能源问题严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因此这种不熄的灯应该不存在。还有许多人认为,这也许是古人在书中开的一种聪明的玩笑。

在中国,也有关于长明灯的记载。史记中记载在秦始皇陵墓中就安置有长明灯。中国人有视死如视生的传统,人死后的陵墓也对应称做阴宅,君王尤其重视陵墓,作为死后的居所,他们也希望像他们生前的宫殿一样灯火辉煌,因此也就有了长明灯。一种长明灯是双层结构,里面的一个容器内装灯油,灯芯用醋泡制,外层装水,用以冷却灯油。这是个伟大的发明,因为油灯消耗的油主要不是点燃了,而是受热挥发,醋泡过的灯芯能保持低温,油坛外面的水也可以有效阻止油温上升,但是长明终究是理想中的愿望。

在北京定陵的发掘中,陵墓正殿有一口青瓷大缸,内盛蜡质灯油,还有一个灯芯,这就是长明灯了,但是显然这盏灯在陵墓封闭后不长时间就熄灭了,原因是密闭的陵墓中缺少燃烧所需要的空气。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