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如水枪刺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4:44:54 体裁作文
篇一:阅读练习题
摔琴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欧洲。
有一次,一个著名的小提琴手将在某地演出。广告上说,他的小提琴价值五千元。有一些听众简直惊呆了。为了想看一看这高贵的乐(lè yuè)器,听一听它的妙音,他们也跟着音乐爱好者蜂拥(yōng yīng)而来。
高朋满座,演奏家开始演奏了,那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发出异常美妙的音乐,使听众如醉如痴??
一曲临终(shēng zhōng),余音袅袅,正当不少人惊叹于那宝贝乐器的魅力的时候,音乐家突然转身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力一击,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
顿时,四座震惊。
音乐会主持人立刻跑出来,宣布道:“各位,请静一下,此刻摔碎的,并不是五千元的,而是一元六角五分的小提琴。音乐家为什么这么做,这个嘛,各位都是清楚的。现在,要用真正的,价值五千元的小提琴演秦了。”于是演奏者再度登场,那和刚才差(chā chà chāi)不多美妙的乐音,悠然而起??
这时,观众再也不去注意乐器的价格,而专心欣赏演奏者的技艺了。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___”表示。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异常 美妙 珍贵 惊叹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引人注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技艺: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听众简直惊呆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少人惊叹”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四座震惊”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④听众开始是为了____而看演奏家演出,后来是为了_________而看演出。
5.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并填空。
①“音乐家为什么这么做,这个嘛,各位清楚。”
音乐家之所以要这么做,是要告诉人们:对演奏者来说,__是决定演奏效果的关键;教育人们:作为听众,_____是最主要的。 ②“于是演奏者再度登场,那和刚才差不多美妙乐音,悠然而起??”
A.“刚才”演奏用的是_____这把琴;“悠然而起”的乐音是用____这把琴演奏的。
B.这句话中,“___”这个词表现了演奏的效果;“___”这个词表明了用这两把琴演奏效果的比较。
一、阅读训练:
乌 鸦 兄 弟
乌鸦兄弟俩同住在一个窝里。
有一天,窝破了一个洞。
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
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
结果谁也没去修。后来洞越来越大了。
大乌鸦想:“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小乌鸦想:“这一下老大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
一直到了寒冷的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大雪纷纷地飘落。乌鸦兄弟俩都蜷缩在破窝里,哆嗦地叫着:“冷啊!冷啊!”
大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二一定耐不住,它会去修了。”
小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大还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
可是谁也没有动手,只是把身子蜷缩得更紧些。
风越刮越凶,雪越下越大。
结果,窝被风吹到地上,两只乌鸦都冻僵了。
1、一开始,这个洞大吗?
2、为什么兄弟俩都不修补?
3、由于都不修补它们窝的破洞,最终兄弟俩怎样了?
4、请找出文中描写寒冷冬天的句子:
二、读短文,按要求作答:
春天的田野真美啊!柳树发芽了。桃树开了花。青青的小草悄悄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地上像插遍了密密的松针。金黄的油菜花,引得蜜蜂
来回地飞舞。
1、这段话主要写了 的景色。
2、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 。
3、把这段话中比喻的句子勾出来。
三、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
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鱼的尾巴像船上的舵,鱼儿游动时,靠尾巴掌握前进的方向。牛的尾巴好比一条长鞭子,夏天用尾巴赶走叮在背上的苍蝇和蚊子。
1、这段话主要讲了 。
2、鱼尾巴的用处是 。
3、牛尾巴的用处是 。
小学语文练习卷《将军和士兵》阅读题答案 标准点的
篇二:初一上语文期中试卷
初一上期中试卷
语文试题
(共四大题 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及2B铅笔填
涂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2.各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不能答在试题卷上及草稿纸上。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她憔悴(cuì)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
B.我暗暗地在那里匿(nì)笑,却一声儿不响。 .
C.我松了一下蜷(quán)曲的手脚,好像舒服了一些。 .
D. 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kài)万分。 .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
A.瘫痪 烂漫 丈义 形影不离
B.沐浴 祷告 攀附 花支招展
C.须臾 离谱 绽开 美不胜收
D.曹杂 唯恐 烘托 洗耳恭听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
B.今天上课我听得非常认真,老师所讲知识我都模模糊糊的掌握了。 ....
C.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
D.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
4.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 为了避免城市供水紧张,市政府决定从水城水库调水以解燃眉之急。
B.3月24日,重庆万州消防支队组织官兵开展了隐患举报投诉宣传的活动。
C.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D.通过不懈努力,我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秋天的怀念》节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北京人。
B.《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法国女作家、教育家。
C.《春》选自《朱自清散文集》,作者朱自清,著有诗文集《踪迹》。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6.下面对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我家门口有一口水波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的鱼塘。 ..
B.子曰:“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为师矣。” .....
C.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的瓜果。 ..
D.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形容声音响亮)的曲子。 ..
7. 探究与实践
我校响应重庆教育局“营造书香校园”的号召,准备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假如你参与了
这次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阅读下面的“相关链接”,说说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说出两点即可)(4分)
相关链接:图书漂流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欧洲的一种好书共享方式。不用借书证,不用
付押金,也没有借阅期限,书友在自己书的扉页上贴上“漂流”的特定标签,然后投放到公共场
合,拾取的人阅读后按标签提示,再把该书投放到公共场合,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一本书以随
机的方式被素不相识的人传阅,让志趣相投者可能因此结为好友。
(2)你的朋友想在他的书的扉页上写几句话,他已写了两句,请你再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句且话题统一。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 。(4分)
(3)学校准备于5月29日下午在学校操场举行“图书漂流”活动开启仪式,由你代表学校去邀
请此次活动发起人李教授来参加本次活动,请你把对李教授说的话写出来。(4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10分)
8. 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每空l分)
(l)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 ,谁家春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6)待到重阳日, 。(孟浩然《过故人庄》)
(7)万籁此都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9)《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一12题。(15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
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军王凝之妻也。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俄而雪骤, 俄而: ..
(2)公欣然曰 欣然: ..
(3)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 .
(4)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
10. 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 白雪纷纷何所似?
1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3分)
12.用“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请你再说出一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4分)
三、现代文阅读(40 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3—17题。(20分)
将军和士兵
月光如水。
枪刺在月光下闪烁出一道寒光。士兵威严的站立在哨位上。 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身后跟
着一大帮陪同和随从人员。哨兵以规整的姿势迎接将军的到来。
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铸就的威严口吻发问: “想不想家呀?”
“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
“放屁!”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
哨兵的腿发抖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是战争年代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兰州军区
司令员皮定钧。
“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来的国?连家都不想咋保国?大话、空话、套话、假话!”
人们被震住了。在这突出政治的年代,谁敢说这样的话?
“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将军看出了哨兵的紧张,走上前去,拍了拍还稚嫩的肩,“记
着,要想着家里的父老,才能对得起肩上的钢枪。”
将军走了。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不由悄悄将手伸进裤兜里去摸那封已看了无数次的家信。
13.“月光如水”属于什么描写?在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14.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士兵是想家的?(找出原句,并分析)(4分)
15.将军为什么斥责士兵?(4分)
16.你认为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
17.如果你是士兵,此刻你最想对将军说的是什么?(不超过50个字)(4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8--22题 (20分)
唤
叶倾城
⑴她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常带她去大学的露天电影院看电影。开演前几分钟,她忽然跑去买
冰棒。买好了一回头,所有的灯都灭了,墨黢黢的场上,无数黑压压的人头和背。试着向记忆里
的方向走几步,全没有相关线索。一急,她带着哭腔大喊,“爸,爸爸……”顿时无数此起彼落
的应答和笑声,十七八岁的大学生们,在占她便宜。她都快放声大哭了,父亲从人群里挤出来,
微蹲身把她一牵。
⑵ 一次为什么事,迫不得已要去父亲办公室找他。脚步踩在木地板上,激起巨大回声,她噤
声不敢动。有人过来问她找谁,她一时混乱不堪,“我……”是该说“我爸”还是父亲的名字?
就噎住了。
⑶忘了是什么事这么着急,不能再等下去,她只得小声小气叫一声,“爸……”声音像飞不
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连隔壁办公室的人也没回过头来。
⑷脚步却匆匆响起,父亲从上一层楼急急跑下来。
⑸时光是冷酷的跷跷板。她一天一天走向生命之巅,也就是父母缓慢地退场。
(6)一昼夜的仓促,已足够决定生死了。
(7)早上七点,刚吃完早餐的父亲突然呕吐;八点,他独自到医院打针;上午十点,她去医
院看父亲,一眼看见殷红的血,正一点一滴输入父亲血管;中午,父亲转入危重病房;下午,她
和姐妹们,把隐瞒已久的父亲的病情向母亲和盘托出;傍晚,身为医生的二姐,听完主治医生的
最后陈述,极力克制、尽量冷静地说,“是,我们选择不手术。是,我来签字。”——早在三个
月前,已经知道手术的徒劳。
(8)而仍然一无所知的父亲,还在病房里,打听她北京的新居,絮絮叮嘱细节。父亲周身插
满管子,每一根里面都是一个生的希望。他只觉不耐,说这针怎么总也打不完,屡屡想要调快点
甚至拔下来。她连忙安抚父亲,“房子装修好了,你和妈去住一段时间吧。”父亲想一想,“等
明年春天吧。”
(9)夜深了,父亲渐渐睡去。她宁愿相信这是睡,而不是时断时续的昏迷。第二天凌晨七点,
父亲恍惚地醒一下,嘟哝几句,口齿已经很不清了,却都听得懂,是让在他身边守了彻夜的女儿
们去休息。
(10)八点,医生过来,喊父亲“胡老师”,父亲眼皮动一动,是残存的一点意识;八点半,
再喊他“胡老师”,没反应;喊名字,也没有。
(11)她倾身上前,轻轻叫一声:“爸,爸,你听见了吗?”
(12)父亲的头,微微向她的方向动一下,嘴里含混地“唔”一声。
(13) 这是父亲给世界留下的最后声音。而血压计的指数,一格一格 跌落……八点五十三
分,医生关掉了所有仪器。
(14)痛与恨紧密相连。她自此不信鬼神,诸天神佛都瞎了眼;每一位桑榆暮景的老者,她
都看着不顺眼,为什么人人都比父亲多了时光,却又一次次,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们。
(15)深冬时节,她上班。看见门外有灰灰的微光——终一生,她都是孤儿了,天气与心态,
一定悲凉。出门才看清是落雪,已经来不及,踩成雪后成冰的台阶上,一跤滑倒,“哎呀”一声。分明是叫天天不应,她却听见耳侧有低微的一声“嗯”,跟父亲临终前的那一声完全一样。又一次,在遥远的地方的父亲,回答她的呼唤。
(16)霎时间,她跪在冰冷污脏的雪地里,泪如雨下。
(17)这一生,风来雨往,俯里仰里,她都会听见父亲最后那微弱的一应。
(18)她只做了父亲三十年的女儿,而父亲的疼爱和宠眷,却要长长久久地,伴她一生。
18.本文围绕“唤”,一共写了父亲在世时的三件事,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⑴ ⑵
19.试分析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4分) ⑶
她只得小声小气叫一声,“爸……”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 ..................
20.文中第 ⒁段说“痛与恨紧密相连”,如何理解该句中“痛”与“恨”?(4分) 21.文章第⑿与第⒂段划线部分两次写到了父亲临终前的应答,有什么不同?(4分)
22.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5分)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能悟方是深。到了展现你的文采的时候了,愿你笔下生花,妙语如珠。
(55分)
【温馨提示:你已经完成了一大半试题,下面注意积极思考,写好作文,同时注意保持良好
的书写习惯,掌握好时间】
23. 1.题目:让人 的一幕
2.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2)主题明确,叙事清楚,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
篇三:初一上语文期中试卷
初一上期中试卷
语文试题
(共四大题 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及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2.各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不能答在试题卷上及草稿纸上。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她憔悴(cuì)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
B.我暗暗地在那里匿(nì)笑,却一声儿不响。 .
C.我松了一下蜷(quán)曲的手脚,好像舒服了一些。 .
D. 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kài)万分。 .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3分) ..
A.瘫痪 烂漫 丈义 形影不离
B.沐浴 祷告 攀附 花支招展
C.须臾 离谱 绽开 美不胜收
D.曹杂 唯恐 烘托 洗耳恭听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
B.今天上课我听得非常认真,老师所讲知识我都模模糊糊的掌握了。 ....
C.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
D.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
4.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 为了避免城市供水紧张,市政府决定从水城水库调水以解燃眉之急。
B.3月24日,重庆万州消防支队组织官兵开展了隐患举报投诉宣传的活动。
C.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D.通过不懈努力,我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秋天的怀念》节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北京人。
B.《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法国女作家、教育家。
C.《春》选自《朱自清散文集》,作者朱自清,著有诗文集《踪迹》。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6.下面对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我家门口有一口水波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的鱼塘。 ..
B.子曰:“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为师矣。” .....
C.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的瓜果。 ..
D.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形容声音响亮)的曲子。 ..
7. 探究与实践
我校响应重庆教育局“营造书香校园”的号召,准备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假如你参与了
这次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阅读下面的“相关链接”,说说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说出两点即可)(4分)
相关链接:图书漂流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欧洲的一种好书共享方式。不用借书证,不用
付押金,也没有借阅期限,书友在自己书的扉页上贴上“漂流”的特定标签,然后投放到公共场
合,拾取的人阅读后按标签提示,再把该书投放到公共场合,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一本书以随
机的方式被素不相识的人传阅,让志趣相投者可能因此结为好友。
(2)你的朋友想在他的书的扉页上写几句话,他已写了两句,请你再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句且话题统一。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 。(4分)
(3)学校准备于5月29日下午在学校操场举行“图书漂流”活动开启仪式,由你代表学校去邀
请此次活动发起人李教授来参加本次活动,请你把对李教授说的话写出来。(4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10分)
8. 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每空l分)
(l)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 ,谁家春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6)待到重阳日, 。(孟浩然《过故人庄》)
(7)万籁此都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9)《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一12题。(15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
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军王凝之妻也。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俄而雪骤, 俄而: ..
(2)公欣然曰 欣然: ..
(3)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 .
(4)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
10. 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 白雪纷纷何所似?
1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3分)
12.用“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请你再说出一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4分)
三、现代文阅读(40 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3—17题。(20分)
将军和士兵
月光如水。
枪刺在月光下闪烁出一道寒光。士兵威严的站立在哨位上。 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身后跟
着一大帮陪同和随从人员。哨兵以规整的姿势迎接将军的到来。
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铸就的威严口吻发问: “想不想家呀?”
“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
“放屁!”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
哨兵的腿发抖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是战争年代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兰州军区
司令员皮定钧。
“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来的国?连家都不想咋保国?大话、空话、套话、假话!”
人们被震住了。在这突出政治的年代,谁敢说这样的话?
“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将军看出了哨兵的紧张,走上前去,拍了拍还稚嫩的肩,“记
着,要想着家里的父老,才能对得起肩上的钢枪。”
将军走了。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不由悄悄将手伸进裤兜里去摸那封已看了无数次的家信。
13.“月光如水”属于什么描写?在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14.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士兵是想家的?(找出原句,并分析)(4分)
15.将军为什么斥责士兵?(4分)
16.你认为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
17.如果你是士兵,此刻你最想对将军说的是什么?(不超过50个字)(4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8--22题 (20分)
唤
叶倾城
⑴她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常带她去大学的露天电影院看电影。开演前几分钟,她忽然跑去买
冰棒。买好了一回头,所有的灯都灭了,墨黢黢的场上,无数黑压压的人头和背。试着向记忆里
的方向走几步,全没有相关线索。一急,她带着哭腔大喊,“爸,爸爸……”顿时无数此起彼落
的应答和笑声,十七八岁的大学生们,在占她便宜。她都快放声大哭了,父亲从人群里挤出来,
微蹲身把她一牵。
⑵ 一次为什么事,迫不得已要去父亲办公室找他。脚步踩在木地板上,激起巨大回声,她噤
声不敢动。有人过来问她找谁,她一时混乱不堪,“我……”是该说“我爸”还是父亲的名字?
就噎住了。
⑶忘了是什么事这么着急,不能再等下去,她只得小声小气叫一声,“爸……”声音像飞不
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连隔壁办公室的人也没回过头来。
⑷脚步却匆匆响起,父亲从上一层楼急急跑下来。
⑸时光是冷酷的跷跷板。她一天一天走向生命之巅,也就是父母缓慢地退场。
(6)一昼夜的仓促,已足够决定生死了。
(7)早上七点,刚吃完早餐的父亲突然呕吐;八点,他独自到医院打针;上午十点,她去医
院看父亲,一眼看见殷红的血,正一点一滴输入父亲血管;中午,父亲转入危重病房;下午,她
和姐妹们,把隐瞒已久的父亲的病情向母亲和盘托出;傍晚,身为医生的二姐,听完主治医生的
最后陈述,极力克制、尽量冷静地说,“是,我们选择不手术。是,我来签字。”——早在三个
月前,已经知道手术的徒劳。
(8)而仍然一无所知的父亲,还在病房里,打听她北京的新居,絮絮叮嘱细节。父亲周身插
满管子,每一根里面都是一个生的希望。他只觉不耐,说这针怎么总也打不完,屡屡想要调快点
甚至拔下来。她连忙安抚父亲,“房子装修好了,你和妈去住一段时间吧。”父亲想一想,“等
明年春天吧。”
(9)夜深了,父亲渐渐睡去。她宁愿相信这是睡,而不是时断时续的昏迷。第二天凌晨七点,
父亲恍惚地醒一下,嘟哝几句,口齿已经很不清了,却都听得懂,是让在他身边守了彻夜的女儿
们去休息。
(10)八点,医生过来,喊父亲“胡老师”,父亲眼皮动一动,是残存的一点意识;八点半,
再喊他“胡老师”,没反应;喊名字,也没有。
(11)她倾身上前,轻轻叫一声:“爸,爸,你听见了吗?”
(12)父亲的头,微微向她的方向动一下,嘴里含混地“唔”一声。
(13) 这是父亲给世界留下的最后声音。而血压计的指数,一格一格 跌落……八点五十三
分,医生关掉了所有仪器。
(14)痛与恨紧密相连。她自此不信鬼神,诸天神佛都瞎了眼;每一位桑榆暮景的老者,她
都看着不顺眼,为什么人人都比父亲多了时光,却又一次次,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们。
(15)深冬时节,她上班。看见门外有灰灰的微光——终一生,她都是孤儿了,天气与心态,
一定悲凉。出门才看清是落雪,已经来不及,踩成雪后成冰的台阶上,一跤滑倒,“哎呀”一声。分明是叫天天不应,她却听见耳侧有低微的一声“嗯”,跟父亲临终前的那一声完全一样。又一次,在遥远的地方的父亲,回答她的呼唤。
(16)霎时间,她跪在冰冷污脏的雪地里,泪如雨下。
(17)这一生,风来雨往,俯里仰里,她都会听见父亲最后那微弱的一应。
(18)她只做了父亲三十年的女儿,而父亲的疼爱和宠眷,却要长长久久地,伴她一生。
18.本文围绕“唤”,一共写了父亲在世时的三件事,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⑴ ⑵
19.试分析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4分) ⑶
她只得小声小气叫一声,“爸……”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 ..................
20.文中第 ⒁段说“痛与恨紧密相连”,如何理解该句中“痛”与“恨”?(4分) 21.文章第⑿与第⒂段划线部分两次写到了父亲临终前的应答,有什么不同?(4分)
22.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5分)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能悟方是深。到了展现你的文采的时候了,愿你笔下生花,妙语如珠。(55分)
【温馨提示:你已经完成了一大半试题,下面注意积极思考,写好作文,同时注意保持良好
的书写习惯,掌握好时间】
23. 1.题目:让人 的一幕
2.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2)主题明确,叙事清楚,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
篇四: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3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知识积累(19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quán( )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 )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zhuì( )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
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 )立在面前。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填入表中,并改正。(4分) 千锤百炼 气势磅礴 课捐杂税 酣然入梦 大现身手 猝不及防 饥饿难耐 悬崖峭壁 万濑俱寂 神彩飞扬
3.按照要求,完成默写。(8分)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②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萧华《四渡赤水出奇兵》 ③风雨侵衣骨更硬, 。(萧华《 》) ④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 , ,像山泉在呜咽, 。 4.选择正确的一组词语依次填到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_______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________了。
②他深情地_______着那张熟悉的脸,却不由得大吃一惊:由于疾病的______,这位敬爱的首长面容变化多大呵!
A、输送 克服 观察 困扰 B、灌输 克服 注视 折磨 C、贯穿 战胜 望 困惑 D、灌输 战胜 看 折磨 二、实践运用(10分)
5.下面这则告示告诉游客的主要意思是什么?(3分)
某旅游景点的一则告示: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主持“青春在这里闪光”的主题班会,请设计一段开场白要求内容新颖,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引起同学人的思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主题班会中。(3分)
答:
7.探究:当年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是红军将士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他们靠的就是“长征精神”。结合本单元课文谈谈你对下面两个问题的理解。(4分) ①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②我们今天需不需要长征精神?谈谈理由。
三、阅读理解(41分)
(一)读下面的诗《生命的林子》,完成8——10题。(共12分)
有一个僧人,可能就是唐玄奘吧,他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香客络绎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玄奘想静下心神,潜心修行,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但谈经论道起来,自己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的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光芒迸露了。?
玄奘自忖许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玄奘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方丈说:?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呢??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玄奘说:?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方丈又信步带玄奘到那一片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玄奘说:?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玄奘说:?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一团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玄奘听了,便明白了。玄奘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木的树了。方丈我不会再离开法门寺了!?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潜修,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僧,他的枝叶,不仅伸过云层,伸进了天空,而且,承接了西天辉煌的佛光。
是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休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8、玄奘打算离开法门寺的原因是什么?(4分)
9、方丈问玄奘“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用意何在?(4分)
10、为什么更多地接受阳光雨露的松树反没有成材呢?再请你结合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教育状况,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二)阅读《女兵墓》一文,完成11——14题。(共14分)
⑴深秋的黄叶,在寂寥的天空凄凄飘落。雪后的清晨,我捧着一束雪莲花,走进这覆盖着碎石、枯草的荒原,走向一个小土丘……
⑵这里,安睡着一位我尊敬的女性,一个长眠在世界屋脊上的女兵。 ⑶你还记得我吗?在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我抱着你啊!
⑷那时,我是一个入伍不到一年的汽车兵。你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卫生员,头顶上有一颗闪亮的五角星,军装外系着一条棕色的宽皮带,左肩斜背着一个红十字药箱。以前我并没见过你,那天我从兰州新兵营拉了一车进藏的战友,才看到你。你太忙了!车上三十五个新兵,每天你都要给他们量两三次血压,连我这个已经在青藏线上跑了三趟的?老兵?也不放过。同志们觉得自己牦牛似的身体用不着这样多事,你不依,板起脸很严肃地说:?‘牦牛’也不行!高山症对谁都不客气。?一车人全老实了。
⑸唐古拉山巅出奇地冷。我停车小憩,加油加水。你照例跑上跑下为战士们检查身体。冷风吹不干你脸上的热汗……
⑹就在这时——我终生都不会忘记的那一刻,不知从哪里飞来一颗流弹,车上的一个新兵应声倒下。
⑺路边的崖洞里伸出了一支叉子枪……
⑻罪恶的枪口瞄准了我们这辆军车,那枪口离汽车不过几十米。流弹还在继续飞来……
⑼你第一个发现了敌情,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死死地抱住了那支叉子枪! ⑽剩下的三十四名新兵全都冲上去了!他们手无寸铁,硬是用三十四双拳头捣毁了敌人的老窝。当大家把你从叉子枪上抱起来时,你已经奄奄一息了……
⑾我开着车飞一样向拉萨驶去。我把浑身的劲都用在了右脚尖上,狠狠地踏着油门,恨不得让汽车轮子离开地面飞起来!
⑿可你的伤情毕竟太重了!汽车行驶到藏北高原时,我不得不停下来。我抱起了你,我不知道你的名字,车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你的名字。我们只能拼命地呼唤着:?同志!同志!?终于,奇迹出现了,你睁开了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闪动了几下,望着我,望着周围的同志,笑了!我们也都笑了!但是很快你又闭上了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⒀我把你紧紧地抱着,我恨自己作为一个司机,没能把你送到那起死回生的地方,我巴不得让自己跳动的心律传导到你身上,让自己的体温把你暖热,让自己的呼吸将你唤醒……
⒁可是,一切都是枉然!你还是远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遗嘱!
⒂我拿出随车带的十字镐,同志们轮流掘土,给你在草滩上找了个安身之地。女战友,你睡得多么安详:躺在草原露营,枕着寒风长眠,盖着六月雪被,伴着无名小溪。我知道只有躺在这块你为之付出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土地上,你才能心安理得地闭上双眼。
⒃时隔一月,我完成了任务,返回藏北高原。我特地将车停在路边,步行去看望你。你的坟包还是那么一堆普普通通的黄土。不同的是,坟前立了一块无字碑。一瞬间,我的感情像海潮一样澎湃起来。我知道,因为你是一位无名的兵,人们只能给你立块无字的碑。
⒄我给你的坟上盖了一把新土,又深深地给你鞠了个躬,和你告别…… ⒅几十年来,在我心中,你始终像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一样光荣、伟大。
⒆好战友,现在我又回到了你的身边,让我欣慰的是:你,被更多的人记住了!你的坟变大了,而且用洁白的灰浆墁了顶,墓前的一棵青松长得有两层楼高了。松树下,依旧立着那块无字碑。
⒇我深深地向你鞠了一躬,久久地伫立在你的身旁……
11.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是哪两项?( )( )(4分) A.第⑴段中景物描写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肃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我”当时心情。
B.第⒀段画线部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我对无名女兵的怀念之情。
C.第⒂段中加线的“心安理得”一词,在文中有踏实、坦然、没有遗憾的意思。
D.文章采用了第二人称叙事、抒情,好像“我”在对读者直接倾诉,读来亲切感人。
E.文章多次写到“我”眼中女兵墓的变化,表明人们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忘了这位无名女兵。
篇五: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附答案
一 全卷书写分﹙4分﹚
二 积累运用
1 根据拼音填字﹙2分﹚
面面相qù_ shì_才放旷 不xǐng_人事 huì_人不倦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
② 数犯曹操之忌﹙ ﹚
③ 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
④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3 列举出本单元课文所涉及的名著及其作者﹙4分﹚
《智取生辰纲》----《 》------﹙ ﹚
《杨修之死》------《 》------﹙ ﹚
《范进中举》--------《 》--------﹙ ﹚
《香菱学诗》--------《 》-------﹙ ﹚
4 将下面小故事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0字以内﹚﹙4分﹚
梧丘的一个农民,种稻为生,他每年要储存陈稻谷,一直吃到新稻谷下来;新的没到,
不敢把陈的吃完。
一天早上,他来到田间,看到他的稻子抽穗很高,而且颗粒饱满,就高兴地跑回家,
说道﹕“新稻谷快下来了!”于是打开囤子,跟家里人放开肚子吃起来。陈的眼看就要吃光
了,而新的还没熟,他心里老是埋怨稻子熟得慢。便跟妻子、儿子轮番前去观望,把稻子踩
成了路,稻子却好像更青了。
5 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等事物中选择两个作为陈
述对象,写两组句子。也可自选事物来写。要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2分﹚
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6 修改病句。﹙2分﹚
政府有关部门已明令禁止取缔药品非法交易市场。
7 下面这段文字中的环境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请分别找出一例写在下
面:﹙2分﹚
话休絮烦。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
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
彩,其实十分热。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约行
了二十余里路程。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阴树下歇凉,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喝道:“快走,
教你早歇!”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
中僻路里行。看看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
不晒杀人!”杨志喝着军汉道:“快走!赶过前面冈子去,却在理会。”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②
8 联句﹙8分﹚
① 大漠孤烟直,_____。
② _____,潮来天地青。
③ _____,墟里上孤烟。
④ 农夫心内如汤煮,_______。
三 阅读理解﹙40分﹚
﹙一﹚
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了!我中了!”②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要紧,不省人事。③老太太慌了,
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④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⑤笑着,
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⑥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
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⑦众人拉他不住,拍着
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⑧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⑨老
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
时才得好?”⑩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
⑾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
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
9 用“︱”把这段文字分两层。﹙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10 这段文字描写人物活灵活现。先用多层次的___描写范进发疯的过程,后从___
烘托范进的疯相。﹙1分﹚
11 第①句话作者用___描写和___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反映范进此时的心情是__
____。﹙2分﹚
12 第⑥句是动作和___描写,作者对范进的外形进行漫画式的丑化处理,达到了强烈
的___效果。﹙1分﹚
13 读⑼到⑾句,从老太太、娘子胡氏、众邻居的语言中,看看范进发疯后他们各自是怎
样的心态?﹙3分﹚
老太太: 娘子: 众邻居:
14 结合原文,简单分析范进为什么会喜极而疯?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3分﹚
﹙二﹚
① 月光如水。
② 枪刺在月光下闪烁出一道寒光。士兵威严的站立在哨位上。
③ 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身后跟着一大帮陪同和随从人员。哨兵以规整的姿势迎接
将军的到来。
④ 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铸就的威严口吻发问:“想不想家呀?”
⑤ “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
⑥ “假话!”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
⑦ 哨兵的腿发抖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是战争年代被称为“常胜将军”
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
⑧ “革命就不要家了?没有家哪来的国?连家都不想咋保国?大话、空话、套话、
假话!”
⑨ 人们被震住了。在那个突出政治的年代,谁敢说这样的话?
⑩ “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将军看出了哨兵的紧张,走上前去,拍了拍他幼稚的肩,
“记着,要想着家里的父老,才能对得起肩上的钢枪。”
⑾ 将军走了。
⑿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不由得将手伸进裤兜里去摸那封一看了无数次的家信。
15 第①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6 从故事情节这个角度来划分,本文的“高潮”应是哪几段?﹙2分﹚
17 请简要概括哨兵的性格特征?﹙3分﹚
18 第⑩段照应前面的第__段,为后面的第__段埋下了伏笔。﹙2分﹚
19 以“军人”为话题拟出两个富有哲理的句子。﹙4分﹚
示例:和平是对军人的最高奖赏。
﹙三﹚
药香如蝶
① 所谓的药都是些忘去的草。长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药的,即使硬被放进药屉,不久
它也会烂掉,因为它未经晒、烘、焙或炒——九九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成药。
② 所以药都身世沧桑,身世沧桑的药只能以地文火慢熬。我喜欢这个“熬”字,“煎
药”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
③ 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
开了——且看文火不急不徐在药锅底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
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的倾吐出来。
④ 越王勾践很善于用文火熬药。越国病入膏肓,他却不急不慌,用二十多年的光阴,
来熬一服复国之药。伍子胥在这方面就逊色多了,他输在一个“急”字上,一急,
药煳了。急火攻心,自己当然也在劫难逃。
⑤ 沧桑是苦涩的,所以药都苦。苦药祛病。魏征是个善献苦药的人。唐太宗善喝苦药,虽然有时他也会紧皱眉头,但他最终还是咽了下去。纣王咽不下去,渐渐就百病缠
身。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肉眼一时半会儿很难看到,可它一旦显露山水,就势如破
竹了。
⑥ 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心,所以他们总拒绝好心好意的药。我甚至拒绝走进父亲的
药房——我至今任记着那个春夜,月色正好,我溜进父亲的药房,倚着门,看他熬
药。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药香如蝶,满室翩跹。父亲说:
“过来呀,过来叫药熏熏。”我可不愿让它熏,我一扭头,转身就跑,一地花影都
被我踩碎了。
⑦ 今夜,父亲故去已整十年。当初那些被被我踩碎的花影仍在。月色正好,可是再也
不会有人唤我闻药了??
⑧ 当初面对那些苦药,我真不应该拔腿就跑??
⑨ 从生到死,谁能离得了那些药?从生到死,谁能说清,究竟要咽下多少药?
20 贯穿全文的字眼是什么?他比喻什么?
21 根据文意,文中“熬”字的内涵是什么?
22 文中的“药”主要有什么特点?
23 在画线的句中“善献苦药在和“善喝苦药”各比喻什么?请试从文中找出3个你认为生
动形象的比喻句。
24 请找出本文的过渡段。
25 你认为文中的“熬药”“喝药”“熏药”个表达了什么人生哲理?
四 作文﹙50分﹚
我心中的要求:请先补全题目,再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 觑 恃 省 诲 ; 2 计策 多次 家乡 只要 ;3 《水浒传》施耐庵 《三国演义》 罗
贯中 《儒林外史》吴敬梓 《红楼梦》曹雪芹 ;4梧丘一农民因陈粮将尽而盼新稻快熟,
可越急越觉得新稻转青。 5 ①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② 矿石,如果
害怕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③ 蜡烛,如果害怕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④航船,如
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此题写两句即可﹚ 6 删除“取缔” 7 正面
描写: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侧面描写:那石头上热
了脚疼,走不得。 8 略 9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0 细节 侧面 11 动作 语言 狂喜不已 ; 12 外貌描写 讽刺 13为儿子担心 考虑如何治病 趋炎附势 14
范进一身苦苦追求,瞬间梦想成真,心理上无法承受喜悦,因而喜极而疯。这种现象说明
封建制度对人们毒害之深,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15 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16 第⑧⑨⑩段
17哨兵是一个遵守纪律,坚守岗位,想念亲人的军人。 18 ⑧ ⑿ 19 示例:中
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的钢铁长城。 20 药;它比喻“人生之药”; 21 “熬”是经受磨
难、锻炼、困苦、挫折之意 ;22 须经文火慢熬,其味道苦涩。 23 善于进谏 ;善于
纳谏;比喻句略。24 第⑤⑥段 25 “熬药”是表达人生中挫折困苦无奈;“喝药”表达
我们需要忍耐宽容执著;“熏药”表达处事的坚韧从容清醒。
﹙李晗东﹚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