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8:57 作文素材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作文素材

篇一:将相和

35、将相和(第八册)

教学目标

1、 能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渑、荆、卿”,指导字形“蔺、廉”,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负荆请罪、能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有感情的朗读人物的语言,并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感受廉颇与蔺相如的个性及品质特点。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文章通过安排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从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4、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的赞颂,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中“和”的意思。

1、反馈预习,理解课题中“将”“相”的意思。

1)了解课题中“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的是蔺相如。

2)指导书写两人名字。

2、出示课题,理解“和”的意思。

这里的和并不是连接两个人物的,而是表示和好的意思。

3、加上人物的名字和身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赵国的宰相蔺相如和将军廉颇和好了。

二、反馈预习,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并将文章分两部分。

1、反馈预习,找出将相不和原因的句子

1)出示第9小节,了解在古代文官中上卿的职位最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指导“卿”的书写。

2)出示第1小节,了解上大夫是大夫中最高一级。“大夫”正音

2、引读两句,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3、指导分段

? 描写将相不和的原因(1—9小节)

? 描写将相从不和到和的经过。(10—15小节)

三、学习第二部分,了解文章在材料的详略安排上的特点,并通过人物语言感受人物性格品质

(一)了解文章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

1、课文哪一小节描写将相和好?(第15小节 板书),哪些小节是描写将相不和?(10—14小节 板书)。

2、针对材料的详略安排进行质疑

预设:课题是将相和,一般来说我们会将和好的经过重点写,而文章只用了一小节,不和的部分却写了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二)学习10—14小节,通过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性格及品质特点。

过渡:自读课文10—14小节,思考作者在写“不和”这一部分时主要抓住人物的什么进行描写的。(语言)

1、品读廉颇的语言,了解廉颇的性格品质。

1)自读廉颇的语言,了解廉颇语言所包含的三层意思

? 自读,说说从廉颇的话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 集体反馈

交流关注:

? 了解第一层意思——廉颇战功赫赫

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解廉颇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 ? 了解第二层意思——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能耐。

理解能耐,换个近义词没有能耐就是没有——本事

了解廉颇对蔺相如的态度——瞧不起

指导朗读。

? 了解第三层意思——廉颇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

了解“非得”的意思,感受廉颇的不满。

指导朗读。

引读小结,理解廉颇语言所包含的三层意思。

从廉颇的这段话中,我们了解到了廉颇说自己是——战功赫赫,也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对蔺相如,他是十分的——瞧不起。他还表明了如果遇见蔺相如——非得让他下不了台。

2)再读廉颇的语言通过了解语言内容和表达的句式,感受人物性格及品质特点。 ? 了解廉颇“居功自傲”

自由读读第一句话——他这样说话自己的功劳大,给你什么感觉?

(十分骄傲)

那他因为什么而很骄傲?(战功赫赫、立下很多战功)

自认为很有功劳而感到骄傲,就是——居功自傲(板书:居功自傲)

指导朗读

? 了解廉颇心直口快

体会廉颇有什么不开心,不服气就说出来,非常直爽。

总结——心直口快(板书:心直口快)

小结:作者把廉颇不服气后说的一段话写得十分具体,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廉颇为什么要和蔺相如闹不和也就是不服气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对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品质有了了解。

2、品读蔺相如的语言,了解蔺相如的性格品质

1)引读了解蔺相如的做法

蔺相如听到这番话,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就请病假不上朝,还有吗?——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赶紧叫车夫往回赶。我们看出蔺相如的做法其实就是在——(躲避)尽量不与廉颇见面,手下人都看不下去了说——蔺相如怕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

2)小组合作学习蔺相如的语言,思考讨论,通过蔺相如的语言,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又对这个人的性格品质又有哪些了解?

? 了解蔺相如有胆有识

? 蔺相如连秦王都不怕,可以看出他很有胆量。板书:有胆

? 蔺相如之所以避让廉颇,是因为他知道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文有蔺相如,

武有廉颇,如果两人闹不和,别人就会有机可乘了。

点评:他对赵国的形式有着很清醒的认识。是个很有见识的人。板书:有识 ? 感受蔺相如顾全大局

预设:

蔺相如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才这样躲避廉颇,委屈自己。

点评: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委屈自己,就叫做——顾全大局(板书:顾全大局) 小结:在写两人不和的一部分,通过对两个人语言的描写,让我们了解到了两人不和的原因及具体表现,还对两个人各自的性格品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为后面将相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蔺相如是有能耐的及具体表现,并了解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的含义。

过渡:课文第二部分就是将相从不和到和的整个过程,第一部分似乎和将相和没有太大的关系,是不是可以不写呢?

1、自读第一部分,思考: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呢?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不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呢?

1)通过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语言感受他的能耐

? 用曲线划出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语言。

出示:“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跟你拼了!”

? 引读感悟

秦王让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赵王气得脸都紫了,蔺相如说—— (媒体出示:瑟,古代的拨弦乐器。缶,一种用来盛酒的瓦罐子。)

秦王听了当然很生气了,勃然变色,不去理他,蔺相如忽的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

? 交流:

预设:1)蔺相如很聪明。秦王要羞辱赵王,让他鼓瑟。而蔺相如却让秦王击缶,瑟是种乐器,而缶是个瓦罐子,赵王怎么说也是在弹奏乐器,而秦王只是在敲打瓦罐子。还被说成善于演奏秦国的音乐。(评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听上去彬彬有礼,但是令秦王下不了台。很有智慧。)

2)蔺相如很勇敢,秦王生气了,他还要跟秦王拼了。(评价:在秦国的土地上,他将生死置之度外,很有勇气。)

第一部分的内容让我们对蔺相如这个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知道蔺相如是很有能耐的,他很勇敢,很有智慧,有胆有识。

2)理解“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过渡:文有蔺相如我们都已经感受到了,那武有廉颇在第一部分中有没有交代呢?找找句子。说说原因

出示: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预设:赵王十分的相信廉颇,万一有什么事情,廉颇可以抵御秦兵。) 他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做好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

(预设: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做好抵御他的准备,所以不敢为难赵王,可见秦王是害怕廉颇的。)

赵王十分信任廉颇,秦王也十分害怕,忌惮廉颇,渑池之会的成功,不仅仅是蔺相如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因为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2、小结:通过第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蔺相如其实是很有能耐的,赵国的稳定不仅仅是蔺相如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将相同心协力保卫国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第一部分的内容为后文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五、学习第15节,了解文章材料详略安排上的合理性。

1、读文了解廉颇、蔺相如在将相和时的表现。

廉颇 ——负荆请罪,理解词语,注意字形“荆”(左右结构)

蔺相如——热情迎接

2、联系人物性格品质,了解将相“和好”这样的结果的合理性

预设

1)正因为廉颇心直口快,所以当他认识到错了之后才会马上负荆请罪。

2)正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有胆有识,才会热情的迎接廉颇,不计前嫌。 小结:正是因为这两人是这样的人,才让事情的发展有了合理性和必然性,所以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不和。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复习小标题的用法。

1、展开想象,思考他们两人见面时的语言。

注意语言要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

2、根据三部分的内容各用四个字来列个小标题。

? 复习《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中列小标题的方法

? 根据三部分的内容各用四个字来列个小标题。

板书:

将 相 和

副板书 不和

战功赫赫 居功自傲 顾全大局 渑池 和

廉颇 蔺相如

心直口快 有胆有识

教学反思: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理解人物品质时,注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析,从中体会出人物的品质。如:“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先让学生品读句子,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在书上适当批注,了解廉颇语言所包含的三层意思,感悟人物品质。

篇二: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2)

篇三:将 相 和教案

18、将 相 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3、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介绍,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学习掌握生字词。

重点难点: 1、通过检查学生查阅的资料和教师介绍使学生弄清文章的写作背景;

2、要求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来解决目标。

一、导入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家和万事兴”说的是只有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旺,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班级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在我国历史上就上演过一出“将相和”的故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这篇文章 将相和

二、解题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个题目,将就是将军,武将;相就是丞相,文臣。和,在这里有和好和睦的意思,题目的意思综合起来就是说这是一个关于将军和丞相和好-和睦的故事。

讲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

1- 将指的是谁?

2- 相又是谁?

3-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一会儿,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扫清拦路虎,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4、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个故事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个故事二(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课堂练习: 1、形近字组词:

碧玉 蔺相如 客栈 渑池 抵御 鼓瑟 击缶 上卿

碧绿 蕴藏 线条 绳子 卸货 钢琴 水缸 聊天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奇珍异宝(无价之宝) 词正理直(理直气壮) 不露神色(不动神色)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反义词:支离破碎(完好无缺) 理屈词穷(理直气壮) 兴师问罪(负荆请罪) 勾心斗角(同心协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将相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将相和》通过三个小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哪个同学来跟我说说是哪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品读体验,探究人物

1、为什么不和?找出描写二人不和的句子: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得知,廉颇对蔺相如官职比自己高非常不服气。你觉得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骄傲自大。读出骄傲不服气的语

气。

2、那么蔺相如到底是不是真的没有能耐,仅凭一张嘴呢?我们来读一读第一个小故事,边读边思考: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划出相关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王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胸有成竹,足智多谋)

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硬夺会怎样?指责会怎样?蔺相如看透了秦王对和氏璧的喜爱的心理,找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板书:机智)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而且此时璧在他的手里,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

篇四:《将相和》讲课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1.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6课《将相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中先后

讲了三个小故事,它们分别是。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指谁? 生:廉颇。 赵国显赫的大将军

师:相指谁 ?

生:蔺相如。赵国的相国。、课题中还有一个字谁来解释?

生:和好

师:整个题目意思是?

生: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如初了。

师:“学贵有疑”听了你的解释,老师产生了一个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板书),说明在这之前有过

生1:有过争执,

生2:有过矛盾,

生3:有过不和(板书)

2.师:文章写到两人不和的原因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把读课文,找出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原因的句子。

生读课文,寻找句子。

读后交流:

生:我廉颇共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别激动,慢慢读。是谁思想上产生了问题?

生:廉颇

师:是啊,廉颇他不服气。(板书)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

(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得给他个下不去!” 【ppt】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师:对呀!想当年,廉颇在沙场上,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

今他觉得蔺相如靠一张嘴一步登天,廉颇他心里是一肚子气呀,现在请你读读!师评价:读了以后,我们一起来看这个练习。

出示: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 ,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 。

【ppt】

学生交流: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自己立下的赫赫战功,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他的智慧。

师:廉颇承认蔺相如的机智了吗?

生:没有。靠的是一张嘴。

师:还有补充吗?

生: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一张嘴。

3..师:那么造成将相不和的外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再来说一说。

(出示)因为蔺相如 立了功。在 又立了功, 职位比廉颇高。 【ppt】 生: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立了功,在渑池之会中又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 师:现在我请同学把两方面原因合起来说一说。

生: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立了功,在渑池之会中又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认为自己立功靠得是自己的英勇杀敌,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一张嘴。

4.师:到现在我们才明白造成两人不和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原因。那么廉颇的话有没有道理,蔺相如真的仅靠一张嘴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ppt】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请同学们自由读1—10自然段,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用笔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写出自己的感受。

生:我从这句话里看出: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推荐说有个蔺相如,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师:你是从别人的话当中看出他的机智。还有其他的地方吗?

生:我是从这句话当中看出: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就把璧拿了回来,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因为他看到秦王不会让这块璧受到一点点伤害。

师:说得真好,咱们一起来看看你所说的这一句话,(出示句子)理直气壮什么 意思?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过程中哪个词读出了重音?

生:撞碎

师:所以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种坚定,我们一起读。

5.师:在这坚定的背后,老师在想,蔺相如真的会去撞那块璧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我觉得秦王不会让他去撞这块璧的,因为前面写到秦王愿意拿十五个城去换这块璧,十五个城是很高的价值。所以秦王不会轻易让他去撞。

师:也就是说,他看到秦王很重视这块璧。

生:他看到秦王很重视这块璧以外,他还知道秦王很爱护这块璧,因为这璧是无价之宝。 生:我觉得蔺相如不会去撞碎那块璧,因为他答应过赵王,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送回赵国。 师:也就是说他在来之前,已经向赵王许下诺言,立下军令状,一定会实现自己的诺言,为自己立下的军令状而负责。

生:他把璧撞碎了也没用,没有撞碎,他还可以跟秦王讲条件,如果璧撞碎了,可能秦王会派兵攻打赵国。

师:你的意思是这块璧是留着的好,对吧?

生: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这里也可以看出秦王很喜欢这块璧。

6.师:也就是说他早就看穿了秦王的底细,秦王也是不会让他去撞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生:足智多谋。 写到黑板上。

师:对这个故事还有补充吗?

生:我还可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临危不惧的人。他敢面对秦王大大方方说,秦国从来不讲信用。

师:这是在谁的地盘上?我们说强龙还压不过地头蛇,而蔺相如面对的是贪婪、狡诈的秦王。

你想,仅凭一张嘴能取得完璧归赵的成功吗?

生:不能。

师:你想事后秦王会怎么想?

生:事后,秦王会想蔺相如真是个人才,我想把他弄到手。

生:赵国有这么多人才,会更加注意赵国。

生:可能会想其他办法把璧弄到手。

生:我想秦王还得和赵国下不去。

7.师:是啊,历史的发展还真应真了你的话,秦王并没有就此罢休,好戏还在后头,谁来说一说,渑池之会,蔺相如是不是仅仅靠一张嘴?

生:蔺相如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很有勇气,临危不惧。

师:说得很好,为了赵国的尊严,为了赵王的尊严,他把自己的命都豁出去了。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ppt】(蔺相如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谁来把他读一读。

一学生读。

师:读得还不够坚定。

一学生再读。

8师:我们体会一下蔺相如当时的心情和场面,给他加一个修饰的词语来说一说。

生5:蔺相如火冒三丈,胆大妄为地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师:你这份心情老师理解,但是同学们觉得这个词语能加吗?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的话,秦王随时有可能把蔺相如给杀了。

生:因为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如果他火冒三丈,秦国的人会觉得赵国人不识大体。

师:说得很好,蔺相如既具有知死必勇的勇士风度又具有机智勇敢的谋事战略,他不会这样说的。

生:蔺相如视死如归地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把视死如归写到黑板上。

9师:你觉得在第二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立功不仅仅靠一张嘴。 生:蔺相如再要求,秦王再拒绝。可以看出蔺相如非常勇敢。

生: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师:在别人决定不下的时候,蔺相如下了决定,这叫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蔺相如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前面是赵王为秦王鼓瑟,这样的话两国就扯平了。

师:你的回答使我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两个国家在这次较量当中到底是不是扯平了? 生1:我觉得是赵国或者说赵王赢了,因为前面讲到了战国时候,秦国最强,而现在是秦王为赵王击缶。所以我觉得是赵国赢了。

生2:我也觉得赵国赢了,因为这是在秦国的地方,秦王本来想侮辱赵王,反而被赵国的蔺相如侮辱了。

生3:我觉得是赵国赢了,因为秦王是自己为赵王击缶,而赵国是蔺相如命令秦王的。秦王和蔺相如在身份上就有很大的区别。

师:是啊,他们一个是一国之君,一个是大夫,你说是谁赢了?此时的秦王如果用一个歇后语语来讲的话,真是:哑巴吃黄连---------学生接:自作自受

偷鸡不成---------------学生接:蚀把米。

搬起石头---------------学生接:扎自己的脚。

10师:是啊,蔺相如维护了赵王的利益,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你说这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渑池之会后,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故封为"上卿".其实廉颇也是上卿,但是古人以右为尊,重文轻武,连上朝的位置都显现着这一特点,王者坐北朝南,文官在右武官在左。蔺相如是"右上卿",廉颇是"左上卿",所以蔺相如的官位就高了. 蔺相如升官之后,将相风波也由此而起就有了“负荆请罪”这千古佳话。(板书:负荆请罪)谁来抓住最后的机会说一说蔺相如立功是不是仅靠一张嘴?

生1:蔺相如靠的是和廉将军一起合作,共同保卫赵国的诚意。

生2: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从这句话中我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顾全大局,识大体的人。、

11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话: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14段)

(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12师:是啊,既然蔺相如有这么多优点,我觉得我们可以把题目也改了,改成《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怎么样?

生1:因为第三个故事是由第一、二个故事引起的,如果没有蔺相如立功升官,也就不会有将相不和。

生2:如果没有前面两个小故事,就不能引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有联系的。 生3:课文用“将相和”命题,既包含了本文是讲两个人之间是由和——不和——和的故事内容,又暗点了文官武将团结一致、智力国家的故事主题。若用“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命题,则只交代了故事的主要角色是谁。

师:是啊,从同学们的交流当中,我们发现两个人谁也缺不了谁。的确,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也一样,缺不了英勇善战的骁将,也缺不了能言善辩的一相才。他们都是国家的英雄。

1、师: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师: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的?读一读。

3、出示课件:“负荆请罪”图,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生1:廉颇来到相府门前,“扑通”跪下,“蔺老弟,我向你请罪来了!”蔺相如忙向前扶起廉颇,说:“廉兄何罪之有啊?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廉颇叹了口气,道:“哎,我真是不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为了个人的名誉和你斤斤计较。而你处处为国家着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与你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蔺相如扶起廉颇说:“你可不要这么说,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只要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一定能富强起来。”廉颇听了连连点头。(其余学生略)

5、课件: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

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配乐)

生(百姓):我们赵国有这样两位宽宏大量,一心为国的大臣,真是我们的福气呀!看来,我们以后就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日子了。

生(秦王):真可惜,错过了一次好机会!本来我就可以坐收鱼翁之利了。廉颇和蔺相如竟然和好了,赵王真是如虎添翼呀,今后攻打赵国可谓难上加难啊!

生(赵王):哈哈----我手下的将士竟有如此广阔的胸怀,只要有廉颇和蔺相如在,我们赵国怎不强盛?秦王,我们赵国不会再怕你了!来人那!快昭两位爱卿晋见,本王重重有赏!

6、师: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1、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们做人要心胸宽阔,不能为了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开始很不要看廉颇,因为他很居功自傲。但学完了课文,我觉得廉颇这人挺好的。一个大将军能负荆请罪,多不容易啊!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廉颇学习,平时我们犯了错,总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其实,一个人犯错是不要紧的,关键是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2、师:说得真好!当你和他人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请你不要冲动,想一想这一句俗语,你的心情就会平和很多。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3、师:我们知道,后来秦国还是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篇五:2015六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导学案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