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诗意的栖居演讲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2:17:09 体裁作文
诗意的栖居演讲稿体裁作文

篇一:《诗意的栖居——感受阿尔法阿尔托》的魅力之讲稿

《诗意的栖居——感受阿尔法阿尔托》的魅力之讲稿

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抒情性的温和主义大师”

(20世纪20年代铝材、塑料)与其它激进的现代主义大师不同,在国际风格的大潮横扫欧洲大陆之时,阿尔托强调现代主义的人情化、地域化和个性化改良,为探索现代主义的出路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 他终生倡导人性化建筑,主张一切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其次才是建筑师个人的想法。他的建筑融理性和浪漫为一体,给人亲切温馨之感,而非大工业时代下的机器产物。

他也是一名爱国的建筑师,他将芬兰当地的地理和文化特点融入建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芬兰现代建筑。总而言之,鲜明的民族个性与芬兰人特有的山水亲缘使他在欧美众多现代大师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白色时期:虽然图仑?沙诺马特报业公司大楼和帕米欧肺病疗养院的设计,明显地表现出他已经完全掌握了现代主义设计语汇,但是维宝图书馆、玛丽亚别墅等建筑均表示阿尔托的建筑已经走上了人性化的道路。

玛丽亚别墅

(第二张图,与周边关系)玛丽亚别墅是古里申夫妇于1936年委托给阿尔托设计的私人别墅,它位于努玛库一个长满松树的小山顶上。古里申夫人玛丽亚不仅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而且还是一个艺术爱好者,曾经前往巴黎学习绘画,拥有大量的艺术藏品。

在玛丽亚别墅上,阿尔托将自己对于现代主义空间语言的地域性运用,与芬兰人天生的对与该民族共存共生的大自然的异常热爱,体现鲜明得令人印象深刻。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玛丽亚别墅,具体感受芬兰建筑师阿尔托的建筑语言。

(一层平面图)具体看一下,门厅、起居室、餐厅、琴房,他们之间都有明显的连通性, 行走于其中,由于较大的面积以及模糊的片墙、柱分隔,整个空间显得层次极为丰富,宽敞而灵动, 这一点已为我们当代的很多别墅设计所运用。同时,在阿尔托的设计中看不到对称的建筑布局,也摆脱了严格的轴线控制与网格法则。门厅由一段曲墙不完全围合,向左、右上四个踏步,可以分别到起居室和餐厅,而这两者又是连通的。

餐厅是芬兰人生活的核心,从平面图上可看到它被安排在居中位置,成为开放空间(起居室、琴房等)与私密空间(厨房、佣人室等)的分界线。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在餐厅位置对一层的大部分空间都有良好的视线通路,便于主人对家的掌控。

(两个平面图对比,灵活性)如果说格卢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用水平通窗告诉人们框架结构可以解放墙体,柯布西耶在他的萨伏依别墅和马赛公寓中提出墙体不承重的自由平面,那么玛丽亚别墅的一层与二层截然不同的对空间的划分方法同样是框架结构解放墙体的典型实例。

假如是传统的砖墙承重,那么我们的玛丽亚别墅就只能上下墙体对齐,更别谈什么灵活的空间划分了。现代框架结构解放了墙体,直接导致建筑师对于空间分隔

的无穷想象。其实,我们更多地看到,柱在室内的排布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在中间、在尽头,柱子都很随意地出现了,或许可以解读为阿尔托对于“人造建筑韵律”的一种反叛;而对于使用者而言,这样随意的位置安排会弱化人对其的结构印象,而更多感到的是一种比较恣意的亲和力。当然所有这些,都要有坚实的框架结构作基础。

主入口在形式上采用了自由曲面形,形势与水池,画室和地面景观形成了呼应。排列随意的立柱,与缠着藤条的斜柱,皆表达了美妙的空间效果。

门厅处用了排列随意的木棍形成了亦虚亦实的隔断,使空间感受更加丰富。同时利用上下阶来交待门厅与起居室和厨房空间的区分。

客厅作为一楼流动空间最明显的地方,既能通向二楼主要楼梯、书房、琴房等关键点,还能通过落地窗直接通往外花园,使花园与客厅称为一个整体空间。 主楼梯:不得不提到的是阿尔托对于木条(包括柱)的空间运用。阿尔托一直很注意把自然引入室内,不同于紧张的柯布西耶,他设计自然,而阿尔托在自然中设计。室内采用了大量的木条作为空间分隔的一种手段,尽管都是竖向的,但采用了不规则的间距,这不是室外森林的一个缩影么!比如门庭,比如楼梯围合段,主楼梯这些排列紧密但不规则处置分布的木棍形成围合了一个具有丰富空间体验的空间,既与客厅相隔断,又能透过不规则的木棍往外窥探,再加上旁边的藤条,像极了处于森林之中透过层层树木观察的感觉。

可以说,玛丽亚别墅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唤起我们对于温暖的渴望与敏感。在阿尔托的营造下,现代主义完全被地域化出了一种充满人性光辉的色彩,这是他与其他现代主义大师不同且珍贵之处。

珊纳特塞罗市政厅

总平面图:建筑平面为“方套方”:方形总平面、方形内院、内院东面又是方形会议室。方形平面分为四个部分,都是两层,环绕方形内院布局。

主入口在东南角,上覆盖花架,生机勃勃。

西面是自由式大阶梯,上边铺满草地,阶梯把路人引入内庭。公寓在一边。其他从一层开始都是面向马路的商业区,行政文化设施面向安静的内庭。

(平面图——庭院图)阿尔托利用临近的基础土壤将中央庭院垫高,形成一个抬起的平台,这样一来,朝向街道的建筑外立面为两层楼高,但是在庭院中的立面就只有一层楼高,这种尺度感的变化带给人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

(砖木诗韵)在珊纳特塞罗市政厅的设计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互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传统材料——砖和木的运用,布移景异的布局,水池反射的斑斑阳光,还是制成屋顶的木制柬状斜梁,都融入了阿尔托对于北欧自然场所的理解,对传统人与自然关系的认同。而从这个意义,海德格尔所说的“大地、天空、众神和短暂者(凡人)”在此获得了聚集的场所,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而这座建筑则因为提供了场所而获得了存在,这存在是诗意的。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这栋本地教区的教堂无疑是阿尔托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机建筑,他综合了来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各种需求,并将宗教活动的仪式性和社会生活的功能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平面图)设计的出发点是三个相邻的大空间,暂称为A、B、C、A用作礼拜讲经,和B、C之间用一个可活动墙隔开,打开这个隔墙它们就可以作为一个大空间;周末,B、C用作教会活动。每部分的座位在300人以下,A和B大约容纳600人,三个连起来时可容纳800人。隔墙可在一组轴承珠上滑动,厚42厘米,隔音效果很好。墙的一部分为平面,另一部分则设计成曲面。对此阿尔法的解释是:“路德教的礼拜仪式需要三个教会设施:祭坛、讲道坛、管风琴,他们在A堂中以三角形位置摆放。作为教堂最重要的教会设施,祭坛放在中间位置,讲道坛退到一边。声学要求是路德教堂最重要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堂室内采用不对称布置。和讲坛对着的墙决定声音的反射效果,正确设计可以使声音以大小适中的分贝传播。这个声学墙由各种不同曲面组成,整个墙包括窗户向内倾斜,活动墙的曲形部分与它的曲面吻合。”

教堂有五个入口,确保三个空间都能独立使用相互不影响。主入口设在南端。A厅还可以举行葬礼,它的一个入口直接连着墓地,地下室包括储藏室、停尸房。西南侧的牧师住所有波浪形状的屋脊。”

(内部空间)曲线,声学

(钟)教堂四周工业烟囱林立,为此阿尔托设计了一座别致的钟塔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钟塔顶部分成三份,像倒插的箭上的三支翎羽;内架三口钟,与教堂内分成三个空间,祭坛上放三个十字架象征着圣父、圣子、圣灵。塔身材料为白色混凝土,其侧翼增强了钟塔的稳定性。它的构造体还成了反射板,用来加强钟声。 教堂细部充分展现了阿尔托理性和浪漫交融的风格。白色墙面弱化了建筑与天空的界线,而参差不齐的开窗方式则强化了与树林的呼应,这一弱一强的处理将建筑完美地融到环境里。管风琴、窗户、顶棚等不仅符合功能要求,且形式新颖美观,富有创意。侧面墙内窗和外窗是分离的,同时起到调节光线和表现空间的作用,这种方式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芦原信义在《外部空间论》中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将阿氏与法国的勒·柯布西耶作,比较。他认为阿氏足用加法创造空间,而柯氏是用减法创造空间。所谓“加法创造空间”,是指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次序、离心式的修建建筑上,纽约国际博览会芬兰馆点层平面即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々。次序,虽然对外部窄问会有‘些损失,但其内部功能及空间理想状态都被充分研究,所以它的每一个局部都十分人性化,充满关怀。而减法创造空间则反之。阿氏垃足于翅造建筑的内部空间,而且这个“塑造”不是表面的,不是去追求平、立、剖的形式美,而是真正的体会空间感受。他的不规则空间足真正让人去感受的,而不足只能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去远观。这也是为什么阿氏不及柯氏影响之大的原因,因为柯氏的建筑像雕塑,从外往里雕,乍一看都惊心动魄,而“阿尔托的建筑集是沉默的,在布满森林湖泊的芬兰环境中仔细观赏她的实际建筑,要比看作品集动人得多。②”

(艺术品)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大多数建筑师,他的创作范围十分广泛,城市规划、民用公用建筑、室内装修、家具灯具等日用工艺品设计,都有他的不俗作品。

篇二:生活中诗意的栖居

生活中诗意的栖居—2012年高考作文

生活中诗意的栖居

小编导语: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是2013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中高考作文必不可少,小编整理了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供同学们参考写作。更多高考满分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生活如酒,过于浓烈则辣喉,过于浅淡则无味,只有平衡的味道才显醇厚;生活如歌,过于高昂则刺耳,过于低沉则抑郁,唯有平衡的曲调才显悦耳;生活如画,过于繁杂则缭乱,过于简朴则无韵,唯有平衡的笔触才显美丽。

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生漫漫旅途中,让我们在奋斗的征程里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让我们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在奔跑中学会憩息。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仍然要在路途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遥望千年以前,孔子驾车周游列国。游说,辅君,宣仁,教育,座下三千弟子,他在生活中奔走忙碌,然而孔子并不是一味地只懂得奔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懂得在忙碌的奔走中安静地憩息,他能够在奔跑中明白停歇的意义。于是我们眼中的孔子,便是那两袖清风,至贤至雅的圣人。回首当下,多少人在疲倦的奔跑中丧失了心力,名利正如那拴在驴子前的萝卜,诱惑着人们不断迈步。然而驴子的结局是力竭而亡,人又如何呢?人成了奔跑的机器,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精神,何其可悲!生活需要平衡,奔跑中需要憩息,唯于此,我们才能懂得生活的旋律,诗意地栖居!

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我们要在追求中学会享受。因为事业固然是我必须打造的圣殿,但在这圣殿之后还应有一个花园。

阿尔卑斯山脚下有一块著名的标牌,上书“慢慢走,欣赏啊!”是啊,在你攀登绝顶追逐胜利的同时,别忘了享受沿途如画的美景。生命在追求与享受中圆满,人生因奋斗与欣赏美妙!鲁迅先生执笔时端庄肃穆,那笔顿作棍棒,唱醒百万愚民;又顿而化为刀枪,直刺敌人心脏。这样的冷峻中,先生为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觉醒耗尽心血。然而在萧红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温和的懂得享受生活的老人。那青花瓷瓶中插着的小花,那袅袅烟雾中轻缓吞息的神态,那一本正经探讨服装搭配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一位别样的丰富多彩的鲁迅先生。他不是一生伏于案头的作家,在他追求精神财富的同时,鲁迅先生享受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他在平衡的生活中酿造出碎金般的诗意,铸就了他辉煌而又美好平淡的人生。 从儒家的中庸之道一路走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都在向你宣告着平衡生活的智慧。让我们且歌且行,于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

333

落叶中的风---致2011年高考

落叶中的风

这次是一个洁白圣地,这里是死神的地域--医院。在一间手术室,我看到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医护人员已十分疲惫,并开始准备缝合伤口。蓦地,那一直在旁专注而谨慎地履行自己工作的女助手突然道:“等等,医生我们少拿出一块纱布!”主刀的医生回答:“不可能,我已全部取出来了!”“不,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用了十一块纱布,但这里只有十块!”“不要胡说,马上缝合伤口!”主刀医生十分坚决。“不行!”那位助手的眼中迸出惊人的火花,“我要对病人负责,我不能让您进行缝合!”主刀医生欣赏地看着她,摊开手,手心中赫然是一块纱布,“你的表现值得称赞!”医生如是说,看到此,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秋风又将我带上旅程,来到了美丽的滇池。我隐在岸边的丛中,看到了那个执著的老人。这美丽的湖泊是他精神的母亲,是他的生命。当暴利牟取者来到这里,肆意破坏他的珍爱之水时,他愤怒了,挺身而出,相识之人的劝告安慰不了他,黑心的商人的毒打阻止不了他,有关部分的冷漠更不能洗灭他为母亲奋斗抗争的怒火,他如红烛般燃烧,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奔走。终于,滇池归于平静美丽,水鸟成群,碧波荡漾。我被震撼了!一个人,能够不为外界影响,坚持自己,循着自己的灵魂走过一生,是多么的美好与辉煌!坚持自己的灵魂,不为外界纷乱所扰,有时多美的令人向往与敬佩,秋风带着我飞过一个墙头,上面有几杆芦苇,正摇摆不定。我徒然生出一股对它们的蔑视,也生出一股悲哀,我不也是随波逐流

生活中诗意的栖居—2012年高考作文

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

篇三:我的演讲稿

愿做一朵云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愿做一朵云》!

从小我就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一名老师。有人说教师是春蚕,教师是红烛;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的心目中,教师也是崇高的,是伟大的!然而,就在五年前,当我穿过它面前那层层光环时,我才知道,教师只是一株小草,默默无闻、平凡寂寞;教师更是一朵云,心怀淡泊、宁静高远!

记得当年,我自信满满地,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来到我所任教的学校——再邑小学,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两幢简陋的平房,教室外面凹凸不平、长满杂草的操场,教室里陈旧的书桌,当时确实给了我心灵不小的落差。可是,当我走进教室看到那一双双清澈、明亮,渴求知识的眼睛时,我深知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奉献,我无悔我的选择!

原以为我可以凭借新的教育理论和满腔的工作热情,轻松地胜任这份工作,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我曾为每天埋头备课,认真讲课,批改作业,辅导后进生这些琐碎的工作厌倦过;曾为重复讲一道练习题学生还是不会做感到苦恼过;也曾为教育好班上调皮捣蛋的学生迷茫过。然而,是学校领导的信任激励了我,是身边老教师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精神感化了我,让我从此懂得了“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也正是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才是教师精神最好的体现。于是,我沉下心来,全心全意地

投入到我所热爱的工作中去。日积月累,通过我和孩子们的不断努力,我所任教的班级语文成绩总是在全乡名列前茅。

我知道,做一名教师光有努力和奉献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是师德永恒的主题。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母亲,我深知养育一个孩子的不易,我爱我的学生就像爱我的孩子一样,天冷了,提醒他们多穿衣服,生病了急忙带着他们去看医生,陪他们吃药、打针,夜晚为他们盖好掀开的被子,一句“你很坚强,”“你真勇敢”“你是最棒的,”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简单的话语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他们的心田,看到孩子们每天快乐地学习,我也感到无比快乐。我相信,一个老师只要能以一颗真诚的爱心对待学生,定会収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永远也忘不了2014年7月的一个晚上,当我像平常一样去上晚自习,走进教室时,只看到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五颜六色的,虽然并不是那么工整,但却诉说着27个孩子的心声,“老师,您就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我们爱你!”“老师,谢谢你教给我们知识,你辛苦了!” “老师,我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请你放心!”……看着,读着,我的眼圈湿润了,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当我收获了孩子们金子般的心时,我知道,我做对了,我做到了!我从未想过我的学生个个都能成才,却希望他们都能成人,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人;自尊、自爱、自强的人;人格独立、心理健康的人。

此时此刻 ,当我荣幸地站在这个演讲台上时,我知道,我龙海

乡的老师们,仍像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那样,手持粉笔,守着神圣的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用大爱谱写着乡村教育的感人篇章。他们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脚踏实地的苦干;没有责怪抱怨,却屏着滴水石穿的信念;没有深为人知的骄傲和自负,却收获着一季又一季的桃李芬芳,硕果满园!我想这就是教育的崇高精神,这就是师德的集中体现。我为我是这团体中的一员感到自豪!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对教育多么诗意的解读啊!五年的教学生涯,我曾无数次问过自己,我也能这么诗意地栖居 在我的工作岗位中吗?想想每年节假日看到学生们送来的一张张贺卡,发来的一条条短信,电话中的一声声问候,我怎能不满足,又怎能不幸福。我想我是一定会在这条充满诗意的道路中前行下去的!

为了我爱的教育,为了我爱的学生,我愿做一棵树,一棵扎根在乡村教育这块肥哦土壤里的树,;我愿做一朵云,一朵纯净学生心灵碧空的云!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篇四: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栖居

——浅析苏州园林的文学观

摘要:“诗文兴情以造园”,苏州园林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苏州园林是融文学,戏剧、哲学、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宫殿,无论从建筑布局、色彩、装饰、绿化布置还是空间处理上,我们都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化的自然观,感受到苏州文人的归隐心态,他们的忧患意识和审美情操,以及他们对理想境界的刻意追求。

关键字:苏州园林 诗意

一前言

中国园林建筑自南宋以后按地域和风格划分,基本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蛉南园林三种类型,而江南园林的代表,则首推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清雅恬谈,如出水芙蓉,独具神韵,她被誉为“城市中的山林”,虽仅咫尺天地,却有清流碧潭,千岩万壑,亭台楼阁之胜,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趣;更有满园诗意,令人神驰;其精湛的建筑艺术,丰富多变的空间组合,总使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自然观与园林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艺术无不浸润着浓郁的自然主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自然是一个充溢着生命、创造的境域,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融贯的整体,天地人物,交融交彻,一体具化,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这样的自然界观极大的启示了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精神。《周易·贲·彖》中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中国哲学在文化观念上并没有把文化看成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精神现象,而是看成为由自然引发的、派生、引申出来的自然现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大自然是文化的真正源泉,文化是自然的必然产物。

同样地,在人格精神上,中国文化标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一方面是在热爱自然万物的同时,普及仁爱精神,实现同情体物。悲悯博爱,人我为一的境界。另一方面,古典文人们也在自然中学到了率性任真,毫不雕琢的天然人格风范,而在审美境界上,中国古典哲人很早就认识到真正的美存在于自然混茫的宇宙造化中,是“原天地之美”,因此,中国古典美学极力追求的是“天然去雕饰”的美学理想,竭力表现的是博大雄浑与天地为一的高古境界。

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精神,极大的启发了中国古典文人的思想,规范了他们的行为,这种思想和行为具体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以山川日月为代表的大自然的亲近;一是对率真任性天然无我的人格与审美境界的追寻。

中国古代文化的自然观对苏州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筑因自然”,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也是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苏州山水园牧有均衡对称

的格局,没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息,而是以大自然为摹本,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它是自然式的“城市山林”,它追求的是自然景物的天然状态。建筑物融于山池花木之中,建筑已自然、园林化了。湖石、树木、流水等都渗人建筑物之中。园内建筑因地制宜,随高就低,向自然敞开。整个园林布局呈现不规则性,力求处处符合自然的天然规律。亭台楼阁摒弃对称的格局,同一园中的桥也绝不雷同。假山、水池无一相同,而是独具个性.即使是园中建筑的门窗式样也力求像各种自然物体,以使建筑更好地融人自然。园内的植物栽培,也采取自然式的种植方式,不整形,不对称.保持植物自然生长的状态.苏州园林这种自然式的布局,既能使人获得山林野趣,又使身心俱适,一任自然.体现出闲适、自然的文化心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要求。构成自然和人生无限广阔的意境。

三、归隐与园林

在中国文化史上,隐士自古有之,一些满腹经论,颇有修养的士人不愿为官,逃遁山林,成为被后世文人所仰幕的高人,如尧舜时的巢父许由,东汉的科学家兼文学家张衡,晋时大文学家陶渊明等,都是著名的隐士,这些归隐的文人“弃经典而尚老庄,诚礼法而崇放达”,热衷于清谈玄理,主张静观冥想,常常寻求好的自然环境隐世遁名,一边寄情山水,怡情养性,一边高谈阔论,探讨着宇宙的本质,追求身心陶冶和精神上的快慰。这种隐逸意识作为老庄哲学的表现形式之一,从魏晋开始就由显而隐地渗人到山水田园的欣赏之中,文人以“天人台一,返朴归真”为最高审美境界,在泛舟江湖,回归田园中重新肯定了自我。

明朝初年,朱元璋以各种方式屠杀,摧残江南文人,尤以吴地文人为甚,如明初的“吴中四杰”,“北郭十才子”等几乎都无善终,士人朝不保夕,四处皆危,在残酷现实的无情打击下,文人们被迫从全性保真,崇尚自然,无为浪漫的处世哲学中寻找出路,确立起以自然、适意、清净、淡泊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以企求内心得到平衡。这种隐逸的文化心态,自明到清,稳定地成为地域性的文化精神,但吴中文人的隐逸与传统要求在幽寂的山林中深居简出,过禁欲清苦生活的隐逸方式不同,而是一种“市隐”方式,就是在近城靠镇,交通方便的有山有水之地,建造园林别墅作为隐居之所。

苏州园林无时不在向人们诉说着这种归隐之情,这在园名的题咏,园记和园林布局中充分地表露出来:拙政园的“拙”字,是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的“拙”园主把浇水买菜作为自己的政事,以保持宁静的心性,同时表达愤世嫉俗的思想,耦园语出《论语·微子》篇中“长诅、桀溺耦而耕”意寓夫妇双双归隐并耕之意;此外,还有表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这种归隐心态的曲园,描述游目聘怀这种隐逸乐趣的留园和怡园;沧浪亭园主苏舜钦更以诗《沧浪亭》表达他愤世归隐之心“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问,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苏州园林的布局也体现了苏州文人心中“远俗”的隐逸之情,园林的布局是很封闭的、内向的,高高的园墙,呈现出封闭和内向的特征,但这种封闭和内向的特点,也有“隔尘”,“隔凡”的隐逸思想内涵:即不让外面的尘嚣流进园内,也不容内部的清幽泄出园外,充分地反映出苏州园林的主人“市隐”的文化心态。

四、文人造园

我国传统的文学观向来强调文品源于人品,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园林设计亦然,明造园理论家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指出“世人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 ”所以只有文化修养、艺术境界高的人,才能将自己的生活思想及传统文学所描写的境界溶贯于园林的布局、造景、空间营造中,让平凡的固态空间升华到诗情画意的精神空间中。

现存的苏州园林,分别建于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其建造者和设计约为三类人,贬谪、隐逸的官吏,无心爵禄的吴中名士,崇尚风雅、修养有素的文人官僚和富商 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的主人或设计者均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

如现存最早的苏州沧浪亭,为北宋诗人苏舜钦所建,苏曾任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被贬为遮民后,闲居苏州,于是买水石作沧浪亭,为读书会友之所。其诗文名满天下,被誉为开有宋一代诗风者,苏亦善草书,落笔有神,现沧浪亭的《留别王原叔》草书墨迹石刻就出自他的手。我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为嘉靖时御史王献臣和挚友文征明共同设计建造,王献臣为官刚正不阿,博学多才,被称为“奇士”,文征明更是诗、书、画“三绝”的巨匠,他和王献臣共同设计了拙政园31个景点,绘制了拙政园图,每个景点均配诗一首,并亲自撰写了《王氏拙政园记》,可见其志趣高雅,品味不凡了 又如明代文人宅园艺圃,出自文征明的两位曾孙文震孟、文震亨之手,文震孟书迹遍天下,其胞弟文震亨是一位书画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造园名家。他的造园理论名著《长物志》详尽论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将山水画的原理运用于造园艺术的设计中,对园中广池、小池、瀑布、天泉、地泉、流水的设计,以及灵壁、英石、太湖石等的选用,都有独到的见解。

此外,还有曲园的设计者清末朴学大师俞樾;充满浓郁宗教气息的苏州狮子林的创建者天如禅师及山水画大师倪云林等等。

“主人无俗态、筑圃见文心”(明·陈继懦《清莲山房》)仪态万千,诗意盎然的苏州园林建筑,正是由于有才华横溢的创建者和设计者,才能使苏州园林建筑的艺术魅力展示出来,延续至今。

五、桃源理想的再现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隐士和田园诗人,生活于晋与刘宋之交的动乱时代,他“拂衣辞世喧”返归田园,洁身守志,追求纯真和质朴,他的诗以抒写热爱山丘田园的天性以及感悟自然的意趣为主。他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之情,《归去来兮辞》写尽回归自然之后的身心舒适,更有脍灸人的<桃花源记>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憧景。

苏州园林的主人,他们的际遇虽然不同,但是愤世嫉俗,隐逸山林的心境却是相同的,他们仰慕陶渊明的高尚品质,飘逸风范和人格风骨,更加懂景陶渊明心目中的桃源世界。因此,我们在研究苏州园林时,不难发现,陶渊明诗文意境被大量地融进园中各种景物形象之中,甚至连园林总体布局都被营造得如陶渊明诗境中的理想世界一般。

封闭园林是文人们归隐的居所,也是他们追求与世无争,陶醉自我生活的精神寄托。苏州园林的人口,古朴而典雅,人口后需经过一段较封闭的过渡。如苏州拙政园中部,人园前,必得穿过一条狭长的小巷,方可抵达园门.这是个封闭的小空问,进园门,迎面~座苍古的黄石假山挡住视线,这也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穿越山岩下曲折的山洞或绕过两边的游廊,跨过小桥,绕到假山之后,眼前一泓清水,正北面远香堂挡住视线,左右两边透出了诱人的景色,这是半开敞的小空问,走进四面开敞通透的远香堂,步上堂北面宽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广池曲岸,垂柳拂水,池中错落的假山,面水而筑的亭台楼阁尽收眼底,一派恰人的山水美景。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恰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如留园西部假山,山南环以“之”字形小溪,溪两岸植以桃柳,小溪尽头壁上嵌有“缘溪行”三字,再现《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忽逢桃花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景象,反映苏州文人隐逸山林,超世脱尘的心态。此外,陶渊明的诗意境界也被大量地作为园林内各景点的题咏,如留园西部“小桃坞 是陶渊明世外挑源理想的再现。山上的“舒啸亭”让人们想到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生活情趣,拙政园及狮子林的“见山楼”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耦园的“无俗韵轩”取“少无适俗韵”诗句。网师园“殿春移”的“真意”砖刻门岩,也会使人想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无言”的高远诗境和深刻哲理。

苏州园林在融于自然的同时,也寄托了文人们的理想,因此,这一小小园林,也就往往“回荡着整个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进退和荣辱,苦闷和追求、无奈和理想”(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散论》)。

六、诗意的栖居

苏州园林的建造均出于文思“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呼后应”,苏州园林的布局,力图符台诗文的结构及其形式,山水、花木、单体建筑均经过精心的布置,同时,将中国文化中的涵义、古典文学中所表现的思想境界溶人其中。筑园者追求的是“境若与诗文相融合”,所以园林各景区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刻的诗文意境,且与园林主题相呼应,让人感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醇香厚味。

苏州园林造园者善于把景物美的魅力蕴台在强烈的对比之中,采取虚实映带,层层相套,奥旷交替等手段,造成境界层深,若不可测的空间效果,并广泛采用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组织空间,以丰富空间的美感,同时,也重视声、光、影味等虚景,创造一种迷离恍忽,变幻游移般朦胧的精神空间。苏州园林空间营造注重的曲折藏露,讲究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空间效果,“径奠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景贵于深,不曲不深”(《闲情偶寄》),线条自然伸展,符合自然野趣,空间意象幽邃,使步步生景,曲折有情。

园林建筑、山水、草木构成的固态空间给人们印象是真实的、立体的、可信的,但仅限于直观感觉,是有限空间;而苏州园林将中国古典文学溶于其中,给人的印象却是广阔的、深远的、朦胧的、抽象的,能让人去联想、体味,因而是无限空问。

晋王羲之和谢安、许询、支遁和尚等四十一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兰亭集序),文中描绘了文人大规模集会的盛况及周围优美的山水环境,而优美的山水环境,也成为苏州园林造景的范本,苏州东山“曲溪园”是以会稽兰亭为蓝本而建的,其地本来就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于流泉上游拦蓄山洪,导经园中,再泄人湖中,造成“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实景,再现晋时文人会聚,饮酒作诗的情景。

唐诗朱词也人园中,这是苏州园林造景的重要特色,唐代王维,号称“诗佛”,其山水田园诗,承传和发展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既有楚骚的神韵,又渗透禅理,如沧浪亭“明道堂 西南角,人们斜向地连续经过一道曲廊和两进小曲室,来到曲室“翠玲珑”。此室北面竹丛掩映,南面翠竹摇曳,并植以数株芭蕉,西侧洞窗外一丛修竹,竹影与白墙青瓦组合,显得恬静自然,古雅清新。阳光穿过竹林,斑驳陆离,青翠欲滴,微风拂过,竹影摇曳,似细雨沙沙,室内一条竹对“风篁类长雨,流水当鸣琴”,这与王维《积辋川作》中萧瑟、静寂,冷洁的意境非常相洽。

苏州山水文人园,是在老庄哲学思想支配下形成的,给人以深刻的哲理感受,是魏晋山水游记,唐诗宋词的固体表现,如一首首凝固的诗,清秀、玲珑、古朴、典雅。苏州园林中的山水、花木、单体建筑,无不充分地展示着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苏州园林中一术一石,一山一水,在内涵意蕴上都授透着文人的主体情致,人置其中,仿佛置身于深山幽谷,穿行于桃源阡陌,沉浸于中国古典诗词所剖造的艺术氛围中。

· 山水—— 苏州园林的山水均为抒情写意式的咫尺山水,是授润文人审美情感的艺术品。“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富有生命气息的山水,是苏州文人园的基本建构,假山寄托着文人的归隐情思,寓意山居崖栖,高超循世。池水体现着返朴归真,寝馈山林的隐士风度。也用以标举超脱名利的人格。廊抱楼台,山水相映的人造景观,创造了丰富的意境。耦园假山与山池组成“山水间”的自然野趣,意寓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雅人深致,又寓耦耕夫妇高山流水会知音的情愫。与园林主题相呼应。反映文人隐逸山林,超世脱尘的心态。

· 花术—— 园林植物具有自然美的特性,利用其色,香、姿、声、光等物理属性,组成独立的景观,更可成为其他景观的组合材料(如建筑、山水、林木、天气),并能引入飞禽走兽,造成生动活泼的景象,然而,苏州园林植物并不单纯给人这种生理上的快感,重要的是要让人们在徜详于花香鸟语之间时,产生物质与意识之问交织的美感。拙政园“远香堂”面对一池碧水,夏日荷莲满池,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其景其意取自北宋周敦赜《爱莲说》之“??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 ?莲、花中君子者也。”将莲花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相联系,将园林花木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意义,拟人格之高洁,另拙政园“雪香云蔚”、狮子林“双香仙馆”、沧浪亭“闻妙香室”,均意取梅花之芳香,用梅花的冰清玉洁,傲骨嶙峋,以象征

篇五:人,诗意地栖居20110105

人,诗意地栖居

—对《廊桥遗梦》的存在主义解读

麦新转

(贺州学院外语系, 广西贺州542800)

摘要:《廊桥遗梦》的主人公金凯是个艺术家,通过镜头透视世界,感悟人的存在。在追寻和观察光的旅程中,他发现,人是一种蓝调的存在,如艺术和文学,人,只能在文学和艺术中诗意地栖居。

关键词:《廊桥遗梦》,诗性,蓝调,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堂的金属尖顶,

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

……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荷尔德林

(应该有承上启下的话语?)

《廊桥遗梦》是美国现代作家詹姆斯·沃勒的首部小说,它不仅以简约而婉转的故事情节以作者出入场的方式诉说人性、自由、 道德、家庭与责任等主题,而且还通过主人公金凯的镜头折射出丰厚的哲学底蕴。金凯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体现了对人本身存在的困惑和思考,映射出了沃勒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萨特认为,“一切东西,就其自身存在的状态而言,处于一团混沌、无差别、朦胧的状态, 它好像是一个漆黑一团的、充实而又不动的整体,我们最多大只能说,这是一个东西。”(P374《西方哲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北京)这就是所谓的,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没有必然性,完全是偶然的、无缘无故的,对人来说是荒谬的。人的意识是自由的,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虚无的世界具体化,即自为”。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说过:“人是使虚无来到世界的存在”。(P47:

北京:三联书店,1987)而文学艺术是一种非现实,可以充分运用想象、幻想,所以是美的,是绝对自由的。金凯是个艺术家,从事摄影艺术的创造活动, 他用丰富非想象力,通过镜头透视世界,感悟人的存在。 他的艺术生涯与他两次入伍紧密联系。第一次为了糊口和养活母亲,“在军队里呆了四年,而这四年改变了他的一生”。[1] (P13)给战地记者作助手使摄影成为他此后谋生的职业,摄影艺术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次是1934年,他被征召入伍,操持相机,成为“他”去记录战争中的人——一个个为他存在的自我。人在战争中只会遭遇

[2](P16)到两种现实:生或死。他“从来没有为战地摄影的所谓荣耀和浪漫吸引住”,

而是真实记录了恐惧,这因为害怕死亡而书写在身体上的为我性存在的恐惧。是战争,是钢与火,使他目睹了血肉在钢铁面前的恐惧和脆弱。他感知到人只是是一个偶然,一个纯粹无知觉的偶然。镜头能直视到现实世界中人、自然的本质,镜头透视出的图像则把作者视角中人的本质平面化。在金凯看来,人的存在,只是在路上,在从生到死的路上,战争把平面化的艺术一同虚无化。

《圣经·创世纪》中写到: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对于摄影艺术来说,光就是上帝的眼睛,是艺术存在的基本条件和艺术创造的基础和保障。金凯深受伦勃朗的影响,“他就特别喜欢法国印象派的伦伯朗对光的处理法。后来,他开始发现他摄影是拍摄光,而不是物件。物件只是反映光的媒介。如果光线好,你总可以找到可拍摄的物件的”。[3] (P13)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是17世纪世界闻名的荷兰画家,被称为“绘画中的莎士比亚”。他的叙事性绘画注重画家本人的内心感受,直白真诚地表露画家对心灵与身体、精神与欲望的深切体验。其肖像画则表现出一种伟大与谦逊、庄严与自然,能激发人们去探寻自己的心灵世界。“伦勃朗画中暗部的神秘深邃与亮部的力量两相映照,一种空前的虚实相间的意境产生了,用这种方法在平面上塑造的二度空间的物象,形象得到了一种深度空间的美,而且同时创造出超越具像的美”。[4] (P104) 伦勃朗绘画的用光方法被运用到摄影艺术上被称为 “伦勃朗光”,即得名于以此法拍摄的人像酷似伦勃朗的人物肖像绘画。它依赖强烈的侧光照明使被摄者脸部的任意一侧呈现出三角形的暗影。它可以把被摄者的脸部一分为二,而又使脸部的两侧看上去各不相同。德国艺术家里希特(G . Richter)说:“照片是最完美的绘画”。晨曦中,牧场上,靠着篱笆桩的弗朗西斯卡、罗斯曼桥还是苏必利尔湖奇形怪状的

树枝在水中的倒影,是光创造了物平面化的存在。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中正的或负的价值事物的真、善、美、益或假、恶、丑、害的感情体验和价值理想的升华与结晶,并以艺术的形式将这种体验和理想传达给艺术受众。[5] (P8) 光成就摄影的不仅复制客观存在,而且还承载作者本我独立的创作思想和对客观事物的个性化理解。二战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赋予艺术一种具有反现代派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其本质则是存在主义等哲学蕴含在艺术领域内的折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们大多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不满,其作品是信息社会、新技术革命时代话语下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照应出的产物,也是人在社会日益组织化、机构化的心理异化,同时反映出种种厌世、怀疑、颓废和(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诗意的栖居演讲稿)反抗等情绪。金凯四处漂泊最后在一个小岛上孤寂逝去就是以其本省在言说这种情绪。其主观摄影艺术理念则反映出在异化下的一种反抗。

金凯喜欢制作照片。“通过选镜头,或是选角度或是一般组合,或者以上几样都结合起来,制成我自己的作品。??我照相不是按原样拍摄,我总是设法把

它们变成某种反映我个人的意识,我的精神的东西。我设法从形象中找到诗。”

[6] (P60-61)他强调自己的创造个性,属于主观摄影流派,即认为摄影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以任意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以达成表现无论具象还是抽象的自我意念的最终目的,画面只是摄影家自我的载体。因此,通过镜头透视出的客观物得以改造,使之成为意念的“物化体”并在画面中组合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这就是金凯喜欢制作照片的缘由。主观摄影可以用近摄手法清晰又强烈地强化和突出表现物体的细部形态,如晨曦牧场拍摄的弗朗西斯卡就强烈地突出了她被压抑的透亮、清新、性感的另一面。同时主观摄影还可以通过暗房、曝光等技法,把被摄体从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能动地把时间概念和空间位置加以调换,从而主观地改变其存在的体现形式。这种主观摄影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它强调摄影的主观能动作用而不是机械写实,体现摄影家自身的某些朦胧意念和表现不可言传的内心状态和下意识活动。这种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一定程度上远离现实世界,是客观的虚无化存在,从而勾勒出了金凯情感艺术蓝调的基本轮廓。

“蓝色”是金凯喜欢的词汇之一。它也是光色三原色的组成部分。也

是音乐、诗歌及艺术的一种情绪格调。金凯 “蓝色”的具象,如鲸鱼、蓝色的苍鹭、蓝背包、蓝手帕、车上蓝白相间的冷藏箱、相机的蓝背带、褪色的蓝色斜纹衬衫,与弗朗西斯卡的同色具象相呼应,如褪色了的蓝工作服、蓝色牛仔裤。还有他们共有或能感受到的共性的形象,如蓝眼睛、夜色变蓝时的牧场、蓝色的夜、天空蔚蓝时的早晨、蓝色的大海、湖水等。这些蓝色的元素构建了小说“蓝调”色彩,忧郁、孤独、异化贯穿整个小说。金凯后来独居小岛试图把音乐变成视觉形象,把爵士乐的那种“蓝调”的魔力通过镜头转换为视觉形象。而塔马科的夜莺恰是相反,把视觉的形象赋予“蓝调”感情谱成悠扬、悲泣的音乐通过号子倾诉。这种基调可以涵盖诗歌、摄影、音乐乃至一段悲情的爱情故事。蓝调是一种具象,也是一种抽象,更是一种 存在。在老号吹出“为他们分离的那些年月,为他们相隔的那千万里路而哭泣”的音符后,金凯把装裱好的罗斯曼桥照片送给了塔科马的夜莺。人忘记他制造图像是为了寻找他在世界上的道路,而他努力在图像中寻找他的道路,一种虚无的存在。这种蓝色还以言语诉说。

金凯有语言天赋,他“三岁以前一个字也没说过,然后就整句话,整句话地说了,到五岁时已经能看书”。[7](P11) “他喜欢文字和形象,‘蓝色’是他最喜欢的词之一。他喜欢在说这个词时嘴唇和舌头的感觉。他记得年轻时曾想过语言可以产生肉体和感觉,……他还喜欢另一些词,……是由于它们的声音,味道和在他脑海中唤起的东西”。[8](P9)也是语言,通过文学形式,沟通心灵,渲染共鸣,书写低调、忧伤、忧郁的蓝调情绪。赋在语言中的意象,通过音乐和摄影在金凯的朗读和冲撞中由抽象成为具象般的感受。“在我变成人之前,我是一支箭,很久以前”,“清静的气味”以及弗朗西斯卡温切塞特的学生无法理解的“月亮的银苹果/ 太阳的金苹果”。诗歌如有魔力的事物,在两人之间传递。语言又如摄影:在日益组织化、节奏化和模式化的现代,是源自想象空间的那些原本细致入微的图层镜像,是随时会烟飞灰灭的现实一瞬,是流动但将永恒的记忆,或是轻快或舒缓的声音。而金凯似“箭”、“动物”般的却反映人本身存在的多维性,如此促成了他蓝调存在的结局。

金凯还通过镜头言说“我”的存在,首要的是言说身体的存在。人的身体及其活动有着肉体及其物质运动形式和在精神心灵创造活动的文化思想意义。萨特

说道:“我使我的身体存在:这是身体的存在的第一维度。 我的身体被他人使用和认识的,这是它的第二维。……我作被身为身体的他人认识的东西而为我地存在。这是我的身体的本体论的第三维。” [9](P456) 从中可以看到,身体具有作为人生存基础的物质维度、以人与人之间关系展现的社会维度和以抽象、想象、象征性和超越的无形时空结构展现的哲学和美学维度,也就是身体同时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多维度特性。金凯与弗朗西斯卡各自意象中的身体叙述和刻画,都说明了身体三维的存在。“情人之所以可以为性爱带来独特的审美价值,主要是因为情人具备丈夫/妻子和陌生人的双重身份。这独一无二的特征,显然文化方面的性质。” [10](P497) 但是人是绝对自由的,可以自由的做出选择,因此,她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 [11](P8) 所以,弗朗西斯卡选择了留在麦迪逊的农场,继续负担自己的家庭的责任。光影完美整合的瞬间,就是作者灵魂存在的跳动。神是无形的、抽象的,抽象艺术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寻找神四处闪烁的踪迹。上帝的眼睛使人们能轻易找神高贵而忧郁的光影,在光影的变幻里寻找神的踪迹,作者就永远在路上。作者沃勒假以金凯的用相机言说、记忆、抒情、叙事,与影像互动并存。言说的不仅是存在,更是相机一边的人,潜在作品中的元素,以来自镜头中流动的时光碎片,铸就记忆中永不褪色的部分。

正如小说所言,“我从镜头望出去,镜头终端是你”,镜头得以光而赋物体以存在。透过镜头看到的只是虚像,是虚无。而人,只能在文学和艺术中诗意地栖居,在头脑中、图像、诗吟或音乐中。洪堡说到,在文学中,首要的乃是诗和哲学。一切诗就是思。意象是文学、艺术和生存的共物。夜幕降临时分,塔科马夜莺的老号对“弗朗西斯卡”曲的呜咽,罗斯曼桥在图像中,主人公却都已成为虚无。弗朗西斯卡为一次“完整”坚守“罗斯曼桥”,最后在灰飞烟灭中与金凯“会合”。金凯探索存在之意义的路径折射出其“我”的自我意识思想发展轨迹,以艺术、诗歌和音乐,诉说在工业文明语境下 “人,诗意地栖居”的生存美学。

参考文献

[1], [2], [3], [6], [7], [8]. Robert James Waller.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2: P13, P16, P13, P60-61, P11, P9

[4]. 李桂菊,伦勃朗的油画语言与艺术审美价值,绥化学院学报[J],2010(6):

体裁作文